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科普走进课程

发布时间:2020-03-03 01:58: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科普走进课程 创新完美人生

长阳鸭子口乡中心学校 田云鹏 蒋树生

鸭子口乡中心学校座落于道教圣地中武当天柱山麓,美丽的清江河畔。学校现代化设施齐全,为科普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开通了绿色通道。

近几年来,学校秉承“实现自身价值、激扬成功人生”的办学理念,稳步推进新课程,大胆实施新课改,“科普活动”走进校本课程,硕果累累:在市第五届、第七届青少年科技节中被市教育局、科技局、科协、知识产权局、环境保护局联合表彰为“先进单位”;在连续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宜昌市举办的四届青少年科技节中学生获奖人数省级1人,市级16人,县级89人,有高中优录资格的10人,国家学生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项。校园这片朝气蓬勃的热土正孕育着新的希望,一朵山区校本课程的奇葩正在绽放!

一、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

从2004年秋季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我校校园。校本课程开发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起步。我校五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理念的形成过程,展示出一条艰辛探索与努力践行之路。

04-05学年度,学校通过家长公开信、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发出《厚浪沱――鸭子口文化的明珠》、《话说山水明珠鸭子口》、《土家服饰的变迁》、《长阳民族饮食文化》、《饮食的营养与卫生》等五门课程内容,全部选课学习。

05-06学年度,在总结审视上年度成功与失败的基础上,我校开设了《清江渔业》、《煤炭经济》、《科普与我同行》、《鸭子口地域经济》、《民族传统文化》等五大专题的学习,每个专题分别设置了1-7个教学内容。此年度,我们逐步发现《科普与我同行》深受学生欢迎和家长支持,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明显显示出来。

06-07学年度,我校提出了“凸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需求、实践创新并举、提高专业素质”的校本课程目标;开设出公共课和选修课两类课型,选修课以《科普与我同行》为核心内容。此外,还开设了《走进鸭子口民俗》、《花卉文 1 化与栽培技术》、《清江渔业》、《煤炭经济》等学习内容。本年度,《科普与我同行》选修课成果显著,不但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而且有不少作品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07-08学年度,我校成立了《科普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组,聘请了县科技局姚春兰、覃君晓同志,县教育局研训中心高正绪、李德胜、刘开双同志当顾问,由学校校长方正国同志任组长,以科普为核心、引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以课程促课题、以课题带课程。分五大专题组织教学活动:电子制作、科幻画创作、专利申报、花卉栽培和科学普及。

08-09学年度,学校继续以科普为核心,开发具有课程意识的校本课程。除保留发明与创造,电子制作专题外,增加科技奥运、学法指导、生活小窍门专题。另外,将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防艾禁毒教育,反邪教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作为科普内容,融会渗透到校本课程大课堂中。

回顾我校本本课程的开发历程,它有鲜明的动态特征:一是地域特色逐渐显现,本土资源充分挖掘;二是科普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初步显示出课程意识,探索之路曲折而富有理性,获奖情况引人注目;三是课程意识日趋形成,从活动到专题,从专题到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近五年来,我们以“凸现办学哲学、满足学生需求、围绕科普核心、培养创新精神”为总体目标。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运行“专题教育人人参与,选修内容与任选内容互为补充,开展课余科技活动”的课程基本模式。自己觉得成功之处在于:

1.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从学生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课学习。校本课程的本身价值之一就是满足学生“个性化”特长,这是该课程的一项重要使命。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个体的需求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随着新课程的稳步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召唤,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宗旨,校本课程也是一样。我校五年的校 2 本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了五次,每次更新都删去了不受学生欢迎,不能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增强、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内容。由此,校本课程的价值逐步得到体现。

2.以凸现学校特色、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利用教师个性特点,满足学生特长为宗旨,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情境分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系统地对学校内部、外部的要素进行评估,才能为课程方案的设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鸭子口乡中心学校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举出一面科技创新教育的旗帜就是特色立校!另外,“煤炭大乡”、“移民大乡”的乡情也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指南针。

