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试卷形式对教学导向思考(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03 08:32:1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形式逻辑模拟试卷

形式逻辑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分1个,共30分)

1、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勇敢、勤劳的民族”这句话中,“中华民族”是(

C )

A、单独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

B、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 C、普遍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

D、普遍概念、集合概念、负概念

2、“宁德师范学院的学生分布在全省各地”,和“小李是宁德师范学院的学生”,这两句话中使用的“宁德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这个概念,按照概念的分类标准,它们(

C

) A、都是集合概念

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在前一句中是集合概念,在后一句中是非集合概念 D、在前一句中是非集合概念,在后一句中是集合概念

3、“年龄为30岁以下的人”与“年龄为15岁以下的人”,这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是(

C )

A、全同关系

B、交叉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真包含于关系

E、全异关系

4、“能被2整除的数”与“能被3整除的数”,这两个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是(

B

A、全同关系

B、交叉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真包含于关系

E、全异关系

5、设a为“《三国演义》”,b为“《鲁迅全集》”,则a与b的外延关系为( C )。

A、a真包含于b

B、b真包含a

C、a与b全异

D、a与b全同

6、若“有a是b”,“有a不是b”、“有b不是a”都真,则a与b具有( C

A、真包含于

B、真包含

C、交叉

D、全异

7、若有S是P并且有S不是P,那么S与P的外延关系是(B )或者是(D

)关系。

A、全同

B、交叉

C、真包含

D、真包含于

E、全异

8、若“所有S是P并且有S不是P,那么S与P的外延关系或者是( C )的关系或者是( D )关系。

A、全同

B、交叉

C、S真包含P

D、S真包含于P

E、全异

9、若A是划分的母项,则根据划分规则,A不可以是(

A )

A、单独概念

B、普遍概念

C、正概念

D负概念

10、设“a可以划分为 a1、a2、a3 ”是一个正确的划分,且a与b的外延关系为全异,则“a可以分为a1、a2、a3”是一个正确的划分,且a与b的外延关系为全异,则“a可以分为a1、a2、a3作为划分,其错误是(

C

) A、仅是“划分不全”

B、仅是“多出子项”

C、既是“划分不全”,又是“多出子项” D、既不是“划分不全”,也不是“多出子项”

11、下列概念的括号正确的是(

A

A、把“金属”概括为“元素”。

B、把“中国”概括为“亚洲”。 C、把“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概括为“全国代表大会”。 D、把“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概括为“西南交通大学”。

12、下列概念的限制正确的是(

D

A、把“颐和园”限制为“万寿山”

B、把“中国人民解放军”限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C、把“**”限制为“雄伟的**”

D、把“生产资料所有制”限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13、在“有的著名科学家也是哲学家”这一判断中,主项概念与谓项概念在外延上具有(

A

) A、交叉关系

B、全异关系 C、同一关系

D、真包含关系

14、若( B

),则SIP真,SOP真。

A、S与P全同

B、S真包含P C、S真包含于P

D、S与P全异

15、若“所有P是S”与“有的S不是P”均假,则S与P之间的外延关系是(

D

)关系。

A、同一

B、交叉

C、S真包含P

D、S真包含于P 【分析:“所有P是S”为假则实际是“有的P不是S”;“有的P不是S”;“有的S不是P”为假则实际是“所有S都是P”。据此应选D】

16、已知某性质判断的主项不周延 ,谓项周延,此判断是( A ) 。

A、SOP B、SAP C、SIP D、SEP

17、“小李与小王是同学”这一判断是( C )判断。

A、全称 B、特称 C、关系 D、联言

18、“ S真包含于P”,这个判断中的“真包含于”属于( C )反对称。

A、对称关系

B、非对称关系 C、传递关系

D、非传递关系

19、下列判断与“这次考试可能会及格”为矛盾关系判断的有( B

)。

A、这次考试可能会不及格

B、这次考试必然不及格 C、这次考试不必然会及格

D、这次考试不可能不及格

20、“p或q”这个相容选言判断的含义是( B )。 A、p或q之间只有一个真

B、p和q之间至少有一个真 C、p和q之间之多一个真

D、p真或q真,不能都真

21、“SAP真”与“SIP真”前者对后者之间(

B

A、不具有条件关系

B、具有充分条件关系 C、具有必要条件关系

C、具有充分必要条件关系

22、“小王参加会议,小张也参加会议”和“要么小王参加会议,要么小张参加会议”这两个判断(

D )。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可同假 C、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D、可真假,不可同真

【分析:“要么小王参加会议。要么小张参加会议”可知二者只可能有一个参加会议,而“小王参加会议,小张也参加会议’是两个人都要参加会议,所以不能同真,而如果两个都不能参加会议,则可同假,也可以用真值表来解。】

23、如果“小王大学毕业则他就获得学位“为假,则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B )。

A、如果小王没有获得学位则他就没大学毕业 B、只有小王没有获得学位小王大学才没有毕业 C、小王获得学位并且大学毕业 D、小王获得学位或小王没有大学毕业

【分析:实际上“小王大学毕业则他就获得学位“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既然为假,说明应当是”小王大学毕业’设为p,而“小王没有获得学位”设为q,则A项是肯定前件,而否定了后件,所以为假。B项肯定前件,肯定后件,所以为真。C项是联言而肢判断“小王获得学完”是假的,所以为假。D项是相容选言判断而肢判断“小王获得学位”和“小王没有大学毕业”都是假的,所以为假。】

24、“或者SIP假,或者SOP假”这个判断属于( B )

A、相容选言判断 B、不相容选言判断 C、简单判断 D、负判断

【分析:根据对当关系,SIP与SOP是同真不能同假,所以要么SIP假,要么SOP,因此是不相容选言判断。】

25、“或是SAP真,或是SEP真“这个判断属于( B )

A、相容选言判断 B、不相容选言判断 C、联言判断 D、性质判断

【分析:根据对当判断,SAP与SEP是不能同真,所以不相容】

26、“或者所有教授都是医生是假,或者所有教授都不是医生为假”,这个判断属于( B )。

A、相容选言判断 B、不相容选言判断 C、简单判断 D、负判断

【分析:根据对当关系,SAP与SEP可以同假,所以是相容的选言判断。】

27、“并非如果SAP假则SEP真”的等值判断是( B )。

A、SEP假并且SEP真 B、SAP假且SEP假

C、SAP真且SEP真 D、要么SAP假,要么SEP假

【分析:“并非SAP假则SEP真”等值肯定“SAP假”而否定“SEP真”,即SAP假且SEP假。】

28、“并非全班所有的同学都会打排球”与“并非全班所有同学都不会打排球”这两个判断( C )。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可同假 C、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D、可同假,不可同真

【并非SAP等值于SOP,并非SEP等值于SIP,而SOP与SIP的对当关系是同真不能同假,所以选C。】

29、以“没有一个教师不是知识分子”为前提进行换质直接推理,推出的结论是( C )

A、有的教师不是知识分子 B、有的教师是知识分子 C、教师都不是非知识分子 D、教师是非知识分子

【分析:“没有一个教师不是知识分子”实际上就是“所有的教师都是知识分子”即SAP。进行换质:SAP→SE¬P。所以选C。】

30、根据判断间对当关系进行直接推理,以“所有的诈骗罪都是侵犯财产罪”为前提进行直接推理,可必然推出( C )这样的结论。

A、所有的侵犯财产罪都是诈骗罪 B、有的侵犯罪不是诈骗罪

C、有的诈骗罪是侵犯财产罪 D、并非所有的诈骗罪都是侵犯财产罪

【分析:“所有的诈骗罪都是侵犯财产罪”是SAP判断,A的推理形式是SAP→PAS,所以是错误的;B的推理形式是SAP→POS(SAP→PIS→PO¬S),所以是错误的;C是根据对当关系中的差等关系推理,所以是正确的;D是SAP的负判断,所以是错误的。】

不定项选择题(40分)

1、运用直接推理,可以由¬SAP必然推出(B C D )。

A、¬PIS B、¬SIP C、POS D、¬PE¬S E、¬SOP 【分析:B是根据对当关系中的差等关系推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如果对¬SAP进行变形推理:¬SAP→¬SE¬P→¬PE¬S→¬PAS→SI¬P→SOP或¬SAP→PI¬S→POS(→PI¬S→¬SIP→¬SO¬P 。所以C与D是正确的,而E与A是不正确的)】

2、下列推理形式中正确的有( A B C D )。

A、SA¬P→SEP B、¬SIP→PI¬S C、¬SEP→¬SOP D、SOP→¬PIS E、SIP→¬POS 【分析:A是换质法推理,正确的; B是换位法推理,正确的;C是对当关系中的差等关系推理,是正确的; D是换质法推理:SOP→SI¬P→¬PIS,是正确的; E的推理形式:SIP→SO¬P ,而此时不能换位,所以是错误的。】

3、以“参加这次考试的都是自考生”为前提可必然推出的结论是(B C E) 。

A、自考生都参加这次考试 B、参加这次考试的不是没有自考生

C、有些自考生参加这次考试 D、并非有些自考生没有参加这次考试

E、并非参加这次考试的都不是自考生

【分析:“参加这次考试的都是自考生”即SAP。而A=PAS;B=SE¬P;C=PIS;D=¬(POS)=PAS;E=¬(SEP)=SIP。(1)SAP→PIS 所以A错误,D错误,C错误;(2)SAP→SE¬P 所以B正确;(3)SAP→PIS→SIP 所以E正确】

4、一个推理形式正确的三段论,若大前提为PAM,则小前提可以是(A B E )。

A、MAS B、SEM C、SAM D、SAM E、SOM 【分析:由大前提为PAM可知,中项M在小前提中必须要是周延的,所以排除C与D。】

5、概念与语词之间的关系表现为(A B C E )。

A、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现形式 B、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C、所有概念都通过语词表达 D、凡语词都表达概念

E、有的语词不表达概念

6、下列语词中表达概念的有( A C E )。

A、国家 B、关于 C、批评 D、虽然 E、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7、下列概念中属于单独概念的有(B D F G )。

