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齐白石 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2020-03-03 16:10: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齐白石-人物素材积累 人物简介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艺术风格与主张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

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画虾

齐白石画虾堪称画坛一绝。齐白石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虾的形神特征。 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齐白石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也因此而变,虾成为齐白石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齐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齐白石画虾表现出了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齐白石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1 社会评价

余秋雨:大地赋予了齐白石至高的艺术成就,而齐白石的性格与“天趣”密切,农民般的朴实,孩童般的天真。齐白石是湖湘文化和京都文化的结合,自我造化而成大器的。齐白石与湖湘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王仲:齐白石在艺术上的成功,告诉我们:真理是朴素的,艺术的真谛是平凡而简朴的,后现代主义者们把问题复杂化,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另有难言之隐。只要根植于人民、根植于健康人性基础上执著的审美理想和信念,有不断遵循艺术规律实践的坚强意志,这是齐白石用自身作为榜样,留给我们21世纪中国艺术家最珍贵的启示。

生活中的两三事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

(1863一1957年)赴宴作画。 齐白石来到宴会上, 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 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 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 , 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 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 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 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 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 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 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悲翠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 石却一反常态, 不去画水面上的鲟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悲翠 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悲翠奈何? ”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 汉奸与日中人比作裴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

齐白石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人们齐声称赞老人的谦逊。老画家说,我真的不会画。人们越发称赞,当然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

齐白石老人的教学观

白石老人有一条重要的绘画理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但白石老人对子女、对弟子、学生风格各异、严宽有别的教学方法,我们却缺乏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今年9月16日,是白石老人逝世50周年,本文就老人对子女、对弟子、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白石老人一生教过许多学生。既有社会名流,也有普通的百姓儿女。他一生带过多少弟子、学生,恐怕谁也说不准确。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大凡一些有成就的书画名家,多与白石老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学习艺术门类,是很重视师承关系的。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可谓三生有幸。画画也一样,需要名师扶持、引导、指点。当然,学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更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凡事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

白石老人很懂得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很会调动学者的积极性。人都有好奇心、虚荣心,如果没有好奇心、虚荣心,就不会有上进心。白石老人对弟子、学生们的教学与作品点评中,大多都是宽慰、激励的语言。画画,生活,做人…… 老人常将弟子、学生与自己相提并论,无不透着老人的一种慈祥与大度、宽容与平等的高贵情操。这种朋友式、兄弟般的师生情,是老人像父爱那样对弟子、学生们的一种责任,一种期盼。

然而,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的绘画学习上,却采取与弟子、学生们截然不同的方法。我们从白石老人给子女们的一些作品评语中,却很难看到赞扬、夸奖的语言。一句“要得”、“有能学之能”,就算是最高的评分。就是老人在给子女们的篆刻印章中,也大多是一些名章或者“白石后人”、“白石第几子”、“大匠之门”等这样的印章。对这个问题,我曾专门向齐良迟老师作过讨教。他说:“我父亲觉得弟子、学生毕竟是家里的客人,来一趟不容易。所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绘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可以受益终生。而子女毕竟是家里人,与父母朝夕相处,学习条件要好得多。同样一件事,因时间、地点、对象不同,要达到好效果,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我联想起齐良迟请他父亲白石老人给他题斋名的事。那时,齐良迟老师在北京辅仁大学早已毕业,并在诗、书、画、印方面崭露头角。有一天,他央求白石老人给他题个斋名,说:“爸爸,您叫„寄萍堂‟,我叫什么堂号好啊?”白石老人看了看良迟四子,笑道:“那好,给你也题一个,题什么字呢?”白石老人想了想然后说:“你呀,就叫„补读斋‟吧。你书念得太少,还得补读啊!”良迟老师当时听后很失望。心想干嘛起这么个堂号呢?我已经读了不少书了,怎么还要“补读”呢,看到白石老人给他刚刚写的“补读斋”条幅,嘴里不说什么,接过来放回自己的屋里,始终没有挂,觉得太丢面子。到了良迟老师七十岁后,他把这件认为“丢脸”的事当做笑话来讲。他说:“人到了这个年龄,愈来愈感到„补读‟的渴求,也愈来愈感到我父亲白石老人当年的良苦用心……”

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与对弟子、学生的育才方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盼望晚辈早日成才,展翅高飞……

齐白石名言

 欲立艺者,先立人 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 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

不叫一日闲过

 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  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寿高未死羞为贼,不辞长安作恶饕  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遍体轻

 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 画中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胸中,不要古人之皮毛在笔端。欲使来者只能摹其皮毛,不能知其微妙也。立足如此,纵无能空前,亦足绝后。学古人,要学到恨古人不见我,不要恨时人不知我耳。

3  我是学习入家,不是摹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  我绝不画我没见过的东西。

 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齐白石

齐白石画虾(200字)作文

齐白石简介

齐白石教案

齐白石教案

齐白石爷爷

齐白石年表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齐白石 作文素材
《齐白石 作文素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