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策划书

太极拳策划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4 23:25:52 来源:策划书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太极拳比赛策划书

一、活动名称:

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太极拳比赛

二、活动目的:

(1)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气氛,丰富学生大学生活。

(2)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展现我校大学生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面貌。

三、活动主题:

为达到太极行协会“强身健体,以武会友,传播文化”的宗旨。团结我校的太极拳爱好者促进太极拳运动的发展、普及与提高;实施全民健身纲要,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太极重意不重形,可以养性,阴阳相结合。万物有阴阳,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是一样的,有太阳就有月亮,而太极正是阴阳结合的功夫,练习太极,知太极真意便可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太极本是道家功夫,最重养性,而这个性便是说的性格,人性。

太极拳以静心养性,是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做为一种高情感活动是非常可取的。太极拳以其绵缓斯文的运动风格,容易增加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观念。太极拳运动,虽不是一副药到病除的“药方”,但你若持之以恒地坚持,就能成为药到病除的“妙方”,对人类的生存、生活都有积极的意义;以“松静自然”“舒缓自如”为特点的太极拳极有利于人的心理调节和修身养性

四、主办单位:

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五、活动时间:

五月末

六、活动地点:

操场

七.活动流程:

1、准备阶段 (1)策划审批

(2)宣传报名(海报、校广播等) (3)采购物品 (4)邀请评委

2、正式比赛 (1)海选 (2)决赛 (3)表彰

3、活动总结 (1)开总结大会 (2)写简报

八、比赛流程

(一)海选 1介绍规则

2抽签依次开始表演 3公布决赛入围名单

(二)决赛 1介绍规则

2抽签依次开始表演 3评出获奖名单

八、费用预算:

九、

推荐第2篇:太极拳活动策划书

研究生院普及太极拳活动策划书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第一”的思想已得到大家的认可。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1978年邓小平同志曾亲笔题词“太极拳好”。它以独特的运动形式、深邃的文化底蕴、显著的健身效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全民健身,首选太极”, 为了进一步在研究生院内普及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增强研究生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经院领导研究决定,在研究生中开展太极拳推广活动,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弘扬中华文化,

二、活动内容

从2013级研究生起,人人会打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使之成为学院特色健身项目,深入持久地开展。

三、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和组织训练阶段

1、制定并下发活动方案

2、集中训练:

(1)利用周

三、周五早六点半至七点半在操场由学院组织进行集中训练。(各班组织报名学习的同学,分区域进行统一培训)

(2)集中训练时间:自2014年3月24日起。

(3)训练内容及教练由院体育部负责。

4、分组训练:

除集中训练外,其它时间由各班负责人自行组织本班人员

进行训练。

(二)考核:2014年5月下旬由学生会组织有经验的教练对全

体13级研究生同学进行太极拳考试。此次考试成绩与综合测评

成绩挂钩,成绩在60分以上的同学综合测评成绩加三分。

(三)训练成果展示及比赛阶段

1、训练成果展示比赛时间:2014年5月 下旬

2、训练成果展示比赛队:以各班为单位组队参赛,共计

10个参赛队。

3、奖项设置: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4、比赛规程及评分细则另行安排。

(三)深入开展及推广阶段

1、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列为师生特色健身项目,

由学院统一组织。

2、在广泛开展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对有进一步

需求的师生,聘请专业教练,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四、有关要求

1、该活动为大型集体活动,要求全院研究生无特殊情况都

要参加。

2、各班级负责人具体负责本班人员的训练和参赛。

3、各班级负责人要从加强本班人员体质、培养本班人员良

好运动习惯及增强本班人员凝聚力的高度,积极动员,认真

组织,保证本班人员的训练时间、训练人数和训练水平。

4、为保证普及推广质量,学院将不定期地对各班训练情况

进行检查,并就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太极拳活动的组织领导,学院成立专项工作领导组:

组长:王贺书记

副组长:刘乐

成员:贾洪涛董维丁春丽等

研究生会体育部

2014年3 月 21 日

推荐第3篇:太极拳大赛活动策划书[1]

太极拳大赛策划书

一、活动名称:****太极拳大赛

二、主办单位:*****共青团 ****体育教学部

三、承办单位:武术协会

四、第一组织者:***(武术协会主席)

总活动指导: 校团委书记***,校体育教学部主任***, 武术协会指导老师****。

五、出席单位:;校团工委;校学生会;校社团联合会;各学院学生会、分团委;健美操协会、舞蹈协会、动漫协会等兄弟协会

六、出席嘉宾:校团委书记***、副书记***、校团委老师***等,校体育教学部主任***、副主任***,协会指导老师***等

七、活动形式:大型校级组织

八、活动时间:****

九、活动地点:田径场

十、活动背景:

时至****六十周年校庆,武术协会将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迎接这一盛典。太极拳运动被誉为2l世纪人类的健康工程。,太极拳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太极拳运动的地位和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各高校间蓬勃发展。自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太极拳大赛于2008年5月第一次举办,在校内受到了一致好

评,受到学校多方支持。太极拳大赛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学习太极拳,这是一个活跃的交流平台,大家相互交流极大地带动了校园文化气氛,使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扬。因此,我们武术协会将吸取历届太极拳大赛的成功经验,将这项活动开展下去,并做得更好。 十

一、活动目的:

喜迎六十周年校庆,修身养性锻体魄。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一种修养身心之道。培养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喜爱,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的修养,从而弘扬太极运动的文化精神。同时也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增强学校文化氛围,增进大家的交流。同时,通过本次活动拉近郑州各大高校武术协会的交流,相铺相成,共同进步!

十二、活动范围:******在校学生

三、宣传方案:

1.海报传单:由宣传部制作并张贴宣传活动

负责人:*** 2.条幅:由宣传部负责制作宣传活动

负责人:*** 3.广播:由校广播站对本次活动的宣传

负责人:*** 4.校内刊物:由校内新闻媒体通过报纸等对本次活动进行宣传 负责人: *** 5.校外报道:请都市报道等校外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负责人: *** 十

四、活动具体流程: (I)前期准备:

1.先由武术协会将此策划书提交校团委审批,然后由团委将文件下发到各院系分团委。

负责人:*** 2.这次太极拳大赛团体赛每学院至少30人,个人赛每学院3-5人。请各院系组织太极拳院系队,另外各院系自行准备好配乐和解决服装问题。并于5月8日之前将参赛人员名单(姓名,学号,宿舍)及领队联系方式以电子档形式发至武术协会电子信箱(***)

负责人: *** 3.在5月4日-5月14日武术协会对各院系参赛队进行培训指导。培训地点为文体中心广场,时间为每周一至周日晚九点到十点半,此外,各院系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额外增加训练时间。除太极拳培训外,其他事项也将于这段时间内通知大家。

负责人:*** 4.由办公室向主持人、嘉宾及评委发出邀请

负责人:*** 5.由宣传部负责粘贴海报条幅。

负责人: *** 6.由教练组负责会场布置工作。

负责人: *** 7.由实践部教练员负责会场秩序服务工作 。

负责人: *** 8.由办公室负责接待本校嘉宾及郑州各大高校武术协会成员。

负责人: *** 9.常务部负责购买租借所需物品。

负责人:*** 10.主席团负责校内外各协会的交流工作。

负责人: ***

(II)活动流程: 1.开幕式表演

2.由主持人介绍到来的各位嘉宾评委

负责人:*** 3.由校体育教学部杨玉泉主任做重要讲话

负责人***:

4.由校团委书记李尚可致开幕词。

负责人:*** 5.进行个人赛,并且请评委打分,统分处计算分数。 负责人:*** 6.武术交流会

负责人:***

7.进行比赛团体赛,并且评委打分,统分处计算分数。

负责人:*** 8.武术交流会

负责人: *** 9.武术协会指导老师冯振旗老师做活动点评

10.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并由到场嘉宾颁发证书奖品

负责人: *** 11.特邀嘉宾及各校表演人员依次离场,武协成员收拾会场

负责人:***

五、参赛规则

(一)团体赛参赛规则:

1、参赛者:以学院为单位参赛,每个单位选送一个参赛队,统一 着装;参赛人员一律不得外请,一经发现,立即取消比赛资格。

2、参赛项目:各队以杨氏简化24式太极拳为主,鼓励其他拳种,队员人数为25-30人,自设阵型,自选伴奏。

3、参赛顺序:以赛前抽签结果为序。

4、团体赛评分标准:满分为10分,分数保留2位小数。(a)服装,入场,退场的分值为2分

服装符合习练太极拳,整齐大方。入场、退场秩序井然。 (b)动作规格的分数为4分

凡手型, 手法, 步法, 身型, 腿法, 跳跃平衡合运劲顺达, 力点准确, 连贯圆活, 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给与满分。

要求轻微不符者,扣 0.1-0.5 分, 显著不符者扣 0.6-1 分, 严重不符者, 扣1.1-2 分。 (c)整型的分值为2分

整体感好,整型有新意,变换自然,每位选手都能与整型浑然一体给与满分。

(d)整体印象的分值为2分

神态自然, 意识集中, 速度适宜, 风格突出的要求者, 给予满分.每队比赛分数将在下一队比赛完成时进行公布。

(二)个人赛参赛规则:

1、参赛者:个人由各院系参赛队推荐,每队限五名。

2、项目:太极拳均可。

3、参赛细则:个人赛分二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参赛个人抽签分成6个小组,同时表演,每小组选出一名表现突出者进入下阶段比赛。

第二阶段:6名参赛者依次进行太极拳表演,满分10分,先由裁判评分,然后依照平均得分排列名次。

4、个人赛评分标准:满分为10分,分数保留2位小数。

(a)动作规格的分值为六分

凡手型, 手法, 步法, 身型, 腿法, 跳跃平衡与规格要求不符者, 每出现一次轻微错误扣0.05 分, 每出现一次显著错误扣 0.1分, 每出现一次严重错误扣0.2分; 一个动作同时出现多种错误时, 扣分 得超过0.2分; 多次出现同一错误, 扣分不得超过 0.3分 (b)劲力, 协调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运劲顺达, 力点准确, 连贯圆活, 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者, 给予满分.凡与要求轻微不符者,扣 0.1-0.5 分, 显著不符者扣 0.6-1 分, 严重不符者, 扣1.1-2 分 (c)精神, 意识, 速度, 风格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神态自然, 意识集中, 速度适宜, 风格突出的表演者, 给予满分.凡与要求轻微不符者,扣 0.1-0.5 分, 著不符者扣 0.6-1 分, 严重不符者, 扣1.1-2 分.

(三)奖项设置:

团体奖设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4个,另设优秀组织奖两个,奖励组织优秀的参赛队;个人奖设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六名。

十六、意外事故处理 由主席团及校医院负责 负责人:***

武术协会

2011年4月25日

推荐第4篇:太极拳协会招新策划书

经过校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社团文体部的同意,本学期太极拳协会招新策划。

时间为9月24日——9月26日,地点在三角地。

本次招新工作较为重要,一方面是协会惯常行为,一方面可以通过招新宣传我们协会,让**人了解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这么一群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执著传承,同时将太极理念、养生保健常识介绍给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同时又是实实在在地为**师生的健康加分。师父多次就招新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他认为本次招新至关重要,对启动太极事业影响深远。经过和同门的商议,特别是征求全胜前前会长、旷桂超前会长的意见,初步制定以下招新安排:

一、组织架构:

1、顾问组:张*,李*,胡**

2、义工组:刘*,吕*,陈*,朱*,赵**,王**,于**

二、人员分工

1、9月24日:刘*,吕*,陈*

2、9月25日:赵**,王**,于**

3、9月26日:陈*,朱*,赵**

如果时间不太方便,请及时和其他组同门自行商议调换时间,并报会长。

以上义工在当天的职责:

1、搬桌子,挂横幅,发传单,解答疑问;

2、新会员资料登记,收取会费5元/人;

3、活动结束,清理协会所有物品;

4、向第二天活动人员介绍最新情况,说明交接问题。

另外,其他未列入名单的同门主要在自己的实验室、班级、宿舍等广泛宣传协会,积极鼓励同学、室友、老师等加入协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一部分工作非常重要,这样吸引过来的同门会坚持练习,并成为协会骨干。中餐和晚餐时间是三角地招新的繁忙时段,没有事情的同门可以过去加油助威,友情客串。

9月22日—23日,陈*,朱*,赵**,王**,于**同门在师父住处整理物品,为招新做好一切必要准备。如有必要,制作新的招新展板,请大家也提提建议。

三、财务管理(胡**,王*)

1、打印复印费

2、透明胶、胶水、绳子等相关小物品

四、物品管理(旷**,刘**)

1、笔记本电脑

2、桌子

3、条幅

4、展板

5、音响设备

6、其它零碎物品保证不丢失一件协会物品,珍惜协会财产。

以上安排,考虑时间仓促,请大家提提建议。

推荐第5篇:太极拳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分解动作与名称

第一组

一、起式(正南)

第二组

四、左右搂膝拗步(东偏北)

1、左脚开立(南)

2、两臂前举(南)

3、屈蹲按掌(南)

二、野马分鬃(东偏北)

1、收脚抱球(南)

2、上步插臂(东南)

3、弓步分掌(东北)

4、后坐转体(东北)

5、收脚抱球(东北)

6、上步插臂(东南)

7、弓步分掌(东南)

8、后坐转体(东南)

9、收脚抱球(东南)

10、上步插臂(东南)

11、弓步分掌(东北)

三、白鹤亮翅(正东)

1、跟步抱球(东)

2、后坐挑掌(东)

3、转体举按(东)

1、左转划弧(东偏北)

2、收脚展臂(西南)

3、上步扣腕(东)

4、弓步搂推(东偏北)

5、坐腿撇脚(东北)

6、转体收掌(东北)

7、收脚展臂(西北)

8、上步扣腕(东)

9、弓步搂推(东偏南)

10、坐腿撇脚(东偏南)

11、转体收掌(东)

12、收脚展臂(西南)

13、上步扣腕(东)

14、弓步搂推(东偏北)

五、手挥琵琶(东)

1、跟步收掌(东)

2、虚步挑掌(东)

六、左右倒卷肱(东)

1、卷腕托掌(东南)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分解动作与名称

2、退步前推(东)

3、转体托掌(东北)

4、提脚卷掌(东)

5、退步前推(东)

6、转体托掌(东南)

7、提脚卷掌(东)

8、退步前推(东)

9、转体托掌(东北)

10、提脚卷掌

11、退步推掌(东) 第三组

七、左揽雀尾(东)

1、收脚抱球(南)

2、上步展臂(东南)

3、弓步前蹦(东)

4、伸掌前探(东偏北15度)

5、坐腿捋掌(东)

6、右转摆臂(西南)

7、左转合掌(东)

8、弓步前挤(东)

9、后坐分掌(东)

10、弓步前按(东)

八、右揽雀尾(西)

1、右转摆掌(南)

2、收脚抱球(西偏南)

3、上步展臂(西南)

4、弓步前蹦(西)

5、伸掌前探(西偏北15度)

6、坐腿捋掌(西)

7、左转摆臂(东南)

8、右转合掌(西)

9、弓步前挤(西)

10、坐腿分掌(西)

11、弓步前按(西) 第四组

九、单鞭(东偏北)

1、左转划弧(南)

2、收脚按掌(西南)

3、左转提钩(东南)

4、弓步推掌(偏北)

十、云手(东)

1、扣脚划弧(南)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分解动作与名称

2、转腰翻掌(西)

3、转腰左云(东偏南)

4、收脚挑按(东)

5、转腰右云(西偏南)

6、开步挑按(西)

7、转腰左云(东偏南)

8、收脚挑按(东)

9、转腰右云(西偏南)

10、开步挑按(西)

11、转腰左云

12、收脚挑掌(东)

一、单鞭(东偏北)

1、转腰翻掌(东南)

2、收脚提钩(西南)

3、提脚按掌(西南)

4、弓步前推(东偏北) 第五组

十二、高探马(东)

1、跟步翻掌(东)

2、虚步前推(东)

三、右蹬脚

1、前探穿掌(偏东南)

2、左移按掌(东偏北)

3、左弓叉抱(东偏北)

4、转体提膝(东偏南)

5、蹲脚分掌(东偏南)

四、双峰贯耳(东偏南)

1、落脚收掌(东偏南)

2、弓步贯拳(东骗南)

五、转身左蹬脚(西偏北)

1、扣脚转体(西偏北)

2、屈蹲叉抱(西偏北)

3、提膝架掌(西偏北)

4、蹬脚分掌(西偏北) 第六组

十六、左下势独立

1、收脚提钩(西偏北)

2、屈蹲穿掌(西偏南)

3、弓步前引(西偏南)

4、独立挑掌(西)

七、右下势独立(西)

1、落脚提钩(西)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分解动作与名称

2、屈蹲穿掌(西偏北)

3、弓步前弓(西)

4、独立挑掌(西) 第七组

十八、左右穿梭(西偏南)

1、落脚抱球(西偏南)

2、上步展臂(西偏南)

3、弓步架推(西偏北)

4、回移落掌(西偏北)

5、跟步抱球(西)

6、上不展臂(西偏南)

7、弓步架推(西偏南)

九、海底针(西)

1、回移右摆(西偏北)

2、屈蹲插掌(西)

十、闪通臂(西)

1、上步提掌(西)

2、弓步架推(西) 第八组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东)

1、扣脚转体(北)

2、收脚握拳(东)

3、上步搬拳(东)

4、转体摆拳(东南)

5、上步拦摆(东)

6、弓步打拳(东) 二十

二、如封似闭

1、回移推掌(东)

2、坐腿收掌(东)

3、弓步前推(东) 二十

三、十字手(南)

1、扣脚摆掌(南)

2、转体撇脚(南偏西)

3、扣脚叉抱(南)

4、收脚架掌(南) 二十

四、收势

1、开立落掌(南)

2、并步归原(南)

推荐第6篇:太极拳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冯洪波

专家评语:[作者阅读《孙子兵法》一书后结合自身的创业历史从企业谋道、企业制将之道、企业治众之道、企业同心之道等六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这些体会言简意切,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有感而发,达到了读书报告的目的。不足之处是文中对有些体会的论述主旨不够清晰,文理略显凌乱,逻辑性不强。另外,创新见解也不多,对体会

四、体会五的论述不够充分。]

评阅人:陈功

战争要谋道,管理要谋道,得道胜。孙膑说:以决胜负安危者道也。管理也要谋道,只有管理观念对头,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胜,才能兴旺发达。兵谋道的重要性,在很多兵书中有论述,讲得最深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孙子》。

孙子开篇(计篇)开宗明义就讲了这个问题,他首先讲了一段兵的重要性“说”兵者、国之在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接着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五事”是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校之以计”有七个方面,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在这里,道是被孙子“五事”中视为“一日”的,七计中视为首计,五事七计观念是(孙子)提挈全书的钢。“道”就是成为书中的“钢中之钢”。

※ 什么是道,从兵书中见到的有关道的阐述,主要地有三种解释

1、作政治原则、观念形态,“道者”含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2、作规律法则“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心,外知敌之情;

3、作方法经验:夫安国之道,先戒为宝。在上述三种主要用法中,最重要是用政治原则、观念形态、思想体系范畴的道。

※ 体会之一

我们在企业管理也有谋道问题,企业管理涉及企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方面都有一个用什么政治原则、价值观念、思想准则、发挥作用的问题。具体一点,比如说:用什么“道”对待国家的利益;用什么“道”看待自己的利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用什么“道”作为凝聚剂,处理好各方面人际关系,使企业形成精神,产生力量;用什么“道”开展竞争等。

- 1 -

日本被称为“经营之神”的土光敏夫,就写有《经营管理之道》一书。书中就总结了他的经营取胜观念之道,运用经营规律取胜之道,用经营技巧取胜之道。

※ 体会之二

将的素质对现代企业家的启发:企业家是企业之宝,将在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企业领导也是同样的作用。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强将手下出强兵,一将无能累千军。狮子带领绵羊的部队,能够打败绵羊带领的狮子部队。三国时,曹操、袁绍共讨董卓,议论如何取天下,袁绍认为靠军事实力,曹操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曹操说的智力就是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古来明君贤将总是把物色人才作为谋事的首位问题予以考虑的。

企业腾飞也需要“将”军事家在战争中逞雄,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展示风貌。企业之将干什么?迎接市场经济挑战,是驭手,驾驭企业“骏马”,在竞争的疆场上拼搏是舵手,驾驭着企业这只航船扬帆远航。舟大者任重;马骏者任远。企业需要企业家运用新谋略,拓新产品,拓优服务,拓宽市场,拓高效益,开拓企业新面貌,为国家发展做出新贡献。

战争需要良将,办企业需要好的企业家。企业的良“将”可能造成企业的新天地。这样的例证太多了。1981年,太原电解铜厂硅车间面临山穷水尽的地步,这个车间国家投资约100万元,自投产起到1981年,不到5年的时间,累计亏达190万元,该厂领导“调兵遣将”请抚顺、上海等地的老师傅来帮助也无济于事,最后起用了一位在那里当临时工的农民管事,就这位毛遂自荐的小卒子:武吉龙(1987年已被评为全国最佳农民企业家)采用承包形式经营,使这个企业起死回生。这位农民企业家还承包租赁了其他两家亏损国企的车间,同样获得成功,这位农民企业家5年中为国家盈利530万元创汇600万美元。

回顾当时我下海创业开公司,靠积累2万元同朋友借一万元共3万元起家,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由起初投产年税收几万元到现在快上千万元税收;由20~30人发展300人;由一间小厂到现在3个公司,由单一品种发展到相关多元产业;由小作坊已步入现代管理。但外面的人看着好风光,但我无这种感觉,这十三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的确历尽艰难曲折困苦磨练。我的甜是磨练出来的,我的人生最大的财富是磨练两字。

欲治兵者,要先选将。现代人,日本学者:占部都关把兵法的用将说融洽到现代管理中去了,他写了一本书叫《怎样当企业领导》,他就用孙子所提出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来讨论企业家素质的。

※ 体会之三

企业家之风范:作为企业之“将”,在竞争中也应有点“静以幽,正以治”的风度:临惊不慌,临危不乱,沉着应付,果练办事。我们现在有一句时兴的词叫“战胜自我”、

“超越自我”的。在竞争中,面临困难折磨面前,在胜利骄傲袭人时刻,企业家能战胜一下“灰心丧气”的自我,“踌躇满志”的自我。超越一下自卑自亢的狭窄心理,放开眼界,想些问题,这对竞争取胜将是会很大好处的。

“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作为企业家之将要学会制怒。制怒兵法书上说的甚多《孙子、火攻篇》就写有这样词句: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历史上被“主不可怒而兴师”这句真理证实的事例太多了,信手拈来就有。三国时间的蜀国,刘备为报义弟关羽被杀之仇,怒而兴师,起倾国之兵讨伐孙权,结果吃了陆逊火烧连营大亏,最终落得托孤白帝城的可悲下场;张飞作为其义兄关羽雪恨愠而致战,强令部将范疆等两人在三天内做出孝服几十万套,不然格杀。结果逼得范疆等两人乱刀砍死张飞,提张飞首级投了东吴。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之“将”也要制怒。有例证的也不少:我公司在98年收购了2间集体企业习惯于吃开大锅饭的管理人员及员工,我当时如果不调整改革,注入生新力量是无发生存与发展。因此我实行大稳定小调整的战略,我当时认为是稳妥渐进式改革,结果调整过程中有三位中层管理人员对精简不满,接连了3-4天到我办公室准备闹事,甚至以出格的动作。当时我压住心中怒火,给一个地方让对方牢骚发够,经过几天后在对方情绪比较冷静时,晓之以理:讲明企业不改革无法生存;讲明按能分配的原则;说明制度严肃不容变;同时又动之情,帮助她解决的实际困难。结果避免了事态的扩大,也教育了公司员工,使大家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地的。

我的体会在竞争环境中,企业之“将”制怒尤为重要。企业在逐鹿市场中失意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在受人欺付时或在竞争中遭挫折时,当“将”的若此该跳脚了,动肝火了,弄不好就会吃大亏。比如,两辆车在一条狭窄公路上,前后行驶,后者超了车,前者时刻制怒了,不然后果不甚设想。这个例喻:可供我们企业家思索。

※ 体会之四

企业治众之道,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大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进战;不和于战,不可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共民,先和而造大事”。“四不和”不可战胜,先和而造大事。如此用“道、义、礼、仁”之四德,图兴国之业。

1、企业要重视道:不去干那些只图利不讲义的事情,要把企业的经营思想方针、目标等制约于“不可须臾离”。这个天下迏道之下。

2、企业要重视人:重视人这是因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在人的行为作用下完成的,人的主体品格强,其生产经营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企业工作就会好,反这则差。

3、企业要重视和:政通人和以“和”造企业这兴。企业管理也有四不和不可决胜的问题。①企业领导层不和事难以成;②干部和职工不和事难以成;③职工之间不和事难以成;④企业内各部门不和事难以成。因此企业要重视教育员工。

企业要重视德,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否则企业就无法生存下去。

※ 体会之五

企业同心之道,孙子兵法关于谋道,从兵法思想出发用于管理,已讲了些内容:从企业精神上讲;从企业治众讲;从经营观念讲;从谋改革之道上讲等等。我们理解此话已完了,但继而一想还要联想一则:如何谋道,从企业领导角度去分析,最起码有三点值得注意的:一是正确的“道”上要多方地、反复地听取下面意见得来的多番议论或方案,对经营观做出最后取舍的;二是“上”要虚心地、不摆架子地听取下面的意见,尽管提意见者一个小员工;三是“上”也要善于集中在多方听取意见后,该决断时要敢于拍板作决断。这一切也就是孙武所说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的真谛的所在。如何谋道,上下同意谋道;上下同意欲谋道”这个是思想已被一些企业家运用了。日本经营家大桥武夫就把兵法中“上下同欲”这个思想移花接木地用到他经营东洋精密公司上来,作为该公司的经营方针而获得成功。

※ 体会之六

战胜自我再选优势,我是个农民的儿子的“将”。企业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从英雄式机会推动走向事业型专业化现代管理的战略推动,由对抗性竞争转向平台竞争。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企业的历史使命将是商业理性启蒙,即正是我们每个人骨子里的农民思想。在企业建立拥有独立人格的商业文化,从依附于政权和土地的农民转化为独立人格的事业型专业商人、企业家。以人为本,在公司建立起对商业规律和基本原则。“信以为真”的文化,是企业突破小农意识的起点和归宿,不要把希望寄予某个领导的“悟道”,只有权谋的领导才能把精力放在悟道上。那些致力于优秀、卓越、常青级企业的优秀企业家,尽管企业现在规模不算大,则会把精力放在组织、文化与机制培育上。我们也不怀疑其中个别人能完成自我否定和超越,但整体而言,就目前企业所面临的整体性“突破困境”而言已经不具备带领这些企业再上一层楼的能力了,必须一代自有一代的使命,一代必须付出一代应当付出的代价。有十几年至二十年现在代表的第一代企业家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总算把企业带到相当的高度,但我们前些企业所面临的突破困境应由群体团队出现第二代接班人来完成,我们应当懂得当前进的道路出现分叉的时候,决定胜败的就完全不是能力而是更多的是我们的战略选择。我们选择了什么就什么,因为当时我在中大读第二期MBA半开玩笑地讲过,电话费越少,回家吃饭越多,生意越做越好,到现在看来续步要实现了。上述是读孙子兵法结合企业的心得。

