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1 23:10: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4新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性,这是一次认识上的抽象,渗透了符号化思想。教材中的前面三幅小图,物体以及圆点都已经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圆点个数与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圆点在这里的作用。这样,学生在飞机、蝴蝶、鸟的下面画表示物体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分别是哪些物体的个数,只要求学生说出并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几个这样的物体,不要求他们在小图里画出这些物体。

3.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藏着的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起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有关场景图的教学环节完成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数一数教室里个数在10以内的物体,鼓励他们用画勾或画点等不同方式将这些物体的个数记录下来,并和同学交流。

4.注意学习常规的教育与培养。

五、教学建议

1.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积极性。

我们平时见过的很多物体,比如绳子呀,树木呀,水果呀等等,它们有长有短,有高有矮,有轻有重。(可出示准备的一些物体),想不想知道它们谁长谁短,谁高谁矮,谁轻谁重?好,这节课我们就用比一比的方法来弄明白。

2.突出“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规范地比。

(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 (2)选择相关物体引导学生依次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A、比长短,出示两根不同的跳绳,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再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小结让学生明确:比较物体的长短时,通常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看两根绳的另一端,这样很容易就能看出长短。B、比较高矮,可以选择两个高矮相差不大的同学,先让他们站在高度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试着进行判断,再通过交流明确:要能正确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通常要让这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C、比较轻重,重点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简易天平的状态,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做出判断,判断哪种水果重,哪种水果轻。教学时,有实物展示操作最好,如果不能,教师可以加以说明简易天平的状态原理。

(3)归纳小结。

3.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比的对象,主动开展比的活动。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以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继续寻找对象进行比较。情境图里预留了许多比长度、比轻重的内容,如石榴树和柿子树哪个长得高些?桌子和椅子哪个矮些?两条石子路哪条长些,灯箱和电灯杆那个高些„„两种物体除了比长度,还能比轻重、比大小、比多少,如两个小朋友谁的体重重些?石榴和柿子谁大些?桌子和椅子哪种张数多些„„

4.扎实练习的训练。

引导做“想想做做”里的题。(

3、

4、

5、

6、7题课留

四、学生已有的基础、经验:

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是分类摆放的,如超市里的食品和日常用品;厨房里的餐具等,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些感性认识。教科书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树叶、动物、交通工具、茶杯、文具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品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具有把这些物品分类的条件。通过分一分,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活动,学习分类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五、教学建议:

1.例题教学。

(1)创设情境。例题呈现了两个物品架,左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玩具,右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书。每个物品架都分成四层。物品架上的物品很多,不仅摆放得整整齐齐,而且把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把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要求学生说说“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2)抓住“物品是怎样摆放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观察、交流。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物品架上分别摆放的玩具和书籍是两类不同的物品。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些玩具是怎样摆放的?分成了哪几类?书籍呢?

(3)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摆放的方法与好处,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把物品分类摆放,一是显得有条理,二是便于顾客挑选。

2.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把9片树叶放在3个筐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树叶的形状分,把形状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还可以按树叶的颜色分,把颜色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鼓励学生自己选定标准进行分类,教师尽量不在分类标准的选定上给予指点,更不要做出统一的规定。二是在交流中突出分类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分类结果的交流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相同,那么分的结果也相同;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那么分的结果就不同。三是分类的结果不能出现重复或遗漏,即没有哪一片树叶会被同时分进两个筐里,也没有哪一片树叶会分不进任何筐里。为此,学生分类结束以后,要引导他们看一看,是不是所有树叶都放到筐里去了?有没有一片树叶被放到两个筐里的现象?

