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建考察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8: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古建筑的考察与研究

——杭州、乌镇、上海篇

【摘要】这次写生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所见多为江南水乡之景。江南,自古以来就以良好的自然条件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所以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的累积,小桥、流水、人家是人们对江南的印象。这次的切身体会,让我们对江南水乡有了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杭州西湖乌镇上海外滩江南水乡中国古建筑

【正文】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窑洞,水塔,寺庙等等。广义上来讲,景观,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这次的专业考察主要以长江中下游沿线为主,下面简单谈谈途中所见古建筑特点。

1、西湖篇

刚进入西湖景区,就被绿油油的植物包围,似乎走进了一片森林。在一片“森林”里,偶尔会冒出颇具原始味道的饭庄、茶社或是私人别墅。但无论是用于什么的建筑,都不难看出是出自同一种风格。大都是青瓦红墙,古建的韵味十分浓厚。

在行走的车上,透过窗框,处处都是园林,小道,水池,草坪和谐的画面。 路灯也很有意思,灯帽像铜制的敲钟,细看竟发现外壳上还有精致的雕纹,耐人寻味。

通向西湖的路上,很多漂亮的小景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不经意的回头也能发现一座流水假山,身边还簇拥着颜色各异的小太阳花。林子里魔术般的伸出蜿蜒的石铺小道,无论选择踏上哪条路,都会有不同的惊喜,有带你通向西湖边的,有带你走进公园的,有的还能引你走进一片绿油油的草坪。

西湖沿岸停靠着几艘船,船上有漂亮的飞檐,雕花的窗框。处处体现着古建的韵味。

人行道与西湖之间没有任何护栏,让游客零距离的感受西湖。路边有大片草坪,草坪上种植了一些植物。不同品种,颜色,高低,形状的植物通过碎的小石块与人行道相接。

亭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览,也用于典仪,俗称亭子,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中国四大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就是四大亭之一。

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也是亭的一种。亭的屋顶有攒尖、歇山、锥形及其他形式复合体。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厦。陵墓、宗庙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庄重,如明长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伟壮观,如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轻巧雅致,如。亭的不同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构造作法,亭的结构以木构为最多,也有用砖石砌造的。亭多做攒尖顶和圆 锥形顶。四角攒尖顶在汉代已出现,八角攒尖顶和圆 锥形顶在唐代明器中已有发现。宋《营造法式》中所载“亭榭斗尖”,是类似伞架的结构。这种做法可以从清代南方的园林中见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攒尖亭多用扒梁,逐层叠

起。矩形亭的构造则基本与房屋建筑相同。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明万历年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提到西湖十景之一,苏堤。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

在公园里还参观了“观鱼池”,“孔雀林”······不大的公园就这样被蜿蜒的石铺小道,草坪,植物分割成不同的形状,并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公园。

总结杭州西湖,发现此处的景观规划很慎密,建筑风格十分统一,整体带给人静逸、轻松、舒适的感觉。

2、乌镇篇

乌镇位于浙江桐乡市。这里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土壤肥沃,所以这里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历史上的乌镇曾地跨两省、三府、七县,水陆交通便利,商业繁华,各种文化的影响与积累,形成了这个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的小镇。今天的乌镇虽然经过了现代人的修葺,但是还是比较完好的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

明清时期,我国的房屋建造技术已经很完善,《营造法式》等书籍的问世及编著完成加之工具技术的革新,使我国的古建筑风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乌镇现存的建筑就能较好的反映当时中国江南的建筑风貌。

