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曲师大实验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09:52: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实验心理学简答整理 2012-12-30 10:33 阅读(43)

简答题

1、实验中主试和被试的相互作用会对实验产生哪些干扰?

答: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和(人类)被试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2)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被试可能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2.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是什么? 答:(1)效率高,即有两个自变量的实验要比分别做两个只有单一自变量的实验效率要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验控制较好,做一个实验时某些控制变量比进行两个实验时更易于控制和恒定。(3)实验结果更有价值,有多种自变量的实验所得的结果,由于在多种情况下都证明是确实的,这样就比多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

3、传统心理物理学中测定阈限的三方法。 答:(1)极限法 ,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臵。极限法既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也可用于测定差别阈限。

(2)平均差误法(或均误法),此方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3)恒定刺激法(或固定刺激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

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此法的特点是:以次数

的整个分布求阈限。

4、费希纳对心理学有哪些贡献?

费希纳创立出影响深远的心理物理学,并由此成为实验心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归纳起来,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他提出了费希纳定律。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其次,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5、简评实验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①在于能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其他因素,从而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实验可以100%地消除其他变量或使其保持其恒定,从而只研究一个变量。但是,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实验法能消除更多的无关变量。

②经济。运用自然观察法时,观察者必须很耐心地等待所要观察的情况出现。但如果实验者通过设臵感兴趣的情景来控制环境,就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得数据。

【缺点】但是实验法也离不开较低层次的描述性方法的支持,正是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提供了最初的假设来源和因果猜测,离开了这些,实验法的假设检验和因果结论也就无从谈起。

6、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答: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

(1) 排除法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用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于推广。 (2)恒定法 。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这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实验者和控制组被试的特性也应保持恒定。只有这样,两个组在作业上的差异才可归于自变量的效果。 (3) 匹配法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4)随机化和平衡法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随机分派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是均等的,也即在额外变量上做到了匹配。

(5) 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

8、减数法的原理。

答: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

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9、加数法的原理。

答: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

10、序列反应时范式

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尼森和比勒姆于1987年提出的。这种研究范式以反应时为指标,整个实验过程十分类似一个选择反应时实验,而SRT的特点在于,

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序列反应时范式是用以内隐学习的重要范式之一。

11、最小变化法。

答: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它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臵。

12、感觉直接测量中的情境效应。

答: 感觉的直接测量要求人们直接对感觉强度赋予数值,与其他刺激的比较、刺激呈现的序列关系以及刺激全距,都会影响对感觉直接测量的结果。这些影响被统称为情境效应

(1)实验中其他刺激的影响。被试对刺激的数量估计受到刺激呈现情景的强烈影响。

(2)刺激序列效应。被试对某一刺激导致感觉的数量估计,往往受到在此之前所进行的其他估计的影响。

(3)刺激全距的影响。实验中所采用的刺激全距范围的大小可能影响到感觉的数量估计结果。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答: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只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而已。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就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

14、如何建立顺序量表?

答:心理物理学中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1)等级排列法。等级排列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

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2)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15、如何建立等距量表?

答(1)POZ转换得到等距量表。就是在正态分布下通过POZ转换表求Z分数了,而Z分数是符合等距量表要求的。

(2)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将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 (3)差别阈限法。用任何一种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阈限,并以此为量表的起点;然后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第一个差别阈限;再以绝对阈限加上第一个差别阈限的刺激强度为基准,再测量第二个差别阈限。

16、建立比例量表的方法有哪些? 答:(1)分段法。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的。

(2)数量估计法。数量估计法也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将其他比较刺激的主观强度用数据表示。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17.谈谈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答:1.自变量

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心理学实验的自变量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作业变量——实验中被试任务的任何特性;(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

对自变量控制的好环,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它主要经历以下两个步骤: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因变量

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1) 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3)反应的正确性;(4)反应的难度。

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一般而言,有几种主要方法可以用于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3)数量化——指标能数量化,便于记录、统计和互相比较。(4)避免量程限制:3.控制变量

实验中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需要实验者控制。一般来说,实验过程中的温度、环境噪音、照明情况、被试身体状况等都能成为额外变量的来源。不过对于心理学实验而言,有一部分额外变量是其特有的,那就是来源于主试和被试相互作用的额外变量。 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1)排除法;(2)恒定法;(3)匹配法;(4)随机化和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 18.论述实验效度及其影响因素。

答: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1.内部效度

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当实验结果未受到任何其他变量的干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明确时,实验的内部效度则是高的。反之,内部效度则是低的。 影响因素:

(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

(2)统计回归:当实验分组涉及到某些具有极端特性的个体作为被试(如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时,统计回归将对实验的内部效度起到极大的影响,实验者将无法区分统计回归的效应和自变量本身的效应。

(3)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例如在实验中,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如性别、年龄、经验、个性等都对研究存在一定的影响。而且存在被试的选择偏性的话,那么实验结果就会发生混淆,从而降低内部效度。另外在一些长期实验中,参加实验的人员的流失率会随着时间而增大。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实验,必须考虑到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因素也能影响内部效度。)。 2.外部效度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 影响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比如被试参与实验时都存在一定的动机和对实验的预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行为表现。(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实验设计题

在一项老鼠学习走迷宫的实验中,研究者考察给老鼠的食物量对其学习的影响。结果如下(每次走迷宫所需时间)第一次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Large reward 38秒 30秒 20秒 15秒 Small reward 52秒 32秒 16秒 12秒

请说明该实验的各种变量,并用图表表示本实验结果,并说明根据此结果能得到什么结论。

自变量:给老鼠的食物量,包括2个水平,Large reward 和Small reward因变量:老鼠每次走迷宫的时间

无关变量:1)实验前所有老鼠禁止喂食.2)使每一组被试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小,通常采用匹配和随机化技术.对于动物被试而言,可采取拆窝技术.

