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见闻感触

发布时间:2020-03-02 04:05: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9.(2018·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

①大学四年,我听了无数次讲座和演讲。在所有这些演讲中,听众最多的,当然是那些创业成功者来做的演讲。有趣的是,这些以招聘和广告为目的的演讲,题目中一定包含着“梦想”两个字。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梦想”这个词产生了怀疑。

②现在,当我打开电视,听到最多的词也是梦想。选秀节目的评委问:“你的梦想是什么?”台上的选手说:“唱歌给更多的人听。”其实意思是:我想红。成为明星是梦想,成为冠军是梦想,答对5道题目打败4个人闯过3关也是梦想。

③我们是多容易被词汇迷惑啊。自从有了“成功人士”这个称谓,我们对于“成功”的想象就是“白玉为堂金做马”;自从“梦想”这个词被滥用,它所指代的内容就是:有朝一.......日,“大鸣大放”,路人皆知。 ........ ④一次,我在异地看了一部电影——《世界第一麦方》,梗概是:作为主角的年轻人有着坎坷的童年,经过不断地打拼奋斗和经历挫折,终于成为世界面包冠军。“做最好的厨子”,这是电影对年轻人的励志教育。说实话,看了之后,我颇为我们的梦想感到自豪,他们的梦想竟然这样“不入流”。

⑤后来,我见到一个报社的社长,他说他的儿子读了当地最好的大学,然后去哈佛读了经济学,又去伯克利修了EMBA,等到全部的学位修完之后,他的儿子对他说.“爸,我该念的书都念完了,我不欠你的啦。现在,我要去实现我的梦想了。”按照我们的猜测,他儿子应该是去创业了才对,结果,那个年轻人现在成了一名很优秀的西餐厨师。我听完这个故事,忙不迭地对社长表示同情,他却非常诧异,他说自己非常为孩子感到自豪。

⑥“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也能被称为梦想;高学历的年轻人去做饭,他的父亲很为这种选择骄傲……这种种命题,我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能消化和理解,或许这些才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我。

⑦地球上的居民多半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因为不得不工作,他们选择这项或那项职业,不是出于内心的热爱,生存环境才是他们选择的依据。

⑧可厌的工作、无趣的工作,仅仅因为待遇高于其他人而备受重视—一这是人类最残酷无情的磨难之一。

⑨我们长久以来受此磨难而不自知,每日万分苦闷却不知它何起何终。

⑩我们长久以来只承认一种“成功”而否定其他生活方式,同时也否定自己的内心。 11我们长久以来以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己,以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去听来自“过来人”的每一句规劝和告诫。

12我们长久以来,都陷入对他人光鲜生活的羡慕,想走他人走过的路,到达他人所在的地方。

13我们长久以来都忽视的一个简单真理是:每个人选择的路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14我同意顾城的话:“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幢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幢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15一个彻底诚实的人,如同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他的内心只有一种声音,世俗的虚荣、生活的诱惑、他人的劝诫、权力的胁迫,这一切都无法入耳、入心。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它所追寻的东西。

16坚定地成为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的命运。学会爱这个世界,但随时准备好与之抗争。选就是我每日对自己说的。

(原文/蒋方舟,基于命题需要有改动)

13.请解释下面加点部分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我们对于“成功”的想象就是“白玉为堂金作马” .......(2)有朝一日,“大鸣大放”,路人皆知 ........【答案】 (1)财富和地位 (2)出名(走红)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语境义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具体语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白玉为堂金作马”出自《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原句为“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形容贾家的富有。结合具体语境本题中应理解为财富和地位。“大鸣大放,路人皆知”出自亦舒的《流金岁月》,本文中可理解为“出名或走红”。 14.文章①-③段讲述了当前社会人的“梦想”,结合全文说说这一“梦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6分) 【答案】

(1)特点;功利的、外在的

(2)原因:社会风气的影响,自己无法抵御名利的诱惑(或听信他人的劝诫,受到生活的诱惑)。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以及筛选、整合、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社会人的“梦想”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范围①-③段,但也要结合全文;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我想红……成为明星是梦想,成为冠军是梦想……”可知社会人的“梦想”特点是为名为利。分析原因时应结合文章第11—13段等内容从社会方面和个人方面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15.关注第④-⑤段中加点的两个“自豪”,同为“自豪”,原因大不同。请简要概括“我”和“社长”感到自豪的原因。(6分)

