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彝族风情介绍

发布时间:2020-03-02 15:31: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0%左右。云南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大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有多种,主要的有撒尼拨、阿细拨等。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下著百褶长裙,裙的下面镶有多层色布。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族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刺绣水平如何,决定了妇女的社会声誉。滇中、真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以多颗银泡镶绣而成,华贵美观,戴在头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据说,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陪伴着姑娘,可以驱邪避害,逢凶化吉。还有一种说法是:鸡冠帽的大小银泡是星星和月亮的象征,姑娘头戴这种帽子,一生将吉祥如意,充满光明和幸福。幼年未婚的彝族姑娘均梳单辫,成年后才能改梳双辫。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披毡。形似斗篷,一般为深黑色,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已经少见。小凉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之为“天菩萨”。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否则,主人就会认为是对他的最大侮辱。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 “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时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显得英姿勃勃,神采飞扬。

在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的一些寨子,居住着彝族的一个支系棗腊鲁人。腊鲁妇女多系着漂亮的围腰去赶街做客,走亲串戚。每当吉日节庆,妇女们都要系上光彩夺目的银泡围腰跳舞赛歌,银泡围腰给节日的欢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情趣。

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一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就要穿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沙拉洛”仪式标志着少女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在云南永仁等地的彝族,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赛装节。届时,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

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纷纷穿上自己最心爱,最漂亮的绣花衣裳,成群结队赶来,参加隆重快乐的赛装节,显示自己精巧的手艺和才智,学习别人的经验。她们互相欣赏交流,比赛谁的服装最美,谁的手艺最高。她们还在一起唱歌跳舞,兴尽方散。

彝族简介

2009-08-04 10:39:01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玉珊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

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其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在滇池、邛都(现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其中一支以“昆明”为名,在今云南洱海周围从事农牧生产,于8世纪前后建立了“南诏”奴隶政权。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文字总数达一万多个,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大约形成于13世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宇宙人文论》用问答形式论述自然观,是彝族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论著;《西南夷志》对研究彝族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还有被译为多种文字并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梅葛》、《查姆》、《阿鲁举热》等史诗。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彝族服饰形式众多,男子喜穿黑色窄袖左斜襟上衣和多褶宽大长裤,缠包头,并在包头右前方扎一细长锥形的“英雄结”;女子喜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有的系围裙和腰带,缠包头;男女外出时,喜披“擦尔瓦”,“擦尔瓦”形如斗篷,长可及膝,下端缀以长穗,用羊毛织成,多为黑色。住房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凉山地区多为土木结构,俗称“瓦板屋”。云南则平顶土房较多,俗称“土掌房”。广西是形似“干栏”式的住宅。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彝族自治地区

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1951年5月12日)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1952年10月1日)

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54年5月18日)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

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1956年9月20日)

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1956年12月31日)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7年11月28日)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15日)

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1965年11月27日)

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

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5日)

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1984年10月5日)

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1984年10月9日)

云南漾濞彝族自治县(1985年6月11日)

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

1986年7—9月建立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1990年12月29日)

节庆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传说古时撒尼(彝族支系)百姓为了反抗一个暴虐的土司而起义,为了庆祝胜利,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云南彝乡欢庆火把节 凉山彝族火把节:在传统与现代撞击中传承

补年节

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每当农历二月初十这天上午,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一桌丰盛的团圆饭,然后由家庭主妇给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着全家共进午餐。到中午时,男人不论大小都集中到两位“麻公巴”家喝酒。“麻公巴”据说是祖先打仗时首领的化身,人们在他家只喝酒不吃饭。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两位“麻公巴”领头,按“拉么”(老主人)和“萨南”(开腔人)划定的路线跳铜鼓舞。舞毕,“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阵五笙,接着人们就地吃午饭,大家互相敬酒,共庆佳节。

庆年节

庆年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彝族人民都要过庆年节,并相互拜祝,载歌欢舞,祝贺节日。

日常食俗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即将玉米、荞麦、小麦、大麦、粟米等杂粮磨成粉,和成小面团,加水煮成面疙瘩,也称疙瘩饭,有酸菜、豆豉、辣椒等即可,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粑粑是将杂粮面和好,贴在锅上烙熟,也有将和好的面发酵后,再贴在锅上烙熟,称为泡粑。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晚餐也多做疙瘩饭,一菜一汤,配以咸菜农忙或盖房请人帮忙,晚餐也加酒、肉、煮豆腐、炒盐豆等菜肴。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后晒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汤作菜。也有将玉米磨成米粒,去麸皮,与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为主食,还有是将各种面粉擀成粗面条,作为主食。吃饭时,长辈价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此外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鸡(土+从)、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乙族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用煮过肉的汤煮酸菜加少许的辣椒,可解油腻、解渴、醒酒,并可解轻微的食物中毒,每餐不少。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制作“多拉巴”时先将黄豆磨成浆,连浆带渣与酸菜一起煮食,味鲜美。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酒时,大家常常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边谈边饮,端着酒杯依次轮饮,称为“转转酒”。且有饮酒不用菜之习。酒的种类有烧酒、米酒、荞面疙瘩酒等。制作荞面疙瘩酒时,先将荞面疙瘩蒸熟,倒入簸箕中,待降温后,撒上酒曲,拌匀,盛入垫有芭蕉叶的篾箩中,再用芭蕉叶密封,置于火塘边发酵,过

