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社会实践报告

教育问题社会实践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04 08:37:29 来源:社会实践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付斯庆

乌中旗第二小学

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时间:2011.7.21—8.5

调查地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第二小学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教育问题目前状况

为了解其他农村的情况 ,通过去各个中小学,和网上调查的方法,了解了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目前状况。此次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

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1.教师分布不合理

2001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全区还有上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城市初中,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2.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

3.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4.农村教师待遇偏低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

三、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四、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性保证,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要突出农村教育的优先地位,政府在制订教育政策时,要有针对性,应当正视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有针对性地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要树立城乡整体教育观念,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规范农村教育体制。

(二) 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才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要使农

村教师队伍稳定,整体素质提高,必须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增加农村教师的山区补贴额.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农村教师扎根农村,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应制定科学的农村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师德好,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应予以重奖,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农村教师,应清除出农村教师队伍。

(四) 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政府和学校要统一招生标准, 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此外,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设立高等教育机构或教学点。

三.社会实践调查的意义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真正懂得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推荐第2篇: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教育问题目前状况

调查时间:2010.7.21—8.25

调查对象:城乡中小学

调查方法:网上调查法

实施调查人:孙帅

暑假放假后,就直接回到了那日思夜想的故乡——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一路上风景 甚好,怀着愉悦的心情,一路 奔着家乡而去。下了车,就是,我们河北的镇上的纸店镇一初中了,学生基本放假了,然而 我看到的是,更多的年轻 小伙子 和姑娘在学校外 忙着 干活 ,我心里感觉着他们是为他们的父亲 母亲做点 工作,可谓是 有孝心啊,可是我依旧 怀着好奇的心情询问了 下,结果知道 他们已经不上学了,爸妈不想让他们无所事事 ,便叫他们 来忙着做生意,若是去 沿海 打工 ,又太小,怕出问题 ,想的再等两年 在出去。我心情沉重 ,鉴于 急着回家,没有多问。到了我家的村里,我愈发的好奇,村里已经没有年轻的同龄人了,就是15 ,16的的也没有 几个了,我处于孤单中,不免有些伤心,伤心之余,我对农村 的孩子 都去哪里 很是 好奇,于是,我展开了 一系列的调查。农村里德村民,茶余饭后,都会 待在一起,唠嗑,村头 的桥上,田地边上,街道十字路口,谁家的门口,虽然离别 家乡已经八年,然而,他们对我依然是那么的熟悉,我便倾听他们的话语,我仔细的了解着,得知村里的孩子从小上学就在高胡小学上,条件 差,没有优秀的老师,学生 大多学习水平不高,久而久之,家长就会动摇孩子继续上学的信念,孩子本身呢,学习不好,自然没啥信心了,就开始玩了,同时 ,村里很多十七八的孩子 都去南方沿海打工,回来的时候都能带些钱回来 ,这在村里 更是一传十 十传百啊,形成了,即使不上学,照样挣钱的观念,家长是这样,孩子耳濡目染,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和耐心,就这样,学校,家长,孩子,三者貌似“心心相惜”,最后的结果是,大多 没上完初中 ,即使上完,就会 立马干活去。长此以往,农村的孩子受教育情况,会越来越差,和城市也将会有更大的差距,更不要说我国家的教育的未来,占几亿人口的农村,也将面临 更大的教育压力。 痛心之余,我想了解其他农村的情况 ,通过去各个中小学,和网上调查的方法,了解了我们县的农村教育问题目前状况。

一.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两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湖南省有关部门今年夏天对6个县市的

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

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1.教师分布不合理

2001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办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全区还有上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城市初中,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2.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

以我区2002年为例,全区教师共减员216人,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教师缺编严重。而区财政无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

3.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5120名初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有2270名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44.3%。

4.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加之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然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在对4447名小学教师问卷中,2252名教师认为工作负担重,占问卷人的50.6%。

5.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在对5120名中小学教师专项问卷中,订阅有关教育报刊杂志仅1种和未订的有1897人,仅在写论文时阅读使用书刊资料的占810人,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仅962人。

6.农村教师待遇偏低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区级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教师极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三、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四、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

附农村教育调查问卷

1、请问您是否知道今年政府出台的免除学杂费的政策吗?

A 知道22B 不知道4C 听说过一点 1

2、您对这几次免费满意吗?

A 满意21B 还可以3C不满意2

3、今年(或近几年)孩子的学杂费减免了多少?

A150B150——2003C 200以上2

44、就现在来讲,除正常上学之外,孩子课外辅导费用约是多少?

A 150B150——200C200以上D无参加辅导27

5、您家里几个上学的孩子?两个:7一个:20

是否感觉承担他们的上学费用比较重呢?

A 是 9B 不是18

6、学杂费免除后您觉得家庭经济状况有什么大的改观吗?

A 有 13B 没有14

7、家庭收入增加了,学生学费减免了,是否想过让孩子去城里接受教育呢?

A 是 19B 否 8

8、家里有上师范类的大学生吗?

A 有 3B 没有 24

9、211类师范大学学费全免,知道这项政策吗?

A知道 4B不知道 23

10、如果孩子上高中,是否有意让孩子报考211类师范大学?

A 是 9B 看孩子兴趣而定 15C 没想过 3

11、对今年政府减免学杂费的政策看法如何?

还有什么困难或建议?

(1)加大财政支持

(2)明确费用名目,收费要列出收费单据(3)减少另立名目收费

推荐第3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报告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对长沙市马王堆等中学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展开了问卷调查,学生年龄段为13—16岁。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

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取”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闭塞的偏僻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民办学校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个主要渠道。而因为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接受全部前来报名的农民工子女。民办学校的教育条件又令人堪忧。此外,在入学问题上,费用是首当其冲的。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显示,24名家长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25%的家长认为学杂费用收费较高,4.17%的人提出有学校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且费用偏高。按照现行标准,农民工子女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是要交费的。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至于私立学校,收费标准不一,也不透明,很难统计。在费用问题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面临三大难问题:就读私立学校费用太高,一般家庭根本无法负担;就读公办学校却因为户口的问题,使得孩子根本不能和同龄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第三是一些为农民工子女专门办的学校却因为工商部门对于学校的定性和自身办学经费的问题而常常出现运转困难,这一类学校的本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而在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入政府开设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或者学校建立专门的班级问题上,37.5%的家长愿意,41.67%家长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20.83%的家长明确表示不愿意。而

33.67%的孩子表示愿意入读此类学校或班级,52.04%表示无所谓,有14.29%明确表示不愿意。

尽管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度都充分考虑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在承诺着手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但实际上都收效甚微。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的原因究竟在深层次的体制矛盾上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的看法是:

首先,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既要增加财政投入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

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只得采取排斥和关闭的办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其次,出于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因为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来去自由,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可是一旦要把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城市政府必须要解决的日常工作,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农民工家庭的整体进入。那么城市政府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要涉及到他们的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甚至对于城镇公共设施供给的压力。

第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问题。尽管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在对农民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而且也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逐步加以解决。但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等于在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实际上的受害者就是这些在城市打工就业的农民的下一代。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农民工子女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享受义务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这完全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

那么,就上述体制矛盾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各级政府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认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否能够从心理上把他们与城里人公平对待,并逐步从体制环节上来解决这些现实的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以下建议:

首先,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要正确认识农民工也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在无法享受城里人各项公共福利的状况下,以极低的成本为城市的企业提供了大量利润,并创造了城市的税收,同时还在很多方面承担各种不公平的费用。因此城市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来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这是政府对于作为纳税人之一的农民工的正常的服务。政府应着力解决导致教育领域受教育权利事实上不平等的体制性问题,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所强加的受教育界限,取消教育赞助费等其他不合理的收费制度,保证流动劳动力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其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注重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内部效益,必须建立严格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制度和合理的学校设置制度。

其次,是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取了近些年城市的快速发展。当我们看到农民工的子女大量失学,而在一部分城市却盲目地提出教育已经现代化的口号,把大量投资用于提高城市教育的硬件设施,使城里人的后代和农民的后代文化素质的差距日益扩大。这不仅不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而且会拉大我国的城乡差距,引发长期的社会矛盾。因此,应允许在城市里专门解决农民工子女基本教育的民办学校存在,不能以降低城市教育水准为借口关闭这些学校,使大量农民工子女失学。对农民工子女应放宽就学准入,减少甚至取消部分入学就读程序,畅通人员流通,尤其是加强民工子女教育引进的绿色通道,在民工子女的就学、就业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消除体制障碍,改善地区、城乡关系,进一步放宽农民工子女来杭就读的准入条件,切实做好教育、社会保障等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为民工在城务工减少后顾之忧。

再次,消除偏见,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福利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不必担心农民工大量的涌入城市,会带来城市的不安定。因为根据近些年对农民工的调查跟踪,农民工的流动就业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并非盲目的。因为农民工也需要就业的稳定,特别是携带子女的农民工家庭。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和就业条件,农民工很难选择带着妻子儿女饱受颠沛流离。他们在家乡还有一块土地作为他们永久的社会保障和满足温饱的收入条件。作为中国农民还有一个十分眷恋家园的传统。从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上看,农民也应该享有这个国家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正常权利,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当然这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逐步要解决的城乡分割体制的根本矛盾,要有一个历史过程。

最后,应加快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实行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首先具有“义务”性质,各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来普及和落实这项目标。推进义务教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工作,各级政府应真正落实研究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的监督和实施,应是中央政府的事权职责,也就是应由中央政府来解决城乡基本的义务教育经费支出,而不能实行两种国民待遇。因此,应确定中央对于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教育问题。在过渡期间,政府应对在城市内私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场地,并严格监督不得乱收费,防止增加农民工的负担。 流入地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补助政策。这种补助,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的补助,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的资助。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可以以政府财政资助、补贴等形式加以资助,体现“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精神,避免把农民工子女往民办学校一推了之。而在我们的调查发现,45.83%的学校没有设立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助学金或补助,这是教育部门应当切实做好的一个重要部分。教育部政策与法制建设司副司长孙霄兵认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民办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要由流入地政府负责首要责任。政府要把这些子女安排到公办学校当中,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地接受教育。在政策运用上,当地政府要采取措施积极扶持农民工子女学校,使他们的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而不能采取达不到标准便取消的方式。

农民工学生已经成为城市学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学生群体,因此,针对他们的心理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已成为学校、教师、家庭的当务之急,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在以下几方面切实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

首先,学校应给与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心与爱护。由于农民工孩子来自农村,使他们与集体中的城市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交往中具有退缩、提心吊胆、没有魄力等特点。有的孩子还是半路转学,就更加缺少和同学们认识熟悉的过程,在活动中容易受到冷落,胆小一些的学生越是受到冷落就越不愿和同学们交流,于是恶性循环形成孤僻的性格,导致了自卑心理的形成,他们想融入到集体之中,却又害怕来自城市同学的冷漠。共同的处境使他们同病相怜,常常在农民工孩子内部自成“ 一帮”,形成一些小团伙。这些小团伙具有极强的小团体性,并和班集体存在一定的距离,成为一个游离的群体。还有一些学生放弃学校环境到社会上寻找温暖,与社会中的无业青少年相结识,这些处于青少年期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社会阅历浅,认知水平低,从而导致相应的问题行为频频出现,也对社会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学校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应该注意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多发现他们身上的其它长处,并给予足够的表扬,帮他们提高在集体中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要努力防止形成小团体,注意它们于社会上的交流,避免给社会和正常的学校教育带来隐患。

其次,学校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孩子的父母千辛万苦来到城市,把子女送到城市读书,渴望的就是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能有一个健康的发展,能像城里孩子一样生活、学习。因此,无论是成绩的差异,还是性格的不合,抑或是心理的缺陷,学校老师都要一视同仁,从内心去关心他们,并努力做好他们的心理转化工作,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三,学校多开展集体活动,增强与同学间的亲和力,使农民工孩子尽快“本土化”。由于农民工学生的自卑心理,不能很快的融入到集体中去。那么学校就应该组织班级学生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并有意地安排这部分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并让他们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老师还要积极地协助他们,为他们出谋划策,让他们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为他们树立信心。并有意安排他们与其他学生一道共进退,增强与同学间的友谊和凝聚力,也能使他们尽快与班级融为一体,适应当地的学习和生活。

第四,注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如果开设有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有专门的心理教师或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就可以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把握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这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

第五,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农民工孩子父母的联系,是促进农民工子女尽快融入学校的一个关键。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多组织农民工家长学习孩子的心理,了解教育,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心理上的种种问题。

综合我们从问卷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现象与提出的一些浅陋的观点看,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城市人不应歧视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我们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面对的不单单是读书的问题,更有如何融入城市的问题。农民工的后代,将不再是“农民工第二代”,而是城市新公民。他们可以成为农村走出来的最有希望的一代。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突显在我们面前,更让我们深思现在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十分严峻的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转型期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成本,这个成本需要政府、全社会和农民共同来承担。政府要把农民工问题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合二为一,切实解决好农民工这个特殊的城市群体的问题。而教育部门应该和社会共同协起手来,办好教育,办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学校应把农民工孩子的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尽快且和谐融入城市。这样不仅仅对于农民工及其子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推荐第4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报告

一、问题概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据中央教科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小组抽样显示,甘肃、江苏和陕西三省某5县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47.7%。劳务输出大省四川在调查中发现,一般农村学校,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比例达到70%,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85%。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和比例还将增加和提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将更加突出。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具有规律性

从时间上看,由于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依赖逐渐增强,留守儿童的比例与年龄成正比关系。调查显示,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要低于初中,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比例要低于高年级。此外,从区域上看,由于受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分布具有从城市一集镇一村庄递增的规律。比如涪陵区江东片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就只有18.7%,作为集镇的蔺市镇小学为38%,而在行政区域调整中被撤并的五马乡原所辖五马小学为44%。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是亲情缺乏,心理失衡。涪陵区调查显示,70%的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26%的留守儿童“偶尔想念父母”。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二是习惯不良,学习较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

三是教育单一,安全难保。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四是道德滑坡,价值扭曲。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

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五是留守儿童犯罪率逐渐上升。资料显示,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在押的未成年犯上海市籍与外省籍的比例:2000年为6:4;2005年猛增至3:7。这七成少年犯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女,且这个群体已占未成年犯罪的50%以上。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任重道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难问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中的突出问题。虽然中央和一些地方出台了不少的规定和办法,如:“一帮一”、“手拉手”、“特别关爱”、“结又才帮扶”、“共享蓝天”、“关爱行动”、“寄宿制工程”、“心理阳光工程”,“代理家长制”、“留守儿童之家”、“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四老”家长培训班等。但应该看到,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具有长期性、广泛性的特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又必须依赖经济社会发展和突破体制障碍,所以目前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上层关注多,基层措施少;专家呼吁多,部门落实少;局部活动多,整体受益少;短期工作开展多,长效机制跟进少。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整体发展中存在农村劳动力欠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之间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城镇化,二是劳务输出。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按照要用城乡统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思路,必然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劳务输出是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由西部流向东部,由乡村流向城市。很多地方政府将劳务经济作为本地区“第一经济”来发展,加剧了这一趋势。