A、北京大学教师 B、** C、电子计算机 D、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E、科学家 F、中国最大的城市 G、长江

H 自然数

8、下列概念中属于负概念的有( D F H )

A、无理数

B、非常措施

C、非洲

D、不进步

E、落后

F、非生产人员

G、不管部长

H、非正规化

9、下列各句中引号中的概念属于集合概念的有(A C E )

A、“中国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B、不少“中国人”在国外取得了博士学位,为整个世界的科研做出了贡献。

C、“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D、小张是非党员“群众“,但他积极靠近党组织。

E、“甲班学生”是从全国各地来的。

F、小张是“甲班学生”。

10、(a)一侵略战争、(b)一反侵略战争、(c)一国内革命战争、(d)-非正义战争,这四个概念间具有全异关系的有(A B D E )。

A、a与b

B、a与c

C、a与d

D、b与c

E、b与d

11、“概念是反映对象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分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肯定概念等。”这句话中存在的逻辑错误是( A D E )。

A、子项相容

B、循环定义

C、定义过窄

D、定义过宽

E、划分标准不统一‘

12、如果所有a是b,那么a与b的外延关系可能是( A C)

A、全同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交叉关系

E、全异关系

13、下列与“有些干部是自考生”这个判断既可同真又可同假关系的判断是(B D)

A、有些干部不是自考生

B、所有干部都是自考生

C、所有干部都不是自考生】

D、没有一个干部不是自考生

E、没有一个干部是自考生

【分析:“有些干部是自考生”是SIP判断,与其既可同真又可同假的关系判断应是SAP判断。A是SOP判断,B是SAP判断,C是SEP判断,D与B是同一意思,E与C是同一意思。所以应选BD】 14、一个性质判断的谓项不周延,则这个判断是(A C)

A、所有S都是P

B、所有S都不是P

C、有些S是P

D、有些S不是P

E、S都不是P

15、下面的这些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中,具有反对称性的有(B C)

A、全同关系

B、真包含关系

C、真包含于关系

D、交叉关系

E、全异关系

16、下列语句表达关系判断的有(B D)

A、有些厂长领导有方

B。张三和李四是同志

C、国际局势动荡不定

D、老张是小张的父亲

E、小张是教师

17、下列判断表达相容选言判断的是(C E)

A、SAP与SEP至少有一个真

B、SAp真或SEP真

C、SIP真或SOP真

D、SIP假或SOP假

E、SAP假或SEP假

【分析:根据对当关系。SAP与SEP是可以同假但不能同真,SIP与SOP是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所以应当选CE】 18、当判断(B D)为真时,判断“班上同学考试都及格”为假。

A、并非班上同学考试都不及格

B、班上同学考试都不及格

C、班上没有一个同学考试及格

D、并非班上有的同学考试及格

E、班上同学考试都不及格

【分析:“班上同学考试都及格”为假即SAP为假。A、“并非班上同学考试都不及格“等值于SIP而SIP真SAP是可真可假所以错误;B、是一个SEP判断,由于SEP与SAP是不能同真所以SEP真即可端定SAP假所以正确;C、实际上就是一个SAP判断所以错误;D、等值于SEP与B相同所以正确;E、实际上是一个SAP判断所以错误。所以应选BD。】

19、当p→q假时,下列复合判断为真的有( B D )

A、p→¬q

B、p∨q

C、¬p←¬q

D、p→¬q

E、¬p∨q

【分析:有p→q假可知“p为真而q为假”。A作为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真而后件假所以应为假;B、作为相容选言判断肢判断一真一假则为真;C、p为真则“非q为假”、p为假则“非q为真”所以这是一个前件假而后件真而后件真的必要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以为假;D、这是一个前件真而后件假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以是真的;E、这是两个肢判断都为假的联言判断所以为假。因此,应选BD。】

20、当p→¬q为真时,则其肢判断真假情况是(A B )

A、p、q同真 B、p、q同假 C、p真q假 D、p假q真

E、非p假非真q 【根据题意,可知p和q应同真或同假,所以应选AB】

三、指出下列各个定义的逻辑错误。(5分一个,共30分)

1、教育者即使执行教育的人。——同语反复

2、商品不是供生产者本人消费的劳动产品。——定义否定

3、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定义过宽

4、偶数是奇数加一而成的数;奇数是由偶数加一而成的数。——循环定义

5、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以比喻代定义

6、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及其规律的科学。——定义过宽

7、警察分为户籍警、交通警。——划分不全

8、汉语的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介词。——多出子项

9、文学作品课分为古典文学作品、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显得文学作品、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混淆根据和子项相容

10、鞋店里的鞋品种很多。有皮鞋、布鞋、胶鞋、塑料鞋、童靴。——混淆根据和子项相容

11、鲁迅可以分为少年时代的鲁迅、青年时代的鲁迅、中年时代的鲁迅、老年时代的鲁迅。——不能划分(鲁迅是单独概念,单独概念不能划分)

12、句子分为主语和谓语。——不能划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划分)

推荐第2篇:中考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导向

中考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导向

黄勇

中考的“导向”作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在新课程实验的最初几年内,由于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考试在新课程评价中还将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中考语文命题。命题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坚持继承创新,体现课改理念,既要发挥中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又要发挥中考对教学的“检测”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实验教材实施以来,由于新课标、新教材与原来的教学大纲、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对中考语文命题和初中语文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导向。

一、命题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升学语文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在学习方面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中考命题担负着指导初中教学的任务,因而不能片面追求难度和拔高要求,否则可能加重学生负担而违背义务教育精神。另一方面,中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要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应向测试考生能力方面倾斜。以上两方面互相制约,决定了中考命题的难度控制和选题倾向。《考试说明》中明确了我省中考语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突出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有利于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全面、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要本着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

二、命题的主要特点和思路

1、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应成为语文学科中考不可逆转的潮流。过去的中考试卷中阅读和表达一直是重点,现在阅读和表达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分比过去更大了。一方面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大幅淡化了语文知识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了阅读与表达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由于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强力调整,明确提出了“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当前语文中考高扬阅读和写作两面大旗,可以说是近年来语文学科开展课程改革、推进中考改革的结果。

2、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应更加注重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人文性,体现理解探究、迁移拓展的考查特色,突出当前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阅读能力以语段和文章阅读的方式考查,选择阅读材料会注重其熏陶感染功能,突出人文性,在强调选文的文学品味、审美品位、文化品味的同时,还会打破过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阅读的格局,作为阅读选文的文章,不再追求文体的典范性和代表性,也不追求三种文体的全面考查。在全面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强调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并重视考查学生的初步阅读鉴赏能力和迁移拓展能力。 三种文体具体的教学重点如下:

A.议论文。涉及的核心考点有:概括中心论点(提炼分论点)、论证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法)、论证结构的识别(总分、并列、层进、对照式)、论证思路分析、论据分析、议论语言的逻辑性。选文多为感悟类文章(如2013年的《新与旧》)和有关做人、学习(如2012年的《小的决定大的》、《眼界与读书》)和做人的优良品质方面的(如2010年的《论真性情》)1000字左右的较为规范的议论文。

B.说明文。要重点落实读懂文章内容的信息筛选、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等。(如2011年的《苏州园林》、2012年的《中国石拱桥》、2013年的《不睡觉的感觉真好》)。

C.记叙文。要重点落实修辞句的判断及其表达效果、记叙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梳理文章脉络、描写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概括事件和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含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概括主旨和写作意图等。现行教材中缺少典范的说明文、议论文,就连记叙文与中考选文差距也较大。建议课外补充一定量的典范的与中考选文相近的文章当课文学,分配到初中的每个年级,如七年级重点加记述文和说明文,八年级和九年级重点加议论文和散文。记叙文的选文重点是记叙性的小小说和散文,要力求文质兼美,有一定的文化品位。选文的质量决定着命题的质量,因此选文第一重要。另外,近几年的中考阅读题体现出了“以灵动见长,从整体感知到培养思维力”的导向,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横向整体感知的“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纵向整体感知的“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思路告诉我们这样的思想感情”。这也要求我们日常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语文逻辑思维“活学活用”的能力。

3、文言文的考查会得到强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减轻文言文在试卷中的分量,还会有如下几点变化:一是重视文言文的整体阅读,采用整篇文章的形式考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加大文言诗和文的考查深度和广度。文言考点不会都集中在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句子的理解、基本意思的理解等几个方面,还会涉及到品味、鉴赏和拓展等考查方向。

教学的底线是扎实落实《考试说明》考试范围:默写内容,古诗文限于《课标》规定的《背诵推荐篇目》(53篇首),现代诗文限于教材要求背诵的12篇段。古诗词理解20篇、课内文言文16篇。导向是扩大课外文言阅读面,适当进行课外笔记小品语段训练,力争“课内打基础,课外见功夫”。

“默写”以考查名句和次名句为主。书写时要求一笔一划,不得潦草,这就要求日常教学一定要注重写字规范,要练字。虽然默写的能力层级只是“识记”,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一定要有“记忆”的指导,注重内在逻辑的思维演绎,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青少年多积累古诗词名句会终身受用,也是实施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要求之一。

“古诗词理解”考查的是词语和语句的理解,即诗词基本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明确的是:考的是理解,不是鉴赏。理解的前提是翻译,翻译的前提是书下注释必须准确掌握。教学时要落实诗词涉及的时间(季节)、地点、景物、人物、事件等。理解时要落实诗(词)句“交代了什么”、“指的是什么”、“景物特点是什么”、“写出了什么”、“点明了什么”、“紧扣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等。虽然考得简单,但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是要进行必要的鉴赏,虽然不出有关修辞方法、意境、动静、虚实、语言特点等内容的考题,但学生也有必要掌握一些古诗词的基本常识,多了解一些古诗词的文化常识,乃至著名诗人、词人的风格特色,可以有一点“知人论世”本事。

“课内文言文”主要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名句翻译、句意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文学常识的考查重点是课文标题、课文出处、作者姓名、作者所处的朝代和重要的学派、荣誉称号和代表作等,建议教学时指导学生列表归纳进行对比记忆。翻译句子一般都要有明显的两个采分点,主要是150以内的重要实词和常用的6个重要虚词(之、其、以、而、于、何),或常用文言固定短语。翻译时最好直译,补足省略成分建议用括号括起来,还要注意特殊句式并写出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文本理解主要是概括段意(文章中心)和段中重要句子的句意理解。

