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后感实例

发布时间:2020-03-03 22:10: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The Game

——读《伟大的博弈》有感

商学院2009级会计二班 张月 2009201706

引子

最近,一个工商管理的同学为了完成金融市场课程的作业——仿真炒股——与我这个所谓学会计的讨论财务报表,认为: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企业经济实质,因为不知道是用什么价值——又有历史成本,又有公允价值——反映的;利润表不能作为纳税和分红的依据,会计准则的很多处理与税法不一致——净利润中有并未实现的部份——于是出现了所谓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现金流量表通常也不是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的记录,否则为什么要调节利润表而不是直接整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之后又研究了两个债券估价模型,核心当然是预期收益率,或者反过来算净现值。用对未来的估计来计算对现在的估计,这个逻辑相当吊诡:用一个未知计算另一个未知也就罢了,对未来的估计还会比对现在的估计准确?无论逻辑分析过程多么的严密,如果输入的数据是不准确的,输出的数据必然也是不准确的。

最终,那个同学得出了三条经典的结论:会计就是倒腾,财管就是安慰,金融就是骗局;三家联合设置了一个看似完美的体系给商学院做研究;商学院也正靠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才继续发扬广大地存活下去。

虽然我还没有那么愤世嫉俗,但我确实对所有宣称自己为科学的非自然科学学科,都抱有根本性的怀疑,但不妨碍我欣赏其基本理论的美。读了《伟大的博弈》,也读过《货币战争》,并不是对具体历史的兴趣,而是从中看到对西方经济学的反思——经济为何增长。介于我对于西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无知,很多直觉性的判断或者存在谬误,或者有失偏颇,我还是希望能尽量把自己的观点呈现出来。

正文

关键词:理论与反省

庄子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指出语言的局限性,当我强调某个部份的时候,必然同时存在被我忽略的部份,同样,一个理论在描述世界的时候,必然既有澄明又有遮蔽,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那么理论又是如何被选择出来的呢?是因为与现实相符么?然而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知识的符合论无视不在被哲学家和认知学家挑战。没有不被描述的现实,既然理论本身是一种描述方式,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现实的时候,是否就已经

决定了现实与理论的相符?

任何单个由理论有机集合而构成的体系,都有其解释的其局限性,那么似乎只有跳出框架才能更加清醒的旁观。虽然不在框架内的反省,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典型,但以无知的视角考察一个体系,果然是一件有趣的事。

从卡尔纳普始,哲学家开始思考什么是科学。比如这个相当吊诡的逻辑,或许并不是因为一个观点真的科学,所以被科学家采纳;并不是因为物理能解释世界,所以能解决问题;并不是因为数学能被很好的应用,所以它真的有用。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科学家难道不是因为一个观点对他们有吸引力才运用它的么?而正因为被科学家运用,我们才认为这个观点是科学的。物理问题难道不是因为看起来可能被解决才被提出的么?而正因为问题的被解决,我们才认为物理是能解释世界的。数学难道不是因为被认为可靠而作为标准被广泛引入各个学科的么?而正是因为各个学科都以数学为语言,我们才认为数学“有用的说不通”么?

关键词:增长与剥削

《伟大的博弈》一开篇就说,在一个利伯维尔场中,长期来看,获得的利益总和,将远远超过丧失的利润总和——这个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我一直以来不能明白的问题。

到底是因为市场为正和博弈,所以经济能持续增长,还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经济能持续增长,才会认为市场为正和博弈?

正和,则必有经济增长,而我直觉经济增长有两种方式,提高效率或者增加投入。 虽然我以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强盗逻辑之一,就是交易必定公平,也难以认可其对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证明,然而不能否认市场经济能够提高效率,在创造均衡价值时,通过更合理配置资源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最优意味着不能再改进,均衡意味着死亡,所以增加投入才是最根本的方式。

西方经济学认为投入至少分为资本和劳务两种,虽然我更认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所指出的,所有的价值的最终来源是劳动,具体而言,新的活劳动。

这些伟大的思想需要变成可操作的模型被我们应用,就需要被计量。落实在会计上,如果假设价格准确反映价值,增值,以利润反映,就等于收入减成本。而成本,通俗的说,就变成了材料费加劳务费。且不说劳动是无法可靠计量的,就算不存在剩余价值的剥削,当我们追溯到第一产业时就会发现,这个模型也没有完整计算资源环境的贡献。一吨粮食的成本完全忽略土地的贡献。而这些因为无法计量而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的东西,是否恰好就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如果是这样,那么市场的正和博弈是否就建立在没有被体现的负外部性上?就好比四人的牌局,所有输掉的钱都由局外人补足,而经济学当然只研究牌局本身,不然马克思为什么没有挖掘出赤裸裸的对资源环境的剥削。

