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毕业论文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

发布时间:2020-03-02 11:33: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评析

摘 要:《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小说.它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故事塑造了人们所喜爱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女妖是一个集神、人、物、魔为一体的形象。尽管她们有着魔的本性,神的本领,但更有着人的性情,特别是女性的性情。正是因为吴承恩笔下的女妖有着复杂的性情,给后来者以有益的借鉴,对认识女性,认识社会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女妖;妖魔性;人情;人性

正 文:《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小说。它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故事,塑造了人们所喜爱的“人”、“物”化的艺术形象。《西游记》中的女妖是一个极为独特的群体。在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她们既如片片迷人的风景,又似道道可怕的陷阱,吸引着读者的目光。这些精灵妖魔,她们虽出身不同,法术各异,却个个本领高强。白骨精狡猾善变,蝎子精邪恶狠毒,罗刹女爱子情深等,共同丰富着《西游记》的人物画廊。笔者认为,这些精怪尽管有着妖的外表,魔的本性,神的本领,但她们更有着一颗人的心灵,尤其是女性的心灵。笔者很少发现有论女妖这一独特形象的文章,尤其是在女妖的人性这方面论及甚少。本文拟对《西游记》中女妖这一群体的妖魔性与人性进行探讨。

一、女妖的妖魔性

千百年来,妖就是一种反常怪异事物的名称。《左传.宣公十五年》云:“地反物为妖。”女妖也曾是美丽女子的专用形容词,曹植就曾在《美女篇》中有:“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因此,在《西游记》中的女妖魔,虽为取经人的对立面,均非善类,但与那书中的男性妖魔相比,却几乎是清一色的美人。个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美虽是女妖们的外表,妖却是一种反常的事物,而狠毒、邪恶、怪异、纵欲等却不失为女妖的内在妖魔性。美也罢、毒也罢,都成了女妖最基本的含义。女妖也就成为中国自古以来那种不符合现实社会普遍要求和封建伦理道德的代名词。当然,《西游记》中也有独特的女妖,那就是罗刹女,她除有其它女妖的共性外,却还有一颗爱子情深的心,这是后话,下面笔者略析女妖的妖魔性。

(一)女妖的美

作者在《西游记》中共写到11个(群)女妖,她们大都美比天仙。像作者在第二十七回中写道“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这是白骨精为迷惑唐僧师徒而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怪不得那八戒动了凡心。

第六十回中写玉面狐狸精“娇娇倾国色,缓缓步移莲。貌若王嫱,颜如楚女。如花解语,似玉生香。”难怪乎玉面狐狸精又叫玉面公主,原来她有倾国之色,也怪不得牛魔王会抛弃那结发前妻,爱子情深的

罗刹女。

第七十二回中写七个美人儿,“比玉香尤胜,如花语更真。柳眉横远岫,檀口破樱唇。钗头翘翡翠,金莲闪降裙。却似嫦娥临下界,仙子落凡尘。”使得那一心向佛、六根清净的唐三藏都“看得时辰久了”。而八戒那贪色之徒就可想而知了,怪不得吴承恩大师会将72回取名为“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中写白毛老鼠精的美貌更是传神,“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端端正正美人姿,月里嫦娥还喜恰。”连嫦娥都惊喜她的美色,而孙行者则担心师父为美色所惑“只怕一时动心”。

《西游记》中的女妖外表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作者在塑造这众多女妖的美貌显然是别有用心,同样也应合了前人在描写女人美丽即为妖艳的说法。既为女妖,那也就少不了妖艳了。

(二)女妖的神的本领

《西游记》中的女妖,虽然出身各异,或修炼成精,或神仙下凡,但都个个身手不凡,法力极强,具有神的本领。我们知道《西游记》中最为熟悉的人物莫过于孙悟空了,原因在于他不仅神通广大,而且贯穿始终。小说里的女妖有连孙行者也奈何不了的。像作品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中的琵琶洞蝎子精,就尤为神通。那怪道:“孙悟空,你好不识进退!我便认得你,你是不认得我。你那雷音寺里佛如来,也还怕我哩。量你这两个毛人,到得那里!都上来,一个个仔细看打!”连如来佛祖都惧怕她,怪不得孙行者那“雷打火烧”、“安于八卦炉,煅炼四十九日,俱未伤损”的头却“今日不知这妇人用的是甚么兵器,把老孙头弄伤也!”以至于最终蒙观音菩萨指示“去东天门里光明宫告求昴日星官,方能降伏”。作者在第五十九回中写孙行者与罗刹女大战,“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莫想收留得住”。最后孙行者所得仙扇也非硬取。吴承恩在描写女妖法力强大之外,还描写了女妖的善变。