主要考查点有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因果关系理解、提炼人物精神品质等。词语解释:考查150个实词(尤其是常用的90个左右)、6个虚词和句子翻译的能力。建议教学时还是要针对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指导学生归纳并进行对比记忆。因果关系理解:主要考查形式是“原因是什么、表现是什么、用意是什么”,原文中能找到具体答案,所以在教学时要重视在理解基础上沉浸和感悟文本的能力。提炼和概括人物精神品质:先要概括事件,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其是具有什么品质的人。只是能翻译不等于真正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会提炼。可见,概括精神品质和寓言的寓意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日常学习文言文时建议采用“加注法”教学,学生也完全可以按照中考题型自行命题,进行自练自测。文言文教学的总原则是“记诵+落实”,该背的古诗词名句、实词、虚词、文言固定短语和文学常识全靠日积月累。句子翻译、文本理解、概括事件和精神品质必须落实到位。

三、作文

作文题的开放,使考生对作文题目的拟定、中心的确立、材料的筛选、文体的选择、写法的运用等等,都有较大自由的选择,能发挥各自最佳写作水平。不规定文体,给学生一片选择的余地,留一方思维的空间,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文体爱好等,把作文水平发挥到最佳程度。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社会热点,让人人有话可说,便于考生充分放飞思想,展现个性,抒发真情。立意,体现多面性,让考生从不同的角度构思。取材,体现广泛性,引导考生善于从广阔的社会空间选择生活材料,捕捉敏感问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独特的感受。表达,体现灵活性,能让考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尽情抒写自己的真情。“新课标”强调作文的开放性。巴金曾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水平,而是因为我有感情。”开放性的作文命题,能够激起考生的写作激情,让考生思维的涓涓溪流毫无阻拦地流淌,泛起联想的涟漪,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佳水平,写出好作文。

中考话题作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明确话题,围绕话题作文;一种是给一段材料,要求在材料中引出话题,题目自拟。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话题作文,它的最大特点是自由、开放,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写作能力的空间;同时,特别关注有个性的作文,特别注重发现作文中有创意的表达,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推荐第3篇:论高考试题对教学导向的几个问题

论高考试题对教学导向的几个问题

199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有比以往试题较多、较新、较突出的特点。其基本特质是试题 加大了改革力度,充分体现出命题思路与教学,以及阅卷之间的统一性原则,即命题对教学的强烈导向作用与 阅卷体现命题精神的高标准要求。命题、教学、阅卷三者能在和谐统一的思想指导下,在各自涵盖的阶段实施 操作,这才是优秀考生脱颖而出的重要保证。如果说自1978年以来,高考历史命题一直在考知识范围,考应试 能力,考操作手段,充当指挥棒作用的话,那么1998年的试题精神则在强调知识容量的同时,特别突出对素质 标准与创新能力的要求。从“考知识”到“考创新”的变化,是高考命题与教

学相互砥砺的结果,对历史教学 将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它标志着历史教育学发展到一个更宽阔的空间,其意义无疑将波及到中学、大学、科 研院所的教学与研究,值得同仁共同重视。

一、选拔考试与“淡化教材”

高考不是水平考试而是选拔考试,这已是开宗明义的事情。历史教材与教学一贯是以水平教学作主体要求 的,随着选拔考试地位重要性的逐年增强,若承袭“依纲靠本”的套路创制高考试题,那简直无法操作,无从 选拔。为了拉开成绩档次,命题人曾经采用“爬坡”题的手段,以便让高分成绩应运而生。年复一年,坡复一 坡,结果命题“走火入魔”,试题答案要求的时间跨度多达数百年,空间地域则横跨欧、亚、美,好生了得! 笔者曾戏言:“这样的题目,若请大学历史教授应试,别说高分,便是及格者恐也寥寥。”一根指挥棒把路越 指越窄,从教材内容中寻找答案可以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命题人当然也就“黔驴技

穷”。这一现象出现以 后,教育界及社会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关于命题方向的争论,可谓沸沸扬扬 ,命题人、教材编辑、历史教师各有其说,焦点仍然集中在试题,何去何从。命题人的智慧与改革一样是逼出 来的,因为不改不行。当选拔考试的既定要求明确之后,命题人的思想获得了解放,从此,在书本上寻求文字 答案的状况不再出现了,背课文的教学方法受到冷落,随之,对教学的影响便是“淡化教材”。

所谓“淡化教材”,开始难以理解,文科历史难教的怨气一度弥漫不散。教学中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的把握 与处理,绝大多数教师功底颇深,游刃有余,困难的是试题参考答案无法制作,只有靠”大运动量训练”,以 数量对质量的办法来弥补。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教师大呼其答案难作的时候,考生成绩依 旧上升,教师尚且难答的问题,学生应试却较圆满。通过几年的实

践证明,命题的选拔要求与教材的基本内容 是可以并需要通过教学来得到统一的,“淡化教材”只是照本宣科的反动,“淡化”是一种现象,本质则是促 进真正意义上的“强化教材”。对历史教材内容,若不作出精密解析或准确抽象,教学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历 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及高考应试效应都会大大削弱。因此,为进一步体现高考选拔人才这一特定目标, 命题者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创新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的试题,许多是在教材中的薄 弱环节,乃至简略论述滞后的地方落笔。有人怀疑命题专门与教材为难,这是误解。在试题中对历史学的最新 科研成果迅速作出反应,对史料和史论的观点、内容提出更精确、更科学的要求,这是源于教材、升华教材的 表现,是尊重教材提高教学水平的正确举措,体现了命题与教学的同一性原则,是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等院校 的保证,方向是正确的。如1998年试题第31题,内

容要求是判断德国疆域图,正确答案是1938年10月—1939年 2月。所设三个迷惑项为:1936年3月—1937年2月、1937年3月—1938年9月、1939年3月—1939年9月,彼此时间 相差不到一年。在教学中极少教师会在课堂上讲解这类试题,而这样精确的要求并非是死记硬背才能达到的。 这道题透视出法西斯德国侵略扩张与美英绥靖政策的种种背景,必须借助历史思维才能推断裁定,称得上是“ 用大手笔写小文章”。一道精品小题无异于考查几道大题,这种源于教材确又高于教材的命题精神,不仅不会 使教材淡化,而是会促使教师更深入钻研教材。如果缺乏这种高层次的备课和讲授,学生的成绩也就自然达不 到选拔档次的要求。再发第49题,提出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为何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 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两者进行比较,难度很大,尤其是对拉美独立战争的背景与进程归纳并抽象 出特点,教材并未

直接讲出。只有在教学中深刻认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一基本理论时,才能迎刃 而解,否则此题很难入手回答。笔者对湖北地区考生试卷的粗略分析证明:能较全面回答?题的考生大约占全 体考生的1/10,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考生通过这道题的测试显示了其才能。

二、历史的现实意义与命题导向

历史试题如何创制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或制约,多项因素需要在相当高的标位上进行综合平衡。其中最值 得注重的莫过于试题现实的社会效应,这是史学功能的必然。历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及史实的生动性特点, 通过试题得以顽强表现,在正常情况下,“资政”与“教化”的史学意韵不可能不占有命题人的思想主体。19 98年试题主体精神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爱国主义是试题灵魂,教科兴国、统一市场建立 是世界史命题的重点。试题所要求掌握和认识的均围绕中外历史在经济

和文化成就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与当前 改革开放大潮和谐一致,对我国现时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如,对人民公社错误的实 质性批判、日本教科兴国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南北美州统一市场建立的成功与失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 的再评价等问题,都不只是停留在表层知识的要求上,其深层涵义,正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急切需要的宝 贵财富。这样的命题动机、思路、目标对中学历史教学将具有鲜明、突出而又久远的导向作用。

三、试题的活性因素与创新思维

怎样学习历史,长期以来在重记忆与重理解的关系上,一直是个热点话题。不太在行的人都相信学历史就 靠死记硬背,从对史实的记忆到对概念的记忆,多多益善。事实上,为了考大学,高中文科学生的背记能力已 发挥到极至境地,足以令教师惊叹!机械记忆的应试效果曾大大促成命题者以反猜题的姿态加以应对,偶尔也 有较偏较怪的试题出

现,以防止高分区的过分扩大和考分的过度集中。这种态势曾考验着命题者,也逼着命题 者不得不在考能力上下气力,对考生有创新能力的要求必然要提上日程。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 ,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知识信息空前增大,对信息的组合与剔析的精确性越来越高,同等的信息怎样 提取其价值,竞争的焦点就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意识强烈的人才能把握住科技发展的方向。一个民族若远离墨 守陈规而又拥有创新的文化氛围,这个民族必将是一个蒸蒸日上、朝气蓬勃的民族,现代社会只有创新精神的 民族才能进入优秀民族之林。基于这个认识,历史教学与选拔人才的高考命题,务必贯彻创新精神。所谓创新 ,当然是在大量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展开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不仅不会同传统教学与考试相矛盾, 恰好是传统的继续与发扬。既然如此,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目标,重点

不是考知 识,而是考创新。所以,试题的活性因素较多,要替考生开辟创新思维的条件。1998年试题正反映出这种趋势 。例如第34题,所问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之根本目的,所设四项均属正确项: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帮助西欧经济复兴,但符合“根本目的”的 却应该是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这类试题对考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促进很有益处。

分析1998年试题,布局广博,尤其是主干题还分别设有表层与深层涵义,在赋分中给创新思维以实惠,鼓 励有力。评述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功绩一题,对教材及传统教学提出了有力挑战,看来是破天荒之举,仔细 品味,实属顺理成章。这道题表现出命题人的思路开拓,史德高尚。显然,命题动机是对爱国主义知识范畴的 考查,试题及参考答案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使爱国主义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

