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当前大学生择业求稳现象解读

发布时间:2020-03-03 04:01: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当前大学生择业求稳现象解读

“求稳”心态不是当前唯一的社会心态,与它同时并存的还有“求变”心态。打破“求稳”心态,领导心态转变是关键。在当前的时局下,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深层改革,赋予人民更多的权力,“求变”心态才能汇入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主流社会思潮,成为体制内的建设性的力量。

当前大学生择业表现出求稳倾向,热衷于报考国家公务员,热衷于到体制内单位,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大减少。这一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大学生中的“公务员热”表面上反映的是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但其背后隐藏着的是制度原因,现实的政治体制、社保制度和市场机制缺陷,是大学生择业倾向的制度根源。

2011年,报考国家公务员人数超过140万人,人们形象地把这群人称为“考碗大军”,“公务员热”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除公务员职业外,大学生也在争抢国企、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相对稳定的工作,整个社会似乎出现了“求稳”心态。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体制根源。由于国家公务员等体制内职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催生了“公务员热”,而公务员职业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背后则隐含着国家的制度安排。

国家公务员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的重要力量

我们国家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革命战争建立起来的。这一建国模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的中心地位,也确立了各级政权在整个社会的中心地位。这两个“中心”地位已经形成了历史惯性。改革开放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的现实以及追赶战略,也要求政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而,维护政权的稳定成为国家各种制度安排中优先考量的因素。

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正在继续深化,如何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维护政权的稳定,这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2009年7月,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内容:第一是维护基本制度和国家安全;第二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是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虽然这一表述是外交辞令,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国家的价值选择排序,中国优先考虑的国家核心利益是政权的稳定和安全。

当前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第一,政权的稳定和安全是首要考量价值;第二,国家对社会各领域控制有所减弱,但是作用力依然很强。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之前,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和安全,国家和政府必须要有一批社会精英分子组成的公务员队伍来维持,这一选择是必须的,也是最优的。为政在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中国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一些国家的教训都表明,政治权力体系内部的不稳定才是决定着政权不稳定的关键因素。如果既不进行政治体制变革,又不吸纳社会精英阶层充实到公务员队伍,政权的稳定就成为问题。如何有效地吸收社会精英进入权力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中国公务员人事制度改革从改革开放后逐步提上日程。2006年1月1日,受人瞩目的《公务员法》正式施行,这是中国建国后政府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性法律,其里程碑意义不言而喻。这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其意义在于:一是为政治体制改革积累经验,二是为政权的稳定吸纳社会精英,三是增强政府合法性。既然吸收社会各精英群体进入公务员系统对政治体制的维护和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和长远利益,所以,国家政权就必须保证公务员职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吸纳社会精英分子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

国家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优厚

200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社会保障绿皮书》。该书指出中国离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还有些差距。该调查报告显示存在五大差距:一是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巨大,并没有惠及全民。二是中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两极分化。四是保障基金不能随着人走而流动。五是社保金管理混乱。虽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但我们依然会发现,公务员社会保障在目前整个中国社会范围内依然是很优厚的。然而,对公务员队伍来说,除上述社保制度所规定的正式的福利之外,还有一些隐性的“社保”,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公消费”,即公车购置和运行、公费出国、公务员接待费用。这些隐性的“社保”待遇更是社会上其他职业所无法享受到的。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曾在《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2004年,“三公消费”总额为大概为9000亿。考虑到那时国家的经济总量和财政状况,如果把这些花费均摊在当时的公务员身上,可想那是多么的高。直至今天,控制政

府开支的《预算法》仍然迟迟没有出台。

我们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功用是消减各种风险对个体产生的危害程度。对个体而言,有了一定的社会保障的支撑,有助于消减其自身的内心忧虑,解除后顾之忧。对一个单位或团体来说,有了坚实的社会保障基础,团体的内聚力会得到些增强,工作积极性也会提高。所以说,公务员系统的优厚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保障福利有助于公务员系统的稳定,提高公务员系统的内聚力。这对于政权内部的稳定与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优厚的社会保障福利也是确保能够吸纳社会精英进入公务员系统的必备条件。

