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庄子作业

发布时间:2020-03-01 17:09: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对待政治的角度切入论述庄子形象

摘要:纵观庄子的研究大体鉴于《庄子》一书,他的形象可以算是一个多面体。但今天我想要论述的是他对政治的态度,以及他的态度产生的原因,从中分析他的独特形象。

关键词:庄子形象政治态度人生哲学

庄子生当乱世,《人间世》篇有云:“死者以国量乎泽若焦, 民其无如矣。”可见庄子所处之时,统治者视百姓的生命如草芥,死者不可胜数,百姓无处可去,天下一片民不聊生的景象。又云: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当今之世,仅可免于刑戮而已。人活世间,能免于刑戮已属万幸。在如此艰危的时世生存, 庄子倍感艰难。这就是当时现实的政治状况,很难令人乐观。

①“更令他痛心疾首的是人心的迷失、人性的沉沦。”《人间世》篇提到,“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智也者,争之器也。”德的丧失是由于好名,智的外露是由于争胜。名,就是人们互相倾轧;智,是人们互相争斗的工具。不难看出,那时的人互相争斗,争名夺利。人一生下来, 就陷入无休止的争斗搏杀之中, 人生本应有的自然乐趣都失去了,这在庄子看来 是最大的悲哀。这些是庄子所处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从中可以窥探出庄子的一些思想。

从几则寓言合起来看, ②“庄子的总体倾向是自觉地疏离现实政治, 这是庄子鉴于血淋淋的历史教训以及*纷纭的现实而作出的‘乱世保身’的明智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不关心政治,而且正好相反。《人间世》有“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这句话是说,国家安定太平,就可以离开这个国家;国家动荡不安,就应当到这个国家去。就像医生的门前病人多一样。看到这,我们看到了被社会现状所困惑的庄子,并没有放弃内心中对政治的关心。

他内心关注政治,但却坚持不与当政者合作。《秋水》篇记曰:“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 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 曰:吾闻楚有神龟, 死已三千岁矣, 王以巾苟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 二大夫曰 “ 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 庄子曰: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这个比喻,表明了他宁可生活在社会底层,也不愿胯骨留名,富贵于庙堂之上。同样的比喻见于《列御寇》“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牲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菽。及其牵而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这两个比喻都把富贵名利作为抹杀自然天性的祸胎。他不愿意为政治放弃他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虽然穷困潦倒,但却对功名利禄和政治权贵表示出极度的蔑视。庄周告贷于监河侯而不得,看出了当权者的虚伪面孔。他以自己与鲋鱼的对话来讽刺监河侯的虚伪,虽荒诞不经, 却语带愤激, 表现了贫者的不幸和不失高贵之心, 愤怒却怀有潇洒之志。可见他是如此的高洁。

这就是真实的庄子:内心关注政治,但外在却对现实社会采取批判和逃避的态度。他从始至终追求的是个人的绝对自由——顺应变化、乘物以游心。

“乘物以游心”一语见于《人间世》。仲尼对即将出使齐国的叶公子高提出建议,曰:“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所谓“乘物以游心”,就是与物推移,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而不去干预它。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摒弃拒斥和对立的态度,与外部客观世界及其各种变化协调一致,这是道家修道的途径,也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外在表现形式。这在《庄子》的其他篇中也可见到。《逍遥游》的“游于无何有之乡”。《德充符》的 1

“游心于德之和”。《应帝王》中的“游心于淡”。《则阳》篇戴晋人主张的“游心于无穷”。均与《人间世》的“乘物以游心”异语同声。他所提倡的这种自由之境,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的修养境界。

怎样才能做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保持自己的追求呢?首先要学会自保?③“庄子的答案是以无用为大用。”以无用的态度对待无用之木, 树可因此免遭斩伐之灾,人可因此而得逍遥。无用的大木成了庄子向往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是他所追求的保身哲学的物化。《庄子》一书中多处描写和赞美无用之木:“散木也, 以为舟则沉, 以为棺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 以为门户则液樠, 以为柱则蠹。是不才之木,无所可用, 故能如是之寿。”(见于《人间世》)。《人间世》“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樿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庄子以木取譬,意在说明人之患在于有才、有用,而有用之人,处此人世,难以全身远害,进而从反面说明了庄子“无用为用”的处世之道。

然而, 即便无用, 也还未必能保身。《山木》中有一则寓言, 写庄子与弟子出行, 见无用之木免遭斩伐, 可是一相反的例子接踵而来, 不鸣之雁却遭杀。庄子是这样回答的: “周将处乎材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 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 一龙一蛇, 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 以和为量, 浮游于万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于物, 则胡可得而累邪! ” 在碰到“材”与“不材”,最佳选择似乎处于两者之间,但这既不容易,也非万全,因为这毕竟还是“累”的。因而庄子又把眼光放得更远些,找到了更加高妙的处世态度:乘道德而浮游,一切顺从自然,一切世俗的东西不入于心,这样便不会受患累。

“无用为用”的处世态度,应用到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庄子在《天道》篇中说:“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以“自然”、“无为”为最高人生理想。在这里,“自然”即“无为”。他认为世人追求“有为”,则多欲而伤。因此他主张做到弃世离俗,使自己免于物累,达到物我统一,即为天然。庄子又认为最理想的政治是无为而治,所以既反对人为的功利政治,又反对儒家的救世政治,而主张绝圣去智,循道而行,自然天放,此所谓:“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应帝王》)。

综观《庄子》中的庄子形象, 很像脱离政治的隐士。然而他并非不关心政治, 而是把当时的政治生涯当成最险恶可怕的勾当, 把政界人物看成最凶暴卑鄙的角色, 所以采取批判和逃避的态度及坚决不合作的立场, 胡文英说“庄子眼极冷, 心肠极热”。

【摘要】

①②③引自《试论寓言中的庄子形象》,俞希美、吴小洪,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11月,第25卷第4期。

【参考文献】

①《梦蝶者言——庄子人生箴言录》,赵长才、盛鸣、陈选公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6.

②《物化考辨》,贾学鸿.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8.

③《漫谈中的庄子形象》,谭家健.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作业浅析庄子,大宗师

《庄子》

庄子

庄子

解读《庄子》

庄子心得

逍遥游庄子

庄子读后感

庄子观后感

庄子心得

庄子作业
《庄子作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庄子大作业 作业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