推荐第7篇:太极拳

太极拳对老年人生理作用及预防跌倒的研究

太极拳对老年人生理作用及预防跌倒的研究

摘要:跌倒是最常见的老年人致病的风险因素之一,由于跌倒可导致心理创伤、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等严重后果,影响老年人的心身健康,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现已成为老年临床医学中一项很受重视的课题。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的体育锻炼项目,已被证明可有效防止社区内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且其研究已经细化到了关节、肌肉、步态中的生物力学分析等层面。 关键词:老年人;跌倒;太极拳

太极拳运动起源于明末清初, 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保健养生的重要手段。太极拳以其独特的运动特点使运动者达到形神共养的目的。太极拳还讲究松静安舒,周身协调, 通畅气血, 阴阳平衡, 以意领行, 导引经络, 气贯全身, 神形合一;刚柔相济, 随机转化, 舍己从人, 以柔克刚;采用腹式深呼吸等锻炼方法, 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状态、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锻炼调整, 对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状态的调整具有特效。 1.太极拳对生理功能影响 1.1太极拳对内分泌的影响

从靶腺激素水平来看,练太极拳可以提高血清T:浓度,血清皋酮浓度、雌二醉(Et)浓度。

从垂体水平的促激素的浓度变化看,太极拳可以提高血清TSH、FSH和LH的平均浓度,表示太极拳组老人的代偿能力高于不锻炼者。

长期锻炼太极拳T:浓度会有显著升高,而T,由于生物活性较强,是产生生理作用的主要甲状腺激素。T的升高起到了延缓甲状腺轴老年性改变的作用。性激素除了对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作用外,对机体蜜白质包括许多功能蛋白质的合成代谢都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锻炼能明显升高老年人血清皋酮水平,而皋酮作为雄激素的主要成分,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对机体调节能力的高低。老年人皋酮浓度的上升同样起到了延缓衰老的作用,并将对机体的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 1.2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1.2.1太极拳对老年人高血压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自始至终贯穿着阴阳、动静、虚实的理论, 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强身治疗方法, 它将导引、吐呐纳入其中, 要求呼吸、意识、动作三者紧密结合, 达到内外合一。太极拳运动缓慢轻柔, 十分适合高血压患者的康复保健, 效果良好。太极拳运动时, 可作用于大脑皮层和皮层下血管运动中枢。太极拳意念集中, 呼吸配合, 以意导动,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高血压病的发

太极拳对老年人生理作用及预防跌倒的研究

病原因复杂, 常和大脑皮层功能紊乱, 失去对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正常调节有关。人处于社会之中, 不可避免接受多种应激刺激, 应激反应之一是增加儿苯酚胺的分泌,引起血管收缩, 血管阻力增加, 血压升高。太极拳运动对高血压病的作用, 首先是影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 增强大脑皮层与肌肉之间、大脑皮层与内脏之间, 大脑皮层与内分泌之间的反射联系, 改变血管运动中枢的功能状态, 消除病理性兴奋, 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和其他功能区的广泛联系,进而调节其兴奋抑制过程, 使血管运动中枢紧张度下降, 有利于血压趋于正常。太极拳运动可以调整植物系统的功能, 降低对肾上腺素能反应性。太极拳锻炼时的入静状态, 可以调整植物性神经的功能, 降低对肾上腺素能反应性的重要作用;可使迷走神经张力提高。 1.2.2太极拳对心功能的影响

太极拳练习可增强心脏功能, 改善微循环系统。太极拳的强度略低于中等强度, 它依靠训练节奏、姿势和持续时间来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大量研究已经证明, 太极拳对于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力衰竭是安全的、有效的康复方式。

(1)长期太极拳锻炼能促进中老年人心脏心肌收缩、舒张能力增强,心泵收缩、舒张功能间相互协调且更为优化,提示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的整体心功能具有积极作用。(2) 长期太极拳锻炼虽然可以提高整体的心功能,却并不能逆转因为年龄增长导致的心功能的下降趋势。(3)组织多普勒Tei用来评价心脏整体功能相较于普通超声指标、QVTI 技术指标有更明显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更高的敏感度上。

1.3太极拳对肺功能影响

打太极拳能改善换气能力、增加肺活量,受试者能依靠本身所具有的呼吸肌力量减少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深度保证供氧。 1.4太极拳对骨格与肌肉的影响

运动引起骨密度增高具有明显的专一性,力量和耐力性训练可增加骨密度,冲力负荷性运动对骨量增加最为有利。但老年人的生理器官逐步减退不适应强度运动项目的冲击,太极拳运动能量消耗低,运动强度不大,是老年人最佳的运动选择。虽然太极拳运动强度不大,但长期太极拳运动能使肌肉丰富。不断地做不定向螺旋式弧形动作,能使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得到良好的锻炼.另外,太极拳运动要求腰脊带动四肢,腰是全身上下运动的枢纽,对全身动作的变化,重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且太极拳运动要求腰部松、沉、直,在松沉中要求腰部姿势能直,要有一种腰部微微后弓的感觉,这对脊神经、植物神经及腰部肌肉有良好的刺激作用。太极拳运动还特别注重下盘脚腿功夫的锻炼,迈步如猫行的载重型或承重型的步型步法,使下盘脚腿稳固有力,所以太极拳运动对于发展腿部的力量和耐力,增强平衡能力,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增强下肢

太极拳对老年人生理作用及预防跌倒的研究

骨的支撑力,保持关节灵活性和韧带的柔韧性都极为有利。 2.太极拳的力学分析

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中弓步的承重腿膝角在128左右,非承重腿为1麟左右。虚步的承重腿膝角在133左右,非承重腿为151左右。仆步的承重腿膝角在106左右,非承重腿为178左右。左右肘角在148左右。在24式太极拳中,三个受试者所完成的60个弓步中,有37个左弓步23个右弓步。两侧弓步的承重腿膝角平均为98a左右,非承重腿为160左右,左右肘角为140左右。4个虚步的承重腿膝角平均为105左右,非承重腿为146左右,左右肘角为134左右。2个仆步的承重腿膝角平均为40左右,非承重腿为172左右,左右肘角为139左右。将两者进行比较发现,无论是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还是24式太极拳,弓步、虚步、仆步三种步型的非承重腿的角度在165左右,这说明非承重腿并没有完全伸直,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屈蓄有余”的特点。而就承重腿而言,24式太极拳中三种步型的承重腿膝角比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的承重腿膝角小了300,尤其是仆步小了60。在《杨式大架太极拳主要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一文中作者指出,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弓步动作的这一特点是由其技击性决定的,这一角度可使支撑腿发挥最佳的登地效果,有利于蓄劲发力和借劲发力之间攻守的转换。而在24式太极拳的演练中,弓步、虚步承重腿膝角平均为100左右,承重腿接近于水平。由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可知,承重腿的膝角越小(承重腿的膝关节不能超过前脚的脚尖),大腿肌群的承重力越大。因此,24式太极拳的练习对提高练习者腿部肌肉尤其是股四头肌、半键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的力量具有良好的作用。对中老年人来说,良好的下肢力量,是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减少摔跤几率的关键。通过练习24式太极拳=,可以增加下肢的肌力,提高平衡能力,从而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 3.太极拳对平衡功能的影向

冲量和压强峰值的分布刺激本体感觉,加强本体感觉的输入。第一妬骨和大脚趾的冲量和压强峰值较大刺激对应部位的皮肤感受器,从而通过第一妬骨和大脚址的皮肤反馈,加强本体感觉的输入来调整人体姿势。一年太极拳的练习在脚跟外侧和第一妬骨的冲量和压强峰值显著大于其他部位,能够刺激第一妬骨皮肤感受器,加强本体感觉的输入,提高了其平衡能力。有研究指出,第一妬骨部位压力负荷的大小,对于脚趾的肌肉活性和依赖脚底皮肤的反馈以维持人体平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维持平衡需要动态地调整足底压力中心,压力中心位移可以反映练习者在太极拳特征动作的重心变化情况。在相同的动作姿势下,压力中心位移越小,说明身体平衡能力越强,姿势越稳定。同时足底压力中心的位移与下肢肌电活动正相关。与自然行走相比,太极拳特征动作下较小的压力中心位移不仅增加了肌电活动,而且也增加了下肢参与活动的肌肉数目,因此太极拳练习对人体运动系统的平衡以及平衡的稳定性有着良好的锻炼作用。 4.太极拳对老年心理学的影响

太极拳对老年人生理作用及预防跌倒的研究

(1)老年人选择太极拳健身的动机不仅表现在生理上也表现在心理上。练习太极拳能够给老年人“有一种轻松愉快的舒适感觉”,同时“有一个和大家聚会、聊天的地方”,练习太极拳时“有一种美的享受”,在运动中保持愉悦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运动损伤,可以排遣心里的不愉快。练习太极拳满足了老年人对情感需求,和对社会交往的需求。(2)太极拳在老年人群体中是颇有生命力的,大部分老年人对太极拳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练习过程中有中断现象,但是困难排除之后还是义无反顾的练习太极拳。(3)老年人非常了解太极拳,喜欢太极拳运动量小且动作舒缓柔和有利于健康、注重动静结合、使人精神和谐舒畅、心态平和自然等特点,是太极拳本身的魅力吸引着老年人坚持习练。(4)经常习练太极拳的老年人无论是短期心理效益还是长期心理效益都取得了正面效益,使老年人主观感觉良好。(5)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对于老年人而言参加太极拳健身是个正确的选择,太极拳的运动可以很好地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5.结论

太极拳锻炼有较好的改善平衡能力、增强肌力、身体柔韧性和反应能力的作用,从而能够帮助老年人增强抗跌倒能力。并与下列因素相关:①太极拳是一种身体及意识协调控制的锻炼形式,其调节呼吸、手眼及身体与意识的相互配合,增强了大脑对四肢末梢感觉的灵敏性和运动的控制能力,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反应能力;②太极拳动作主要由等长运动和一些慢速的等张运动组成,对于躯干部背伸肌群和下肢重要维持人体直立的肌群的耐力和肌力均有很好的锻炼效果,使绝对肌力增强;③太极拳步伐强调“虚实”的变化,所谓“虚实”,是指身体荷重在二脚上分配的比例,所承受身体荷重比例大的一侧谓之“实”,承受身体荷重比例小的一侧则谓之“虚”,“虚实变化”则是指身体重心在二脚之间的动态转移和控制,充分强调了在运动过程中控制身体重心和调整姿势的能力。“虚实变化”理论的指导,配合以一系列由“单腿支撑一双腿支撑一单腿支撑”动作组成的太极拳步伐锻炼,使得老年人单腿平衡能力和步伐调整能力均得到提高;④太极拳套路中包含有较多的“开胯屈膝”、“下蹲弯腰”动作,对脊柱、髋、膝、踝关节的韧带有缓慢持续的牵伸作用,增加关节柔韧性,改善关节活动度。

太极拳是一项很受欢迎的保健养生运动, 尤其对于老年人其保健效果显著。因为太极拳可以通过影响人的多项身体机能来产生积极作用。在上海老龄化日趋严重,正常人员的退休年龄已到55岁以上,故而老年人跌倒对家庭的影响和压力不容忽视。所以本片文章对老人跌倒的因素和太极拳对预防老人跌倒的原理进行整理,意在缓解老年跌倒发生的概率,减少跌倒后对家庭的负担。福利院是老年人聚集的地方,如何将太极拳的精神进行有效传播,控制老人跌倒发生率,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太极拳对老年人生理作用及预防跌倒的研究

在大量的研究报道中只有几篇文献发现影响效果不显著, 这可能与实验的设计有关, 如干预时间太短等。本研究发现,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数量很多, 尤其是国外的研究, 但是, 指标的选择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比较单一, 大多集中在对老年受试的研究, 且机理方面的研究很少, 如果仅仅是集中在单一年龄段的人群研究, 很难把握其机理, 建议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 综合设计实验, 加大机理上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国梁.腺垂体结构特点及其与蛛网膜下隙关系的形态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2]武桂新.运动性低血睾酮与睾酮合成的酶及血液中睾酮分布特点[D].北京体育大学,2000.[3]孙磊.心血管系统仿真建模与脉搏波分析研究[J].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09.

[4]王洪霞,赵君康,陈剑,王宝华.Tei指数与心脏病患者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05.[5]胡雁宾.优秀太极拳运动员24式太极拳主要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3.[6]王宗岳.《太极拳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3.[7]陈骊珠.传统杨氏太极拳推手技击的动作解析及练习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8]范丽.一年太极拳的练习对老年人足底压力和平衡能力的影响[D].湖北大学,

2011.[9]谢荣华,燕铁斌,陈海燕.太极拳对平衡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2005,03.[10]原莉雯.山西省老年人平衡能力与肌力、柔韧性、反应时的相关性研究[D].民族传统,2013.[11]毕业, 陈文鹤.太极拳运动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5):606-607.[12]叶浩生.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J].心理学报,2013,04.[13]陈昌盛.现代老年心理健康研究[J].回顾与展望,2011,04.[14]陈刚,朱凤军, 顾剑平.简化太极拳练习中四肢血流量变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101-102.[15]金昌龙.太极拳练习对中高龄者动态平衡机能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33(6):67-70.[16]刘静,陈佩杰,邱丕相.长期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NKT细胞的影响[J].中 5

太极拳对老年人生理作用及预防跌倒的研究

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26(6):738-739.[17]倪红莺,雷芗生.老年知识分子打太极拳负荷对心肺功能影响的纵向观察[J].体育科学,2004,24(4):28-30.[18]谢荣华,燕铁斌,陈海燕.太极拳对平衡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72-74.[19]刘晓丹,金宏柱.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心肺机能影响的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4-35.

[20]刘淑慧,张航.多年太极拳锻炼对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影响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8(4):50-52.[21]许胜文,王文健.太极拳对内分泌影响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6, 5(3):150-151.[22]董云丽,刘忠民,张大千.运动对中老年跟骨骨密度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

杂志,2008,28(3):1324-1325.

[23]王忠山.习太极拳老人骨健康状况的多年追踪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 (1):79-81.[24]朱欢丽,刘晓晴,夏秦.运动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和骨代谢影响的研

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9):1251-1252.[25]龚敏,张素珍,王斌等.长期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临

床康复,2003,7(15):2238-2239.

[26]任可欣.太极拳运动与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的研究进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16):113—115.[27]荣湘江,马炳存.太极拳运动对中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4):344—346.[28]柯杰兵,马文丽,钟梅等.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骨骼肌全基因组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4):306—309.[29]邱平,李育民,高瑾等.运动对中老年人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5):340—342.[30]崔冬雪.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32—1133. 6

推荐第8篇:太极拳理论

太极拳理论大全.txt∞-一人行,必会发情 二人行,必会激情 三人行,必有奸情 就不会被珍惜。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

太极拳之练法说明 郑悟清著述 1 太极拳练法说明 ???郑? 钧 1 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本认识 ?郭冬宝 2 太极拳原理 作者杨鑫荣 5 太极拳入门须知 李秒丰(花非花) 6 太极拳序 郑悟清著述 7 太极拳的“内三合、外三合” 李秒丰(花非花) 8 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 沈家祯先生著 10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张三丰著述 11 太极拳精义述真 李秒丰(花非花) 12 推手八法 15 太极推手五字秘决 刘瑞著述 17 太极拳论 张三丰著述 17 太极拳论 王宗岳著述 18 太极拳论解 陈清萍著述 18 太极拳论臆解 洪均生 19 太极拳歌 张三丰著述 23 太极拳经 王宗岳 23 太极拳势 王宗岳著述 24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张三丰著述 24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 蒋 发著 24 太极拳功??? 蒋 发 25 太极拳道 邢喜怀著 25 太极拳说 邢喜怀著 25 太?极?拳?秘?传 张楚臣著述 26习拳大歌 和庆喜著述 27 高手武技论 和敬芝著述 27 太极拳之炼气 金幸祥 27 赵堡太极拳体用歌诀 29 太极丹功义诠 王柏青著述 30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 林泉宝 31

太极拳之练法说明 郑悟清著述

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仅能显力者,此痴练耳。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则气自通,气通则力自重。所学之法如是,练而习之,以期纯熟,则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太极初学要决:

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而外要轻松。

内空静气行於外,外松而内有神精。

工夫不可须臾断,临用之时有奇能。

太极拳练法说明十一代传人郑??钧???

愚自幼随父(郑公悟清)习练太极拳,经数十年的修炼,浅得太极拳的体会,学练太极拳,好似数学的0、1、2.......9十个数字和各种运算符号;学生在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各阶段都学习其组合及变化,并逐步得到提高和升华。习练太极拳决不能一蹴而就,一曝十寒,必须经过逐步学习,长期修炼,循序而进,方能达到高深境界。

太极拳之动作轻软异常,而一动全身皆动。习练时无须用过分之气力。无论强弱、老幼均可习练,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宝。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习练者思想意识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形式与方法。其中既有相通又有侧重,但都有同样的原则要求,都是让人以自身修练达到自我完善、追求人生的真善美。然而习练太极拳者成千上万,不知其要点者甚多,其主要表现在随随便便、人动亦动、人云亦云、不按规矩、不知要求?,虽长期修炼但收效甚微。守规矩才叫练功,不守规矩到老一场空。有不得性命之真传,不知自然先天之纲纪,落于思维之杂乱,不知太极拳的修持,错修错练者,正理不明,根源不透,偏执一边,虽练太极拳,但性理不合,神气不交,纵行修为,真气暗耗,终无所成。或者只知拳论中之言语,但末能彻底明其精微,若不设法求之,则幻想辄出,当止不止,不当止而止之。或有意放纵,不知收敛,气质异生,此非师传不真,乃自已不查已之过也。或丹田之气已成者,急于超脱,贪念尘俗,一时不觉,丹田之气失控而出,空空而已。或用旁门小技,以为见功,而世人多得相互传授,终生不悟,寻枝摘叶,迷惑后人,以错传错,遂成风俗而迷失真理,致使正理日远月疏,异端并起,迷失先师之本意。更有道听途说,口耳之学传于无知之徒,递相训式。并非不想传授太极拳之真谛,盖世人享受心重,不知修炼,不知天机,不知修为。虽练太极,却末入太极之门。拳经云:“斯技旁门甚多。”因此,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不使动向散乱。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专,不专心细学,眼不顾手,手不顾脚,上中下不能合一,就是瞎练。尤忌身手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以力夺力显力者,此谓痴练耳。偿能平心静气,凝目静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到户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气自通,气通力自重,以此法修炼,至其纯熟,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达到自然而然之妙境。

???习练太极拳能守规矩,按照规矩去练,有明师教诲,气流运行,血脉畅通,做到分而有数,变而有象,列而有位,散而有质,苦下功夫,方能强身健体,从规律中得到应有的效果。继师之后传艺于世者,应从前辈规矩中走出来,扔掉套路包袱,走向新的层次。数归无数,不分则无数;象反无象,不变则无象;位至无位,不列则无位;质还无质,不散慢无质。追溯太极之源,无象太极之本,无位太极之真,无质太极之妙,无象数位形成虚实无位高境界,发展进取,随心所欲。要达此境,必须着熟、气顺、神行,方得其妙。

太极本无体,寓于宇宙,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太极本无用,运行于物,其深莫测,其理可究。以体而论,太极之始有内外之辨。以用而论,太极之始能观基本之情。观其内而不观其外,究其外而明其内,观其神而不观其形,形无不备而神得现。神者精,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精为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神灵,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愿同道细心悟解,精微而行,不失其真,以达到体清气固,形静神明的太极化境。

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本认识 赵堡太极拳研究协会?郭冬宝

太极拳是我民族祖先在早期兵器不发达的年代由长期生活中创造堆心并经过反复实践,累积经验不断改进和逐渐发展,而得以流传至今的优异拳种,在二十世纪以前武术是国家军事强弱的重要指针,亦为个人进入宦途或谋生技能之一,秘而不传及门户之见很深?;?二十世纪以后科学昌明,武器发展一日千里,武术在军队中急速式微,即或个人谋生也变得穷途没路,其式微是可以想见的。

近百年来科学带给人们智能高度的进步?;?生活的方便与物质的享受,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造成慢性病变的增加,人们追求科技的智能及财富,造成精神的疏离和不安,在寻求科学解决之余,欧美国家发现,东方武术:?尤其是太极拳是治疗身心的良好途径,正热中发掘它的运动功能和高度技击艺术。

前人留下的太极拳拳谱、拳经、拳论等资料,是积累经验的总结?;?提供我们学习研究太极拳的宝贵理论、步骤与路线因之,初学太极拳就必须掌握这些正确理论和训练方法,熟练它的运动规则,融会贯通?;?逐步深入太极拳本旨就是以健身为主身强体健才能进而防身御敌?;它优于其它拳术的高度技击艺术,是引发学好太极拳的助力,如果太极拳没有精妙技击功能,充其量只是健身操或是气功之一而已,一定不能引发人们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赵堡太极拳忽雷架,在套略的结构上是经过陈青平先生得意弟子李景延先生精心改造而成的,它自始至终每一动作、每一招势都运用肢体走立体圆圈或弧形缠转,使「阴阳」、「虚实」、「开合」、「起落」、「进退、「左右」、「上下」、「里外」、「圆方」、「轻沉」、「刚柔」、「快慢」、「卷放」、「折叠」、「转关」,?等动作形成公转和自转。结合内劲以不同的方式,劲别蓄发,成为圈中套圈的以简御繁设计,构成它的基本原则。不仅在运动形式上是独特的,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所以赵堡太极拳的特色是:

一、周身缠丝?:

每一招式任一动作,除了重心之脚根外,从手到脚每一关节均需在身法中正又完整一致的走圈缠丝下运行,其目的是练习全身协调一致;?也就是借由动作的练习达成手动就是身动,手动步亦动。也就是全身上下的整劲,达到拳经拳论「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而走圈是全身所需绕行的路线,缠丝则身体每一关节、部位自行缠绕的方式,就如同公转与自转同时而行,其目的是在动作中改变力的方向和变背势为顺势,如此则每一招式的动作都具有多重的功能。

二、灵活巧妙?:

在套路的训练中特别强调「忽灵劲」和活步,所谓「忽灵劲」就是在意念动时全身一致灵活变动,因此不强调五趾抓地,而活步是动作中,脚步随身之变动以应之,如伸、缩、进、退或在原地缠转,都是与手、身,一致缠丝,其目的在增进变势之灵活性,在实战上,既可管住对力下盘,也易于进步插裆,退逼套封;?在发劲上既能先占中门,亦能利用腿的接触面打动对方根盘,由于能贯串手、身、步齐进,落步发劲时因步之进而增进暴发力。

三、内外刚柔同练:

不论杨氏或其它拳架,需先练柔劲再练刚劲,或是习练拳架之前先练椿步,或是先练拳架再练发劲,都需很长时间练习揣摩。甚至无法在平日拳架练习中,表现出忽高忽低,忽柔忽刚,忽快忽慢的各种发劲力式,而赵堡太极拳忽雷架,是由前贤透悟太极拳理和实战用法,将各种姿式动作、身法椿步、刚柔发劲,及丹田内劲所需的锻练方式,将之融合为一种拳架中,使同步练褶,在任何一个招式、动作中都具备多重作用和效能,以缩短体悟时间使功夫上身。真正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要旨。

四、动步发劲?:

在一九八六年十月由大陆人民体育出版社授权台湾纯一出版社发行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第三章有关推手内功运用要领乙节中概略说明----

发劲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定发」,又曰「静发」 一种是「活发」,又曰「动发」

活发是在脚起脚落之间进行的?;?因此,比定发难,也比定发的威力大。活发与活步推手不同。要在熟练地掌握了活步推手后,方能懂得活发的奥妙。活发是在足起而将要落地之际进行的。「足进一寸?;手长一尺」,体现活发的威力。然而在平日的拳架中就没有活步的训练,在推手中就不会有活步的自然反应动作,由此可以了解活步拳架是活步推手的本体。

五、精致?:

为了达到太极拳的全面要求,又需以简御繁的在一个简要的套路五分三十秒至六分钟中贯彻执行,必需每一动都精要的讲求完全符合太极要领、经由训练方法使之内外结合,形成自然蓄发劲力。因此,每一动作、每一招式都讲求全身内外配合和完整,手、身、步,各关节都需在走圈的路线中随起落各自缠丝变转,随式节节贯串或松开,并藉此练习不同的蓄发劲别;在走架时不论刚柔蓄发都需关节松活。更由于它的设计是活步的拳架,所以可随练习场地的大小伸缩进退而不受限制,成为随处可练,随恃可练的套路。在姿式正确熟后,平日练习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发劲可不发劲,随人所意,随人所需而行之。由此,可以说它是经过浓缩而成的精致太极拳架。

赵堡太极拳的练习慨分为三个阶段?:

初步练习时,先讲求以手领身,手脚一致,上下相随,步随身换重点在练习全身的协调一致和走圈,不重视拳架高低,在全部套路熟的正确与熟练。

完成后即进入第二阶段,为严格要求动作的标准化、松柔化、圆转化和整劲,并且由于动作困难度的提高,和练习遍数逐渐增多而式式熟练,体能及耐力亦逐渐增强,熟练程度必需达到下意识状态,此时要求姿式逐步降低,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动则内外一体,周身圆整,呼吸配合,气达四梢,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此一阶段最为重要,攸关内劲的体认。

第三步即为内劲的训练,重点在于手脚、胸腰及全身协调一致的折叠劲、转关劲、忽灵劲、弹抖劲、寸劲等等内劲的运用,招式由大圈渐收至小圈,由慢渐练至快,在放长和缩小」,与顺逆缠丝的相互变换之下,表现出高低动作的刚柔及弹性。总体的要求是,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一静无有不静,手、眼、身、步、法一齐俱到,节节松开,动作合乎标准,内劲达于四梢。起身轻灵柔和,落步沉实稳重。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忽柔忽刚,刚柔并济。立身中正不偏,虚实兼备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强身、技击同时兼练,达到周身一家,知机知势的知己功夫。

第四步为推手训练「在拳架练习中内劲达到一定纯熟度,即需练习推手的要领与方法,体验相熟习对方劲力的训练?;?运用平素训练而成之手、身、步法及内劲蓄发,在与他人推手时,磨练如何以静制动、以轻制重,以慢制快,以弱制强,同时检验拳势中己身之缺失而改正之,达到体用兼备,知己知彼的懂劲功夫。

赵堡太极拳为正宗之拳术,学习时须具备高度兴趣、耐心、恒心与毅力,循序渐进。

陈鑫说?: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言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年老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展自有真。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又?说?: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其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而后可。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干干之功,进而不止,久自到」。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后,可以观矣。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诸。

如果在入门懂劲后,再加以勤练不辍,必能蒸蒸日上,功夫上身而渐臻巧妙之境地。赵堡太极之拳术,纯朴精实细腻,毫无玄奇神秘之法,前人累积实战经验,逐次将太极拳之糟粕汰除,或予以改进,成为人人可练,人人可得之强身技击武术;?内外形体同时锻练,由身强体健而进入技击技巧。又由于每日不间断的运动,自然能减缓生理机能之老化,而技击则是由着熟(方法)而生的巧妙也就是陈鑫所谓?:?「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功夫,所尤难者长久,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练太极拳至神手阶段并非不可能,惟需得正确要领,下实在功夫苦练「前人先贤之所以功夫精湛而达神奇玄妙之境,是痛下深功夫,先师王公晋让生前师兄弟经常问及昔日练拳方法,从其囗中得知,在其同辈中每日苦练

三、四十遍日不间断者毫不为奇:?慨估每日三十遍至少约需四至六小时,在长期极度苦练所造就的功夫非现代人所能体认的?[当代李小龙即是苦练有成的代表人物]?。现今工商社会与昔日农业社?"会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致所练功夫及效能自然亦有极大差异。今日不论所求在保健强身或是追求技击艺术,而入门之径必需由老师口授心传,以免误入歧途,或失其太极原貌,入门后即是自身体.会修练的功夫,而功夫之可用与否是在学者之努力及累积经验了。

太极拳原理 作者杨鑫荣

技击是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但多年来并不为人熟知。“太极拳有无真功夫”一直是存于许多人头脑中的疑问。笔者自幼随祖父杨禹廷习练太极拳,至今日30余载,对太极拳拳法之精妙体会颇深。以愚管见,太极拳技击之妙,在于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谙熟与运用。

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运动,全赖力与力之间的平衡,是通过神经中枢调动肢体产生支撑力从而达到人体重力间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必然难以维持平稳站立而跌倒。普通人因缺乏训练,在与他人直接的身体对抗中很容易被外力所制,既而难于平衡。而太极拳拳法训练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贯彻“静、轻、慢、切、恒”的要求,从盘拳架入手,去僵催柔,重新整合人的神形意气,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充分调动人身潜能,在技击中节节贯串,在维护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迅速有效地打破对手的平衡,制服对手。

那么太极拳练习者是如何增强自身平衡能力进而在技击中有效打击对手的呢?