市场机制的缺陷使得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产生实际效力

虽然公务员享受的社保福利使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这种吸引力能否发挥效力还取决于社会上其他职位的状况。如何使得公务员职业强大吸引力能够切实产生效力,这就在于市场机制如何调配各种资源,即主要通过价格来调配人力资源的分布与流动。这种市场机制调配一是职位供给数量,二是供给的职位质量;三是职位的获取上。

对中国来说,虽然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和完善,但是即使到目前为止,我们也不能自夸说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建立。发端于计划经济体制上的中国市场机制最大的弊病是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太重。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对经济的不适当干预影响价值规律的正常发挥;二是国有企业是市场竞争中优先受益主体,许多企业目前还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至今,欧盟、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还没有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虽然其中会带有许多偏见,但不能回避的是中国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而在一些地区,政府成为了主导市场的角色,这些使得公务员职业强大吸引力能够切实产生效力成为可能。

首先,“国字头”企业会垄断着社会的许多重要资源,其收益的提高往往是靠着政策的帮助,而非真正的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这使得加入世贸后的国企很难走出去,去开拓国际高端业务。所以其自身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就受到了进一步限制。

其次,民营企业往往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体。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不适当的干预使得民营企业发展受到限制,会担负很多的成本。这样使得民营企业的收益很难较好转化为职工的收入与福利。因而使得民营企业的职位供给存在不确定的风险,并且职位质量总体不高。

再次,当一个社会的生产性部门越来越依赖或受制于政府部门的时候,经济的发展可能会进入一种“路径锁定”状态。政府部门在社会的地位会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有可能变为市场竞争中最大的受益主体,这样会给公务员带来巨大的现实收入和预期收入。据统计,2006年中国公务员平均工资是22883元,在公布的19个行业工资排名中位居第10位。但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经济核算,如果加上当年的非正式收入的话,公务员收入会比正式公布的金额多出至少18%,高者可多出近50%。另外,对当前许多求职者来说,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工作选择的重要的甚至首要的考量问题。虽然公务员系统取消了福利性分房制度,但是公务员依然能够享受好的住房待遇,这是社会上其他大多职位很难比拟的。

最后,在中国的职业录用制度建设中,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科学规范,而事业单位、国企和许多民营企业录用制度远没有公务员体系完善,公务员录用从制度设计方面来说比较公平、公正和公开,这就使得年轻群体进入公务员系统的现实可能性大为增强。同时,公务员辞退率非常低,据统计,从1996~2003年,中国八年间辞退的公务员总数不足2万人,按照当时公务员总数核算,每年的辞退率大概为0.05%,远远低于当时社会其他职业。这从侧面反映出公务员职业的超稳定性。

所以,对一个即将走向职场的大学生来说,当他面对着这种极不对称、极不均衡的现实局面时,他会如何选择?即使他本身十分不愿意从事公务员职业,但现实的生活压力也会促使他努力进入体制内。正是国家的市场机制的安排,使得公务员职业强大吸引力能够切实产生了效力。在这种有效吸引力面前,人们是很难拒绝的。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考公大军”,成为其中一员后,公务员考试就绝对的“热”了起来。

社会阶层固化使得体制外社会成员难以谋求发展空间

当中国的公务员职位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时,这也意味着社会层次间流动的减缓和凝滞,即“社会分层的固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发现,我国社会分层有了很大的变迁。改革初期(20世纪80年代)社会分层流动频繁,

社会成员到体制外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于是人们纷纷下海,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那时候公务员弃政经商的很多。发展到现阶段,中国的社会分层已经固化。

