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墙之内盛开和谐之花

发布时间:2020-03-02 01:37: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墙之内盛开和谐之花———丹东市看守所先进事迹纪实

这是一个特殊的场所,演绎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时时上演着正义与邪恶、美丽与丑恶的激烈碰撞。

然而,这又是一个灵魂的改造所,时时刻刻,都会有一双双眼睛,关注着在押人员灵魂的一举一动;有一颗颗热切的心灵,不会让在押人员感到一点孤单;还会有一盏盏灯,永远亮着,照亮所有在押人员回家的路„„

这就是丹东市看守所。

如果说,我们都在寻找一种责任、一种感动,一种构建和谐的力量的话,那么,在丹东市看守所,在看守所民警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心的美丽,爱的执著。感动给人激励,责任凝聚力量,他们的这种美丽和执著,把一个个不和谐的音符,凝聚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让和谐的温暖溢满心扉,让和谐的因子遍撒人间。监管,从和谐理念开始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看守所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存的地方,哪个在押人员不老实,民警有权力去管理、去训斥,甚至可以去体罚。在9年之前,丹东市看守所也不例外。执法不文明、不公正、不规范的情况,甚至个别民警管理简单粗暴,打骂体罚时有发生。2001年,丹东市看守所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后,所长戴晓光、教导员高星光认为,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下大力气转变民警的执法理念,一场以围绕转变执法理念为主题的大讨论就这样在丹东市看守所里开始了:该不该把在押人员当人看?是不是只有严管才有效?作为犯罪嫌疑人判刑前的“中转站”、“分流中心”,是不是不出问题,“一看二守三送走”就算完成任务„„

正是通过不断的探讨和实践,民警们首先从思想上完成了蜕变:不能把在押人员当作对立面,他们改造好之后还将回归社会,还将是和谐社会的因子,还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正因为有了这种朴素的想法,在丹东市看守所,和谐理念在每个民警的心底生根发芽。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看守所就是一个笼罩着神秘面纱的地方,人们对这里充满了好奇。

在押人员伙食好不好?他们都吃什么呢?在丹东市看守所,绝不会让在押人员吃到生、冷、硬、馊的饭菜。有一次所领导到监区厨房检查,发现大米粥通红,还有一层铁锈。经查,炊事员为了省事,头天晚上没刷锅就把大米泡上了,一夜的浸泡,铁锅生了锈,第二天大米粥就变了色。所领导对炊事员进行了严肃批评,从那以后每月开展“最佳炊事员”评选活动,哪个炊事员没被评上,他一个月都抬不起头。不仅如此,每逢重大节日,看守所改善伙食已成为惯例,端午节吃鸡蛋和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每年看守所都要专门杀羊让在押人员吃羊肉、喝羊汤,每到此时,监室里总是此起彼伏响起“管教好!政府好!共产党好!”的声音。去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所里为每个在押人员做了一大碗炸酱面,并专门派人到市内大酒店买了10大桶卤汁,在押人员看到后一齐欢呼:“看守所万岁,政府万岁!”过去常讲“蹲监狱”、“蹲笆篱子”,大家都有种误解,以为在押人员每天都得战战兢兢靠墙蹲着。其实不然,在丹东市看守所,虽然条件简陋,但热水器、空调、电视这些电器,民警的办公室都没配备,24个监室却是每屋一套,确保所有在押人员能够看上电视,洗上热水澡。

在大多数人眼里,在看守所里,民警说话肯定都带刺儿,在押人员乖乖挨训。其实不然,在丹东市看守所,在押人员的人格尊严得到了充分尊重:民警不会盛气凌人、高声训斥,他们常常把办公室搬到监舍里,与在押人员坐在一起拉家常,一唠就是半天,有时还跟他们在一起吃饭;与在押人员见面时,都是称老张、小李,或者直呼其名,态度平和;在提审谈话时,在押人员也不用双手抱头,而且跟民警坐着一样的椅子。