太极拳凡“绷、捋、挤、按、采、列、肘、*、进、退、顾、盼、定”十三式,这十三式基本囊括了人体运动的轨迹。人在运动时,固有的平衡被打破,重心随运动方向不断变换,人体必须在运动的同时不断调整使之建立新的平衡。其间维持平衡的肢体与身体整个的运动方向与力度上存在相对的虚实、动静变化。“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盘拳架过程中强调的慢,就是要让练拳者充分体会由平衡到不平衡进而建立新平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带来的身心感受。“虚领顶功,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说到底是要求练拳在运动中维持平衡。通过运动中去僵催柔的变化,神形意气相合,从而达到表里精粗无微不利的境界,做到中正安舒。

盘拳架的过程,既是增强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也是通过自身的感受而知己知彼的过程。太极拳练习者对人体筋骨皮肉的结构和运动要有整体的把握,并且练到极致,能以皮肤神经末梢感知来自对手的外力方向及力度,达到“全身无处不是手”的境界。

人体的运动时,重心移动越快,维持平衡越难,所以太极拳法讲究神形意气相合,讲究用意不用力,讲究“松柔圆缓匀”。就是说在技击时不留破绽,不给对手可乘之机。相反,与对手过招时,抓住手出招进由重心移动而带来的平衡变化的有利时机,后发制人。

在对手因重心移动打破固有平衡之后,建立新的平衡之前,以粘的方法与对手来势意气相通,感知对手的运动方向和力度大小,用吞吐拿放的手段在化解来招攻势的同时,施以微力,不让对手建立新平衡,使对手重心处于运动时顺势制服对手使之跌倒。“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丝毫不给对手以再次出招打击我的机会,而处于慌忙维持自身平衡的窘迫状态。

当对手察觉我方意图,试图挣脱时,我方即以连绵不绝之意“随屈而伸”,“大丢大顶”,“小丢小顶”“丢丢顶顶”,“不丢不顶”,还是顺对方重心移动方向施以薄力,使对手始终无法建立新平衡,无法站稳。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是用对手自己的力量打败他自己。因此,与太极拳练习者过招的人有这样的体会:出手越快,输得越快;出手越狠,输得越惨,简直就是自己打自己。而这正是太极拳技击的真谛。

凡技击,不外乎制约与反制约。制约谓之攻,反制约谓之守。能攻善守,攻守平衡者方能所向无敌。

洞悉了人体平衡的原理,掌握了人体运动时由重心移动而产生的维持平衡过程中力与力之间的关系,才算懂得了技击的要义。笔者祖父曾说,跤场里有好手。常言亦有“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放人难”的说法。看来谁能更好地维持自身平衡,进而破坏对手的平衡,谁就能成为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太极拳由实践中来,还需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发展的活力。历史发展到今天,太极拳以其修身养生健体的特殊功用为提高现代人身体素质、提升现代人生活质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太极拳的技击及其训练方法亦可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提供借鉴之处。因为运动的原理本来就是相通的。也只有这样,太极拳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获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太极拳入门须知 李秒丰 (花非花)

一、不可自专自用,固执不能。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圆转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神意涣散。身外形顺,无形中自增力感;心内中和,无形中自增灵感。练至功行圆满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灵则身轻如羽,得其妙道,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不思可得,无形而生成神奇,力活气顺,虚心实腹,久练自达化竟。

二、不可心躁气浮,急于求成。心不静则神不宁,心肾不交则神气不通。心要静,心静神自宁,神宁心自安,心安气自行,神气相通,万象归根,静练出真功,功夫长进快。静养灵根气化神,处处静,时时静,行立坐卧不离静,静中求动生太极,不静不见动之奇。

三、不可不知养,太极不太和,欲速则不达。练拳不知养,易伤不易长。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十年练拳,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太极拳以养为本,以慢为宜,慢练为养,养气、养神、养性、养身;快练为伤,伤气、伤神、伤心、伤身。须清心寡欲,平心静气,太极太和,自然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之境。

四、不可心存打人念。否则,心动神去无所依,神杳气散无所归,好勇斗狠失心和。妄念一起横气生,肝气不平,阴阳不和,火水不济,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则齐发而至,是为大害。练拳时,一志凝神,主于敬,养其诚,洗心涤虑,平心静气,一念无所思,一物无所著。

五、不可努气用力,努则力刚易折,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畅,全身拘谨,四肢不活。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则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总要力活形顺,圆满无亏,积柔成刚,一片神行。

六、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全身僵直,否则气逆得而上,不能归于丹田,双足似萍草无根,且心肾不交,神气不合。阴阳不和则万法不至。周身放松,脊柱竖直,松腰敛臀,松胯圆裆,虚心实腹,则中气贯通,太和之气才能浩行。

太极拳序 郑悟清著述??? ?? ??拳术所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也。然我国拳书源流甚古,因其姿势功用之不同,而派别名称亦异。有以险奇为贵者,有以平易为贵者,则不尽然,皆能发达体育。而入主为奴,又呶无己。第溯其源流,则不外两家。即:武当与少林。是武当主柔,蓄於内。少林主刚,劲显於外。晚近还以少林之姿势甚盛,流传愈广,门类派别亦众,相率标新立异,趋尚险奇,渐有失却体育本旨之势,初学者习之辄事倍而功半,体弱者习之尤害多而利少。故,余殊所不取。太极拳者,内家拳术中最平易,而最能发达体育者也。故,余嗜之特甚,无间寒暑,日必习之,习之既久,愈觉其奥妙无穷,其功用之伟,优点之多,诚非其他拳术所可企及。兹分为姿势、动作、发劲、灵巧、养生数种述之如下:

?(壹)姿势

太极拳之姿势甚多,总合之有五行八卦之分,是谓十三势。何为五行?进退顾盼停是也。何为八卦?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是也。以上十三势之姿势,为学太极拳者所必经之途经。倘使吾人逐日演习,不稍间断,则若干手后,历练既深,拳术之中精奥,自能阐发无遗,而获益非浅。 (贰)动作

太极拳之动作,须慢而匀。盖外家之拳术虽见速效,而流弊滋甚。若太极拳则以活动筋骨为主,故一切运动以柔活为上。惟其慢,始能柔。惟其匀,始能活。且各种动作俱成圜形,而一圜之中,虚实变化生焉。其无穷之奥妙,即在此虚实变化之中。初学者或未能知,习之既久,则得心应手,趣味无穷,即足以舒展筋骨,又能调和气血,可谓身心兼修,最合於发达体育之道者也。 ?? ?(叁)用意

太极拳练习时纯任自然,不尚用力用气,而尚用意。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是故沉气松力为要。气沉则呼吸调和,力松则发展先天之力。盖先天之力乃固有之力,后天之力为勉强之力。前者其势顺,后者其势逆。太极拳主逆来顺受,以顺制逆者,故不须用过分之力。惟外家之拳术,其用力用气,每属於勉强,强人以难能,故为之硬工。习之不当流弊滋多,且习硬工者,其力已尽量用出,毫无含蓄,虽习之多年,表面上似有增进,实则其内部之力,并未加长,若太极拳虽不用过分之力与气,而练习时全在意志,惟其能用意也,所以能使其力蓄於内不流露於外,气沉於丹田不停滞於胸。惟其不用过分之力与气,故练习之日既久,积蓄之气力愈大,至必要时,仍能运用自如,毫无困难与勉强。譬犹劳动者终日作工,非不用气力

也,然其所有之气力皆已尽量用出,并无积蓄,故劳动若干年后,其气力依然如故,外家之硬工亦若是耳。 ??? ?(四)发劲

劲有刚柔之别。何为刚劲?无论劲之大小,含有抵抗性而一往无前者,谓之刚劲。何为柔劲?随敌劲以为伸缩,而不加抵抗者,谓之柔劲。太极拳之妙处,在於与人交手时,不先取攻势,而能接受敌人之劲。初不加以抵抗,以其黏柔之力,化去敌人顽强之劲,待敌人一击不中,欲图谋再举之时,然后蹈瑕抵隙顺其势,而反守为攻,则敌人力竭之馀,重心移动,鲜有不失败者。盖太极拳之动作,本为无数圜形,而圜形之中,则为重心所在,处处立定脚根,虽敌人发劲极强,而以逆来须受之法,引之入壳,待敌人之劲既出,重心既失,然后从而制之,所谓避实就虚以柔胜刚之法也。 ??? ?(五)灵巧 语云:“熟能生巧”太极拳即本此意以从事而深得个中三昧者,故太极拳之精粗,以功夫浅深为断,盖功夫深,则於其中之虚实变化皆已了然,既了然於虚实变化中,则能於虚实变化中求出巧妙之途径。故其所用之力,轻灵圆活。以视外工之用力用气,专主於一隅成为死笨之气力者,迥乎不同。且因其不用过分之力与气,故能持久而不敝,因其动作俱为圜形,故能处处稳定重心,重心稳定则基础巩固,无虑外力之来侵矣。 ??? ?(六)养生

拳术本属体育一种,自以养生为主要,然此非所论外家之硬工,惟太极拳始真能养生,无论强弱老幼均可练习,吾人身体之发达,贵能平均,在生理上均有一定之程序,剧烈之运动,因不合於此种程序,结果多得其反,太极拳之动作则轻软异常,而一动全身皆动,於全身任何部分均无偏颇之弊,且因其动作柔和劲灵,故能调和气血,陶养性情,为最合於生理上之程序,能使身体平均发达者。且练习之时,无须用过分之力气,虽老弱病夫,亦不难为之,所谓却病延年洵非虚语。

太极拳的“内三合、外三合” 李秒丰(花非花) ?

在拳论中﹐此「六合」﹐皆有详尽的记述﹐大概练拳者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知﹐惜与拳架并不相吻合。盖相合的拳架﹐在一动时即可看出﹐因架是受气而成﹐不是架去领气而出。凡是六合的拳架﹐在未动之先﹐即已六神合一以阳注阴。(六神—灵台﹑心窍﹑阴窍﹑玄关﹑肾窍﹑仙骨。)而使阴抱阳﹐成构精之象而潜之。动而变阴而化阳。在盘架时此种合劲完全注于窍内﹐(窍走神经交叉处。)并非从口头上知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及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就算对拳完全清楚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多数习拳者本身﹐对「心﹑意﹑气﹑力。」完全模糊不清﹐认识并不太正确﹐那么练起拳来完全是两回事。

就以全身放松而盘架之例看﹐根本与「六合」是相反的东西。其次还有盘架时﹐先将前腿迈出﹐再转身出手﹐此种练法是否与拳论中所说:「手足齐到才为真。」的这句话是相反的东西﹐种种之例证﹐可说不胜枚举。故我武术渐渐沦为不能实用的地步﹐反而不如跆拳﹑空手道之类的东西为实用﹐尤以太极拳更为甚之。主要原因﹐就是拳势完全脱离了「六合」的要求﹐而走入了松﹑空之境﹐就是在推手时﹐也是采用闯入的推法﹐步入弓尖﹐力出于肩膀上﹐而不是劲发于肩窝内。两胯不合﹐腰劲与阴蹺﹑胎元分散﹐故发劲一出即完﹑即断﹐不能成为整劲﹐也不能构成圆劲﹐与所谓绵绵不断之论﹐更相违背。所以一发即散﹐散即为断﹐一断即与太极相违﹐手足因与步法的角度不相互配合﹐肘与膝﹑肩与胯﹐亦因步子迈的大﹐而使劲气上下分散﹐总之外三合相违﹐内三合根本谈不上合﹐此为习拳者应该静心思考﹐不要为成见所累﹐不要为自己的优越感所累。去发掘科学的真理﹐及弘扬我固有的文化哲理﹐融化成一种完整的思想﹐加强信仰﹐以增浩然之劲气﹐不悉大家的看法是否亦复如此?

太极拳为内功拳﹐内功拳最重要者不在于架势﹐而是以精神合一贯注于内窍之中﹐而与架势配合而练。开始时定要知悉人身的结构﹐及内窍外穴的关系﹐甚至天地生化的哲理。关于这一方面的论述﹐不是三言两语即能解释与论述清楚的。而现在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将此统一合成的六神元真注于窍内﹐及如何与拳架相配而练。经云:「天地之中﹐其起于中乎。是以乾坤屡变﹐而不离中乎。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然在拳术里亦谓「中定」﹐然此「中」﹐并非指的心脏﹐而是指的脊骨中的玄化规而言。此规有三:一在项骨内﹐一在腰椎内﹐一在仙骨与尾闾间﹐分为上﹑中﹑下各有所伺。

在初练拳者﹐最好先以由下面之玄化规练起﹐因此规与胎元(下丹田)﹐及阴蹺皆有直接关系﹐将六神合一的元真注于此窍﹐再以胎元之气温而养之﹐配合拳架而练﹐功夫当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然现在习拳者﹐多不知之。虽拳经略有所述﹐却引不起学者的注意﹐殊为可惜。在拳书内此项论述甚简﹐只曰:「内胯里收﹐如抽丝然。」只此寥寥几字而已﹐并未详细解释﹐其实这两句话虽短﹐可是它具有所有武术之秘。凡习内功者﹐开始绝对离不开它﹐盖此功是凝聚下盘元真之中窍穴﹐它可将所结之元真传导于两膝两足﹐并可借下盘之沉劲﹐传导于两肩两臂以及两手。可是这种以元真之气习拳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步法的配合﹐如果不用三元步法﹐而只相信前弓箭步﹐是难以练成内功。

因为前弓箭步正是练此功的克星﹐它很容易使仙骨与真气穴松开﹐而不能凝聚。所以此处在习拳时﹐要始终结聚着﹐步法要借腰劲的旋扭而上﹐劲气绵绵不断的练下去。拳书上的绵绵不断﹐皆指招式上的连续而言﹐并非指玄化规与真气穴的劲气而言。其实招式可断﹐此处劲气不能断﹐所谓断而不断﹐正是拳术变化的最深奥处。此种功夫习练如有六个月﹐六合之劲可以扎基。何谓六合劲﹐简而言之﹐即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搜。在这些劲势中﹐全与三元步有关﹐如果此种步法走对﹐而成习惯自然﹐所谓之内三合外三合的劲气才能集中于窍内。劲发为整﹐为圆﹐此整劲﹐圆劲即是太极拳内所谓之浑元气﹐及太极拳功开始的练法﹐松﹑空﹑散﹐是练此功之大忌。希同门细审之﹐练时应仔细的去分析﹑体认当可感受出不同的微妙。

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 沈家祯先生著

太极拳之行功心解与太极拳论意义深奥各有所谓,最容易为字而所误解,因该篇作者文及文字工正,不免全欲按照功心解以审查,架子者有无处下手之苦,致练习时与功心解常发生相背之情形。兹归纳其意、简单之字代表此二篇之意。分段行审查之法,想亦为学习此拳者所乐谈也,兹分别说明如下:第一步审查身形腰顶脊步六字

(一)身——拳谱云,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既尾闾中正神贯顶也,乃表明太极拳之身以中正为主也,因中正则各方面均得裕,如是以应付各方面矣,倘前俯则后不应,倘左倾则右不能应,故必须中正、乃系预立安舍之地。有如车轮可以四面八方转旋也,尾闾以上腰椎以下,尤须中正不动如大纛,此太极拳必须之身法也。若身中正腰可以不鼓,松开其劲得到安而不滞、舒而能活之功也,而后车轴平正,可以支撑八面之劲,则四面俱有掤劲,可以面之应人也。倘有前俯后仰、左倾右斜等弊病发生,必有一处无掤劲,则此处当然为一缺陷矣,则车轴弯矣,其何以生旋转哉,故走架子时应注意身之易犯病,举例如下:

1:如搂膝拗步有无前俯?2:如似封似闭有无后仰?3:如野马分鬃有无倾斜?4:如单鞭下势下坐时有无倾斜?如有上列各病则不能称为太极拳之身矣。??

(二)形——拳谱云: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提起精神,神不外散。乃欲神气鼓荡,先要周身无缺陷处也。总计以上所载,精气神系表现与形之内,练习太极拳者必须提起精神而鼓荡之,并使神聚意活,然后一气鼓荡、练习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牵动此车轮旋转以自如矣。倘精神提不起则现呆形,目定神散,游荡滑溜。所有动作内无意识可言,或手遮眼面、眼呆以随手走,手以外不复见,如是种种,岂能称为搏兔之形乎!因是神不活、则气不能鼓荡,而劲亦不能转换,则气不能车之转旋哉,故走架子时应审查变化之处问之如下:

1:精神能提得起否?2:精神能否活泼而贯注、如猫之捕鼠否?如能符合以上所问则为太极拳之形矣!???

(三)腰——拳谱云:腰如车轴,腰为大纛,既气贯于顶、力运与身、回环腰际立定足跟。及刻刻留心在腰脊,腹内松净气腾然也。总计以上载,太极拳一切前后左右之运动,必须以腰主宰,如车轴旋动之离心力,乃上述以慢制快之基本法则也,倘若尾闾不能中正,则车轴弯而不能旋转,既动乃身之摇动,非由腰轴以发动也,故走架子时,应审查旋转动作是否由车轴以发动,并观腰劲有无松开如带束腰之意,并观腰至尾闾一段是否直立如大纛之屹立不动,此为审查腰之唯一条件。兹举例以问之:

1:如抱虎归山之拧腰否?2:如撇身捶之塌腰否?3:如玉女穿梭之松劲否?4:如十字摆莲腿使腿时之转腰劲否?5:如双摆莲使腿时之发腰劲否? 以上所问均能以腰为发劲之中心,乃可称太极拳之腰也。

(四)顶——拳谱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乃能提得起精神,则无迟滞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持身中正行大道,用意活泼,势如车轴,头容?夸气贯顶,手容轻处顺应人也。 总计以上所载顶劲必须虚以领起,则精神自振,自然减去动作滞重之病矣。若顶不能领起,悬顶无上掤劲,势必俯仰倾斜,而身亦不能中正矣。因此连带形不活,而现呆板形矣。腰轴弯而而连滞住不转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所有动作之转换,举例以问之:

1:如斜飞上步之顶劲倾否?2;如云手换步时之顶劲摇?3:如海底针下插时顶劲前倾否?4:如撇身捶转身时之顶劲倾斜否?5:如倒撵猴之转身之顶劲摇动否?如无上例之病乃可称为太极拳之顶也!

(五)脊——拳谱云: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脊骨,既命意源头在腰脊也,脊上也,因能如是,方可以腰为轴以手为轮也,倘气不贴背,则胸弹矣,而肩耸矣,既有动作乃手之动,而非全身之动矣,因为运动能感觉在脊背,自然为腰之劲。其弹胸耸肩之病,不求去而自去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牵动往来时,脊背有无波动之感,背之皮是否紧贴脊骨,发劲有无削肩,如有之则发劲当然可以从脊发矣,举例以问之:

1:如野马分鬃之开时有无贴背?2:如搬拦捶之发劲时有无由脊而发?3:如揽雀尾之揉手时有无揉背?4:如闪通背之转身时有无通过其背?5:如海底针之下插时有无拔背?如是有之乃可称为太极拳之背矣。

(六)步——拳谱云:迈步如猫,又云步随身转,既不八不丁两股收其夹劲也。总计以上所载迈步必须如猫之行,以足跟前进虚设以放之,达到后再转实。必须身转而后随之,万不可步先转而后身随,以造成外摆裆之病,步步适合与否,足以影响脚、腿、腰之完整,故步之位置尤须放在不丁不八之间,若用丁字步则易顶裆,若用八字步则荡裆。因步之关系尤须注意于胯,若胯开则腿劲贯穿于身腰腿间,完整一气而裆园矣。园裆为太极拳独一无二之裆,如裆园则自易如猫之行矣,而放置地点也极易造成不丁不八矣。遇转时自然身先转而后步转,遇进退时自然步先进而后身进,其腰劲亦自然使得上矣。如是行之,身亦觉得有得势之意倘步不能如捕鼠之猫行先虚后实。则迈步中生顶胯之病,不易展开其劲,比如一块无蓬勃之势,内中气不易行,其腿中自无掤劲可言矣,走架子时应全力注意在步,因步为身之根,审查时应观其步是否虚领实放,乃放之位置为何,兹举例以问之:

1:如单鞭时后胯有无顶胯?2:如手挥琵琶之步后胯有无折胯?3:如搂膝拗步之步是否以足跟虚虚铲出而后实之?4:如搬拦捶之转步有无身随步之弊?5:如打虎式之步是否有折胯而出之弊?如有之则不能称为太极拳之步矣。

以上身、形、腰、顶、脊、步六项为审查太极拳第一阶段之注意矣。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张三丰著述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太极拳精义述真 李秒丰(花非花)

? 太极拳不是神拳、玄拳,亦不是“棉拳”柔术,更不是“舞术”健身操。太极拳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是内功拳。是内外兼修、健身为基、修心为法、练身为用的武术。

天下没有不打人的拳,更没有不发力或不发劲的拳。太极柔乃是以方法为化、刚用为打,刚柔相济方入太极,打人仍是太极拳的本质。

一、拳理简述话太极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之为“太极拳”,是因其以太极理论为指导,取其形、用其意,画圈、走圆、绕8字,劲由心,力走螺旋,柔化刚打,化打合,是谓太极拳也。

练太极拳要明理、人行、合道、悟道、得道。道者,道家理论,一阴一阳之谓也。又道理、道德、自然法则,规律是也。阴阳乃自然界之玄机,万物之根本,非指具体事物,是事物规律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人生观和方法论,是对世界本元的看法,是让人聪明的学问。事物发展要合规律,不背自然法则,是谓人道、合道。道法自然,合自然,自然便是道。化于具体乃平常心是也。

拳,不惟太极。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其无二至。“五弓”也好,“整体力”也好,“上下相随”也好,均在其中。人之力平衡、协调、运用,无不赖于肌肉、筋腱的松紧带动骨骼的运转、折叠而生。道之谓阴阳,太极阴阳合抱,阴阳互动互生,互转互换。松紧便是阴阳的具化,矛盾、对立,统一。至于拳,一松一紧之谓也。松紧就是 拳,松紧亦是道,是阴阳理论的具化和实用,松紧便是人身之太极,乃拳之不二法门。

二、入门法则述真

太极拳入门,松静为本,守中为根,发力为用,熟招为法,要领为纲,平衡为要,协调为命。呼吸自然,心态自然,拳法自然。顺自然,合自然,自然而超然,超然而然。

修心为上,在内不在外,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不气纯刚。气需养,呼吸顺拳,深长均静,轻慢圆匀。心为一身之机,心流神气,心命百骸。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自到。

形之于外,静则松,松则柔,柔则轻,轻则灵;沉则稳,稳则实,实则厚,厚则刚。内外合一,刚柔相济,方谓太极。

平心静气求自然,呼吸顺拳乃关键,惟求平衡与协调。静力平衡,动力协调,协调平衡自奥妙。头领要虚,肩松、肩活、肩开、腋虚,肩扣后而沉。背拔、身拔、足撑、臂裹、胯坐、腰拉、腰塌、腰活,关节松活气腾然,自然撑掤因势变。夺造化,盗天机,须知阴阳变虚实,松中求,静中悟,紧中得,推手验,战中用。松紧入手,分松分紧,松紧相系,紧中求松,松中求紧,松紧合融,松紧瞬变,运松落紧,松紧一瞬,方能分刚分柔,合刚合柔,融刚融柔,不刚不柔,亦刚亦柔,似刚似柔,非刚非柔,即刚即柔,柔即刚,刚即柔,刚柔瞬变,飘忽不定,无力根,无力源,无滞点,无形、无像,不用意,一切皆在自然中,自然而超然。气机动,无处不刚柔,即可达前人之述“太极不用手,浑身都是手;全身无处不太极,着何处何处击”之妙。君若识得此中理,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以手领身,以身运手,步随身换,绕手缠丝走太极(走8字),螺旋转圆不等闲,外动、内动、内外动,不动而动仍太极。浑身太极无敌手,撒放摔打任自由。

三、真功上身之宗

前人云:“别看太极柔,刚柔腰中求。”腰为一身之主宰,运动之枢纽,腰活全身皆活。前人重腰,其理至要。命门要穴在腰,其内两肾相藏,肾主水藏精,精为命之基。精化气,凝神骤气精亦固。中为丹田,气之源。腰为带脉,络全身之脉,一脉通百脉皆通。故腰为太极之魂,腰活胯活身活力活。

腰胯之功,太极发力之宗,腰拧胯挫,力出劲足。太极揉球,非转腰胯,揉球只是活腰,腰胯须分,有分有合。转胯非转腰,亦是活胯。转腰要定住膝,管住胯;动胯要稳住腰,专动胯。腰拧胯挫,腰转胯合。胯挫胯合,胯摧胯缩,胯展胯坐,胯运腰合。腰胯拧合松紧为要,配合臂展、臂转、臂开、臂合、手转、腕翻、腰中抖弹,身拧螺旋,肢体力现,其练是谓“抖翎”。非仅活胯转腰能为,皆赖腰胯相分相合,分之相系,合之反弹。君可细思,细量,细悟,细验。“抖翎”发力之训练,乃太极拳综合发力之法,亦是高层发力之法,更是武人梦求之力,向秘不外传,外人只知其形,内人只知其表,今公之于众,以慰太极。愿求真者有所求。

