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沈阳市现代粮食物流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1 22:43: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沈阳市现代粮食物流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和部署,以及国家、省、市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精神和政策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粮食物流产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有关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物流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实现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

建立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主渠道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市场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实现了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全市现有粮食购销企业461家,粮油加工企业184家,专业粮食物流中心1家,粮食经营站点、粮食连锁经营公司、经营粮油的超市、城市农贸市场及乡镇集贸市场等粮油零售网点1500余家,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粮食购销网络,实现全市粮食供应充裕、市场稳定,满足了军需民用的多元化需求,并经受了“非典”时期部分地区粮食抢购期间的考验,确保了我市的粮食供应安全。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粮。自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各级粮食行政管

理部门的的努力,2005年市粮食局增设了市场监督检查处,并成立了城区粮食市场管理所,全市县郊区粮食行政管理机构恢复,形成了我市粮食监督检查执法体系。同时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为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创造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建立粮食物流体系

以沈阳粮食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区域性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投资6000万元的沈阳粮食物流中心的改扩建工程已完成。对沈阳市第一粮库等四个骨干国家粮食收储、储备库进行了更新改造,共投入资金1.7 亿元,建设设施完备、技术领先,具有“粮食四散”功能的现代化立筒仓、浅圆仓和平房仓等粮食储备物流设施,新增仓容21万吨,在全省率先改变传统的露天储粮方式,有力地提升了粮食流通“四散化”水平,保证了储粮安全。据统计,我市仓容在1000吨以上的各类经济性质的粮油仓储企业共207家,“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近5亿元用于仓储设施的新建和改造,有效仓容达244万吨,比“十五”末期增长 85万吨,年均增长8%,散粮作业能力每小时8000余吨,比 “十五”末期增长 2750吨,年均增长7%。

(三)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力度加大,现代化企业制度初步建立,财务挂账得到清理,企业活力增强。国有粮食企业的市

场调控能力,购销主渠道作用显著增强,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扭亏为盈,共实现利润3922万元。

(四)完善储备和应急体系

完善国家、省、市三级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粮食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维护了社会稳定,确保了粮食安全。在承担着国家、省粮食储备任务同时,完成了市级储备粮油任务,新民市还建立了县(市)级储备。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对全市351家国有和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制定了《沈阳市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监督检查办法》,和《沈阳市粮食供应应急预案》,确定了米面油应急加工供货企业,提高了全市粮食应急供应保障能力。

(五)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通过资产重组和优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粮食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品牌形象,培育了一大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并以此为依托,推动了以沈北新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粮食物流和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了粮食生产、收储、加工、运输、销售的产业链,即满足了居民对高品质粮油产品的消费需求,又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我市有以香雪面粉、第一粮库,南方谷物、辽宁中稻等为代表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其

中,省级2家,市级20家。年加工生产粮油制品 102万吨,年产值近50亿元。

二、“十二五”时期所面临形势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它包含了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粮食现代物流是采用现代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将粮食收购、中转、储藏、运输、配送等功能有机结合,进行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

(一)我市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具备的有利条件 1.优越的地理和区位优势。沈阳市作为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东北亚和环渤海经济圈中重要城市,是连接东北与关内的粮食物流主通道的枢纽节点,是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大豆等原粮及其产成品流通到关内和出口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在粮食流通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沈阳又是东北地区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的集聚地和扩散中心,交易活跃,市场繁荣,具有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显著区位优势。沈阳经济区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又将为发展我市现代粮食物流建设带来有利契机。 2.完备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网路通畅,基本形成以公路、铁路、民航运输方式为主

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公路运输方面,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11742公里,形成了以“两环八射一过境”的环射型、高等级、大密度高速公路网,是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与辽宁中部城市群7个城市实现了公路高速化,可以方便快捷地连通每一条进出东北的主通道和主要粮食物流集散地;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哈、沈大等6条铁路干线汇集沈阳,有全国第二大的铁路货物编组站,现有大型粮食储备库、中转库和收储库均有铁路专用线,形成了连接关内与东北各地的半环形枢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32条,民航运输年起降达6.63万架次; 海路运输方面,沈阳虽然是内陆城市,但由于距以北良、大连、营口、锦州、丹东5处港口为主的辽宁港口群距离短,具有实现粮食陆海联运的优势,可以依托辽宁港口群作为出海口,实现北粮南运和粮食进出口贸易业务。目前,5个港口已建粮食转运泊位10个,其中2万吨以下泊位2个,2万吨至5万吨泊位4个,5万吨以上泊位4个,筒仓、场地总数分别达230多处和220多处。随着沈阳近海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深入,沈阳这个内陆城市逐步向港口城市转型的同时,也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创造了便利条件。