在我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一批骨干教师、课改专家、乡级名师,发挥了引领、示范和带头作用。例如:科普辅导员田云鹏老师、健美教练员熊玉玲老师、县书法协会会员徐欣廷老师等有专业特点的教师,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了师资保障。

3.以科普为核心,带动其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五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们既对校本课程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也萌生了较多的理解。一是立足点是学校,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二是理念更新,校本课程的基本使命在于引导更加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三是关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关系的解读,校本课程只会促进国家课程的落实。基于这种理解,我们通过校本课程评价委员会确定“科普”为核心,成立开发合作组,将课程实施与评价统筹到课题研究中,保证校本课程中的核心课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从而也带动了其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例如:《书画欣赏与练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4.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校本课程激励评价的新举措。

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问题是评价,校本课程实施更是如此。2007年5月,我校开始实施《科普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研究。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全校集中、分年级集中知识讲座;分班组织指导学生训练;作品互评和成果物化等。我们成功尝试“成功体验汇报”、“精神物质并重”、“记录袋成果集”等评价方式,让本课程焕发了强大的生命活力。例如:在李焦同学获全市第六届青少年科技节“十佳科技之星”、刘俊同学获全市第七届青少年科技节科技创新“特等奖”之后,我们都举办了专场报告会, 3 宜昌之行的获奖感言和答辩实况震憾心灵,催人奋进;在每次学生办领专利证书后,学校集会颁发奖金,并授予“小小发明家”或“校园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以此浓厚全校“崇尚科技、自主创新”的氛围;在全校科普知识与技能大赛中,组委会设置了“最佳解说奖”、“最佳制作奖”、“青少年科普特色班”等奖项,精选部分优秀作品,编制“奥运书画精品集”、“专利申报作品集”。这些别具一格的评价方式促进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纵深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校长、教导主任、研训主任都参与进来,组成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团队。学校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纳入了教师年度考核,并计算其工作量,还设置了“新三课”特殊贡献奖奖项,奖励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先进个人和优秀研修组。阅历资深的蒋树生老师专职我校校本课程牵头人至今,给全校教师组织了多次校本课程理论知识培训,牵头推行了校本课程中“全校统一时间上课、分研修组集体备课(上课前须教导处审查)、将学生成果作为校本课程优质课堂的重要评价指标”等制度,科普辅导员团队(理化生研修组)各组员先后受到学校多次表彰。这些管理制度的出台与落实,催生了我校校本课程的茁壮成长。

5.举办学校科普知识技能大赛,组队参加县市青少年科技节,搭建和开辟校本课程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

从《科普与我同行》被批准成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以来,我们是成功举办过二届科技体育艺术节,二次“我爱我家”为主题的摄影艺术比赛,“我爱我师”为主题的新闻写作比赛,“我爱我校”为主题的教具创新比赛,“我爱我班”为主题的展板制作比赛和专利知识手抄报评比,连续组队参加了县市近四年的青少年科技节。2008年3月,学校投资5000多元,装备了全县独一无二的科普活动展览室,“金壁辉煌”的作品拒中择优摆放了数理化政生地等学科的自制学具或实物,倍受各级领导、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主要的收获与思考 1.形成了学校一大特色。

从2005年秋季学期科普活动进入校本课程以来,我们先后举办科普知识讲座15次(到小学3次,教师培训2次),组织电子制作培训5次,开展“四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作品征集3次,在2007年秋季,策划并 4 组织全校“中华奥运情”书画大赛,同时提出并开始实施《科普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在组队参加近四届县市青少年科技节中,学校两次获市级“先进单位”的奖牌,四次获县级“先进集体”称号,《科普与我同行》在2007年11月被县教育局认定为“优秀校本课程”。最值得一提的是:曾志强同学的《自动泡菜坛加水器》(小制作),刘珍艳同学的《电脑打字架》(小发明),李焦同学的《智能录音机》(小制作),刘俊同学的《实用鞋刷》(小制作)连续四年代表了当年长阳赛区的最高水平,他们的姓名携带“鸭子口乡中心学校”多次登上报刊、走进荧屏。特别是曾志强同学享受“加5分”优录政策正取长阳一中,免去了他24000元择校费,“不值二万

