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彝族风情与火把节

发布时间:2020-03-02 15:31: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盘 县 彝 族 风 情

彝族是我县定居最早的少数民族,据资料记载有二千多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他们开拓了盘县这块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一千八百多年。在盘县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县彝族分布于各乡镇,据2000年统计,有彝族人口96101人,普古、淤泥、羊场、保基、坪地、鸡场坪、松河等乡镇是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聚居地。在全县总人口中,彝族人口占9.6%左右,占少数民族人口近60%,人口数居我县少数民族之首。

彝族服饰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这是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我县彝族服饰,历来以黑、白色为佳,男装多为麻布对襟上衣,下为宽腰大裤脚布裤,脚下穿草鞋或布鞋;女装上为右开襟长衣,下为大裤脚布裤,腰束围腰,脚上倒勾鼻绣花鞋,部分妇女则穿拖地数寸的长裙,足不外露。女性服饰不管长与短,裙与裤,其袖口、领口、前襟、下摆、裤脚等处均镶有各式花边。除服饰外,不论男女都配带银质首饰,头上为盘状包头,所不同者,女性包头内插“翁吉”(银制头饰),两耳下垂“C” 1 型耳环,环下系有穗须。

彝族歌舞

能歌善舞是彝族人一大特点。淤泥河畔是我县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在这里世世代代的彝家人,用山歌倾诉了他们的过去,赞颂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表达他们的爱情和美满家庭,可以说十对情侣九对是以唱山歌为媒介而终成眷属的。

淤泥河畔的彝家人,能编能唱,自编自唱,随机应变,出口成歌。如果说他们能唱多少歌,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

山歌出在淤泥河,人去背嘞马去驮。 前头去了33匹马,后头还有99囤箩。

一篇以“歌海之乡淤泥河”为题的文章写到了这一事实。正因这里有歌海之乡的美称,一批批彝族歌手相继出现。甘明媚、吴小彩两位彝族姑娘以那高亢的声调,明快的节奏,独特的演唱技巧,先后唱到市、省,唱到了北京。在彝族的婚俗中,唱歌必不可少,《酒令歌》《彝族古歌》专用于婚嫁仪式,设歌台于新娘家,表现形式为男女对唱,当男方接亲人起程回新郎家时,新娘家送亲女伴首先起唱,接亲方回唱,你来我往,你唱我对,歌声通宵达旦。《酒令歌》的对唱需要三个晚上才能完成。此外,还要跳酒令舞、撒麻舞、送亲舞等等,婚俗形式较为繁琐,文化内涵却十分丰富。

2 彝族的婚俗

一个民族的婚俗特点构成一个民族风土人情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我县彝族乡一带的彝族婚俗古老的那种风趣与生动的民族礼节至今仍在盛行。

坪地乡是我县的一个彝族乡,这里彝家青年男女婚礼纷繁独特,今天仍保留着接风洗尘、泼水、唱酒令、踩碗、钩顶帕等多个传统礼节。基于坪地彝家婚礼的独特性,贵州电视台在《发现贵州》栏目曾作过专题报道。

彝族青年男女,一般17岁后开始婚恋,当双方正式确定关系并得到双方父母的同意后,这才可以定下终身。彝族同胞在完婚前必须要经过说亲、献酒、压八字嫁娶等几个步骤:

说亲。说亲即说媳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作父母的要替儿托媒说亲,但说亲的条件是建立在“互中”的基础上的,就如同人们常说的“篾门配篾门,板门配板门,秀才姑娘嫁举人”。

献酒。彝语“尼阿克”,即定亲。经过双方的努力和媒人的撮合,婚约已基本达成定局,于是便以献酒为凭。由媒人带领一行人到女方家去,人员的组成由男方的父亲或母亲、一个姐夫和一个兄弟或老表组成。要带去的礼物是火腿一支、两瓶酒、一只公鸡以及香、纸、烛、米、布、礼币、衣物等。到了女方家,女方家要备饭菜,首先将男方带去的食物做熟,然后抱出

3 一只母鸡,连同男方家抱来的公鸡,在祖宗灵位前一道杀之作为主祭品。随着供上酒、饭,这时男方青年要在女方家祖宗灵位前磕头拜祭,以示成为女方家的门客。也正是这个时候,男方家带去的衣物交给女方,礼币交给女方父母,意在报答养育之恩。席间,双方老人在媒人的撮合下,定下婚嫁时间。并在女方家歇宿一夜,女方则会送一双鞋给男方作为定情礼物。第二天用过早饭,男方家一行返程。往后的相关事宜,皆由媒人出面联络。