(二)留守孩子家庭多有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两大顽症

教育意识薄弱,重养轻教。外出打工的部分农村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了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

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淡薄。

(三)学校教育中有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比较其他学生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对策及建议

建议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抓好三大重点工程

一要在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还存在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需要,很多学校还没有建成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即使具备寄宿条件的学校,接纳能力也很有限。另外还有管理的人员和经费欠缺。针对这些问题,建议:第一,目前,要抓紧对2004年以来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在第一轮工程结束后,国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第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第三,寄宿学校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第四,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努力缩小城乡间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上的差距。二要加速推进“共享蓝天”工程。“共享蓝天”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是各级地方政府跟进乏力,尤其是在机构的设置和经费保障方面进展缓慢。为此建议:第一,加强督查和落实工作。第二,敦促尽快:成立专门机构。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尽快增加编制、配备人员成立一个专门的强有力的协调机构。第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测评体系,落实工作经费。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相关的督查、激励、信息反馈机制和测评体系,落实工作经费,为开展“共享蓝天”大行动提供组织和财力保障。三要尽快完善“绿色通道”畅通工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除了在“留得住”上做文章外,还要在“流得畅”上想办法。根据相关规定,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问题由接人地负责。

(二)完善推广三种经验

一要丰富和推进校园关爱活动。虽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因社会和家庭而产生,但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在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家长远离孩子时,学校更应该扮演孩子第二个“家”的角色,主动承担起更多的教育义务。二要完善和推广“代理家长制”。“代理家长制”源于重庆市南川区鸣玉中学,其经验经过多家媒体宣传得以在重庆和全国推广。这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办法。但是,此制度在推

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角色认定难,制度跟进难,责任落实难,长期坚持难。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代理家长制”:第一,建立准入机制。代理家长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本人愿意,二是家长认同。第二,建立跟踪评估机制。第三,建立退出、奖励机制。第四,建立综合代理模式。第五,尝试建立补助机制。

(三)构建三大保障体系

一要发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推行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经费保障体系。二要抓住统筹发展契机,逐步拆除体制屏障,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三要明确家长监护职责,帮助家长优化选择,加固监护保障体系。(刘明华 李朝林 刘骁畅)

推荐第5篇:民办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民办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民办教育问题调研报告第一篇:

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市教育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了解情况,总结发展经验,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日,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总体情况与主要做法

我市民办教育从1989年9月**县**中学诞生起,大致走过了三个时期:即低门槛准入,滚动发展期(1989年-2002年);优化政策环境,快速发展期(2002年-2006年);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期(2006年-现在)。截至2012年底,我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409所,固定资产近15亿元,占地面积2937亩,建筑面

积91万平方米,在校生数约11万人。民办学校在校生数与全市在校学生数相比,小学达%,高于全省的%和全国的%;初中达%,高于全省的%和全国的%;高中(含职高)达%,高于全省的%和全国的%;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全市的%(无证园未统计)。有8所民办学校被评为市级优秀民办学校,一所职业学校通过省级示范中职学校评估,5所民办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幼儿园标准。一些民办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渐显现:如**县励志中学实行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柔性与制度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成效显著,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优质教育资源;**市**实验学校的数字化校务管理平台和教育资源库,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评为全国中小学优秀网站,学校被评为首批**省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市**职业技术学校引进省内外先进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2012年通过省级示范中职学校评估;**市**幼儿园成为

我市首批达到市一类园标准的民办幼儿园。

我市民办教育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还是涵盖领域,均居全省领先地位。在增加教育供给,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有关专家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如北京《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社长、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柴纯清在多家媒体上发表了《地方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以浙江宁波、****、湖南常德三地为例》。《**青年报》2008年12月24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以《**山作证》为题专题报道了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思想上重视

我市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由于财力的限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很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迫切需要社会力量来改善,历届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此都保有清醒认识,高度重视。一是确立开放办学观念,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市委、市政府较早地要求各县市区党委、政府重视民办教育,破除非政府办学不正规的旧观念,并于2001年5月组织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教育局长赴**考察民办教育,从领导层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对发展民办教育的认识。为鼓励其发展,2012年11月,市教体局简化审批程序,下放民办初级中学及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审批、管理权,委托各县市区教体局受理民办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其他民办中等教育机构的办学申请并行使属地管理权。二是建全组织机构,服务民办教育。2007年我市专门设立民办教育管理办公室,成为全省最早设立的几个市之一,2008年4月又成立全省第一个民

办教育协会,使民办教育遇到困难和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如《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为让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这一精神实质,依托民办教育协会这个平台,先后举办多项专题培训,为其解疑释惑。为及时了解民办教育发展新动向,指导我市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2008年11月,我市代表**省组团赴京参加改革开放30年之中国民办教育纪念论坛,和同行们共同研讨民办教育的责任与使命2009年12月,与宁波、上海等城市共同发起成立全国民办教育城市联盟,并于2010年在我市举办第二届年会,与来自14个省21个城市的代表共同探讨民办教育发展问题;从2011年起,连续三年组织民办学校举办者、管理者赴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培训,就民办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发展听取专家解读等等。三是大力进行表彰,提振办学信心。除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

市民办教育表彰大会(2003年2月)和民办教育发展现场会(2004年9月**县)外,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对民办学校进行评比表彰,极大地增强了民办教育工作者的办学信心,也吸引了市内外、省内外投资者来我市投资办学的热情。

2、政策上扶持

2002年1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意见》,提出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规划,确立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地位,民办学校的校园和建设用地、规费征收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民办学校的学生在升学、就业与公办学校的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公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机制等多项扶持政策,并将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列入县市区政府年终教育目标考核内容之一。2003年9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学教育六项工程的意见》,在全省率先将民办教育促进工程列入其中。市

教育局同年底出台了《关于民办教育促进工程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优惠政策。各县市区也相应出台了奖补、支教等一系列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出台《关于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的暂行规定》,每年按不少于在职教师2的比例选派优秀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工资由财政发放。每年设立20万元奖励基金,对办园规范和质量较高的民办幼儿园进行奖励等等,促进了全市民办教育快速发展。

3、管理上规范

2005年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民办学校管理工作的通知》,确定2006年为民办教育管理规范年,同年,召开了规范办学行为汇报会,尽力使每一所民办学校都能够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持续、健康地发展。一是严格审批。对申报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严格执行有关设置标准;对申报短期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按《**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及申办审批

的暂行规定》执行。审批时,既审定学校章程、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招生办法、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又核查校舍条件、设备设施、启动资金和师资构成;又认定办学形式、学校领导体制和法人代表资格,经公示后才依法颁发办学许可证。二是严格督查。重点督查办学方向、育人环节和安全卫生等,引导学校处理好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的关系,提高质量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关系。通过评估,达到示范学校标准的给予挂牌,以资鼓励。如发现未经备案发布虚假招生简章、广告,不按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标准收费,年度未作财务会计报告等问题,责令纠正。对非法办学进行清理整顿,一些经过整改仍达不到设置要求的,坚决予以关闭或取缔,使我市民办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二、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主要问题

我市民办教育的发展,总体上处

于全省领先地位,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民办教育举办者未能真正将自己从事的事业完全置身于整个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中,对其公益性认识不足,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只注重给予的权益、支持和扶持方面,而忽视赋予的义务、责任和行为的规范;另一方面,地方法规政策不够健全配套,对民办教育统筹规划、监督管理、协调发展、指导评价等不够到位,这些给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政策法规意识比较淡薄,办学行为不够规范

一些民办学校举办者不按教育规律办事,办学思想不端正,不重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而是急于收回投资,片面追求赢利。一些民办学校产权关系错综复杂,法人财产权与出资人财产权尚未明晰。尽管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是民办学校批准设立的必要条件,但实际上有些董事会制度流于形式,所

有权和经营管理权没有真正分离,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学校利用政策法规的空缺而不规范地融资和资本运作,存在较大风险隐患。还有一些学校超越原定办学层次和招生范围,以大量花费发布虚假招生广告、高额招生回扣、压低收费标准抢夺生源,导致办学投入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产生不良社会影响,损害了民办教育的整体形象。

2、政策配套不完备,发展不均衡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所规定的包括设立专项资金、经费资助、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拨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经费及用地和建设优惠等扶持、奖励政策,我市尚未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有关部门及一些县市区至今未能完全贯彻执行,或未拿出可操作的办法。再如在教师合理流动方面,有的地方出台了公办学校教师对民办学校的支教政策,有的地方却出台了限制教师流动的规定。在教师待遇方面,公办学校

与民办学校教师的身份差异,造成所享受的养老、医疗保险等待遇不同等,导致不少民办教师心理失衡,期望通过各种途径跳出民办教师队伍寻求更好的发展,除少数优质民办学校,大多数民办学校面临着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的发放方面,一些地方已经或部分执行,一些地方基本没有执行。在均衡发展方面,一些地方民办学校设置过于集中,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占有量超过公办教育,凸显了社会公共教育资源的不足,而在绩溪等地,民办教育几乎为零。

(二)对策思考

我市民办教育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它凝聚着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广大民办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劲可鼓不可泄,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力。

1、充分认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民办教育的领导民办

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但其在弥补公共教育资源不足,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致力于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因此,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公办、民办教育发展,把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根据不同教育层次和区域特点,合理布局,纠正偏差,使民办学校的数量、规模、质量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不影响整个教育的公益性。

2、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

认真梳理我市有关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对不适应现实需要、存在歧视或冲突的政策进行认真清理,该配套的尽快配套,该纠正的尽力纠正,该落实的全力落实,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政策体系。当前,要尽快制定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具体实施细则,对其给予民办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尽力落实到位。逐步建立公民办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给予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定、专业培训、社会保障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解决民办学校留人难问题。义务教育是国家强制性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每一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理应享受同等生均教育经费。各地都应加大力度,逐步提高对符合政策条件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育经费的补助比例,直至全额补助。

3、规范和引导并举,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要严格实行办学许可证制度。按程序审批,既要注重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经费投入等硬件审核,又要注重办学方向、办学思想、校长素质等软件考核。针对当前突出的学前教育无证办学现象,该整改的整改,该取缔的取缔。同时把好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关,探索对不要求合理回报、要求合理回报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民办学校进行分类管理。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加强对民办学校财务和资产情况监管。二要积极引导民办学校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转变。探索政府和民办学校合作办学,构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共享办学资源,充分发挥两种机制优势,使群众得实惠,民办教育上台阶。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学校、企业、个人按照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办学,鼓励和引导出资人加强对民办学校持续投入,在特色上做文章,做大做强民办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使民办教育真正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

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民办教育问题调研报告第二篇: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研究探讨我市发展民办教育工作,2015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采取收集资料、实地调研、召开汇报座谈会等方式,分准备、调研、汇报座谈三个阶段进行。期间,组织学习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到陈埭霞村外来工子弟学校、华泰汉唐双语幼儿园、季延初级中学、安海子江中学等民办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发展民办教育总体情况的汇报,组织部分民办学校负责人和教育、经济发展、财政、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职能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市比较重视民办教育工作,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

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较好地推动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市现有中等教育学校56所(普通中学54所,独立职校2所),其中民办5所(职业中专1所、完中2所、高中1所、初中1所),占%;小学294所,其中民办小学8所(外来工子弟小学5所),占%;幼儿园(点)330个,其中民办幼儿园13所,占%。全市民办学校在校生15932人,占全市学生数的%。其中,职专生397人,占同类别学生数的%;高中生1757人,占同类别学生数的%;初中生5574人,占同类别学生数的%;小学生6072人,占同类别学生数的%;幼儿园幼儿2529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另有民办培训机构25所,生数2167人,专业以英语、写作、数学奥赛、音乐、美术、电脑、服装、汽车驾驶等为主,累计招生71186人,已结业67341人。民办学校教职工857人,占全市教职工总数的%。

从发展现状看,我市民办教育稳步发展,整合运用了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大多数民办学校办学情况良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但是,我市民办教育在思想观念、政策扶持、办学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相当差距,特别是民营经济活跃的特点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综合调研情况,调研组分析了四方面问题:

1、对发展民办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扶持力度不大。多年来,我市的侨乡优势在扶持教育发展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大量的华侨、港澳台同胞、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减轻了政府的投入压力。由于财政压力相对较小,加之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经验不足,对确保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保证教育质量等方面没有足够的把握,导致我市对发展民办教育重视程度相对不足、认识不够到位,政府包办教育的观念未根本上得到转变,民办教育发展步伐不快,以被动式发展居多。如实地调研点中的霞村外来

工子弟小学、子江中学、季延初级中学,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全市对发展民办教育缺乏整体、连贯的思路和统筹规划,在将民办教育机构纳入全市教育布局方面,也没有一个很成熟的规划和充分的考虑。《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的设立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扶持奖励措施等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2、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学习宣传不够。《民办教育促进法》解决了多年困扰民办教育的允许合理回报、谁投资谁受益、赋予民办学校公平的法律地位等核心问题。但由于宣传《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得不够,个别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民办教育仍存在模糊认识,民间资金对民办教育的投资回报、产权归属等问题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投入资金举办民办教育较多地处于观望状态。

3、现有民办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有相当差距。首先,统计资料显示,目

前我市在园幼儿中,外来生占%;在校小学生中,外来生占%;在校初中生中,外来生占%。从我市产业发展现状看,中年产业工人的稳定度会逐步提高,全市学龄人口仍可能呈增长态势,如果外来人员能充分享受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市民待遇,初中富余资源的提法将有无法实现的可能,现有教育资源更显捉襟见肘;其次,我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在2015年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单靠政府投入,单靠现有的教育资源显然无法满足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已迫在眉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将是必然选择;第三,随着部分群体经济能力的增强和对子女成才的渴望,要求享受到标准更高、更多元化的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吸纳这部分人的资金建设更多标准更高的民办教育机构,相应缓解公办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使公办教育

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满足普通群体教育需求上来,将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民办教育来整合和拓展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4、部分民办教育机构办学条件急待改善。主要是几所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班生数严重超标、生员流动频繁、办学设备不足、场所局限等问题。子弟学校的建立在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条件,确保其子女受教育权方面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但做好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本身就是政府的应尽职责,如何整合教育资源,做好对这部分群体的义务教育工作,必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此外,调研中发现个别民办学校没有与公办学校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不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