深入,无疑对 教材与教学的改进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再如,对二战后日本教科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试题与参考答案 有两点颇具典型,意境很高。其一是,教科兴国,“教”在“科”之前,这绝非文字的先后,而是对“教”的 重要性是否真正明确,顺序之差请全社会注意。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必须科学把握,是“教科”而不是“科教 ”。其二是,强调教科兴国和日本从引进西方技术到以本国科研为基础的进程。史学功能的内涵通过考题得以 充分体现,考 [1] [2] 下一页

推荐第4篇: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式和政策导向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1.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式和政策导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中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 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线。 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法治为保障。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蓝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滚动的总体谋划,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2020年前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的部署和要求。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也就是一大目标带三大举措,其中,战略目标有2020年时间点,而改革、法治、治党三大举措没有时间点,将是相当长时期全党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本文拟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政策要点入手,从政策文本解读角度来谈谈理解和体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做出了五大部署,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分别对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五点内容,在接下来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文件中不断细化推进。值得重视的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个点上,增加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要求,我们不要将其窄化为德育工作,而必须当成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社会系统工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中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第一层面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第二层面是以促进公平为关键,多方位缩小教育差距;第三层面是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优化教育结构体系;第四层面是以管办评分离为重点,改革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特别是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有序,指的是在宏观政策法规调控之下推进;开放,包括对内对外开放,对内是向民间资本开放,同时对国外优质资源可探讨合作机会。

接下来,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与三中全会提出的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全一致,总书记认为这两次全会文件是姊妹篇,改革和法治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一方面破除前进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及时固化上升为法律;一方面从改革当中寻求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从法治方面获得可靠保障。四中全会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就要求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对依法推进管办评分离,依法保障学校和师生员工权益,深度参与全社会法治宣传教育,公平诚信建设和国民道德建设等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学校要为法治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持,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教育系统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做起,这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未来五年。“十三五”时期与2020年建党一百年的时间点相重合,我国要达到什么目标,怎么走才能达到目标,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非常关注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一发布,海内外各界都感到耳目一新,这次的五年规划,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用重大理念引领攻坚克难的规划。规划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也包含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体现阶段性特征,又体现在人的发展方面的务实精神。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设计“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对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将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按照习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要求,创新发展解决的是寻求新发展动力的问题,协调发展解决的是增强发展平衡性的问题,绿色发展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开放发展解决的是健全内外联动机制的问题,共享发展则解决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教育既是国计,又是民生,按照中央的部署,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将显著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国民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都离不开教育这个根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五年实施成效 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前夕,两轮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目前,规划纲要实施五年的中期评估主要结果已经出台。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群众从这当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具有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境界、新的阶段,诸多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是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大部署所调动起更多方面积极性而引发的。

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进展,无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整体性评价都较高。如2014年第11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监测报告认为,中国处于前1/3位次,近年跻身全球义务教育免费水平较高国家。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政府政治承诺和社会对于教育强有力支持推动了教育发展,公共教育的提供也变得更加公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HDI)测评结果是: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处于典型低收入国家行列,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组织看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力资源开发能量被逐渐释放出来,教育服务能力正在开始显现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制定的2030年全球目标和战略选择,列出了教育发展的七个方向,其中显示出三个关键词,一是公平,即重点扶持弱势群体学习;二是生存,即全面帮助学习者寻求安全及待遇好的工作;三是教师,即完善激励机制和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质量。教师质量是个永恒话题,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天花板”就是教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指出:“中国有2.6亿名在校学生和1500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习总书记既是对国际社会宣示我国政府、学校、社会的努力方向,同时也是对13亿中国人非常庄严的承诺,希望学生们逐渐能够获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十三五”规划《建议》部署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亮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教育改革发展发出了新动员令,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线,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在重大教育政策举措方面,《建议》的部署具有六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拓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范围。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建议》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这种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纵横交错,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相互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场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等相互衔接,使得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环境能够越来越优化,这是从十八届三中到五中全会一以贯之的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还特别要求,“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这充分表明,教育不仅是为共享发展来提供重要支撑,同时还要面对服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多重使命。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八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的表述修改为“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战略思路和决策意图适时固化为法律。

第二和第三个亮点分别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两点是一套“组合拳”,包括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乡村队伍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等方面。这些政策导向显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制度本质特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在教育政策全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义务教育法》、2010年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以及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政策措施,都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目标,阶段性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强化政府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定责任,努力办好每所小学和初中,使得每个孩子获得平等就学机会,不因为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家庭背景而在就学机会和学习质量方面产生过大差距,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同时,《建议》提出要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全覆盖”体现为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公共教育资源对困难地区和群体的倾斜、帮助、支持,将在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持之以恒推进下去。

《建议》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与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相比,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要求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以定向定点方式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困难。同时,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也需要迈开步伐,一些学校已经做出很有意义的尝试。当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到一定程度之后,在学生发展层面,不应把所有学生都捆绑在升学竞争上,而是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在学校发展层面,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四大亮点是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混搭”部署。《建议》要求提高高校教学和创新能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实际上,在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教学改革并不是目的,而是要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对于部分高校来说,还要涉及“双一流”建设。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给出一个阶段性目标,也明确了一系列改革任务、建设任务和支持措施,今后需要逐步明确标准,框定程序,进行甄选,争取财政支持,开展运作过程中的评估。

习总书记对于职业教育寄予厚望,他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评价职业教育质量,归根结底还是看用户认定,看是不是能让受教育者获得相对比较稳定的、体面的工作。因此,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本之策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果没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只靠财政拨款,任何国家也办不好职业教育。不同类型职业学校都有条件创建国际国内一流,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像生命线一样。

当然,一流职业学校评判标准与研究型大学有区别,应用型、职业型、学术型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是可以“混搭”、共同探索的。也就是说,《建议》强调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不仅指高等教育,还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连通。为此,《建议》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部分地方普通高校趋同化现象突出,受到就业率低迷等问题的困扰,急需创新发展路径。根据中央的部署,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最近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列出了转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任务,有关高校还需要结合不同地区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深入思考什么叫“具备条件”,什么时候能够“具备条件”。向应用型转变是一盘大棋,必须把它下好。

第五个亮点是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建议》在重申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类似“零存整取”的“学分银行”,然后强化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为依托,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习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明确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意图。2014年,经过党中央审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一是夯实基础,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和破解择校难题;二是系统设计,改革高中及以上阶段考试形式和内容;三是多措并举,改革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分转换机制。目前,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准备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一系列改革将在2020年前一步步落实到位。这将是从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到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整体设计,而不能窄化为高考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是目的,学分累计制度搭建也不是目的,目的就是拓宽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通道。

第六个亮点是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这是中央第一次把“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何谓多样化服务?就是从纯公益到纯营利的教育之间有一个光谱,中间还有准公益的、半公益的、非营利的、准营利的、营利的。但是目前光谱中间段有些还不太具备合法性,只有两端有相应法规能够适用,一端是公共教育,另一端是工商注册的市场化培训行为。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把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写到中央文件当中,非常具有前瞻性。按照中央新部署新要求,“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各地将因地制宜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对内对外开放度更高的教育服务业释放更大活力,必须反思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教育,关键在于精准锁定、适应、引导、激发、制造用户需求。民办教育也有提供慈善性教育服务、基本或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非公共教育服务的多条路径,公共财政可有区别地选择购买、资助和补贴。其中非义务教育是多种服务并存、融合、竞争的平台,用户需求将成为一切服务供给模式生存发展的基石。

“十三五”时期全国教育系统的重要使命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十三五”时期全国教育系统将承担以下重要使命:第一,提高教育质量(包括促进教育公平);第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涉及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归根结底,就是要不断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此,即将出台的全国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至少有三个上位文件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一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二是全国人大将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三是已执行五年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今后五年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新部署新要求,滚动更新、继续推行。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的基调,“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将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法治为保障,在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方面迈上新的台阶,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谋划“十三五”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可能需要统筹考虑以下八个方面要点:第一,重视各地2020规划纲要中期评估,逐项梳理总结经验;第二,把握党和国家新的顶层设计,注意兼顾国际视野;第三,呼应“五大发展理念”,教育系统内部外部同时发力;第四,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精心设置重点项目工程;第五,基于服务属性分化,加强供需模式改进;第六,坚持公平与质量的基本政策价值取向,强化普惠施策与重点支持;第七,改革深水区选择突破口,做好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第八,强化制度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

推荐第5篇:形式与政策考查试卷

盐城师范学院考查试卷

2013 - 2014学年第一学期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形势与政策》试卷

班级 信管121 学号12318121姓名徐颖得分

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法治社会,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华民族正在不断创造着人类的辉煌历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这其中就包含了我们的法治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我国的法治建设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实际,仅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照搬别国的法制制度和政治体制是行不通的,我们只有立足中国国情,才能保证我国的法治建设稳步前进。做好依法治国必须注意几点:

一·正确认识我国法治化程度

事实求是地评价我国目前的法治化程度是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我们应该明确:我国尚处于法治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完善,为推进法治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做到基本有法可依,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挥了并且继续发挥着稳定社会保障治安的巨大作用。这就是在党中央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立法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二)我国的法治理念指导受到各种思想干扰,影响了法治化进程;第

一、我国的司法不够独立,各级共产党的机关和行政的司法的干预过大。这样就造成了地方党政部分的法律盲区,我们国家在市场经济时代出现的诸多腐败案件,制度的根源也就在此。第

二、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使司法公正的天平无法实现真正的平衡。法律对他们来说就成一种专制的工具。从这一角度来说,法律实施过程中根本谈不上“平等”。第

三、中国传统的法文化严重制约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在我们国家经常出现公共权利受到侵犯而无人出面制止,大家都愤愤不平但又都选择忍气吞声。

二、法治化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

法治化国家就是人民群众自觉依法办事,是各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我国要想向法治化国家发展就必须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化道路,不能照搬国外的一套,更不要想一步到位。

(一)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不能一蹴而就。困此,我国的法治化建设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

(二)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是要适合其国情的,不能削足适履。要解决中国依法治国的问题,就要在邓小平理论旗帜的指引下,根据中国的国情,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化建设道路。