压八字。压八字又称“送日子”。男女双方到婚龄时,由媒人到女方家与其父母反复磋商,达成一致意见后,选择“黄道吉日”完婚。

嫁娶。彝族的婚嫁习俗,风彩独特,从始到终历时三天。结婚时,彝语男方叫“且克”,女方叫“阿谋且”。男方家要组织两个“措说”,一个是新郎的姐夫或老表、另一个是新郎的弟弟或侄儿专门拉马,其余数青年作伴郎,背着礼物、酒、肉、米、新娘的衣物及供奉祖宗的祭祀品去接亲。起程前,由拉马“措说”把马拉到堂屋内,新郎用一盘子端着粮食喂马料,并绕火塘三圈再出门。出门后,新郎上马走出一程后,新郎把马交与“措说”转身而回。彝族规矩,新郎不直接去接亲。快到女方家的大门口,新娘女伴(彝语叫“阿谋措”)站立两旁用盆端着洁净的水,手执青竹叶蘸起盆中水洒向接亲人员,表示

4 接风洗尘(彝语叫“措说低”)。当两个“措说”同时跨进门坎时,新娘用自己嫁妆的新盆端起水迎面泼出,这意思是你们进门时,我就是泼出去的水了。“措说”进到女方家后先要给女方家祖宗(堂屋中的家神前)磕三个头,行礼期间任何人不得逗闹,否则就是对祖宗的不尊敬。事后,放好带来的接亲礼物,听候女方家主事人的安排。

饭后,主事人把女方家各长辈集于堂屋就座,男方家“措说”提着带去的离娘酒(彝语叫“木呕之”)敬女方家长辈,并向每位长辈一一磕头表示敬意。就在这时,屋外的新娘和女伴唱起了酒令歌“措说诛”。歌词的大意是诉说自己劳作耕织,将要离开这个家了,对家人有依依不舍的情怀。女伴们的歌词还具有针对性,直接指向“措说”,大意是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情深意长,今天你们就要把我们分开了,是多么狠心。唱词中还免不了骂上几句,借此表达各女伴的不同感受。事后安慰新娘,祝福今后日子过得美好并共同起舞唱歌直到深夜。

第二天,按定好的时辰,请属命相合、寿延好、福气好的女老人为新娘梳妆打扮,送亲人员由主事安排作起程准备。这时,新娘的父亲在祖宗灵位前点上灯,供上酒、饭,安排客人吃饭。饭毕新娘起程上路。新娘出门时,要在祖宗灵位前磕头,拜别祖宗,再向就座的长辈行礼告别,然后由哥哥背着出门,到了门前扶上马,送上一程交与接亲的人员掺扶。事前在路上

5 等候的“措说”接过马缰绳,在送亲与接亲人员簇拥下吹吹打打正式上路。新娘组织好的送亲队伍也随之护送,送亲的人员是新娘的舅舅(欧妮)、大爹或叔叔(欧抹)、兄或弟(阿欧)、姑母(阿谋术)、姑娘伴(阿谋措)等数人组成(新娘的姑母必须骑马)。接亲人员到了男方家的村寨时,主人和彝族“毕摩”(经师)出面在村寨门口退喜神,彝语称“色娄”,其意是把路上凶气邪神退回去。具体做法是用两棵枝叶茂盛的竹子挽成一道青竹门,门上挂上倒钩刺与不同颜色的布条,点燃香纸、奠上酒,用一只小鸡仔或一个鸡蛋,“毕摩”指指划划念起经文。凶气邪神退完,新娘骑在马上穿过有倒钩的青竹门,其余人员须绕道而行。来到男方家大门前,一个“措说”把新娘从马上抱下放在另一个人的背上并扶着新娘进门。进到门里有三个环节:第一跨门坎。背新娘的人跨进门坎必须将放在门坎下的一个碗、一只木勺踩烂,意在碗、勺踩烂后,新娘就会慢慢地忘记对家乡的思念,专心建立这个新家庭。第二掀顶帕。由新郎的伯父、伯母或叔、婶搀扶新人到屋外的长青树或果树下拜天地,在树下安放一张桌子,点燃香蜡,摆上娘家带来的一半猪头和酒,在“毕摩”的安排下,新娘面向东方跪下,“毕摩”念完经文后将新娘的顶帕用秤钩钩起。第三拜堂。钩顶帕结束后,新娘由婶婶陪同,新郎由叔父陪同回到堂屋三拜,拜天地、拜祖宗、拜长辈。礼毕后入洞房。