有人问,在看守所里得病,是不是没人管?这是误解,在丹东市看守所,不论在押人员是怎样的判决结果,他们同样有着求医问药的权利。那年有一名在押人员得了肝硬化腹水,肚子眼看着鼓了起来,可是他没有钱治病,所长戴晓军亲自到沈阳花1万多元,买了5瓶白蛋白,挽救了他的生命。被判处死刑的在押人员于世涛,因突发肝炎陷入昏迷,而此时距离执行还有一段时间。治疗还是不治疗?一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人治疗有没有意义?看守所认为,要充分尊重在押人员的生命健康权,经过3个多月、花费数千元的精心治疗,于世涛的病情稳定下来。此时,死刑裁定下达,于世涛被执行枪决。临上刑场前,于世涛和家人长跪不起,深表感激之情。狱医崔瑞在例行巡诊中,发现在押人员刘宗仁急性病发作,经检查,初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囊穿孔、急性腹膜炎等,看守所立即组织警力监护刘宗仁住院。

医生说,如果再晚送来一两个小时,刘宗仁的命就难保了。类似及时抢救、避免在监内死亡的事,在看守所就有7例。

和谐,犹如一缕缕春风,温暖了在押人员的心,只有人格受到尊重,才能从灵魂深处接受改造,才能重归社会后成为和谐因子,好好改造、安心改造,成了他们的共同心愿。矫正,做“入心”的师者

在丹东市看守所,最引人注目的是104面锦旗,有在押人员家属送来的,甚至很多是死刑犯家属送来的。仔细品味着锦旗上饱含深情的字句,民警们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如春风化雨,既感化了在押人员,也感动了他们的亲人,更感动了社会。

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老师的称呼。然而,对于在押人员来说,丹东市看守所的民警又何尝不是特殊园丁?

改造他们,就要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多年来,每年年三十晚上,民警魏红召和他的爱人都要给在押人员送饺子,监室有多少人,魏红召就用多少个塑料袋装好,还保证热乎。在押人员说,虽然春节不能同家人一起过,但有这么好的管教关心我们这些有罪的人,我们知足了。这是我们一辈子吃得最香的,也是我们终身不忘的饺子。有一年年三十,在送完饺子后,魏红召忘了关监室里的门,为了避免在押人员脱逃让魏红召受处分,有一名在押人员主动守在门口一夜没睡。当这事传开后,监室里的在押人员纷纷表示:魏管教,我们不白吃你的饺子,我们绝不闹事,你就是把大门打开,我们也不会跑。

改造他们,就要在他们的情感荒漠期给予“亲情支撑”,这也是丹东市看守所百试不爽的“入骨”良方。每年的“母亲节”,看守所都要召开在押人员家属意见座谈会,为每位在押人员的母亲买一枝康乃馨,让在押人员在卡片上写上对母亲的祝福。当把鲜花和卡片送给他们的母亲时,每位母亲都泪流不止,手在颤抖。一个少年犯写给父母的信中讲道:妈妈多注意身体,爸爸不要天天喝酒。他的爸爸说:孩子,自从你出事那天,爸爸就把酒戒了。看守所把这些录像播放给监内在押人员集中观看,当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时,在押人员边唱边流泪,整个监区顿成泪海。

改造他们,还得注重与他们思想互动,实现改造效果最大化。曾任某县卫生局长的赵某因受贿被判7年。他早做好了准备受皮肉之苦。但让他特别意外的是,民警岳遂法在生活上非常照顾他,特地安排在押人员劝解他,看他年岁比较大,又把好的铺位让给他。由于对判决结果有意见,岳遂法又安排曾经是国家干部的在押人员彭某找他唠嗑,一边剖析自身的失足教训,一边用在狱中学习的相关法律条文答疑解惑,解开了赵某心中的思想疙瘩,赵某心服口服。改造他们,还得让他们认罪服法。民警们自费购买了《刑法》、《诉讼法》等书籍,制作法律知识卡片,放在监内供他们学习。在押人员郝刚在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条文后痛哭流涕,在开庭审判时,他陈述了父母离婚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以及因为法律意识淡薄而误入歧途的经过。讲得入情入理,审判人员和公诉人都为之感动。他的判决书中写道:“被告人在看守所期间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反省了自己的行为,表示以后要好好回报社会,应予从轻处罚。”