能发力只是一个方面,太极乃是一整体。无功招法皆空,无招法功无以为用。招不熟无以为巧,功不到无以为好,身心不合无以为妙,机不知无以为奥。明理、人行、合道,拳之本力也。拳之道平衡协调,拳之法松松紧紧,拳之用刚柔相济。拳之气在心,拳之意在心,拳之力亦在心。拳之劲借用朱连元先生转授杨氏拳六合劲之说表述更显精炼:“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擞”。腰胯发力由内而外,不露其形,劲贯四梢运全身。

太极拳沾连黏随最为要,舍己从人须做到。发力随机不可妄,化打合一方为上。心中身中自不偏,心合身合自相随;心不贪身不过,心不缩形不瘪,心不烦气自和,心不邪德自正。机势断续一瞬间,全凭听劲(知觉)不一般,若能懂劲功深时,随机造势处处机,出手功成只一念。是谓“招熟而懂劲、由劲而阶及神明,愈练愈精”。

太极拳虽法门独特,但并不难,千里之行始足下,先学走来后学跑,健步如飞能做到。慢到慢时慢不了,身轻如燕根如山,蓄劲纳百川,发劲似雷电,动中求静静犹动,刚柔不分人上乘。

如能修得太极功,练拳推手两相容。练拳不推手,不知有没有。懂劲由推手得,沾连黏随由推手悉,机遇由推手求,发力由推手验,功夫由推手证。推手为太极独门纲要,习者不可不视。推手要由单人双,多练散推,即自由推手,近似实战,战之方能自如。

打手要点:松亦打,紧亦打,不松不紧不能打,前劲已断,后劲未续,瞬间力发,化力、泄力顺敌势,借力、顺力机缘找,主观臆断全不要,因敌变化神奇妙。

四、拳之气说

太极拳惟讲心态平和自然,既是入门之道,又是出门之法。拳中本无气,亦不无气,气不气,不气而气。气乃人体能量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松静状态下内在的、实在的感知。表现为精力充沛,内劲盈足,气势旺盛。然气不可求,亦不可追,求之而不得,追之而无门。气由静而观,由松而来,由养而得,惟求松静平和。可练之法乃调息、调身、调心而已。心静身松气腾然,所谓炼“气功”是也。气无需,无需贯,亦无需运。意决不能跟气走,本末倒置。惟松静,气自沉丹田,气自贯丹田,小腹自沉实鼓荡。’松静气自通,一通百通,精白化气,气白化神,神自还虚。气骤气散任自由,聚为蓄,散为用。何需周天搬运、画蛇添足。心机动气遍身躯,发之则出,收之则合。陈鑫太极真诀只有一个“心”字,乃真言也。太极心法实乃道家虚无丹法,称之为无为大法、自然大法,上上心法,无尚心法。心法乃最高功法。

内力即内劲,由养气而得,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前人之论精辟至极,乃实践之体悟。今之印证亦然,有力者无劲,无力者劲足,在心不在气,气在心而不在身。内劲之感受:养气如水库之蓄水,地壳内溶岩之加压、加温;发力之机如岩浆遇壳之隙,水之决堤,不发而发,不发不可不发;劲发似岩浆之喷,水之倾泄,排山倒海,势不可当。蓄力纳百川吞山河,发力一瞬,惊雷电闪。内劲发力之形似气缸活塞点火,循环往复。

五、功夫层次、阶段论

太极拳功夫层次,目前尚无统一说法。拳论云:“招熟、懂劲、神明。”孙禄堂先生分为“水下、水中、水上”三层。吴图南先生把功夫定为“全身透空”,乃杨少侯先生之凌空劲是也。太极拳功夫一般分为三层,即下乘:招熟,拆招破势承转自如,刚柔可分,柔化刚打,或先柔或先刚。中乘:懂劲,知己亦知彼,能听出对方劲之断续、虚实,来龙去脉,摸出形之凹凸、重心之变化,一般为太极态,阴阳交融,亦松亦紧,刚柔相济,化即打,打即化,化打合一。上乘:神明,为无极态,全身透空、虚无,无刚柔,无化打,沾身便弹,出手便摧,无力可挡。

太极拳训练大体有五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呼吸促不能随,躯硬肢僵力拙,平衡难控,协调不顺。重点是熟悉要领,熟招记势。

第二阶段:为人阴柔化期。呼吸平和自然,已人腹式呼吸,体松肢柔,协调平衡可控,动势仍不稳定,拳无力,是谓脱胎换骨。

第三阶段:为平衡阴阳期。呼吸顺拳,心态平和,有刚有柔,外柔内刚,劲由内发,出拳有力,劲力充足,平衡协调自控,身备“五弓”,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劲强,是谓强筋健骨。

第四阶段:阴阳相济,呼吸畅达,无形无意,身自协调平衡,步随身换,动亦静,静亦动,化即打,打即化,内气强,是谓太极态。

第五阶段:炼神还虚,呼吸绵绵,全身透空,虚无己身,天人合一,形似随风而飘,无刚无柔,无化无打,劲力凌空,是谓无极态。

六、真言苦口正误

前人之论,多假借物像类比推理,更有个人之体悟,且文字晦涩,切不可凭字妄臆,关键是要知道前人所述者为何。今之人承之不可泥古,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更不可以讹传讹,要辨正误,承其髓,化繁为简,用现代知识科学解释方为圣明。更要有超越前人的气魄,才能光大太极,发扬武学。

如以“四两拔千斤”喻太极亦是一比,乃力学之旋转力(离心力、向心力、螺旋力)、杠杆力(支点力、静力、平衡力、动力)之运用,切莫当真,以此为耀,若当真莫过于以卵击石,终被巨力打败无疑。

太极拳不是神拳、玄拳,亦非无敌。然,太极拳乃好拳,非无敌之拳可比。天下本没有无敌之拳,只有无敌之人。拳无优劣,招无好坏,人化皆精,出神都妙。世上更无绝招、绝技。招多虽好,然招不在多,招在熟,在巧,在变,在运化,纯熟巧妙自绝。一变十,十化百乃是胜招。别人之绝非你之绝,只有自己的才是真实的。

太极拳舍己从人非舍近求远,不舍己从人不能沾连黏随,必丢顶抗,败北难免。舍己从人是沾连黏随的必经之路,沾连黏随是得机之门,它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制敌、御敌,是为瞬之机发力创造条件,打基础、寻隙机,是致胜的前提,乃太极拳之奥。

太极拳之妙在于得机,舍己从人,粘连黏随便能引进落空,懂劲、功到方能合即出,化力、泄力、顺力、借力自合。太极之髓在于发力一瞬,适时适机,觉时已晚,小力胜大力于一念无念之间。阴阳相济,巨力打无点,犹如步深渊,开石无所畏,搬山又何惧?只要你入门,什么都不怕,一松一紧自运化。太极非力胜,亦是 ?力赢。此太极之法。

太极10年不出门,乃未得其法,终未人道,而非其拳奥。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摸也;拳打一遍其理自通,法也。所以,方法科学一年胜十载。

太极拳之柔与刚,松与紧,不是嘴能做到的。要根据自己练功的层次或阶段有所侧重,不能不求,不能硬追,层次有交叉,但无捷径可跳跃,扎实的脚步才能走出顺畅的路来,否则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神功、绝技君莫迫。“虚无大师”、“空静尚人”、“贾圣宗”、“甄思”、“魏之名”之流,孔方兄不拒,美元更喜。轨迹李紫剑,《少林与太极》之拳打恶人乃是真理;大成杨波,《精武》软硬兼施述真经。太极拳惟求心态平和自然,呼吸绵绵,神藏于内,敛入骨,射于外人敌之髓,非“心存歹意”可比。豪横不惧,力大不怕,弱小不欺。

愚虽不才,习太极30余载,只为健身,于功无缘,经验没有,教训不少,愧对太极。惟明一理:武以德为尚。向不信神功绝技,隔空、隔墙打人不过游戏。笔者若错,君可论理。君若不弃,愿以身相让,莫说隔空,神君可否贴身打人放人乎?笔者虽无功无力,即入太极,大气不敢出,身无根,只沾人连随若黏,放人只会轻弹,被打之人不过电击,可与绝技匹敌?愿与神功绝技以身试艺;更愿与同好交,向明人请教,与同道磋艺;亦愿辅助后学求得真技。

笔者无意流泪,观人玩术,学子受欺,心亦滴血。今之所述,真言苦口,意为弘扬中华武术之魂,以太极为喻。拳本无门,实为习承而已。承武之精,运武之髓,扬武之威,展武之德,乃武之魂,武林共尊。

推手八法

赵堡太极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十分讲究运用十三法和各种劲。

赵堡太极拳十三法的名称与各家太极拳的名称一致,就是:绷、?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法的动作贯串赵堡太极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过程中,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十三法,才能不断地提高练拳和推手技击水平。现对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如下:

(一)?绷法(劲):是以我的双臂承载对方的双手。赵堡太极拳的绷法多用于接手。双臂粘着别人双臂,以静待动,起到探测对方虚实了,即顺势应着。赵堡太极拳传的秘诀中对绷的说法是:“吾一双胳膊绷起他人双手也。如人双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我必须用如封似闭之势,将人的刚劲引空,乘彼之势,宜按则按之,宜履则之,宜卸(我将身退下为之卸)则卸,使彼自己落空,方为上策。”这说明了绷法接手后的应付办法,当然这只是跟着的应付办法,拖绷法下要气沉丹田,上要顶劲,配合腰腿。赵堡太极拳在推手过程中意识上要有绷的意识,周身不失绷劲。

(二)?履法(劲):我用双手粘住对方腕与肘以上臂顺其来势向一侧引,使对方来劲落空。履要不顶不抗,以四两拨千斤。赵堡流传的秘诀对履得这样说的:“敌人用两手按我右臂之时,彼用劲太大,手足齐进,我用如封似闭势将彼劲引空后,我乘势将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上臂上,吾两手齐往右引之,使劲落空,彼势不便前进。必须身下卸。”这是在推手实践的着法。履必须做到松腰,转胯,不丢不顶,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

(三)?挤法(劲):赵堡流传的秘诀中说:“接上式、敌半身下卸之时,我以前臂击之是也。”这话的意思是,我履对方不宜前进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劲,我乘对方下卸身之时以前臂挤去,这是赵堡太极拳的挤法,这种挤法与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不一样,挤劲要求松肩、垂肘、气沉丹田。

(四)?按法(劲):以我的双手粘住对方一臂的腕和肘顺势向前用力。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有自己的特点。赵堡流传的秘诀是这样说的:“我以前臂击敌之时,彼将我臂引空,不能前进,势须半身下卸,值此之际,彼亦能乘势按我,吾亦能于机按彼。”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是处于一种特别的状态下出现的,发按劲要保持身体中正,顶劲,拨背,腰要弓,但要不贪不欠,不前俯。

(五)?采法(劲):有两种意义,一是用手指抓住对方肘或腕突然向下发劲,发劲要速、脆。同时配合腰腿,不能单靠手指的力量。二是以双手固定别人的关节为采,不能用手抓紧。只能用掌压迫对方的关节,让对方丧失抵抗力。

(六)?列法(劲)旋转对方关节为列。列有单手和双手两种,双手发列劲又有两种,双手采住对方两个关节部位转同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双手各自转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发列劲要求身体中正,力由脊发,周身要配合双手。

(七)?肘法(劲):在推手中屈肘击人为肘法。肘法在近身时使用,是击人的胸、肋、面等部位。肘还可以缠绕、扩肋等。发肘劲要用丹田的爆发力,腰胯要密切配合。

(八)?靠法(劲):以肩击人为靠。靠法是双方身体贴近时使用。靠劲凶,易伤人、慎用。发靠劲要含胸拨背,肩找自己的脚尖。

赵堡太极拳在推手中除了用上述八种手法和劲别伺机顺势发放以外,还有诸多劲别,其中包括:粘劲、截劲、寸劲、惊弹劲、崩炸劲、分劲、合劲、沉劲、借劲、走劲、化劲、钻劲、滚劲、横劲等等。适当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劲于推手中能提高技击的效果。 太极推手五字秘决 刘瑞著述

一、听

?? ??“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耳听的功能、触觉功能和气场感应功能。这些功能的获得,主要通过盘架子,在长期的拳架练习过程中,耳听会越来越灵敏,动作会越来越匀称,“浑元一气”也会逐渐产生。耳听灵敏了,稍微响动,即会觉察;动作匀称了,才会感知对方的不匀;有了“浑元一气”便会进入“不知而知,不觉而觉”的境界,使耳听,触觉和气场感应等功能,上升为妙不可言的知觉反应。只有以听为先导,推手时才不致成为盲人瞎马,临深渊而不知。

二、灵

???“灵”的含义也有三:形体灵,意念灵“灵光显现”通过拳架轻而正的练习,将会通身产生高度的协调,意念和形体保持高度虚灵,身体某部出现灵光(即辉光)。有了如此之灵,推手时才可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放对方”;也只有灵,才可能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已动,己先至”。

三、沾

?“沾”即依附或略有接触之意。推手时,在与对方接触上以后,就要通过接触点轻轻依附到他的身上,逆来顺受,随之而动,彼用多少力,我称多少力,处处注意不让其通过接触点将力传于我身,使之不能得知我的重心的变化,因而控制不了我的变化。这和推手的第一层意念“不受制于人”相吻合。“沾”的具体练法、用法,必须在明师的心传、口授、身教之下,才能真正掌握好。

四、粘

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谓之“粘”。推手中的“粘”是要像“伤湿止痛膏”一样贴住对方接触自己的点上,而且是分量极轻的贴附,不至使对方感觉到力的存在,但又可牢牢粘贴对方,使其不易脱离,从而通过粘着点,处处探寻对方的重心点,控制对方,使其处处不能得劲。此即“我顺人背谓之粘”也。这也合于推手的第二层意念“控制人”。

五、缠

缠,有缠绕,纠缠之意,如绳捆索绑。“缠”字诀其意深矣,非到上乘功夫难以领会。在推手时和对方一接触,立即使对方感到如陷天罗地网,有手不能用,有脚不能动,神呆气滞,茫茫然不知所之。当达此境界时,接触点控制对方,非接触点亦控制对方;接触点可以发放对方,非接触点亦可发放对方。在自己的神念,气质的作用之下,发放对方如打“稻草人”。这也吻合于推手的第三层意念,也可以说是“浑元一气之道”的体现。在此境界之上,功夫一日精于一日,如能锲而不舍,勇猛精进,自然得太极之真道矣。

太极拳论 张三丰著述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外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太极拳论 王宗岳著述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著(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称准,活丝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既是走,走既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进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

太极拳论解 陈清萍著述 ??摘自候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

溟溟军沌,窥窟莫测,虚而无象,焉知其极,故曰无极。即日由无极而生,须明无极之义。自无而有,一气动荡,虚无开合,化生于一。浑圆廓象,阴阳感如,喻而名之,是为太极。故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功夫。太极者,为万物初始也。太极为浑圆之一气,怀阴阳之合聚,此气动而阴阳分,此气静而阴阳合。动静有机,阴阳有变。太极阴阳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有刚柔之义,顺背之谓,曲伸之分,过与不及之谬也。习者与人相搏,须随其势曲而旋化蓄劲,引其过与不及而击之,击伸发劲以直达疾速,此圆化为方之义。彼刚攻而以柔虚实,此谓走化。彼欲抽身的粘缠,缓随急应,彼莫测而胆寒;虚实互换,彼崩溃而心惊。理用俱明,方悟劲之区别,熟而生巧,渐能随心所欲。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句,实拳法之内功也。师传曰:寅时面南,松身神凝;吐纳自然,撮抵桥通;阴阳和合,攒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应;慎而密之,久行功成。人身中者不偏,二脉隐于身内,气畅无须倚,气行现心意。浑圆一漾而贯全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压之重而弹愈强,力之沉而空愈深。

?武技之道门派各异,惟内家者势别劲异,浑身一气如轮之圆活,虚实转换旋化随势。不明此者,久难运化。堂室难窥。

理用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

太极拳论臆解 洪均生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解]极是顶点、极限。加一"太"字,犹如我们习惯说的原始。我国古代所谓"太极",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开始之意。无极是无的终点。说太极是由无极发生的,完全符合世界上事物发展的规律。

俗语常说:"无中生有。"一切的"有"都是从"无"中发生的。宇宙中的"有"是不可限量的。不过人的知识受到生理和环境等等条件的局限,不可能一一预先看出来。必须从不知之"无"而有所发现然后才能有所发明,进一步而有所创造,达到有所前进。发现、发明、创造、前进,又都是依*科学知识而获得的。但这是外因,它的内因离不开阴阳二气。阴阳之气是互相矛盾,互相推动,而又互相制约的,能推动变化,所以说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解]这几句是说明动静的方向为开、合。开、合的限度要适当而无过、不及。尤其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动静的基本规律为"随曲就伸",正是表达出螺旋形的运动形式。

按说动静的分合,只是自然现象,"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则是科学方法。我们联系陈式太极拳的顺逆缠丝,可以体会"随曲就伸"中必然包括着自转与公转。人的动静开合,连初生的娃娃都会,同时也自然会自转和公转。这是人类的本能,也就是内因。至于开合、屈伸的无过、不及,却必须通过学与练,才能做得十分恰当。

但是,本文只讲出"无过不及",却没有说明以何处作为标准,未免使人迷惑。陈式十六代后裔陈鑫先生(字品三)在所著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提出:"两手各管保护半个身体,以鼻为界。"这就比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讲得清楚些。不过手部运动线路,并不经过鼻前,因此我教学生是以手心斜对心口为界。陈鑫先生又提出运动中自转的缠法有顺、逆之分。我根据陈发科师示范动作的变化,在自转的顺、逆变化之中,同时有前后、左右、上下公转,而找出公转正旋、反旋的规律,并从实践中体会出"过则劲丢,不及则劲顶"的规律。

按照以上情况来看,又可以体会到,在身法、步法、手法的上下配合,处处都要严格掌握无过不及的规律,而且是差之毫厘,必然谬以千里。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解]这两句话是说推手、散手的规律。对方用刚劲来进攻,我方必须以柔来走化。乍看起来,似乎不难理解,但在初学者以柔应刚,虽然不顶了,但又易出丢劲。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如何用刚和用柔,怎样是柔,怎样是刚,以及刚柔如何配合变化。没学过陈式拳法,或学陈式拳不懂缠法,他所用的刚和柔都不免直线进退。或者懂得走公转的弧线,而不会用自转配合公转。所以在本身的感觉用刚则顶,用柔则丢。陈式的动作不论大小都在旋转,转半个圈便是180度的弧线和点组成的(实则应是由点成线)。与对方接触之处,遇线则感到是柔的,遇点则感到是刚的。但我方的点碰到对方的线则必然滑过去而又成柔的。只有以点对点,才能显示出刚来。如果双方都是正面的点,又会形成顶劲。谁的劲大,谁的动作快则胜;而劲小的,动作慢的就被顶出去。陈式拳虽然需要用自己的点碰对方的点,却用的是旋转中辐射的点,所以劲发而不觉顶。

但又怎样使人背我顺呢?我认为这是和身、步、手法的公转配合有关的。概括地讲,便是自转要因敌变顺逆,公转要因敌变三角形。不论是手与手、步与步,或手与步的配合,都应当是三角形的。

动急则急应,运缓则缓随。

[解]这两句讲到时间也因敌而变,当然同样要求"无过不及"。太极拳交手的规律是"彼不动,己不动"。这个方法是有理有利的,无过不及则是有节的。因为太极拳虽然也可以说是比较高深的一种武术,它的战略却以自卫为主,正符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这就是有理的。不先动手,对方无法看出我方的动向,岂不是有利?无过不及,不发着则已,发着则所攻的目标必然准确。同时又可保证自己重心的平衡,更较安全。

由于动作的时间因敌应快则快、当慢则慢,所以练拳也应快慢相间地运动。但陈式要求快慢相间的练法,是指的全套慢全慢、快则全快,并非一势的动作忽慢忽快。如某所讲的"转弯宜慢",更不可误认为太极拳是能够以慢胜快的。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解]太极拳的理只有一个。按旧的说法是阴阳对立学说,按新的说法就是矛盾对立统一法则。实际说来,有理必有合理的说法。它的基本规律,只是螺旋运动的顺、逆自转和正、反公转。由于交手时需要因敌变化,除了眼法必须注视对方,不许随着身、手乱转而外,身的左右旋转、步的进退、手的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角度的大小,莫不由于对方的变化而适当地加的加、减的减。而且加减的尺寸与时间,要做到毫厘不差,分秒必争。真是千变万化,却还是一贯用缠法进行。所以我认为,明了拳理固然必要,而掌握运用拳法尤为重要。讲理而不懂法,等于善谈兵的赵括徒具虚名。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解]这一段话说明从学拳到交手的前进方法和提高的层次。

我们首先应当认清什么是"着"。太极拳的着,概括地讲就是太极十三势的掤、捋、挤、按、采、挒、肘、*八个手法,前进、后退的步法,左顾、右盼的眼法和中定的身法。它虽然分属于手、步、眼、身,又是互相关联的。除了眼法在左顾右盼之中只是中定地前进,而无后退,身法也有中定的左右旋转和进退(左转则左退而右进,右转则右退而左进,更有随着步法进退的位移)。手、步的进退,同样有左右的变化,并且仍以中定为主。

没有中定,则进退失据。

"掤"字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内劲,即陈式的缠丝劲。它是贯串于周身,运用各种着法的劲。任何着法如果没有掤劲,即使形式做对了,也是有形无质,不起作用的;一是指着法。它是与对方交手时的引化作用。所以掤着在陈式拳式中,每势的每一动作,或转折之处,都是掤着。它有正掤、侧掤、上掤、平掤、下掤、左右掤和连掤、退掤等多种形式。陈式

一、二路套路中约有数十种掤着。

我认为掤在太极拳中好比书法的点。字画有点、横、竖、撇、捺、折、钩,但都从下笔的点而改变方向才形成的。即以点论,从一个点到几个点,从在上的点(如主字),到在旁的点(如玉字),在下的点(如太字)来看,它的配合方向各有不同。主字的点必在正中,和王字的横画距离也需适当。玉字的点须在王字中间横画的右下侧(犬字则在横画的右上方),太字则必须偏于大字撇的下侧。而且下笔的时间也各有先后。两个点在上的如羊字,在中间的如火字、曾字,在下的如只字,还有在左旁的如冷、冰二字。三点在旁的如江海。四点在下的如点、鱼。不但配合变化各有不同,用笔的方向也如缠法的顺逆而适当运用。三点水的笔法第

一、二点用顺缠法,第三点则用逆缠法。下面四点的第一点用逆缠,末一点则用顺缠。书法尚是如此,掤法当然应当随着来力的方向,而变化顺逆。沈家桢著《陈式太极拳》说,顺缠为掤,只讲对一半,岂不知逆缠也可以掤。但说逆缠为捋,不但不符合现实,而且完全违反陈式规律。陈鑫说:"守规矩而不泥于规矩。"这是指的顺逆缠法必须遵守,却可以适当加减转换角度。我教学生常说:学拳要学得死,即一丝不苟,毫厘不差;用要用得活,即加减适度。

采、捋、挒都是顺着来力的方向,引进落空的着法。但圈有大小、力有分合。采走的圈子高而大,合力多于分力;挒则圈小而分力多;捋走中圈,力则先合后分,分合各半。挤、肘、*是以肩、肘、手三节互换化劲攻人的着法。按是解决挤肘*的着法。拳式中每个动作都有这些着法。此文提出"着熟"二字,我认为学拳之初,便须先了解某式某动作是什么着,为什么这样动作,全身这样配合有什么用处,然后加工练熟,才不枉费力气。

着熟之后,为什么又说"渐悟懂劲"呢?我认为如想弄懂所谓的"劲",首先要认识劲是什么,怎么运用。着是有形的,劲是内在的。它是从形的正确模仿,细致的锻炼而渐渐产生的。这里说的"懂"应当是指劲的运用,而懂的方法是在练架子和推手的科学试验中渐渐悟出来的,也就是懂得时间和方向的结合与变化。

什么是"神明"呢?这个词不是指唯心的神,而是变化莫测、出奇制胜。关键首在"明"字,而且和上句的"着熟"是分不开的。着由明而熟,则劲又可由明而神。功夫提高是一层一层地前进的,所以文中说"渐悟"、"阶及"。陈鑫先生曾有"出奇在转关"的诗句。他说的奇、正与这里的神是相同的。不过他说的"转关"二字却把陈式太极之所以神奇指明了。为什么"转关"却可以说明出奇?出奇处在于双方争胜的关键时刻,动作变化角度与时间的毫厘、分秒不差,使对方与旁观者认为必败时,却由于这一"转"而胜,连他本人也有"我亦不知玄又玄"的感觉,岂不令人拍手称奇。这种成效是怎么得来的呢?下面接着说。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解]这里说的用力的"力"不是指的用拙力,而是用心学习并持之以恒的锻炼,也正是陈发科师所教导的"按照规矩练对、练熟、讲明、加细、一一试验"的结果。 "豁然"二字是"明"的扩大。初学开始的明,只是一着一势的认识,贯通则是全面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认识。

"懂劲"一词首先由王论提出。研究太极者亦莫不讲求懂劲。许多书刊讲到懂劲,总不免囫囵吞枣地说,为求懂劲,先要听劲,为了听劲,先要问劲。但用什么方法去听去问,听出问出之后怎样应付,却说不明白。也有人主张学太极拳必须兼学推手,这是合理的。因为拳中的每一动作等于书法一个字上的每一个点画,每个式子等于文中的句子,一套拳路等于一篇文章。学文字,首先要认清字形、字音、字义,然后通过造句,才能渐会作文。学推手犹如学造句子,练散手又好似学写文章。如果字义不明,岂能写出通顺的文章。杜甫曾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但所说的"破",并非真的把书弄破,正是此文"豁然贯通"的意思。所以我认为,推手是练架子后检验所学动作是否正确的一层功夫。至于太极拳的奥妙则应当在学明着法时,由教师讲解、试验便可粗略地领会。有人说,不学推手得不到太极奥妙,这话我不理解。至于说推手须练铁棍,以增力气;又须学摔跤、拳击,以求技术云云,我是莫测高深的。是否太极拳在技击方面一无所有,必待外援,方能有成呢?这个问题需要经过有识之士来探讨。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解]这四句讲躯干上下中三盘的规律。

顶劲为上盘的主要部分。按说从项到顶都属上盘。顶劲是以头顶百会穴为主的。由于是上盘,所以劲须向上领起。陈鑫先生说:如同用绳子从百会穴将人向上悬起似的。这句话解决了我对《十三势行动总歌》"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悬"字的疑问。又从而体会出顶劲上领,身部才能轻利。说为虚领,因并非真有绳子悬起,只是想象而已。

《太极十要》第一条为"虚灵顶劲",可能是误领为灵。因为从百会穴到尾闾长强穴上下成一条线。在杠杆原理方面,它是支点。支点必须中正,不许摇摆。所以拳论又有"立如平锥"、"腰如车轴"的说法。

气沉丹田是讲下盘规律。丹田原为道家术语,在经络学方面即是气海,也可以说是人体的重心所在。按力学原理来讲,重心降低则加强稳度。

但气沉丹田的方法,并非憋着气鼓小腹。陈式拳的气沉丹田与尾骨的动作有密切关系。陈式主张尾骨下端的长强穴要微向后翻,这与社会上习惯的尾骨内收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由于长强穴微向后翻的姿势,可使小腹的下部微向内斜,则胸腹间的气自然沉到小腹;而且同时可使大腿根里侧的大筋放松,裆部开圆,则身体左右旋转的角度也自然放大,不但加强重心的稳度,又能增强步法的灵敏。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两句是讲中盘腰部规律的。上句要求立身中正,下句说明腰部是左右旋转的。腰向右转则右隐而左现,向左转则左隐而右现。