3.做“想想做做”。 练习时,要重视让学生实际动手分一分,以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

一、本单元的内容:教科书

左手和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材的设计意图。“想想做做”里的其他练习题,凡涉及左右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先想想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清左边和右边,然后回答问题或进行操作。

教材解读:

学生认、读、写1~5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 【知识点一】认识1~5各数

1.讲述画面内容

教师节到了,同学们有那个气球和鲜花布置会场,台上有的小朋友在跳舞,有的小朋友拉手风琴,真是热闹极了。

2.指导图意数出图中小朋友和各种动物的个数。

3.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借助图形使抽象数字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同时使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数量关系表示方法。

4.1~5各数序,用数珠拨一拨,明确1~5各数排列顺序方法, 通过直观来理解:1添1是2,2添1是3„„。并从图中、发现规律。 知识归纳:

1.数量是1~5的物体,都可以用1~5各数来表示。

2.从1~5各数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相邻两个数相差1;相邻两个数中,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

【知识点二】1~5的书写方法

书写时,根据每个数的形状,在日字格里正确、规范、工整地进行书写。 知识巧记:“1\"字像铅笔细又长,

“2”字像小鸭水上漂, “3”字像耳朵听声音, “4”字像小旗迎风飘, “5”字像秤钩称东西。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通过上一节学习认识1-5各数的读、写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

区分和理解几、

知识归纳:“几个”是指的人或物体一共有多少,“

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在由具体事物比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一一对应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和<,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主题图,动物图片,圆片。 学具准备: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图片。

教材解读:=、>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本节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知识点一】同样多

1.从主题图中观察描述画面内容 2.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体会同样多 (1)把小兔和小猴图片一一对应地摆放。

(2)小兔和小猴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连接,即4=4。 知识归纳:

1.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比较时,谁也没有多余,这种物体的数量就是同样多。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如果这两个数相等,用“=”连接。 【知识点二】比多少

1.从主题图中观察理解题意

图中由5只小松鼠,3只小熊,要求谁多谁少,就是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

2.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用实物直观展示

5只

小松鼠的数量比小熊多

3只

小熊的只数比小松鼠少

3.认识“>”和“<”

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4.指导书写 知识的延伸: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

学生已认识了0~5各数。对认数的方法也有一些体会。教学6~9各数时,可以引导独立进行观察、数数、摆图片、拨算珠、并互相交流。经历用物表示数和用数字表示数两次思维的提升。

知识归纳:数量是6~9的事物都可以用数6~9表示。

【知识点二】6~9各数的书写方法。书写6~9各数要找准起点,按顺序一笔写成,要写的流畅工整。

知识巧记:6像豆角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

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来来盛饭。 【知识点三】6~9各数的顺序

1.看计数器拨珠子几添1是几,比原数多1。 2.观察直尺图。找出6~9各数的顺序。

3.解决实际问题。“想想做做”

1.观察主题图描述画面内容

2.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数出来,把数出的数量用数几表示。 知识归纳:数量是10的事物可以用10表示。 【知识点二】10的写法

1.写法分析

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在前面认数时已经会写1和0,这里主要是写好两个数字额的位置,应该把1和02分别写在相邻的两个“日”字格里。

2.指导正确书。

“10”分别占两个“日”格,左边写“1”,要稍倾斜,右边写“0”,要写的圆滑饱满。 【知识点三】比大小 比较方法

(1)借助直尺比较 (2)借助计数器比较 知识的延伸:

1.认数、数数

把准备尺子放在桌面上,试着把这些数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说说你有几种读法。(数数可以顺着数,倒着数。)检查顺数、倒数的情况。

2.“想想做做”

手、动脑,把感觉到的物体的整体形象保留在记忆里,一般不会向深入研究几何形体结构特征的方向展开。

四、教学建议

1. 玩中学数学。

(1)课前,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准备学具,发动学生把自己的积木带来课上使用。如果收集积木实在有困难,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容器或物体来代替积木。

(2)课件展示例题创设堆积木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也来玩积木。让学生玩积木,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明确要求学生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的形状。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一比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一样,想想按形状积木可以分成哪几类。

(4)把积木按形状分类。

引导分类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分别出示这四种形体,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在小组里把形状与老师手中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分成几类。