在押人员不是打出来的,而是用诚心、真心、爱心和耐心去教育和感化出来的。丹东市看守所的民警们,把刚性的法律注入柔性的温情,把人性化的执法融入法律的威严,真心对待,真情付出,实现了管教效果的社会辐射最大化。管理,用制度实现目标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丹东市看守所在全省条件最简陋,看押量最大,然而,该看守所却连续8年无一起等级事故,涌现出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被公安部授予二级英模荣誉称号的王晶。小小的丹东市看守所,靠什么脱颖而出?靠的就是抓队伍管理,建制度机制,而这,正是经过一点一点积累摸索出来的。

打破旧有传统,建立起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工作机制。2000年之前,丹东看守所里的看守员、管教员分工明确,各干各的:管教任务重、压力大,看守则相对轻松,值一天班休两天。这种“先天”的忙闲差距,很难调动民警的积极性。为改变这一状况,从2001年开始,丹东市看守所实行“看管合一”、“一室一警”全新的监管模式,从12名看守员中抽出10名,加上原有的7名管教、2名狱医和1名内勤,共20人,分别负责12个监室的管理,制定考核方案,与每名民警签订责任状,实施跟踪考核,一举破解了警力不足、管教脱节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成效十分显著。近5年来,看守所深挖犯罪案件536起,公安机关据此抓获犯罪嫌疑人64人,收缴赃物折合人民币135万元。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看守所还对民警言行进行了严格规范,从一举一动规范民警,从一言一行约束民警。看守所制定“三轻”规定:监管民警在值班期间,关狱门声音要轻、夜间巡逻脚步要轻、说话声音要轻,走进监区,民警一律穿布鞋已成为习惯。

建立社会联动的帮教制度,让释解人员能够自食其力,成为丹东市看守所一大特点。看守所在工作中发现,在押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低,没有一技之长,重返社会后很难找到工作,难免受到歧视。为此,看守所先后与丹东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和工青妇组织等单位结成共建对子,请其协助加强对在押人员的教育转化,同时帮助在押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3年来,先后为500余名出所人员找到了工作,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丹东市看守所还是全省第一个与专业医院进行合作的看守所。虽然看守所内已有卫生室,但没有专业的医疗设备和人员。经过积极争取,丹东市振安区医院在丹东市看守所内设立办公室,医生24小时轮流值班,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已治愈数十人,赢得了在押人员和家属们的高度评价。在丹东市看守所,诸如此类的“暖心”制度随处可见:

看守所民警坚持把春季监内扔出的棉被棉衣,经过非常仔细地拆洗、晾晒和消毒,用来解决入冬后家庭困难在押人员的御寒问题。

看守所所有监室内都安装了彩电、空调、太阳能热水器和排风扇,让所有在押人员能够看上电视,洗上热水澡,这在全省看守所中是第一家。

监所内所有在押人员必须人人平等,看守所对在押人员的洗漱、上厕所、洗澡的顺序,乃至看电视和睡觉的位置都严格规定,并制定了具体轮流交换的规定。

每一个重大节日,在押人员都会感受到看守所带给他们亲人般的温暖。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元宵节的汤圆„„过年了,三十晚上,民警们都会拎着饺子从家里赶来,还有一套红红的内衣;每年大年初一,所领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集体到监室给在押人员拜年。

在这里,在押人员过生日,看守所会给他们送来鸡蛋和生日蛋糕。而且当天由值班民警通过监室扩音器致生日贺词,并与狱友同唱生日快乐歌。有一位在押人员释放后来信说:“我从来没有过过生日,你们给我过了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第一个生日,我终生难忘!”施爱无言,大爱无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里,丹东市看守所这个灵魂的改造所,其意义显得特殊而重大。

丹东市看守所民警凭着执法为民的朴素感情,凭着为党担当的优良品质,凭着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把教育、感化和改造在押人员,让在押人员变成和谐社会的新生力量,看作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的最高境界。

他们坚持用真情架起了监管民警与在押人员沟通交流的桥梁,用真心化解了在押人员对政府、对法律的对抗情绪,实现了用执法行为的人性化赢得执法效能的最优化,不仅改造了在押人员的思想灵魂,而且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今年2月,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到丹东市看守所考察时,看到一个女死刑犯的从容表现,评价说:“通过你们的管理,监室里面的一些死刑犯不但服从管教,而且精神状况也非常好,说明你们的工作是非常到位的,管教也是非常成功的”。

