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对不良贷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10:35: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思考

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基数大、占比高,前清后增趋势严重,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绊脚石。省级联社成立后,采取制定统一规章制度,加强对各级农村信用社管理,大大规范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同时,通过央行“花钱买机制”的形式票据置换了农村信用社部分不良贷款,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有所减轻。但截至2010年底,全国仍有361家农合机构资不抵债。银监会下发了《关于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并购重组的指导意见》,将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化解高风险机构的风险。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处置难的农村信用社自然而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等管理工作摆上了显要的位置。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现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9年,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与占比分别为:7327.29亿元,27.93%、6595.97亿元,21.04%、5938.95亿元,15.94%和5093.10亿元,10.84%。2009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较2003年末减少2234.19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下降17.09个百分点。纵向来看,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逐年下降。然而,横向的结果却表明,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仍然高。根据银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73.3亿元,不良贷款率1.58%;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64.5亿元,不良贷款率1.59%。农村信用社仍需积极化解不良贷款,提高资产质量。

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即有客观的历史原因,也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

(一)改革的历史包袱。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三番五次的变换“东家”,造成管理上不衔接。同时,1996年农行与信用社“脱钩”后,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农行的不良贷款。1999年前后,农村信用社对城市信用社和农金会吸收改造,这时期的不良贷款率也大幅上升。特别是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政府为保社会稳定,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借款划转给农村信用社,其中有90%以上的借款难以收回,形成不良贷款。农村信用社在一定程度上支付了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成本,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二)行政指令的不当干预。地方政府用行政干预指令贷款支持乡镇企业 ,盲目上项目,而仓促上马的项目一旦亏损或破产,农村信用社就不得不“买单”;另外,地方及乡村委员会的集体贷款积欠利息,到期不偿还本金,从而形成不良贷款。笔者对某市2010年涉政贷款进行了调查统计,截至年末,涉政贷款余额35852.36万元,其中不良贷款20363.71万元,占涉政贷款的56.8%。人民银行万州中心支行组织对辖内9个区县的农村信用联社村集体贷款管理情况的专题调查表明,9个区县的3300个行政村中,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行政村达780个,占24%,而9家农村信用社村集体不良贷款占比则高达80%。

(三)内部管理粗放。农村信用社自我约束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贷款管理和控制精细化程度不够,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不到位,薪酬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多年来信贷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旧的不良贷款无法收回,新的成倍增长。尤其过去在支持乡镇企业过程中信贷管理粗放,重贷款发放轻贷后管理、重企业放贷轻农业贷款、重大额放贷轻小额贷款现象普遍存在,而随着乡镇企业经营的不景气,很多企业关停、倒闭,有的甚至恶意逃废信用社债务,造成企业贷款投放多的信用社资金大量沉淀,不良贷款占比高。

(四)信贷人员数量不足,素质达不到要求。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迅速发展,贷款客户群体日益扩大,农村信用社系统的信贷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都显得“捉襟见肘”,极为薄弱,很难适应信用社经营发展要求,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金效益的发挥。且不说信贷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金融、财务和法律等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就连信贷人员的选拨机制也存在偏差,往往是将不能从事内勤业务的“老弱病残”人员硬拉到信贷岗位,谈何信贷风险控制。更有甚者,信贷队伍中道德缺失者,工作没有责任感和开拓进取精神,不能抵御外界诱惑,贷款办理过程中向客户“吃、拿、卡、要、报”,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

(五)基础性工作薄弱。由于内部管理工作的粗放,加之信贷人员不足和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基础工作不扎实、不到位。就拿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工作来说,某市12家县级法人联社超诉讼时效不良贷款116519笔,金额283254万元,占全市表内外不良贷款的40.06%。还突出表现在贷款五级分类认定不准确。由于受分类操作人员分析能力及主观认知程度的影响,部分贷款的分类不准确,分类偏离度较高。其次还存在人为控制不良贷款数据现象。部分信用社因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完不成上级管理部门的指标,将到期的贷款不按要求转入不良贷款进行管理,造成隐藏性不良贷款(正常中不良贷款)。

三、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对策

笔者认为治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防范新增不良贷款,从源头上改良滋生不良贷款的“土壤”;另一手抓化解存量不良贷款,抛掉不良贷款“大包袱”。

(一) 防范新增不良贷款

1、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一是要建立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信贷管理组织架构要明确职责分工和相关责任,实现贷款的全流程管理,使相关部门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责任清晰且环环相扣,根据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按照“前台、中台、后台分离”和“分工衔接、相互制约”的原则,将县级联社信贷管理部门划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使信贷业务的前台、中台、后台共同形成一个信贷管理“闭环”。

二是要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查审批制度并切实履行。贷前调查是防范贷款风险重要的关口,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深入调查客户的资产、效益和信誉,调查客户产品产供销及发展前景,重大贷款事项应听取各有关方面包括社会有关咨询机构及其专家的意见;各级贷款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贷前调查的审核审批工作,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坚决不贷,贷款后要进行跟踪检查和管理。