二、意见与建议

1、加大宣传《民办》

教育促进法》力度,正确认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组织或者公民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各级各类教育,旨在打破公办学校人财物全部由政府包办的格局。同时,民办教育作为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制度创新,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广泛宣传,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内容和当前形势结合起来,通过宣传,转变政府包办教育的观念,营造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力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

2、加大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议市政府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制定扶持发展民办教育的具体措施,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要依法保障民办教育机构的合法权

益和法律地位,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各项扶持政策,扩大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民办教育创造一个鼓励创新、公平竞争、一视同仁的宽松发展环境,保护民办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对投资者的权益、民办学校的用地建设、投融资以及教师的人事档案、职称、聘任、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优秀教师的编制问题等方面,要研究出台解决措施和具体规定,切实保证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政策和待遇上同等,激发民办教育的活力和创造力;针对调研中民办学校反映较多的一些优秀教师无法办理调动手续的问题,建议教育、人事部门认真研究,探讨实行重新建档挂靠人才中心等做法的可行性;要加大对现有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现有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承担了部分义务教育任务,解决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精神,拔付相应的教育经费,加强指导和服务。

3、统筹规划,创新体制,有重点地发展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地区布局、层次、类型导向等方面都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注重特色、保证质量。经发、教育、规划、国土等部门要加强工作协调,在城市规划和新区建设中,充分考虑民办教育机构的规划设点问题,并纳入全市教育布局。建议我市要重点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则应把握适度、有重点地发展的原则,缓解财政压力,把节约起来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提高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质量上来。可以探讨打破民办教育单一的法人投资模式,尝试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采用土地作价入股、闲置国有资产入股、民间战略投资基金联合入股等方式,充分用足、用好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和创新办学体制。要充分运用民办教育的体制优势,形成对公办学校持久的竞争压力,最终实现公办与民办双赢。

4、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防范市场风险,确保教育质量。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严把准入资格、加强教学督导、倡导诚信办学、严格监督管理、认真指导服务。在市场准入、收费规定、广告发布、年检年审、信息披露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严把审批关、财务关、评估关。要推进依法治校,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加强民办教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导入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质量评估体系,切实保证教育质量,全力防范办学风险,逐步建立起自动调节、规范运作、科学发展、健康有序的民办教育市场规则。

5、想方设法,大力扶持发展民办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发展民办高、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必须作为城市软环境建设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议今后对发展民办高、中等职业教育要

进一步重视,要大胆放手、大力推进,出台和采取一些比扶持规模企业更有力的措施,加大项目引进和招商引资力度,力求通过个体的突破和发挥效益,带动全市民办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借助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发展上档次、上规模的教育培训机构,使我市从业人员能享受到便利、优质的再教育、再提高机会,更好地留住人才,努力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提升科教竞争力。

推荐第6篇: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姓名:

班级:

院系: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实践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二、实践调查内容。

1、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

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一般指6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学习能力的流动人口。他们就读的主要途径有四种。

一是借读公立学校。这是城市农民工最愿意接受的形式,但其家庭得交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目前进人此类学校的人数不是很多。

二是进人正规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学习。这类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批准,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但进入这类学校需要较高的收人支撑,一般农民工子女只能望而却步。

三是进人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办的学校,这类学校由政府批准建立,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往往高于农民工子女流出地的公立学校。由于交纳费用比较低,打

工子弟学校成为很多流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解决流动少年就学问题的一种主要形式。但是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第四类也是重要的一类就是非正规农民工子弟学校, 这类学校往往被视为“非法” ,它们尽量避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视线而成为“地下学校”。它们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部分教师素质较低,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可是费用较低,就读于这类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的绝对数量是巨大的。

综合以上所述,以上四类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主要途径,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真的很让人担忧。很多农民工子女仍然得不到正规、合理的基础教育,使得他们和城市孩子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呢?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受教育权利。四是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

3、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首先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本身要改革创新,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

第二,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工作制度机制。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例如,在法国16岁以下的适龄儿童,无论国籍是否为法国,都能够享受跟当地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差别,不管这些儿童有没有合法的身份。法国人的观念是,对社会来讲,这些外来人口既然来了以后更有可能在这里,教育是最好的融入渠道,同时现在让他们受教育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失业,犯罪问题。这就对移民子女给予了一视同仁的教育机会,坚持了公平性原则,同时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三,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的矛盾。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通过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

最后,加大公办学校投资力度,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广度,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

三、实践体会。

这次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农民工家庭的状况,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但效率比较低,时间花费较久,有待改进。

并且意识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处理和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各级政府必须群策群力,深化改革,真正解决这一社会性难题。

推荐第7篇:社会实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姓名: 班级: 院系: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实践目的。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也相继出现,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些年来,社会公群体作为一个新兴的庞大群体在中国迅速形成,他们在解决了城市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同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自己的祖辈照顾,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留守儿童依旧是祖国美丽的花朵,为了深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未来,为此做出社会实践调查,旨在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尽自己所能从事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设事业。

二、实践调查内容。

1、留守儿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做出贡献的同时,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暴露出来。外出打工农民大多是青壮年,子女正值幼学阶段,多数被丢给爷爷妈妈或亲戚照顾,这些子女就叫“留守儿童”,概括的来说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2、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

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据福建省的一项调查,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到在校生的1/3,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另有报道,中部地区的一所农村学校有842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为455名,占学生总数的54.5%。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首先,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过少。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其次,大多监护人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第三,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最后,留守儿童疏于照顾,人生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

3、出现留守儿童的原因。

从大环境来讲,社会因素难辞其咎,城乡收入差距大,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大中城市去打工;家长对孩子抚养、教育的重要性理解欠缺;城乡不均衡发展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总体来说,我认为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是产生留守儿童最根本因素。

三、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1、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学校加强教育管理,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各科老师、主要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进行谈心、疏导教育、进行家访等达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

2、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村(社区)的教育作用。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

3、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并且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感,在孩子上小学和初中阶段,家长尽量不外出,或是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给予孩子亲情关怀。

四、实践体会。

在此次实践中,分别抽样调查了各个农村家庭存在的留守儿童问题,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重要性,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但调查并不充分,程序相对不够逻辑化,还需要改进。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关注留守儿童不只是小事、家事,更是国家大事,是关系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为了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家庭教育缺位,为了这些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爱心支教活动。希望用我们的努力让留守儿童不再是个问题,相信在我们大家的不断努力下,那一天会很快到来!篇2: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社 会

班级:供电 学号:

实 践 调 查 报 告 3121 2014年1月26日关注留守儿童大问题 探索留守儿童新举措 ——院西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增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监护现状另人堪忧,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日趋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针对如此局势,我们团队对院西等农村留守儿童做了调查。 关键词:背景 介绍 教育概况 调查 分析 原因 策略

一、实践背景

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几十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一亿,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随着乡——城迁移型流动民工队伍的持续扩大,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跟随父母流入到城市儿童即“流动儿童”,另一个则是留在原籍由他人代养或寄养的儿童即“留守儿童”。近些年来,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城市中的“流动儿童”,与此相关的调查数据、理论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保护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是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004年,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全国性报刊对其学业、生活、性格等状况进行大规模的报道之后,才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对这一群体的系统研究也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即使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涉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

二、活动介绍

1、实践主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大问题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举措

2、实践时间:2014年1月19日——2014年1月25日

3、实践地点:城关镇,长安镇等。

4、具体行程安排: ① 1月19日

联系村支书,获取所调研农村的基本信息,确定所需走访的家庭。 ② 1月20日——1月21日

走访所调查地区的留守儿童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发现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③1月22日

设计问卷,在村里及学校发放调查问卷。 ④1月23日——1月24日

根据所走访的留守儿童家庭的状况和调查问卷,分析数据,查找文献,检索资料,得出调研报告,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⑤1月25日

将调研报告返还给村委会,然后发放到留守儿童家庭中,以作为以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参考。

三、城关镇教育概况

城关镇为大院西村所属乡镇,在和城关镇教育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座谈了解教育状况时,发现城关镇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业务素质差,从高中到小学普遍不能胜任,文凭高水平低。

2、有关部门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高级中学、初级中学的关系处理不到位,有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重抓高中、小学,忽视中学。

3、教师的敬业爱业精神不强,对学生冷淡。

4、良好的老师流失太大,影响全镇的师资质量。

5、教师的定员定编不合理,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解决好民办教师辞退工作。

6、对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只看到了教育的不足,没看到教育的长处,造成群众没有正确的评价。

四、调查部分

1、准备情况

我们的调查主要采取三种方式:问卷调查、口头调查和资料调查,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 我们小组通过参考一定的资料,然后讨论制定了一定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原来计划设计三种调查问卷,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就只针对留守儿童做了一种全面深入的调查问卷,问卷均为匿名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分四个部分:首先是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此部分主要是为了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所处的环境;第二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因为被调查对象的教育方面问题与他们的心理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对所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也做了比较透彻地调查;第三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学习状况,主要调查他们自身在学习方面的种种情况;最后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教育状况,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掌握被调查对象的信息,并希望能引起广大社会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2、具体调查情况

为了更为有效的展开调查,我们首先到城关镇镇政府了解全镇的留守儿童的情况。镇政府工作人员非常客气的接待了我们,表示非常支持我们的调查,并会尽全力给我们支持。经询问得知,城关镇主要经济来源为种田,这就导致许多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因此留守儿童也不算很少。

在调查的过程中,不论是村委会还是留守儿童家庭,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经过两天,调查顺利结束。

在整个调查的过程中,除了问卷调查之外,我们还进行了许多口头形式的调查,包括对行人、留守儿童家长、政府工作人员、路边乘凉的人等等,调查后也做了记录。这些,也丰富了我们的调查,扩充了我们的材料。

整个调查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扎实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也得到了锻炼,调查过程相当成功。

3、调查分析

得到第一手资料后,我们小组整理数据、查阅文献、检索相关资料,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五——七部分。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对长安镇及附近村庄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开拓了眼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本次调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反思的地方:前期准备工作不是特别充分,选取地点留守儿童比例不是特别大,在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调查的地点不是典型。由于时间上的原因,调查的还不是特别透彻。

五、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通过与留守儿童的对话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存如下问题:

(一)心理方面

在所调查的对象当中,70.2%的儿童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比较孤僻,朋友圈窄,不太喜欢结交朋友。65%的儿童内心有压力,来自于家庭及学校两方面。留守儿童喜欢独来独往,喜欢班集体的儿童只占43.5%。他们内心有烦恼却无从倾诉,把烦恼和压力藏在心里,80.4%的儿童不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说害怕老师。90.2%的留守儿童表示非常想念父母,但仅有30.4%的儿童每隔一周与父母联系一次,其他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时间不是很固定,而且有78.4%的儿童表示将近半年没见到父母了。缺乏父母的亲身管教,留守儿童缺少必要的约束,自觉性较差,缺乏热情和同情心,常有违纪行为的发生,从而形成了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学习方面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62.5%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监护,30.8%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而且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文化水平较低,仅有4.2%的监护人有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监护人主要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督促辅导学习的仅占20.4%,监护人的监管力度不足,而且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更没有科学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缺少应有的学习氛围。有37.9%的儿童表示常帮监护人干家务,这样导致了孩子学习时间的减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70.6%的儿童学习成绩一般和良好,仅有8.7%的儿童学习成绩优秀,剩余儿童的学习成绩比较差,总体成绩呈现一般的状况。27.6%的留守儿童有厌学心理,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说父母没多少文化照样打工挣钱,产生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新的“读书无用”的消极心理。

78.3%的留守儿童对现有的学习状况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而且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当学习上有困难时,几乎全部的儿童求助于朋友和同学,监护人担当不了辅导孩子学习的重任。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相当差劲。56.8%的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1到2个小时,监护人能够管制孩子看电视。但涉及到学习时,68%的儿童表示家里没有人督促自己学习,监护人只是偶尔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状况,而且监护人基本不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以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仅有10.3%的监护人与老师取得联系。

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几乎为空白。10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没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机构,除此之外,老师的家访次数也少之又少,基本上为一年或几年1次,学校每学期开1——2次家长会,但不是针对留守儿童的。97.6%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没有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也没有留守儿童花名册。

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

(一)家庭原因

1、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

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还是子女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人生下来面临的第一个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是每个人首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血缘关系则注定了父母将要给子女上人生首堂课,将会塑造孩子的人生模型。17世纪英国诗人乔治·格尔贝说:“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也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里。”这都充分强调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而且家庭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具有深厚的自然生理因素,带有不可更改的血缘性和遗传性,子女的诞生既是生物意义上人的培育,又是社会意义上人的诞生,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所以,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成长过程中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以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环境的改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多数留守儿童会出现害怕、焦虑等心理现象。缺少心理上的支撑,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从而自卑而孤独,这种影响对那些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则更加明显和突出。如果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对其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不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而且会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2、监管不力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看,主要存在四种不同的监护类型: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辈监护和同辈或自我监护。由于我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等因素,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由于许多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务、农活负担过重,且由于在隔代监护的祖辈人中,其文化程度则更低的原因,造成了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基本没有人辅导的现实,从而使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着严重监管不力的问题。

(二)社会原因篇3:暑期社会实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研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 支教服务社会”暑期社会实践 调研报告

通过我国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以及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可以看得出国家对农村诸多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引起了党和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广大农村,随着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何关爱、指导、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2013年暑假期间,河西学院xx院暑期爱心义务支教团队一行共16人赴xx县xx镇xxx村进行为期16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文艺汇演、专题讲座和第二课堂等一系列的特色活动,获得了成功,利用闲暇时间,我们也积极行动了解、调研了该村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能够使留守儿童的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放心在外务工,也有利于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 关键词: 农村教育 留守儿童 存在问题 建议措施 调研对象:xx市xx县xx镇xxx村

调研团队:河西学院xx院赴山丹县xx镇xxx村暑期社会实践义务支教服务团 调研时间:2013年7月16日——2013年7月30日

一、xxx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xxx村为山丹县位奇镇四个行政村之一,全村共196户有854名村民,其中18岁以下的儿童有200余人,18至50岁之间的村民近500人,50岁以上的村民共一百余人。在196户村民中,每户基本均有外出务工人员,有的甚至一个家庭有三人在外务工。据统计,xxx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400余人,这些人有的农忙时回家,有的半年或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数年不归。这些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在心理、学习、行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以xxx村留守儿童为调查的样本,综合分析其种种情况,总结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二、存在问题: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除了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缺少了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家庭辅导。然而,其他抚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 3.安全无保障。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