回归,变成灵魂改造的人性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监管民警们坚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付诸真情,在押人员就是一块顽石,也会被感化;就是一块坚冰,也能被融化。监管民警通过改造在押人员的思想灵魂,让一颗颗蒙尘的心灵看到希望,闪耀人性的光辉。

从此,监管民警把人性化执法的温情像播撒种子一样,根植于在押人员心中,在以后的岁月里,渐渐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人生的轨迹,便因此而改变。

在押人员刘某,因与女友恋爱遭到女友父母反对,决定与女友同归于尽,先将女友杀死,而后自杀未遂。2005年6月2日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他入监后,心情极度悲观,管教员杨一亮详细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与女友恋爱的过程,发现他做事固执,性格偏执,把帮教工作的重点放在促使其认罪服法上。经过努力,终于使他走出了怨恨的阴影,放弃了出去后报复女友父母的念头。刘某为了让女友的父母谅解自己,希望做他们的儿子,为他们养老送终。看守所还破例满足了他为女友上坟的愿望,他在女友的坟前流下悔恨的泪水。中央电视台以《情海惊澜》为题进行了报道。

在押人员苏宝贵,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刑事拘留。入监后,吵监闹监,夜里把脚镣弄出“铛锒铛锒”的声响。为稳定其情绪,管教特地为他制作了狱中日记本,让他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写出来。一次,苏宝贵诉说中痛哭:如果再给我一次生命,我将给我儿子最大的幸福。在管教的心理疏导下,他的情绪逐渐稳定。4个多月后,他接到死缓的判决书时,跪在地板上连磕3个响头,说:“我苏宝贵不死,感谢共产党!感谢法律!感谢管教!”当晚,在日记本上写下了《我的新生》。判决书下达的第3天,是苏宝贵39岁的生日。管教特地在监室里为他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还送他一双新皮鞋。原本是为他“上路”准备的,现在改变用途了,希望他走向新生。接着,管教公开读了他儿子的来信:“爸爸,你入狱后,我一想你就哭,现在好了,爸爸不死了。你一定要好好活着,我也一定好好学习,我觉得每提高一分都是为了你。”苏宝贵哭了,监室在押人员全都哭了。事后,苏宝贵在给管教的信中,多次说:管教,我从未过过生日,这是我苏宝贵新生命的第一个生日,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生日!我将终生难忘!苏宝贵被投送走一个多月之后,他的姐姐专程从外地赶到看守所,给看守所和管教分别送了两面锦旗,上面写着:“文明执法、重塑生命。”

在押人员孙某大学刚毕业,因考试作弊被送进丹东市看守所。经过民警管教春风化雨般的关心、教育和感化,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犯错误是成长的代价,那么改正错误便是生命的过程。在这里,我从灵魂和思想上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炼狱生活,不是万劫不复,而是浴火重生。”

去年的汶川大地震,更让人们见到了丹东市看守所里在押人员的爱心。

地震发生之后,看守所每天都组织在押人员看电视。很多人流泪了。之后,总有人悄悄地找到管教,从卡里往外取钱捐款。没有任何人号召、没有任何人组织,一个月后,这笔来自高墙之内的善款竟达到1.3万元!还有两名死刑犯,写下血书,愿为灾区伤者无偿捐献器官!

正是这种人性的力量,使一个个扭曲的心灵受到震撼,唤回他们人性的回归;正是这种人性的力量,使一个个罪恶的念头被彻底瓦解,校正他们人生的方向。在押人员心灵的坚冰被融化,化为和煦的春风。

回归,变成高墙内外的和谐音符

一个人违法犯罪,由此可能带来这个家庭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会滋生对社会的仇视和敌视心理。丹东市看守所既注重做好在押人员的思想改造工作,同时做好其家属的思想转化工作,让他们都以正常的心态,成为正常社会的和谐音符。

每年6月份,丹东市看守所定期组织召开在押人员家属座谈会。家属们有的讲,过去没有来过看守所,对看守所的高墙、电网、武警很惧怕。当听到看守所领导的介绍,同管教的交谈、接触中感到的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看到他们的伙食,更放心了。在品尝伙食时,一个在押人员的爸爸,特意向所领导提出要求,要带走一个馒头,给孩子80多岁的爷爷尝一尝,让他放心。从此,家属们对在押人员的担忧没了,他们融入到对在押人员的改造上。