五、六天即成。在凉山州彝族民间,以坛坛酒(咂酒)较为有名。坛坛酒有用高梁、玉米、荞子等杂粮为原料,加上草药制成的酒曲,入坛用泥巴封口,酒味甜中带苦,饮时加冷开水,用竹管饮用,人多时可多插入几根竹管,多在年节、婚礼时饮用。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便坐在火塘边泡饮烤茶。所饮用的烤茶是把绿茶放入小砂罐内焙烤,待烤成酥脆略呈黄色发香时,冲入少许沸水,稍煨片刻对入开水即可饮用。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彝族的食用器皿,川滇大小凉山均用马樱花和红椿木制成,分有漆和无漆两种。有勺、碗、瓢、盘、盆、盒、罐、钵、锅、甑、酒杯和酒壶,尤其以酒杯的制作最为讲究,除木制的以外,还有用羊角、牛角、牛蹄、猪蹄挖空制成,用鹰爪制作的杯脚更为精美。

农历六月廿四至廿六是云南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云南各地群众纷纷举办各种传统民俗活动欢庆节日。

节庆、礼仪食俗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其礼品多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并在上面铺盖四块肥厚的熟腊肉;火把节是彝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农历六月二十

四、二十五日间进,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容丰登。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

二、

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八人广席,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在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典型食品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彝族的历史

2011-11-16 22:06:00 来源: 中国网综合消息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彝族先民;百濮;土目;六诏;昆明;古羌人;改土归流;劳浸

[提要]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和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社会经济发展

旅游业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占全国面积60%以上,由于地理、历史、观念以及其他诸多因素,民族地区的发展滞后,大多是以农为主的经济格局,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因此,民族地区也是我国贫困地区的主要聚集地。然而,民族地区大多又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仅风光秀丽、山川迷人,而且风情神奇、民俗诱人,是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所在。江总书记曾经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多年以来,许多民族地区就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作出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其中,许多区域就是利用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人而带动了整整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比如,湖南土家族聚居地的“张家界”,四川藏族聚居地的“九寨沟”,贵州布依族苗族聚居地的“黄果树”,云南纳西族聚居地的“丽江”以及云南彝族聚居地的“石林”等等。

信息革命和新的传播媒体在凉山彝区的出现,一方面是凉山彝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凉山彝区的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人类所经历的五次信息革命中,凉山彝族自身所发生的是语言革命和文字革命.印刷革命、电信革命以及数字压缩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革命,凉山彝族仅是受益而已.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的出现,对凉山彝区信息的传播和彝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但有了先进的传播媒介,并不意味着有理想的传播效果,还必须注重编码的语言符号,即彝语文的运用.科技扶贫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差异、交通网络、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及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提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实现措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若能掌握开启西部资源宝库和广阔的潜在市场的“金钥匙”,实施“科教西进”、“技术跨越”的发展战略,这将对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当前,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由国家民委倡议发起的以“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为宗旨的“兴边富民行动”。它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以党的十五大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抓住西部开发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发,以政府扶持为主,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有明显提高。“兴边富民行动”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切实把基础建设搞上去;二是着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机制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下大力气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发展商品生产,提高农副业产品率,需要发展多种经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养殖业、牧业和林业;搞活经济,广开就业门户路,需要发展第三产业。这一切都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劳动组合投向作新变动。但在调整中,要注意保证粮食生产,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的关系,二者必须兼顾。

粮食是基础,这是我们国家历来就重视的,粮食不足,发展什么都很困难,在这个问题上,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沿海地区不一样。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一般都处在边远和高寒山区,交通不便,如果把产业结构和调整建立在调进粮食的基础上,那就很被动,仅仅是粮食运费就吃不消。因此,在起步时期调整产业结构,决不能忽视粮食生产,不仅要有足够的粮食作物面积,还要保证设入,从各个方面支持、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 扶持当地农民各种专业户,以促进当前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组织好乡镇“集、场、街”等多种民族形式的集市贸易,活跃当地农村的初级市场。

(三)加快小集镇的基础建设,允许当地农民进镇开店设厂,以发展适合本地区各民族人民需要的各种“小字号”企业;大力发展民族传统的特种产品和特需商品的生产,以扩大传统的民族市场。

