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蒙古族教育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01 17:12: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蒙古族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大家庭。其中,蒙古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伟大的少数民族,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创造了许多辉煌和极限。人们一谈到蒙古族,就会自然而然地与成吉思汗,忽必烈等联系在一起。是的,蒙古族的祖先成吉思汗以“世界征服者”称号载入史册,以“千年风云第一人”著称,在13世纪就建立起一个疆域恢宏日不落的巨大王朝,即草原帝国,亦称之为大陆帝国。蒙古族人民,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要谈到蒙古族能不与他联系在一起吗?蒙古族人民和中国人民能不为他骄傲和自豪吗?成吉思汗不仅创建了蒙古大帝国,还为我们蒙古族人民创建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一个民族的共同体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有了民族语言,人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表达内心情感,从而增进感情,互相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有了民族文字,人们才能用自己的文字书写历史,传承历史,用书信联系远方的朋友和亲人,使朋友和亲人永远心心相印。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字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另一种文字,这就是民族感情。

蒙古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蒙古族的教育事业也已走过了八百多年的历史。蒙古族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家庭教育,寺庙教育,私塾教育,学校教育等几个阶段。但早期受教育者都是封建王公,贵族子弟。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的教育事业才走上了新生,呈

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广大的蒙古族人民群众的子弟普遍有受教育的权利,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我以自己是蒙古族而感到骄傲,但是同时,我却不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我的家乡,蒙古族人口少,散杂居住,长期在汉族大众中生活,丢失蒙古语言文字非常严重,一些蒙古族只知道自己是蒙古族,而蒙古语言一句话也不会说,甚至有的还听不懂,只为了享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而改过来的,有不少蒙古族对本民族语言不产生兴趣,更谈不上什么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按照他们的话说:蒙古族语言没有什么生养生息的地方,内蒙古地广人稀,不是什么想往之地等等观念对民族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而在其蒙古族聚居的地方, 由于其大散居,小聚居的牧民居住特点.其学校的布局也极为分散,规模偏小,办学条件也极差.为了解决牧区校点分散、规模偏小的问题, 开始建立一些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牧区建立寄宿制学校后学生在校食宿、学习,解决了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儿童人学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学校先后实行了双语教育,其教育模式分地区、分年级等各有差异。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偏远的牧区,相当一部分学校基本无力开展双语教学,只开设了汉语文课;二是把汉语文作为一门主课开设,其余各门课程均用蒙语文、蒙文教材教学,如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之高中部;三是把蒙语文作为一门主课开设,其余各门课程均用汉语文、全国统编汉语文教材教学.。

通过走访多家学校,对师生进行调查访问发现,多年来,民考蒙古族学生升学率低、高考能选报的专业少、考上的又就业难等问题,打击了牧民送子女上蒙语学校的积极性,导致了牧区不少牧民为其子女“择校”和“转学”等现象的发生,家长参照城镇蒙古族子女上汉族学校的做法,将子女送到汉族学校,以期解决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难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虽然无可厚非,然而,这一现象进一步导致了蒙古族学校生源的大量流失,使来之不易的民族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大量蒙古族学生进汉校的现实,必然带来许多人的不适应,他们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不加以研究和解决,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对蒙古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使来之不易的蒙古族教育成果大打折扣,也会损害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象。

总结起来,蒙古族地区教育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蒙古语授课学校学生流失严重。蒙古语所处的语言环境、蒙古语学生课业负担比纯蒙语授课和纯汉语授课学生重,蒙古语的语言环境和教学质量较差,教师不被重视,学生多头升学,升学渠道存在一定问题.

二是某些地区整体上对民族教育特殊性的研究不深,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办法不多。

三是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尤其是用于发展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的民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四是民族教育立法内容不完善,重点不突出。

下面为下一步的积极组织、建设和提高提供一些意见。

1.双语教育、民汉合校是蒙古族教育今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巴州蒙古族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双语教学以及教学规模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无法满足广大蒙古族学生对教学质量的需求,致使蒙古族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质量多年来一直偏低。因此,无论从教学质量,从培养蒙古族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上讲,还是从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讲,在蒙古族学校和学生中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尽早出台有关制度安排,以确保民族教育成果和学生就业,保障民族文化传承

针对蒙古族学校生源的大量流失以及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效的对策是,当地政府应尽早出台有关导向性的制度安排,以保证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在政策法规的监督下得到全面发展,使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逐步纳人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通过制度的供给,就能吸引和留住生源,就能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例如政府应当设计这样一种制度:对上双语班的学生实施奖励制度;对就读于汉族学校的蒙古族学生创造条件学母语,并形成一种政策制度;制定一种定向性的录用制度来优先分配和优先使用蒙语授课大学毕业生或采取各种措施大力

拓宽其就业途径和渠道。巴州蒙古族目前的社会现状需要一种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特别是其教育事业更迫切需要这种安排,因为,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对于巩固蒙古族教育事业、传承民族文化、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调整布局,集中办学,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对牧区布局不合理,设点分散且办学条件差的学校进行整合,从而适当集中师资、资源来改善办学条件。对于那些班额奇缺,办学条件差,又离县城不算太远的学校应合并到县城里的学校,从而实现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改善。要办好牧区寄宿制学校,必须加大投资力度,配足配齐教学仪器,开足音、体、美课程的课时,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成长。

4.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双语班汉语文教师应由汉族语文教师担任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师的培训要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既要重视普遍提高,又要重视重点培养。要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和条件。也要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培训,但双语班汉语文教师应该由汉族教师担任,这是出于在教学方法上摆脱对等翻译的束缚和汉语语音不够标准等问题的考虑,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好让他们少走弯路、节省时间,让他们对汉语的掌握能够达到标准语水平。

5.要保障蒙古族学校的教材供应

教育机制的正常运行完全依靠教材的供给。不解决教材问题,也不提供各科辅导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将是一句空话。

蒙古族

蒙古族

教育问题

蒙古族(全文)

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婚礼

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风俗习惯

蒙古族(材料)

蒙古族饮食习惯

蒙古族教育问题
《蒙古族教育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蒙古族教育 教育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