4.虽然现在农村中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已基本落实,但是仍有少数青少年辍学在家。少数家长仍然接受了孩子辍学而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让孩子完成学业。这一现象是因为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太过于放纵,管教不严,孩子因为学习不好而产生厌学心理,进而中途退学,一般多为初高中男生。也有少数是因为家长认为上学没有用,不如提前辍学挣钱。

5、村民们很重视孩子们接受教育,但落实到实处的很少,重视教育只是表现在话语之间,或者家长错误的认为让孩子上学就算是重视教育,给孩子交钱就是重视教育。家长对“重视教育”理解存在误区,与孩子的老师交流很少。家庭教育也很少,因为家长忙于挣钱养家,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6、教育方法欠妥,教育理念不正确。例如,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往往会选择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一教育方式似乎已经在家掌心中成为了唯一的方式。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现象比较严重,每天所花零花钱很多,有的孩子甚至已经有mp

3、mp4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了。

7、村民对教育经费的来源和去处不了解,村民只知道现在不用交续费了,但是关于教育所需要的费用,比如说老师工资,学校设施维护等费用的来源不清楚。

8、自控能力较差,容易沾染到不良习惯。不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行为习惯不良(如说谎、抽烟、喝酒等)和沉迷网络游戏、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现象多,少数学生已经开始凸现人格不健全(如孤僻、自卑、冲动易怒等)与道德危机(如偷盗等)。

三、拟解决措施:

(一)家庭方面

1、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平时要多主动的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能因为忙着挣钱养家就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

2、家长应该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家长会、组织老师进行家访等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与老师之间必须保证能随时取得联系,以便不时之需。

3、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积极鼓励并行动,大力支持孩子上学。

4、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家长应该注意对孩子的疼爱方式,多给孩子零钱并不是对孩子的正确的疼爱方式。家长应该以冷静的头脑来思考该如何对待孩子,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

5、家长要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学校,因此要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1、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寄宿制度,让留守儿童住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感觉大家庭的温暖。这样,也可以减轻抚养人的负担,避免由于抚养人管理缺位带给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

2、中小学校,可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架设亲情热线,定期(一般每人一周或两周一次),让远隔万水千山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面对面”地倾诉衷肠,以满足其情感生活的需要,让留守儿童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

3、同时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要加强学校的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畅通的交流渠道。大力开展课外特色与兴趣小组活动,挖掘“留守儿童”的特长,丰富“留守儿童”寄宿生活,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外也可以让孩子随时或定期与父母沟通、交流、谈心,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且可以使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更增强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可使留守儿童安于学校生活、热爱学校生活。

4、少数家长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学习不好、孩子性格叛逆等原因而接受了孩子辍学。对此,学校方面应该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劝说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5、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6、中、小学校教学要牢固树立以留守学生为本、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校内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方式和措施,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集体性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及其他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自尊、自立、自理与自强意识。

7、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针对性开展个别辅导。为疏导

推荐第8篇:教育问题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读:教育问题

【华图教育阅读提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因此教育问题历来都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直接或间接考查的主题之一。在本文中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重点阐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五大主要任务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

□ 新闻链接

2009年1月7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办公室文件组组长、教育部政法司司长孙霄兵介绍,中央对《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明确提出要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30求,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的前沿,通过充分认识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优12年据孙霄兵介绍,培养创新型人才、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体要求。同时研究制定城乡、区提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

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素质教育面临的突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主动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要求,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专题性规划。分析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优化各级各类教育结构、比例和地区布局。研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和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的工作思路、重点项目及重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标准、校舍标准、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促进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逐步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政策。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培养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对汶川地震灾区教育重建给予重点支持。

第四,确定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领域。以改革为动力,促进制度创新。研究深化

咨询、报班、买书~~~随时欢迎联系广外华图服务专员

李海群QQ:86522629613434119841(669841)

关玉莲QQ:52501330913434123604(613604)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等总体思路和重大措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各级各类学校富有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研究全面提高教育开放水平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措施。

第五,完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研究提出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领导的重要措施;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公民等各方面对发展教育事业承担的责任;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制定推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和实现措施;研究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强化依法治教的重大措施;研究加大政府财政教育投入,不断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重,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吸纳社会资金办学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

孙霄兵强调,作为一个中长期规划,此次制定的《规划纲要》既要着眼长远,明确到2020实,提出到2012

□ 延伸阅读

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只

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

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198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1993年,中央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现在,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有必要制定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二、制定规划需要把握的指导方针和总体布局

我们要制定的规划是指导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体现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规划主要对2009年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安排。这12年也要分阶段规划,远期的目标和措施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联系起来考虑;近期可以规划得细一些,与教育“十一五”规划相衔接,保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统性、连续性。但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工作不能等规划全做好了才进行。有些看准了的事情,可以先行试点,试验成功了立即实行。这也是我们这次制定规划的一个特点。

指导思想是制定规划的主线,也是灵魂。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我提出若干方面请大家考虑:第一,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三个面向”归根到底就是要赶上时代的要求,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要立足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求,从我国教育的实际出发,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这就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超前安排。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紧密结合我国教育实际,要把教育的改革发展放在我们正在实现工业化、充分考虑国家现代化总体布局对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口的结构变化,要坚持改革创充分考虑群众的期盼,把促进教育公平,把区发展不平衡;又要重视农村教育和中低现阶段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徙和流动的特征。总体规划主要是以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新特点,提出各级各类教育每个分类规划是总体规划中有特色的一部分,包括对大学、中学、小学、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民办教育等发展,都要分门别类地作出专题性的规划。规划要有战略思想和宏观思路,也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增强可操作性。

三、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给予明确的回答。

第一,关于义务教育问题。要把义务教育办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目前社会反映义务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要找准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我非常赞同教育资金的多样化来源,在全社会崇文重教要利用全社会的资源,这项工作我们也可以列入规划。我们说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他的收益回报社会最好是投资教育。我们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指的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孔夫子说“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公平。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必须注意的是,我们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但不能把学校办成千篇1律,千人一面,学校还是要

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资金达到570.4亿元。自“两免一补”以后,2007年又大幅度增加奖助学金经费。从高中阶段教育到大学教育,过去全国奖助学金加在一起仅有18亿,2008年将达到200亿元左右,今后还要逐年增加。对义务教育,我理解不单是个免费的问题,它从社会学、教育学上来讲,带有强制的含义,就是具有制度性,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公民的义务。要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把有限的国家财力多用在最困难的孩子们身上。还要研究如何办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

第二,关于农村教育问题。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发展农村教育要重视两点:一是要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实行城乡统筹,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必须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包括校舍、设备、远程教育。所有学校的建筑,都要建入。2007年至2008268亿元。要重大措施时,要制定和完善中小学校校舍建设的规划。题。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一个是待遇问些都应该逐步加以解决和提高。从这将涉及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037项工作认真搞好。师范生到农村80%,同样能够成才。在这次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当中,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缓解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特别是农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特点,要重视农民工培训。国家确实把它放在重要位置。就拿奖助学金来讲,我们把最好的待遇给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从这一点来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面向的不仅是服务业,还有工业、农业。比如说数控机床的操作,那得需要职业教育的培训。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问题在什么地方?一方面要转变社会观念。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认为上了职业学校低了一等。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包括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的比例,做到合理、适度、协调、可持续。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认真研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第四,关于高等教育问题。从长远看,我们不仅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群众

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建成若干国际一流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

第五,关于教学改革问题。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合,行和知的结合,“教是为了不教”

中学、大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

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张伯苓是个教育家,他宁可做校长,不当部长。毛主席讲,的科学家,受到社会的尊重。我们更需要大批的教育家,他们同样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要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第七,关于教师的培养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规划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创造一种社会氛围,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老师面前,做学生的不论走到哪里,做出什么业绩,对老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永远不会改变。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者必须结合,这和我们的宣传很有关系。按说,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最难忘的应该是老师,特别是启蒙教育的老师。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

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想借这个机会,也给老师提几点希望:一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二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教师是知识

育的投入增加较快,的学生和群众。

找准问题所在,划。

任务重,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咨询队伍。体现规划制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民过程,规划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在历史上站得住。

推荐第9篇:社会实践报告——延安红色景区对大学生的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

2012年暑期“思政课”社会实践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03 班

年级: 大二

学院:

姓名:

学号:

2012年

8月 30 日

延安红色景区对大学生的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研时间:7月8号—7月18号

调研地点:陕西延安

调查对象: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杨家岭

调查主题:本次调查以考察延安革命圣地,学习革命先烈 ,体会延安精神为目的,来提高现今大学生勤奋、刻苦、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服务社会的责任,从而加大对大学生信仰的教育问题

调查人员: 指导老师:

前言:流年似水,岁月纷呈,漂流几载阴晴雨暖;蓦然回首,栀子花开,汇集几度稚嫩春秋。为缅怀革命先辈,弘扬艰苦奋斗革命精神,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学院组织全校各学院各专业优秀学生进行了暑期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此次活动分别赴山西、陕西红色景区革命圣地学习革命精神,重温党的历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一名追求上进的青年,选择延安,选择延安精神,是对艰苦条件下革命先烈的追慕和敬仰,是对个人的灵魂的涤荡和精神的洗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肩负起祖国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正文:

转眼几天的延安考察就结束了,时间虽短,但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多。虽然经历了几天的阴雨绵绵和雨后晴天的曝晒、路途奔波劳累,但并没有削减我们对红色旅游景点的兴趣。早上六点我们坐神州行旅行社大巴从学校奔赴延安,在去延安的一路上,沿途我们先后经过山西武乡县的八路军游击战纪念馆,山西晋中市平遥县的古色韵味——平遥古城,陕西省宜川境内陕峡谷之中的雄伟壮观——壶口瀑布、大禹岛,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枣园,宝塔山等。参观于这些革命胜迹之中,众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处处浮现出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重温这段历史,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这片红色土地所承载的历史厚重。而听到、看到最多的却是“延安精神”这几个字,让人感触最深的依然是延安精神,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就是目的地——延安。

我们是在第二天傍晚时分到达的延安并在宾馆住下,第三天早上早饭后我们就前往延安的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我对这几处进行了比较深一点的了解,尤其是枣园。听完导游的介绍,大家特兴奋,期待着免费品尝延安有名特产——狗头枣。一到地,大家纷纷挤下车去品尝,半小时过后,大家回来时已是大包小包大枣特产,要带回家给亲人,也不枉来一趟西安。

以下分别是我对延安革命圣地以学习革命先烈精神、维护红色革命圣地文化遗产及对现今大学生信仰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诠释。虽然不精,但通过考察学习和查找资料让我对历史、对党有了更多的了解。

一、枣园

第三天早上我们来到枣园革命旧址,来到枣园革命旧址,我首先想到这里肯定有不少红枣,但是进去没看到红枣看到不少绿色的枣树,长得葱葱笼笼。忘了这不是枣熟的季节,只能在大枣专卖店买到大枣干,和用大枣做成的其他的美味的食品。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在枣园呆的时间比较短,大家买完特产就匆匆上了车去了下一个目的地了。枣园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春、夏、秋、冬景色秀丽,环境清幽。

二、杨家岭

买完特产狗头枣,我们就去了杨家岭,里面的标志性建筑就是中央大礼堂——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地。党的“七大”会址。这座礼堂确实有些陈旧了,白杨木的条凳已经发黑,红色的旗帜颜色变暗。灰色的砖房,饱经历史的沧桑,它见证了60 年前那段辉煌壮丽的篇章;金色的红五星镶嵌在高高的屋脊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主席台中央悬挂着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头像,讲台正中央悬挂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大旗。两旁的白墙上挂着鲜艳的党旗,置身其中,仿佛还能感受到那次大会的热烈氛围。接着,我们一行参观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老一非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过的窑洞。窑洞里面的摆设极为简单,一张床、一把椅、一张办公桌等简陋的几件家具,便是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时工作和生活的真实环境。在毛主席居住的窑洞外有一个小石桌,毛主席就是在这里接见美国进步记者斯特朗,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杨家岭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领导全党开展了伟大的整风运动;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并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延安革命纪念馆

我们坐车至延安革命纪念馆,一路上充满期待,到了果然不错,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距城 1 公里处。建于 1950 年 1 月,整个纪念馆外观朴素大方,结构紧凑,高大宏伟,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一到那里,我们集体就兴高采烈地拍起了照,在那里我们留下了足迹。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大

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展览主要介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同时介绍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陕西地区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是一个大型广场,广场正中间巍然耸立的是毛泽东铜像(铜像名为“高瞻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为生动的历史教材,是中国 20 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在陈列大厅里,展出“延安革命史”和“西北革命斗简史”运陈列手片及千塑、油原等展现了党阶级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法,以 800 余幅照件革命文物及雕画、图表、场景复品形象、生动地再中央及老一辈无产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延安新市场”,真实的再现了当年的景象,有当铺,有理发店,有祖孙同乐,还有打铁的场面等等,使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人们自力更生的场面,感觉自己也回到了那个年代,令人感触颇深。参观完延安革命纪念馆,我对延安精神有了一个更加真切的认知。

总结分析

此次暑期考察之旅主要是让当今大学生体会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以及现实意义。让我们回顾了延安在中华民族抗争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鼓励当代大学生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我们进一步深刻地了解到延安精神的实质,我更加明白了,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将延安精神与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为今后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好好的服务社会。还有对团队精神也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从开始的不熟,到最后的无话不说,对我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这次的延安红色之旅很高兴,很快乐,也是我人生中一个很美回忆点。

延安精神是那样的振奋人心,那么,如何将延安精神渗透到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两课教育中来呢?延安精神是整个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精神源泉,作

为高校辅导员,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延安精神。作为大学生,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革命前辈在信仰的感召的奋斗和牺牲,使我们隔着遥远的时代被感动,获得了或者说坚定了信仰的力量。信仰支柱是最可贵的财富,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获得长足的进展,但人们面对物质世界,自然而然地会更多地注重现实功利,在物质财富积累过程中,精神财富慢慢遗失了。所以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信仰的有无、信仰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一个有坚定信仰的民族才可以创造开天辟地、换来人间的伟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此时此刻,展望征程,应该把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党分忧,深入到精神、信仰之中。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道路还很长,需要一座精神的延安塔。我们要做精神的富有者,让精神成为一生的动力和财富。希望延安红色旅游发展得更加完善,让更多的人能受到延安精神的熏陶,让革命传统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张国臣等著.理想、信念、信仰. 郑州: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

3、王文章李明贵.延安精神与“三个代表”.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推荐第10篇:暑期实践报告家乡教育问题

关于农村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

经管系 旅游与休闲专业 2012121202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全国各地发展变化巨大。农村、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如此,但解决教育问题的解决却迫在眉睫,教育问题日益得到党和国家的逐步重视,尤其是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被提上国务院日程。为了了解我所在农村的教育文化状况,暑假期间,结合周边诸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情况展开了调查。