“我”感到自豪的原因: “社长”感到自豪的原因: 【答案】 “我”:为我们追求的梦想是远大的(或不平凡的)而自豪。“社长”:为儿子的梦想是出于内心的热爱(或遵从自己的内心)而自豪。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段落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和信息梳理筛选提取能力。解答本题应回到文中相关语段,仔细研读,梳理筛选提取相关信息。由第4段,《世界第一麦方》的主角经过不断打拼奋斗,终于成为世界面包冠军,“做最好的厨子”“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也能被称为梦想,以及他们的梦想竟然这样“不入流”等句中可知“我”感到自豪的原因是与他们“不入流”的梦想相比我们的梦想是多么的远大。“社长”感到自豪的原因可从第5段入手,结合“地球上的居民多半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因为不得不工作,他们选择这项或那项职业,不是出于内心的热爱,生存环境才是他们选择的依据”等内容分析概括出来。 16.如何理解作者所说“一个彻底诚实的人,如同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这句话?(6分) 【答案】一个彻底诚实的人,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真正知道自己的梦想,不会受外部环境的各种干扰,专注而坚定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解答本题要将题干中的句子回归到原文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联系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因本句是比喻句,考生可通过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之处,探究整合句子隐藏的真实本义,品味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彻底诚实”指的是从不面对选择,是一棵苹果树,虽幢憬结橘子,但是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也就是能够清醒地了解自己的追求与目标;“黑夜中也健步如飞”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内心只有一种声音,世俗的虚荣、生活的诱惑、他人的劝诫、权力的胁迫,这一切都无法入其耳、入其心,他只会看到它所追寻的东西。也就是目标坚定的人是不会受环境的影响的。

10.(2018·浙江温州)阅读下面“选文”和“导读”,完成8-11题。

选文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开篇道出“奴才”本质】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似乎”二字颇耐人寻味】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那人”真的傻吗?】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此句可否写成“主人听到了喊声,走了出来”?】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聪明人”“傻子”“奴才”便是鲁迅所发现的三种类型形象,是社会上某一种人的标本。】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

注:括号内为“导读”。

8.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4分) 8.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根据题目,在选文中找到“‘奴才’诉苦”的段落,再概括“聪明人”和“傻子”是如何做的。选文前半部分写“奴才”向“聪明人”诉苦,“聪明人”以“同情和慰安”为主,却没有丝毫行动;选文后半部分写“奴才”向“傻子”诉苦,“傻子”则直接付诸行动。注意题目要求的是“简要概括”,不需要详述。

9.联系上下文,关注“导读”,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4分)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9.“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毫不着急的样子;“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的能力。题目要求从“用词”和“句式”两个角度切入。用词上,可抓住“慢慢地”“最后”两个词,分析、揣摩主人的心理、性格,这两个词显示出主人的傲慢心理,他这样做,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尊贵身份;从句式上看,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主人最后慢慢地出来了”,那么,“主人”为何放在最后呢?结合时代背景和选文内容,“主人”即“奴才”的主子,他深知奴才是不敢在他面前显摆的,他在奴才面前要显出威严、笃定,所以即使是听到了喊声,也仍旧“慢慢”地“最后”才出来。

10.作家毕飞宇认为,国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6分) 【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2)“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10.(1)相同之处:①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比如,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②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例如,闰土终究恭敬地唤“我”为“老爷”;文中的奴才发现傻子要砸墙,就惊恐不已。 (2)不同之处:①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他只是苦于自己的生活,将所谓的希望寄托于香炉和烛台。②而文中的奴才,为了做稳奴才,他出卖帮助他的傻子,向主人邀功献媚,显得很丑恶。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题属于比较赏析。闰土出自课文《故乡》,命题者提供了课文片段,既提醒我们从片段中找答案依据,又降低了试题难度。结合课文,从片段中不难看出其表现:第1句,“恭敬”地称“我”为“老爷”,第2局句,他向“我”讲述他的苦难;另外,在课文中他还向“我”家要了香炉和烛台,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选文中奴才的表现:奴才分别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聪明人“同情和慰安”,他就“舒坦”;发现傻子要砸墙,就“哭嚷”,“在地上团团地打滚”,大呼“人来”,称帮他的傻子为“强盗”;见了主人,十分“恭敬”。回答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比较分析”其“异同”,即回答两人在做法、想法、性格上的“同”和“异”。将上述几个要点分类合并,归类为“同”和“异”即可。