以上四句话讲明人体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从文法的次序来看,为什么先讲顶劲,次讲丹田,最后才讲到腰呢?我认为,正是教人学拳掌握规律的次序。因为上下先成为一条线的形状,腰部自然可以中正而不偏不倚。

有人怕学者不能了解顶劲的如何虚领,说为头上轻轻顶起一物。其实顶和领字的劲及动作绝对不同,领是从上带下,顶则以下抗上。还是用"悬"字解释"领"字为好。

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杳。

[解]这两句讲左右手足的上下配合。乍从字面上看,似乎使人难以理解。当初我见到一个手抄本为:"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我还以为这样写才是对的。后来又想到,这样太平凡了,为什么提到拳论上?经过学练陈式推手,才认识到这是讲的手足上下配合,正是避免"双重"之病的要诀。如果写作"左手重,左步虚;右手沉,则右步虚",就使人易懂了。

对于上两句话,也有人解作推手规律,即应当"人刚我柔",似也有理。但对方是否以左手攻我左方,右手攻我右方,都是不一定的。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解]这四句与上面两句都是指方向变化,前两句讲的是左右配合,这四句中的仰、俯讲的是高低,进退讲的是前后方向的应付规律。

我们可以体会出句中的"之"是可以代表敌我双方的。先就敌方动作来讲:敌方向高处采我,使我失中,我随即比他更高;如向下按我,我随即比他更低。这个更高、更低不是直线而随,必须采用陈式的螺旋自转与公转,配合身法的旋转,步法的进退,才能达到所需要的要求。对方采我右手,我以右手顺缠上随,随即肘尖向内收转,手指仍高不过眼,冲向他的中心,同时进右步于其裆内,塌下裆劲。从外表看来,手并不高,由于臂部向内弯曲,加上进步、塌劲,使对方自然感到他无论如何想把我引出去,我的手劲却比他更高。这些动作可以参用野马分鬃进右步的身、步、手法。

如果对方进步向下接我右手,我用二路窝底炮的动作,先退左步,继退右步到一尺余宽处,下塌裆劲,同时右臂走逆缠,肘贴右肋,手合在裆中,加大逆缠,使对方感到越往下按其力下陷得更深。

进之是对方捋我的手法。我身向左或右转(捋右手则左转,捋左手则右转)。进右或左步,松肩沉肘,先进手挤,挤时手走逆缠,肘部以上则走顺缠,而手腕转向他的右或左肋,使之感到我的手臂越引越长。

如果对方按我右臂肘关节,则视来劲的方向,偏上则走顺缠反旋收转肘尖,偏下亦走顺缠正旋沉肘贴肋,手部指向对方,步法或退或进,如十字手、拦擦衣的身步手法,便可使他感到劲难以前进。

但,如我采对方,他以前法上随,我即用第一套金刚捣碓第二动作,劲在左手下塌外碾,或用白鹤亮翅第二动作右手上采,而左手按其小腹右侧。前者是进左步双采法,后者是退右步的右采左按法,都可使他有高不可攀,自行后退之感。

如我向下按人,遇着对方以窝底炮的右手加大逆缠引我前倾时,我只要加大左旋塌劲,以右手顺缠向其裆内转进,即可破解。

捋挒引进,我身手虽形向后退,只要前手做好下塌外碾,则可感到他的长度赶不上我。

采挤的前手随其身的旋转和手的拨按,而沉肘以变手的顺逆缠法和方向的提落前进,亦可使之退不出去。

总之,都要身法、步法、手法的加减适当,而眼法不变,自能收效。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运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太极拳歌 张三丰著述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不丢顶。

太极拳经 清山阴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要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随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唯性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斯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各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志揣摩,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斯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太极拳势 王宗岳著述

太极拳者,如长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也。太极势者,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棚捋挤按,既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既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定为中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手运八卦,脚此五行,合而言之,曰:十三势也。

?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张三丰著述

??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动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持鬼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揩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始能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毒,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 蒋发著述

摘自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杜育万乃杜元化。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举步轻灵神内敛 举步周身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意上寓下后天还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则其根自断必其坏之速而不疑。总之,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断耳。

太极拳功???蒋发

??? ?师传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合神气止,心於脐下,乃曰:凝神。敛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气。夫太极拳者,静而始动,动而至静,动静相因,连而不断。神形互依,意气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太极拳道 邢喜怀著

先师曰:习拳,习道,理义须明。功不间断,其艺乃精。

? 夫拳之道者,阴阳之化生,动静之机变也。知气养而增命,善竞扑而全身,此为习拳之妙理。气何以养,寅时吐钠,神守天根,意沉海底,心静息寂,神意互恋,升降吞液,腹中如轮,旋转循规,是以知水火之和气,为两肾所出,比人身性命之本,须刻刻留意为是。

扑何以善,手脚四肢皆听命於心神。动静虚实,随意气而定取。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惟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腰为真机,而贯串肢节,势无所阻,是内意者用耳。

太极拳说 邢喜怀著

夫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极。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分而为阴阳,凡万物莫不由此。阳主动,而阴主静。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阳生。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体象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大小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太极之理无乎不在。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阴阳之气,修身之基。上阳神而下阴海,合之者,而元气生。左阳肾而右阴肾,合之者,而无精产。背外阳而怀内阴,皆合者,而元神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是则手以阳论,脚以阴名,相合者而身自灵。虚实分而阴阳判,动静为而阴阳变。纵者横之,刚者柔之,来者去之,开者阖之,无非阴阳之妙理焉。

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其妙者一也,其窍者中者。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性者天上潜於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於脐,脐乃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为其中,使而有所验。动之始则阳生,静之始则柔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刚生。阴阳刚柔,太极拳法。四肢义通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刚柔之中,复有刚柔。故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太极拳手之八法备焉。曰:“棚、捋、挤、按、采、捩、肘、靠”。一以中分而阴阳出,阴阳复而四时成,中为生化之始,合时成五气行焉。东有应木之苍龙,西有属金之白虎,北陆玄龟得水性而潜地,南方赤鸟得火气而飞升,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五行生克太极拳脚之五步出焉。曰:“进、退、顾、盼、定”。

夫太极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气,手运八法之灵技,脚踩五行之妙方。上下内外与意合,节节贯串於一身。因而,万千之变无乎不应。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则无穷,太极拳之所寓焉。俾使学者默识心通,故为说之而已哉。

太?极?拳?秘?传 张楚臣著述

太极拳功有济世之法,技有运身之术,示外者足矣。而修行之秘,须宝而重之,不得轻授,傥传匪人,则遗祸为害,宁不惕哉。

诀曰:沉气於腹,以意定之,不得妄提。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其要不离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

??? 神领全身,以手为先,脚随手动,身随脚转。意与神通,气随意走。筋脉自随气行,此所以举动用意者耳。

夫太极拳者,内气之鼓荡运动,须与外形之势同。凡举动神意互恋,神领手诀,而意令气运,由手而肘而肩,由脚而膝而腰,自可达以众归一之道,此既上下内外合为太极之妙术也。

手有八法而一神虚领,气有百环皆随意而定。神主阳而行外势也,形也,意主阴而守内精也,气也。手为阳而动於上,脚为阴而移於下。妙在俱合,灵在俱松。势未动而意已动,神意俱在形之先,势不可执,以神意为机变,无须以成架为局焉。

?习拳大歌 和庆喜著述 ???习拳之道多留心,神敛肌松态自然。 腰脊中正虚领顶,气达周身督脉贯。 虚虚实实明阴阳,身灵步活弗缰绊。 拳守四法晓六合,上走下随意欲先。 松肩沉肘气蓄下,妙运精气润心田。 招路多拟立圆行,缠绵软柔劲相连。 节节体骸归一元,能分易合臻化境。 循势舍己借彼力,遂阳就阴达真玄。 入门捷径须口援,功夫真善凭自修。 盘架有时贵于恒,子卯时分莫间断。 学好太极岂曰难,老幼强弱皆宜练。 若问习拳有何益,延手益寿身自安。

高手武技论 和敬芝著述???摘自候尔良著《和式太极拳精义》

手之高名,百发百中矣。手所在即高所在也,百发有不百中者乎?且拳勇之势,固贵乎身灵也,尤贵乎手敏。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亦无以为动身之处。惟身与手合,手与身应,夫而后虽不能为领兵排阵,亦可为交手莫敌矣。今世之论武技者,动曰:某为快手,某为慢手,某为能手,某为拙手,知慢手不如快手,拙手不如能手„„。他人不能送出者,彼则从而送出之,夫不是手,而为高手也。故吾思之,高者人人所造也。当此高之会,此以一高,彼以一高,均于使高焉。而自有此高,直以一人之高,敌千人之高,而众人之高不见高也,夫惟有真高而已矣。抑又思之,手者人人所有也,值交手之际,此以一手,彼以一手,均不让焉。而自有此手,又以独具之手,当前后之手,当左右之手,而众人之手如无手也。夫惟有束手而已矣。吾于是为乃高手也。幸夫一推见倒,推推见倒,其以引进落空,过劲击人,彼如悬壁束手,发之数仆,真不啻天上将军也,安有不制胜也哉!且于是为是手慰也。慰夫神妙莫测,灵动手知,其逐势进退者,又不啻于人间神仙也!安有不争雄也哉!呼引入胜,高手一同神手,一动惊人。高手宛妙手,人亦法高手焉可已!夫法高者,功也!手敏身灵,也于神乎。阴阳之拳,数载纯功,安有不高者乎?然武技贯于理也,习者思之,深必悟焉,至为高手也。

太极拳之炼气 金幸祥

锻炼太极拳,如果只追求功夫的上层,不修炼气功,就像造好了子弹,但没有枪械,那么最威猛的子弹还是不能发射杀敌。太极拳在追求实际搏击功夫的同时,必须进行气功的修炼。炼气可分为三个层次,在每一层次的修炼中,应保持阴阳平衡,以有余而补不足。至第四阶段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留待有心人去体味个中的奥妙。

一、理?气

气,每一个人都有,没有气,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修炼气功,首先必须理气,将体内散乱的气理顺,按照人的意念循序运行。譬如激光,首先用滤光器,选择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波,其次用激光器将这些光波反复激荡,最后形成一束特定波长而威力无穷的激光。理气的过程,是一无中生有的过程,是一个从无气感到有气感的过程。理气,必须以松静为本,思想放松,多想美好典雅的景象,在思想中保持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自然地,松静也就来到了你的身上。应打破无思无想即为松静的思想,明白不是人去寻找松静,而是松静自然现于人前的道理。只有所思所想是美好的,身体是松静的,那么,此时理顺的气才是纯净的。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有些人,思想虽净,而器不净;有些人,器虽洁净,而思想不净;再有甚者,思想器俱不净。此三者从事理气,多为事倍功半,甚至是有害无益。理气的形式可以多种,以运动得气最快,站桩次之,坐桩第三,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习惯爱好进行选择和更换,无有定式。

二、运?气

理气至纯而不会搬运,此为死机,无有用处。理气至一定阶段,必须进入运气阶段。人身本身即为一太极,阴阳既分,五行自判,于是乎有生克运化之机。而人之所恃以生者,惟气与血,气血调和,则生机逢勃,欣欣向荣;气血失调,则死机潜伏,垂垂欲绝。气与血,循行全身,无时或息。气壮则血旺,气竭则血衰。运气,应无微不至。运气之道,可分为三,一为络道,二为血道,三为髓道。初步运气时,气走络道,以手引之。等打通络道之后,气走血道,以手或意引之,外静内动,静如山岳,动如潮涌。等血道全部打通之后,气走髓道,以意引之,外枯内奔,形似枯树,内息奔流不止。只有打通了络道、血道和髓道之后,气的搬运才不会滞阻,气才可以随意念而动,做到随心所欲而无所不至。

三、用?气

理气和运气的目的,在于用气。理气是基础,运气是工具,用气才是目的。气至纯而无滞阻,可以强身,可以治病,可以扶正却邪,可以作为枪械击发子弹而杀敌。至此,太极功夫与意气相辅相成,起心动念,形神相合,心到、气到而身到。意与气合生劲,劲由神发,则无坚不摧。至此,既可以度已,也可以度人。?

四、返朴归真

气功的修炼,从无到有,又必须从有归无,返朴归真。道,可道,非常道,无欲,众妙之门;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歌诀云: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气功修炼到一定境界,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切归无,无有太极,无有拳术,有无双泯,道法自然,是为极则。

赵堡太极拳体用歌诀

右手领肘左手催,外掤腿蹬身劲整,丹田内转四梢应,内外合一发不空。

沈肘小圈滚化进,反制双臂刺喉咽,丹田催劲贯筋梢,白蛇吐信巧取胜。

掌发全凭身带动,穿梭招发快如风,神意气劲贯左掌,足落指到取双瞳。 跌岔分打四方势,左顾右盼前後击,身发螺旋弹抖劲,触转即放八面跌。

太极扫腿少人知,铁腿一发敌断根,上领下扫仆步击,常山之蛇首尾应。

太极不怕身後攻,掤履其手来劲空,脚勾其背仆地倒,一切都在旋转中。

金鸡独立济阴阳,蓄发相变柔而刚,转换虚实人不知,掌击易化膝难防。

太极攻防变化多,走粘有走也有躲,对付扫腿身上跃,双脚连发腿难过。

赵堡太极十三翻,十字翻手凶又险,手脚一圈一太极,圈圈合劲敌倒翻。

手腕被擒莫失掤,肘下踢脚弹腿用,一招多途人莫识,也作白手夺刃功。

瞻前顾後要紧记,明了三节变化奇,涌泉力发肩膀出,裆挨一肘真魂失。

仆步下引千斤势,七星下式靠法凶,瞄准七星往上打,靠劲一发人腾空。

解拿还拿妙手法,滚臂采咧一刹那,含胸扣档腰劲发,浑身都能把人拿。

以臂沾臂摇滚化,膝提足蹬防带打,气敛入骨松腰胯,回头看画上下发。

顺化前臂近敌前,进步进身绝招现,看准五虚险处用,周身合力捶以钻。

擒臂虽凶走化精,舍己从人卸无形,应物自然给肩肘,如龙绞水拔其身。

双手被封知转换,手肘胸腹皆是圈,提膝护中退即进,对方跪我七星前。

如虎扑来样凶猛,卸其来势退不应,左勾右掤散其力,以柔克刚不丢顶。

转身妙势抱太极,身圈带动数圈至,掤履挤按瞬间发,引化千斤不为奇。

赵堡太极架独特,式式相连步步深,双摆莲击破双腕,功夫不纯难应心。

搬弓射虎应後人,双手采列臂撑圆,手臂肩胯合整动,发人犹如箭离弦。

太极图圆无始终,全在阴阳变化中,开中有合合中开,循环往复转无穷。

太极丹功义诠 王柏青著述

一、太极丹功义诠王柏青著述

道自虚无生有为,便从太极中规循。天地分判阴阳义,人法自然意神合。道心玄秘守天根,内丹培育成在坤。精气合练延年药,浑身天人俱妄春。悟得天心道基尊,生生妙境育灵根。抛却名利海天阔,圜中日月随心神。两只慧剑定中土,一团和气冲玄门。苍海无浪缘龙蜇,青天恬谧赤子心。精气神喻三祖孙,气为先祖万物根。精乃气子生神意,积气生精自全神。出玄入牝呼吸循,念念归底海容深。俟至地火喷涌时,百脉俱活修全真。三花妙合统在神,五气聚分权由心。修得瑞土孕内丹,日月真息火候存。三魂息安昼夜分,两弦期活朔望临。但使方寸宅勤守,黄芽白雪何须寻。汞借水银喻人心,铅如钢铁比人身。婴儿姹女亦如是,黄婆撮合土意真。坎离分合水火轮,注生定死本命根。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阴阳两肾门。子午上星下会阴,戊己神阙并命门。庚申金气土得藏,坤火巽风意息存。乾中阳失翻成离,坎得中实转易坤。化阴抽阳还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寅时面南守天根,舒形缓息渐寂隐。恬澹念沉入深海,无物腹虚静无尘。大道无声缓缓运,一缕绵绵下归引。渐细渐长谷底满,收聚散气团仙真。日追月坠晓星临,三光先后开天门。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贪龙欲腾行沛霖,怒虎出洞将噬人。天符一道玉音降,虎归龙伏修清心。阴阳媾合龙虎吟,意痴神醉恋魂魄。心肾交合水火济,田蒸海温好浴身。紫气炎焰冲玄门,肌爽窍开乐人伦。甘露琼浆天池满,饵津润脏涤身心。潜龙无用筑基因,见龙在田产灵根。飞龙在天运武火,亢龙有悔形退阴。祖气复入闭出门,腹胎意转运法轮。能令十息缓缓吐,三十息上可调神。精生灵根气护神,神定身中息自沉。内息气运精神固,此真之外更无真。神行气行元海运,一轮始终胎息匀。善养生者在守息,物欲善者勤养根。太极一气延年药,气命神性双修门。天地合育续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肢松心沉入脐轮,太极未分是真阴。一阳动处天意现,神令手运移昆仑。挽起光圜转乾坤,气滚意池腹中寻。龙翔九天云伴起,虎啸幽谷风摧林。借势循向在心神,贴从璇玑妙进身。顺力浑然跌不觉,勿用气力返伤根。腹虚若海载万均,能运沉浮善曲伸。神形意气能一处,移山倒海翻乾坤。阴摧阳转阳摧阴,可知玄奥在腹心。丹田一球璇玑活,舒合恬逸动无尘。孰晓腹气圆活真,调腑理脏顺经筋。若待寿高神体健,不枉当初勤练身。

二、极丹功要术

天地人灵,道存唯此。欲修丹功,象天法地。参自然而合人身,夺造化在悟玄机。人内三宝,精气神也。修者,寅时合道,须择幽静之处。背北面南,气收地灵。直立两肩之中,安定子午之位。气沉腹脐,意导孕合。心静而息寂,呼吸悠长,若无脉流。而气摧神意俱,会似如失意。导气运腹轮,常转杂念止。则内外松,适心念静,而呼吸若一,意气互感,暖流回转。其态若轮,生生不息。此为一气浑圆,修之可享遐龄。

气流转而无微不到,阴阳和合而化育五脏。运行于筋骨经脉,营卫於肌肤毛孔。通连於天地祖气,气机循环还升降有序。身遂升降而起伏,手随机势而运形。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微风亦能顺化,叶落亦能知警。蹬此门堂,许为初成。

功既有成,须明用道。太极之妙,首在心神。惟心静,能详察进退之机。惟神领,可体悟起伏之道。进因降而起,退而合而伏。其法,曰:神,曰:气,曰:形。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以神击敌为先,身未动威先发於瞳,伤敌之神,令彼胆寒。以气击敌势未成,而无畏浩气出,破敌之气,令彼心怯。以形击敌俟敌动,身应形合之制敌之形,令彼跌仆。内静外动,外疾内缓。神静而意动,心静而气动,息静而身动。眼欲疾而神须缓。步欲疾而气须缓,手欲疾而心须缓。内态静缓,外形愈疾。息无此乱,无虞自疲。 ? 运功发劲,外柔内刚。卷之则柔,发之成刚。柔为长劲,刚为瞬间。化敌之力,缠绵如丝。圆而劲柔,击敌空门。势若奔雷。循方直达。柔则松弛,内气如缕不断。刚则开张,瞬间一泻千里。意深如此,惟气行之。动如簧弹箭发,静如山岳雄峙。功不间断,持久通灵。气机活泼,由心外场。感应神通,人来临身,已知来犯之处。意令气发,去则攻其无救,人未明立仆警心寒。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 林泉宝

作者通联:上海市昌化路600弄1号101室??邮编:200041?电话:(021)62778370

一、领架

太极拳内功之修炼法,这对我们练太极拳者都十分重要。究竟太极拳功夫有多高,有多深,如何修炼,谁都讲不清楚。对这种博大精深的学问,数百年来,既困惑,又有人追求,因为这个题目太大了。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十年”并不算太长,如果没有掌握太极拳的正确修炼方法,就算是练几十年也出不了门。我想关键是方法,所谓“引门入路须口授,功夫无息发自修”。这两句名言,道出了练功的要旨。

有人说古人功夫好,近人理论好。其言确实。自杨家的杨露禅,人称杨无敌,驰骋天下无敌手。吴式的吴全佑、吴鑑泉,武式之武禹襄、李亦畲武功独厚。赵堡传人张彦,独闯少林寺,三进三出无人能挡,人称“神手张彦”,并非虚言。古代太极拳各家都有过硬的功夫,在各家各派的传人中颇有轶闻详述,这里不赘。这些功夫皆来自真传和苦练,没有什么捷径。

首先要有正确的练法,也就是引路入门的口授方法。

所谓“领架”即是学练老师的架子,领悟架式的真蒂。架子正确与否关系到太极拳的质量。如不得太极拳之神形,则练一辈子也是茫然,不成大器。当然锻炼身体,活动筋骨,还是可以的,这叫普及太极拳。若想精其技,趋大成者,非得老师拳架之神形不可。性能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练太极拳练的就是神、气、形三者,三者为太极拳之含金量。“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登此门堂者,方许为初成。所以学练老师的架子,这只是迈出第一步,如何走架运作,这里不妨作一些比喻。

二、太极拳与书法

练书法的人,首先要临摹字帖,当从楷书临起,如欧阳洵、颜正卿、柳公权等。继之魏碑体,而后学练行草书法,尤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著,其书法称誉千载,为历代书法者所崇尚,称之谓“书圣”。其书法厚实而生动,行笔只流畅,以侧取妍,神采飞扬,古人誉之为“天下第一书法”。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楷模,古今书法家都以此为阶梯,循序渐进。 对于太极拳来说,这种条件已经不复存在,无法见到当时的张三丰、王宗岳、蒋发等宗师的风采神韵。因为那时候、没有录像和相片,很难想像、洞悉太极拳真髓,只有通过文字记载、拳经揣摩其意境,其次通过历代太极拳之继承传授。

太极拳之理论博大精深,正如庄子《天地》篇中曰:“深之不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太极拳是隐于内的功夫,以柔克刚,以“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见之如妇,夺之如虎”。所以在外形上很难看透其力量,只有在实际交手,才能体现太极拳的优势。我这里叙述的“领架”就非常重要,所以必须遵循,方可入太极拳术之门。

我在咸阳是得识形意门名师杜今桂,一日来鄙舍作客。杜师通晓拳经,尤精形意、八卦拳,擅长书法。谈话之余,我请杜师走几下形意拳,杜师以形意之《五行拳》演练的是暗劲,其劲含而不露,神形互依。可是我看不透其劲法之妙着,其中之道,难识其奥秘哉。然后我又恳请杜师演示形意拳之明劲打法,同样也是形意之《五行拳》。他每发一拳一掌,招招有声,啪啪作响,节律有序,一步一劲。我住房在四楼,整个房屋为止震撼,如是雷动、地震、如炮之轰、山之崩,若与交手,不战而颤,实叹为观止。像如此刚威猛烈之劲,确属罕见。我也曾经练过形意、太极拳之发劲,虽也很有功劲,时而围观者拍手叫好,但比起杜老师来简直小巫见大巫了。

事后我也问过老师,我说杜老师之刚劲如此威猛,余从未得见如此高深之共、功底。余师曰:“杜师功夫极高,在西北颇有声望。西安张侗等皆知道”。后来我也曾求教过老师,我说我是否可以练些刚猛之劲,以太极拳之松柔,形意拳之刚猛,似乎更利于技击推手之术。老师答曰:“本不反对你练其他拳劲,取长补短,只是该劲虽猛,只是为他人练的”。老师虽不多言,我似乎悟出其中道理,此刚劲只是为了对付别人练的,对自身健康无甚好处。话到其间,读者可以悟出些道理来了吧?为别人练不如为自己练,形意拳的最终追求,由明劲入暗劲,再由暗劲入于化劲,也是太极拳演练的功劲。俗话说,点到为止,老师就是这么明示的。

怎样练书法,首先以明师为楷模。所谓明师是指确实功夫上乘的老师。并非名师一定就是上乘功夫者。所以临摩字帖要临好的帖。否则一旦走错了架子,练上十年也是枉然。比如,你的孩子学练钢琴,随便请几个老师教学,要学会弹钢琴是很方便的,能否成为大器,即便你的孩子很有天赋,也会入于俗套。非得是训练有素、大师级的老师授教,手把手亲自指点,方能趋于上乘。

以前有一位朋友,自小热爱书法,素喜临摩名帖,写得一手好字。进单位后搞宣传工作。自以为书法到位,颇有功底。后经我的一位懂书法的朋友(拳师)看过后,评定其书法形于浮躁,虽流畅而缺乏神韵,其临摩字帖亦觉欠骨。我的朋友似乎不太服气。后来我介绍他们认识,并亲自为其讲解,边讲边临帖,指点迷津,茅塞顿开。我朋友始而大悟,十分钦佩。后来我的朋友又问老师我该怎么办?师曰:“如果你想真正学好书法,就得推倒重来,也就是从头开始。”

三、太极

上面讲到的练书法,因练法不当,全面推倒,重新开始,也即是从第一个字练起,练不准不要往下练,一点一划都要绝对准确,从它的基本结构、运笔、知其精微。现在有许多碑帖把基本笔法放大。名人名帖之特点,便于临帖者“克隆”。

学练太极拳也是一样,以前没有得到老师指点定架,或者不曾纠正架式,你就得从头开始,所谓的推倒重来。一招一式绝对到位,身手步腿具出一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凡一举一动具要符合太极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开裆下腰、分清虚实、上下相随、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要求绝对准确无误。首先我们得学像老师,要有老师的风采神韵。现在通行的一词叫“克隆”,如果你能够克隆老师的“拳架”,老师的风采神韵,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其中必须知道拳架动作的基本结构、特点、运作。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神悟”。不悟不足以体现老师的形架神姿。在练架过程中要找差距。所谓差距就是与老师之间的差距,要用放大镜来看其中差距。因为差距越小越难找,但这又是十分关键的。大的差距好学好纠,精微之处就比较难了,这也是关键只关键。所以太极拳学者之间的差距很大,包括一师门下,有的已经到达大学水平(当然这只是比喻),有的则仍在小学水平,差距之大,其中玄奥具在敬微之处。太极拳能否入门,亦在敬微之处。学习书法也是一样,前文讲的一位朋友,他很聪明,书法不俗,但一遇高手,便相形见拙。其所以不足者,亦是字里行间,转弯抹角,差距亦在细小精微之处。

京戏是我国的国戏,梅兰芳的梅派,周信芳的麒派堪称一绝,国人皆知。其唱腔韵味有谁能克隆像的?能像八成的屈指可数。越剧名家徐玉兰,她唱的红楼梦《金玉良缘》,一声“林妹妹我来迟了”,长腔拖音,婉转动听。九这么一声叫板唱腔,数以百计的、她的学员对此都难以“克隆”。粗听起来差不多,关键是运气、用腔、发音等等上的细微差别。