(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建设是当务之急,这是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一个极端重要的前提和条件,可以沟通各地市场联系,促进物资交流。另外,民族地区大都山高路远,耳目闭塞,因此,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信息活动,已经成为发展民族边远地区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重要条件之一。

(五)充分发挥林果业的优势。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提高森林覆盖率。同时要调整好林种结构,发挥林业的多种效益,重点抓好商品林基地的建设。如林场、茶厂、药材圆、果圆等。大力发展本地的杉、松为主的用材林和以油桐为主的经济林。

(六)大力发展旅游资发与旅游服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地位、经济状况、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等诸多差异,从而构成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当今世界各国都重视旅游资源开发,把旅游业看作是整个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国甚至让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部门,还很年轻,但它很快就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外汇收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扩大社会劳动就业、促进有关行业发展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给振兴民族经济带来许多好处。

彝族的宗教信仰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7-16

发表评论>>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云贵地区部分彝族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彝族与虎

彝族与虎有着密切关系。云南巍山、南洞一带的彝族自称是虎族。男人自称“罗颇”(颇,雄性),女人自称“罗罗摩”(摩,雌性)不分性别则自称“罗之”、“罗罗”。他们称虎为“罗”或“罗之”,称公虎为“罗颇”,称母虎为“罗摩”。他们的族称与对虎的称法相同,即以虎自命。彝族的“十二兽”历法,不与干支相配,只用十二属相,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历法。彝族纪日“十二兽”历法,一定要把“虎”即“寅”排在最前,因为彝族自称是“虎族”。彝族还有的以虎作地名,给自己的子女取与虎有关的名字。每逢红白喜事,还有要虎像的习俗。他们重视虎,甚至视之为祖。他们以虎命名的地名中,没有一个以雄性的虎来命名。除中性的“罗”之外,全用母虎“罗摩”。不难看出,对虎的图腾崇拜,是彝族母系社会的产物。

《彝经》

《彝文经典》的简称。内容大部分为祭祀经和占卜经,是历代毕摩(彝族男巫师的一种称谓)书符画咒的产物。一部分为伦理、天文、医药、神话、诗歌等方面的典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彝族社会的政治、历史、科学和文化。

米孙叭

彝语音译,“祭龙”之意,是彝族自然崇拜的一种祭仪。每年夏历

二、三月的一个龙日(也有定为正月十五者)祭奠以“龙树”为代表的“龙”。或以水塘为象征的“龙”,以祈丰年。

彝族风俗习惯

作者:lfm 日期:2011-08-23 15:59:09.0 浏览次数:1528 次

一、婚俗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二、定亲及娶亲

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过了三个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这次去,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如果歌师唱错,娶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娶亲人拿不出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娶亲人和女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

二、迎宾礼

彝族人十分好客,热情劝客人饮酒。凡是到彝家作客,主人都要拿出酒来,相对举杯,席地而坐,一边倾心相谈,一边劝酒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的酒。喝吧;尽情地喝!”直到客人醉倒了方不再劝。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阿妹子(姑娘、妇女)就抱着一坛酒,插上几支锦竹杆或麦杆,站在家门口的路边上。凡是来往行人都要劝你拿着杆杆从罐里吸饮过酒后才让你走路。人们称:“甜不过彝家一杯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

三、服饰

彝族的服饰古朴、独特。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有不同的服饰习俗,大致可分为梁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等。

四、鸡冠帽

鸡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再用1200多颗大小银泡镶绣而成,戴在头上像一只“喔喔”啼鸣的雄鸡。鸡冠帽是彝族姑娘吉祥、幸福的象征。因此,每年过“尼这两”节时,红河地区彝家姑娘都要绣制一两顶鸡冠帽。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伴着姑娘,帽上的大小银泡,表示星星和月亮,永远光明和幸福。

五、彝族的忌讳

彝族群众最恨别人叫他们“老彝胞”和“蛮子”,他们认为这种称呼是对他们的最大污辱。到彝族群众家里作客,要坐在锅庄 (即火塘)的上方或右方,不能坐在堆放东西和睡觉的下方和左方。忌用脚踏在锅庄上,更不准从锅庄上和堆放的柴上跳过。彝族对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他们给你东西吃,你必须吃,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少喝一点,表示谢意。不然,就认为你看不起他们。彝家给你吃的东西,只准在那里吃,不准带走。否则,就会说你对人不讲义气。

一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远在公元前2世纪彝族先民就开始繁衍生息于中国西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彝族人民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其中美妙的歌舞艺术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素以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著称的彝族人民和他们的领袖人物、民族英雄、科学家,在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发展与巩固的过程中,为开拓西南边疆,繁荣祖国的经济、文化与科技,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主权的完整作出了杰出贡献。

彝族风情与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介绍

彝族文化介绍词

彝族介绍与传说

彝族

彝族

世界旅游法国风情介绍.doc

彝族小学阳光大课间活动介绍

大路畲族风情文化旅游村介绍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风情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彝族风情 彝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