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器乐进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2 03:03: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器乐进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引导和合理安排器乐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三年多的器乐教学实践,总结器乐进课堂的一些作用,如引趣、化难、添彩等。首先教师要选择容易入门的乐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促进乐学精神,课堂中努力为学生搭建各种器乐展示平台。使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其次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多种困难,使学生在器乐辅助教学中掌握多种基本技能,如把握音准、稳定节奏、提高识谱能力等。使用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如口风琴等乐器辅助歌唱,口风琴键和键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对音高在横向和纵向上有了一定的概念,对把握音准有很大的帮助;打击乐器的辅助可以加强音乐的节奏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基本掌握节奏的长短、强弱,能够更好地稳定节奏;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从旋律出发,通过实践练习视奏,谱子不需经过其他媒介的转换直映大脑,识谱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第三,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会器乐演奏可以帮助变声期的学生和没有自信歌唱的学生延续学习音乐的热情,使他们参加音乐活动更积极主动,弥补遗憾;器乐的加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既增添了课堂的音色色彩,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新课标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2011年笔者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器乐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在展示课中教师各个身怀绝技,真可谓精彩纷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大多能有板有眼地演奏一件或两件简单的乐器。令笔者受益匪浅,对器乐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现象深深地触动和激发了笔者。开始着手于器乐进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通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切实感受到合理运用器乐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引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兴趣的产生受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有时与教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选择合适乐器,实践中激发兴趣

简单易学的乐器,是音乐课堂中最实用、最受欢迎且最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器具,如口琴、葫芦丝、口风琴、小型的打击乐等。这些乐器价格便宜,携带方便,发音容易。指法简单,演奏技巧简练,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学习周期相对较短。如口琴。大部分学生在三节课内就能掌握一个八度音阶和简单的儿童歌曲的吹奏;五节课内,基本能掌握两个八度音阶和初中音乐书本中等难度歌曲的演奏;八节课内,大部分学生能演奏篇幅较长、抒情优美的流行歌曲。通过实践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演奏一件乐器。这种音乐实践和亲身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

笔者在教学时,将口琴带进音乐课堂。分发口琴时,已经拿到乐器的学生第一时间就尝试着吹奏,他们自己在研究,可想而知,乐器本身就已经深深激发着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了音符“吹”和“吸”的规律,接下来可以让学生练习中音区的音阶。如下图。

这样的课堂实践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因此学习氛围浓厚,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音乐学习状态是主动、热情、投入的。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讲:“让学生体验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器乐教学进入课堂,让器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平凡的学习中体验成功,在自身演奏实践中体验音乐的美和愉悦。

2、搭建器乐表演平台,提高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激励个体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在动力,它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可能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识和力量。笔者认为如果在音乐课中给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平台,会对其终身喜爱音乐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大多数学生没有勇气在陌生人面前表演,原因有三个:第一,没有信心;第二,个别学生没有特长;第三,没有表演经验。因此,笔者选择两个班级开展了葫芦丝进课堂的教学实践,几节课后,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演奏能力,在课前五分钟给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起初学生胆怯,原因是他们没有表演的经历,后来,在教师的鼓励下,一位学生吹奏了《金孔雀轻轻跳》,虽然他的演奏不是很完整,但还是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赏。之后,这位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是对音乐及音乐课极大的兴趣。还带动了班级一大批同学在业余时间吹奏葫芦丝。整个班学生对音乐课都很喜欢,因为音乐课给了他们寻找自信的空间,学过其他乐器的学生学葫芦丝更容易,他们总能成为班级的领头羊,带动整个班级音乐学习的氛围。

苏联学者索罗维契克说:“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么他就能成为他所希望成为的那样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使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化难

笔者所在中学,学生来自不同的城镇、小学,教学资源以及家庭对音乐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在音乐水平方面产生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一些偏远山区的学生不会最基本的音符唱名。内心也没有音准概念。有些学生节奏感有问题,这些个体差异性对音乐课的顺利进行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笔者通过器乐进课堂的实践研究,发现器乐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课堂中存在的这类困扰。

1、把握音准

歌唱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音乐行为,也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生歌唱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对音准的把握,有些学生内心没有音准和音高概念,有些学生对不熟悉的旋律容易唱偏音,也有一些学生天生五音不全。对于这一部分学生,使用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辅助歌唱。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如口风琴、电子琴等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是最佳的选择。笔者在初一两个班级中采用了口风琴进课堂的辅助教学,效果非常明显。上第一节音乐课时,先练唱音阶,发现有一半多学生唱不准音阶,只能用钢琴辅助。在第二节课时,将口风琴引入课堂教学,首先教学生学习音阶的演奏,在练习音阶演奏过程中,除了练习口风琴的演奏技巧之外,要求他们的耳朵时刻听着音乐,音阶练奏结束后,再次请学生轻唱音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唱准。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口风琴辅助学习,学生的音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笔者给学生上《红河谷》这首歌时,采用的是两声部的学唱。首先要求学生用口风琴分声部练习演奏,两声部完整合奏后,再让学生合唱,学生能唱出较准确的音高来,原因是口风琴键和键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对音高在横向和纵向上有了一定的概念,在演奏过程中也熟悉了音乐旋律,对把握音准有很大帮助。