11.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借助“导读”,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8分) 11.(8分)示例1:从聪明人及奴才的角度来看,“那人”的确是傻的。他不计后果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事实上他并不傻,他是一个真心帮助奴才的人。“傻子”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的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和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傻子”,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绝望中犹有希望。

示例2:“那人”其实并不傻,他真诚热心地用行动帮助奴才,但从聪明人和奴才的角度看,这个人不计利害地去行动,结果却遭到了驱赶,的确是一个傻子。故事中的三个形象,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傻子”——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傻子”被冤枉和打击的愤怒,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悲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的能力。文中“聪明人”“奴才”和“傻子”的称呼,如同《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的称呼一样,既可以从字面上理解,更可以从反面理解,即从作者的真实用意上去理解。从字面上,就是“聪明人”和“奴才”对“傻子”的看法,他们认为“那人”就是“傻”,是真傻,结果被称为“强盗”,被一群奴才驱赶;从作者的用意上看,“傻子”不傻,他真诚、热心,却被称为“强盗”,还被驱赶,令作者内心无比痛心:隐含对国人之麻木、冷漠的悲哀和愤怒。

11.(2018·浙江乐清)阅读下面“选文”和“导读”,完成8-11题。

选文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开篇道出“奴才”本质】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似乎”二字颇耐人寻味】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那人”真的傻吗?】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此句可否写成“主人听到了喊声,走了出来”?】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聪明人”“傻子”“奴才”便是鲁迅所发现的三种类型形象,是社会上某一种人的标本。】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

注:括号内为“导读”。

8.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4分) 8.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根据题目,在选文中找到“‘奴才’诉苦”的段落,再概括“聪明人”和“傻子”是如何做的。选文前半部分写“奴才”向“聪明人”诉苦,“聪明人”以“同情和慰安”为主,却没有丝毫行动;选文后半部分写“奴才”向“傻子”诉苦,“傻子”则直接付诸行动。注意题目要求的是“简要概括”,不需要详述。

9.联系上下文,关注“导读”,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4分)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9.“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毫不着急的样子;“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的能力。题目要求从“用词”和“句式”两个角度切入。用词上,可抓住“慢慢地”“最后”两个词,分析、揣摩主人的心理、性格,这两个词显示出主人的傲慢心理,他这样做,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尊贵身份;从句式上看,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主人最后慢慢地出来了”,那么,“主人”为何放在最后呢?结合时代背景和选文内容,“主人”即“奴才”的主子,他深知奴才是不敢在他面前显摆的,他在奴才面前要显出威严、笃定,所以即使是听到了喊声,也仍旧“慢慢”地“最后”才出来。

10.作家毕飞宇认为,国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6分) 【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2)“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10.(1)相同之处:①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比如,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②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例如,闰土终究恭敬地唤“我”为“老爷”;文中的奴才发现傻子要砸墙,就惊恐不已。 (2)不同之处:①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他只是苦于自己的生活,将所谓的希望寄托于香炉和烛台。②而文中的奴才,为了做稳奴才,他出卖帮助他的傻子,向主人邀功献媚,显得很丑恶。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题属于比较赏析。闰土出自课文《故乡》,命题者提供了课文片段,既提醒我们从片段中找答案依据,又降低了试题难度。结合课文,从片段中不难看出其表现:第1句,“恭敬”地称“我”为“老爷”,第2局句,他向“我”讲述他的苦难;另外,在课文中他还向“我”家要了香炉和烛台,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选文中奴才的表现:奴才分别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聪明人“同情和慰安”,他就“舒坦”;发现傻子要砸墙,就“哭嚷”,“在地上团团地打滚”,大呼“人来”,称帮他的傻子为“强盗”;见了主人,十分“恭敬”。回答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比较分析”其“异同”,即回答两人在做法、想法、性格上的“同”和“异”。将上述几个要点分类合并,归类为“同”和“异”即可。

11.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借助“导读”,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8分) 11.(8分)示例1:从聪明人及奴才的角度来看,“那人”的确是傻的。他不计后果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事实上他并不傻,他是一个真心帮助奴才的人。“傻子”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的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和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傻子”,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绝望中犹有希望。