我们知道,神魔皆会变,以变来欺诈对方达到目的。孙行者会72变,女妖也不例外。在《西游记》中,如果唐僧取经,没有孙悟空的炼魔降怪,单凭八戒沙僧是不会成功的;而孙行者在危难之时没有神仙启示帮助,也难成正果。这其中与女妖的善变分不开。在第二十七回中,白骨精三变三戏唐三藏,使得唐僧师徒关系紧张,最后是唐僧的一纸休书,休了悟空,弄得行者好不凄惨。

(三)女妖的魔的本性

《西游记》中的女妖无不具有魔的本性,她们都狠毒、凶残、吃人肉、纵情欲。在第七十二回中蜘蛛精为唐僧安排的斋饭有“人油炒炼,人肉煎熬;熬得黑糊充作面筋样子,剜的人脑煎做豆腐块片”。吃人是她的本性,而追求与唐僧“阴阳交欢”,也大都为了取其“阳元”。第五十五回中蝎子精强与唐僧交欢,唐不肯,“那妇人恼了,叫道:‘小的们,拿绳来!’将唐僧捆得像个猱模样。”就连心存善良的罗刹女也不例外。孙行者第一次借扇中,念及罗刹女是结拜兄弟的结发妻子,是嫂子,以礼相待。无论孙行者如何的诚恳,罗刹女都是在大骂之后举剑便砍。后来,无奈之下借得的扇子却是假的,可见她又有

多狠毒,多狡猾。

二、女妖的人情人性

吴承恩笔下的女妖,大都是害人精,是与取经事业相冲突的,但她们又不乏人情人性。正因为吴承恩笔下的女妖“有人情”、“通世故”,将女妖形象人格化,塑造成妇女形象,更好地丰富了《西游记》的内容。正如谭正璧先生所说:“女性是给与文学家以艺术的情绪与环境的唯一人物,文学里没有女性的表现也决不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1] “女妖形象的人情人性化,为《西游记》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名篇功不可没。同样,女妖的人情与人性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一)女妖的爱与情

在《西游记》中,我们对女妖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女妖的逼婚。当然,逼婚的对象无一例外的是那迂腐的唐僧。

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中,当孙行者变为一颗红桃进入白毛老鼠精肚中乱捣之时,吓得那精怪把唐僧抱住道:“长老啊!我只道:夙世前缘系赤绳,鱼水相和两意浓。不料鸳鸯今拆散,何期鸾凤又东西!蓝桥水涨难成事,佛庙烟沉嘉会空。着意一场今又别,何年与你再相逢!”真是情谊绵绵,充满了女性的柔情,还期待着下次的相逢。好在那唐三藏虔诚向佛,否则弄不好还真会与她成亲。也难怪孙行者“在他肚里听见说时,只怕长老慈心”。后来,果真再次“相逢”,这精怪也并没有因为唐僧师徒合伙骗她而报复唐僧。可见,这女妖对唐僧倒是有些人情意味。

当然,我们讲白毛老鼠精与唐僧成亲,主观上讲不能说是追求爱情,而应归为“求阳”。可那杏仙则有所不同,在第六十四回中写杏仙生得“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星眼光还彩,蛾眉秀又齐。”活生生一个大美女,且还充满柔情,为人谦虚、贤惠。像给大家进茶,吟出“雨润红姿娇且嫩,烟蒸翠色显还藏”的妙句,还说自己“妾身不才”。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虽美,却不淫。不以美色迷惑唐僧师徒,她对唐僧是有“爱之情”,就算成不了“姻眷”也未曾伤害唐僧丝毫。在唐僧识破其为树妖后都对其有怜惜之情,只有那呆子,“不识好歹”,结果了她,好生可怜。杏仙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讲,她所追求的都是一种爱与情。而且她身上有着与众多女妖不同的品质,像在《西游记》中,她是唯一一个未参与与唐僧师徒打斗的女妖,甚至连自己性命遭到威胁时都未反抗。可见,吴承恩对笔下的杏仙是肯定的,笔者也为杏仙的遭遇不平。