2010年7月,腾讯网、人民论坛网等做了关于“谁在沦落底层”问卷调查,调查问题包括以下方面:底层社会是否在日趋固化?原因是什么呢?谁在沦落为社会底层?社会流动的上升希望在哪?调查发现,92.80%的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有扩大趋势,65.90%的受访者认为社会流动“几乎没有机会”,33.53%的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向上流动“有机会,但是不多”。在底层公众不能向上流动的原因回答中,有25.23%的受访者选择“收入分配不公”,23.22%受访者选择“资源与机会分配的不平等”。另外,调查发现,不能充分就业的大学生已成为新的社会底层人员,尤其是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穷二代”正成为大学生底层人员的主力军。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报》更是发表了长篇通讯《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文章指出,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日趋严重,“阶层固化”所导致的严峻社会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不可漠视。

从上述的调查和报道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分层的日趋固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趋势和事实。社会固化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包括: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二元体制把公民分为不同的权利集团,导致了个人发展机会的不均等;社会保障的不健全,教育体制的不公平,生存风险的影响也导致我国贫困阶层初始发展机会不均。

当今的中国社会日趋固化的局面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但是以公务员为代表的体制内群体是社会固化的受益群体。因为他们本身就已经占据着社会上层的位置。前面已经谈及,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种政府作为主导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国家政权,尤其是公务员队伍在整个国家、社会的运转中成为核心层。该阶层所拥有的诸多经济、政治权力优势和特权是社会上其他阶层所不具备的,更是其他阶层所想往和努力的方向,这一优势阶层随着改革的过程是在不断强化而非不断弱化。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领域的改革所释放出的巨大社会效应似乎暂时遮盖了政治阶层的优势地位。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边际效应日趋减弱、尤其是到了目前最为关键、紧迫的时刻,公务员阶层的地位优势日趋彰显出来。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的总体资源是一定的,阶层间的分配总体上是一种互相的零和博弈过程,当体制内拥有诸多特权和优势,相比较而言,体制外的机会则会减少,发展的空间也有限。

公务员阶层成为社会的优势阶层,但这个阶层对社会其他阶层并不是完全封闭的,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为吸收社会有限精英提供了一个渠道和机会。于是公务员职业成为揣着各种目标、理想的青年人的首选。

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保制度和市场机制左右着大学生的择业倾向。政治体制的特点决定公务员职业必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社保制度的缺陷确保公务员职业应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市场机制的扭曲促使公务员职业强大吸引力能够切实产生效力。同时,这三方面的制度因素也在不断使得社会流动弱化、社会固化的产生,这进一步强化了公务员职位的吸引力。在这三个方面的制度安排中,政治体制的安排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不能否认,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国家公务人员有其积极意义,一是为政治体制改革积累经验,二是为政权的稳定吸纳社会精英,三是增强政府合法性。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公务员热”所带来的外部负效应,及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极大危害,更不能漠视“公务员热”背后所折射出的体制缺陷。当一些学者把“公务员热”的原因归结为官本位文化影响、归结为大学生思想认识的不足、归结为就业压力过大等等时,他们与其说在揭示原因,不如说是隔靴搔痒,并没有真正揭示“公务员热”这种现象背后的制度根源。

当前,以“公务员热”为代表的求稳心态出现时,它所折射出的是深层次的制度安排的缺陷,这种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加明显。1994年公务员考试录用开始,在最初几年,公务员职位并非是大学生、年轻群体所最热捧的职位。从1994年到2000年,公务员报考总数不过4万人,2001年才3万多人,因为那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正在催生敢于拼搏的一代。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的新一轮经济改革浪潮催生了一批敢闯、敢干的青年人。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世纪的改革,必将催生积极进取的新生一代。

解读“西工大现象”

解读浙江现象

解读“浙江现象”

大学生择业计划

大学生择业心理

大学生择业调查表

大学生择业 创业

大学生自主择业

大学生择业之路

大学生择业调查报告

当前大学生择业求稳现象解读
《当前大学生择业求稳现象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