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章重点整理

发布时间:2020-03-01 17:53: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近现代史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一、总体把握

1、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

矛盾。

4、革命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分期界标:以“五四”运动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旧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时期特征:1840~1919年,共80年。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并进一步深化的历史。

2、基本线索: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

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沉沦。②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争取 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③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谋求近代 化。

三个阶段:

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864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

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

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剧变的表现:

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清政府对西方

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

始公开勾结。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 胀。

④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 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⑤鸦片战争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重新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萌发,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但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师夷长技 上” 。

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马关条约》签

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阶段特征: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半殖民地

化,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②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

③在抗争和探索史上,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农民阶

级的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使历史的重担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

主要线索:共有两个主要线索,其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动侵略战争,签订

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地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二,在遭受侵略和奴役

过程中,中国人民也在不懈地探索,逐渐顺应历史的潮流,开始近代化的历史进 程。

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

①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②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为建立

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权益,对内践踏民主共和和镇压民主革命

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化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⑤新文化运动兴起并发生了转向,前期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比较激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基本生产结构

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

统中央极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

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

《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

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这些都有划

时代意义。俄国通过历次条约,攫取了中国大片领土。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

1900年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4、“教案”的内涵:中国人民反对宗教侵略而被中外勾结所镇压的事件。

5、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6、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7、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8、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9、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

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10、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1、1895年的中日甲午海战,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2、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13、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

步蟾等。

14、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15、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6、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开始普遍觉醒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17、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最先喊出“救亡“ 口号。

18、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

阶级局限性。

2、洋务派及总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䜣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

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3、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4、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

侵略的目的。

5、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

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封王: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后永安建制

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

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7、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8、天京事变: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

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9、《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10、《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11、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 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12、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1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等。

14、“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

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15、宣传变法的理论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

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16、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

《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

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他们还

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17、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

第一次正面交锋。

18、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

代表作。

19、“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

1898年9月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20、“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

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2、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3、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

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4、三民主义学说及五权分立思想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

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 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

5、“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

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6、《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7、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

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

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8、“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

9、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骨干

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0、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

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光复会等成立。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 动。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 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

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

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

发点。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

团。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6、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

83天后取消。并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

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 (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时期特征;1919~1949年,是中国人民艰苦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历史。

2、基本线索:中心内容是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日、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

继续侵略中国;国民党由革命到反动再到衰败,对外妥协投降,对内维系着与中共

合作——斗争——再合作——再斗争的关系,中共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官僚资

本主义发展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3、四个阶段.

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一1927年7月)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伟大开端,同时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②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极大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发展。

③1924-1927年是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末路和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到失败的历

史。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中心

任务是打倒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突出的特点是国共

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高潮。

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8月一1936年6月):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

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逐渐走向合作;中国

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①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

为中心内容、以农村为基地和以农民为基本力量的新阶段。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

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为燎原之势。1931年冬,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在创建农村

革命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②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随着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中日矛盾上升为主

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在国内,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

针,一方面对日侵略不抵抗,另一方面“围剿”红军不放松。国民党内部因不抵抗政

策产生分化,以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为代表的抗日反蒋斗争兴起;由于共产国际“左”

倾策略的影响,王明“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共产党一度丧失领导全国抗日运动

的有利时机,并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在危急关

头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

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此后,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

北方,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

③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阶

段。“一二·九”运动中学生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宣传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救国的主张,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掀起新高潮。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日本推行独霸中国的政 策,也促使华盛顿体系趋于瓦解。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侵略逐渐由绥 靖转向遏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促使国民政府进一步分化为亲英美派和亲日 派,对日不抵抗政策发生动摇。中国共产党及时放弃“抗日反蒋” 口号,提出“逼蒋

抗日”的总方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 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为全国规模抗日战争的实现准备了必要条件。

⑶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①抗日战争经历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

②在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交织着两党团结抗战的领导和前途问题的斗争。

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

在抗战中,敌后游击战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形势的变化密

切相关。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斗争,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经过不屈不挠的八年抗战,赢得了这场空前的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

③抗日战争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

成熟的时期,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⑷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1949年9月):推翻国民党22年的统治,1949年9月新中

国的成立,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①国共两党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民主党派为争取

和平民主而斗争,而美蒋发动内战。

②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以国民党统治的终结和新民主

主义革命胜利为结束标志。为争取和平民主产国共产党派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积极促

成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进行战略反攻,主力决战,渡江

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

解放战争的历程

内战时期 追歼残敌

45.8 46.6 47.6 48.9 49.1 49.4 50.6

和谈时期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渡江作战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旧民主主义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五四运动。

2、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3、中国共产党产生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人运动相结合的产 物。

4、中国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上海小组,1920年8月成立,是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 心。

5、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的三次论战:“ 问题与主义”论战”;关于社会主

义的论战;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6、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

《新青年》)。

7、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阵地:陈独秀(旗手)、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是主要阵地。