3.充足的粮食物流资源。我国粮食物流的流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商品粮的市场流通;二是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粮的收储、调运和轮换;三是粮食进出口。沈阳作为特大

型城市现有常住人口810万人,近年来,我市粮食供给量和需求量不断提高。据统计,我市2010年粮食总产量327万吨,需求量300万吨。其中,城乡居民口粮消费104万吨,其余为粮食加工和转化企业以及外销需求。全社会粮食收购量235 万吨,粮食销售量223万吨,产销基本平衡,小麦、大豆等部分品种需调剂。2010年,全市粮油加工企业生产能力为927万吨,生产粮油产品374万吨,产值165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十一五”期间粮食物流产业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较大成果,但还存在不足,与黑吉两省、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相比,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水平偏低,仍有差距。当前,影响和制约粮食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粮食流通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物流资源不够集中造成利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现有仓储、运输设施不够完善,信息网络不畅。国有和非国有粮库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仓容比重偏低,传统的包装运输方式物流成本偏高,粮食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尚需完善。

2.粮食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大型粮食仓储、物流、加工企业和集团不多,缺乏粮油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

3.现有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区域性和专业性有待提高。

互为依托、互相补充的大市场、大流通、大粮食网络格局还没有形成。粮食批发市场存在基础设施差、交易方式落后、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三、现代粮食物流“十二五”发展构想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当前形势,应当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契机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好机遇,抓紧制订和实施我市现代粮食物流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交通、资源等综合优势,努力实现粮食现代物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和省级粮食物流发展规划为蓝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和重大项目为载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提升功能,建立功能齐全、运作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调控体系,提高粮食物流“四散”能力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增强粮食调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多种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鼓励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物流方式企业间参与投资;建设资金主要由企业自行筹措,投资风险由企业自行承担,政府对区域性粮食现代物流重点项目进行政策和投资上的扶

持,为粮食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我市粮食流通现状,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在规划第一阶段,结合国家、省级粮食物流通道建设,重点对重大粮食物流项目、仓储设施进行建设和改造。在规划第二阶段,实施整体推进,重点解决粮食收购、集并、加工的“四散”问题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全面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3.打破分割,整合资源。打破行业和地区分割,充分利用现有粮食物流设施,整合不同所有制主体的物流设施、基本功能及业务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粮食物流资源利用效率,培育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粮食物流骨干企业,实现粮食现代物流的系统化、集约化发展。 4.技术引领,注重实效。既要结合我市实际,注重实效,又要着眼于未来发展,具有前瞻性,注重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引进和交流。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成熟的技术,减少粮食损耗,降低流通成本。

5.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要继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重组改造,优化产权结构,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粮食流通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促进企业做优、做强,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粮食主渠道作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完成粮食物流资源整合和大型粮食现

代物流企业的培育;完成粮食仓储、运输及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和粮食检验检测系统等配套设施的改造升级,基本实现粮食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结;建立以沈阳粮食物流中心为核心,以国有大型粮食储备库、中转库及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为支撑,以遍布全市各区、县(市)的粮食仓储、加工、购销、物流企业为基础的,统一开放、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实现产销对接和功能辐射,确立我市在东北地区粮食物流的主导地位。改造仓储物流项目150个,仓容350万吨,建设项目投资18亿,实现粮食流通量年300万吨,粮食加工量450万吨。

四、现代粮食物流“十二五”发展重点任务

(一)加大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完成粮食物流体系的建设

1.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完善各自粮食物流节点的收纳、中转、储备功能。选择遍布各区、县(市)的 180余个小粮库作为收纳库,以国家、省确立的粮食物流结点和通道作为枢纽,选择交通便利,仓储条件较好的国有和非国有骨干粮库作为中转和储备库,发挥各自收纳、集并、中转功能。依托现有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和改造一批适应散装散卸和粮食集装箱运输等中转仓容和装卸设施,解决中小粮库到大型粮库的集并和分拨问题,提高粮食快速中转和供应能力。以

实现散粮运输为目的,鼓励粮食物流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增添散粮运输工具。“十二五”期间,拟投资18亿元,建设、改造仓储物流项目150余个,仓容350余万吨。同时完成好沈阳市第三粮食收储库的整体搬迁、置换重建项目,该项目拟投资3.2亿元,分三期建设,预计2012年底全部完成。 2.建设粮食物流信息系统。按照构建粮食物流信息网络的要求,以沈阳粮食物流中心改扩建为契机,以“沈阳粮网”为平台,建立省级粮食物流公共信息系统,采用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扩大覆盖范围,建设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粮食购销、储存、加工企业及粮食物流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信息采集、发布管理,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3.完善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划建市、区县和企业三级粮食检验、检测系统,提升现有9家具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测机构的检验能力和技术水平。投入资金对现有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更新,改善实验条件,并加强对质检人员队伍建设和再教育培训,达到全市粮食质量监管无盲区,质量检测全覆盖。

