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政协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03 21:20: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政协文化

政协文化是指人民政协的理论体系、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制度形态、工作方法及独有的风格和气度,是反映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基本政治制度和协商民主实践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文化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孕育和催生政协事业的基因,是渗透在政协方方面面的血脉,是推进政协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切实加强政协文化建设,对于更深入地把握政协性质、地位和作用,更准确地把握政协工作理念、规律和特点,更好地把准创新政协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更有效地服务于全省工作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协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是人民政协产生、存在、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的理论依据。这三者构成了人民政协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石,也决定了政协理论、政协文化的性质。政协文化姓“马”,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了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回答了政协是什么、是干什么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范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政协新的工作实践。

政协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精神为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

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人民政协最根本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公民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等等,都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人民政协所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和不懈追求。人民政协正是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为文化内核,并以此作为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共同思想基础,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

政协文化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政协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和合文化”和“忧乐文化”是政协文化的重要渊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深刻地揭示了“和”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身与心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发了“和”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义。“和”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提出来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和”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管子提出“蓄之以道,则名和”;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人民政协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包”、“荣辱与共”、“囊括一切”与这种以“容、融、和、合”为特征的中华和合文化传统是有着深厚的渊源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乐文化”,集中体现于《周易》所说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体现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体现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舍小我为大家,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忧乐观”,成为自古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共同气质。人民政协是个中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这种气质、情怀和精神也是广大

政协委员的共同特征,成为政协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政协文化以人民政协履职实践为基础。文化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创造物,其本质在于人的实践创造性。任何文化形态都是与之相对应的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政协文化也是同人民政协的履职实践紧密相连的。政协实践为政协文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政协文化的内涵随着政协履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政协文化又反作用于政协实践,并推动着政协履职工作的创新发展。

政协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普遍特征,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独特内容,其主要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协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理念、体现和谐思想的文化形态。政协文化是和谐文化。人民政协组织的基本属性、工作主题、根本任务和工作方式都体现了和谐的精神和要求。和谐是人民政协的重要思想理念,正是由于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由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各个民族、各类宗教等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所以才有建立人民政协,实现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的可能和必要。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囊括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代表人士,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大团结、大联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和谐是人民政协的价值追求。人民政协高举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奋斗。和谐是人民政协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和谐思维是承认差异矛盾、实现多样性统一的辩证思维,而不是否定差异、否定矛盾的形而上学思维。人民政协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工作原则,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和睦相处、

和谐共存、协调并进。其思维的路径是求和,其工作的方法是协调,其工作态度是和气,其工作关系是合作,其工作氛围是和睦。人民政协坚持和谐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合心发展强祖国,合作发展图共荣,合力发展建家乡,合理发展求持续,为实现政通人和,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政协文化是一种协商文化。人民政协是一个协商机构,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能是政治协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也带有明显的协商性。协商就是一种商量,就是相互沟通,交换意见,以求达成共识。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学会善于同别人商量问题。”周恩来同志曾说过:“协商这两个字非常好,就包括这个新民主的精神。”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时,认为关键的两条,“第一条就是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就是奉行商量办事的原则。人民政协发表的意见,不是命令、不是指令,不能强迫人接受和服从。无论是在人民政协内部,还是在处理与党委、人大、政府的关系中,人民政协总是采取协调、协作、协商、协和、协力等融通方式来处理相互关系的。协商作为人民政协独特的工作风格和议事原则,体现了民主的精神,体现了平等的精神,渗透在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全过程。人民政协坚持民主协商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即参加政协的各单位在法律上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坚持协商内容的广泛性,即在政协组织内部,各种重要事项和内部关系都要以协商的方式进行并最后确定;坚持协商意见的资政性,即参加政协的各个方面在协商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对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但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不能代替决策或强行要求决策机关采纳。因此,在政协工作的同志都要学会协商的本领,养成协商的习惯,坚持协商议事、协商办事。

第三,政协文化是一种兼容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构成了政协文化的重要特征,也集中反映了人民政协的文化气度。这种兼容并包的文化气度既体现于人民政协组织构成

上,更体现于人民政协组织在处理内部各方面不同意见时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上。人民政协实行“大团结、大统

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方针,坚持阶层不同目标同、界别不同理想同、利益不同大局同、意见不同责任同,使人民政协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在人民政协,实行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政策,鼓励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各种看法得到充分表达,使各种智慧得到交汇和融合。在政协,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既善于听取支持的、肯定的意见,又乐于听取批评的、不同的声音,对已经作出的决议,如果有人仍有不同看法,在不违反政协章程规定的前提下允许保留。所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人民政协体谅大度、包容宽容的文化精神。

第四,政协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人民政协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共同探索实践的伟大创新成果,是顺应“二战”后协商解决重大问题的国际潮流,又实事求是地紧密结合当时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建立的一种崭新的民主政治制度形式。人民政协工作具有鲜明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人民政协的基本性质、组织构成、主要职能、工作主题、方式载体,都是在创新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人民政协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政协人”的持续探索、不断创新而取得的。创新精神已经内化为政协的文化因子。今天,我们要实现政协事业的新发展,也必须继续发扬人民政协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民政协工作才能永立时代潮头。

第五,政协文化是一种求实文化。政协文化作为求实文化是人民政协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人民政协位置超脱,环境宽松,与具体利益瓜葛较少,这就客观上为能报实情、敢讲真话奠定了体制机制的基础。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如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中都充斥着套话、空话、假话,听不到真言、诤言、肺腑之言,也

就失去了政协这一政治机构应有的作用。只有一切履职工作做到了求实务实,政协才有作为和地位。政协文化作为求实文化具体体现在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过程中所秉承的精神和实际行动上。政协工作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展开,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政协所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在政协的履职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委员们深入实际、了解实情的身影,可以看到委员们坦陈直言、秉笔直书的风采,可以看到委员们实事求是的勇气和科学态度。可以说,求实务实,是政协的优势,是政协的秉性,是政协文化的品格和要义之一。

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政协文化的基本轮廓,是政协工作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只有准确把握政协文化的丰富内涵,切实加强政协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政协文化精神,才能把准创新政协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才能为推动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有力的文化支撑。

政协文化建设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省各级政协组织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一要立足现实,在继承与创新中推进政协文化建设。政协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推进政协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继承已有积极成果,又要在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政协文化建设与政协工作实践同步伐、相适应。二要深化研究,努力实现对政协文化的理性把握。政协文化作为一个新命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对政协文化的科学内涵、基本要素和结构体系的研究,使我们对政协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的把握;要进一步深化对政协文化建设与政协实际工作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使我们在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好地推动政协工作的开展;要进一步深化政协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的研究,不断提高政协文化建设和政协工作的水平。三要大力宣传,积极营造浓厚的政协文化氛围。要在政协工作中,大力宣传政协文化,提倡政协文化,弘扬政协文化,践行政协文化;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政协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求,增强社会各界群众对政协文化的

认同。四要抓好学习,加强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的政协文化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类学习会、报告会、读书会、培训会,结合正在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组织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学习研讨政协文化,使政协文化所倡导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内化到各自的精神世界中去,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努力使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成为政协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为建设和弘扬政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政协文化现状

论政协工作与经济建设

论政协工作与经济建设

法律文化论

论文化价值

论军旅文化

论物业管理文化

论文化与经济

论婚嫁文化1

小论蒙古族文化

论政协文化
《论政协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政协文化界 政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