在押人员梁某,25岁因抢劫杀人,被判死刑。梁某在周岁时父母离异,已17年没见到妈妈。他想在生命结束前,能见妈妈一面。看守所在他们母子诀别时,满足了他的愿望。母子相见时,一起给所领导和管教跪下。母亲哭着说:“孩子第一个生日是我给过的,最后一个生日是看守所给过的,感谢政府。”当梁某被执行后,他母亲给看守所送来“你们的真情让我们感动,中华卫士连线高墙内外”的锦旗。此事被《知音》杂志转载,在全国引起轰动,中央电视台以《末路亲情》为题多次播出,该节目被评为“世界人权录像奖”。

丹东市看守所曾统计:每年近千名在押人员中,子女未成年的至少占20%,上有患病父母的比例也不在少数。这是个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如果孩子们没人管,就有可能导致其辍学、失学甚至在社会上流浪、乞讨。而老人不去救助,也会因为无人照料而在痛苦中离去。

这些,都是最让在押人员揪心的事,也是最让监管民警操心的事。

死刑犯周某,一生下来就被生母抛弃,多亏了养父母把她养大。结婚生子后,周某靠开出租车谋生。车是借钱买的,谁知刚开一个多月就肇事撞坏。债主催款催得紧,拿不出钱的周某躲债又躲不了。情急之下,她把债主掐死了。被刑拘后,周某的丈夫离家出走。养父母生活十分困难,养不起外孙。带着揪心的牵挂,周某想到了死,偷偷做好了结束生命的准备,穿上了临死要穿的衣服,躺着不吃不喝,绝食3天。王晶管教在跟她谈话时,询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终于说出了放不下的心事:“这么多年了,我不知道亲生父母什么样,兄弟姊妹什么样,我很想看看他们,哪怕一眼也行。我想,只要见一面,他们就能帮助我的养父母照顾我的孩子。”听完这些话,王晶考虑,她的养父母没有能力养活孩子,孩子如果流落街头,就会给政府添麻烦;如果把两个家庭联系到一起,就有办法养活孩子,既减少社会的负担,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几经周折。在周某死刑执行的前两天,王晶告诉她:“你的亲生父母找到了,可是,按规定,没有极特殊的情况不能见面。不过,你可以放心,他们已经答应照顾好你的孩子。当你‘上路’那天,他们会打着红伞,使劲摇晃,老的是你的父母,年轻的是你的兄弟姊妹。”听到这个消息,周某高兴得一宿没睡觉。临执行死刑前的晚上,王晶安排监室里的人帮周某洗了个澡。第二天早晨,王晶又拿来了一套新内衣给周某穿上,然后用自己的化妆品给她施了淡妆。这时,周某扑通一声跪下,流着泪说:“进来后,没有人来看我,没有人给我送衣裳,更没有人给我送钱加卡。在这一年里,你给我的钱,我一笔一笔都记着,一共是475块钱,我没有机会还了,我愧呀!我感激你,感激你把一个犯了死罪的人当人看,感激你把我这个有罪的人变成了一个悔罪伏法的人。就要‘上路’了,我有三个请求,第一个请求,叫你一声姐;第二个请求,就是还得拖累你,把我的孩子照顾好,我的养父母年纪大了,有事请你帮一帮;第三个请求,我把尸体捐献出去,换了钱把钱还给你。”了却牵挂的周某,安心“上路”了。

如今,周某被枪决11年。但那个承诺,王晶却始终坚定不移地要用一生去兑现。二老看病,她出资医治;二老相继去世,又是她像儿女那样为其送终。孩子则成了她的“干儿”,供他上学,学技术。如今,孩子已成了个小有名气的厨师,别人都说:“如果没有她王姨的关心帮助,这孩子早就变坏进监狱了。”中央电视台以《阳光下的红雨伞》为题多次播出。