8、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民主(德先生)主要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和民主制度;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研

究社会。

9、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10、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1、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会和中国的外交失败。

12、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1919年5月4 日至6月3 日前,学生为主题,中心在北

京;6月3 日后到6月下旬,工人阶级为主力,中心在上海。

13、早期共产党组织所办的工人通俗刊物:上海《劳动界》;北京《劳动者》;广

州《劳动音》。

14、中国共产党一大:1923年7月23 日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

纲领和第一个决议。

15、中国共产党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通过的大会宣言中,强调了一大提

出的最高纲领,首次针对对本殖民地半封建国情的分析,提出了党的反帝反封建的

最低纲领。解决了个革命的对象和动力,分清了敌我。

16、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8月成立,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总工会

的前身)。

17、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

人大罢工失败为终点。

18、中国共产党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

人名义加入孙中山的国民党,确立了建立个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19、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因为大

会对新三民主义做了新的解释,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20、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的革命联盟。

21、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达16个 月之久。

22、中国四大:1925年1月召开。提出了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 题。

23、北伐战争的开始: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等北伐先遣军进入湖南,揭开了北

伐战争序幕。1926年7月9 日,国民革命军举行誓师典礼。

24、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1927年1月。

25、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21 日,周恩来领导。

26、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蒋介石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

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 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

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 的历史转折点。

2、“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

3、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 日,周恩来领导,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

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4、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

湘赣秋收起义。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 农参加。

5、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 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北洋

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6、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

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

经济基础。

7、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8、大革命失败后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9、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大国。

10、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建设

为依托。

11、中央根据的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

在毛泽东和朱德等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连接了赣南闽

西,形成了中央根据地。

1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13、三次“左”倾错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14、长征的开始和结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

军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

一、

二、四方面军

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东方会议”: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

《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 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的开始。日本进而野蛮地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

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 。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 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

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 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6、伪“满洲国”: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控在日本手

中。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7、汪伪政权: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

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8、南京大屠杀:1938年12月发生,我国遇害者达30万以上。

9、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 ):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

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

组建政权。

10、“一二.九”运动的宗旨性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1、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

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

“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

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

12、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

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

指挥。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

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1937年9月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 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

产党的合法地位。

14、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战役: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

战役。

15、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 万余人,这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16、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从速战速决到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

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17、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变化:1939年1月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防共、限 共、溶共”方针;对日作战则趋向于消极,保存实力。标志国民党从片面抗战到逐步

消极抗战。

18、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1942年成立中国战区,蒋介石任最高统帅。同年2

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曾经救援出被日军所困的英军

7000多人。

19、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

出废除国民党***、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20、《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8月22 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上通过。反映了

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具体内容(1)强调使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与国民

党政府包办的片面抗战相对立的。(2 )指出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

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

众的生活。

21、《论持久战》所预测的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22、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最根本区别在于:要不要发

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抗战。

23、三次反共高潮: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

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和太行山的新军和八路军总部。1941年1月,

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针对南方的新四军。1943年

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未遂)。

24、三三制政权与精兵简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共产党员、非党 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1941年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

的提案,中共中央立即采纳,在各根据地实行。

25、大生产运动:为克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抗日根据出现的严重的经济困难。

根据地“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进

行,八路军三五九旅将荒芜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为“陕北的好江南。

26、延安整风运动的指导文献和阶段。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

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27、中共七大:1945年在延安召开。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8、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些标志性举动:1945年8月15 日,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2 日,日本政府签订投降书(9月3 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9 日,中国战区受降在南京举行;10月25 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台湾

以及澎湖列岛的收回,是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29、联合国制宪会议:1945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

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

一。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1、下关惨案、李公朴、闻一多惨案等。

2、土地改革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明

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

度,发展农业生产。

3、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年2月28 日,台北市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

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遭国民党军警镇压。之后,台湾各地各

族人民夺取武器,举行起义。 4、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建国方案: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

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5、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 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

的谈判。10月10 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

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

务》的报告中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

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

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中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

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8、八个民主党派(大多成立于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领导人:宋庆龄、李济深。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

盟)。由原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而来。领导人:黄炎培、张澜。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

民建)。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以及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创建人:黄炎培、胡厥文

等。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以文化教育出版界知识分子为主,还有一部分工商界

爱国人士。领导人:马叙伦。九三学社。为纪念1945年9月3 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由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建为九三学社。领导人:许德珩等。

9、战略决战(即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林彪东北野战军主打)、淮海战役(刘伯

承、邓小平、陈毅等中原、华东野战军主打)、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主打)。

10、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1949年4月21 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

二、第三野战军强渡长江天险,摧毁国民党

长江防线。4月23 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告覆 灭。

11、政协《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的临时宪法。

12、解放战争的进程: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至1946年6月,其中1946年6月至