一、关于调查的实施

(一)调查内容: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查阅数据 问卷调查 口头采访

(三)调查对象:云湖桥镇中小学教师 村领导 学生及学生家长

(四)调查步骤: 问卷调查

口头采访 查阅数据

我通过同部分学生及其家长、教师、村镇干部、有关人员等阶层交流,初步了解了目前云湖桥镇教育现状和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二、关于调查的结果

(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1.教师分布不合理 学校生源成问题,家长都希望孩子去好的学校学习成长,造成有的学校人满为患,有点学校学生稀少,自然教师则因此被调往好的学校,恶性循环,问题愈发严重。 2.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

减员严重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现在教师工资实行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 3.教师素质偏低

我镇农村中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学校经费紧张,老师前往各地进修,学习等机会少之又少,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教育。

4.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学校老师只能一人教多门,应付正常教育力不从心,更不用说推行素质教育。 5.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6.农村教师待遇偏低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区级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没有奖金、福利,广大农村教师极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二)学生问题也日益凸显

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大批农民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从赖以生存的土地源源不断地奔向城市打工,留下了自己的儿女在家乡读书,也就是所谓的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导致其安全、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部分学龄儿童还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教育不当、不及时处理、不严格教育等相关问题,“留守儿童”厌学失学问题越来越严重。

学习态度(%)38%0%18%非常积极积极一般不积极44%

据我们团队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统计,可知,当地38%的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还有44%的同学表示,对学习也是比较积极的。说明绝大部分同学的求知欲是非常高的。

2.学生生源流失严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都希望孩子去好的学校学习成长,造成有的学校人满为患,有点学校学生稀少,问题就愈发凸显,进入恶性循环。

三、关于调查结果分析

(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主要原因还是: 1.经费不足

2.福利,奖金,社会保障等不足,不能吸引新的师资力量 3.没有很大的晋升空间

(二)学生问题突出,生源流失 1.家庭原因

对当地家长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对教育的需求调查如下:

父母从事的工作80.00%60.00%40.00%20.00%0.00%64.70%17.60%在家务农在外打工13.70%3.90%小本生意在构相工关作机当地家长对教育的需求62%28%10%0%强烈一般较差极强烈 2.经济原因。

在经济的日益入不敷出下,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总而很少陪在子女身边,与他们缺少交流,不能很好的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以致留守儿童不能很好的学习、生活。孩子们从小就缺乏母爱和父爱,缺乏安全感,无处诉说心事,倍感孤独。

父母的关心程度(%)52%36%12%0%非常关心关心偶尔关心几乎没有

四、关于调查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性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要突出农村教育的优先地位,政府在制订教育政策时,要有针对性,应当正视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有针对性地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要树立城乡整体教育观念,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规范农村教育体制。

(二)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成立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应包含农村教育各类学校的业务指导机构、农村教育经费的督导检查机构、市场信息机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构等。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才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要使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整体素质提高,必须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增加农村教师的山区补贴额。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农村教师扎根农村,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应制定科学的农村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师德好、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应予以重奖,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农村教师,应清除出农村教师队伍。

(四)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有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因此,应该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的初中

一、二年级阶段加入有当地特色的农村职业课程。教材应该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即可以满足农村孩子对农业事务了解的渴求心理,又可以让农村孩子学有一技之长。

(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对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应给予高度重视。

(六)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政府和学校要统一招生标准,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此外,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设立高等教育机构或教学点。

(七)父母能多在家陪孩子,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母爱、父爱。如果父、母亲不能给予孩子爱,使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正常、全面、健康的发展,养不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认为教育无用自然也就不愿到学校上学;孩子郁闷的情感得不到有效舒缓,即使和别人发生小小的误会,父、母亲不在身边,孩子无法正确与别人沟通,又不愿和老师交流,就会变得郁郁寡欢。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五、关于实践调查的总结

回想一下调查的历程自己真的觉得很值,自己在这个月里学的东西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在调查结束后,我们做了如下的总结:

1.社会实践其实就是步入未来工作的一方垫脚石,当你一旦踏上了人生的第一步阶梯的时候,前方的路仍然在不停地向前延伸,我们还是要坚强地往前走,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不断超越。因为只要心中怀揣着梦想,拥有信念,任凭前方的路再长、再曲折、再坎坷,路终究在你的脚下,成功的大门始终向你敞开。

2、社会实践是艰辛的,是枯燥的,但也是很锻炼人的,它磨砺了你的品格,培养了你的意志,增强了你的处事能力。也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能会让你身心倍感疲倦,甚至消瘦、憔悴,但同时你也得到了许多过去一直很想得到而又最缺乏的东西——毅力、耐心、气质,这也正是人生最宝贵的“三大法宝”。

3、这次社会实践虽然短暂但确实是我人生棋盘上的一颗举足轻重的棋子,意义绵长。这次实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辛苦,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了好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们不仅要学好书本里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将生活这部“著作”读好、读完、读全、读透。

社会实践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社会和大学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汗水与果实是等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付出总是与你的收获成正比。

第11篇:有关小学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2014年数学建模暑期实践论文

题目:有关小学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姓 名 微 学 号 12021030217 院 系 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 业 制药工程二班

年 级 2012级

2014年08月25日

有关小学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教育在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

针对现状进行了“农村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师及校长19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80%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0 %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60%)和比较不满意(10%),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

(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

(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

(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三)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0 %的家长选择“一般”,8 %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栾卸村,拥有生产康必得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0%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0%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进行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几乎没有。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沙河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有两段脍灸人口的名言,“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不要“偏心”,抓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

第12篇:农村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今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人数及教学质量都有了空前的增长和提高。但是由于各地经济条件等各种原因,教育逐渐形成了城村差异,城市教育要遥遥领先于农村教育。因此国家对新世纪新阶段农村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来到南澳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居民、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南澳的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本文综述了南澳的教育概况,对问卷调查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当地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教育 家庭 经济 制度 师资

中图分类号g4

1.前言

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四有”人才,然而近年来农村却反而出现了高中毕业生弃考现象,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约分别是82.3%和17.7%,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已经远跟不上城市教育。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悬殊。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了农村在教育设施和教育投入上的远远落后。当城市集中大批优势教育资源,从师资力量到教育设施,大办示范性高中时,农村学校却不得不面临着师资流失短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困难。再加上我们的教育表现出了向精英化倾斜的趋势,逐步冷落低收入贫困群体。同时供一个大学生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再加上今年来大学生找工作难,某些农村地区出现了高中毕业生弃考的现象,今年重庆有上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湖北也约有2.6万名学生弃考

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教育的发展是经济的问题,也需要人才资源作保障、制度创新作基石和先进的理念作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党的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性任务,对新世纪新阶段农村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意志和决心,为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xx总理在谈到2010年教育工作部署时说:“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他说,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并提出了要重点抓好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方面。

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可能导致教育经费预算紧缩、入学率下滑和质量下降以及失业率增加。农村教育问题更明显化,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和基本办学条件配备工程、全国性的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青壮年农民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等方面都变得更棘手。

南澳经济状况尚处于农村发展阶段,教育基础建设不免面临农村教育共有的问题,例如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观念落后、教师工资收入低、待遇差等等。我们将关注当地高中生弃考背后的农村教育问题,找出教育模式及当地人的教育理念中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反馈给当地政府,减少弃考现象,留住人才。

社会的发展,高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才竞争的激烈,要求教育与时俱进,加速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人才。因此重视、加强和发展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南澳教育概况[1]

2.1南澳教学资源

南澳县中小学校共22所(均为公办学校),其中: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16所。该县有省一级学校1所,市一级学校1所,县一级学校10所,教学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2.2南澳教育的局限

但是南澳经济状况尚处于农村发展阶段,经济投入是义务教育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但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 无论政府还是家庭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都是非常有限的。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经济落后地区, 教育经费捉襟见肘, 只能靠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勉强维持, 举步维艰。农村教育投资风险大、收益小,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学习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农村孩子经过十多年的苦读, 能如愿以偿地考入大学的凤毛麟角。高额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若是家庭收入不好,农民对教育的投资热情也会减弱, 只想让孩子辍学务农或外出打工, 以便为家庭增加一部分收入。

另一方面,南澳地理上较为封闭。南澳作为一个的海岛县,与大陆的连通交通工具只有渡船。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岛上,信息也难免相对比较落后。科学与时俱进,社会信息日新月异,教育思想也需要跟上时代,需要在文化氛围中交流、吸取优秀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单一,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 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际上农村教育是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

2.3国家及社会对南澳教育的扶持

两会中教育问题再次被提及,xx总理强调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提出了要重点抓好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方面。南澳也相当看重教育问题,学校是主动要求适龄儿童来上学,且上学有补贴。

2.4南澳教育调研的意义

南澳是我国的海岛县,南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能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贡献。人才的流失将对当地的发展造成了阻碍。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将具体了解南澳的教育概况、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高中毕业生弃考的大致情况。一方面是为了探讨南澳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查阅对比国内名校教育管理制度,向南澳县教育相关负责人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让更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将分析当地高中毕业生弃考的原因,反映给当地相关部门,为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参考,从而减少人才的流失。

3.问卷调查情况与分析

2010年7月我们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委员会赴汕头南澳三下乡服务队队为了了解南澳的教育概况、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高中毕业生弃考的大致情况。本次调研的人群对象是南澳岛居民与各中学学生,总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问卷93份,问卷回收率为77.5%,满足回收效率大于70%的统计要求,统计结果可靠性较高。这次调查的市民部分采取在人流集中处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在南澳后宅镇主要街道进行。此外,还采取让学生将问卷带回家,向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学生部分的调查则采取在南澳第三中学随机调查的方式。我们收集并整理了大量对我们的调查有价值的信息,得出以下调研成果:

3.1 孩子上学概况

在受调查的人当中男性有29人,占31.18%,女性有40人,占43.01%,未注明性别有24人,占25.81%。受调查人群有家长、学生、教师以及商人等。通过对当地居民和各学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南澳岛人民的教育达到了一定程度,将近89%的居民家庭有孩子正在完成或已经完成义务教育,其中有45%的家庭有孩子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包含高中),44%的家庭的孩子正在接受义务中,其中多数家长表示:读书是孩子的一条出路,家人会让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11%的家庭没有孩子在上学,多数是孩子已经辍学就业,或者已经成家立业了,因为家庭经济而辍学的数量微乎其微。可见,南澳教育普及情况相当乐观。

3.2家庭学费情况

农村教育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经济的发展水平基本上决定着当地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在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其办学条件大多比较差,辍学率也比较高。可以说,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针对近日发生的农村考生弃考的现象,也有专家认为与家庭经济问题相关,所以家庭经济直接牵系着学生能否继续上学。经对南澳居民家庭的调查,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97%的家庭能支付学费,随着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的经济慢慢发展,农民的收入日益增多,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扶持,进行减免学费等措施,大大为农村家庭减轻学费负担。37%的家庭因为家庭收入不理想,或者孩子在接受高等教育,负担大,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大。3%的家庭认为学费负担很重,主要是孩子接受高中或者其他高等教育,学杂费数额大,农村家庭多以农作物商品经济作为经济来源,收入微薄,故学费仍是家庭的负担。

另外我们进行另一项调查,统计当学费成为家庭的经济压力时,家长的做法,收集数据如下:

提问:学生成绩优秀,而家里钱不够,家人会怎么办?( )

a借款贷款供他(她)读书

78.49%的人认为:现在生活好了,收入大大提高,就算家里的钱不够也只是家庭一时的运转不过来,只要向亲朋好友暂借一下便可,不至于变卖东西的地步。

b变卖东西供他(她)读书

16.12%的人认为:学费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借,只能暂缓一时,向亲友借多也会难为情,只能靠自己变卖东西以供孩子读书。

c只好让他(她)退学

4.30%的人认为:农村教育的投资是相当大的,然而,毕业后又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既然经济不允许,不如放弃。

d其他

有一人认为要看看孩子的看法,如果孩子有进取心,当然要支持孩子的理想。

总体上可以看出,当学费成为家庭的负担是,南澳人民会尽己所能,为孩子筹资,坚持能让孩子顺利完成理想,实现梦想。

3.3南澳家庭对教育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决定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当我们意识到教育的意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才会坚定不移的坚持我们的理想,克服一路上的困难。为此,我们在南澳进行相关调研,获得以下相关信息:

提问:你怎样看待读书( )

a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多读书才能多赚钱。

31.18%的人选a,其中占所有的家长中.46.20%的家长认为读书是谋财的出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农村的劳动者文化程度和技能的平均水平与城市的有差距,就业前途、待遇自然差。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人才,拥有知识和技术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中,才能在人潮的竞争中不被淘汰。读书最基础的要求能知书达理,懂得为人处事,学会交际。另外,文化程度高能提高个人的身份和自信心,更是求职重要的介绍信,能为自己更好地谋得更好的岗位,为自己开辟出路。

b只要能赚钱,不必多读书。

6.45%的人认为读书不是人发展的必要途径,不是谋求生活的必要出路。不可否认,文化程度不高就不能成为首富,然而大部分低文化水平者在谋求发展的时候处处受阻。有人认为在学校只能浪费财力和青春, 不如趁着年轻赶紧拜师学艺, 或者托关系找个单位等, 急于给孩子寻找“出路”, 尽快挣钱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c学到高中就好了,考大学没必要。

4.3%的人认为上了高中已经是相当高的学历了,上大学,太遥远,农村的孩子能上完高中就已经是不多的了。

d读书关系到孩子的人生幸福,赚钱倒是次要的。

58.06%的人认为:读书能塑造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读书会让人向往崇高,使人心灵纯洁而富正义感,使人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此外,有更长远的思想安排自己的命运,更能适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更能拥有美好的生活。赚钱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幸福,快乐才是读书的追求。

此外,统计南澳人民如何面对孩子想辍学。

提问:您的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而不愿意上学,你会怎样做?()

a.强扭的瓜不甜不想上了就退学吧

b.逼他(她)继续上学直到毕业

c.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激励他(她)努力学习

88.04%的人选择c分析原因并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当然,这是理智的、可取的方法。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农村学生的家庭启蒙教育较落后,农村教育质量不高, 素质教育更没受到重视, 不免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不强,难以适应自学能力要求较高的学习过程, 久而久之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产生厌学情绪, 以至辍学。这是导致学生辍学的普遍原因。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确的理解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任孩子选择,防止孩子一时的错误意识而造成终生大错。在这里,我们可以侧面看到南澳人民对教育有理性的认识和理解到教育的重要性。