示例2:“那人”其实并不傻,他真诚热心地用行动帮助奴才,但从聪明人和奴才的角度看,这个人不计利害地去行动,结果却遭到了驱赶,的确是一个傻子。故事中的三个形象,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傻子”——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傻子”被冤枉和打击的愤怒,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悲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的能力。文中“聪明人”“奴才”和“傻子”的称呼,如同《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的称呼一样,既可以从字面上理解,更可以从反面理解,即从作者的真实用意上去理解。从字面上,就是“聪明人”和“奴才”对“傻子”的看法,他们认为“那人”就是“傻”,是真傻,结果被称为“强盗”,被一群奴才驱赶;从作者的用意上看,“傻子”不傻,他真诚、热心,却被称为“强盗”,还被驱赶,令作者内心无比痛心:隐含对国人之麻木、冷漠的悲哀和愤怒。

12.(2018·江苏淮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22分)

老圣人 赵长春

(1)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2)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3)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4)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5)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6)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袋袋,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7)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8)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9)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10)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11)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12)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13)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透出凉

...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

...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14)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15)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16)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

(17)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18)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19)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原载《百花园》2017年2期)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4分)

【答案】春分立蛋,保护老碾盘,爱管闲事(讲老理),善用古墨(或用古墨治病,或用古墓治病,或用古墨静心亦可),饭前喝白开水。

【解析】本试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文章第3段开始说: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下面就开始介绍着这些“不同于他人”的事,一直到文章的第15段,从中总结答案就可以。

17.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4分)

【答案】【示例一】是礼仪太好了,孩子们对立蛋游戏非常感兴趣,我们的好传统后继有人了。虽然这些大人不感兴趣,但是我会坚持的做下去。【示例二】春分是个好机会啊,立鸡蛋让孩子们的心好好静一下,现在玩这些游戏的人少了,但孩子感兴趣,传承就有了希望。 【解析】本试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笑是心理满足高兴的外在表现,这里,“老圣人”笑了是因为看到孩子能立起鸡蛋,这是对孩子行为的赞美,也是看到这一传统后继有人的欣慰,围绕这样的主题,组织答案皆可。

18.说说第⑬段两处加点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案】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了古墨治病的神奇疗效,语言简洁活泼,表现孩子病愈后的轻松语言,表达了对老师智慧(或者传统文化)的赞叹。 【解析】本试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就好了”这个句子出现了两次,这是使用了反复的手法,根据语境,这是在用古墨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好了”说明古墨有效果,也表达了对其疗效的赞叹之情。

19.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4分)

【答案】在作者眼里“老圣人”是一个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读书人。用他的道德智慧,改善乡风民俗,德才兼备),含有对老圣人的敬佩之意,在袁店河语境里,“老圣人”只是指年纪大,读书出不来的人,具有嘲讽的意味。 【解析】本试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文章的开头写道: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而文章的“老圣人”的行为,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捍卫和继承,所以说有些委屈了他。 20.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6分)

【答案】(结构上)“老碾盘”使情节更加紧凑,(串联了老圣人所做的事,是行文的线索)。(内容上)“老碾盘”代表着乡村的历史和传奇,(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蕴上)是表现了圣人道德与智慧的重要物件(表达对像老圣人一样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者的赞美)。(主旨上)呼吁充分认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表达对漠视传统文化的担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是老圣人故事中的主角,从文章内容“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来看,体现了村民对老圣人的尊敬;“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体现了老圣人对于村里道德教化的良好作用。从这些方面进行探究即可。

13.(2018·黑龙江哈尔滨)阅读《偶遇》,回答15-19题。(15分)

偶 遇

①小城有家卖饰品的小店,店名极有意思,叫“偶遇”。小店开在一条古旧的街道上。店里卖的都是小饰品:精美的钥匙扣,拙朴的香水瓶,会唱歌的玻璃小人,五颜六色的发圈……每一样,都是精致小巧的。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屋,被装点得像童话。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店主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妇人,穿大红的衫,戴贝壳串成的手链,笑容灿烂,举手投足间,自有一段风情。年轻时,她迷恋小饰物,一直没有机会开这样的店。退休了,她重拾旧梦,天天守着一堆“宝贝”,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 ....②那条街道我不常去,自然不知道这间“偶遇”。那天突然撞见,欢喜莫名。这样的相遇,不约定,带来惊喜。后来的一些天,我脑子里不时会蹦出那家小店来,一屋的小饰品,丁丁当当,丁丁当当。与老妇人的优雅,竟十分的般配。我不由自主地微笑,岁月里,我们会渐渐老去,梦想却不会。