三、立足国情积极推进法治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发展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的形势下,更要清醒地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因这些成绩和进步而改变这么多年前我们党制定的方针政策。在今后的法治建设中我们要立足国情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要根据加快依法治国步伐的新形势,与时俱进,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委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能作用,确保立法质量,确保法律实施。

(二)坚持从国情出发,处理好吸收我国法治经验与借鉴外国法治文明的关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使法制建设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法制建设的宝贵经验,使我国法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法制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人类共同创造的法治文明成果,但决不照搬别国的法律制度和政治体制,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正确方向。

(三)坚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处理好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规范,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局面。

挑战就在眼前,当我们正确的把握和认识了法治建设,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国的法治建设一定会实现长足进步和发展。

推荐第6篇:对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对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思考

对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思考

[提要] 本文根据笔者教学研究和实践,针对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课程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进行总结。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本文系新疆财经大学2009年教学改革项目:“《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内容与方法”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对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0日

一、《政治经济学》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政治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的专业主干课程,属于经济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从教学的目的看,一方面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科学说明当代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运动规律,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可以凭借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所掌握的基本经济理论,为以后各门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从近年来的教学效果看,要高质量地开好这门课还面临一些困难。首先,从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把这门课程作为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来看待,而仅仅是看作一门政治教育课,从思想意识上不重视,采取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受到社会上实用主义现象的影响,现在的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轻基础,重实用”的倾向,喜欢操作性强,实用的课程,对政治经济学这样的基础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随之不好;再次,《政治经济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只有十八九岁,他们涉世不深,没有独立生活和社会工作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经验,对政治经济学知识的实践意义缺乏认识。而《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涵盖诸多定义、概念、范畴、推理,很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比较抽象。要高质量地开好这门课,就必须从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加以解决。

二、关于改进教学内容的思考

(一)对教材内容编排模式的思考。近年来,国内高校对《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进做了很多的尝试。从教材内容体系的编排看,目前主要有两种教学内容体系的编排模式:

一是以张维达、逄锦聚等为代表的,突破了过去传统的“一导两块”式体系,即导论加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大块,把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论糅合到一起。例如,张维达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其教材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导论;第一篇商品经济;第二篇经济制度;第三篇经济运行;第四篇经济发展。我校过去一直使用的逄锦聚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四版),也基本属于这种模式,这种教材内容编排有新意,在传统理论中加入了一些现代经济理论的内容,比较切合现实。但是,笔者认为也存在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搞不清哪些是马克思列宁的分析和基本原理,哪些是新加进去的有关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论,不利于学生了解掌握真正“原版”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在内容上也显得庞杂无序。

二是仍采取过去“一导两块”式体系,基本沿用了过去传统的内容编排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比较完整地表述马克思列宁的基本理论,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理论、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以及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我校针对2012级新生采用了由程恩富、徐惠平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政治经济学》(2007年第三版),就是采取了这种内容编排模式。但是,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缺乏运用基本原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分析,尤其是对当代西方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分析得比较少,缺乏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范畴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分析和运用。例如,在今天新形势下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们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如何看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问题,如何看待剥削问题;对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怎样看待,垄断形成后引起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当今金融危机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既切合时代,学生也有兴趣,但是在教材中很少涉及,使得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感,给人以“老一套”的印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教材体系的编排模式各有优缺点,具体采用哪种模式的教材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关键是要服务和服从于我们的教学目的。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为以后各门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我校不能自编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模式的教材,都应该从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既要保持教材的基本体系,这样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框框,在首先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多地运用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分析上,增强课程和教学的时代感。

(二)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从近些年来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来看,要高质量地开好这门课,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

第一,在商品和货币理论中加强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础,深入探讨劳动价值论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现在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认识。例如,一说到劳动价值论马上就具体到每一件商品上,把价值和价格完全等同;把价值增值理解为价值形成;把劳动价值论作为按劳分配的依据,等等。因此,明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和意义就非常必要。但是在现有的教材中这一块内容都较少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同时,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此也是有兴趣的,也有很多问题想搞清楚。

第二,在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中增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剩余价值”、“剥削”问题的探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讨。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公有制经济中,存不存在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劳动力是不是商品?是否存在剥削现象?如果存在的话,如何看待?还存不存在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快速发展的动力,那么如何在今天建立一个合理的资本积累机制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第三,在垄断资本主义部分应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这期间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很大的变化,主导社会的资本形态从过去的产业资本转变为金融资本,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乃至国家垄断,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使得劳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整个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现有的教材中,反映和总结这种变化的内容不多,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变化篇幅也比较少,多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例如,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扒粪运动”?笔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是有其内在逻辑的,从原始积累时期的剥夺小生产者,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小私有制,再到大资本私有制取代小资本私有制,进而垄断资本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提高,资本本身的存在形式也日益社会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也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四,在社会主义部分中,应加强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及其绩效的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体现研究对象的特征。除了安排所有制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之外,也应进行各种所有制在经济建设中的绩效分析。除此之外,既然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那么社会经济中各所有制之间的关系,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企业与居民、农村与城市的关系等等的变化都应该成为政治经济学涉及的内容。现有的教材在这发面的研究很少,多是对政策的解读,教条化的描述,体现不出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特色。

三、对改进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过去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安排上都是强调学校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学生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同时,现在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不管什么问题上网一搜,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就会汹涌而来。教师已不像过去那样是知识的垄断者和占有者。作为教师,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必须重新定位,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多的要变成一个教练,从“跟我学”转变为“跟我练”,教师更多的是一个辅助者的角色,通过教师高效率的组织,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练习,真正把知识转变为能力。从政治经济学这门课来说,就是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概括综合总结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把自己的想法系统地表达、表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这个要求设计讲课内容,尽量压缩讲述、灌输的内容,通过提出问题、案例讨论等鼓励学生参与,方法可以多样。比如,在学习每章或节的内容之前,先设计一些分析题目让学生记下来,并且告诉他们课程讲完之后是要讨论发言的,在讨论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现场打分。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总之,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统一之规,每个老师都可摸索出适合的擅长的方法。但是,核心是一样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从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参与,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为主。

主要参考文献:

[1]程恩富,徐惠平.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逄锦聚.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最新【精品】范文

推荐第7篇:对人性化教学的思考

对“实施人性化教学”的思考

----县小语文教研组主题沙龙研讨

1、什么是人性化教学?

(1)从专家理论的角度看。

(2)从自己教学的角度看。

2、在实施人性化教学中有什么困惑?

(1)从自己日常教学来谈。

(2)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

(3)从日后的教育需求来看。

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性化教学?

(1)从教案的设计来谈。

(2从课堂的组织来谈。

(3从对学生日常的教育来谈。

(有具体案例加以佐证更好)

(备注:

1、请各位老师准时参加,3月16日下午3:30—5:30。

2、发言时用16号字体,颜色不限。

3、多用实践例子,适当引用专家理论。

4、要求人人参与,人人有发言。

5、请各位老师先做准备,将发言整理在一个文件夹里备用。

推荐第8篇: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作者:高翠

【摘要】多媒体教学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多媒体利用丰富多彩的音像、图片等形式将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知识的理解和保持,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多媒体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误区,对课堂的教学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创新和高效使用将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探索的过程。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创新;原则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已成为教学中普遍使用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应用于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范围,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如何更好更深入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和探讨的话题。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以其与同行共勉。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传统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在这种人机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多媒体教学人机交互的特点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可以看得见,也可以听得见。同时受到二者的刺激,获得的信息量,要比单纯从老师讲课获得的知识量要大很多。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加入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知识的的获取将会逐级增长,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有利于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将一些教学内容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互动。此外,多媒体可以通过形象的教学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特定的问题情境,辅助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式的学习和对知识的内在认知,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豁然醒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有利于扩充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大量信息、案例,包括最新的知识变动及时通过多媒体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量,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可重复使用,减少教学失误。

多媒体教学,每一次的授课,都需要教师去精心准备,把知识形成图片或文字,然后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情况,充分的展示出来,那么这些多媒体材料就成为了教师历次授课积累下来的精华,当再次拿出来使用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避免可能出现的遗忘和失误。

(五)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对于抽象的知识或信息量庞大或时间跨度大的教学内容,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或对知识缺乏了兴趣,或对问题的想象产生偏差,或让知识的衔接产生分离。但如果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声图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多媒体教学在具有强大优势的同时,如果运用的不恰当,也势必造成课堂教学的误区。

(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不自觉中被动地接受教师们早已经设计好的某些东西,学生的思维在课件的影响下也只是跟着老师思路走,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联想力会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内,无法发挥自由的思想空间。

(二)演示取代了互动

多媒体教学使用之后,有些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将所要讲的内容事无巨细的全部呈现在课件当中,不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不对课堂教学科学设计,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件的形式,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片和音像,只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忽略了教学的实质。因此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的演示,学生缺少了学习的参与机会,师生难于交流,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课件展示代替了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小型教案,它既是授课者对教学过程的一个总结,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后的消化依据。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会随之思考并动脑理解知识的内涵,是学生理解和消化的过程,板书更能体现知识的逻辑推导和产生过程,因此好的板书设计和传神的文字图画表达是高科技所不能取代的。老师脑子里想什么,只有通过手中的笔才能同步表达出来,是课件所不能传达的,用课件完全取代板书,教学质量会随之大打折扣。

(四)片面追求大容量、快节奏。

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成事实,这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便利条件。但随之而来的是课程容量大了,教师授课速度快了,而学生在被动看着课件的同时,思考和理解的时间少了,有些知识的扩展、新的信息传达,学生只是一看而过,没能理解和掌握,没有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避免劣势,在多媒体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原则。

(一)多媒体教学要有针对性

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形式、内容、时间安排都应有所不同的。但是,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分层教学。对于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法和不同的练习、考试、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资料,把多媒体资料的应用范围最大化。

(二)注意积累,发挥教学资源库的作用

教学课件的制作绝非一日之功,首先应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功底,熟练掌握有关的课件制作软件,更重要的是手头要有大量制作课件所需要的素材: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电影等,而素材的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辛苦的工作。精心制作出精美实用的课件,经过不断的长期积累,逐步形成一个精美的课件库。同时应无私地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源程序毫无保留地送上互联网,为其它教师选用您的课件打开方便之门。学校也应加大投入,积极建设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库,同时,可以借用远程教育网络中的课件,通过自己的需要经过修改、加工;另外,把几个学校联合起来,资源共享,组建一个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心,这样就可做到用较少投资,获较大回报。

