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课改学习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1 16:06: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1、活与实的关系。课堂气氛浓厚,师生情绪高涨,学生能够言之有物,达之有序,书之规范,言之精彩,作之有情,述之有感,评之有度,改之到位。活是条件,实是根本。

2、静与动的关系。静为独立思考,自我梳理,搜集信息,咀嚼体味,形成主见,动为相互交流、切磋、碰撞、借鉴、去伪存真,合作共赢,或先静,或后动,或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共鸣共振。

3、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主导为主体服务,当主体遇到障碍时,疑惑不解时,走偏失向时,无从着手时,茫然无助时,心猿意马时,教师适时去引导、点拨、激发、唤醒,教师是参谋,是催化剂,是风向标,但绝不是主角,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利、机会、快乐还给学生。

4、教材与生活的关系。教材是生活经验的反映与总结,是生活实践的一个范例,是其中的一个侧面,教学过程中,要从教材出发,到生活实践中涉猎、体验、感受,课堂即生活,教材是纲要,生活实践是素材,要做好结合的文章,力求做中学。

5、举一与反三的关系。“一”是基础,“三”是升华,没有“一”便谈不上“三”,学习过程中,要对现有的知识分析透彻,注意拓展与延伸,达到纵横左右,东西南北中,上接下联,左顾右盼,在“一”上狠下功夫,把握要害实质,使学生心胸开阔,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夯实根基,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反“三”,反“五”。“三”“五”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瓜熟蒂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学知识 ,长智慧。知识是一个基础,是形成智慧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它不是目的。 智慧、能力、技巧、方法才是培养人才的最终追求。知识是很容易被忘掉的,可是人的技能是不会轻易丢掉的,课堂上看似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实质上是通过学习而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智慧。

7、保底与提升的关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不让一名掉队。课堂上要分层次教学,使同学们都能找到支点,感受成功,享受快乐。尽可能多地给予薄弱学生机会,让其展示自我,体验自我价值,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挑战,把握机遇。优生可以触及一些难度大的,挑战性的问题,做薄弱学生的小老师,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共进共赢。

8、理解与应用的关系。理解只是对知识有所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狭义的、浅层的,在此基础上要学以致用。实际上学知识就是为了走向社会后,做一个有贡献、有价值的人,学是手段,用是目的。千万要杜绝理解知识是为考试准备的,这样的话只能应付,达不到深刻、全面、彻底、娴熟、高超、精湛的程度。

9、记忆与表达的关系。大脑内在的记忆是短暂的,也许课堂上会做题,可事后便忘却了,由卷面做题到讲解是一个飞跃,由讲解到表演(唱、舞、画、作、模型、实物等)是高层次的飞跃,所以课堂中集写、背、说、议、评、讲、析、辨、观、唱、作、画等于一体。既有抽象的理解,又有直观的演示,还有艺术表达的享受,快乐课堂,享受人生。

10、把握与生成的关系。对知识的理解、体验、感悟要拓展到有新的生成,生成便是创新,生成便是应用,生成便是开发智力,生成便是举一反

三、一题多解、变式训练,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延伸,小发明、小制作、独特的思维见解,甚至异想天开,漫无边际,我们都要给予关注。思考的独特性、思维的反常性、思想的创造性才是最为珍贵的。

新课程改革的点滴体会

1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当今世界竞争激烈,人们已经意识到未来将是人才的较量——即教育的较量。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采取措施,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以提高对人才质量的培养,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我国正大张旗鼓开展课改,正是把课改作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核心来抓。

一、明确课改的意义:

我们作为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一是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要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背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足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六是要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课改就要使基础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坚持与时代俱进,反映鲜明的时代的特征,人为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和心理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十分重大而深远是意义。

二、传统课堂模式的弊端

1、教学思想。它是传授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知识为主:在传授知识是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活动为主;在方法上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我们以前常推崇“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向学生灌满一杯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教师只要知识渊博即可,不要看学生主动性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就可能培养出“高分低能”,有理论但不会实践和创新的不能适应时代所需的人才。

2、教学目标。它是以大纲和教材规定了的目标为目标。是一个千篇1律,一成不变,非常机械的框框。它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智力水平的高低为唯一尺度。知识的各种条条框框牢捞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迫使学生只能朝一个方向发展,培养同一中规格的“产品”。

3、教学程序。它是照课前背好的教案中的程序进行操作,按照教案设计的程序创设教学情景,教师上课是按照教案这个脚本在演戏,使教学程序程式化、机械化,刻板的程序,必然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缺乏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4、教学主体。它是以教师为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角色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实践。

5、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手段陈旧、单

一、简单,靠的是以一只口加一只手,黑板加粉笔。用落后的教学手段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于体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6、教学原则。它过分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但却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和时代性,使知识变成了一成不变的、僵化了的教条,抹杀了知识的生命力,使知识与实践相脱离,甚至于社会生产实践中需要的教学中找不到,而在教学里学到的却是于实践基本无用或相脱离的东西。