③也是这样的偶遇,在武汉。文友拉我去逛光谷步行街。天桥之上,我被一朵一朵怒放的玫瑰花牵住了脚步。确切地说,那不是花,那是一堆橡皮泥。可它分明又是花,瓣瓣舒展,鲜艳欲滴。

④捏橡皮泥的,是个矮个子男人。眼睛细小,皮肤黝黑,满脸沧桑。沧桑中却有种淡定的平和。他在眨眼之间,把一小坨橡皮泥,捏成一朵盛开的玫瑰。我蹲下去,看他捏。他十指扭曲,严重残疾,却灵活。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了。再轻轻一按,一朵花开了。

⑤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想买。他说,这个不卖,人家预定好了的,你要买,我再给你捏。我惊讶了,我说,你可以重捏一个给预定的人啊。他却坚持不卖,说他答应过给人家留着的,就一定得留着。一会儿,他给我捏出另一朵来,洒上荧光粉。他关照:你回去对着灯光照上十来分钟,它会发光的,很美,很温暖的。

⑥从武汉回来,别的东西没带,我只带了那枝花回来。看见它,我总要想一想花后的那个人,生活对他或许有诸多不公,他却能够做到心境澄清,让花常开不败! .....

⑦还是这样的偶遇,在云南。夜晚的广场上,一群人围着篝火在跳舞。不断有人加入进去,天南地北,并不熟识。不要紧的,笑容是一样的,快乐是一样的,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我站在圈外看,有人跟我招手,来呀,一起来跳啊。我笑着摇摇头。手突然被一女子牵了,她不由分说把我牵进那欢乐的人群中。灯光暗影里,她脸上的笑容明明暗暗,如星星闪烁。她说,跳吧,一起跳吧,很好玩的呀。她很快踩上音乐的节奏,身体像条灵活的鱼,看得我眼热,跟在她后面跳起来。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跳舞,完全不得章法,欢乐却像燃着的篝火,把人整个点燃。曲终,转身寻她,不见。满场的欢声笑语,经久不散。

⑧人生还有多少这样的偶遇?在时间无垠的荒野里,我们都是跋涉的旅人,却因这偶然的相遇和眷顾,布下温暖的种子。日后,于某一时刻,不经意地想起,那些温暖的种子,早已在记忆深处,生根发芽,抽枝长叶,人生因此变得丰盈。

(选自丁立梅精品十年精选集《遇见》,金城出版社)

15.(2分)老妇人“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是说她把生活过得怎样?(如花似玉:旧时比....喻女子年轻美丽。) 15.(2分)美好而充满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词语的能力。此题相关内容主要在在选文前两段,老妇人为了实现梦想,开了一家饰品店,装点得像童话世界。她“重拾旧梦”,追求美好;她“穿大红的衫,戴贝壳串成的手链,笑容灿烂”,由之可知,她虽年老,却依旧活力无限。 16.(2分)第④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作为一个手艺人,他 。第⑤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具有 的优良品质。 16.(2分)技艺高超 诚实守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第④段画线句子是动作描写,两个“轻轻一按”,就成了一朵花,可见他手艺好,技艺高超;第⑤段画线的句子,他以人家预定好了的,坚决不卖给“我”,可见他信守承诺。 17.(4分)第⑥段中加点的“花常开不败”有什么深层含义?“我”为什么会认为矮个子男人能“让花常开不败”? 17.(4分)(1)示例一:美好的生活一直延续下去(生活一直美好幸福)。

