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太极拳及其好处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04:46: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太极拳是练意(修心)、练气(导引吐纳)、练身(伸筋壮骨)的综合科学运动,目的是要达到心静、体松、气和、神旺、挺拔、潇洒,雅儒俊秀,气宇轩昂。

一、对脑体平衡的健身价值

太极拳学要求练习太极拳者开始演练时,首先要“两足平行与肩宽,双膝微屈落涌泉;神领百会竖颈项,闲听微雨呼自然;胸膛如壁不弯挺,腋下虚空如有圆;中正安舒撑八面,四平三柱周身旋。”

两足平行与肩宽,就是要求身体的两个支撑点与身体整个重心的力点平衡。双膝微屈,就是要身体的膝关节把上体的重力卸一些,由膝关节两侧的肌肉和韧带代偿。落涌泉,就是要让内膝眼对准涌泉穴,用前叉韧带的力量来实现前后的平衡。神领百会,就是要有一个上力提拔的意念,其标准就是要实现风池穴外突,从而达到颈项的直立。闲听微雨呼自然,是神态上的宁静,吐纳上的平衡,达到无物无我,无忧无虑。胸膛如壁不弯挺,是要求身体上下的平衡,既不能前倾塌胸,又不能后仰突胸。腋下虚空如有圆,是要求两上肢不能僵垂,要使两臂似两张待发的弓箭,圆而不僵,松而不懈,以保持左右的平衡。中正安舒,就是要求上、下、左、右、正、隅、前、后的稳定平衡。四平三柱,是要求头平(百会平)保持脑浆、脑液的稳定、平和;肩平,保持左右臂脉络的平衡;髋平,就是要求上身重力的稳定;心平,是要求达到致远、怡闲、无非、无欲的心境。 练习者如果能做到了以上的要求,其脊柱就会自然拉长、伸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旋、抖、折等运动,日久天长,则脊柱四周的肌肉、韧带、肌腱等组织的功能就能得到加强,达到对颈椎病、腰椎病、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治疗、恢复和标本兼治的效果,对无此病人的预防更是显而易见。

太极拳的创立是先哲根据人体自然结构的运动形式而创编的,这一点和中医的健康理念是一致的。“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跟在脚,力在手,就是体现了脉络通畅后的境界。中医在治疗上的“虚与旺”、“泻与补”,追求生理上的平衡,拳学中的“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手不过足,肘不过膝”是讲的技击学的平衡。广大爱好者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既达到自己防身、克敌制胜的技术,同时也达到人体内在的平衡。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它能使身体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病菌浸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二、对呼吸功能增强的价值

经常进行太极拳的演练,对于感冒发烧、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有着显著的预防和调节、治疗作用。

(一)太极拳演练多在户外运动,户外冷空气和阳光照射的冷热磨练,使身体免疫机能得到极大的增强。户外运动,特别是在树木、植被多的地方运动,大量的负氧离子对肺细胞的滋养,可以大大改善肺呼吸机能,使肋间肌等呼吸肌纤维变粗壮,肌肉强壮有力,肺廓活动度好,肋软骨骨化率低,肺活量变大,从而使肺能更好地进行气体的交换,进而增强新陈代谢的能力和身体温和外界温的调节能力。

(二)太极拳的丹田运转功是传统武学文化传承中的一项重要功法,以太极拳要求严为最。

按现在生理学上讲,“丹田功”就是锻炼腹式呼吸与肺呼吸如何调节、结合、统一的功法。腹式呼吸的生理功能是:横膈肌较大幅度地升降、移动的运动。对于胸腹腔的脏器,如心、肺、脾、肝、肾、胃及小肠、大肠等,都能产生按摩运动的作用,从而使这些脏腑循环旺盛,机能强健;另外,腹式呼吸所形成的腹压升降,极大地促进了血液的循环,为各脏器提供了充足的血液营养,故而能使人气宇轩昂,面润色秀。

三、对循环系统的调节价值

太极拳运动是把练意作为首修之功,强调“意长,体松,宁静,空灵”的境界,故而在修炼过程中能很快地松弛因工作、家务而闹心的紧张神经,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内分泌失调与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衡得到及时的调整,从而降低交感神经的张力,并使痉挛的小血管得以松弛。这样既加强了血液循环,又降低了外周阻力,从而使血压自然下降。太极拳运动是生理需求的适度,既不是特大力,又要求达到一定的强度,使肌肉既能充分有氧伸张练习,又不存在无氧运动的氧债问题,因此心脏的缺氧现象也就不会形成。通过演练太极拳,可以使心肌纤维强壮、有力,心跳脉博减少,增大了心脏每博输出量,增加了心肌的储备力。通常人的毛细血管只有20%左右的开放使用,而其80%的毛细血管在休息闭合状态;而经常演练太极拳的人却与之相反,80%以上的毛细血管在工作开放,这就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加。同时也能使骨骼肌的收缩,舒张加大加强,从而使血流加速,并通过膈肌的活动形成对腹压的改变,使血液尽快经腹下腔流入心脏,同时肝、胃、肠出现的淤血及水肿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四、对运动系统调节功能的价值