三、构建新时代的教学模式

1、教学思想。它着眼于如何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足进者。它的特点是:学生是主体,强调全面性、民主性、发展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得到和谐、主动的发展。

2、教学目标。它视“学生是具有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全面发展上,它的特点是,使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掌握知识、自主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有充分发展余地。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完美个性的人。

3、教学程序。它既要求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但又要求不能一成不变。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具体情况进行随时的调整,使其符合实际需要。教学情景应该满足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它的特点是:教学程序是活的,教学情景是符合学生发展的,宽松、

愉快、和谐、平等、合作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活跃的思想活动。

4、教学主体。它是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学生的活动应多样化,让学生多思、多读、多练。学生活动的空间要突破学校、课堂、书本的局限,使教学活动具有开放性。它的特点是:使学生在充分的、全面的活动中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5、教学手段。它是把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引进课堂,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环境,学生兴趣浓厚、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它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声、光的作用及它们的复合作用,刺激学生的听觉,进而使大脑积极活动,它把枯燥的、单调的知识变成了活生生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以达到教学过程效果的最优化。

6、教学原则。它是重视知识的源泉是生产实践,反过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关系,把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结合,即使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知识,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合上述,我们看到传统教学模式与的素质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做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要够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新课改心得体会

2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3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人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等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的确很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

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

通过新课改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总之,新的课改让人精神一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创造空间,确实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六个新的教学理念

课程理念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教学改革应树立以下六个新的教学理念:

1、教学是教化――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教学是系统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文化本身具有双重价值,文化作为人类创造活动所积累的文明成果,不仅可以充当人作为主体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且能够为人的自身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文化”就是用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对人进行改造与提升的过程.创造文化是手段,而通过创造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和灵魂的“唤醒“才是目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丰富的文化底蕴,构成学生发展的基础。

2、教学是"诊断"――为了学生是教育的基础

教学是什么?教学首先应该是诊断,其次才是“治疗”。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充分了解,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想学什么?学生在怎样学习?教学怎样促进学生学习成长?教师必须弄清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专家。如果说学习是为了改变学生观念,那么教学就是发现学生已有的观念并帮助学生的观念得到发展。

3、教学是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寻求

从“符合――互动”的角度分析教学过程,人们是根据事件对于他的意义而行动,事件的意义源于社会相互作用,每一个人都根据特定的情景选择、检验、重组或改变这些意义.意义是从探究

分析中产生的,又反过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室”就变成为“学室”,“课堂”就变成了“学堂”。班级是由学生和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创造的文化圈。教学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理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当把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景中,隐藏在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来的经验来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见解,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

4、教学是发问――由提问到发问

恰当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并给这种学习活动制定方向,使之持久发展下去。

教师的提问应该是激发学生、唤起和组织学生一方面产生问题,一方面与教学内容实现有效对接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行动。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对的、错的,标准的、不标准的,都要能够使学习得以顺利进行.教师提问不是为寻求“标准答案”,不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过的内容巩固的程度,也不是调查对以后学习内容的了解程度,而是为了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提问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互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敢于发问、善于发问,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会提问,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是证明他深入思考了,二是证明他具备初步的问题意识。由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和学生的触及式发问共同组成真正的课堂教学提问。

5、教学是求异――寻找不同的声音

传统教学是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相同的学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教学旨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寻求差异、尊重差异、发展差异、差异就是特色。在课程实施中,老师会这样问:“还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吗?”可是当学生回答的“意见”与教师预定的“标准”不相符时,处理“意见”的态度是教师是否尊重差异的“分水岭”。是重视和采纳学生的“意见”,促进课堂的“生成”,还是一味地提问直到寻求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为止,这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通过学习不断改变着每一个学生思考的越多、越深入,就会变得越独特,这就是特色。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偏爱”,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学就是要尊重这种“偏爱”,在“求异”中,寻找不同的声音。当教师本着求异的精神进行教学时,学生的发展才会“五彩缤纷”,教学也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成长》

6、教学是交往――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互动

“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就生活在与人交往之中.教学过程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情况如何,对教学所产生的作用截然不同。人格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彼此进行良好的交流,以促进教学活动得以维持和顺利进行。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到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到这一门课学得比较好.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有些教师由于师生关系不和谐,造成教学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时有发生。教育之所以与生产不同,就在于产品是“人”,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不进行感情的投资,不从感情上达到和谐的共鸣,教育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教师要用一颗“爱心”去教育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洒向孩子心田的一缕阳光,爱也是滋润孩子心灵的一丝春雨,让我们的教师去做阳光的使者,爱的使者吧!

总之,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总的理念是这样,但在实际教学中各自根据自己的实际、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求大同存小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时代发展的新人。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学习之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学习反思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学习[材料]

新课改学习材料
《新课改学习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