四、胜过二万四”的“泡菜坛”故事曾一度传为佳话。2008年12月26日,湖北电视台公共频道以《清江击水 厚浪扬帆》为题报道了我校科技创新教育成果。

2.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主旨在于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使青少年朋友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爱好,促使早日迈进科学的神奇殿堂。科普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促进了部分教师的专业成长。2005年10月,蒋树生老师被聘县校本课程课改专家组成员;2006年3月,刘学耕老师在我校上了地理“做中学”研讨课;2007年9月,田云鹏老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农村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2008年11月又被市青少年科技节组委会评为“第七届十佳青少年科普辅导员”。另外,学校电子制作教练李志雄老师、科幻画辅导员刘晓春、刘宗萍老师、科学实践指导老师吴仲宣、钟少英老师所在的理化生研修组2008年8月也被评为校级“优秀研修组”,他们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不但有了一技之长,而且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也稳中有升,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势头。

3.发展了学生特长。

新课改倡导动脑动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高扬自主、合作、探究的主旋律。每当我们走进像“百货超市”般的科普活动展览室,赏析学生的优秀习作,就发现不少国家课程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在此大显身手,展示一招。

五年来,仅学生实用新型国家专利授权的小发明就有14件之多。像曾志强同学的《自制泡菜坛加水器》、徐蔚同学的《电动玻璃擦》、李明同学的《防风晾 5 衣架》、刘丹同学的《电热手套》、刘栋兵同学的《安全酒精炉》、曾江同学的《伸缩式拐杖》、刘珍艳同学的《新型电脑打字架》、曾辉同学的《双面灰撮》、刘畅同学的《简易书夹》、曾晨同学的《菜籽播种器》、李璇同学的《可移动的屏幕》、田静源同学的《舒服梳》、章曾羽同学的《新型牙膏袋》和《新型粉笔套》,不仅代表了我校当年校本课程的最高教学质量,而且标志着我们传承文化知识和传播科学思想“兼容”的校本课程理念逐步成熟。学生在参与中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他们成长为“特长生”奠基、导航!

2009-2010学年度即将来临,怎样齐心协力,扬长避短,创建全县科普示范点、引领师生创新与实践?我们的思考很多,例如;怎样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怎样提高业务水平?怎样改良评价方式?我们的打算也很多,例如:智力玩具、魔术气球进课堂;奥赛试题、理化实验进课堂;法纪教育、义务劳动进课堂;专题教育、安全演练进课堂。

目前,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充其量只能是一个良好的起步,是一种课程的雏形,还未真正形成一级课程。如果要使校本课程真正体现学校特色,体现办学哲学,引导学生完备人性的构建与发展,还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懈努力,制定更加合理的课程目标,设置与时代合拍的教学内容,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评价,使广大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的实施中去,农村中学的校本课程以科普为核心,我们认为已成为我校的特色之一,我们坚信:有市县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和资助,有学校各位校长的高度重视,有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让这朵山区校本课程的奇葩更加鲜艳夺目,我们全校师生信心百倍,热情满怀!

文艺、科普走进幼儿园

走进校本课程

走进西游名著课程

走进化工课程体会

科普志愿者培训课程简介

小学三年级科普课程教案

科普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优秀]

青年医生走进电视 演讲科普医学知识

瞄准科普走进社区 突出城市管理特色

走进大兴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观后感

科普走进课程
《科普走进课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科普课程介绍 课程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