4.建立粮食物流标准化体系。按国家、省仓储和物流标准化要求,建立粮食物流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

质量标准、信息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实现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装卸机械、安全生产、品质检测、商品编码、市场交易、企业文化的标准化。重点安排粮食仓储设施的标准化、运输工具的标准化、装卸设施的标准化、散装作业方式和检测设施及指标的标准化等。

5.培育大型粮食物流企业,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一是加快培育专业粮食物流企业。通过整合我市大型粮食购销企业的物流资源,鼓励和吸收社会资金投资粮食物流,加快培育一批能组织跨省粮食物流业务、能承担国家宏观调控任务、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大型专业粮食物流企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广泛开展内外交流,加强区域合作,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建立若干条畅通、快速、高效的粮食物流供应链,提高应对粮食市场波动的掌控能力;二是改造提升传统国有粮食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推动传统粮食物流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建设的机械化骨干库、世行粮食流通项目储备库、国家粮食储备库等基础设施储粮功能作用,科学合理利用区位、公路、铁路、设施、设备、场地、港口分库等优势,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功能、扩大规模、搭建信息平台、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措施,创建具有农业订单生产、粮食收储、运输、配送、加工、贸易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实现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三是积极发展粮食制成品物流。随着我市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成品粮及粮食精深加工产品的流通量不断增大。在搞好原粮流通的基础上,鼓励我市粮食物流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发展粮食制成品物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十二五”期间,要完成10家大型粮食物流企业集团的培育工作,实现粮食流通量年500万吨,年产值250亿元目标。

(二)着力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和提升市场功能

1.完成沈阳粮食物流中心的改扩建任务。沈阳粮食物流中心(原沈阳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于1998年,位于东北粮食流通走廊的重要节点,沈阳市铁西区北一中路(沈阳市第一粮库院内),区位优势明显,经十几年的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粮食现货交易批发市场,在我市粮食流通、粮食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的地位和作用显著。2005年被国家粮食局评为“全国大中城市十大重点粮油市场”。但由于投入不足,其规模、功能、设施等诸多方面已不适应粮食流通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与沈阳作为东北中心城市、粮食物流节点的地位很不相称,有待完善和提升。“十一五”期间,共投资6000万元,对该项目进行了整体维修改造,现

一、二期工程已竣工交付使用,并与沈阳市第一粮库整合为沈阳粮食物流中心,在规模、功能、设施、设备、软硬件条件、安

全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发展。现占地31万平方米,年交易量100万吨,交易额近50亿元,已形成集成品粮油现货交易、粮油储备、粮食加工、粮食物流、信息发布等粮食服务为一体的东北地区最大、全国一流的粮食现货交易中心和粮食物流集散地。“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投入,拟投资5000万元,新建、维修库房各1万平方米,新增档口100个,新上大米、杂粮生产线等,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功能。改造建设后的沈阳粮食物流中心由“两个市场、六个中心、四个功能区”组成。“两个市场”是:粮食现货交易市场、粮食竞价交易市场。“六个中心”是:粮食信息中心、电子交易中心、质量监控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结算管理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是:经营交易区、仓储保管区、加工分装区、物流配送区。

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交易量100-150万吨,交易额80-100亿元,成为集粮食物流、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以批发交易、仓储、运输、配送、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平台为主体,具有很强吸纳和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省级粮食物流中心,成为立足辽宁、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的粮食集散地。通过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集聚粮食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发挥规模优势,形成集产购销一体化的现代粮食物流产业集群。

2.完善区、县(市)区域性城乡粮食集贸市场建设和城

镇农贸市场、超市、连锁经营场所建设。以新民、辽中、康平、法库及苏家屯、沈北新区等区县(市)农村粮食集贸市场为主线,以遍布城区的农贸市场、超市、连锁经营场所为附线,鼓励粮食加工企业与家乐福、乐购、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和粮油连锁经营机构加强合作,实行送配货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出资兴办粮油经销店和连锁经营机构,方便城乡百姓消费粮油产品,使之成为保证供应,稳定粮价的必要补充,并服务于沈阳粮食物流中心,形成网络状物流格局。