另外分别有9.78%的人选择a和2.17%选择b 。并非说只有激励孩子上学才对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顺孩子之意让其退学和强逼孩子上学也有情理所在。

再次,调查南澳人民对优秀学生的看法,如下:

提问:你以什么的标准判断学生是否优秀?

a成绩

b思想素质

c实践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澳判断学生优秀的标准各有各的看法,其中以“思想素质”为主。不再像以往人们的看法——以成绩论英雄,可以看出,南澳人民更侧重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之外,调查南澳人民对教育的看法。

提问:关于目前您最关心的是( )

a学校的教学环境 b教师素质 c学费 d教育体制改革

从图中可以得出信息:南澳人民更关注教师的素质,同时兼顾学校的教学环境以及教育体制改革,学费放在其后。农村中教育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方面与城镇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农村教师工资收入低、待遇差, 所以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才很难引进。农村中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存在对教师拔高层次使用和聘请代课教师的现象, 这种现象导致教师整体教学水平难以保证。经村民反映,代课教师业务能力不高, 缺乏必须的专业素质, 教学手段落后, 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大部分农村中学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 大中专学历居多, 本科学历所占比例一般不足50%,教师继续深造和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几乎没有, 一般不具备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随着教学和教育要求的提高,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现有教师难以胜任和达到要求, 与城市差距日益加大,不能满足目前农村的教育需求。

3.4南澳教学情况

经调查统计,学生完成一天所有上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书面作业总量大约一共需要2—3小时。在校上课,老师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与学生练相结合。由于条件限制,学校音体美、综合实践课只开了部分课,一周上1-2节。

许多农村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 学校的课程设置完全是为了升学, 很少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求,其课程设置也主要着眼于普通初中教育的需要, 缺乏农村教育的特色。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偏高, 在“一纲”的统一要求下,忽略了农村学生的自身基础条件不如城市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能适应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其次课程内容适应性差, 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远离, 造成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难以理解、想象和应用。再次,课程结构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劳动课程、职业课程和技术课程缺乏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形同虚设, 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从调查来的数据可以看出,南澳的教育已经进入新阶段,正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发展。南澳部分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层教育, 对一部分学生加强应试课程的教育, 使其顺利升学; 对另一部分学生增设专业技术课和劳动实践课, 使其掌握一定的劳动生产知识。这样就增强了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满足了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以期实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本领”的改革目标。

3.5对农村和城市教育差距的理解

目前我国乡村社会正处于急剧变迁与转型中,转型使乡村社会充满了活力,但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矛盾、困难与问题,如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扩大、结构分化与贫富差距加大、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引起的思想矛盾与冲突、大众传媒带来的社会冲击等不可能不反映在乡村社会,引起乡村社会民众的一定的困惑与茫然。农村与城市在教育方面的差距也日益明显化,例如教育建设上的差距,师资队伍上的差距,等等。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教育投资上比例悬殊。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了农村在教育设施和教育投入上的远远落后。某些农村地区出现了高中毕业生弃考的现象,今年重庆有上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湖北也约有2.6万名学生弃考。因此,引发了我们对城乡教育差距的思考。为此,我们向南澳人民进行有关调查。

提问: 针对农村大学生比重的下降,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

a农村家庭经济供不起学费

b农村教育质量跟不上城市,从而学生素质不强

c政府对农村教育不够重视

d农村学生求学深造的意识不强

从中可以看出,南澳对城乡教育差距的理解是农村在家庭经济的束缚下,学生没有足够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再加上农村的教育基础相对差,学生的总体水平低于城市的水平,不同的基础,却要面对相同的竞争,农村学生的竞争力低,只能退避三舍,另求他路,造成农村大学生的比重下降。

另外,我们向南澳人民进行有关我们发生的农村考生弃考现象的调研。

提问:近日在重庆江津、渝北、涪陵等区县高考出现农村考生弃考现象,你认为是为什么( )

a学生成绩水平问题

b农村学生毕业后发展前途不理想

c政府招生存在不合理

d家庭经济问题

e其他的

有47.62%的人选择b农村学生毕业后发展前途不理想。农村的学生存在自身素质相对低,以及缺乏人际网等等缺陷,严重打击农村学生的进取心。再加上家庭经济等问题,上学深造变得可遇不可求而又渺茫无意义。

在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导向的赶超发展战略中,我国教育发展重城市、轻农村,农村教育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冲突、教育投入效果欠佳。

3.6说出你对南澳对教育的展望

南澳岛,一个比较封闭、原生态的地方,当地教育情况是全国农村教育情况的缩影,农村教育问题,抑制着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在充满发展空间的农村教育中,我们向村民进行调研,讨论南澳人民对南澳教育提出的展望。

提问: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普遍素质教育缺失、教学资源匮乏,造成农村学生学习成绩难提高,综合素质难完善的现状。对南澳的教育现况,你觉得在哪方面要加强,该怎样加强?

归纳得出以下四方面:

1政府要完善教育条件以及设施投资比重,同时扶持贫困生;

2学校需要完善教育制度,大力倡导全民素质教育,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3学校强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4教师因材施教,加强对之下层学生的重视程度,帮其树立自信心。

4.结论和建议

南澳具有相对比较丰富教学资源,教学质量正向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同时,南澳教育也存在局限性。南澳经济状况尚处于农村发展阶段,在经济上,无论政府还是家庭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都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南澳地理上较为封闭。南澳作为一个的海岛县,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岛上,信息也难免相对比较落后。科学与时俱进,社会信息日新月异,教育思想也需要跟上时代,需要在文化氛围中交流、吸取优秀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单一,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 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结得出南澳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4.1经济投入问题

经济投入是义务教育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但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 无论政府还是家庭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都是非常有限的。

4.1.1政府投入少

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和教育观念的差异性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 农村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农村教育发展还能得到相对充足的资金支持, 而在经济落后地区, 教育经费捉襟见肘, 只能靠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勉强维持, 举步维艰。

4.1.2农民为教育投入的资金较少

农村教育投资风险大、收益小,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学习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农村孩子经过十多年的苦读, 能如愿以偿地考入大学的凤毛麟角。农民对教育的投资热情减弱, 只想让孩子辍学务农或外出打工, 以便为家庭增加一部分收入。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与农村生产、生活关系不大, 回乡后无所擅长, 甚至不如未受高中教育的人, 高额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 大部分也是非重点院校或地方院校, 毕业后也多到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工作, 这意味着他们就业后的收入较低。因此, 农民认为教育投资的收益不高。

4.2 教育质量问题

4.2.1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单一

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 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实际上是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现阶段, 农村教育功能单一, 偏重于向高等院校、经济发达地区输送人才, 轻视了为本地区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因此不少落后地区的农村变成了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人才来源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严重脱离的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非常突出, 不仅严重影响了有限的教育投资的效益, 而且严重损害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

4.2.2教育目的功利性太强

义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双重任务。由于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 后者又被大大强化。考上大学, 跳出农门, 是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 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功能在农村特有的环境下显得苍白无力。农村教学质量差, 能进大学深造的寥寥无几, 大多数学生升学无望返回农村, 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与农村发展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相关程度不高。所以,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后,只要成绩不特别突出, 家长便会让孩子辍学外出打工。这些未成年人虽然挣钱不多, 但生活较自由, 这种生活对贫困的在校生和一些不愿刻苦学习的学生极具诱惑力, 这是学生辍学的又一重要诱因。

4.2.3教学质量差

尽管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取得重大进展, 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 教学质量不高。

a) 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 “黑板+粉笔”仍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实验仪器、图书等严重缺乏;

b) 农村教师大多是大专、中专毕业生, 还有一些未受过师范教育的、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代课教师, 整体素质较低,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工资拖欠现象比较严重, 这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导致部分教师教学不专心, 责任心不强;

c)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由于教学质量差, 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认为自己上学没有前途, 产生辍学念头。部分学生成绩差, 在校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 在家得不到家长在学习上的帮助, 失去学习的信心。

4.3社会环境因素

4.3.1农民认识不够

农村生产力落后, 很多农民仍然认为知识无用。农民追求教育的动机, 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在我国, 传统的小农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的主体, 生产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还普遍较低, 农民缺乏对教育需求的动力。

4.3.2 教育的社会作用在农村难以体现

农村人口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教育改变生活的示范和刺激效应难以呈现。农村与外界沟通少, 相对封闭, 农民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城镇居民优越的生活情况知之甚少, 即便有一些了解, 也会认为城乡根本就是两个世界, 没有可比性。因此, 他们比较的对象仍是农民, 因为大家文化水平相似, 生活条件和境遇相当。在农村, 勤劳致富改变境遇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知识改变命运的功能很难凸显, 而在城市的文化氛围中, 家长时刻感受着教育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意识到向上流动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受教育, 因而贫困的家庭也会让子女接受尽可能高水平的教育。

4.4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查阅相关典籍,整理出一下相关对策:

4.4.1建立健全农村教育投资体系[2]

一个健全高效的农村教育投资体系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健全高效的农村教育投资体系可以促成投资者、管理者和受益者三方的协调统一,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选择相应的投资、管理及发展模式, 最终实现农村教育系统的良性发展。而我国现行的农村教育投资系统的费用分担机制不尽合理, 投资主体的投资额与其所获得的收益不对称, 地方政府承担了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很大一部分费用;同时, 投资与收益的不对称性也促成各投资主体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因此, 建立合理的农村教育投资系统势在必行。

4.4.2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3]

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际, 建议进行以下改革:

a.改革课程设置。在保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 以学生发展及农村教育主动适应并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目标, 开设各种必要、积极向上、并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益的课程, 使农村学生得到全面的教育和发展。同时, 充分开发利用本地教育资源,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创业能力。这样, 既能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又能为经济建设服务。

b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移,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各科增强活动课程, 打破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苦学、教师苦教的做法, 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4.3 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4]

提高教师待遇, 使农村教师工资高于或至少不低于城市同级同类学校教师的水平。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降低优秀教师的流失率, 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减轻农村教师的生活压力, 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同时, 还可实现教育改变生活的示范和刺激效应。在农村贫瘠的文化背景下,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 如果他们生活艰苦, 读书无用的观念势必会在农村得以强化。所以,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可实现教育改变生活的刺激和示范效应, 增强农民追求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众所周知,农村教育滞后于农村发展,尽管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但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引导,农村社会的开放与农民观念的更新,相信教育会进一步引起高度关注。可以预料,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教育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5.致谢

本次关于“关于南澳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以及化学与环境学院的大力支持,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南澳政府以及人民的支持,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协助此次调研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6.参考文献

[1]黄绍增, 赵坤明.汕头市区教育的开放与改革[j].现代教育论丛, 1987,(04)

[2]“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张少春,王晔,吕炜,朱昌发,吕嘉.正确分析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的现状与问题[j].财政研究, XX,(09)

[3]李普亮,朱永德.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状况实证分析——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j].乡镇经济, 2010,(01)

[3]黄紫华.关于广东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实践中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策略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 XX,(02)

[4]彭智勇.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j].教育前沿(综合版), 2010,(z1)

广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纵深.广东教育,XX(03)

第13篇: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人才是社会文明的关键力量,要想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基础教育。没有全民的、优质的基础教育,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就难以得到整体性提高,更多优秀人才的培养、创新思想的产生就失去了根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的条件无法与城市相比。教育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地强调要抓好农村义务教育.根据调查,我国农村孩子还是存在许多辍学问题.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影响学生辍学主要原因。在那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家庭,若遇到自然灾害,无力供子女上学而导致失学率大增。另外农村的有些家庭孩子比较多,而这样的家庭又是女孩子多,孩子的年龄差距不大,极易造成集体辍学,要么只有一个最小的就读。这类学生占整个辍学人数的一半左右。

2、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家长教育程度越高,学生因家庭原因辍学率就越低;反之,家长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学生因家庭原因辍学率就越高。家庭教育价值观正确,学生辍学率就越低;家庭教育价值观不正确,学生辍学率就越高,有的家长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况,认识不到教育对生产、生活和劳动致富的重要意义。简单地认为读书只是让孩子识几个字会算个数,这样家庭的孩子当然容易辍学。家庭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还表现在“重男轻女”,在有几个孩子的家庭里,女孩子更易辍学,陈旧的思想依然让他们认为女孩终究是别家的人,花钱给女孩读书无异于将钱白白地送出去。当前,农村送子女读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跳农门”。当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升学无望时便丧失信心,认为是“白花钱”,而让子女离校辍学,这样的父母通常也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他们认为上学要花费很大一笔钱,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工作很难讲,不如趁现在到外面做工赚一笔现的,多积存一点家底。对此我深有感悟,姑姑家有二女一男,表弟今年十七岁,初中未毕业就被带到外地做工了,暑假回去时正赶上他要走,跟他随便聊了几句,当说到学业时,他眼圈有点红,声音哽咽,当时我的心有点刺痛,很心疼这个表弟,有这般上进心却无力改变他辍学打工的命运,只能鼓励他要多求进取,不要松懈自己,他涩涩地笑着点点头„„说到底还是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的教育意识不够啊!不然为什么有的家长会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呢?如此强大的反差,原因是什么呢?