三是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制度。贷款担保是规避信用社风险的有效措施:首先贷款前要对担保人的担保资格及能力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担保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否定。其次对担保人进行动态审查,担保责任期间,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调查核实,一旦发现担保人不具备担保资格和能力时,应及时要求贷款人更换担保人。最后对无力还贷的贷款人,立即追索担保人的连带责任,以免担保人逃避责任,转移资产或超诉讼时效。

四是严格实行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只有对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者进行追究,才能加强责任心和减少违规违法行为。贷款报批要有严密的程序和手续,每笔贷款的提出、调查、上报和审批等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以便在产生不良贷款时能分清责任和进行追究。一旦确定责任人,在查明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损失的基础上,分清和落实责任,启动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无论涉及信用社工作人员、企业单位或是政府官员,都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决不手软。

2、建立贷款台账机制,密切监测不良贷款

农村信用社对贷款要全方位监测,建立贷款监测台账,切实提高新增贷款的质量。为每位客户建立详细的档案,涉及企业客户法人代表的经济状况和企业主管的资产情况,个人客户的社会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人情况等,以便实时监测客户经营情况,分析客户还款能力。并且提前三个月对即将到期的贷款在辖内逐笔进行预警,督促客户经理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催收。同时,一旦贷款逾期,也要逐笔建立新增不良贷款台账,根据台账内容,密切监测清收进度,收回一笔,勾划一笔。

3、建立健全员工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农村信用社在想方设法引进一批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善于开拓农村市场和经营管理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同时,要加强干部员工教育培训力度,建立以脱产学习、外出进修、岗位培训、警示教育等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干部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要优化信贷岗位人员,建立正确的选拨任用和淘汰退出机制,摒弃以前的强拉硬派作风。对于道德素质较高,信贷岗位可塑性强的员工,要重点加以培养,逐步从质和量上优化客户经理队伍,提高信贷防范控制风险的能力。

(二)积极化解存量不良贷款

1、完善机制,修订落实清收奖励办法

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员工更加积极进取,尽职尽责。完善相关的清收奖励办法,做到公正公平而合理,使得员工有清收不良贷款的动力,逐渐消化存量的不良贷款。要将清收不良贷款与县级联社、基层信用社主任的业绩考核和工资分配挂钩;将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作为竞聘上岗、评优、评先的依据;将信贷人员工资收入与清收不良贷款结合起来,清收盘活的不良贷款本息手续费奖励要及时兑现。

2、多方配合,建立由政府牵头的清收联动机制

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由纪委、公检法、银行监管部门、房地产、评估机构等相关部门参加的清收不良贷款联动机制。一是可以以行政手段清收涉党政贷款。把清收党政职能部门、党政所属企业和公务员自贷、担保、介绍等贷款作为清收盘活的内容,借助行政力量,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党纪、政纪为手段,清收涉党政不良贷款贷款。对于破产的党政企业,要与政府蹉商尽快完成破产终结程序,农村信用社要加快绝对损失认定工作步伐。二是可以有效地打击不诚信行为和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规范信用行为。通过与政府开展“三信”评定工作,与村委会协商,以代管出租村集体所有房屋、池塘、林地、果园等资产,将租金收入归还贷款本息。将“机动地”、“三荒地”、水利设施等经营权交由农村信用社公开拍卖,以拍卖收入偿还贷款本息。三是可协调法院、土地、房管等相关部门制订对信用社处置不良贷款的优惠政策,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司法上给予救助,在费用上给予减免。

3、因类实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清收工作

不良贷款形成情况复杂,原因各异,必须认真分析每笔不良贷款形成的成因,抓住症结,对症下药。对赖债户,钉子户,可通过依法起诉,强制清收;对棘手户、难缠户,可通过行政、经济的、法律的等手段多策并举,扫除障碍;对老村组集体贷款和死亡绝户贷款,通过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能落实的,想方设法予以落实,无法落实的,进入呆帐,逐级报批核销;对找不到借款人的,可通过公安部门或上网查找,搜集线索和信息;对暂时难以归还的,可通过充电、供氧、补血等,以贷养贷,增强“造血”功能,培养还贷能力;对手续不合规、不完善贷款,应尽快健全手续,保全资产,避免诉讼时效丧失;对信用社职工自贷、担保或为亲属、朋友介绍、担保发放的人情关系、顶冒名等贷款,要调查摸底,登记造册,采取联系工资、离岗收贷、行政处分、解除劳动合同、追究法律责任等措施,限期收回。

4、解放思想,加快市场化处置工作步伐

农村信用社要结合辖内实际,学习借鉴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成功经验,认真研究债权打包的技巧和方法,全面推行债权转让、内部招标和风险代理等市场化处置方式。对农户、个体工商户等自然人类和有财产线索的公司类不良贷款,适当降低招标价格,大力推行内部招标清收;对债务关系复杂、金额较大的公司类不良贷款,适当提高风险代理清收计酬比例,委托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风险代理清收;对一般公司类和额度较大的个体工商户不良贷款,积极推行债权转让处置方式。

对不良贷款的再思考

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的思考

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思考

关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思考

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思考

现行对不良贷款的有关规定

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

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难的思考

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关于对不良贷款的思考
《关于对不良贷款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