关键词:风险与伦理

金融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照我粗浅的理解,便是提高效率,大致通过节约成本,配置资源与转移风险来实现。

我在道义上唯一完全认可的,只有前两点,金融市场的发达,降低的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资源流动性,当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再生产过程中,最终生产出能用于流通的商品时,不管是榨取了剩余价值或是资源环境,它实实在在的在经济学意义上增值了,而金融资本中到底有多少,是通过这种方式增值的,我表示相当的怀疑。

以前流行过一个买卖好友的游戏,我一个室友的虚拟身价翻了上万倍,只因为她男朋友和她一个好朋友的互相倒买倒卖,直到其中一个人退出游戏。同一个东西在毫无变化的情况下,其价格也能够漫无边际,且不说这里没有创造任何价值,价格似乎也不由供求决定,因为我们买卖的不再是这个东西,而是一种它将会升值的信念。金融市场也是这样,尤其在制造泡沫的阶段,预期才是真正的关键,买卖只是预期的反映,而东西只是买卖的载体。紧接着就是著名的搏傻理论,泡沫破裂时,看谁是最后的那个被套牢而终于破产的傻瓜,对于金融市场,几乎不可能存在所谓“长期来看”,因为金融工具的价格取决于边际投机者而非长期持有者。金融不仅仅能让整个市场的疯狂归结于个体,也能让个体的错误被整个市场来分担,股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一个股东都可能因公司的不利经营而蒙受损失,收益也一样。

就我看来,虽然这是一个对所有参与者而言相对公平的机制,但与自由主义的伦理原则有所抵牾。在金融市场上,表面上每个人似乎都在为自己的决策负责,而背后到底有多少是责任是可以逃避的,又有多少责任是被强加的呢?在金融市场上,充斥着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种种问题。看《伟大的博弈》中触目惊心的案例,远远超过我以前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估计。在如此高额的利益驱动下,职业伦理的是否还能起到其应有的约束作用?

关键词:创新与监管

《伟大的博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卖出你所没有的”。开玩笑的说,金融的每一次大创新,都是对人类逻辑的超越。物权、债权等是法律规定的权利,抵押应收账款是可以想象的,然而银行将自己无所有权的钱贷出,做空者将自己没有的东西卖出,确实能够让人惊叹于他们的勇气和智慧。

就好像当公司集团越来越复杂,没有一个会计能或者编制看懂所谓合并报表,报表离经济实质越来越远。当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复杂的时候,或许已经没人知道它背后是什么,金融便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投资终于也还是投机,发展到最后或许会是传播学或者心理学而非经济学的胜利。当一个东西被打包了无数次,买卖了无数次,大概不会有人能对其进行信用评级,更不用说监管了。多少最伟大的头脑都玩不转股市,从经典力学创始人到计量经济学会创始人,到BMS模型创始人„„如果我们是理想主义者,认为规则是实现正义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该做或者什么不该做,也不是为了维持秩序或建立制度,而是引导我们分别善恶。那么金融市场就没有什么规则,只有用来获取收益的操作工具。如果一定要指出一条,或许就是“愿赌服输”。

对于任何一个游戏,原则上都可以选择不参加,然而金融发展到今天,哪里还有不受其影响的地方呢?最简单的,我们至少不能不使用货币。这个游戏不可避免的将要拉入所有人,包括并没有认同其规则的人,而且没有可替代的游戏能让他们选择。市场营销和企业战略中讲,和最上做规则,其次做市场,最后做产品,金融学正在朝着最上前进。至少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会计报表越来越多的是为金融市场服务,从历史成本到所谓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盯市,反映出会计的目标越来越偏向决策有用观,而报表用户的认定直指关心潜在投资者的利益超过了现有的经营者和投资者。如果金融变成了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会计活动的服务对象,会计只会提供金融希望看到的信息,那么会计又怎么发挥其核算与监督的作用?

读后感技巧及实例

实例

毕淑敏《我很重要》读后感实例

文献检索实例

公文实例

新闻稿实例

ppt实例

实例1

审计报告实例

实例1

读后感实例
《读后感实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