示例二:优秀的精神品质一直保有。

示例三:给人的温暖、美好的感受一如既往。

(2)示例:生活虽然对他不公(他虽然历经沧桑),但他能不为所困,淡定平和(心境澄清),坚强面对(用心努力地生活),所以他能“让花常开不败”。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选文第③~⑥段写“我”偶遇一个捏泥花的残疾人,他坚决不卖给“我”做好的花,说是别人预定的,其诚信美德和捏花的高超记忆让“我”印象深刻。根据选文内容,“花常开不败”中的“花”具有多义性,任选一个角度切入均可。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我”对他的祝福;从全文来看,与文章的主题“我”希望这种乐观、美好、向上的精神“生根发芽,抽枝长叶”有关。第二问:要解答这道题,需要从矮个子男人身上的优秀之处来分析:他“满脸沧桑”“十指扭曲,严重残疾”,但他“淡定”“平和”,并告诉“我”捏的花“会发光的,很美,很温暖”,可见他对生活是热爱的,能坦然、坚强地面对。 18.(3分)第⑦段中“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的意思应如何理解? 18.(3分)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同感受到了快乐,而在瞬间打开,相通相连。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画线的句子在选文第⑦段,这一段写陌生人围着篝火跳舞,大家彼此的笑容、快乐,就如同熊熊燃烧的篝火,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我”的心。“我”被陌生女子牵手拉入舞池,尽管不得章法,“欢乐却像燃着的篝火,把人整个点燃”。因此,理解这句话可以从我们尽管彼此陌生,但却被篝火点燃了心中的欢乐这一点来回答。 19.(4分)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第②段中,有一句话说出了三次偶遇的共同特点,请找到并写出。

(2)请写出你阅读本文后的两条启示。(要求:两条启示合理且不重复) 19.(4分)(1)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

(2)示例:①保持阳光心态,乐观、快乐地看待生活;②应当将优秀的品德,如诚实守信发扬光大;③应当让梦想永不老去;④让温暖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②段紧承第①段,总结上文:“我”意外撞见“偶遇”饰品店,“欢喜莫名”。下一句“这样的相遇,不约定,带来惊喜”开头“这样的”既承上,又启下,具有总领性质。(2)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谈启示的能力。阅读启示类题目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但有评分标准。回答时一定要扣住选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态度。选文共选了三个小故事,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偶遇”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美德的期盼、厚望。

14.(2018·四川广安)记叙文阅读(13分)

一碗米粉

⑴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 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⑵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⑶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⑷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⑸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⑹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⑺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⑻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⑼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⑽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⑾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⑿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15.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分)

【答案】父亲坚持要我陪他去桂林,几经找寻,如愿地偿还了十五年前的那碗米粉钱。(语意相似或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应阅读全文,另外要善于把握关键语句概括主要信息。如浏览全文即可知道文章中的主人公是父亲,要陪我去桂林。抓住文章第(4)段插叙十五年前的故事,明白父亲坚持去桂林的原因;而抓住文章第(5)——(8)段写父亲多次寻找买米粉的老板,已偿还米粉钱。最后,根据以上关键信息,进行整合即可。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父亲是一个诚信、感恩、重情重义、执著的人。(答到任意3个词即可。共3分) 【解析】本题概括父亲的性格特点,考查对人物品质理解把握情况。解答此题,先通读全文,了解人物主要活动,再抓住关键词句来帮助概括。如“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执着;“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诚信、感恩;“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重情重义等,只要抽取关键词就能作答了。

17.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

【答案】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找到老杨后的激动和喜悦(兴奋)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本句是人物刻画,因此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从句子“认出”“走”“握住”等动词,可判断运用了动作描写;“说”是运用了语言描写。从这些动词和语言中和两个“可找到你了”,写出了父亲多年来寻找店主,今天如愿时激动和喜悦之情。最后,加以概括即可。

18.作者在开篇用了两段文字写父亲坚持要去已经去过的桂林,而不去没有去过的西双版纳,这样写用意何在?(2分)

【答案】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开篇用了两段“父亲坚持去桂林”“不去西双版纳”,这让读者产生悬念——父亲为什么要坚持去桂林,一定有什么故事在里面。这自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后文告诉读者父亲去桂林的目的——还米粉钱,因此,前两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19.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得到的启发。(3分)

【答案】参考示例一:我得到的启发是要做一个诚信、感恩的人。文中的父亲坚持去桂林偿还15年前的那碗米粉钱,这种信守承诺、懂得感恩的精神感染了我。

参考示例二:我得到的启发是要做一个善良,善解人意的人。文中的老杨看出父亲丢失钱包的窘态,不仅不收钱,还邀请父亲再来吃他的米粉。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启发思考。谈自己在文中获得的启发思考和感受,要注意观点必须符合题目要求——要从得到的启发和结合选文内容两方面作答,其次要把文章中心换成“我”角度进行阐述;第三要注意要求联系自己实际的问题必须联系实际。如,父亲坚持去桂林偿还15年前的那碗米粉钱,“十五年”未忘记自己的承诺,这启发我要做一个诚信、感恩的人。当然,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结合自己对文本夫人理解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15.(2018·贵州黔东南、黔南、黔西南)