6 回门。婚后的第三天,是新娘回门的日子。早上,主事人把男方的父母和长辈请在堂屋坐定,新娘会把自己预先做的礼鞋一一送给各位长辈,叫做敬赠拜鞋。一是给父母和长辈的见面礼,二是展示自己的女红。在座的长辈要回赠一些礼币。

吃过早饭,新郎新娘要与送亲的人员一行回门,同时新郎家要送一大块猪肉(一半猪的前半截,且要头脚俱全)给送亲人员以示谢意。次日,新娘父母中的一人要亲自送女儿和新郎回去,住上数天,把女儿托付给新郎便回去了。这样,整个嫁娶程序才算圆满结束,这对新人将开始他们新的生活。可见,彝族婚嫁习俗中有着许多动人心弦、其味无穷的风情趣事。

彝族火把节

在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中,历史最悠久,场面最隆重的要数“火把节”了。彝族人称火把节为“出木茂”,亦称过小年,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共同点都是纪念创下历史功绩的彝家先祖。节日这一天,彝家村村寨寨打牛杀羊,家家户户杀鸡敬祖,老人到田边地角燃点麦草,以火光的明暗占卜当年年景;青年人则聚集到一起,一是斗牛、斗羊、斗雀;一是对歌、跳舞,或上山采杨梅。夜幕降临,所有彝寨点燃火把,高高举起绕行田间。如此景象,远远看去似繁星从天而降,十分状观。一位诗人写道:“万朵莲花

7 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连天千点复万点,隐现明天繁星稠”。其诗展现的就是这火把节的夜晚。

彝族“水拌酒”

彝族人的生活多姿多彩,在饮食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水拌酒”与“咂酒”。彝家人喜好饮酒,不仅是喜饮常见的白酒,更善于饮他们自己酿制的水拌酒和咂酒。水拌酒是直接用糯米煮熟加酒药发酵后再加入凉开水拌合,地窖一段时间而成,其味清香甘甜。传说这种水拌酒在远古时候曾被当着彝族贡品,送往京城供皇帝品尝。

水拌酒在彝家生活中,少说也有数百年历史,居家必备。客人来了,二话不说,首先以水拌酒相待,用大碗酌上,一人一碗,主陪客饮,好客的主人定要你饮个痛快,这才罢手。咂酒为彝家传统佳酿,主要原料为玉米、乔麦等食物并配上适当酒曲,盛入坛内月余即可饮用。“临饮时以温水沃糟,用竹为筒,宾主环坐,迎相咂饮”。史料记载的如此饮法,在彝族的传统节日,尤其是火把节期间的迎宾仪式上,这种传统的咂酒场面必不可少。

彝族丧葬习俗

在彝族传统的习俗中,还有“索摩紫”,(汉语叫“转厂”)

8 是彝族极为隆重且有特色的丧礼。人去世了,悼念的方式就是转厂。现死现转称“热丧”,死后多年再转称“次冷丧”。“转厂”分两阶段进行:一是“毕摩”择定吉日,由“牙多”送日子到马郎家,让他们购买牛羊,按习俗大后家拉毛羊,女婿家拉黄牛,小后家拉牛或山羊,拉什么牲口,也是量力而行;二是备焰火、鞭炮、水酒,扎好狮、马、鹿、象、四叶旗、报天钱、龙旗、灯笼、灵房等必备之物。吉辰到来,转厂开始,孝男孝女在后,首先接大后家所有业人绕灵堂一周,依次接马郎家分左右各转三圈。此时此刻,唢呐齐奏,焰火冲天、炮声撼地、灯光摇曳,转厂达到高潮。这样的转厂,直到最小一家马郎转后才算结束。 这里讲的转厂,只能是一个简要介绍,如果说到细节,那就繁琐得多了。转厂是彝家人掉念己死亲人的活动。转厂一结束,大后家马郎家的男客在灵堂前各自列队让请来的歌师领舞、领唱,各家来客随歌师的领头舞起了“搓蛆步”,并随着跳起了“铃铛舞”,“海马舞”。舞步不停、歌声不断。如此场面不论是出自哪村哪寨那是非常热闹的。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转厂活动,其义是寄托哀思,但歌声、舞步与丧礼同在,这样具有鲜明特点的祭祀,说明彝族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民族。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作文

彝族火把节(优秀)

彝族火把节变迁

彝族火把节介绍

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风情与火把节
《彝族风情与火把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