(二)教育内部因素

1、当前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学校办学形式、教育内容与农村生活环境、农业生产实际不适应,使得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若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跳农门”无望,就面临“进仕不得,务农无心”的尴尬局面,造成许多学生过早离校。农村教育要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一定程度的职业教育是必要的,但这并未在广大农村学校扩展开来。

2、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目标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使一部分教师把大部分注意力着重放在“优生”身上,放松对“差生”的关爱,这样在一个班级内易形成成绩上的两极分化: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由于成绩不好,在校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歧视,在家又被父母贬损,自尊心和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当他们承受不了这些具大的心理压力时,学校就成了灵魂的坟墓,课堂变成了阴森的棺椁,红红的分数就是梦魇。他们会不顾一切地逃走„„渐渐地辍学或务工或闲逛,新一批的小混混就这样诞生了。

(三)社会因素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各中小学办公费用紧张,在与余郢小学校长访谈得知,学校有400多人,办公费用一学期仅2000元,学校无法为学生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开展各种新颖的教学活动。各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偏低,而且还不能足额发放,每月都要拖欠100元左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农村义务教育法制观念谈薄。有些家长认为,送孩子读书完全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让适龄子女上学读书是家长的法定义务,不知道什么是“九年义务教育”,不知道有《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更没有认识到拒绝完成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

3、现在每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有很多一部分不能顺利就业,特别是一些农村家长看到孩子读了大学之后仍然“跳不出农门”。家长对孩子的前途产生重重疑虑,瞻前顾后,只要有机会就鼓动子女外出打工,让学生辍学“下海”跟家人做生意赚钱或外出打工。

(四)管理混乱

1、家长和一些学生(大多未成年或接近成年)未充分认识到毕业所代表的内容,在他们的思维中,那仅是一纸文凭,就像每个人都有身份证一样,只要想方设法搞到一纸文凭就行了,至于合不合毕业证的要求是不会想的。

2、学校也因为要生员借机可以借办证之余小赚一把,松一松门就把毕业证发给学生了,这样某些学校就借完成上级下达的义务教育指令为由,拿这些辍学的学生顶任务。

(五)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中小学教师,由于当时社会历史的原因,他们大都未受过正规的高质量的教育,师资水平与今天的教育的要求有很大差距。目前本镇各中小学教师,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到28,他们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基础教育教学任务,虽然他们每年都要参与培训,但也只是小面积的修补达不到“换血”的效应。

二、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和教师素质问题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执法检查。镇政府要把义务教育阶段控制学生辍学率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以镇长为首的控辍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控辍工作会议。条件允许的话,尽快实施对九年义务教育免杂费措施,扩大“两免一补”的范围,不让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二)强调重点,抓好危险期工作。

1、控辍工作的重点是初二下每学期和初三,建议中学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班级,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人联系初

二、初三的一个班级。学校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形式,在班级设立“值日生”,专门负责登记班级日志,留心一些行为反常的学生,如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建立流辍生预测信息渠道。

2、抓重点时段。每年春季开学时,有些学生在家里人打工回返时心理最容易萌生辍学外出打工的念头,此时要切实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召开师生大会,对家长进行义务教育的宣传活动,力求把辍学的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特殊群体,特殊对待要高度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家庭离异;农民工子女以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他们进行跟踪分析。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义务教育工作,要做细,做真,切实让他们感到老师、同学的关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行教师责任制。统计出“留守孩子”人数,每个老师实行帮扶监护,时刻关注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并积极帮助他们。努力让他们拾回家庭的温暖。

(四)严把毕业证这一关镇教办室“坚持不完成义务教育者坚决不发毕业证”,这一原则要严把发证这一关。详细核实考生资料,切实做到考试学生就是考生本人,防止替考现象出现。

第14篇: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特殊群体,流动人口的数量也随城市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断增加,以家庭模式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无疑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这不仅仅因为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开端,是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教育形式,还因为家长对孩子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及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1]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2.6亿,随迁子女数量有3600万,他们当中,2.94%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尚不能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探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组织人员,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家长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对辖区3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6个社区周边的17个门面房、3个工地380名流动人口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来源于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街道辖区内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3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老师或校长3名,流动人口学生家长90人;南京湖南路街道6个社区周边255名平均年龄38岁、平均来宁打工时间10年的17个门面房业主,3个工地工人。

1.2 资料来源 (1)调研人员对相关人员的采访记录;(2)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调查问卷(见附录);(3)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政策法规;(4)查阅相关文献。

1.3 方法 (1)随机抽样:在辖区学校中随机选取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最为繁华、人口最为密集的社区周边随机选取了多个门面房业主和工地工人,以此作为样本进行调查。(2)个别访谈:采访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学生家长,深入学校、社区专访和体验生活。 (3)问卷调查:按照附录中的问卷对6社区周边255名门面房业主及工地工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到子女所处或停留的教育阶段、子女各学习阶段在哪种类型的学校就读、对子女上学的关注程度、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等方面。(4)统计分析:将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输入电脑进行汇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计算平均值、各项所占比例。

2、结果

2.1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程度 如表1,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55位农民工家庭中,子女在读小学或仅有小学文化的占31%;在读初中或仅初中毕业的占23.6%;在读高中(包括中专和职高)或高中毕业的占25.5%,而全国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①达到74%;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9.1%,而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3%。剩下的是留守儿童以及同父母一样外出打工的。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程度(表一)

小学

初中

高中(中专、职高)

高中以上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79

3160

23.6

6

525.5

23

9.1

2.2 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状况 (1)小学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在政府开设或民办私立的流动人口子女小学就读的占70.9%,在普通的公办小学就读的占20%,未入学的占9.1%。(2)初中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就读于公办初中的占20%,就读民办初中的占30.9%,就读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占40%,小学毕业但未接受初中教育的占9.1%。(3)高中阶段就读公办高中的占总人数的45.5%,就读民办高中的占36.4%,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仅为18.1%。(4)高中毕业考取并就读公办大学的占9.3%,其中有30%的家庭无法负担子女大学学费。见表二。

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状况(表二)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公办

51

20

51

20

116

45.5

23

9.3

民办

181

70.9

79

30.9

93

36.

4专职

10

240

46

18.1

未入学

23

9.1

23

9.1

2.3 流动人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 据问卷分析显示,流动人口家庭平均每月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占总收入的21.97%,在我们的调查中,86%的家庭是尽一切可能让孩子上学,14%的家长抱着“有条件就上,没条件不上”的态度,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应当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38%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不太重要,但同时也有83%的家长认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问题。可以看到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是明确的,能够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也有一些家长对这些问题认识不够清晰,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放任的态度,或者采取有了问题才开始教育的态度。

3、讨论

3.1 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 在南京接受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大多学前教育是缺失的,这种缺失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方面,还体现在学生的在校生活上。在学习方面,没有受过正规学前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与城里同龄孩子相比,在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课堂习惯、普通话这些能力上处于劣势;在校的生活方面则体现在一些流动人口子女的仪容仪表达不到学校的要求,譬如:脸和手长时间不干净、手指甲长时间不修剪等。

那么,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认为这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有直接关系。从总体上来讲,被调查的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状况并不令人满意,有些问题还很让人担忧,甚至深思。首先,我们从教育投入上分析,调查发现,家长在时间投入上并不多,流动儿童家长虽然很重视家庭教育,但在具体实施教育行为时,由于工作时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财力。其次,我们从教育的方法上来考察,有86%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但同时也有14%的家长认为不一定或根本不用讲究科学方法。有73%的家长意识到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打麻将、赌钱、喝酒、抽烟等,21%的家长没有意识到,6%的家长认为无所谓。从调查的结果上来看,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第三,从家庭教育效果来看,普遍认为教育不成功或效果一般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文化水平低,不懂得孩子的有关事情;没有时间,因为工作太忙太累;经济条件差和其他原因。

3.2 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学校问题 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小学和初中。目前,南京市对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小学开始是有门槛的,小学需就读于户口所在学范区,且入学审查是十分严格。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首先,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原则,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工作;其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市公办小学、初中就读,应在我市暂住地实际居住满一年,并由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提供以下材料:(1)家庭户口簿和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2)由公安部门出具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宁居住满一年的暂住证或居住证;(3)监护人相对稳定工作证明(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及个人社会保险缴费满一年凭证、工商部门颁发的满一年的有效营业执照等);(4)随迁子女的独生子女证;(5)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籍材料(小学一年级新生无需提供)。到我市民办学校就读,按照民办学校招生办法和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报名入学和交费。再次,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本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数据进行摸底,对变化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通过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招生入学工作。严禁任何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费用。随迁子女与本市户口学生同样享受免杂费、免课本费、免借读费、免作业本费的政策。

3.3 流动人口子女素质教育问题 撇开学校的教育模式不谈,家长的教育模式同样举足轻重。素质教育针对的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特长、公民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需要家长与老师互相沟通,共同培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同龄学生相比,还存在一些自卑、厌学、焦虑、畏惧等不健康的心理。有10%的流动人口子女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不如城市里的孩子,有13%的流动人口子女认为城市里的孩子瞧不起自己,有10%的流动人口子女不愿意与城市孩子相处,有11%的孩子很讨厌或无所谓去学校上学。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有14%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不了解自己,有31%的孩子认为父母还了解自己一些。

3.4 流动人口子女接受社会各方援助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社会各界人士已经注意到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和个人经常受到来自各方的援助。然而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正确的援助会让流动人口子女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增长见识,利于成长发展;不正确的援助则会增加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负担,变成形式化援助。因此,社会和个人援助办学要形成长效机制,良性循环。

4、建议

4.1 学前教育方面 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大小两个方面解决。(1)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环境。首先,应从家庭内部环境做起。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应从优化社区环境做起。建立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通过妇女儿童之家等社区机构,组织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改良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养方式,在彼此的交流中促成家长理性的增长。再次,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培训机构,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进行科学指导。由于流动人口整体素质偏低,不利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通过培训,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指导,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尤其重要。(2) 强化社会职能,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整体水平。纳入城市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模式,依靠政府力量开设幼儿园、学前班,为已随流动人口来宁准备入学、未受过学前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学前教育。政府和社会应大力开展社区服务,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提供社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老师的作用,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城市居民儿童教育统筹安排,实行“三同”,可以利用开学前的假期,将流动人口子女集中在一起,开5~10次课,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譬如:个位以内的数字加减、自己的名字、课堂礼仪、个人卫生习惯、仪容仪表等。

4.2 就读学校方面 (1)转民办为公办,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与普通公办学校“一体化”。 这将是一个长期工程,政府可出资接收这些私立学校,将其转变为公私合营或者公办学校,或者由政府出面干涉这些学校的运营,譬如:政府可以派出教学督察进驻这些私立学校,监督其教学状况和收费标准。对于“一体化”的问题,希望更多的市民能被说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弟置于同一集体,而不是一味的排斥。(2)降低入学门槛。户籍问题、“五项材料”等硬规矩让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望洋兴叹。农民工不仅收入不高,且已负担了城乡双重费用,子女昂贵的教育费用和复杂的入学手续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流动人口子女应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绝不能因为这些人为的门槛而被剥夺。(3)学校的助学政策面向农民工子弟。据南京2009年8月24日各大报纸对于小学、初中、高中收费标准的报道显示,各学校的“助学金”政策只针对拥有南京户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我们认为这一政策也可以适用于同样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弟,或者可以按适当的比例减少一些也可以。

4.3 素质教育方面 推行协同教育,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机制,要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机制以及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充分合作、充分衔接的优良体系。(1)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家长的教育意识。流动人口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学校、老师的依赖性太强,认为教育的事情应由校方全权负责,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社区老师开设“家长课堂”来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一是让他们意识到子女的教育与自己息息相关,二是让他们注意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助他们将子女培育成学习、品德、特长、素质、心理全面发展的好学生。(2)博物馆、科技馆、公园等定期免费开放。流动人口子女到了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便成了无人看管的“野孩子”,这些场所的定期免费开放可以让农民工子弟在家长或援助人员的带领下,或是在结伴的情况下,有一个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好去处,同时可以促进他们与家长、与同伴之间的感情。至于免费开放的时间,可定于期中考试结束后的周末、寒暑假的开头和结尾几天。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必须动员个人、家庭、政府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力量统筹解决,与《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等一道规范国家的基础教育,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法制轨道,使全社会更加重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促进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15篇:农村教育问题调研报告(材料)

关于农村教育基本状况的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12.7.10-----2012.7.19

【调查对象】:袁店乡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

【调查目的】:通过对袁店乡的基本教育情况的调查,了解我国农村的教育现状

【调查内容】: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

【调查方法】:网上学习,通过实地走访进行实践调查活动

【实施调查人】:河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共12人

【关键词】 :袁店乡、农村、教育状况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袁店乡教育现状,我们在实践中通过实地调查袁店乡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在了解袁店乡的教育状况的基础之上对大多数农村的教育情况也有了基本的了解。面对问题的存在也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我国农村地区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农村普及教育正在全面展开,并且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普及教育对农村社会起了动员作用,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许多地方农村学校的校舍确实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之一,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二)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凸显。仍有多数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人群的绝大多数在农村。

第二,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其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1.教师分配不合理

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乡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学校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另一种现象是县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

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初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多份调查问卷调查中,有30%的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研究等活动。

3.农村教师待遇偏低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教师福利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而且区级学校好于乡镇学校,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三、学生流失问题严重

在我们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流失仍然是农村地区学校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农村地区学生流失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辍学,从此以后就告别校园生活;另外一种是转学,即农村地区的学生转向城镇教育设施相对较好的学校。前一种学生是因为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过早踏入社会去谋生,第二种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环境而离开农村转向城市。不管哪种情况,其结果是一样的,直接导致农村学校招不到学生,我们就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学校新盖的教学楼,却空空荡荡没有学生上课。校长向我们讲道,今年毕业的初三学生,初一的时候有七八十人,到初三仅剩二三十人,而最后能参加中招考试的只有十几个人了。所以,怎样留住学生是农村学校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县、镇、乡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将大量的教学资源分配到各县、镇、乡的中心小学、中学中去,而偏远农村的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大多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

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凸显了这些问题。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靠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乡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为改变乡村教育现状,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有以下几点。

首先加大乡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乡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要把有限的教育经费资源的投入落到实处。成立一个专门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

其次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乡村教育投资监督。

最后,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乡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高等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

第16篇:教育问题总结

对搜集到的教育相关材料的总结

一、关于涉及教育的主要法律法规

(一)法规

法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

行政法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广东省实施办法》、《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成人教育管理条例》;

地方政府规章:《深圳市民办教育管理若干规定》、《深圳市学前教育管理暂行办法》。

(二)性质及其适用

1、深圳英辅语言培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孚培训公司)性质(1)由于英孚培训公司是在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培训机构,而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和第六十六条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因此其性质只能为民办培训机构,不属于民办教育(公益性质)机构,也就不能适用《民办教育促进法》相关规定。

(2)由于培训对象的原因,其也不适用《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广东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深圳市民办教育管理若干规定》、《深圳市学前教育管理暂行办法》。

(3)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三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以及第六十条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中外合作举办的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因此,英孚培训公司也不在该法规调整范围内。

(4(5(6)虽然《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均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是未查询到国务院对此有具体规定,如果查询未有遗漏,就属于立法空白。

二、关于退费问题

上述提到的法律法规规章仅对培训机构因违法违规需对学员退学费的规定外,对因学员自身原因退学是否应退学费的问题未作相应规定。

三、关于三大高校研究生招生简章

均未涉及退费问题。

但是好像实践中,在大学院校,如果学生自愿退学,所缴纳学费学校会给退还。

以上说明,属于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

第17篇:农村教育问题

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

都市农业研究系列丛书

作者

张锦华,吴方卫 著

出 版 社

上海财经大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1条评论

周林,青永红 等著

/ 2007-04-01

/ 四川教育出版社

《农村教育制度与问题答疑》以问答和案例的方式,从农村教育制度、农村教育结构、农村教育管理、农村教育师资、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农村教育法治等六个方面,选择了农民朋友应该知道的,没有了解的,很想掌握的,非常疑惑的,保障农村少年儿童教育权益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新出台的一系列理论性的、机制性的、制度性的、政策性的、常识性的问题,并竭尽全力地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借助专家的高论和国家的政策逐一地进行了回答,力求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最权威、最全面、最能解决问题的答案,以期为广大农民朋友更好的教育子女服务。