一粒新西兰糖果

①如今的航空公司,飞机上服务的往往都是漂亮的空中小姐。你走进法兰西航空公司、阿联酋航空公司的机舱,哇,一个比一个漂亮。有些航空公司却不然,反其道而用之,服务的都是手脚麻利的大嫂、大婶。这回我们从奥克兰乘新西兰航班飞香港,飞机上服务的全都是空中“胖大叔”“胖大伯”。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往那儿一站,整条过道差不多堵死。但“胖大叔”“胖大伯”服务好得不得了,满面笑容,随时过来问你要这要那。还过来捏捏被角,“先生,你脚上盖的够不够?”用完了早餐,飞机已快到香港上空,空中“胖大伯”又拿出小藤筐,准备给乘客发“餐后糖果”了。

②此时,天已经发亮,太平洋的天边云际,正投过来一线霞光。于是我看清与我坐在一排,等着接糖果的,是四位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三个孩子跟我一样,是黑眼睛黑头发的,一个孩子是蓝眼睛黄头发的。胖大伯突然停了下来,玩了个把戏:“在拿糖果之前,我想请小朋友替我帮忙……”

③胖大伯有什么点子啊?

④“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替我把筐里的糖果,发给每位乘客。”这显然是在培养孩子。事情虽小,但很有意思。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对准了座位上的四位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我自然是希望三个中国小孩能站出来。但是,三个“黑眼睛”什么反应也没有。他们父母头都没抬,有—位甚至将书盖在眼睛上,似乎在补回昨晚的睡眠。看来,孩子是要成为买卖房地产的大亨,吞吐千万资本的富豪大商的,他们原意一个星期上五次钢琴、礼仪、跆拳道的兴趣班,却怎么也不会热心做给别人献糖果的小把戏!

⑤“Let me try(让我试试)——”那个黄头发的小孩站了出来!马上,机舱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小男孩接过胖大伯的藤筐,快乐地小跳着,小雀儿一样满机舱给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送糖果。

⑥情不自禁,我心中涌出难言的滋味,突然想到另一件事。有一次,我们返回深圳,到广州转汽车要上一道天桥,有一段长长的斜坡。当时,人来人往,背背包的、拖箱子的、提行李的,都鱼贯上坡。我突然问妻子,这么多人,你能分出,哪些是香港人,哪些是大陆人吗?同样的黄皮肤、同样的黑眼睛、操着几乎同样的粤语……她摇摇头。

⑦“可以分出来——”我说。你看那大人提着行李大包小包,让小孩轻松走在前头的,必是大陆人。而那大人若无其事,轻松说笑,让孩子提着拖着行李上坡的,是香港人。一问,还真八九不离十。

⑧“Hello——”这时,我听到耳边一个稚气的声音,是那个黄头发的孩子站在我身边,向我伸过来一个藤筐。我随手从中拿了一枚。 ⑨我吃了这一粒甜蜜的糖果,却把舒展开的这张糖纸带了回来,放在客厅的橱柜里,让所有来我家的孩子都能听到这个故事。

(选自《悦读馆》,作者陈秉安,有删改)

19.请从第①段写出新西兰航空公司做法和服务不一样的地方。(4分)

【答案】一反常规,机上服务人员为胖大叔胖大伯;胖大伯们堵死了过道,服务却又特别热情温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提炼。第①段内容较多,解题时要紧紧抓住“做法”和“服务”两个关键词,找到和“做法”(服务人员为胖大叔)、“服务”(服务热情温馨)相关的语句和词语,由于原文语言较为具体,所以作答时要注意进行提炼和归纳。 20.请从内容和结构解说结尾段的作用。(3分)

【答案】照应标题,收束全文,满怀期待,意犹未尽。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具体到本文的结尾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作答:一是再次出现“糖果”,照应标题。二是“我”把“舒展开的糖纸带回来”并“放在橱柜上”,这就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人回味悠长,同事收束全文。

21.请从文中选写两例,说明运用对比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

【答案】对比比比皆是:新西兰航空公司招收服务人员与别的航空公司招用漂亮小姐的对比,胖大叔体型与服务态度的对比,中外孩子对发放糖果态度的对比,香港父母孩子跟大陆父母孩子携带行李的对比,大陆父母期待值与发放糖果小把戏的对比……好处是使文中形象突出鲜明,读者印象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赏析。所谓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关于本文的对比,在文中出现了很多出,例如从选文的开端就能够找到,将新西兰航空的做法与服务与别的航空公司进行对比,这就表现了新西兰航空公司的的本质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2.请就第四段划线句子说说你读后看法。(4分)

看来,三个孩子是要成为买卖房地产的大亨,吞吐千万资本的富豪大商的,他们可能愿意一个星期上五次钢琴、礼仪、跆拳道的兴趣班,却怎么也不会热心做给别人献糖果的小把戏!