为什么要克隆“精微”之处,太极拳内劲虽然靠的是“苦练”,而其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运作”。动,皆要轻灵自然,以心运气,以气运身,凡动作皆合法度,无过不及,不贪不欠,动静开合,中正平稳。太极一启动,浑身一气,如轮子之圆活,转换旋转无不随势应变,其动作特别的完美,特别的和谐自然,缠绵缱绻,形神不离,悱恻互依,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溟溟混沌,窺窟莫测”。太极者神气互感,竟会势灵,手随势而运形,身遂升降而起伏。总之无有凹凸,无有缺陷,无隙可乘。不能明确其中奥秘,这样就如:“久难运化,堂室难窥”的了。

四、运裆

练太极拳功夫主要的就是练“裆”。尤其赵堡太极拳裆是内劲的关键。太极拳活与不活,全在于裆的运作。裆不活,动作必然呆滞。裆胯是太极拳的天机。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所以学练赵堡太极拳主要练的是运裆。“裆”是天机玄窍,没有裆的运作,就不存在赵堡太极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为了使练太极拳者有所启迪,我之所以要克隆太极,克隆某一个太极大师的拳架,甚至要克隆其精微之处,其中道理,亦包括于如何运裆,如何驾驭与全身之动作,能观微而达其精者。

裆跨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运作,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以前老师用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来比喻太极拳裆胯的作用。木偶戏是用手来表演的,离开了手,就不存在戏文了。我想这样形象化的解释颇为得当,余练功几十年深感“以裆代手”的重要性。练赵堡太极拳如何“运裆”不可不知太极拳高手郑老师,他之运裆极为精微,虽有若无,显于见微。为什么说虽有若无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显于形,所以若有若无,使对方不知其深浅,未能知其变化,深藏不露,适于灵变。否则的话,也容易给对方看出破绽,泄于活机,亦非高人之所为也。

太极拳裆胯之运作还有一种联想的比喻,它就是像是手表中的一种叫“铊飞轮”又曰“鬼推磨”的摆轮。大家都知道摆轮是手表的基本动力,它是一种不固定摆轮的旋转,它是手表保持平衡运转的动力,且精确无误。它与普通手表的摆轮不一样,普通摆轮通过一根轴承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走动,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和摆轮本身的重量,造成轴位变化,从而出现速度和走时的偏差。只有像“铊飞轮”那样,摆轮不固定在同一个位置上的时候才能抵消偏差。这对太极拳来讲,它也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裆即由两个胯组成,在一个中心两个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转,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这是一个太极图的摆轮,是太极拳运作源泉,是阴阳变化之枢纽,动静开合,虚实变幻之裆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两脚有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手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忽阴或阳、亦阳亦阴,这是阴阳消长重心虚实变换之关键。

“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赵堡太极拳由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继之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运转,所谓“腹中有轮,旋转如规”。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由外达内,由内达外,裆胯成为沟通之桥梁。当然也适用于其他门派的太极拳种。余也曾试着操练过,其理一贯,一通百通,只是各人重视的程度不同而已。 “领架”者观其形而知其微,达于“定架”即“形架”,也就是成形的架子,又叫标准架式。所谓“克隆”,除了精确的定架,而更重要必须有大师的神韵,不管由外达里,或由内达外,都要有形神之互恋。所谓“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唯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运裆”首先要看老师是如何启动裆胯的,如果连这一点细微之处也看不出来,那么就无法使自己走运裆圈,无法克隆这个裆启的源头,无法做到以裆代手的运作。这不仅是太极拳架进入上乘的主要组成,而且在推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形”的动静对方必然十分敏感,而裆的运作不常为人所知。敌来动,不见其变,敌稍动,在其不知不觉中动在先,这在赵堡太极拳来讲叫做“调裆”。力点也随着不知不觉中变换,不进则已,若进必令其跌扑,此皆在于“调裆”与“运裆”之关键。

在令架克隆老师内劲的神与形,首先要“以身领手”,其关键就是在运裆。领架时要有比较,老师一出手就有与众不同的感觉,又时总觉得老师打的拳与我有些区别,倒不是动作上有什么不同,这是质的问题,所以也讲不出什么原因,这就是内劲。而内劲的质量又有很大的区别,各人掌握的关窍、技艺不一样,所练就的内功之质量悬殊。第一要掌握太极拳的要领;第二要练松至柔;第三要运裆,这是出内劲的关键;第四技法,没有技法不能与人交技,缺一不成。有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松柔具到位,身体也颇健康,但没有高超的技法,若逢推手动辄傾跌。技击不是纸上谈兵,空谈打法是没有用的,要有实战体验。保健与养生,对太极拳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论技法,拳架推手一起练,以拳架来指导推手,以推手来纠正架式,运裆也是交技的关键,以小胜大,以点击面,小圈胜大圈,此皆与“运裆”、“调裆”有关联,且可忽哉。

五、太极拳之松柔

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用意不用力。松柔是太极拳的根本,离开了松柔就不算是内家拳。不管是哪一个门派都崇尚松柔。有人说太极拳要练三年松柔功夫。其实练拳之“至柔”、“至松”是长期追求的方法,越松柔,内劲的质量越高。松柔的功夫越高,太极拳的含金量也越高,这是成正比的。所以每派太极拳门内都有掌握松柔的诀窍,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关于松柔的方法,门内都有详细的介绍,基本上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是“神松”,也即是从思想放松,心神宁静,所谓神舒体静,《??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遂,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即摒弃杂念,宁静淡泊,畅遂情志,愉悦平和。第二是“形”松。要求四大节八小结具放松。身手步眼无处不松柔而合于自然,一切动作都要轻灵、柔和。起手阴阳,左旋右转,轻如飞燕,柔若软绵,如芭蕾舞姿之轻盈,或如鱼贯之流畅。

练太极拳不可不柔,只有松得尽柔如绵,方显太极之功夫。杨式太极有绵拳之称。所谓“绵里藏针”即此意也,极柔软,极坚刚。

吴鑑泉为吴式太极拳开山奠基人,以太极之柔驰骋天下。又创办“鑑泉太极拳社”,誉满海内外。“松柔”的功夫对太极拳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它是进入上乘功夫的关键。至于如何着手练松柔功,各家都有经验和专文介绍。

赵堡太极拳对松柔功夫有其独特的见解,郑悟清老师在《太极拳体用》中写道:“一切运动以柔活为上,唯其慢始能柔,唯其匀始能活”。又曰:

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内外要轻松。

内静空气行于外,外轻松内应精神。

功夫不可须失断,临用之时显奇能。

又云:“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赵堡太极拳对于松柔论说特别重视,本书中的《赵堡太极拳之特点——论“耍拳”》文中已较详细地介绍了。本门第八代宗师和兆元首创“耍拳”之公式,所谓“耍拳”之公式,所谓“公式”者,即练架成功之公式,能按此练法去做,必然能奠定内劲之基础,练出成功的硕果。耍拳公式者,即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这三者为耍拳公式。赵堡太极拳宗师和兆元,在练功教学过程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始创太极拳公式之谓,其以松柔为目的,以自然为原则,以轻灵为方法,这三者道出了太极拳之真奥秘,似简易,实犹难。不尚用力,练太极拳时不能带一点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显示发劲,其内劲蕴于内,而不显于外,其中道理简而明之,为了使后人不要误入歧途,宗师特依此“耍拳”之公式教学门人。

“耍拳”之公式的进一步要求是什么?他告诉我们要像顽童那样随便。顽童的特点是什么/顽童是“天真”,他不就是想玩耍吗?怎么样高兴就怎么玩,没有牵挂,没有踌躇,不迟滞,不凝思,这里取其随意、自然而小孩独有的天真。天真的含义是什么?从字面上讲,天者,天地之天,先天之天;真者,真知、真觉之真,真精真神之真。道教有“元始天真”,又为天地之真,失天之真。这里所沿用之“天真”,即孩童玩耍时的天真,是生命之初的天真,是不被后天污染的天真,我们平时所谓的“天真无邪”,即此之谓。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犹如“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没有做作,没有虚伪,不避疑虑,嬉笑无心,纯真而可爱。我们在练太极拳时,运用“耍拳”的要求,他就可能放松到不受任何信息干扰,不受任何污染的纠缠,轻松自然,无我无他,随心所欲地,视天地万物如不见地,悠然自得地如“肌肉若一”地“耍拳”。如此我们的“耍拳”与上古真人之天真奥秘相通。我们说“天真”与“耍拳”,这是一种境界,由此我们受到启发。

练赵堡太极拳从有意到无意,拳经有“意过则滞”,宗师要求不能用意,不用意凭什么“耍拳”呢?凭的就是“觉”。就如斯宾诺莎所说的“直觉知境”。道家心元神的体现。“用意不用力”这在太极拳书里介绍的已经很多,包括拳经里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用意”和“不用意”之间是否有什么矛盾,有什么不同之处,有时还会困惑练功者,其实都一样,一个是“无为”法,一个是“有为”法,殊途同归。其中又有相互渗透,“无为”中包含有“有为”,“有为”中包含有“无为”只是在修炼中“无力”偏重于“有为”,或“有为”偏重于“无力”而已。各门之中自有其各自的成规以及各自的经验方法。

六、太极拳之“无为”修炼

赵堡太极拳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不能用意”,而这种不用意的方法,在练功过程中能够真正达到神舒体静之目的。成人练架大都是用意用心,而我们练太极拳时要做到“不用意”,“不用意”而正是自然松弛的绝妙之法,老师走架时既轻松又自然,仿佛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和风之轻扬,柔顺之松净,这正是不用意之“耍拳”公式的效果。练拳到一定层次其任督二脉自然打通,道门称之周天法即所谓也。畅经通络,丹田随势而运转,这是太极拳内劲产生和发动的基础。

以前我学过形意拳,其中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也是内家拳其理一贯,练功之诀窍,其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练功就是练这个“真意”。何为“真意”?真意者即虚无之正觉,而这个“真意”只有在不用意的完全放松的条件下产生,这个“真意”是“正觉”,正是神以知来趋于上乘的高级内劲。而太极拳之内劲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它是在太极拳之“耍拳”公式,不用意,不发动,而产生的一种强大高质内劲。而你有意识地去练,用心用意去追求,往往就不显于出现这种内劲,这是一种不觅自得,感遂而通的内劲。就如道门之内丹修炼,要求入静,排除杂念,松静自然。然后能松始而能静,由静而能定,能定而现空,如此寂兮寥兮,这样就停止了识神的干扰,不用意则意静神明,神是生命的主宰,在意静神舒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元神的自然本能,所以说不用意的“耍拳”公式是内气运行的关键。

和兆之宗师的“耍拳”公式正是历代先哲高人的总结经验,和师归约于三条,定为练拳之公式,言简意赅,这是宗师用心良苦之为。这也正是太极拳“无为”入手的道理。只有练太极拳相当程度,已有内功之入门者,才能感受体察到它的存在,所以这方面的理论很少,长期以来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前辈们以自己行动之心得,逐以“体知”、“亲证”、“妙悟”等方法验证太极拳之深奥内涵,所以这里还包含了一种鲜为人知的东西,具有“超验”的性质。但这些都无关紧要,只要你达到了这种境界,自然能“体知”,能“亲证”,能“妙悟”,而感悟太极拳博大精深之真内涵。

太极拳是在极松柔、轻灵自然、中正平圆、不用力、不用意,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无为”虚灵清明的境界。“无为”是自然的道,只有在孩童似的天真无为,不着意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调动内气能变之动力,也是处于先天状态下的自我主宰之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因其自身的发动而知觉,这是“无为”之“道”的特性,是人体内运动规律的表现,这是太极拳的道,古丹经称此为“真意”发动。初练太极拳为之有为法,继之进入“耍拳”无意无拳之“无为”境界。何为“无为”者,即返归自然之道。

和兆元宗师首创“耍拳”之公式,其中有二个特点,一是以儿童玩耍,二是轻灵、松柔、中正、不用意。看似简单,但却是练功者之关键,这把练功者与大自然相融合,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而正是这个忘我境界,逐渐上升至“无为”,这个“无为”是道的“无为”,修炼“有为”,进入“无为”,而归复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什么是“道”呢?老子《道德经》对“道”作了极为客观而明确的论说,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万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为名曰大。”又曰:“道之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老子所描述的“道”,其中有一个含义,一是指宇宙的基本物质,二是指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这个“道”只有从“无为”中体知、亲证、妙悟它的存在。

自古以来道门内丹派分无为和有为两种,而其中主要区别是“无为”着手与“有为”着手。太极拳是以动为主,动中求静,法演先天,道肇生化,而从有为到无为,也是在修炼过程中互相转化。从太极理论方面来看,从无到有,并从有到无的有无相生规律。“无生有”,“有生无”,造化之不息,气运之消化,此皆太极之理,无为无不为之道。

太极拳练功到一定境界就是进入“无为”的修炼阶段,而无为的基础就是我们伟大宗师提出的公式三条和不用意的条规。宗师苟有真知灼见,因为只有通过亲证、体知身临其境之妙悟“无为”神而明的阶段,这是自然万物之理,也是太极拳的总旨,也只有到了“无为”的层次,这样才能达于出神入化的妙境,无为而无不为了。

《太极拳行功心悟》是一种修与悟的体验,是由体知、亲证、妙悟长期结淀而成,余在三十年前是写不出如此文章的,即便能写也只是文采,体而不实,而根本谈不上写“心悟”。以前鄙人曾提出希望老师写一本太极拳的练功心法之书,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所以也是非常遗憾的事。要写一本太极拳的书不难,但是要写出太极拳的真蒂,写出太极拳的“骨与肉”,以及老师的练功心法,入门途径,实非易事。对学者能够启蒙得以登堂入室之阶梯,能道出写太极拳之行动秘诀、玄窍,对大道无形也无法,以及太极之道的攀登很有裨益。

七、太极拳之呼吸法

“意气须换得灵,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人,只能要求精神集中,专心练习动作,不可注意呼吸,这样很容易顾此失彼,徒劳无益,增加思想负担,结果不但呼吸练不好,就练动作也难练。因为任何紧张情绪,都会影响呼吸的自然深长。

太极拳动作与呼吸配合的基本规律是:在变换姿势时吸气,掌或拳向前进击出呼气,所谓起吸落呼。在初练太极拳时要求自然呼吸,随着时间的变化,呼吸的深度逐步自然加深,这时腹部起伏逐渐明显,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隆起,此即是我们所说的“逆式呼吸法”,也称丹田呼吸。

太极拳很少谈呼吸,不是不讲究呼吸,如果运用不当起到相反的作用,心无两用,顾此失彼,使动作与呼吸之间失拍。拳经云“能呼吸,然后能灵活。”不能因噎而弃食,拳经还是强调要呼吸配合动作,能呼吸,然后再现拳的灵活。所以如何掌握太极拳的呼吸法,尤其是腹式呼吸,这对太极拳来讲至关重要。

太极拳之呼吸原则上是以自然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为主,初练时不刻意追求动作配合呼吸,取其自然呼吸法为好。但到练拳有基础后,既要做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的阶段。如何呼吸配合太极拳动作,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赵堡太极拳是“以裆代手”、“以身领手”,也就是通过“运裆”,由裆胯来带动四大节八小结的运作,太极拳之活与不活全在胯,它不仅带动了肢体的动作,同时由于裆圈带动丹田起伏旋转,并有节律地收放,收则为吸为阴(胯走内圈),放则为呼为阳(胯旋外圈)。呼吸与动作节律而合拍,不快不慢,且能自动配合调节进行不自觉地自动配合呼吸,更能恰如其分,无过不及地进行“体呼吸”,而这种丹田呼吸非常有规律,可以不用意念来指导呼吸,所以也不会感到呼吸的疲劳,或者动作与呼吸因节律失拍而造成滞气。

戏剧家、歌唱家他们在唱曲中必须运用呼吸来吐气发音,“运腔”的好坏与配合好呼吸至关重要,呼多少气,吸多少气有一定的量。他们必须掌握呼吸的时机,要有板有眼,有节奏地配合呼气和吸气。太极拳在这方面是绝对正确,根据动作的要求轻重缓急,适得其好,不多不少,形气合一,以裆代手,启胯运裆。当裆胯向内华圆时,腹部会自然内收,无需腹部用力收缩,当裆由内向外划圆时,腹部自然外凸,无需用力外凸,这样自然腹式呼吸和身体的动作配合起来。所以整个太极拳有一个发动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裆胯”,练太极拳就是练的裆胯,只有掌握了“运裆”,一切都会进入自动化的运转,“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此动静之机,其关窍、玄机也在于此。

八、极拳“自动化”

说到太极拳“自动化”,就是一动无有不动的体现。当然不是随便乱动,而是有严格节律的量度。也不是所谓的“自发动力”,它是通过所有全过程的训练,搞定正确度和各种要领合格后的太极拳运动。

首先通过正确的领架,认真“克隆”老师拳架之“形神”。不求多,只在于“精”。几个动作,或几个拳式,先求动作的精确度,再求形与神的十分相似,老师的神韵、拳架几整体结构。尤其“运裆”,老师是如何启动的。先求有其“裆圈”,这是太极拳的基本动力,也是需要有“体知”、“亲证”、“妙悟”的方法来取得成功的。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首先要求精确,张三丰在太极炼丹秘诀中有《太极十要诀》,此要诀是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也是衡量太极拳正确与否的标准。

前文已经讲到练架和写字临帖,要一笔一笔的临摹,没有到位不要往下练,每天练十遍赵堡太极拳还不到一个小时,十遍共有750式,如果练一个“金刚”,就等于750个“金刚”,一天练1000个“金刚”也不成问题。当然先要求正确,合符要领,继之懒扎衣、白鹤亮翅、单鞭。不要多练,力求精确,要有老师的神采韵味,形架时尽量达于精微之处也相似,尤其对老师“运裆”是如何启动的,能有妙悟才能够克隆出老师的太极拳。一般的人连老师的架子都看不懂,所以要有比较,比较才能看出差距,就像临摩碑帖,先求形似,再求运笔的方法,既流畅而沉稳,既有大气磅礴而又规矩森严,取其神得其韵,循其度而行其气。太极拳必须正确领架,稍有不慎,便入俗套,难能成功。“严格正传”是太极拳的首要问题,如果有了明师就必须“森严规矩”,循规蹈矩,一步一步的去练。有人说要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这是将来的问题,现在谈风格未免太早,但骨子里还是一样,没有根谈不上枝叶的茂盛。

太极拳要学会“运裆”,也就是裆走圆弧,学会了裆圈的旋转方法,其他就方便了,因其方法是一样的,所谓一通百通。如此继续往下练,就能有比较系统而又正确的架子,并在老师的“精微”之处加以研练,越“精微”其质量越高。太极拳之松柔是内功的基本法则,甚至要练很长时间。其方法从和兆元的《“耍拳”之公式》为好,如此练下去上功极快。太极拳之“无为”修炼法是耍拳公式的产物,不注重形体上的绝对标准,着重内功的修炼,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练太极拳就是练的“真意”。太极拳的“无为”是由“有为”开始,由“有为”进入更高的“无为”修炼,如达至“无为无不为”之境者,则如唐代李道子的《太极授秘歌》:

无形无相,全体透空。

凝神悟道,契机通明。

太极拳要做到“自动化”首先要“一动无有不动”,是有规律的动,不能手脚不一致。这里有一个关键,就是“以裆代手”,“裆”是指挥中心,是带动整个动作的发动枢纽。在松柔的基础上下功夫,继而进入自然的“耍拳”公式之境界,有“有为”而达于“无为”,由“运裆”带动腹式呼吸。此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一开皆开、一合皆合,一动俱动,一静俱静,无过不及,不贪不欠。其动作全在于自动化,无需用意识来完成。当然初学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先熟其招,后求其精。拳经云:“有着熟而渐悟懂经,由懂经阶及神明”。这是长期储存反复应用的结果。就像我们背诗、背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一有机会,这些熟知的东西一涌而出。当然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总体结构,“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由内达外,不觅而得的内劲。内功到了一定程度,外形动作的变化不重要,或紧凑、或开展,而内在的动力不变,就像钟表的机芯,是动态的基础,表壳可以任意调换,形是给人看的,但是表芯的好坏,是手表质量的关键。太极拳也是一样,它的内劲是不形于外的,是长期锻炼的结晶。赵堡太极是“运裆”来带动刹手的,故有“以裆代手”的说法。木偶戏的表演是演员手的运作,而这个手牵动了整个木偶的动作,演技精湛绝妙,也在于手之灵乎。我之练太极拳也颇似木偶戏中之木偶,而千变万化之动作是由裆胯指挥,而这个“裆”就是木偶戏中的“手”。杜元化在《太极正宗》中说:“以膀胯为主宰”,“周身活泼全赖于此”,“两胯为天机,贵于松活”。太极拳在裆的指挥以自动化之程度演练太极。练功有素者可以体察、亲证、妙悟到其中奥秘。

九、太极之道

易经曰:“一阴一阳为之道”,“为天下之母”,太极者阴阳之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内经·素问》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自然界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一切事物的变化都依据这个法则发生的,所以生存毁灭都由这个法则起始的,这就是自然界一切奥秘的所在,人也是自然界生物之一,治病必须寻求这个根本法则。

由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统一体,并且都是由阴阳代表的两性物质产生的,人体不仅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要与自然界的阴阳相适应。《素问》曰:“生之本,本于阴阳。”所以经常地保持阴阳二者的相对平衡,就能延年益寿。古人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调和阴阳,而得出的效果也不一样,这里仅介绍真人之修炼法,《素问》曰:“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所以说只要能够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就不生病,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能把握阴阳者,即能长寿。”

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一阴一阳为之道,就是在阴阳两个对立中寻求和谐与统一。太极拳是从阴到阳,从阳到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辩证统一运动。拳经云:“阳中寓阴,阴中寓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经,懂经后越练越精,才能随心所欲。这就是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精妙绝论之论述。阴来阳走,阳来阴走,相互交替,若阴阳互抱,“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道出了天地万物的根本道理。

太极拳与“阴阳”有什么关系?它在太极拳中如何运用?初学者尚可不知,但是这“阴阳”之道太重要了,究其道哉,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二字。阴阳是两个对立面的概括,而两者之间又是不可分离相互依存的。如阳者为天,阴者为地;阳是白,阴是黑;阳是正,阴是反。几十年来中医就是凭着“阴阳八纲”为病人诊断和治病的。所谓“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其中阴阳是总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也就是把阴阳两纲,作为辩证的首要。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指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在临床上把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病情,归纳为阴阳两大类的基本性质而澄治。

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不明阴阳,如者人入山,岂有不险?太极拳推手不但要把握自己的阴阳,更要知道对方的阴阳之变化。听其阴而知其阳,觉其阳而知其阴。听就是听对方的劲路,觉对方阴阳之变化。从理论上讲阴为吸、为开、为蓄、为走、为化、为虚、为粘;阳则为呼、为合、为放、为实、为粘、为走,既对立有统一。形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应托。太极拳是半圈化,半圈发,攻守兼备,即阴化阳发。赵堡太极拳推手时都以手背接对方之手,顺势化解对方进攻,使其背势,引进落空,阴中有阳,阳起到粘制对方,既化亦粘,使其重心不稳,其根自拔起,不击亦倒。阳中寓阴,阳中包含着柔化,即粘着打,走化着打。校正落点,因对方是在不停地变动,如不在圆的切线点上,等于是空发。阳中有阴也正随势应变的导向作用。阴隐阳显,阳隐阴显。阳主动而阴主静,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阳生。太极之理无乎不在。《太极拳说》曰:“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阴阳之气,修身之基”,又曰:“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

太极拳之阴阳不局限于手上动作的变化,它是全身性的,两手有阴阳的配合,两脚也有阴阳的变,胸腹腰背皆有阴阳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阴阳。处处有阴阳,处处分虚实,动静之开合,进退与吞吐。阴中无阳是软手,光走而不能粘,是为病手;阳中无阴是硬手,光粘而不能走,亦为之病手。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一静一动互为其根,处处有阴阳,处处分虚实,全身皆太极。在太极拳推手中如何取胜对手,其关键是什么?太极拳宗师邢喜怀在《太极拳说》中告曰: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一判阴阳两须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云,其妙者“一”,其窍者“中”也。正是:

敌欲进击来势猛,我虚我实实亦虚。

左重右虚右重杳,忽隐忽显阴阳变。

人刚我柔随曲伸,我顺人背为能粘。

进之犹难退愈艰,阴阳变化妙无穷。

1

推荐第9篇:太极拳研究课题

初中阶段进行“太极拳”普及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感到健康的重要,认识到健康是今天社会上价值最高的需要。“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这已成为众多人的切身体会。可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却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许多困忧。诸多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

1.现代经济的发展,事业上的竞争,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心理上带来压力,造成精神紧张,心态失去平衡。

2.现代化科学、先进工业的飞快发展,在许多工作岗位上,按按电钮、操作一下电脑,或掌握一下方向盘,即可完成工作任务,坐办公室的人更是整天坐在那里可以身体不动,因而形成身心不平衡,久而久之,许多人患上了上盛下虚之症。

3.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带来生命的凝聚与耗散的失衡。许多人营养过剩,而运动量过少,从而出现诸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脂肪肝、冠心病等一系列所谓的“现代生活文明病”、“社会进步并发症”。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繁重,整天伏案读书,做练习、答试卷,大量的上身运动与脑力劳动,极少量的体育活动,难以保持上、下身的平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近视率上升、肥胖症低龄化、神经衰弱人的增多、“招飞对象”难以寻找等等,这一切说明,现代人身体素质有所下降。

4.某些地区治安状况不良,造成人们心理上的自危和自我保护的需求。

上述种种由生活方式不健康、不科学而带来的疾病,人们称之为“现代生活方式疾病”,逐渐地成为世界的头号杀手。

据此,当今现代生活中,人们迫切地寻求一种可以使精神放松、心态平衡、身心平衡、凝聚与耗散平衡,特别需要加大下部运动,从而能使生命整体得到调整,以克服上盛下虚弊病,而且有一定护身价值地体育运动项目。而中国古老的太极拳,它既是武术,又是文化;既是健身术,又是护身术;它既炼内(心)又炼外(体),精、气、神兼炼;既有养生健身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太极拳非常重视加大人体下部运动

量,大大有利于避免上盛下虚的“时代病”。太极拳不仅强调肢体放松,而且练拳全过程都要求精神放松,使大脑抑制与兴奋相结合,从而它还有利于心态平衡。所以,针对当今生活方式,练习太极拳是一条非常可靠的身心健康之路。只要天天练太极拳,它就可以使你持久地保持身心平衡和动态平衡。

太极拳的魅力,已吸引了整个世界,它不仅是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项世界性的运动项目,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的运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版本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的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交流。纵观太极拳开展与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开展太极拳活动的基本上集中在中老年,尤其是老年人的活动。少有在青少年中开展,特别是在中学开展太极拳的教育几乎没有。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为此,我校确立了“太极拳”普及教育的实践研究。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假设

(一)概念界定:

1、太极拳: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早期称为“长拳”、“绵拳”、“软手”。“太极”一词源出于《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拳是一种充满哲理的一种拳种,从整体上完整地把握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因为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相传太极拳出于河南陈家沟,后经杨禄蝉、全佑、吴鉴泉、孙禄堂、武禹襄等各路名师的发展,自成流派,各具特点,先后形成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等五式太极拳套路。