(三)注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

(四)突出多媒体技术之间的联系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多种信息的综合处理和集成处理。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多种素材、多个环节和多种表现形式的“多”联系,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多种素材是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媒体信息类型的素材。教材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各种素材的采集和加工,并将这些素材有机地组合,形成老师手里吸引学生的法宝——课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题立意,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审美观;还有,他们存在着掌握技术和方法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对素材和多媒体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就不相同。作为老师,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的“多”来吸引学生,一方面又不能使课件多得过于花哨,偏离了重点。

(五)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地位

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对它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切忌过分依赖。多媒体给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不能忽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应多动脑筋多出更加精美实用的课件,使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进一步为我们的现代教学服务。

(六)充分发挥课外多媒体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性,为自己的孩子配备电脑。教师应该考虑课外的多媒体教学,制作课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将课堂教学软件交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消化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消化的知识和方法,或帮助学生形成能力,特别是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能够把课后的时间利用起来。

总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来配合授课的同时,应该关注教育理论的发展,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推荐第9篇:对写作教学的思考

如何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的成功,有赖于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入,鉴于农村学校学生作文水平偏差的现状,现对如何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勤阅读

除语文课本外,我们还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同时,阅读当代的精美时文和报纸杂志更重要,因为它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心灵。只有博览群书,才会文思泉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勤背诵

中学时代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代,许多文学大师都在青少年时代背诵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写作基础。我们要让中学生多背诵一些经典名篇和精美时文,品尝历史的文化老窖,呼吸时代的新鲜空气,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了丰富的语感,学生就能写出通顺连贯的文章而没有病句。

三、善于观察生活

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狭窄而封闭的生活空间,使当今中学生信息闭塞,生活单调,无话可写。因此,解决中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远比“怎么写”更重要。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认识生活,思考人生,亲近艺术,感受生活,把写作教学向课外以上延伸,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写随笔生活见闻,让作文回归生活,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意识,思维活跃,能思辨、能争鸣、能探索,善于以写作反映生活的人才。

四、要学会想象

启发学生的想象,弘扬学生的个性,施展学生的才情,使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不但要求学生在作文中有想象的灵感,更要注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和锻炼想象,所谓“流水不腐”,在作文中就指内容插上想象的翅膀而产生的那种动感。

推荐第10篇:对概念教学的思考

对“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数学是由概念与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而概念又是这种思维的语言。因此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一些学生数学之所以差,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数学素养差的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一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抓住有限的概念教学的契机,以提高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同时,数学素养的提高也为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及必要保障。

从平常数学概念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其一是有的学生认为基本概念单调乏味,不去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概念认识和理解模糊;其二是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只是死记硬背,而不去真正透彻理解,只有机械的、零碎的认识。这样久而久之,从而严重影响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我们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有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数学概念掌握的程度。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呢?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传统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 “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由于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如,在平面几何中距离的概念,传统的方法是先给出垂线短的概念,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做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发现共同的特点指的一条线段长且是最短的。然后,启发学生思索线线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一条线段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得出过其中一直线上任一点作垂线,交另一直线于一点,垂足和这点之间组成的线段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平行线间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滋味,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概念的教学中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何设计数学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

1.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思维的主动性,表现为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以学习数学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将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暴露给学生,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

2.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地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3.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新概念的引进解决了导引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参与形成和表述概念的过程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4.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这一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5.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巩固深化阶段:在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之后,应立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引入概念”时提出的问题(或其他问题),在运用中巩固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如此往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达到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6.分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活动。深化阶段: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防止片面性。除在运用概念时,用典型的例子从正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概念之外,还应针对某些概念的定义中有些关键性的字眼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容易被忽视;某些概念的条件比较多,学生常顾此失彼,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不易区别等等。举反例,从反面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三、针对概念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对不同概念的教学,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下工夫。概念教学主要是要完成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这两个环节。新知识的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或较难理解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先列举大量具体的例子,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归纳出这一类事物的特征,并与已有的概念加以区别和联系,形成对这一特性的一种陈述性的定义,这就是形成一种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要做到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相互联系、作用,从而领会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获得新概念,这就是概念的同化。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最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是对实例的归纳及辨析。通过对实例的归纳和辨析对新问题的特性形成陈述性的理解,继而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完成概念形成的两个步骤。

依据数学概念的形成,概念教学的第一种模式如下:问题情景(抽象)新概念分析[内涵、外延、正(反)例]--应用--反馈,其具实施步骤是: 1.构建问题情景,创设心理环境。针对新概念构建相应的问题情景,隐含新概念所描述事物的本质,观察、认识到提出新概念的必需和合理,以形成合理心情,积极、大胆地进行思维。

2.考察本质属性,抽象形成概念。分析问题情景,概括出它所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由此逐步抽象而提出新概念。

3.设计多向分析,深化概念理解。对新概念可从揭示内涵、外延、定义方式、合理性(和谐性)、正反例证等方面分析。 4.及时测试反馈(应用),评价思维训练。

数学概念是从一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本质属性就是这一概念的内涵,满足这些内涵的全部对象就是这个概念的外延。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教学的第二种模式如下:巳有概念(类比、迁移)新概念--比较(共性、异性)--创造(形成新概念体系)--应用--反馈。其实施步骤为:

1、精选巳有概念,设置问题情景。数学概念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坐标法经历了直线--平面--空间--超空间。教学中应选择最近的源概念,通过升维、加权、反向思考等设置。

2、拟定类比方案,迁移形成概念。考察概念情景的变化,拟定提出新概念的类比方案(概念诱发、类比途径、类比可能的结果、验证并完善)。

3、重比较促创造,强化概念理解。对类比、迁移提出的新概念,需与问题情景中的巳知概念比较,弄清与原概念的共性、与已经知概念的异性。

4、及时测试反馈,评价思维训练。以上两种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对概念的全面理解与合理把握,不仅仅是在数学概念上有效,我认为其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有借鉴作用。

搞好数学概念的教学,使学生透彻地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数学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同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关系,在思想上重视它,这样使我们在教学时会目的明确,方法对头,既不会造成为概念而教学,也不会在数学教学时顾此失彼。

第11篇:对教学方式的思考

对教学方式的思考

结合《政治生活》教学,谈我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以往的教学中,我惯用的教学方式是授导型教学方式; 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

1、借助多种教学工具和多媒体,能够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学习效果较好;

2、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课前充分准备,课堂积极参与讨论,课后认真复习,从而达到师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不足在于:

1、由于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形式新颖,但如果教师对课堂全局的掌控力度不够,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化”,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值得鼓励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教师的引导不及时、不到位,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和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等,因此,教师在采用授导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准确、及时、充分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思考、讨论和学习。

第12篇:对教学模式的思考

对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对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 理论先导,避免模式过于细化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决不能把教学模式简单地等同于教学步骤或教学环节。诚然,随着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展开,必然表现为相应的步骤或环节,这是对教学模式的活性诠释。但若把精力集中在这些具体化的环节和步骤上,单纯追求细节的趋同,势必舍本逐末,对具体的教学有害无益。因此,在构建语文教学模式时,要从理论的高度着眼,尽量淡化机械的环节和步骤,避免过于具体化、机械化。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会起点高,适应面广。

(二) 批判继承,实现模式整合优化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在构建新的模式时,如果彻底否定具有很多合理成分的已有的教学模式,定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认为,以批判继承的治学态度,以“整合优化”的治学方法,构建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现实可行的。“整合”的前提是学习,借鉴原有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整合”的关键是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创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整合”的目标是超越,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已有的模式,注意模式之间的渗透与组合,为我所用,创造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

二、对六读模式的理解

六读模式是对平常教学的规范化和模式化。我们平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清课文的脉络,对课文的整体框架的分析,再次是对重点部分的精读,最后是练习,进行拓展延伸。所以这种模式我们是有教学经验的,缺少的是理论化、细致化和常规化。

三、对六读模式的思考

预读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有引导有安排。我通常预习要求学生做以下几件事;首先读课文读到通顺即可在此基础上做1.自学生字,临摹2.解释词语,词语的意思要写在课文中词语的旁边,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4.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信息5.试着完成练习了的题目6.提出你不懂的问题。初读的任务就是检查上述任务的完成情况。研读和精读就是通过有目的地读让学生去发现表面的信息,通过有感悟的读让学生去发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信息,这正是文字的魅力。以学生的感悟再去促进他的朗读提高,长期做下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练习是对知识的运用,这也是学习。当然这种练习不是无谓乱练习,是要对课文知识的补充,对课文写作方法的运用。仅仅了解课文中的太肤浅了。

总之,对教学模式的建构和打造,我想我们首先要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看看那些做法是符合的,是有效的,是坚持不懈的,把他做为主体,再辅以现在的模式中要求的环节,穿插补充完善,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规化,做到每节课如此。同时也多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每位教师都会达到市教育局的高效课堂的要求的。

第13篇:对教学反馈的思考

对教学反馈的思考

教学的反馈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课堂提问中学生的回答,探究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学生间的协作,课堂教学的突发事件,学生的作业完成,教师的听课评课等都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外面教学的细节。故而,教师要特别重视收集来自学生和同事的反馈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师发展成长的必由之路。而要从学生方面获得真实信息,教师就必须要具有现代教学理念,有民主意识,能与学生形成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亲密关系。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感受,作业完成的正确率,学习效果检测等也都是教师反思的重要素材。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反思型教师勇气和能力的体现,也是构建现代教学体系的必要任务。因此,对教学的反馈我们要慎思细酌。

情商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及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真诚互动,信息传输,加工和存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而且还要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使学生在心情愉悦,思维兴奋,态度积极的和谐氛围中学习。是现代型教师的标志。所以,怎样让教师的情绪渲染学生,怎样使我们的语言感动学生,怎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怎样怎样使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的兴奋潜能激活,怎样以德育人,形成人格魅力等就成为另一个深入反思的问题。