1947年2月打破国全面进攻,1947年2月至7月,打破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 攻);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至1948年9月,挺进大别山拉开序幕);战略决战阶

段(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底,三大战役等决战);渡江战役和向全国进军阶段

(1949年4月至1950年海南岛解放)

中国现代史

一、总体把握

1、时限: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9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的探索史、奋斗史。

2、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3、主要矛盾: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4、主要任务: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

5、主要成果:推翻了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

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6、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

立、改革开放),从而塑造了三位历史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二、三个阶段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底):1949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1952年12月,这是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时期。当时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仍占主导地

位。党的主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当时的

主要任务是围绕生产这个中心,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国民党残余势

力,没收官僚资本,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

第二阶段是1953年1月~1956年12月。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

路线,并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成 功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与此同时,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56年底~1976年10月):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前期成就与失误并存。“*十年” 使共和国出现全国性大*局面。

⑴从1956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这一时期带有“探索”和“ 曲

折前进”两大特征。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 八大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但中国共产党对迅速到来的社会主 义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工作指导方针上发生了严重失误,“左”倾错误不断滋

长。坚持马列主义正确路线的共产党努力纠正失误,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 使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曲折的过程中仍具前进趋势。

⑵从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 “*”的发动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毛泽东

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错误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

用和操纵了“文化大革命”,并把它推向了极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左”

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并终于以党和人民的 胜利,结束了这场内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历史进入到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确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 验,尤其是吸收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民族人民共同繁荣,祖国统一大 业成就显著,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为顺利

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历史性的借鉴。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认为未来的中国与世界应该当是和谐的社会,

进而提出了“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口号。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

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3、“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

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 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4、“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

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 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5、“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

紧密联系苏联。

6、“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对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的形

象表述,。“一体”“一化”:指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两翼”“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

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过渡性组织形式: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性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

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具有社会主义的性

质。

8、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

业生产合作社。

9、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

在企业外部与国营经济建立联系。其形式有: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

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着

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10、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又称公私合营):分作两种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

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5年后,开始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核定私营资

本的价值和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即定股定

息。)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原来的私人资本企业基本上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经济,除资本家领取定息外,同国营企业已经没有原则的区别。

1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基本形式:实行赎买政策和采

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其实施标志着中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社

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的特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主要成就:鞍山、包

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建成,多个第一。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 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 日最高

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内容: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出 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 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 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

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反右派斗争: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

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

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

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4、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

济平衡。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

5、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 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大”指规模大;“公”,是公有化程度高。“平”指绝对平

均的分配方式,“调”指对原属个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偿调拨)。结果:脱

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

6、1958年到1959年初纠“左”的五个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中共八

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这些会议因以坚持“三面红旗” (总路

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前提,带有很大局限性。

7、庐山会议:(1)1959年7月2 日起,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

间,彭德怀致信毛泽东,认为1958年大跃进“成绩确是伟大的。但也有不少深刻的经

验教训” 。毛泽东错误地认为这是党内外的右倾势力对“三面红旗的否定。(2 )8月,

在庐山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 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8、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

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紧急指示信》的发布和全会的召开,标志

着党和政府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

9、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至1965年):运动中发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

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 )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

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

10、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导火线:1965年11月10 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

〈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发动和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

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 ),系统地阐

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会上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领导机

构。再发动:1965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上印发毛泽东《炮打司令 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发动。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 ),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11、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论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12、“二月逆流“

13、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

装政变(简称“九一三”事件)。

14、“四人帮”组成:1973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了九大

的“左”倾错误方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 。

15、*的结束:1976年年9月9 日,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夺取党

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6 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

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

16、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

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探索中的错误,不是有社会主

义本身所造成的。

17、“两弹一星”: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

颗氢弹。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8、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

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总统开始检讨美国的

对华政策,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觉察到美方的变化,抓住时机发起了“乒乓外交”,

实现“小球转动了大球”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

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中美关系正常化。

----------------------- Page 37-----------------------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平反冤假错案:从1978年底到1982年底大规模进行,29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

得到了平反和纠正。其中包括为年、“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为刘少奇彻

底平反并恢复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等。

2、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 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即坚持社会

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四个坚持” )。

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

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

乱反正的完成。

4、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

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清

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 的前奏。

5、“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最早开始。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

定》。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

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统分结合”的农村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1983年

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

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6、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7、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 日发表,建议两岸结束军

事对峙状态。

8、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中共十二大报

告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到20世纪末

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9、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1983年4月决定海南享有某些特殊政策(1988年4月建

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

2月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 区)●结论: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

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0、“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的简要概括,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

持改革开放。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

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1、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举行。●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提

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12、十五大:1997年9月举行。大会●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

指导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

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3、十六大:2002年11月举行。●大会把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4、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

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成为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认为未来的中

国与世界应该当是和谐的社会,进而提出了“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口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2.12.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考题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章重点整理
《《中国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章重点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