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德育论文变“厌学”为“乐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00:10: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望闻问切、对症下“药”

——变“厌学”为“乐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积极提倡全人教育,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而在实际中,存在于学习群体中常有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既影响他们个体成长,又有悖于全人教育的理念,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在调研基础上,以案例分析为辅佐,通过对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成因分析,如何让学生摆脱厌学,快乐学习,获取知识,健康成长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厌学;学校;社会;家庭;快乐学习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采取敷衍态度或排斥、拒绝行为的一种消极现象,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缺乏学习兴趣时对学习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我国当前的教育要求不断在提高,教学内容不断在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比以前高了几倍,这就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是悠闲、快乐的双休日,可他们却要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每天需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

在教育教学中,常发现有的学生下课精神焕发,活蹦乱跳,而一上课,却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不愿完成作业,学习效果极不理想。这其实是学生的厌学心理在作怪。厌学是学生对学习采取敷衍态度或排斥、拒绝行为的一种消极现象,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缺乏学习兴趣时对学习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厌学心理严重影响了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危害性。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找出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树信心,变“厌学”为“乐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望闻问切、查“病”因

(一)自身因素

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案例:正如我与本班高同学的谈话中问到:“你将来打算做什么职业?你三门功课总分想达到几分或每门功课想得几分?”他都是摇头没答案,或是对自己没信心。当我问到他在学习上有没有预习的习惯时,他更是低头不作回答。

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提高成绩?因此不管是默写还是练习都出现一次次的不合格,这样学习效果不好导致没信心,最后产生了厌学情绪。

2、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和学习上的慵懒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

案例:我在上课时观察过本班的王同学,一节课40分钟,几乎每10分钟我要点名提醒一次。慵懒症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老师布置的作业从不能按时完成,每天必须把他请在身边做作业。一遇到动脑筋的题就轻易放弃。即使家长每天督促陪同孩子学习,其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

这种症状存在哪会有学习积极性,哪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校教育方面

1、教育、教学

在教育方面虽早已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但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已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这使得学习竞争激烈,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当然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哪里能谈得上喜欢呢?老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优或补差,这样学生又进入了“应试教育”的盲区。形成了平时“素质教育”,期中、期末“应试教育”。

教育教学方向与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频繁的考试使学生感到疲倦,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

2、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从我从教这几年来看,由于老师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总感到失望或沮丧。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会显现出厌烦的情绪。这样会加剧他们产生讨厌老师、讨厌学习的厌学情绪的产生。

4、学生间关系

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接受知识水平不同,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现象。致使让学生觉得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家庭方面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

有好多学生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对孩子放任自流。或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爷爷奶奶。老人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过分溺爱孩子,这些小学生的依赖性强,懒惰思想严重。导致这些学生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上课自由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带到学习中来。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了,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

2、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态度粗暴

有一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对孩子严格要求固然重要,但过份地严格,特别是用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知道,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同时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案例:在与一个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谈话时她这样告诉我:“我爸爸昨晚又喝酒,和妈妈吵架,他们说要离婚,还问我要随谁过。”

在现代社会中,年轻父母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像这样的家庭也不在少数。

(四)社会影响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黄色书刊影碟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可见,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探索纠正厌学心理的对策。

二、深思熟虑、下对“药”

药引:激发兴趣、重树信心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全过程,它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乏味的心理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负担。

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第一味:以情激情、回归集体

关爱学困生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不能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种做法会不可避免地在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上产生偏差。国家需要我们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关爱学困生要从心理去关爱。关爱学困生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或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或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公平”的眼光尊重他们,以“期待”的眼光激励他们,以“宽容”的眼光启发他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这样才能让他们消除厌学的情绪回到集体中来。

第二味:多份赏识、多份机会

“人性中最深刻的禀性就是被赏识的渴望”。赏识是提高学生进取心的不竭动力。学困生之所以为差,是因为他们根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以至破罐子破摔。难道他们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不!没有不成材的学生,只有不会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师。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技能性的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他们当中不乏热衷于文娱、体育等活动的人才。如果能组织他们参加这类活动,就可逐步把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信上进的信心。

第三味:家校合作、默契配合

老师和家长要默契合作,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教师利用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校之窗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还可以从每个班中选出一些有教育方法或不懂如何教育子女的家长代表,定期让他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些辅导和咨询。并常与家长联系,共同培养孩子健康美好的心灵。 例如:如果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回家如果再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那样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很大挫伤。因此老师要与家长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严厉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攻小学生,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比读书考试更重要。

总之,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变“苦学”为“乐学”

变苦读为乐读

国旗下讲话稿:厌学与乐学

德育论文为厌学开出红处方在职业教育德育论文交流...

变“教本”为“学本”

“闯关教学”让学生从“厌学”到“乐学”

“平均数”的“变教为学”

学乐为相结合夕阳红展风采

为自己喝彩 德育论文

乐为人师

德育论文变“厌学”为“乐学”
《德育论文变“厌学”为“乐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