2.根据积木分类, 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给出名称。

(1)经过学生的分类活动,已经把积木按形状分成了四类。每一类都有不同颜色、大大小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块。

(2)让学生依次看一看、摸一摸每类物体,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初步形成不同物体的表象。

(3)抽象出相应的直观图,说明其名称。从而引出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4)师生互动,教师可以说出形体名称,让学生拿出相应的积木,或者教师出示不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形体名称。。。。。。以便帮助他们加深认识。

3.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相关的物体,把头脑里的表象“具体化”。 在教室里、家庭里,以及其他熟悉的环境里,寻找举出一些这四种形状的物体。

4.巩固练习。“想想做做”

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别人合作交流,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数学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数学活动、数学问题。首先要明白,教材里编排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教学新的数学知识,也不是纯粹的数学练习,而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验数学的活动。其次要清楚,实践活动不是游戏活动,实践活动是围绕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包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缺少了数学问题,就不是数学实践活动。

1.这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五项,即教材作为编写标题的五个“一”。其中,“滚一滚”和“堆一堆”这两项活动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教学时,不一定使用“平面”“曲面”这些词语,可以用“平平的面”“弯弯的面”来代替,让词语有些儿童味道。“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学生可以在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物体,凭手的感觉判断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也可以先提出摸一个什么形状物体的要求,然后凭手的感觉去寻找。“搭一搭”是各种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配合应用,利用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的几何体,能够搭出不同的东西。如果想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想搭成的物体能够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的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的烟囱用什么积木?“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图形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几何体的个数,进行了分类统计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

5的分与合;

6、7的分与合;

8、9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2~5的分与合重点让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6、7的分与合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

8、9的分与合要求学生会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分与合则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探索。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相关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有序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时,要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这是突破上述难点的主要教学策略。

2~5的分与合

一、教学内容:教学 2~5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

的方法来独立探索。

知识归纳:(1)

2、3的分与合;(2)

六、教学建议:

例1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实物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用4根小棒代替4个桃,并把4根小棒分成两部分。可以分三步组织教学活动: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象成把数4分成1和

3、2和

2、3和1;最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

2.“试一试”教学7的分与合,一方面继续让学生体会有序操作与思考;另一方面,教材给学生留出更大的探索空间,注意通过自主填空引导学生由7的一些分法说出另一些分法,从而使他们的思考更具推理的意味。

知识归纳:(1)7的分与合;(2)初步体会有序思考(3)有序记忆7的分与合

8~10的分与合

一、教学内容:教学8~10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

题。

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一、教学内容:教学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科书

一、教学内容:教学得数是

6、7的加法与

6、7减几(教育科书

得数是

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一、教学内容:教学得数是

8、9的加法与

8、9减几(教育科书

三、本课知识点:

1、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

2、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得数是10的加和10减几的计算方法和求未知加数的不同方法;

(2)难点:正确计算10的加法和10减几以及正确求出未知数。

五、教学建议:

1、

题的运算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六、教学建议

1.

【知识点一】认识计数单位“十”

1.用数小棒展示10个一是1个十。 2.指导摆小棒的方法。 知识归纳:

1.10个一是1个十,十里面有10个1.2.“个

(一)”和“十”是计数单位。 【知识点二】11~20各数的认识

1.练习摆

11、

12、

13、19根小棒数法 2.20根小棒的数法。

(1)在 19根小棒后面添上1根,满10根捆成1捆,得2个十是20.(2)一根一根地数,从1数到20.知识归纳:11~20各数的都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他们都是两位数。 知识的延伸:“想想做做”

知识归纳:

从右边起,

(2)列减法算式(两道算式) 3.讲计算得数的结果及过程。

知识归纳:10加几和几加10得十几;十几减10得几,十几减几得10.【知识点二】

知识延伸:“想想做做” 1~4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把9加几的计算方法迁移到

8、7加几中来,并学会正确进行口算。

1、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 一年级 上册 第十一单元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

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