2006年5月,单某因贪污罪被判7年。当她同家人会见时,得知儿媳苏某,在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中入选,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管教王晶。王晶说:苏某的入选,是丹东的骄傲,更是在押人员单某的骄傲,希望单某以此为动力,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单某的儿子也十分优秀,从事航天研发工作。单某的案件两次开庭时,正是她儿子两次受奖时。当单某要投监改造时,她说:“我有个好儿子、好儿媳。就是为了孩子,我也要好好改造。”她的儿子、儿媳得知后,也对母亲放心了,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这样的事例,在丹东市看守所很多、很多,在押人员及其家属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家人的安乐,是他们安心改造的最大动力;社会的祥和,是他们回报社会的最高理想。

回归,变成和谐社会的吉祥彩云

解读104面锦旗背后的故事,不难看出,丹东市看守所通过人性化管理,净化了在押人员的思想,改造了在押人员的灵魂,使他们怀着对党中央的感恩之心,捧着对政府的感激之情,重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报答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缕缕春风。

有一天下午,丹东市看守所大门外来了一群送锦旗的人。前头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双手举着写有“秉公执法,廉洁为民”的锦旗。他们带着乐队,鼓乐齐鸣,场面热烈。原来,送锦旗的老人赵某,今年74岁。他在感谢信中写道:“我儿子罪有应得,出来也改不了,家也无力,就在看守所呆着吧。后来,是看守所管教让我的儿子重获新生,太让人感动了!”

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这就是对丹东市看守所37名民警用爱付出、用热血浇灌在押人员们干涸心田的最大回报。因为,对于一名犯下过罪恶的人来说,这颗心是多么的珍贵。也只有这样,他们前面的路才会充满光明与希望。

那些出自在押人员和家属的锦旗和感谢信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从心里感受到了党的阳光和温暖!”

“我回韩国后一定向亲人朋友们讲述中国政府对我们关心帮助的整个过程。”

“出去后,我一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管教对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颗仁爱和包容之心,让人感动,暖人心田。您的一切,将会影响我们一生!”

„„

都说,出了看守所的门就不要再回头。但在丹东市看守所,却有那么多的人紧握民警的双手,泪眼婆娑,甚至以下跪来答谢。

还有“回来”的!

每年腊月,原来会杀猪的释放人员肯定会回来帮忙,不请自到,分文不收。有的回到家乡后,成了脱贫致富的能手,专门赶着马车送来老家的土特产。有的回去后,家电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专门为自己的监室送来彩电。有的听说看守所要装修,会电工、木工和瓦工技术的,都宁肯自己的事不干,也自愿到所里做义工。江某,因寻衅滋事被判有期徒刑。出狱之后,他经过努力成为一名教师,如同曾经感化他的民警那样,他以爱心育人、热心助人,眼下,已经当了副校长。周某,释放不到一年就凭借自己的手艺组建了一个工程队,专门安置释解人员,他说,我要为政府尽绵薄之力。

有一位民警乘出租车上班,付钱时,司机说啥也不要。他说,你是看守所的管教,你不认识我,我可认识你。你们管教对我们那么好,我不要钱也是对你们的一点回报,只要是看守所的民警,我一律都免费。

有人问教导员高星光,你在部队当团政委时,叱咤风云,而在看守所工作时却默默无闻,特别是每年释放那么多在押人员,害怕不害怕妻子和孩子遭人暗算?高教导员非常自信地说,这你放心,我和全所的民警,真心诚意对待在押人员,千方百计替他们着想,真情的付出就有真诚的回报。这些年,他们上门来都是感谢我们的。现在,释放人员自发地为看守所做好事,已经成为很平常的事情。

一批又一批的不法分子,如今成了一个又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10年来,丹东市看守所共羁押在押人员1.5万余人,没有重新犯罪率达96%。实践证明,看守所是一个特殊的学校,在押人员经过教育、感化和改造后,他们还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生力量。

目前,中央电视台已经连续5年到丹东市看守所录制节目,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级媒体到丹东市看守所进行采访,其事迹已经走出丹东、走出辽宁、走向全国。

这就是丹东市看守所,其在犯人心中埋下了一颗颗和谐的种子,催开了一朵朵和谐之花,这是和谐的力量。世界因为和谐而更加美好。

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

盛开的民族之花

让人生价值之花盛开

雷锋精神之花正盛开

让友谊之花盛开

让理想之花盛开

让理想之花盛开

盛开的生命之花

##乡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

高墙之内盛开和谐之花
《高墙之内盛开和谐之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