《西游记》中的女妖还有着亲情的显露。作者在第五十九回中就写道,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因阻挠取经,而被观音菩萨收为善财童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这本是红孩儿的造化,可罗刹女却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难以自禁的母性流露,让人动容。对于丈夫,罗刹女也是一个温柔贤良的妻子。丈夫牛魔王贪财贪色,喜新厌旧,娶了玉面公主后,很少进家门,罗刹女俨然就是一个弃妇。可她却对偶然相见,无情无义的丈夫百般殷勤,低声俯就。满肚子的幽怨却只说一句:“大王,燕尔新婚,千万莫忘结发,且吃一杯乡中之水。”可见她的情性的宽容。更可贵的是为搭救丈夫,她甘愿奉上自己苦修多年的宝扇。好在悟空也讲人情,只要宝扇,

未要她命,否则恐怕她也愿搭上。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罗刹女的爱子爱夫的深情,最后也就只有她“得了正果,经藏中万古流名”,也枉费她的一片人情人性。

(二)女妖的善解人意

《西游记》中女妖都能认识把握利用人性及人性中的弱点以逞其目的,这也是女妖人性的体现。所以,我们无论长幼,凡看过《西游记》的人,都有感于女妖的聪明和狡猾。

第八十二回中,就写到白毛老鼠精的狡猾。“却说三藏坐在林中”,“见那大树上绑着一个女子”,“长老肉眼凡胎,却不能认得”。“那怪见他来问,泪如泉涌”。“千万发大慈悲,救我一命,九泉之下,决不忘恩!”希望能以此打动唐僧那慈悲之心。虽然唐僧在孙悟空力劝之下且又念及孙行者未曾走过眼,只好作罢。但是那精怪似乎了解唐僧耳软,施法传话给唐僧“师傅啊,你放着活人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正好讲到唐僧的心坎上,弄得那三藏“也就忍不住吊下泪来,声音哽咽”。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对白骨精善解人意,奸诈狡猾刻画更是入木三分。

白骨精本是一个粉骷髅,但她也同其它许多妖精一样想吃唐僧肉,以求长生。只可惜她的本领不及其它妖精,但她了解并且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与阴暗面。在她的三戏三藏中,她第一次变化用了一个“美”字。利用美色来设陷阱,果然奏效,“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这精怪虽在孙行者护道下未得逞,却挑拨了唐僧师徒关系,弄得行者受皮肉之苦。第二次用了一个“哀”字,哭泣自己的女儿遭不测。利用了唐僧作为出家人的那种慈悲心肠。同时,更加狡猾的验证行者第一次的打杀是误杀良家妇女,虽然再次失手,却弄得行者“十分疼痛难忍,滚将来哀告道:‘师父莫念了!有甚话说了罢’!”好在行者重情义,未曾气走。第三次这精怪则变化为一个老道,念着佛经,拈着佛珠,似十分向佛。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唐僧在这荒野之地,遇到老道,真是他乡遇故知,产生了亲近感,放松了警惕,好在“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只可惜那圣僧为妖所惑,反倒怪罪行者,一纸休书逐了美猴王。怪谁?还不是那精怪通人性,狡猾奸诈。

三、女妖形象的启示义

《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从这丰富的形象中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西游记》中的女妖是人,是女性的化身。而我们又应如何去解读吴承恩笔下女妖的妖魔性与人情人性。它代表着一种怎样的妇女观?以及对后来文学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社会现象的分析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一)历史的总结

中国古代并非总是“男尊女卑”。在“女娲造人”的母系时代,女性就占统治地位。进入封建社会这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后,则一直维持着“男尊女卑”的观念,甚至有“女人是祸水”的说法。白居易在《长恨歌传序》中就曾说,他写李、杨爱情的目的是为了“惩淫欲,窒乱阶”。连他都认为“女人是祸水”怪不得人们将亡国的罪责都推到像褒姒、妲姬、杨贵妃这些女子的身上。到底女人是不是祸

水,历史自有公论。总之,这种“女人是祸水”论在古代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影响至大也是至深的。