(三)着力推进粮食粮油加工产业化经营,培育和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依靠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实现粮食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农户→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链,将粮食的科研、订单收购、精深加工、粮食转化、贸易经营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我市粮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1.推进面粉、大米、油脂、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设。一是扩大沈北新区沈阳香雪面粉工业园的产能,新建沈阳益海嘉里面粉工业园。香雪和东大面粉公司经过重组整合,已经实现年产30万吨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2亿元,提高产能和产品科技含量,努力打造成东北区单产规模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将面粉年产量由现在的20

万吨提高到35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沈阳益海嘉里拟投资 4.5亿元,新建年面粉50万吨,产值20亿元的面粉工业园。二是继续推进以沈北新区辽宁中稻股份、益海嘉里,苏家屯区中粮集团水稻加工产业园,市直企业沈阳市第一粮库、南方谷物等为代表的水稻加工产业建设。益海嘉里拟投资1.5亿元,在沈北新区新建年加工水稻20万吨的工业园。中粮集团拟投资3亿元,在苏家屯区新建年加工水稻30万吨的工业园。“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实现年产大米及其衍生品70万吨,产值30亿元。三是继续扶持中纺粮油(沈阳)有限公司的油脂产业园建设,努力使企业摆脱亏损现状。“十二五”期间,将油脂年产量现在的6万吨,提高到 9万吨,成为我市大型油脂加工基地,改变我市油脂加工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局面。该企业纳入沈阳油脂产品应急保障加工指定单位后,对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扶持中粮北海粮油工业公司沈阳分公司投资2200万元灌装项目建设。该项目建在沈阳市第三粮食收储库院内。设计年灌装能力12万吨,年经营量20万吨,产品供应东北市场。四是继续支持以沈阳方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顶益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饲料和食品产业发展。位于新民市的沈阳方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5000万元,沈阳东顺饲料有限公司拟投资8000万元,新建年产20万吨和25万吨饲料的饲料加工车间及相关配套设施,以利于粮食的就地转化,

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粮食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利用国债、政府补贴和企业自筹资金对现有粮食加工储存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通过不断加大新技术新设备运用,提升粮食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为龙头企业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3.扶持辽宁中稻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水稻进行大米加工、稻米油生产、稻壳发电工等粮食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绿色环保、低碳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品牌形象,节约粮食和能源消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 4.支持沈阳市第一粮库、沈阳市第三粮食收储库、沈阳香雪面粉股份公司等企业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和订单收购,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粮食购销、加工、经营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绿色和有机粮食种植基地,推行优质收购政策,实现农企双赢。

“十二五”期间,我市粮食粮油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从现在的22家,提高到40家左右。其中,2012年前,达到30家左右,2015年前达到40家左右。省部级和市级名牌产品要从现在的9个提高到16个左右。订单农业面积要从现在的1.3万亩,扩大到3万亩左右。

(四)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粮食储备和应急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和稳定

1.在落实国家省市三级储备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区县市粮食储备。加强对各级储备粮的管理,及时轮换、确保质量合格、数量真实。

2.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体系,细化和完善粮油储备应急动用方案,健全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体系,推进应急保障机制和设施建设,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应急情况下全市粮食有效供应。到“十二五”末期,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要比现在增加15%左右,达到400多家。 3.认真抓好全社会粮食统计工作,加强粮食统计队伍建设,扩大统计范围,提高统计质量,加强粮食综合平衡预测分析,更好地为政府宏观调控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主要依靠企业投资建设。要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根据规划具体项目类别的公益性程度和运营特点,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方式扶持建设,并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支持。除积极争取国家粮食现代物流项目资金外,市里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扶持全市重点粮食现代物流项目。

(二)完善各项政策

粮食现代物流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要完善各项政策,抓好政策落实。一是税收政策。省级重点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粮食物流园区建在开发区的,享受开发区各项优惠政策。二是用地政策。纳入规划的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享受规定的用地优惠政策。三是价格政策。继续执行国家粮食铁路运价优惠政策,铁路、交通部门要将散粮运输纳入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粮食物流企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执行工业价格。

(三)创新体制机制

继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粮食物流设施。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以资本运作等合资、合作方式参与粮食物流建设和经营。加快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国内外各类主体,特别是大型物流企业进入,参与我市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

(四)加快人才培养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粮食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鼓励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培养粮食现代物流管理、经营和技术人才,大力推进粮食物流从业人员职业继续教育,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十二五规划中物流发展

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物流行业十二五规划

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管理办法

煤炭物流十二五规划盘子

衡阳市雁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情况

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项目计划书 (新——现代粮食物流)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沈阳市现代粮食物流发展“十二五”规划
《沈阳市现代粮食物流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