2、稳定节奏

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掌握旋律的基础。有些学生天生节奏感很强,也有些学生对节奏变化不灵敏,演唱一首不太熟悉的作品往往会在节奏方面出现问题。原因是对节奏的变化不敏感、不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节奏型、对时值的长短没掌握好,或者混淆等,比如有些学生不明白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不同,不知道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即使知道节奏的长短,可内心没有节奏感,所以总不能准确地将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完美地表现出来,时常在歌唱中出现多拍少拍以及速度时快时慢的情况,继而产生音乐节奏错位或不稳定的现象。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入一些打击乐来稳定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教师将打击乐器分发给一些节奏稳定、善于表现的学生,来帮助稳定节奏。

比如《踏雪寻梅》(如下例),第二声部是节奏型旋律,容易越唱越快,第一声部歌词“骑驴”前有半拍休止符,与第二声部配合时容易受影响,节奏不好配合,所以,在第一声部加入了铃铛,一小节拍两下,由第一声部学生敲,分声部练习时提醒学生铃铛敲了后半拍起唱“骑驴”;第二声部用双响筒稳定节奏,一小节敲四下,即半拍一下。加入这两件乐器后,音乐的节奏感更加明显,再加以钢琴伴奏,基本解决了歌曲的节奏问题。练唱几次后,音乐熟悉了,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把握更加完善。

3、提高识谱能力

新课标提出,初中学生要具备识谱能力,能够跟钢琴或录音视唱乐谱,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然而目前初中生的识谱现状并不乐观。学生认识音符,可当音符组合成旋律时,识谱就出现问题了,甚至跟琴唱谱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个班级少数学生能跟琴识读,大部分学生滥竽充数。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读谱的学习时间所占比例不长,且教师经常会要求学生先唱熟歌曲再唱谱子,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法确实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熟悉所教歌曲(或音乐)的乐谱,因为歌曲的旋律、节奏等已经存在于脑中,嘴巴只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音乐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出来,但并非大脑主动性识谱。而学习乐器则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从旋律出发,通过实践练习视奏,谱子不需经过其他媒介的转换直映大脑,通过一段时间的器乐辅助练习,识谱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笔者曾经带过一个班级,学生文化成绩都很不错,可是在歌唱课的时候识谱特别困难,在学唱《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时,笔者以为学生耳熟能详,所以就直接要求学生唱谱子,结果反复练唱好几遍,还是不能熟练的唱下来。究其原因,有的学生没有学过,有的学生学过后也忘记了。之后,笔者在这个班开展口风琴学习,从最简单的音符和节奏开始教起,每节课前都要求学生先练习当天要学习的歌曲或者乐曲的主题旋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识谱的能力,他们从开始无所谓的态度转变到很自豪的演奏演唱音乐旋律,这是学习态度的转变,也是识谱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添彩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除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并在音乐课中尽量发挥各个班级音乐特长生的作用,为课堂增色添彩。笔者在教授钢琴五重奏《鳟鱼》这首乐曲时,乐曲的主题是小提琴演奏,刚好一位学生善于演奏小提琴,于是在导入环节中,请这位学生演奏了一段主题音乐,悠扬、悦耳、动听、优美的乐声深深吸引着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以此引出课题,通过对整首乐曲的分析,学生了解了变奏曲式。在拓展环节部分,出示《小星星》这首歌曲,先请学生用口风琴演奏,再为音乐旋律做简单的变奏,通过练习,学生创造性地进行了变化。最后,请两组学生用口风琴演奏这段变奏音乐,小提琴以高八度的形式演奏,并在尾声添加一点加花,还有两组学生填唱歌词,乐声、歌声和小提琴声以及教师的钢琴声融合在一起,学生尽情的表现音乐,课堂上既有快乐的歌声,又有器乐演奏的美妙之声,气氛浓浓,精彩无限。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素养得到了不断提高。

新课标指出,初中生要具有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初中生正处于变声期,为了保护学生的声带,一般要求学生尽量少唱或者轻声唱。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天生五音不全,对歌唱没有自信,器乐的加入可以帮助变声期的学生和没有自信歌唱的学生延续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使音乐活动更积极主动,更具特色。比如在《红河谷》这首歌曲教唱的过程中,采用口风琴辅助教学,由于这首歌曲是两个声部的合唱曲,笔者在高低两声部专门指定几位学生担任伴奏,这样天生五音不全或者嗓子处于变声的学生,可以发挥他们作用,使他们在为别人伴奏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器乐出发,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后,再慢慢让他们喜欢上歌唱。由此可见,学习乐器就是一种有效的补偿。课堂中既有歌声又有学生的乐器伴奏声,既弥补了遗憾,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苟子劝学》记载:“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开拓眼界,大胆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尝试着将器乐带进课堂,与学生一起探讨音乐,分享音乐。教师还要改变教学理念,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为音乐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器乐进课堂

初中音乐课器乐进课堂实验报告

谈器乐进课堂优势(一)

器乐进课堂的可行性方案

中小学音乐课器乐进课堂初探

器乐进课堂口风琴教学计划

音乐课“器乐进课堂”实施小结

中小学音乐课器乐进课堂之我见

器乐进课堂学习心得,马存花

(新)器乐进课堂,快乐促成长

器乐进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器乐进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