2、太极拳普及教育:在实施课程计划时,我们安排一节体育课、一节校本课程时间学习太极拳,进行太极拳的普及教育,同时安排一定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练习,使得我校的每一位教师至少掌握一套太极拳的套路,在校每一名学生在初学毕业之前至少都能够学会一套太极拳套路打法,增强健身意识,提高健身技能,增强师生身体素质。

(二)理论假设

我们的理论假设是:在中学阶段开展太极拳的普及教育的研究,在实践上,能增强师生健康第一的意识,同时不仅能使师生多学会一种强身健体的本领,为终身健体服务,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快速静心读书,提高学习的效率。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开发太极拳这一校本课程,探索中学阶段进行太极拳普及教育的途径、方法、策略,总结经验,为进一步研究中学太极拳的普及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政策法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使每一位学生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等。

(二)古典哲学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又是传统哲学思想的根本。《周易》的核心思想是“阴阳”理论和“太极”学说,它利用统一的、进化的、互不协调的观点对待万物万事。阴阳是化生万物的基础,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明确指出了阴阳的依存互根、消长转化是万物生化的本源。太极拳就是依据这种阴阳论来安排他的形态结构的。根据《周易》中的阴阳互体、阴阳互根、阴阳对称、阴阳消长、阴阳合德、阴阳转化、阴阳平衡等观点来构思太极拳动作

中的刚柔相济、开合相遇、虚实互根、快慢相同、内外简练等一系列的运动理论,以达到调整人体一系列对称的脏腑之间平衡关系,以及通过稳定重心而增强人体劲力的随遇平衡的功能。‘

(三)道教养生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的精义在“贵生”,倡导“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这种“贵生”思想主要表现在养生术上,即“道寓术中”,以丹田运化为修炼核心,以经络气血精液畅通为宗旨,以运动锻炼性内分泌为重点,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以达到精、气、神三宝相凝聚,身心性命相平衡为目的。经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的重要过程,实现还精补脑的功能,从而增强生命的活力。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调整全身平衡的重要渠道。人的疾病是人的阴阳失去平衡所致,而太极拳则在“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的原则下,强调放松,强调气存丹田,含胸塌腰,肩衬胯都要松沉,并强调拳走低势,裆走下弧,五趾抓地,注重呼吸,以及发劲松活弹抖等一系列锻炼措施,特别是通过太极拳的独特的丹田内转功法,是内脏自我按摩,从而使大脑洗心涤滤,以拳练精,以拳引气,以气引血,使气血下行,以达到气血平衡、身心平衡。

四、研究的内容和措施

(一)研究的内容:

1、开发以太极拳为主要形式的武术健身的校本课程。(1)太极拳的功法入门:礼仪、桩功、基本的手型与步型; (2)太极拳练习中的武德教育内容确立; (3)太极拳练习的基本套路招式及练习要领; (4)太极拳的拳术特点与拳理。

2、探索师生以太极拳为主要形式的武术健身的实施策略。(1)教师太极拳练习考核激励策略研究;

(2)学生、班级太极拳练习评价考核方法研究; (3)家庭太极拳练习推动策略研究;

(二)研究的措施:

1、聘请校外武师为学校的武术教练,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对师生进行武德、武艺、武理等方面的训练。

2、选择部分年级进行武术教学的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地在全校进行推广。

3、确定具体的时间练习:每天利用课间操时间进行太极导引功和陈氏太极拳练习,每周安排一节体育课对试点年级的各班进行基本套路教学,每周安排一次课外活动时间进行集体的太极拳巩固练习、每周安排一次课余时间针对试点年级中部分优秀学生进行提高性练习。

4、通过学校自信教育专题活动——“健康我能行”,强化学生学习太极拳的技能。组织各种考级与竞赛活动,培植兴趣、提高技能,并通过各种形式激励,发展兴趣特长。

5、环境熏陶:利用操场四周的围墙建立“太极拳文化墙”,在综合楼布置“太极拳陈列室”,室内放设一些太极拳方面的书,学校开展太极拳活动的照片、图册,获奖的证书、奖状、奖杯等。

五、研究阶段与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8月――2010年9月):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拟定实施方案,组织论证,聘请校外武术教练,确定实验对象,召开家长会进行宣传,形成校内外的合力。

2、初步尝试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7月):

先后在

七、八年级进行武术健身的实验,开练陈式太极拳19式、杨式太极拳24式、太极引导功等招式教学,并结合招式的学习,渗透武德、武礼、武艺、武理等方面教育。组织教师开展练习太极拳,为全校推广太极拳活动做好准备。初步总结尝试阶段的经验,形成初步的实施策略。

3、全面推广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

在全校师生中开始学习太极引导功,要求人人会打,并作为学校课间操的主要内容。7-9年级学生至少学会一套太极拳,部分运动技能优秀学生能进行提高性培训,参加各级武术比赛,并能获奖。初步形成太极拳的校本课程,总结中学实施太极拳教育的有效策略,建立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4、总结阶段(2012年8月――2009年9月):

全面总结“太极拳”普及教育实施策略,形成课题研究阶段性结题报告。反思实践过程中的教训,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二)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增强师生健身意识,提高健身技能和师生的身体素质。养成快速静心聚神的习惯,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2、通过实践研究,在参与实践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为学校的深层发展奠定基础。

3、初步形成中学生太极拳练习的课程体系,总结中学阶段普及武术教育经验,提炼太极拳普及教育的实施策略。

4、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以武术教育为载体,以“健身我能行”专题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信。成为宿迁市太极拳学校,为创建品牌学校奠基。

六、研究组织与条件 (一)组织分工

指导专家:王站军(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武术院院长,全国太极拳比赛冠军)

组 长:王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主持人:杨军(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组 员:张创先(副校长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刘强(体艺卫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杨开山(体育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张建(年级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江东(太极拳爱好者、中学一级教师) 谷立雄(中学二级体育教师)

(二)条件分析

1、学校的自信教育办学理念支撑课题。自信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品牌进行打造,分为“活动培植自信”、“专题强化自信”、“环境熏陶自信”、“ 评价激励自信”等四个方面展开,其中 “专题强化自信”我们设计了“学习我能行”、“ 健身我能行”、“ 品行我能行”、“创造我能行”,以太极拳为载体的“健身我能行”将在全校进行太极拳的健身普及教育,这为太极拳的普及教育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

2.各级领导关心支持坚定了课题的研究。我校开展太极拳普及教育活动得到了泗洪县教育局、泗洪县太极拳协会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这坚定了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决心,也为课题的顺利结题提供了保证。

3、雄厚课题研究实力能确保课题研究任务完成。课题组聘请全国太极拳比赛冠军、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武术院院长王站军先生为武术教学指导专家,校长王杰为宿迁市名校长,先后承当过三个省级课题的研究任务,并取得显著的成果。校长担任课题组组长,亲自参与课题的策划与课题的实施,能够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副校长杨军担任课题主持人,教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的组织实施,能使各项工作按期按要求完成。几位体育教师都是太极拳爱好者,已练习太极拳多年,并且有着丰富的武术教学经验,能确保太极拳教学的质量。因此,本课题组的成员完全有能力保证课题按期完成。

4、本课题的研究实施也得到了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泗洪县太极拳协会的大力帮助,为本课题顺利的开展,提供了专业保障。

七、参考文献:

1、马虹编著,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黎慧琳编著,杨式太极85式,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版。

3、马畅编著,陈式太极国家标准56式拳,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版。

4、马畅编著,陈式太极基础22式,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版。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2007年5月7日。

推荐第10篇:太极拳说课稿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24式太极拳中第二个动作和身体素质练习。下面我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教法与学法的运用、场地与器材的准备、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效果预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首先说的是本次课的指导思想,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侧重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于特殊教育盲人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基本技能之外,还要讲明所学内容对发展身体素质和增强体质的作用,让“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思想,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邓小平曾题词:“太极拳好”。可是一提起太极拳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是老年人的体育项目,其实并非如此,2007年的春节晚会节目《行云流水》太极拳表演,太极健儿在全国人民面前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太极拳的神韵。潇洒优美的动作使很多人为之一振,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同时也证明了太极拳是没有年龄区分的。培养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和体验不同风格的武术套路动作,从而渗透体育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让崇尚武德的精神,养成经常运用套路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终身体育意识。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中盲人学生,学生各方面素质一般,运动参与能力受限、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部分盲人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胆怯的一面,因此,一些带有模仿性、表演性的练习,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太极拳运动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太极拳刚、柔兼备的特点,既能表现出男生的刚强,又能体现

出女生的柔美。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四、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原理和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掌握组合动作名称和顺序,及特点。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模仿、相互交流、尝试练习,使学生领会每个动作的含义,做到路线清楚,手形、步形正确到位。初步学会太极拳合理的技术动作,使80%学生能独立完成动作。发展学生速度、灵敏、柔韧、协调等素质。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学习能力。培养崇尚武德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太极拳二个动作(起式、左右野马分鬃) 动作路线。

(三)教学难点:动作力度,手形、手心、步形正确到位。

五、教学方法及应用

(一)教法设想

根据人体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自觉性、积极性和循序渐进原则,我主要采用:

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能力。

2、讲解示范法

通过精练适度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优美的示范,利于学生模仿正确技术。

3、触摸法

3、纠正错误法

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通过纠正获得正确动作的,提高学习的信心。

4、循序渐进法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

5、评价法

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指导

古人说:给一个人一条鱼,只能勉强满足他的一顿饭的需求,但是教给他一套捕鱼的方法,那就永远都能满足他一辈子的需求了。本课我认为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本课的学法中,让学生采用“听、想、练、问、”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去尝试,互相对比,师生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运动得到锻炼,获得快乐。

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安排

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将本课分为四部分: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

(一)开始部分:7'

1、常规内容。1\'

2、队列练习,6\' 队列的内容是蹲下及起立,方法:学生以集合队形听老师口令进行练习。它既是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振奋学生的精神。后面安排的反应练习“弹钢琴”,方法:以四列横队分别代表哆、啦、咪、发,叫到的蹲下,没叫到的站立。既是对队列练习效果的检验,又能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为以下的教学作好准备。

3、要求:

学生精神饱满,步调一致,反应迅速。

(二)准备部分时间安排:8\'

1、配乐韵律操。

方配乐韵律操方法是在直径15米的圆周上完成,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跟着做的,把的徒手操配上音乐,乐与律的结合,造成艺术的氛围,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3、目的

一是旨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二是使学生的生理机能活动能力从相对较低水平逐渐调动起来,为人体进入活动状态作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并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基本部分:25\' 3

内容是野马分鬃:时间安排25\'。

该内容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合理的教学。难点是腿部重心的转移,克服上下肢的不协调。初中学生往往不明确身体协调性对完成动作的作用,从而导致各种错误动作。以下的教学手段,就是围绕这样的一个重点、难点展开,根据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原则,一步一步进行的。

1、讲解动作要求和注意点。目的是

2、分解的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由易到难进行练习,先在原地体会正确的动作要领,再通过讲解,掌握动作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3、完整教学方法: 依据顺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安排了从原地练习过渡到活动练习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正确的动作技术,

4、比赛方法: 由于学生不随意注意占优势,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运用竞赛游戏,来检查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情况,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快速奔跑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再根据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同时寓思想教育于竞赛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关心他人,自觉锻炼习惯。

(四)最后结束部分:4\' 用配《幸福拍手歌》音乐进行舞蹈放松。

1、学生站在直径为15米的圆。第一遍原地踏步加击掌,第二遍原地跑跳步加拍肩,第三遍行进间跑跳步加跺脚,第四遍原地跑跳步加甩臂。要求学生在放松时做到轻松、快乐,听讲时认真。多样化的练习安排,既提高了学生的趣味性,同时起到放松上、下肢作用,使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得到放松,在进行美的教育的同时,又一次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

2、作课堂小结,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达到鼓励学生和继续提高的目的。然后布置器材收回,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爱护集体财产的习惯。

3、最后师生道别,再次拉近师生距离,养成文明礼貌习惯。

七、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预计85%以上的学生能够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同学们将学得开心、愉悦,积极成功。练习密度:约45%;运动负荷:约30% 愉悦度:愉悦;兴奋度:兴奋;协作性:较好;互动性:好。

八、场地、器材

田径场,篮球场; 录音机一台,录音带二盒。

第11篇:《太极拳感悟》

《太极拳感悟十三篇》

之前陆续发贴,现在在这里整理成集。欢迎朋友们批评!

第一篇《探讨太极拳》

辉煌华夏,宏圆太极,阴阳刚柔相济。陈杨吴武孙,宣天地灵气。金鸡叫,太阳初升,三拳两脚,六封四闭。练推手,棚捋挤按,进退相随。

勤学苦练,绵缠绕,运转心力。借十年面壁,细悟循环,领略根谛。德馨性见心明,有还无,无为真意。望朗朗乾坤,众生上善若水!

我们每天练习的拳架,无论是什么式子,都只不过是太极功夫的载体。那怕是练习任何拳架,用太极原理去指导,照样可以练出太极功夫!

一般人练太极拳是为了健身,是锻炼常规环境中身体的适应性。而强身者就不一样,是锻炼非常规环境中的身体适应性和协调能力!所以不但要有健全的身体,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心情舒畅时走路,是在练无设计状态的拳架;我们练的拳架,操练时是在有设计状态中走路。我们练太极拳,是练太极心法,是在练身上每一个部位的适应性和协调能力,为自己创造遇到无序状态后必须走得通的条件,使自己随时能保持内部、外部的平衡。因此说:

太极法门,动静随心,往来运气,贴背而行,前进后退,虚实分明;

起落转换,随遇平衡,顺截引放,守我虚灵,有容忘欲,大道无形!

我们在走拳架时,要找到各种适应性和协调性,就要把一套拳架分成无数个点,在 这无数个点上都要确定有一个相应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从柔和而缓慢的运动过程当中去体验,纯熟之后就处处体现出和谐的适应性和协调性,内部、外部始终处于 一种客观上的平衡。这就是:动静随心、随遇平衡。

练太极以强身,----练习太极拳架---一招一式的走架子---表里精粗,面面具到;

悟阴阳以养性,----学懂理论知识---领会虚实变化规律---一点一滴,一丝不苟;

容天下以识大,----练习太极推手---舍己从人容纳对手---因势变化,从容不迫;

阅真柔而知刚。----真正太极功夫---心领神会水的属性---遇物受形,随遇而安。

真柔者水也,一招一式走架子,象流水一样游动自然,使自己在任何状态下都可以走得过去,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产生相适应的状态,这便是水能随遇平衡的适应性、包容性和无形无象。

至于刚,简而言之就是水的冲击性,太极拳练到纯熟时可以形成劲浪,用水浪做比喻应该是最恰当的。

练习太极拳目标不同,锻炼方法也就不一样,锻炼者的感受也会有区别!说到目标,有三:健身、表演、强身;

健身者,主要是锻炼身体的适应性,主要感受是随心所欲,神情舒畅。

表演者,其实只是比健身者锻炼的内容增加了协调性,以标准性的动作增强身姿美感;这时"心情舒畅"的感觉往往便会产生。

至于强身者,是锻炼逆境中的身体适应性!不但要锻炼健全的身体,还要锻炼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锻炼任何状态下的协调性,内部、外部的平衡!心情舒畅的感受在任何时候都会有!

当今练家多因劲力之解析而迷失方向,因此对此略作探讨。力者有着点方向和大 小,其为单一。至于劲,劲是智慧指挥下的力了,是活的有变化力。劲者着点可变、大小可变、方向可变,其为复杂;并专循阴阳,虚实变化之理。打太极拳悟此变 量,也可看作是懂得劲的概要了。寻此推求,勤加研练,必定会有收获!

劲之载体为定,其用为空,太极十三势(式)中另十二势(式)为其法也。

"劲之载体为定"的意思是,太极十三势(式)中"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掤劲是根,没有掤劲,其他劲法就无法产生;中定劲是所有劲法的载体,中定劲表现在平衡、稳定;我们走拳架的时候是追求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

至于,"其用为空"说的是接手时借助各种劲法引进落空的意识和效果。

十三势(式)指的是"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 定"说的是在每一个平衡点上都要有这十三种劲,进、退、是下身的缠绕,顾、盼、是上身的缠绕,以腰为万向节统领上下进退,上虚下实。运掤、捋、挤、按、采、冽、肘、靠八法;行前、后、左、右、中五步。中定是基础。

关于"式与势",式是势的表象,势是式的内涵。有式无势是空架子,有势无式是瞎架子;势藏于式中,式起于势里!当"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是式时,本势现它势藏,但必须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

这就是行功之时必存的暗劲。暗劲者明劲前先有者也,其蓄于功架之中,其相支撑八面,藏一触即发之势,走架之时腰主宰,节节贯穿,腹实胸宽,百骸安舒,运转灵活。

练习太极拳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会有一种内外合一的感觉,这时的动作自 然,内心清净,别人可以从你的走架过程中,看出你的心理活动状态!这时如果有节奏相合意境优美的音乐相伴,对健身是肯定有好处的!但是如果对拳架的熟练程 度不够的话,达不到动作自然,内心清净,再好的音乐也会成为噪音,对自己形成干扰。

以上说法是对健身者而言,对于强身者(以强大自我为目的的人)来说就没有必要,因为他们是在自己设计的不一般环境中走路!他们神志专一,心无旁务,清净自然,对其它的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运功时有形无体,时隐时现。

我们在练习拳架时要眼前无人似有人,至于推手,眼前要有人似无人,纯熟之后便可以感觉得出:

太极本无拳,动时求平衡,敌来以空象,手去用潜能。

虚时形无体,实到体有圆,舍己从人事,由己意缠绵。

还有四句可以指导我们练习: 太极安身位,脚下有根基,起手腰先动,上下总相随!

"走架时,面前无人似有人。"其实在练拳走架时我们的真实感觉是在进退转换过程中,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在空气的包裹之中,空气是那样的敷着我们,盖着我们,随我们的动而动。这种感觉是我们练习太极拳的朋友们真正要追求的东西:羽毛加处尚觉重,蝇虫落下无支撑。

"推手时,面前有人似无人。"这要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是对方,如果对方是太极拳高手他给你的感觉就象你单独练习时的感觉是一样的,在你攻击时他不给任 何多余的阻力,敷着你,盖着你,随你的动而动........。另一方面是自己。我们在攻击对方时是阳,对方是阴;对方攻击我们时对方是阳,我们是阴,我 们也不给对方任何的阻力,也还是"羽毛加处尚觉重,蝇虫落下无支撑",如此阴阳变化,生生不息,顺截引放才能练出真正太极功夫。

太极功夫好的人是不给对方任何阻力的,给了对方阻力就是给了对方击打自己的机会,有句话叫"待虚不进枉失机,得实不击艺难精。" 只有变化,才是永恒!运动的双方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寻找对方的虚实点。

这就是太极拳后发制人的道理所在,才是真正的太极拳,你不管是练的什么套路,按照这种思路去练习,都可以练出太极功夫。

练习太极拳,拳架熟练之后,用推手检验架子是否摆得合适,在架子摆得合适之后,进而练习听劲,熟练架子转换的圆活、灵敏。

推手推到合适、圆活、灵敏这是自身的协调,这样只不过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功夫,另外三分之二是在同对方的协调上,这三分之二里一半是跟对方同步;另一半是跟对方不同步,是同步中的不同步,绝不是反步!这时便有了顺截引放、守我虚灵的效果!

这时太极散手功夫也能感觉到了。所以,有句话说太极功夫一有全有一无全无!后三分之二的功夫只有从上下相随求得,还只有在前三分之一纯熟之后才能练!因为前三分之一纯熟之后才会有:

运转丹田劲不散,形浩然、真力聚,急应缓随心等闲的素质!

在这里涉及一个锻炼的程序问题,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实践,叙述如下,仅供参考。

1、桩功练习,站桩固本,如无极桩.........实际上套路中的每一定式都可以练习桩功;

2、熟练单式的定步、动步练习,比如云手、捋挤式.等等;

3、熟练套路练习,一套拳能随心自然的打下来;

4、定步单推手练习,检验步法转换、腰动的熟练程度,感悟腰为主宰必要性;此时还必须加强套路练习,从此以后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附助功法练习;

5、定步双推手,检验上下相随整体运动的熟练程度。此时也还必须加强套路练习;

6、活步双推手,检验整体运动双方的协调性。此时还必须加强套路练习;并可以对套路进行拆、解。从此可以增加练习剑、棍等功夫;

7、大掤大捋,检验双方上下相随及在运动中变化的熟练程度。加强对套路进行拆、解练习;从此可以进行定向训练,发挥自己的强项;

8、烂采花,体会舍己从人,顺截引放的感觉。加强对套路进行拆、解练习,并进行拳法器械的进攻,防守练习;

9、拆拳,把一套拳路随意拆、解!领会散手功夫。

这里9个次序便是9个层次,每个层次便是一层功夫,又不能独立存在,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从第一层开始寻序渐进,顺其自然。

在生活中,我们涉及的每一件事情,都隐藏在一定的套路之中,如果能用太极的原理去分析它,拆、解它,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太极拳的上乘功夫是练太极心法,有一个从无到有、自有而无、无中生有、有复还 无、无为入道的锻炼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我们的感悟将越来越丰富:自身处处皆太极,周身一体一太极;同志交往多有圈,都是圈中阴阳鱼;人与自然是太极,互为 阴阳多补益;若要悟透太极理,天地之间有真谛!

但愿太极修习者能真正悟出太极心态,处世为人:自然而然、适应百态、化解千般、包容万物、和谐平衡!

第二篇《感悟太极拳》

我们通过对太极拳进行探讨,便逐步对下面的问题有了一些认识: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到底要练什么?太极拳到底要怎么练?练习太极拳应该达到什么效果?自己应该对太极拳有什么体会?练习太极拳会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练习太极拳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下面对这些问题逐个进行回答。

1、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是无形法门。

太极法门,动静随心,前进后退,虚实分明;起落转换,随遇平衡,有容忘欲,大道无形!

2、太极拳到底要练什么?------太极拳要练随遇平衡。练太极拳,是练太极心法,是在练身上每一个部位的适应性和协调能力,为自己创造遇到无序状态后必须走得通的条件,使自己随时能保持内部、外部的平衡。

3、太极拳到底要怎么练?-------太极拳要舍己从人去练。太极本无拳,动时求平衡,势来以空象,形去用潜能。虚时形无体,实到体有圆,舍己从人事,由己意缠绵。

4、练习太极拳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练习太极拳应该达到气定神闲的效果。

运转丹田劲不散,形浩然、真力聚,急应缓随心等闲!

5、自己应该对练习太极拳有什么体会?--------自己应该体会到因势变化,从容不迫;遇物受形,随遇而安的心态。 练太极是强身,-----练习太极拳架-----一招一式的走架子-----表里精粗,面面具到;

悟阴阳以养性,-----学懂理论知识-----领会虚实变化规律-----一点一滴,一丝不苟;

容天下可识大,-----练习太极推手-----舍己从人容纳对手-----因势变化,从容不迫;

阅真柔而知刚。-----真正太极功夫-----心领神会水的属性-----遇物受形,随遇而安。

6、练习太极拳会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练习太极拳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无到有、自有而无、无中生有、有复还无、无为入道。

7、练习太极拳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练习太极拳应该追求处世为人,自然应物这个目标。处世为人:自然而然、适应百态、化解千般、包容万物、和谐平衡!

第三篇《太极拳的五种练习方法》

现 在练习太极拳,不可能象过去一样,朝夕不离师父.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学习班或者大伙集中在一起来学习太极拳,顶多老师给你个别指导一下要领。也有个别人缘份 好的,遇上一个好老师,单独教练。参考马亮老师的文章《太極拳的五種教法》结合太极拳练习的层次,目前不同时期的练习方法也能同时看到!大致有五种太极拳 的练法供朋友们参考。

第一种、练习拳架。主要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看上去要舒展优美。确切点叫“太极操”。这是一种初学状态;

第二种、练推手。主要以各种用力技巧为主。领会如何松肩、松腰、松胯,如何沉肩坠肘,如何手上不用劲而以腰为轴带动,用上周身的劲,如何引进落空,如何气沉丹田,如何棚履挤按等。这比第一种练法上了一个层次;

第三种、练习散手。练习拳架的过程中仔细体会每个动作的技击格斗含义,也就是说直接练习太极散手。要有相当武功底子的人练习才事半功倍。这比第二种练法提高了一步;

第四种、神意气的练法。以内气运行线路为主要的练习途径, 强调意念的配合。是在拳架练习到纯熟后,进入相忘境界,在意势导引下,阴阳相随的,练习方法。练习太极拳练到头脑里什么都不需要记忆,手脚的活动好象是自 己在动。这种感觉既为"相忘"境界,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如诗云:“行拳如在白云中,人自无心拳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 白云明月任西东”。这是第五种练习方法的开始。

第五种、先天的练法。神意气的修炼毕竟还是后天的东西。道家所谓“心死则神活”,不著任何后天意念,先天的东西自然就能出来,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一定要能静下心来,才能进行这方面的修炼。

我们练习太极拳无任那家的式子,都有同样一个道理:拳架谓之毛,推手谓之皮,技击谓之肉,神意气谓之骨,先天真意谓之髓。一般来说,普通人易得其毛,性情温和者易得其皮,豪迈之人易得其肉,文人墨客多嗜好其骨,慧根深者可得其髓。

太极拳的五种练习方法确切一点,也可以看成五种必须经过的阶段,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希望不会让朋友们产生误解!愿天下修习者真正练出太极神功,应物处世:自然而然、适应百态、化解千般、包容万物、和谐平衡。

第四篇《浅谈 意、气、神、形、力、法》

我们在练习拳架的过程中,总是要求外三合、内三合。其实这里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先是外三合自不合到合,再是内三合自不合到合。后才是外三合、内三合。最后讲究"意、气、神、形、力、法"相合。

肩、肘、腕、手,胯、膝、踝、脚,各有公转、自转之理,在开始习练拳架时肯定有一段迎合规矩的过程,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手脚活动是不需要象练拳一样中规中矩的。

待熟练拳架之后,按照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脚相合的原理习到纯熟,在生活中便出现自然而合规矩的状态。当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脚相合时人体是处于最佳的骨架叠放状态,可产生最大的结构力。

当外三合出现之后,还得经过进一步的领会,从而寻找心意、气力、筋骨的结合点,做到意动,气指,形到。如此心意相合、气力相合、筋骨相合时,人的精神处于最饱满的修养状态,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这就是"势"。

到了这一境界,我们还要用心揣摩,敢于否定自己,才可以使自己的功夫更上一层楼。在不断的否定、肯定中,磨合"意、气、神、形、力、法"。

外三合而定形,内三合而汇神。 从而做到意之所动、气之所指、神之所往、形之所趋、力之所致、法之所随;意若静、气则定、神乃闲、形必合、力定聚、法无为。它们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第五篇《略谈 包容万物的原理》

太极包容万物的原理是:太极大到无外,所有的存在都包含其中。我们习练太极拳,要与这个原理吻合,首先要求自己能容得下。能容得下只能是对自己的要求,绝对不能要求万物应该如何如何。

要达到这种包容性,我们可以从两方面锻炼:一方面锻炼心态;善于学习,使自己具备渊博的知识,多见世面,让自己拥有广阔的胸怀;另一方面锻炼技术;练就上下相随,协调完整的行为能力。这两方面都不能一蹴而就。这里就上下相随,协调完整的行为能力作一些探讨。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首先要求达到外三合、内三合。其实只有这样,才能上下相随,协调完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是外三合自不合到合,再是内三合自不合到合。后才是外三合、内三合。

肩、肘、腕、手,胯、膝、踝、脚,各有公转、自转之理,在开始习练拳架时肯定 有一段迎合规矩的过程,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手脚活动是不需要象练拳一样中规中矩的。待熟练拳架之后,按照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脚相合的原理习到纯 熟,在生活中便出现自然而合规矩的状态。当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脚相合时人体是处于最佳的骨架叠放状态,可产生最大的结构力。

当外三合出现之后,还得经过进一步的领会,从而寻找心意、气力、筋骨的结合点,做到意动,气指,形到。如此心意相合、气力相合、筋骨相合时,人的精神处于最饱满的修养状态,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这就是"势"。

外三合而定形,内三合而汇神。

到了这一境界,我们还要用心揣摩,敢于否定自己,吸纳更广博的知识,才可以使 自己的功夫更上一层楼。在不断的否定、肯定中,磨合"意、气、神、形、力、法"。从而做到意之所动、气之所指、神之所往、形之所趋、力之所致、法之所随; 意若静、气则定、神乃闲、形必合、力定聚、法无为。它们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只有这样,在心态以及技术上都可以完成质的飞跃,达到包容万物的要求。在心态和技术上都处于:自然而然、适应百态、化解千般、包容万物、和谐平衡的状态!