【答案】示例: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误入歧途,价值取向偏颇,功名利禄至上,包办溺爱,忽略孩子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几点,如价值取向偏颇,还可以从道德素养方面如功利性太强等,然后进行阐释归纳,在作答时还要注意运用议论性的语言。

16.(2018·黑龙江龙东)阅读《担担面的尊严》一文,回答第22-25题。(共9分)

担担面的尊严

①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我一位在华西医院当医生的朋友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救援队,奔赴灾区,我当时正好在当无业游民,就跟着去帮忙抬担架。回程途中,车队堵在了成雅高速上,6个小时都没能移动分毫。

②沿连有很多乡民贩卖方便面火腿肠,我问了一下,一碗方便面竟然卖到了40元,开水2元。“这些小资产阶级!”我的医生朋友骂道。

③为了表达对发国难财的鄙视,她买了一碗方便面不加水啃着吃,我当时指出这不是干脆面,不适合干吃。她表示不是心疼那2元钱,这代表着她的honor问题。

④就在这时,我看见以三蹦子为主的大军中多了一位佝偻的老者,他挑着一条扁担,扁担两端是一口铜锅和一个煤球炉子,颤颤巍巍地行走着。我好奇地下车上前一探究竟,只见他支起锅炉,打开火,取出一把细薄的手工面,扔进铜锅开煮。同时极其麻利地打起了调料碗,我用鼻子都能闻出里面的红油、芽菜、蒜末、花椒面,以及透着一股焦香的猪肉臊子。

⑤这是正宗的担担面。你能想象在大半天粒米未进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碗担担面的情形吗?我掏出钱包,摸出一张百元大钞,跟老者说:“来一碗。”“有没有零钱,我找不起。”老者半眯着眼睛回答。

⑥我愣住了,我想以该地段的物价水平,方便面都要卖40元,一碗担担面不破百就是对成都小吃的侮辱。我坚持把100元塞给老者,我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honor问题。

⑦片刻功夫,面煮好了,老者用大盘子端着10碗面上了我们的车,他说10元一碗,绝不发国难财。

⑧“这是我的原则。”他说。

⑨车上7个人,我吃了2碗,那个刚啃完方便面的医生朋友吃了3碗,她看着瞠目结舌的我,赶紧尴尬地解释:“我其实没有这么能吃,这是一种大爱。”

⑩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

(摘自《意林》2017年12月24期)

【注】honor:道德标准。

22.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示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卖担担面的老者,在雅安地震的非常时期,依然按原价卖面的故事。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梳理文章内容,找出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进行概括。本文的故事发生在雅安地震时期,主人公是卖担担面的老者,事件是老者不发国难财依然按原价卖面;将这些内容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示例: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其他乡民哄抬物价的行为与老人坚持原价卖面的行为作对比,突出老人不为利益所诱惑,坚守原则的优秀品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辨析。雅安地震后,一些乡民将方便面卖到40元;而一位老汉却坚持原价10元卖担担面,这两种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老人的高尚品质。

24.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进行回答。(2分) 【答案】示例:结构上收束全文(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题,高度赞扬了老者的优秀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段落作用。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埋下伏笔、照应标题、总结全文等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包括:丰富文章内容、抒发情感、表现或升华文章主题等作用。结尾“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在结构上总结了全文,这里的“真正的担担面”是指老者不发国难财依然按原价卖面的的高尚品质。在内容上表达了对老者赞美之情,升华了文章主题。 25.读了本文,请你谈谈生活中我们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3分) 【答案】在生活中我们要用自己坚守道德准则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戒除私心,时时处处事事为他人着想,用高尚的社会道德来约束自己,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正解理解本文所阐述的中心:人应该时时刻刻坚守道德准则,不要为利益所诱惑。然后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叙事散文阅读

叙事散文阅读训练

社会见闻类记叙文

写作 记叙文 叙事

记叙文散文的写作阅读方法

记叙文散文的阅读与分析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创新阅读知道策略

记叙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见闻感触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见闻感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