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发布时间:2020-03-03 02:33: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孔乙己》自1919年4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之后,便以其“明晰的结构、深切的表现、简劲的文体、清澄的抒情、机智与诙谐”而历来被专家学者们所关注,就连鲁迅本人也曾经对自己的学生孙伏园毫不讳言地说在所写的诸多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对于语文教学领域来说更是教学的经典,《孔乙己》自被发表以来,就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可见其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之大。

《孔乙己》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等方面都是十分成功的,同时又是多层次、多线索交叠来构成全文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时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从而带动全文的分析,进行有小说味道的课堂教学。对于本篇目的教学,各位一线教师都作出了很多努力和创新。通过中国知网,笔者整理出16篇优秀的教学案例。现选取典型的两篇教学设计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析,看看优秀教师是怎样以巧妙的切入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设计一 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2.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1.把握人物形象;

学会运用文章语言解读人物和主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让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与孔乙己有关的含有“半”字的语句或暗含“半”字的内容;

4.感悟孔乙己怎样在笑声中走完了自己的“半”字人生,其原因在于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社会的凉薄。 1.导入新课;

2.同学们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同学之间相互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补充;

4.分析讨论小说结尾“大约”与“的确”的矛盾性,进一步探讨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征;

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描写,分析孔乙己命运的变化。

教学内容 1.字词教学;

2.通过小说语言来认识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

3.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

通过以上对课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设计都选择了巧妙的切入点,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架构起整篇文章的解读。设计一以一个“半”字入手,引领学生感受孔乙己的“半”字人生,认识人物形象,继而把握文章的主题。设计二从“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这一角度来切入,将文本看成是一个生命体来与之对话。通过与学生的相互探讨和分析,带动全文的赏析,这样一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环境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主题的揭示都一一牵动了起来。通过对优秀课例的学习和思考,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一、以小说线索作为切入点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孔乙己》这篇小说大致有“偷”、“笑”、“手”、“脸色”等线索。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来发现,并对这其中的一条或几条线索进行品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整体、连贯的印象。以便更好地对文章人物和情感进行把握。

比如“偷”,小说由孔乙己偷书,引出了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在笑声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另外,“偷”也是孔乙己挨打,最终悲惨死去的直接原因。

咸亨酒店时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笑声有酒客们揶揄的笑,有掌柜的嘲笑,有小伙计的哄笑,也有小孩子天真的笑。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在“笑”声中表演,最后在“笑”声中死去。隐藏在“快活”的笑声背后的是孔乙己的人生悲剧。

此外,孔乙己的“手”又是另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小说中,孔乙己用“手”蘸酒写字、偷书、写服辩、代脚“走路”的变化贯穿着故事的始末。从孔乙己“手”的功能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悲惨的一生。

孔乙己的脸色不得不说又是另外一条重要的线索,他的脸色由“青白脸色”到“涨红了脸”,再到“灰色”,最后是“黑而且瘦”,脸色的变化是孔乙己性格发展的逻辑必然,更是孔乙己悲剧命运发展浑然一体的具体表现,具体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有力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二、以对孔乙己认识的层次作为切入点

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向我们展示了从出现到消失的生命历程,因此,通过小说展现出来的这种历程,对孔乙己的认识也是有层次的。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地对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加深认识。

第一个层次,可以从身份、外貌和神态上对孔乙己进行直接认识。孔乙己是在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他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胡子花白。他有着读书人的清高,对别人的挑衅不屑置辩,在被别人说偷书时,又有一副颓唐不安的模样。

第二个层次,是从习惯、性格上对孔乙己的进一步认识,他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是好喝懒做,经常偷东西,以致经常挨打,他性格迂腐而又有着读书人的清高,他生活在极其冷漠的社会环境之中,受到无情的嘲弄,然而不时又流露出善良的天性。

第三个层次,从典型人物性格塑造上深入认识孔乙己。他是个读书人,却“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他的存活价值连十九个钱都不如,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完自己的人生。他可笑可怜可悲,最后只能在笑声中凄然消逝。

三、以小说的语言作为切入点

小说的语言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理解人物形象和作品内涵的基础,也是形成小说阅读特色的基础。当然,品味语言的关键是要品味、要咀嚼、要回味。这种品味和体悟是要有语感基础的。品味小说的语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真去感受。

首先,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动词。比如“排”这个字,就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得意之色。而这个“摸”字,则是写出了孔乙己生活的困难和拮据,他“摸”出四文大钱,实属尽其所有,倾囊沽酒。而一个“罩”字又将孔乙己与孩子们逗弄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从这些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动词中,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其次,我们还可以关注小说中采用的艺术手法。在本篇小说中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使用最多的艺术手法便是对比。

总的说来,文中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对比。如长衫客和“短衣帮”,又如通过掌柜对三种人不同态度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冷漠虚伪的人际关系。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比如小说在营造喜剧气氛和人物悲剧命运的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诙谐之中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病态。再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他们一个是科举制度的失败者,一个是成功者,而失败者却死于成功者之手。此外,从众人对丁举人和孔乙己的不同态度的对比等方面,也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最明显的一处是,孔乙己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场时,在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把握,我们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孔乙己的形象,获得更深层次的品读和思考。

寻找恰当、巧妙的切入点相当于顺利地牵起了“牛鼻子”,“牛鼻子”牵得好,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够更加深入具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找准文本切入点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教师对文本要有深入的解读。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以这个“切入点”层层深入,步步探析。

参考文献:

[1]许淑贞.也谈“排出九文大钱”[J].安徽教育,1997,(7).

[2]孙建军.从“手”入手,文旨变中透[J].新课程导学,2010,(10).

[3]李玉山.《孔乙己》中的两个“半懂不懂”[J].语文知识,1998,(8).

[4]赵浩鹏.咸亨酒店里的笑声――析孔乙己的悲剧[J].语文世界,1998,(12).

[5]邓玉霞.喜剧的氛围,悲剧的内容――重读《孔乙己》[J].语文教育与研究,1998,(9).

[6]许佩卿.《孔乙己》的对比艺术[J].语文月刊,2000,(5).

[7]冯明毅.质朴精炼,含蓄深刻――谈《孔乙己》的语言艺术[J].理论月刊,1999,(7).

[8]王仙.试谈《孔乙己》的线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1).

[9]吴仕钦.孔乙己与“半”[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2).

[10]杨权应.《孔乙己》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06,(14).

[11]李镇西.《孔乙己》教学实录[EB/OL].http://www.daodoc.com/,2005,(9).

(曹珊珊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如何找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搭建新平台

找准切入点 课堂多样化

找准深化国企改革切入点

聚焦着力点 找准切入点

活动策略:找准切入点

找准成功交际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要找准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实现新跨越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

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