第14篇: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形式创新思考

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形式创新思考

关键词:创新电子商务网络贸易运输方式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我们跨入21世纪时,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将国际贸易带进了一个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贸易和运输方式和结算方式革命的诞生,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形式创新

电子商务正在掀起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电子商务冲破了国家和地区间设置的各种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引起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不仅如此,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对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只鼠标,买卖双方即可通过网络直接接触,参与交易的各方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获得、存储、交换和处理信息;电子商务使用电子单证代替传统的纸面单证,减少了单证的重复录入,简化了业务流程,使贸易双方的交易更为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这是为一外贸工作者写作的评聘中级职称的论文,发表在2007年9月号的

《商场现代化》杂志上。

买卖双方足不出户就可在网上直接办理订购、谈判、签约、备货、领证、报关、报检、租船定舱、交税、保险、支付结算、退税等各项外贸业务手续,大量缩短了交易时间;同时带动金融、保险、商检、海关、税务、运输等有关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加速资金周转,节省利息开支。电子商务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完备的市场环境。

二、网络贸易带来国际贸易形式的创新

网络贸易是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直接进行的在线交易(tradeonline),它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有关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浏览、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广义的网络贸易主要包括因特网贸易和edi无纸贸易两种贸易。同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网络贸易是在“虚拟市场”上进行的,具有直接、高效、低成本以及“全天候交易”等优点。不仅如此,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尽展所长,促进跨国公司内部国际分工的发展,加剧了产品和半成品在国家和地区迅速流动,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主导性的贸易方式。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营销链长,费用高。产品需经过国内代理商、国外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等诸多中间环节,才能实现从生产商到国外消费者的转移。而网络贸易只需借助一只鼠标,买卖双方即可通过网络直接接触,无需贸易中介的参与,参与交易的各方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获得、存储、交换和处理信息。由于网络贸易的开展,中小企业不仅能获得自身以常规方式无力收集的市场信息,还可以像

大企业一样上网拓销,与遍布全球的公司合作,使自己更具竞争力,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机会。可以预见,在二十一世纪,网络贸易将会成为主导性的贸易方式。

三、运输工具和结算方式的创新

从国际商品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来看.经历了从马车到火车到轮船的转变,目前正在迈向电气化、快速化、大型化、多种运输方式并存的现代化运输阶段;从信息工具来看,国际电话、电报电传、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的传播媒体的作用正在减弱,而通讯卫星、计算机联网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贸易的结算工具和方式来看,具有世界货币职能的币种越来越多,特别是欧元的诞生,使国际贸易结算领域内又增加了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结算货币。传统的纸票据正在被电子票据、电子货币所取代,各种新型的支付方式正在或将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推广。在国际货物运输中,涉及的运输方式很多,其中包括海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河流运输、邮政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大陆桥运输以及由各种运输方式组合的国际多式联运等。在edi普及的情况下,国际贸易运输不仅仅是单一方式的运输,而是必须将仓储、运输、交通等密切结合起来,形成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综合物流。运用信息网络对整个国际贸易运输过程进行综合管理,提高综合物流的每一个环节链的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库存、联运等综合物流的各环节的成本。 国际贸易呈现出创新过程是对新的贸易环境和贸易方式适应性的表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这种创新和变革要求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政策、体制、法制、贸易构成和贸易工具的全面创新,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进入新

的里程。

第15篇:浅谈行动导向教学

浅谈行动导向教学

摘要:行动导向教学在世界各地被普遍地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它通过“知行并进”的教育手段,不仅丰富了教育方式,还有利于提高职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行动导向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动导向 职业教育 知行并进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范式概念

自1980年以来,行动导向概念在世界各地的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它的英文为“Action Oriented”,最早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从概念上讲,它既不属于教育理论也不属于教学方法,而主要是指应用于德国职业教育中的一种教育范式。这种教育范式主要指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创造一种学与教、老师与同学互动的社会交际情境,通过这种情境,构建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使受教育者即能够掌握其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贮备,有具备构建知识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使用行动导向教育范式,主要是通过将行动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五大特征

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观念,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行动导向教学的五大特征。

1.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目标

教育专家一般将职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方面: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三个方面在整个的职业教育过程中是同等重要的。作为专门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的职业学校,其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学校直接走入职场。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教师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以分配和完成任务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会尽量少用传统单向灌输知识的方式,而是通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课本或者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还提高学习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进行《银行卡业务处理》这一门课程时,当要指引学生认识银行储蓄卡和信用卡的区别时,并不是简单地罗列这两种卡的特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真实的各个银行的储蓄卡和信用卡,让学生自己先寻找各个银行卡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整合,最后通过老师的指点自行归纳,明确各种银行卡的特点。通过以这种方式,就可以让学生在看各种银行卡的过程中,学习和了解了储蓄卡和信用卡,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知行并进”的教育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知行并进”,注重理论与实践教育的结合,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实现教学与工作的对接。例如,在进行《银行卡业务处理》这一门课程时,任务素材展示的银行储蓄卡和信用卡都来自于现实,分别是学生们自己的卡和教师的卡,真实的任务能使学生感到学了在生活中有用、产生兴趣去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小组讨论,主动要学习、去学习,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

4.真假相结合的教育环境

在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还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即可以课堂模拟,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银行网点,职业环境的熏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讲到“书面挂失业务”时,课前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走进银行网点去收集相关信息和材料,并观察记录银行柜面人员办理相关业务的流程和时间,直面了解“书面挂失”这项业务真实的工作环境。

三、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自身的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它以学习型的工作任务为承载,知行并进,更加注重系统化地培养学生今后工作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行动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加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模式。行动导向教学对于教师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丰富教育手段,构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1.有利于树立“以生为本”的执教理念。坚持行动导向教学,有利于教师摆脱落后的教育观念,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作为教师,所有的课程设计都要以学生的需要和能力背景为出发点,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安排。老师应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每一位学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讲到信用卡的每一部分的名称及其作用,根据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先给学生准备了各个银行的信用卡图片,老师负责安排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和比较,学生基本可以了解信用卡的每一部分的具体含义。但是对于较难以理解的或者在图像上不能显示的,比如信用卡号第一位的含义,则最后由老师告诉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主要起到了辅助和指导的作用。 2.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控制和协调。在实施教学方案和计划的过程中,教师掌控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在讲到业务操作流程时,由于流程环节复杂,多采用“小组分工”“角色模演”来全面演绎操作流程各个环节,例如,在“汇款业务”过程中,小组模演会容易忽略“核实客户是否本人”这一环节,导致后续流程的正确性有所偏离,教师适时提出一个提示性问题:“如果客户拿的证件不是他本人的,我们在哪个环节可以及时发现?”,引导学生自行纠正,顺利逐一完成学习任务。在方案实施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在的表现情况做一个整体的点评和总结。 3.由智力开发者向人才培养者转变。在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完成四个教学环节: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实施方案、点评总结。行动导向教学重视“知行并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从而有效实现培养社会需要、适应社会能力强、全面发展的人才,

4.有利于创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行动导向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以老师授课为主的讲课方式,它以学生兴趣以及社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合作式学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改变了以往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形象,有利于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乐于学习,乐于动手实践。 参考文献:

[l]于平.教育纲要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职业教育[J].艺术百家,2010,(3)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84-95.

第16篇:行动导向教学学习心得

行动导向教学法学习心得

通过假期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学习,认识到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性质,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性”,即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突出“我听到的,我会忘记;我看到的,我会了解;我做过的,我会记住”的思想。

与传统教学法比较,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帮助学生去学习。设置了如“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分组教学”、“案例分析”、“卡片展示”等学习活动,在各位授课教师的组织、主导下,活动一环扣一环,有引入、有任务布置、有讨论完成、有演讲展示、授课教师做最后总结。期间小组每个成员各抒己见、通力合作完成,充分发挥了大家的能动性,课堂内容丰富、有趣。

现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学习心得体会,现总结如下:

1、加大了教师的备课力度,这对老师是个提高和进步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参,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注重学生个体的行动性,不是看学生的成绩排名,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让学生作“一个有能力的人”。

3、注重学习行动的合作性,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由于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的模拟教学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模拟中学习,大家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工作,共同完成了一个任务,学生要学会表达、学会协调、学会合作、学会领导、学会服从、学会与人相处等等。

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提高咨询帮助,并与其一道对学习工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5、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由于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的案例分析法,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原先的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所替代的是自由的讨论,主动思考,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讨论和思考中,效果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主动性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结果没有最好的,只是更好的。

但在传统教学方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转变过程中,会给学生带来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传统教学方法,突然贯穿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时,很多学生不习惯,不适应,不知道自己主动做,应该做什么,说什么。其次,教师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则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设计一堂课,设计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案,搜集大量的案例以组织教学项目,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则轻松很多,主要起到引导,总结,把控进程的作用。

总之,行为导向教学法,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它不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

第17篇:问题导向教学案例

问题导向教学法案例

主讲人:孟庆龙 莱州市第一中学

课前检测

lnx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x

3.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

重、难点:利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性质

教学目标

1.回顾导数法研究函数的单调性;2.应用函数的单调性研究最值问题;

一、函数的单调性问题

lnx例1: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x 问题1:该函数的定义域?

问题2: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 1.fx0函数单调递增,fx0函数单调递减;\'\'2.函数单调递增fx0,函数单调递减fx0; 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 问题3:单调区间和定义域的关系? 同学讨论:导数法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

(1)求y=f(x)的定义域D

(2)求导数f\'(x)

(3)解不等式:f\'(x)>0或f\'(x)

(4)与定义域求交集

(5)写出单调区间

强调:

1.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f\'(x)>0或f\'(x)

2.多个单调区间用“,”连接。

+0,能力比拼已知函数fx=x+ax-3x,是增函数,aR在1,32求a 问题4:函数的单调性可以解决函数的那些常见问题?

最值、恒成立、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等问题

问题5:如何求函数在某个闭区间上的最值?

