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

发布时间:2020-03-03 03:30: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

一一关于在全省推广蓝山县“9+3”职教新模式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地方在企业、劳动力与中职教育学校之间出现了备受困扰的“三角困境”:一些企业因招不到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而出现“用工荒”,而作为技能型劳动力主要生产者的各类中职院校生源却“吃不饱”,与此同时,许多剩余劳动力又由于无一技之长而出现“就业难”,供与需之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对现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2008年以来,蓝山县把企业的需求点、农民的期盼点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着力点,提出了产业发展与中职教育一起抓,用产业发展推动中职教育改革,用职业教育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用工保证的新思路,对职业教育实施了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追加3年免费中职教育的“9+3”新模式,为湖南乃至全国成功破解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找到了一把“金钥匙”,值得大力推广。其主要做法是:

1.“握指成拳”:整合教育资源,实行归一管理。长期以来,县域职业教育多头管理、资源分散、职能重叠的现象较为突出,一个县承担职业培训教育职能的部门多达近十个,但所有部门都做不大、做不强,无法发挥规模效应。蓝山县委、政府经反复研究讨论,实行依托县职业中专这一平台,整合财政、人事、教育、劳动、农业等部门培训资源,成立县“职教中心”,由县委书记亲自担任顾问,县长任中心主任。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将全县各类职业培训归集到县职教中心进行统筹安排。同时,县财政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通过这一举措迅速集聚了培训经费约2000万元,集聚培训项目,形成了能同时容纳学历与非学历培训人数2万名的培训能力,从体制上成功破解了分散发展的难题。

2.誓三保兜底力:读书不要钱,就业有保障。目前制约县域中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读成本较高,就业没有保障,致使

中职学校发展停滞不前、冷冷清清。针对该情况,蓝山县响亮提出了“读书不要钱,就业有保障”的口号,并将这一口号具体化为“三个保证:一是保证读书免费。对职业中专学历教育学生,不管本地外地生源,一律实行全免费教育,将中等职业教育办成义务教育。县财政在国家给中职学生每生每年补贴1500元的基础上,另给每生补贴1500元,并与学生签订就地就业教育合同:二是保证给每个学生办好城镇医疗保险;三是毕业后凡愿在本昙就业的,保证对口安排就业,且月保底工资1200元以上。此举一出,立马产生了强大的“涟漪效应”。改革实施四年来,生源及劳动力储备从2008年之前的不足400人迅速飙升到2011年的1173人,4年增长了3倍多,出现了“东西南北中,争着上职中”的火爆场面。

3.“需求为王”:以市场为导向,实现订单教育。长期以来,一些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切实际地争先开办所谓“热门专业”,结果造成“热门不热”与盲目发展,不但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而且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对此,蓝山县作出了“企业用工难,职教来帮忙”的承诺,并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实行了“前厂后校”、“校企合作”与“订单教学”的新培养模式。职教中心先后与县域内20多家企业合作开设了毛纺针织、皮革与制鞋管理、电子应用技术等专业的“订单就业班”,大部分学员毕业后直接进入县内企业就业,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此外,该县还采取“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将县职教中心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等10多个专业办在工厂、车间。将部分企业拓展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无缝对接。改革实施四年来,职教中心通过开展各类长、短期培训,共为当地企业输送优秀一线专业技术人才3万余人,有力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4.“内外兼修”:狠抓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目前,许多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低、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短缺、教职工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清除这一发展“桎梏”,蓝山县对职教中心充分放权,让其放手、放胆发展。在县委的

大力支持下,职教中心按照“打破行业界线,发挥各自专长”的原则,既可以从全县各涉教部门师资中择优聘用教师,又可以根据需要,自主从社会与大中专院校及企事业单位聘请紧缺教师,甚至可以直接从当地企业中聘请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新聘人员的工资、福利由县财政负担。此举很好地解决了专业师资“不够”、“不行”、“不来”的老难题,为打造高素质师资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中心内部则实行了以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专业组经费包干制和校办经济实体自主管理制“四位一体”管理体制,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办学能力与水平已跃居全省同级同类学校前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不仅使本地生源不断增加,不少外地学生也慕名而来求学充电。

“功崇惟志,业广惟新”。蓝山通过实施“9+3模式”,有效激活了沉寂多年的中职教育,强有力的劳动力保障消除了广大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大批战略投资者纷至沓来,有力地促进了蓝山县域经济发展。2010年,这个地处湘南山区的小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成功跻身全省十强县行列,10万大军南下打工已成为蓝山农村劳动力外流的过去式。如今不但大量农民工回流,而且还吸引了外地打工人员4万余人,经济社会呈现欣欣向荣的鲜活局面。蓝山改革给我们的启发是:只有建立科学、高效、廉价的职业教育模式,才能确保职教机构实现“育人者授好业”、投资企业实现“创业者兴好业”,剩余劳动力实现“无业者有好业”,整个县域才能更好地安居乐业。

朱有志(湖南省社科院院长、党组书记、湖南县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周湘智(湖南省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湖南县域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执行主任)

范东君(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论文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

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推动力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推荐]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水利保障

水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为服务中心工作提供政治保障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