第18篇:青春期教育问题

青春期教育问题

关于青春期教育问题,我认为是一个既好做又不好做的事情,这样讲,好做是因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已经懂事了,可以接受我们的教导,对善恶有了自己明确的分析,一切事情能从自己出发,那么这件是就被你“内化”了,就称不上是难事;不好做是因为青春期的他们太多的渴望自由,想把什么事情都尝试一下,而且青春期的少年血气方刚,处理一些事情可能比较冲动,喜好模仿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从而远离正途,这就是青春期的叛逆问题,青春期的叛逆问题会导致他们不听劝导,拒绝大众认为的真善美,而一味的想着自己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和周围的人交流的少了,和假恶丑接触的多了,慢慢的这个人也就被同化了。

据网上调查结果,70%左右的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束手无策,“(青春期的孩子)他们不听劝,也打不得,骂不得~~”这是他们的反映最多的,网上征集有关“青春期教育问题”解决方案,也是以多交流,要耐心等为主。下面我就征集到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叙述如下:

青春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青春期的孩子不再认为自己是个“乖孩子”了,特别是青少年,他们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们需要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我长大了”,所以当父母依然以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反感,就会感觉到你阻碍了他们的成长,他们要远离庇护,飞向成熟,所以他们和父母老师的交流越来越少,甚至反感。

青春期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盲目而又快乐着,他们想要成熟,但是还不够理性,所以他们会模仿,每个人心中都有另一个自己,每个人都想成为另一个自己,所以他们盲目的模仿,而且乐此不疲,有了自己目标就很少去理会圣人之训,先贤之言,所以这是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关于青春期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是我认为这两个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就解决问题,我认为是有很多可参照的案例:

第一个可以参考的案例就是《十八岁的天空》,在这个青春偶像剧讲述了一个年轻的高三班主任和他的学生们的故事,这个班主任就做的很好,他深入了每一个同学的生活,去了解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这是一个朋友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引导者,他们可以一起哭一起笑,有共同话题,青少年们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这个“同龄人”就是说任何把他们当作是成熟有担当的人的一群人,他们会有意靠近这些人,因为在这些人中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这方面可以看出,他们是在掩耳盗铃,是不够理智的。所以在与青少年相处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要学会变一种方式去和他们相处,就是去和他们作“同龄人”,给他们同龄人般的自尊感、存在感。只有你们有共同了话题,有了交流的机会,才能够有机会劝其想着更加崇高的目标而奋斗。否则你和他一味的吵架、冷战,青春期的孩子不会认输,他们可以吃你的,喝你的,但是不会就此屈服。不能交流更不要谈什么劝导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

另一个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作为人生成长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应该总是单独的拿出来处理,我们可以在青春期来临之前,为他们多树立一些崇高的人生理想,比如多陪他们看一些伟人传记,看一些名人访谈,这些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埋下一个小小的种子,长此以往,一点一滴的用这样大气磅礴的人物事迹去熏陶他们,去感染他们。这样才会在青春期来临是,你不会惊讶的喊出来:“青春期,真的来了!”当然这只是一顆小种子,要有良好的后期教育,才能使之发芽长大。

以上这些就是我所想到,把“青春期”的问题提前去解决,青春期来临时,做一个“同龄人”去和他们交朋友、交心,你会发现孩子依然是爱我们的孩子,你要把她们变成你所想要的,同样是他们愿意的,这才会是和谐的。

第19篇:编辑出版教育问题

关于我国出版教育现状的问题及几点思考

(2011级出版专业硕士孙铭慧)

看了几篇论文,对我国以及国外的出版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看到了一些问题,也思考了一些问题。下面把我看到的和我想到的梳理如下:

问题1:范忆《编辑出版教育的尴尬与出路》一文提到:事实上,把编辑作为一个“杂家”来培养,即使课程设置适当,仅仅靠四年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是的,编辑是一个装满各种知识的宝库,因为编辑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稿件。就像期刊编辑学课上,老师给我们一篇稿件让我们改错,纠错字是编辑的基本功,这个好在还能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涉及到里面的常识性问题,比如司马光是宋代的,距今也就1000多年的历史,但稿件中是“几千年”,就这个问题,11名同学没有一个改对。从这一简单问题来看,常识知识对编辑出版的学生来说有多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出版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编辑出版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知识,新媒体技术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这点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谈,单纯依靠学校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平日里自己广泛地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

问题2:辅修第二专业,或者双学位,辅修第二专业以及攻读双学位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师资条件成本费用等问题,其开展力度还远远不够。

对于这个问题,我参考了蔡克难先生的观点,他认为仅仅是出版专业的教育背景,由于缺乏其他学科、专业的知识、技能,毕业生在未来的出版产业中很难适应多学科、多专业出版要求。出版产业属于知识产业,从业者丧失了除出版以外的学科专业话语权,在出版产业是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应当积极建立主辅修及双学位制度,并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在主修编辑出版学专业或者学位的同时,辅修第二专业或者学位,如经济、法律、金融、建筑、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专业知识力求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问题3: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与实践课为9:1,而国外为1:1,实践课程在学时上的分配也不尽合理。

我了解到澳大利亚硕士文凭的课程设置:每门课12.5学分,须修满100学分。编辑结构(必修)、编辑英语(必修)、当代出版业、出版商务交流、编辑写作技巧、网络写作与编辑、印制与设计、实习(25学分)、出版伦理与法律、印刷市场的结构与战略、出版与传播、受众研究、公共关系与社团、新闻理论与实践。这些课程有如下特点:(1)偏理论性的课程少,重编辑出版实务的课程多;(2)学科体系主导型的课程少,岗位任务驱动型的课程多;

(3)实用性、实践性强,与业界联系紧密,体现产业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如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全球化与出版产业的整合等。

澳大利亚高等出版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贴近出版业的最新发展,而且课程更新快。多数高校的课程是一年更新一次。这一点也是与世界趋势相吻合的。例如,美国纽约大学的暑期出版学校(SPI),就是以课程引导出版业发展趋势、更新速度快而著名的。自1988年以来,

澳大利亚的高等出版教育一直都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商业出版实践中各个关键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高度契合。 澳大利亚高等出版教育的特点:一只脚在学界,一只脚在业界。决定了澳大利亚高等出版教 育是直面产业需要与产业发展的,避免了产和学的脱节,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教育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尴尬。据此,我们有必要学习澳大利亚及美国的课程设置,如果真能做到让教育引导出版业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仅仅是出版大国,还会成为当之无愧的出版强国。

就课程设置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06年新版《中国编辑》上,安徽大学,北京大学等21所大学公开发表的《关于设立出版学研究生专业的呼吁》中阐述: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家单位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办学点分设在同一学校的不同院系,存在课程设置重复、浪费教学资源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我国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我们需认真审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借鉴澳大利亚的课程设置方式——由“课程协调员”负责。所谓课程调解员就是有过著名的出版公司工作经历的人士,在业界有多个领域的实践经验,并担任过一定的管理职务。他们熟悉出版企业最欢迎什么样的人才,知道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是合理的,什么样的实践是必须的,除了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具备哪些非智力的要素等等。与之相对应,他们在协调课程时,非常清楚应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应该扬弃什么样的课程,应该增加哪些实践性环节,课程的设置与产业的流程应该是怎样的对应关系等等。让他们来协助设置课程,将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这也是从事出版教育的人士需要清楚认识的问题。

问题4:高校实行出版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制,即学界一位导师,业界一位导师。

我校出版专业的老师殚精竭虑,突破各种困难,不仅申请上出版专业的硕士点,也实现了双导师制的目标,在这里很感谢我们的老师。但我们还有更大地发展空间,聘请更多的出版行家担任客座教授,定期邀请毕业生回母校座谈,进行案例分析和行业咨询也是有重要的意义的。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到出版单位进行实践学习,这种出版教育与出版社合作的模式, 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习的理想场所,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

问题5:我在北京市社科院外国研究所赵苏阳先生的《美国出版教育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了解到,美国多所大学在暑假开设出版专业培训课程,还常把学生带到出版公司、印刷厂等地上课。

美国出版教育既含有学历教育又含有非学历教育:美国很多大学提供暑期学院培训。纽约大学、纽约州立大学都提供很好的暑期培训课程,其课程一般为4~6周,由业界的从业人员教授学员在今后的编辑出版工作岗位完成其职责所需要的相关技能,这种形式的培训,主要是出版证书课程培训。由此我想到的是,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利用暑假期间去一些出版单位进行编辑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多方位实现与出版单位的沟通,利用好身边的资源,还可以为学生实习联络更多的平台。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习国外注重直观教学和模拟教学的做法,如一些高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出版公司、印刷厂、书店等就地上课, 进行直观教学。

关于出版教育问题远不止此,还有很多我没有看到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

了解和关注。

第20篇:蒙古族教育问题

蒙古族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大家庭。其中,蒙古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伟大的少数民族,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创造了许多辉煌和极限。人们一谈到蒙古族,就会自然而然地与成吉思汗,忽必烈等联系在一起。是的,蒙古族的祖先成吉思汗以“世界征服者”称号载入史册,以“千年风云第一人”著称,在13世纪就建立起一个疆域恢宏日不落的巨大王朝,即草原帝国,亦称之为大陆帝国。蒙古族人民,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要谈到蒙古族能不与他联系在一起吗?蒙古族人民和中国人民能不为他骄傲和自豪吗?成吉思汗不仅创建了蒙古大帝国,还为我们蒙古族人民创建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一个民族的共同体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有了民族语言,人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表达内心情感,从而增进感情,互相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有了民族文字,人们才能用自己的文字书写历史,传承历史,用书信联系远方的朋友和亲人,使朋友和亲人永远心心相印。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字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另一种文字,这就是民族感情。

蒙古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蒙古族的教育事业也已走过了八百多年的历史。蒙古族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家庭教育,寺庙教育,私塾教育,学校教育等几个阶段。但早期受教育者都是封建王公,贵族子弟。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的教育事业才走上了新生,呈

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广大的蒙古族人民群众的子弟普遍有受教育的权利,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我以自己是蒙古族而感到骄傲,但是同时,我却不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我的家乡,蒙古族人口少,散杂居住,长期在汉族大众中生活,丢失蒙古语言文字非常严重,一些蒙古族只知道自己是蒙古族,而蒙古语言一句话也不会说,甚至有的还听不懂,只为了享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而改过来的,有不少蒙古族对本民族语言不产生兴趣,更谈不上什么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按照他们的话说:蒙古族语言没有什么生养生息的地方,内蒙古地广人稀,不是什么想往之地等等观念对民族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而在其蒙古族聚居的地方, 由于其大散居,小聚居的牧民居住特点.其学校的布局也极为分散,规模偏小,办学条件也极差.为了解决牧区校点分散、规模偏小的问题, 开始建立一些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牧区建立寄宿制学校后学生在校食宿、学习,解决了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儿童人学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学校先后实行了双语教育,其教育模式分地区、分年级等各有差异。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偏远的牧区,相当一部分学校基本无力开展双语教学,只开设了汉语文课;二是把汉语文作为一门主课开设,其余各门课程均用蒙语文、蒙文教材教学,如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之高中部;三是把蒙语文作为一门主课开设,其余各门课程均用汉语文、全国统编汉语文教材教学.。

通过走访多家学校,对师生进行调查访问发现,多年来,民考蒙古族学生升学率低、高考能选报的专业少、考上的又就业难等问题,打击了牧民送子女上蒙语学校的积极性,导致了牧区不少牧民为其子女“择校”和“转学”等现象的发生,家长参照城镇蒙古族子女上汉族学校的做法,将子女送到汉族学校,以期解决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难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虽然无可厚非,然而,这一现象进一步导致了蒙古族学校生源的大量流失,使来之不易的民族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大量蒙古族学生进汉校的现实,必然带来许多人的不适应,他们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不加以研究和解决,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对蒙古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使来之不易的蒙古族教育成果大打折扣,也会损害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象。

总结起来,蒙古族地区教育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蒙古语授课学校学生流失严重。蒙古语所处的语言环境、蒙古语学生课业负担比纯蒙语授课和纯汉语授课学生重,蒙古语的语言环境和教学质量较差,教师不被重视,学生多头升学,升学渠道存在一定问题.

二是某些地区整体上对民族教育特殊性的研究不深,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办法不多。

三是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尤其是用于发展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的民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四是民族教育立法内容不完善,重点不突出。

下面为下一步的积极组织、建设和提高提供一些意见。

1.双语教育、民汉合校是蒙古族教育今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巴州蒙古族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双语教学以及教学规模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无法满足广大蒙古族学生对教学质量的需求,致使蒙古族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质量多年来一直偏低。因此,无论从教学质量,从培养蒙古族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上讲,还是从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讲,在蒙古族学校和学生中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尽早出台有关制度安排,以确保民族教育成果和学生就业,保障民族文化传承

针对蒙古族学校生源的大量流失以及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效的对策是,当地政府应尽早出台有关导向性的制度安排,以保证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在政策法规的监督下得到全面发展,使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逐步纳人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通过制度的供给,就能吸引和留住生源,就能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例如政府应当设计这样一种制度:对上双语班的学生实施奖励制度;对就读于汉族学校的蒙古族学生创造条件学母语,并形成一种政策制度;制定一种定向性的录用制度来优先分配和优先使用蒙语授课大学毕业生或采取各种措施大力

拓宽其就业途径和渠道。巴州蒙古族目前的社会现状需要一种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特别是其教育事业更迫切需要这种安排,因为,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对于巩固蒙古族教育事业、传承民族文化、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调整布局,集中办学,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对牧区布局不合理,设点分散且办学条件差的学校进行整合,从而适当集中师资、资源来改善办学条件。对于那些班额奇缺,办学条件差,又离县城不算太远的学校应合并到县城里的学校,从而实现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改善。要办好牧区寄宿制学校,必须加大投资力度,配足配齐教学仪器,开足音、体、美课程的课时,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成长。

4.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双语班汉语文教师应由汉族语文教师担任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师的培训要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既要重视普遍提高,又要重视重点培养。要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和条件。也要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培训,但双语班汉语文教师应该由汉族教师担任,这是出于在教学方法上摆脱对等翻译的束缚和汉语语音不够标准等问题的考虑,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好让他们少走弯路、节省时间,让他们对汉语的掌握能够达到标准语水平。

5.要保障蒙古族学校的教材供应

教育机制的正常运行完全依靠教材的供给。不解决教材问题,也不提供各科辅导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将是一句空话。

教育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教育问题社会实践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