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活处处有哲学[定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20:37: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4、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主要是从我们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我们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框实际上是解释“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名称的。作为生活与哲学的起始课,承担着哲学启蒙和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的任务,因而,学习本框对学生能否喜欢哲学,热爱哲学,能否积极思辨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说明生活处处有哲学,本框设计了两目: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第一目: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一是任何哲学智慧和思想都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二是任何哲学都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对世界进行追问和思考的结果。 第二目: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首先,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哲学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其次,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本框的教学重点是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教学难点是哲学与爱智之学。

[教材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个学期将学习哲学,在大家看来,哲学是比较玄妙的,甚至是很深奥的,那究竟哲学是不是那么深奥、那么玄妙的呢?我们要学习的是 “生活与哲学”,为什么要在哲学前面加上“生活”两个字呢? 我们的生活和哲学究竟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情境导入]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为外国记者举行了一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中国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说明书。周总理批评这位工作人员是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周总理要求工作人员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您欣赏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那天外国记者都来了。放映前翻译只做了3分钟的说明,观众便看得如痴如醉,外国朋友高度赞扬这部中国戏剧片。

[设疑]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什么在国外能受欢迎? 你认为周总理的这一改名怎么样?

[学生活动]略

教师:我们知道,外国朋友对中国的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解甚少,而对于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很熟悉,这就是他们的思想状况,也就是我们工作面对的实际情况。周总理灵活的工作方法,在于他从外国朋友的实际出发,来介绍中国传统名剧。这就充分体现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哲学思想。

[板书]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生活中的哲学现象导入,易激发学生兴趣,意味深长)

二、层层推进,寓思于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还能举出与我们生活有关的哲学故事、成语吗? [学生举例]略。

教师:围绕学生的举例,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哲学故事、成语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明确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源于生活,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此处要引导学生充分联系生活情境,挖掘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明确哲学源于生活,并且回归生活)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课堂探究1]

爱因斯坦年轻时为光速问题而惊异,后来提出了让人“惊讶”的狭义相对论,使物理学家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中“惊醒”过来,所以,相对论不单是物理学,同时也是爱因斯坦的哲学观。邓小平提出极具新意的“一国两制”,给世人解决难题开辟出一条新思路的“思想创新”,首先是一种哲学观,其次才是政治学问题。

[思考]哲学家、政治家的哲学思想如何产生的? [学生活动]略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

“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思想教育:鼓励学生敢于“惊讶”,敢于创新), [课堂探究2]教材第3页

(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 为什么? 探究提示:

(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 (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迸发出哲学的火花。

(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三、体味哲理,启迪人生 [课堂探究3]

渔夫与哲学家的故事

一位哲学家搭乘一个渔夫的小船过河。行船之际、这位哲学家向渔夫问道:“你懂数学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又问:“你懂物理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再问:“你懂化学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叹道:“真遗憾!这样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水面上刮起一阵狂风,把小船掀翻了。渔夫和哲学家都掉进了水里。渔夫向哲学家喊道:“先生,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说:“不会。”渔夫非常遗憾地说:“那你就要失去整个生命了!”

[讨论]作为哲学,它是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 渔夫与哲学家的故事对学习哲学有什么启发?

[学生探究]略

教师总结:哲学并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而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哲学应当也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引用经典哲学小故事,启迪学生思维,感悟人生哲学道理)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究竟什么是哲学? 哲学一词的本意是“爱智慧”,英语中PHILOSOPHY由两部分组成:PHILO(爱)+SOPHY(智慧),它不是一门知识,是智慧,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1、哲学的本义

[课堂探究4]教材第4页。

(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

(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2、哲学的任务

[课堂探究5]教材第4页。

(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探究提示:

(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

(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主要是强调 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答案:C 解析:引文强调的是哲学的作用。A、B两项不能表达哲学的作用。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评析]

《生活与哲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之一就是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图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努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本框教学设计从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到情感升华都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感悟,注重生活素材的运用,从而有利于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教学设计也不再片面强调学生的知识来自书本和教师,不再片面强调学生既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的差异和冲突,而是把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出发点,认为学生凭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对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本框设计基本体现了以下目标:(1)通过情景设计,使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之中,体会哲学启迪智慧的功能,理解哲学原理。(2)借助典型案例等方式,在进行正确世界观引导的同时,注意哲学本身的批判性反思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3)通过生活化的安排,体现哲学方法论的魅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1.1生活处处有哲学

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案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必修41.1 生活处处有哲学

1.1《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案

1.1.1《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设计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设计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案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设计

生活处处有哲学[定稿]
《生活处处有哲学[定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