江南,河流众多,河流能解决了居民饮用、灌溉农作物、排水以及运输的问题。人们因为有了水才能生存发展,居民的住房也就沿河、沿溪而建。乌镇也一样,房屋、街道都在河边。乌镇的建筑是砖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建筑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建筑的屋顶多为硬山顶,屋脊挺拔,高低错落,突出了乌镇的水乡特点。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主要是为了在火灾发生时防止火势的蔓延,所以被称为火山墙,有的因外形酷似马头又有马头墙之称。乌镇的马头墙是起翘的,所以更能显示乌镇活泼丰富,马头墙在入口、转角处的应用更衬托出乌镇的醇厚。而一些建筑(如矛盾故居)中应用了弧形山墙更为小镇增添更多特色。江南空气湿润,为了防潮,墙底和室内铺地是石块,有些建筑的一部分是伸向河面的,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有些像吊脚楼,称之为“水阁”。水阁三面环窗,透过窗可以欣赏沿河风光。乌镇沿河而建,桥自然也就成为乌镇不可缺少的部分。乌镇现存30多座桥,这些桥最早建于宋朝,大多建于明清.桥大多是石桥,为两河居民的交往带来了方便。桥的形状样因地势不同呈纷繁之象,或石拱,或平铺,或雄伟,或纤巧,小船可以在桥下自由穿梭。乌镇小巷是用青石铺成的,路边有可供休息的地方,被称之为“美人靠”,是古代小姐走累了休息的地方。行走在小巷中,看着这古民居、石桥、青石路,感受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色,别有风味。

随着商业的开发,乌镇也越来越商业华,两岸住的以不在是真正居住在这里人们,而是在这里做生意的,走在这里,随处可见的店面,买的有小镇特产、饮食、纪念品等,虽然符合商业化,促进当地居民收入,但也使这古镇文化显得那

么商业,来旅游的人很多,小镇宁静已不复存在。

3、上海外滩篇

艺术总是蕴含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观中的,建筑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犹如一位裸体模特更换不同的外衣,向我们展示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以及人们的价值理念。上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文物古迹极为丰富,此地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古建筑、古园林和文物古迹,如龙华塔、松江方塔、豫园、秋霞圃、唐经幢等,上海还保留了许多近代历史人物在本地活动过的遗迹,如中共一大会址、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鲁迅故居、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等90多处等等。这次对上海古建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上海的外滩建筑群。

外滩建筑群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在1895年以前,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以及中西合壁式的2至3层楼建筑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例如英国领事馆就近似文艺复兴式建筑,楼高二层,楼宇台基较高,底层竖向中段有五扇圆拱形窗,两边房间窗户倒是圆拱形。外立面整齐见变化。整幢建筑外立面用水泥粉刷,层顶用中国蝴蝶瓦铺成。第二阶段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10年,外滩的旧房大多被拆除,改建为

3、4层楼的楼房,而且大多数是砖木结构或砖石钢骨混合结构、清水砖墙,但装修比较精美。例如,现在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它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该建筑结构坚实,装饰精致,以正门为中轴线形成对称结构底层大门有双立柱四根,两旁有洞形窗户。二至三层东立面有爱奥尼克柱子,窗户两边也有古典立柱装饰。外墙用白色釉面砖和花岗石相拼,色调和谐,底楼外墙用苏州花岗石轩石勒脚。楼内扶梯用大理石建成,二楼壁上的人物浮雕,巨大的精美彩色玻璃顶栅和回廊美轮美奂。第三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30年代,这段时期外滩开始了大规模的建造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今天外滩的建筑群格局。这些建筑有古典式、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现代建筑式、折中主义式、中西糅合式,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一件衣服,一栋建筑体现了一个设计师对社会与生活的探索。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他们静静的屹立在外滩,展示着属于它们那个时期的风景,也注视着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崛起。一件衣服,一栋建筑体现了一个设计师的思想。

【小结】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较大,导致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是其中重要的风格之一。杭州、乌镇、上海外滩这几个地方的建筑较好的保存了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值得我们去了解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 潘谷西 著

2、《民居住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王其钧 谈一评 著

古建保护说明文

西安古建报告

古建民居考察报告

古建术语英文翻译

古建园林技术

北京古建保护

古建测绘总结

古建测绘报告

古建测绘任务书

古建实习报告.

古建考察与研究
《古建考察与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古建考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