求区间上的极值和端点值,比较大小得最值

二、与函数最值有关的恒成立问题

例2:已知fx=xlnx,gx=-x+ax-3对一切x0,,22fxgx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思x0,,2fxgx恒成立路 x0,,2fx-gx0恒成立 分 问题1:若令h(x)=2f(x)-g(x),则如何用h(x)表达条件? 析

x0,,hx0恒成立

问题2 h:x 问题3:h(x)的最小值可直接求出?如果不可以请说明理由;

不可以直接求,原因:需要讨论单调性。

问题4:能不能分离参数a?如果能,需要注意什么?

能,需要注意参数a的系数的正负号问题。

构造x0,,hx03转换a2lnx+x+x

满足什么条件时,hx0恒成立hminx0时,hx0恒成立 小结1:恒成立问题转化成最值问题 参考答案 小结2:1.求参数范围时优先考虑:分离参数、构造函数、求最值;

2.注意等号;

小试牛刀已知函数fx=ax-lnx,若fx1在1,内恒成立,求a的范围案参考答

例3:已知函数fx=lnx+2x,gx=x2+x.当x>0时,求证fxgx 思路点拨

不等式证明问题 恒成立问题构造函数hxfxgx

三、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

函数最值问题证明hmaxx0挑战自我已知函数fx=lnx+2x,gx=ax2x.当a1时,求证fxgx

课堂小结

1.导数法确定函数单调区间;

2.用单调性解决恒成立和不等式问题;

3.构造、转换思想的应用;

第18篇:行动导向教学反思

行动导向教学反思

经过几年来行动教学的教学实践,我对职业教育理论的理解逐渐深入,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从事教育改革研究的意义,也明白了自己将来需要努力和提高的方向。现就自己教学是的发现的一些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以便我们共同提高。

(一)把握正确的职教课程理念,统一教改认识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们班级大,在四十至五十人的分班制教学中开展小组化教学有较大的难度。例如:在学生分组的教学组织方面,小组成员人数少,分组多,利于组织学习但管理难度增大;分组少,人数多,便于管理但不利于组织小组化学习。还有固定分组还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灵活分组都会影响小组化学习的质量。

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我认为情境化教学、小组化学习等都是植根于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土壤之中的。只有建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价值,形成至上而下的对统一认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争取全校各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是保证教改课程的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有了课程实施的良好氛围,开动脑筋,因地制宜,使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课程改革实施上,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业学习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上,才能使职业教育事业在工学结合的土壤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把握行动导向课程特点是提升课程价值的关键

在开展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基于引导文的自主化学习和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体系还不够适应。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对于这一转变,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好适应,表现为缺乏探究精神、敷衍了事、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等,导致引导文学习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另外,从各学习情境的过程考核来看,学生在自评的环节出现了部分不客观评价的现象,小组互评也出现不愿得罪人,打人情分的现象。

针对这些实施中的问题,我们需要把握行动导向课程几个特点来提升课程的价值。一个特点是让学生去获得捕捉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二是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三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道德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把握这些特点的同时要相信学生是具备理性、自足性,甚至具备自我否定能力的,相信学生是一个会犯错误并能从错误中学习的人,与学生共同担责,并适时鼓励和赞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是课程实施的根本保证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课改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造成了与现行的常规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些冲突,例如:课程评价方式的转变与常规成绩提交的矛盾;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工作量计算办法与常规工作量计算的矛盾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理顺。

在行动教学的模式下教师讲授的内容变少,指导的工作量增加,教师不给标准答案,不作结论性评价,从原来的“知识搬运工”成为了是课程开发的设计师,成为了精心加工后的信息资源的供给者和咨询者,成为学生的助手和顾问„„面对教师角色的新变化,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是激励教师成长、保证课程长期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

(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刻不容缓

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的重要前提是具备大量既懂职业教育理论,又具有深厚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目前,我校相当一部分课程的教学团队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要求,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既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我们需要长期常抓不懈的工作。

(五)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加快步伐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制定方案,自主学习,收集大量信息。目前我们大多数课程现有的课程资源库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的要求,需要加快建设的步伐。

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已逐渐融入到了我们的职业教育的教学之中。它的意义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新的课程模式的介入,而且是带给我们一种思考。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法多元化,因此教师在以学习环境的建构、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过程中的咨询、引导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是没有止境的,这将是我们作为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19篇:行动导向教学之我见

行动导向教学之我见

谢远辉

张丽新

我院于本学期在自动化系和电子工程系部分班级采用了行动导向法教学。一个学期的教学转眼即将过去,作为行动导向法的教学老师,下面我们谈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行动导向法教学的定义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要对所做的事情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才是采取行动去执行。行动导向法教学起源于德国。 让我们先来了解行动导向法的起源、定义(解释)。

德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也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界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1996年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因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根本上讲,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它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评价它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 ,一个先进的教育观念,一种指导思想 ,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一种新的思潮,一个改革的代名词。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 = 用心 + 用手 + 用脑(职业活动)。

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但是,行动导向不同于以斯金纳的“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的“行为理论”和“行为主义”。行为理论强调“行为”是刺激的结果,不是“做”的过程,目标是外在的,先于教学过程而确定,而且一旦确定后就贯穿于全过程。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强调“行动即学习”。“行为”作为一种状态,只是“行动”的结果。所以,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这是职业教育教学关注的一个方面。这里所说的行动,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即要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性,因而这一整合将“强迫”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以上是行动导向法的定义与解释。下面我们再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行动导向法教学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教学方法,要求你(包括客体和主体)真正理解它,并且用心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行动导向法教学要求抓住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的是学生的职业行动。你所教的内容如果跟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吻合或者相关,则说明一个中心已经抓住了;相反,如果所教的内容跟职业行动是不相关的,那么不管你教的再好,也不是行动导向法,学生毕业之后很难适应自己的职业。很明显,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三个基本点指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进行加工计划与评判、操作技术的培训、个人能力评判、制定和交付任务书、误差分析与改进的能

力;学生的个人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制定方案、分析方案,获取信息(与职业相关)、自我尝试与展示、演示计划与结果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和学生互相交流、学生和教师交流、学生承担责任的意愿等方面的能力。

2、行动导向法教学基本的评判标准

如何判断行动导向法教学?什么才是行动导向法教学的评价标准呢?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我们可以从它的定义出发来找一个大概的答案。在这里我们还得抓住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不管你采用的是大脑风暴法,还是卡片展示法,或者是项目引导法;不管你采用的是文本引导法,还是偏重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管你是在教室里教学,还是采用多媒体授课;不管你是在车间里与同学们一起度过完成任务,还是在试验室里做实验;只要所做的事跟职业挂钩,是学生们以后的职业行动,并且在执行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三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真正的行动导向法教学。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行动导向法的内涵:“得意忘形”,就是要得其意,忘其形。

3、行动导向法教学的执行

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行动导向法教学对教学硬件的要求比较高,我们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碰到诸如没有(或者是协调不开)多媒体设备、去车间参观不好安排、缺少一些必要的教具,甚至连用于写字的卡片也不足等问题;而且在德国学员去学校学习是公司买单,学员毕业以后回公司上班,假如学员不合格公司就会取消他(她)的资格,这样学员有比较大的压力和动力。在咱们学校学生没有这么大的压力,动力可能也没有这么大,在执行过程中会很难操作下去。当然,可能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就谈谈在执行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处理手段与方法。

首先是教师应该进行仔细、详细的备课。可以这样说,课备好了,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当然这将会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也很漫长。你要规划好一个领域里该学习什么内容,该学到什么程度,该怎么样去学?学完之后该怎么样去评价?课堂该如何去组织?所有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就是上面所讲的“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它,有了它才好办事。比如车工领域的备课,具体学习什么内容我们是参照国家标准中级、高级车工,同时在网上及到实地或者通过学生、朋友来了解,并且要跟时下环境相匹配,最后才选择出重点内容、主要内容、了解内容及常识等方面。要精心规划好一堂课。大到上课的主要执行方式、本次课的目的与内容要很明确地标示出来,小到本次课小组讨论的话题、讨论的方向也要明确。也就是要把上课的每一步准备好,并且认真去执行它。

其次是上课要有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光有教没有学肯定是不行的,只有学没有很好的教同样也不行。我们不要把上课当做是完成任务,而应该是满怀激情地度过45分钟,把它看作是我们的爱好,以教好学生后的成就感来激励自己,这样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是要做阶段性的总结。每教完一段时间之后应该做总结。当然首先是做调查,通过调查的情况、数据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把不足的方面改正过来,把好的方面继续发扬。 最后,我们要充分地利用一切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计算机教学用的多媒体教室、先进的网络资源、实习的车间、漂亮的课件、廉价实用的教具等,同时要注意协调好资源的共享。

当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何况咱们的教学改革执行时间不是很长,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得靠我们自己去解决。就让我们少一些怨言、多一些行动,大家共同来建设和谐美好的校园。

2008.12.5

第20篇:行动导向教学学习心得

行动导向教学学习心得

一,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学习

行动导向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本位(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过程。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是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是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在学习内容上是以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行动为依据,以培养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的型课程结构---学习领域。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是问题的策划者,方法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的陪伴者、倾听者。

行动导向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独立的主体,学生自己对学习负责,强调学生独立完成。

行动导向教学第三章主要阐述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组织形式,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学习小组的组织划分、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行动导向教学第四章主要阐述了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技能。在行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常规的教学技术,还要重点掌握引导调控技术、提问技术、教学语言的使用技术。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思维技术、演讲技术、和媒体使用技术。

二, 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行动导向教学的根本就在于让学生在行动中获得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关键在于要让我们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的行动起来。根据自己所任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在教学中,将每单元的教学分为基础课、听力课、阅读课、表演课四部分。基础课上利用头脑风暴法使学生掌握与本单元讨论主题有关的词汇、句子、背景等基础知识。听力课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听力材料,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听力材料,分析推测听力问题及可能的答案,继而带着问题及猜想完成听力练习。表演课上利用角色扮演法,表演单元讨论话题。然后进行小组评议,给定成绩。刚刚做起,我和学生互相配合,逐步摸索,学生们上课活跃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的意识提高了。

试卷形式对教学导向思考
《试卷形式对教学导向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