人体的一切运动都是以骨骼为杠杆,以关节为支点,依靠肌肉收缩为动力,并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各种动作。太极拳是一种“内修外练”、“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其动作连绵不断,似行云流水,不丢不顶,舒展大方,对全身各部分肌肉、关节都能给予恰当的锻炼;并通过其架势高低、速度快慢的调整,满足各不同人群所需的运动需求。

通过太极拳的演练,使其大腿肌增厚,肌肉群伸展,收缩加强,对心脏血液收放泵力产生明显的增大,就像在下肢各部位增设了无数个小泵,使心脏血液的需求供应充足,因此说太极拳对运动系统的作用有着显著的表象。

同时,太极拳的“立身中正”、“百会会阴成柱”、“尾闾支地”的要求,使整个脊柱尽量对拉拔长。这就能使脊柱两侧的督脉、阳经(西医讲的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受到按摩和运动,使其遍布全身的经脉、神经系统也得以刺激、兴奋。腰椎间盘突出、颈椎、腰椎骨质增生,这些过去只有老年人才能得的病已逐步年轻化甚至青少年。这种病的患者都是平时立不正、坐不直、弯腰弓背造成的。而经常练太极拳的人,一般腰椎都很有力量,脊椎出问题的人很少,对脊椎的运动要求是太极拳所特有的功法。对脊椎要求如此严格的运动项目唯此而已。

五、对消化系统功能促进的价值

太极拳运动是以腰、腹为主宰的运动,既脊椎运动又能使腹内脏器的运动。

(一)胃功能增强,进食量增大

胃口好,吃嘛嘛香。由于太极拳腹式呼吸的腹横膈肌上下运动的按摩,使胃功能加强,食物进入胃后不会固定在一个点上,在不断的运动中,胃液能加快消

化食物,使其尽快进入到肠道,由于胃液的快速运动,刺激了味觉神经对食物的亲赖。

(二)肠功能增强,消化吸收加快

食物养份热能通过胃粉碎后进入肠道,靠小肠壁亿万个毛细血管的吸收、分类,把养份供应给各脏器器官,把废料送入大肠排出。通过太极拳的内功练习,使胃肠功能加强加大,增强了肠蠕动,因此练太极拳运动者很少出现便秘现象。

(三)促使消化性溃疡加快愈合

消化性溃疡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至今病因尚未全明,但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有很大关系。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调整,就在于人们在习拳中所需把握的各拳法要领。“四平三柱”、“闲听微雨”尤为重要。它要求人们的情感精神、意念以及全身各部都要松静自然,使真与大自然和谐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与抑郁的有效调节作用,使大脑、小脑各部分功能协调,各内分泌适当,循环通畅,营养充足,不良的病灶自然受到抑制。这样就消除了精神因素引导的胃酸增多或减少,而病人精神愉快也会促使患者消化性溃疡面的快速愈合。

六、内分泌、生殖、泌系统功能的调节价值

众所周知,这三大系统都在骨盆之内,也就是“丹田”区域,而这一区域恰恰是太极拳特别强调的运动部分,尤其是对耻骨尾肌的锻炼。尾肌是一条比较宽的韧带,它支撑着骨盆内的全部器官,这一部分的锻炼,对人的内分泌,特别是对性腺的内分泌大有好处。人体通常是通过体内的各种属性功能的自行调节而发挥其正常功能的,当遇到一些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自身的调节功能调节不了时,就产生了不和谐、不平衡,人们就会选择一些外部调节方法,太极拳运动则是人们用来增强自身调节功能的最佳方法,如“丹内”修炼的专家创编的“鹿功”就是方法其一。在自然界,他们细心地观察到鹿的矫健身法、超常的繁衍,是因为它们在闲暇之时经常收缩肛门这一特有的生理现象,故而他们把这一现象采用到人的养身学中,定名“提肛术”。从生理学上讲,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的腺体都在体内,能使其运动锻炼的方法极微,体外部的调节功能只有“提肛术”,从而“丹内”专家便把“提肛术”作为了修身的重要功法之一。

总之,太极拳在人体健身上的作用是其它运动所不能及的,它以腰为主宰带动全身,高低起伏,快慢有序,刚柔合理,意专心平,体松,神领,地柱,既活动了肌肉、关节,又通畅了四肢百骸;既使人精神矍铄,又防止了骨质疏松;既调节了神经紧张,又提高了人的生活乐趣;既放松了肌骨的紧张,又使人气宇轩昂;„„

深浑的文化底蕴,科学的运动形式,巧妙的击打技术,雅儒的养生功法,使太极拳这一古老而又先进的生命科学日益成为了广大群众喜爱的运动,一定会使全人类的生存更加快乐、美好、幸福、健康、长寿!

太极拳的好处

太极拳的好处和心得

练太极拳的好处 体会摘抄

太极拳总结

太极拳表演总结

太极拳教学总结

太极拳比赛总结

太极拳课总结

太极拳学习总结

体育课太极拳总结

太极拳及其好处总结
《太极拳及其好处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太极拳总结 太极拳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