到了明代,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巨著,但其中的女性形象还是那样的不丰满。像《水浒传》中的女性,除了潘金莲这样的淫妇形象,就是母夜叉孙二娘这种杀人不眨眼的毫无女性特征的形象。《西游记》在塑造女性形象上,笔者认为既承上,又启下。有其庸俗的一面,也有其进步的方面。《西游记》中的女妖,都有独立的人格,敢爱敢恨,敢做敢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在婚姻上都是自主的,虽未两相情愿,却大胆表白:“我与你做个道伴儿,真是个百岁和谐也”。更为可贵的是,吴承恩塑造了铁扇公主这个有着复杂性情的女妖形象。人们称她为铁扇仙,因为她使人们免受炎热焦渴之苦;同时,她爱子爱夫情深。作者在作品中也肯定了她,所以她修成了正果。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处于那个特定时代的吴承恩在写作上的不足。《西游记》虽对封建男性优越意识有所怀疑和冲击,表现出进步的一面;但它毕竟是一部写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作品,仍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封建伦理制度下士大夫对女性的偏见[2]。作者在作品中多次写到女妖的美中有“一对金莲”,所谓“全身之胜,犹在裙下双钩”。缠脚本来是对女子身心的一种变相摧残,作者写女人的小脚,本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将此视为美而大加赞赏则流露出封建士大夫的畸形审美意识与心理,显然是落后了。

到了清代,那种“女人是祸水”论逐渐站不住脚了,特别是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人们认识女性有更深刻启示。《红楼梦》中的女性同样像《西游记》中的女妖一样美丽,但她们的地位却更为优越,形象也更加突出。如“凤辣子”王熙凤,她不仅外表漂亮,且聪慧能干,以至于强过了贾府许多须眉男子。她也理所当然地成了这个贾府的大管家了。《红楼梦》中宝玉有一段惊世骇俗的言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为作品奠定了在文学上的最高地位,也是作品中最为闪光的东西,因为它打破了“女人是祸水”的谬论。

(二)《西游记》中女妖形象对《聊斋志异》的启示

《西游记》和《聊斋志异》同为志怪小说,里面大都写妖写怪。其中既有相同之处,而《聊斋志异》更有过人之处。它们都塑造了大量的女妖形象。在外表上她们都有极美的外貌,《西游记》中的女妖自不必说,而《聊斋志异》中像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公孙九娘“笑弯秋月,羞晕朝霞”等等。她们不但貌美,而且心善。像《红玉》中的红玉主动帮助贫士冯相如;当其在遭到恶霸欺辱,妻亡子散后,能帮他重整破碎的家。这就是《聊斋志异》胜过《西游记》之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丝毫不能排除蒲松龄在女妖形象的塑造上借鉴了吴承恩的《西游记》。尤其是《西游记》中的树精藤怪、狐妖花媚等的妖精形象的取材、取形、取貌对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妖精形象的塑造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如《画皮》中的狞鬼、《丑狐》中的丑狐形象。但蒲松龄却塑造了更为美且丰满的形象。他赋予她们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真善美”的统一。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贬低《西游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正是因为《西游记》在中国古典小说

创作中,用女妖这一独特形象来揭示人间情性,传导人性回归开了先河,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认识女妖形象的时代意义

《西游记》中的女妖的妖魔本性固然令人憎恶,神的本领却又让人惧怕,而人的性情特别是女性的性情又启人深思。在《西游记》中女妖是作为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曲折反映。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吴承恩所处时代对女性的歧视。同时,我们也看到吴承恩对那种不合理的封建伦理道德开始有了突破。

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被妖魔化了。悟空在取经之前不也是一个妖吗?可他后来却能潜心修道,修成正果。我们所熟悉的蒲松龄笔下的狐妖不也同样令人钟爱?笔者认为,无论所处时代如何,可怕的永远是心灵的妖魔化。今天,社会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充斥着奸诈与勾心斗角。很多人的心灵都被妖魔化了。文学作品提出问题、描写现象就是为引起疗救的注意。可见,我们从充满喜剧色彩的小说中,不能只看到那离奇的故事,而更应该看到作者严肃的人生态度。

注释:

[1] 谭正璧 《中国女性文学史话》 白花文艺出版社 1984年版

[2] 林伟玲 《<西游记>的妇女观》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 第一卷 第二期

参考文献:

1、谭正璧 《中国女性文学史话》 白花文艺出版社 1984年版

2、王国光 《西游记别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

3、张锦池 《西游记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4、蔡铁鹰 《西游记之谜》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刘勇强 《西游记新说》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试论《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试谈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

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论 西游记 中猪八戒的形象

论《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

浅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浅论《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形象

《西游记》中沙僧形象浅析剖析

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推荐]

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童话形象

毕业论文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
《毕业论文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