3)实验前,对所有老鼠进行训练,使它们熟悉实验情境.

结论:1)实验初期得到Large reward 的老鼠比得到Small reward 的老鼠跑得快.由此可知,自变量的改变确实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2)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2组被试的时间都减少了,且得到Small reward 的老鼠比得到Large reward 的老鼠的减少率高.由此可知,实验时间和奖赏量发生了混肴.

在一次用信号检测论方法(有无法)进行的研究中,得到如下表的次数分布,请计算β值和d/值。 YesNo

SN14060 N82118

分析题

1.有一个问题儿童比尔特别能哭闹,父母亲想了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得带他去见了心理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后,小比尔竟真地不再哭闹了。有研究者猜测是成人的注意强化了比尔哭的行为,心理医生在治疗期间可能只是采取不理会比尔的哭声的做法,比尔就改掉了爱哭的毛病。如果你是研究者,你会采用怎样的实验设计来验证这一假设? 答:首先,在这一研究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排除治疗期间其他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比尔哭声的减少是否是由于安慰剂效应或者仅是换了一个陌生的场所(治疗室)所致,而不是真正医生的治疗(不关注比尔的哭)?在此,我们可以使用

ABA设计、多基线设计来排除这些因素对因变量的污染。

2.假设有一个研究计划:去图书馆抢占一张桌子,并且抢到空桌子后还要通过非言语、非暴力的手段尽可能地去阻止其他人在你身边的空座位坐下来。按照这个计划,你去图书馆将书、衣服以及其他的东西摊在桌子上,你希望这样可以阻止他人在你旁边坐下,坚持了15分钟,有人坐到了你的旁边,这时你的研究结束了,请判断这是一项实验吗?为什么?

答:不是。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为假设、变量、控制。其中,变量是实验的核心;实验假设归根到底就是确定实验变量的选择;而实验控制也无非就是对实验变量的操纵。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即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显然,上述研究还不构成实验。因为,概括地说,当研究者系统地操纵环境,然后观察对环境的操纵导致的行为变化时,实验才产生。但遗憾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系统地操纵环境,而只是创造了一个单一水平的环境并记录下了被试的相应行为,而这样的研究能够说明的问题是很有限的。 然而,实验则要求:对环境的操纵必须是有变化的,就是实验中对环境的操纵至少要有两个值或两个水平。通过在两个环境水平下被试反应的比较,我们就

可以判断环境的改变是否导致了行为的变化。比如我们可以在这项研究中增加一个操纵水平,让被试再次抢个位臵,但这次不将东西摊在桌子上。这样对环境的操纵就有了两个水平:东西摊在桌子上与桌子上不放东西。此时,我们就可以对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了。至此,这项研究就成其为实验了。 可见,“改变”(包括对环境的改变和可能由它导致的行为改变),然后“比较”,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逻辑和基本特征。显然,实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等的过程。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3.假设有一个研究者想要比较游泳和跑步的减肥效果。他找来两个肥胖的人作被试,首先用一架最大量程为300磅的台秤称他们的体重,发现两个被试的体重正好都是300磅。然后,这两个被试开始减肥计划,一个通过跑步减肥,另一个游泳。几个月后,两个人又一次用同一架台秤称体重,结果发现两个人的体重都是250磅。研究者认为两个人都减重50磅,因此断定跑步和游泳的减肥效果一样好。请问该研究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答:该研究潜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测量体重时采用的测量工具,台秤的量程是0到300磅,这样在起初所获得的二人的体重可能并不准确。有可能发生天花板效应,也就是说两个人可能体重都在300磅以上,或者一个刚好300磅另一个在300磅以上,由于量程狭窄的限制,两个人都获得了量程上的最高分数,而这个分数并没有反映出被试真正的体重。这样我们也就无法确信他们最初的体重减去250磅就是他们减肥减掉的重量。这样最后得出的跑步和游泳减肥效果的结论也因为量程限制而不可信。

4.要在一个实验中测定30个学生记忆无意义单词的能力,自变量是每个项目被诵读的次数,一次或五次,请分别采用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进行实验,并说明可能出现的问题。

答:被试间设计的特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于上述研究来说,就是将被试分成两组,每组十五个学生,一组学习五次,另一组学习一次。这种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我们就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

化所致。在上述研究中,如果把五个记忆力特别好的人有意放在学习一次的小组中,而将五个记忆力特别差的放在学习五次的小组中,那么研究者就有可能得到误导的结果——学习次数不影响记忆效果,甚至学习一次的成绩更好。因此在被试间设计中,实验者为了尽量减少两个或多个组别中的被试差异,通常采用匹配和随机化技术。

被试内设计的特点是所有的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对于上述研究,则30名被试都接受同样的实验处理:先对第一组无意义单词诵读1次,而后测试,然后再对第二组无意义单词诵读5次,而后测试。此种设计的问题在于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其一,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诵读一次和诵读5次间存在时间间隔,这一间隔内,被试可能会想到某种有效的记忆术来提高记忆效果,这样即使实验发现诵读5次的效果好,也不能说明这仅是由于学习次数导致的;其二,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比如被试的表现是否会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景而有系统地提升?又或者其表现是否会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系统地下降?前者称为练习效应(practice effect),后者称为疲劳效应(fatigue effect)。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效应,研究者使用ABBA和拉丁方等设计。

6

曲师大学习体会

曲师大毕业论文格式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曲师大校史馆 观后感(材料)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曲师大近代史5套试题(含答案)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

曲师大实验心理学
《曲师大实验心理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