第六篇《浅谈套路》

我们每天练习的拳架,无论是什么式子,都只不过是太极功夫的载体。功夫的大小不等于会套路的多少!

套路只不过是功夫的载体,是功夫的表现形式;练习套路时,只有用心挖掘其内涵,才能练出功夫,否则练一辈子,也入不了太极拳的门!

在生活中,我们涉及的每一件事情,都隐藏在一定的套路之中,如果能用太极的原理去分析它,拆、解它,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练习太极拳功夫,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寻序渐进,顺其自然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套路!

按照套路练习有着从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不自然时的套路是死套路,练习的时候也要死练习,所谓要得惊人艺,需下死功夫;练到自然时的套路是活套路,练习的时候也要活练,所谓功到自然成!进而到活用!

这时,还是在套路当中,这时的套路是活套路,是所遇到的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的必然规律!

这个规律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内涵!

第七篇《浅谈势与式》

有次学僧问赵州,说:「我新来丛林,甚么也不懂,请和尚指示」。赵州说:「吃过粥吧?」回说:「吃了」,赵州说:「那还不去洗碗?」。最高的真理就最平凡的生活中,吃完了粥,跟着下来就要洗碗。天地的秩序亦如是,依循秩序自然会衍生规矩:日出日落是天地秩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规矩。从大处看,祗要依 循天地秩序,便自然会合乎规矩。 解:

「吃过粥吧?」回说:「吃了」,赵州说:「那还不去洗碗?」。

最高的真理就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吃完了粥,跟着下来就要洗碗。 "练过太极拳吗?"回说:"练过太极拳了"我说:"应该领会其中的内涵了?" 最高的太极功夫就在最平凡练习中,练过太极拳,跟着下来就要应该领会其中的内涵。

祗要依循天地秩序,便自然会合乎规矩,不应该好高务远,循序渐进,就可以练出真正的太极功夫!

"吃粥"碗是载体,"碗"有粥,吃过后便是"洗碗"这是,"秩序"。

"练太极拳"拳架(招式)是载体,练过后才能从"招式"中领会"势"。

初学的朋友首先学习拳架(招式)就象"吃粥"先拿"碗",接下来老师向你的拳架中放东西,就象你向碗中添"粥",这才是我们练习太极拳的真正"秩序"。

老师向你的拳架中放东西的过程就是让你的拳架(招式)趋向完美的过程,也就是"式"中注"势"的过程! 能领会这个过程就可以理解下面这一段话哦!

式是势的表象,势是式的内涵。有式无势是空架子,有势无式是瞎架子;势藏于式中,式起于势里!当"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是式时,本势现它势藏,但必须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

祗要依循天地秩序,便自然会合乎规矩,不应该好高务远;循序渐进,就可以练出真正的太极功夫!

第八篇《内力和外力》

"内力"是通过"自身内在"的运转产生的"力",是一种自身可以随意控制的力; "外力"是通过"外在因素"的给以而产生的"力",是一种自身不可以随意控制的力。举例说明可以帮助我们能更方便地理解。

一列火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机车产生的"力",是"内力";每节车厢所产生的"力"是因为机车的牵引而产生,所以是"外力"。我们把一列火车看成一个整体,它所形成的力,也是"内力",但是这个"内力"同机车产生的"内力"不是同一性质。

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在没有达到"外三合"时,手、脚、身躯所产生的力,都是"外力";单独的肌肉群锻炼是充实车厢,在车厢充实的状态下,所产生的作为,是属于有为而为的东西!但并不是说这种东西一定不好,只不过是在一定的程度下有自我消耗。

当达到"外三合"后,就象火车"看成了"一个整体,这时间"就有了""内力",这时还存在一些"内在"牵拉;当在"外三合"的基础上练习到"内三合",这个过程"内在"牵拉,越来越少;"外力"便逐步转化为"内力"。

在"外三合""内三合"不断完善,使"意、气、神、形、力、法"合而为一,就 象机车一样,一按开关就可以产生强劲的力,并且可以随意控制!要大则大想小则小;这时的作为,是属于无为而为的东西!这种状态下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好东 西!做到意之所动、气之所指、神之所往、形之所趋、力之所致、法之所随;意若静、气则定、神乃闲、形必合、力定聚、法无为。它们互为因果,不可分割!这才 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内力"!

判断是否是"内力"或者"外力",根据自己锻炼总结出的经验,描述如下,仅供参考:被测试者,将力作用已某一物体,达到一定的量,坚持一定的时间;

用"内力"者气定神闲,坚持的时间越长"内力"越深厚;用"外力"者脸红脖子粗,青筋暴露,坚持的时间越长"外力"越大。

有人说内力好比气血,外力好比肌肉骨头,用外力打人就是用肌肉骨头打人,肌肉是绷紧的,但气血不是很舒畅的,或者说周身是不平衡的,在内外未合之时确实是这样。但是,当内外相合之后,表现出来的只有"内力"。 自身原来的"外力"都转化成了内力,就象一列火车自身节点紧密无间,完整协调!不存在自己内部的"牵扯"而产生的消耗。这时心令一发,气旗必指,气血筋骨则紧紧相随,随时处于一种客观上的平衡状态!即所谓一举动周身具轻灵!

第九篇《四两拨千斤》

常常听到朋友们讨论有关四两拨千斤的话题,根据自己多年来锻炼的体会,也来说说看法。我对四两拨千斤的理解是:拨动自己给对方一个方向,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思继续!

请朋友们看看先人的总结:掤、捋、挤、按需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先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段话作一个解释: 掤、捋、挤、按需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在我们行功走架之时,也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都是"掤、捋、挤、按"的组合,需要认真去做好!使自己能上下相随完整协调,这样才不会产生漏洞;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任凭对方巨大力量来打击,我不卑不亢,牵动自己,给对方一个导向。"四两"解 释为不贵不贱,在称骨算命的游戏中,四两的命是不贵不贱的,这里引申为不卑不亢(这是,为什么不用二两、五两、或者其它数量的原因)。"千斤"是名称,指 某种东西上的机关。我做过木工,我们做的犁上有一个组件叫千斤(方言),用来调节耕田的深浅。这里指的是对方的移形点。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能引进落空,外三合、内三合、内外相合才会出现;外三合、内三合、内外相合出现后在同对手接送走转的过程中,就可以同对方不丢不顶,自己不丢"掤、捋、挤、按",不丢虚领顶劲。

其实这段话给我们揭示,练习太极拳要锻炼出自己真实的自信。概括出来便是下面三点:

(1)使自己有"引进落空"的本钱;这引"进落空的本钱"就是"外三合、内三合、内外相合的出现"。---知己!

(2)当对方用巨大的力量来打自己时,能看得出对方"千斤"的位置,也就是"对方的移形点"的位置。---知彼!

(3)有"本钱"能"看得出"还不行,还得正确"使用"!这就得"先明理",使理论和实际融会贯通。---知机!

要做到知己办法只有一个行拳走架刻苦练习;要做到知彼办法也只有一个同志切磋认真总结;要做到知机办法还只有一个明白道理变中求生!

在战术上重视对手,我为四两,他为千斤;在战略上藐视对手,我为千斤,他为四两。

自己有"引进落空"的本钱之后,便成千斤之体,对手被"引进落空"之时,四两也没有哦!彼此之间都是如此,所以,只要用意识,而无需用力了。但是还是四两拨千斤,否则会有自满而损招的危险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确实感觉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牵动四两拨千斤"!

第十篇《新打手歌》

掤、捋、挤、按需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敷、盖、对、吞要自然,顺截引放理先明,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原来的打手歌只有六句话,四十二个字。"需"原为必须的"须"!我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体会,觉得增加"敷、盖、对、吞要自然,顺截引放理先明。"两句更为贴切!这样便成了五十六个字。

这些话在很多太极拳书中都有解释,我对此略有不同的看法,希望能得到老师及爱好此道的朋友们的指点!

"掤、捋、挤、按需认真"在我们行功走架之时,也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肢体动作都是"掤、捋、挤、按"的组合,需要认真去做好!

"上下相随人难进"是指上下相随就不会有缺陷;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任凭对方巨大力量来打击,我不卑不亢, 牵动自己,给对方一个导向。"四两"解释为不贵不贱,在称骨算命的游戏中,四两的命是不贵不贱的,这里引申为不卑不亢。千斤是名称,指某种东西上的机关。 我做过木工,我们做的犁上有一个组件叫千斤(方言),用来调节耕田的深浅。这里指的是对方的移形点。

"敷、盖、对、吞要自然,顺截引放理先明"在与对方接手时,以形"敷"之,以气"盖"之,以神"对"之,以意"吞"之,使对方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明白顺引、截放的道理之后便可以随意发挥。

"引进落空合即出"能引进落空,外三合、内三合、内外相合才会出现。

"粘连黏随不丢顶"在同对方接送走转的过程中,同对方不丢不顶,自己不丢"掤、捋、挤、按",不丢虚领顶劲。

第十一篇《太极拳练习中的几个概念问题》

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会涉及到下面这些概念,根据自己的体会整理出下面一些内容仅供朋友们参考。

一、掤劲

掤劲自己活动的房子,是用来承受对方施于我的劲力。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改变对方劲力的作用点!这就是 "活动的房子"(掤劲)的作用。

掤劲这个活动的房子,是一个球体。我们练习太极拳,就是调整好我们的房架(骨架),使我们自己这座房子(棚--自己这个整体劲),能经受得起风雨.刻苦锻 炼,认真揣摩,装饰好自己这座房子;练习到纯熟时,以手为门,以天为盖,以地为基;腰为总管,八面玲珑!门可以随意开合,不存在丢、顶的意念!

太极十三势中"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掤劲是根,没有掤劲,其他劲法就无法产生;中定劲是所有劲法的载体,中定劲表现在平衡、稳定;我们走拳架的时候是追求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

二、顺劲与堵劲

太极拳说到底只有两种劲:一为顺劲,一为堵劲。

我是这样理解的:顺劲是长劲,是运劲。堵劲是短劲,是转折劲,堵劲时间越短越显功力,堵是活堵,不是死堵。死堵是顶!

太极功夫好的人是不给对方任何阻力的,给了对方阻力就是给了对方打自己的机会,有句话叫"待虚不进枉失机,得实不击艺难精。" 只有变化,才是永恒!运动的双方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寻找对方的虚实点。

这就是太极拳后发制人的道理所在,才是真正的太极拳,你不管是练的什么套路,按照这种思路去练习,都可以练出太极功夫。形象一点说:在太极图中圆的地方是顺劲,尖的点是堵劲!

三、掤、捋、挤、按、开合、浮沉

一片竹叶静静地长在竹梢上,雪花一片一片堆积在竹叶上,竹叶静静地承受着雪花的重力,随着重力的方向慢慢下沉,终于雪花落下,随后竹叶恢复原样。

在这个过程当中竹叶静静地长在竹梢上,中定劲就有了,从接上雪花到雪花落后,棚劲始终不丢,顺着雪花的重力的方向运动,这里是"捋劲"不对雪花有任何反抗,也不逃避。

整个过程轻松自然,从接上雪花到雪花落下,是开的过程,雪花落下后到竹叶恢复原样,是合的过程。

四、运转丹田劲不散,形浩然、真力聚,急应缓随心等闲的素质.

我们在行拳走架的时候,按照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心法的一般要求练习,在 外三合的基础上,体会内三合的奥妙,从而做到以腰为主宰,节节贯穿,腹实胸宽,百骸安舒,内外相合,运转灵活。此时运转丹田劲不散,真力聚的自我感觉可能 就出现了。这种自我感觉对与不对还得用实践来检验。

检验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在陌生的场合打拳,同在熟悉的场合打拳的感觉一样,面不改色心不跳,轻松自然;

2、在陌生人面前打拳,同在熟悉的人面前打拳的感觉一样,面不改色心不跳,轻松自然;

3、让熟悉的人推身上任何部位,不顶,不抗,不动步,轻松自然;

4、让不熟悉的人推身上任何部位,不顶,不抗,不动步,轻松自然;

通过这些检验,形浩然、急应缓随心等闲的心态及技术就可以说具备了!这就是"运转丹田劲不散,形浩然、真力聚,急应缓随心等闲的素质"

五、太极拳能不能打

其实学了太极拳你还不能打,就证明没有学好,学好了太极拳是肯定能打的,你如果有幸遇到一个好手,感受一下就知道: 下层功夫打赢你,你会觉得身体很痛苦, 中层功夫打赢你,你会觉得身体比较难受. 上层功夫打赢你,你会觉得被打败后,身体还很舒服! 我们练习太极拳光是为了打赢而去练,那太就肤浅了!

太极拳的上乘功夫是练太极心法,有一个从无到有、自有而无、无中生有、有复还 无、无为入道的锻炼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我们的感悟将越来越丰富:自身处处皆太极,周身一体一太极;同志交往多有圈,都是圈中阴阳鱼;人与自然是太极,互为 阴阳多补益;若要悟透太极理,天地之间有真谛!

但愿太极修习者能真正悟出太极心态,处世为人:自然而然、适应百态、化解千般、包容万物、和谐平衡!作为太极拳修习者,都需要用心领会!勤学苦练,绵缠绕,运转心力。借十年面壁,细悟循环,领略根谛。德馨性见心明,有还无,无为真意。望朗朗乾坤,众生上善若水!

第十二篇《高手都只不过是自己在打拳》

有人说:"绝对力量的增长必然要对特定的肌群进行刺激,太极拳对下盘的长期锻炼才是腿脚力量增长的原因,如果要进一步增加力量,适当的器械训练无疑是合适的。力是打中之王!"

我认为:太极拳锻炼的是"绝对"控制好自己,让对方感觉自己象一筑墙,象一块布,象一个球,象一个洞;否则就不叫太极拳了。同太极拳高手对练,对方如果不 是师傅或者不是师兄弟的话,就必定有自己打自己的感觉!要真正"绝对"控制好自己,"对特定的肌群进行刺激,"就南辕北辙了。她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是太 极拳锻炼。

我们在练习时,常常要求把握好运动时的姿势,使得动作效果达到最佳;在各个体育项目中其实都有比较明确的讲究,或者就叫做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同样的运动状态会有不同姿势,但最好都能有科学的衡量方法,这是一般状态下的说法。

对于太极拳练习, "运动时的姿势",在真正内外相合的高手面前,无任那个姿势都可以给我们以下四种感觉:

象一筑墙,象一块布,象一个球,象一个洞;

象一筑墙时,铜柱铁壁,中定无隙;

象一块布时,薄到无厚,水性随心; 象一个球时,浑然一体,圆活自如;

象一个洞时,其形莫测,如临深渊;

所有这些感觉,都是在我们自己所给的条件中形成的!高手都只不过是自己在打拳!

第十三篇《无为心法》

大道无形,唯一清净,无欲无争,心境平平; 举手投足,谨言慎行,来合法度,去应天命; 客令为天,己行是臣,随之就之,唯命是从; 真我无欲,仅通他心,我从君愿,意依君行; 你先我先,来去有门,出则神往,虚灵乾坤; 循环走转,和谐心明,进退无为,逍遥真君!

签名:甜酸苦辣铺路,春夏秋冬耕耘;东南西北照应,上下左右轻灵。

-----------雷生霖

第12篇:太极拳教案

惠州学院体育系

公共体育教案

钟身跑)

程:特色必选课(二十四式太极拳+12分

系、年级、班:

室:公共体育教研室

任 课 教

师:

时:32学时

第一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

1、分班 介绍惠州学院体育及课堂常规

2、太极拳概述

3、体能训练---素质测验:12分钟健身跑

课的任务:1分班

2了解惠州学院体育及课堂常规 3初步太极拳知识

4素质测验:12分钟健身跑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分班 二.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 2)检查服装。 3)上课、师生问好。 4)宣布本课内容

人数

5)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组织教法: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

)腹背运动 )活动各关节

4 8

(2)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75--80分钟

一.太极拳概述

了解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历程,对太极拳的内容与分类有全面的掌握,并对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作用有深刻的领悟。 方法:课堂讲授

素质测验:12分钟健身跑 方法:在田径场用秒表测验 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

二、集合整队,总结本次课

三、布置课后练习

四、宣布下课,行抱拳礼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发扬互助精神 队形:

××××××××××

××××××××××

需场地器材:田径场 秒表 课后小结 :

第二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人数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

1、学习太极拳基本身型,手型与之分掌、推掌,步型之弓步,步法之进步、退步

2、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六式动作(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侧卷

3、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4、柔韧性练习

课的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做出太极拳基本身型,手型与之分掌、推掌,步型之弓步,步法之进步、退步。能够基本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六式动作。并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柔韧性。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 2)检查服装。 3)上课、师生问好。 4)宣布本课内容 5)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 4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 8

三、专项身体活动

1。双臂交叉环绕

2。弓步压腿

压腿

5。左右正压腿

6。劈叉(左右纵叉和横叉)后摆腿 9。下腰

组织教法: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

(2)队形:

)腹背运动 )活动各关节

3。仆步压腿

4。前俯腰

7。下腰

8。左右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75--80分钟 教学内容:

1、学习太极拳基本身型,手型与之分掌、推掌,步型之弓步,步法之进步、退步

2、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六式动作(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平探琵琶、左右侧卷

3、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4、柔韧性练习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 × × × × × × × × × × × × × ×

组织:

讲解、动作示范时成两列横队 教法:

1.先示范后讲解与边讲解边示范相结合 2.按动作要求,教师带做,学生进行完整练习3.学生分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错 4.在口令下学生集体练习练习步骤:

1.教师领做,学生跟做

2.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练习,教师及时纠错 3.学生体会动作,自我练习

4.教师指出错误与不足后,学生继续练习5.各种练习完成10次。 要求: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 练习方法:

1. 复习动作老师先提示要领,并请动作完成好的学生领做。

2. 学习动作老师

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跟着模仿。 3.完整连贯动作练习。 4. 边练习边纠正错误动作 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

二、集合整队,总结本次课

三、布置课后练习

四、宣布下课,行抱拳礼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发扬互助精神 队形:

××××××××××

××××××××××

需场地器材:田径场 秒表 课后小结 :

第三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人数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第1-6势

2、学习太极拳基本手法之掤、捋、挤、按、抱拳、分掌、云手。

3、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七至十一式动作(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

4、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5、柔韧性练习

课的任务:

1、通过复习能够正确做出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六式动作。通过学习能基本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七至十一式动作并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柔韧性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任务与要求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

三、专项身体活动

1。双臂交叉环绕

2。弓步压腿

压腿

)腹背运动 )活动各关节

3。仆步压腿

4。前俯腰 4 8

5。左右正压腿

6。劈叉(左右纵叉和横叉)

7。下腰

8。左右后摆腿 9。下腰 组织教法: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

(2)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75--80分钟 教学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第1-6势

2、学习太极拳基本手法之掤、捋、挤、按、抱拳、分掌、云手。

3、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七至十一式动作(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 × × × × × × × × × × × × × ×

组织:

讲解、动作示范时成两列横队 教法:

1.先示范后讲解与边讲解边示范相结合 2.按动作要求,教师带做,学生进行完整练习3.学生分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错 4.在口令下学生集体练习练习步骤:

1.教师领做,学生跟做 2.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练习,教师及时纠错 3.学生体会动作,自我练习

4.教师指出错误与不足后,学生继续练习5.各种练习完成10次。 要求: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 练习方法:

1. 复习动作老师先提示要领,并请动作完成好的学生领做。 2. 学习动作老师

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跟着模仿。 3.完整连贯动作练习。 4. 边练习边纠正错误动作 教学内容:

3、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4、柔韧性练习

要求:

慢速中体会动作结构;快速中体会动作节奏。

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

二、集合整队,总结本次课

三、布置课后练习

四、宣布下课,行抱拳礼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发扬互助精神 队形:

××××××××××

××××××××××

需场地器材:田径场 秒表 课后小结 :

第四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人数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十一式动作

2、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3、柔韧性练习

课的任务:

1、通过复习能够正确做出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十一式动作。通过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和柔韧性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柔韧性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任务与要求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 4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 8

三、专项身体活动

1。双臂交叉环绕

2。弓步压腿

压腿

5。左右正压腿

6。劈叉(左右纵叉和横叉)后摆腿 9。下腰 组织教法:

)腹背运动 )活动各关节

3。仆步压腿

4。前俯腰

7。下腰

8。左右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

(2)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根据学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自由的柔韧性联系练习。 要求:充分地把每个关节活动开 组织:

基本部分:75--80分钟

教学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十一式动作(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 组织:

(一)队形:

×× × × × × × × × × × × × × × × × ×

组织:

讲解、动作示范时成两列横队 教法:

1.先示范后讲解与边讲解边示范相结合 2.按动作要求,教师带做,学生进行完整练习3.学生分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错 4.在口令下学生集体练习练习步骤:

1.教师领做,学生跟做

2.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练习,教师及时纠错 3.学生体会动作,自我练习

4.教师指出错误与不足后,学生继续练习5.各种练习完成10次。 要求: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 练习方法:

1. 复习动作老师先提示要领,并请动作完成好的学生领做。

2. 学习动作老师

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跟着模仿。 3.完整连贯动作练习。 4. 边练习边纠正错误动作 教学内容:

2、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3、柔韧性练习

要求:

慢速中体会动作结构;快速中体会动作节奏。

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

二、集合整队,总结本次课

三、布置课后练习

四、宣布下课,行抱拳礼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发扬互助精神 队形:

××××××××××

××××××××××

需场地器材:田径场 秒表 课后小结 :

第五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人数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1;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十二至十七式动作(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

2: 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3:柔韧性练习

课的任务:

1、通过复习能够正确做出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十一式动作。通过学习能基本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十二至七十式动作并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柔韧性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任务与要求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腹背运动 )活动各关节 4 8

三、专项身体活动

1。双臂交叉环绕

2。弓步压腿

3。仆步压腿

4。前俯腰压腿

5。左右正压腿

6。劈叉(左右纵叉和横叉)

7。下腰

8。左右后摆腿 9。下腰

组织教法: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

(2)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75--80分钟 教学内容: 1;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十二至十七式动作(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

组织:

(一)队形: ×× × × × × × × × × × × × × × × × ×

组织:

讲解、动作示范时成两列横队 教法:

1.先示范后讲解与边讲解边示范相结合 2.按动作要求,教师带做,学生进行完整练习3.学生分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错 4.在口令下学生集体练习练习步骤:

1.教师领做,学生跟做

2.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练习,教师及时纠错 3.学生体会动作,自我练习

4.教师指出错误与不足后,学生继续练习5.各种练习完成10次。 要求: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 练习方法:

1. 复习动作老师先提示要领,并请动作完成好的学生领做。

2. 学习动作老师

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跟着模仿。 3.完整连贯动作练习。 4. 边练习边纠正错误动作 教学内容:

2、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3、柔韧性练习

要求:

慢速中体会动作结构;快速中体会动作节奏。

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

二、集合整队,总结本次课

三、布置课后练习

四、宣布下课,行抱拳礼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发扬互助精神 队形:

××××××××××

××××××××××

▲ 需场地器材:田径场 秒表 课后小结 :

第六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人数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第1-17势

2、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十八至二十四式动作(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 、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3、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4、柔韧性练习

课的任务:

1、通过复习能够正确做出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十七式动作。通过学习能基本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十八至二十四式动作并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柔韧性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任务与要求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 4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 8

三、专项身体活动

1。双臂交叉环绕

2。弓步压腿

压腿

5。左右正压腿

6。劈叉(左右纵叉和横叉)后摆腿 9。下腰

组织教法:

)腹背运动 )活动各关节

3。仆步压腿

4。前俯腰

7。下腰

8。左右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

(2)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75--80分钟

教学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第1-17势

2、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十八至二十四式动作(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 、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

讲解、动作示范时成两列横队 教法:

1.先示范后讲解与边讲解边示范相结合 2.按动作要求,教师带做,学生进行完整练习3.学生分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错 4.在口令下学生集体练习练习步骤:

1.教师领做,学生跟做

2.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练习,教师及时纠错 3.学生体会动作,自我练习

4.教师指出错误与不足后,学生继续练习5.各种练习完成10次。 要求: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 练习方法:

1. 复习动作老师先提示要领,并请动作完成好的学生领做。 2. 学习动作老师

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跟着模仿。 3.完整连贯动作练习。 4. 边练习边纠正错误动作 教学内容:

3、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4、柔韧性练习

要求:

慢速中体会动作结构;快速中体会动作节奏。

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

二、集合整队,总结本次课

三、布置课后练习

四、宣布下课,行抱拳礼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发扬互助精神 队形:

××××××××××

××××××××××

需场地器材:田径场 秒表 课后小结 :

第七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人数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十二至二十四式动作

2: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3:柔韧性练习

课的任务:

1、通过复习能够正确做出二十四式太极拳十二至二十四式动作。通过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和柔韧性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柔韧性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任务与要求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 4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 8

三、专项身体活动

1。双臂交叉环绕

2。弓步压腿

压腿

5。左右正压腿

6。劈叉(左右纵叉和横叉)后摆腿 9。下腰 组织教法: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

)腹背运动 )活动各关节

3。仆步压腿

4。前俯腰

7。下腰

8。左右

(2)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75--80分钟 教学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十二至二十四式动作

(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 、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一)队形:

×× × × × × × × × × × × × × × × × ×

组织:

讲解、动作示范时成两列横队 教法: 1.先示范后讲解与边讲解边示范相结合 2.按动作要求,教师带做,学生进行完整练习3.学生分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错 4.在口令下学生集体练习练习步骤:

1.教师领做,学生跟做

2.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练习,教师及时纠错 3.学生体会动作,自我练习

4.教师指出错误与不足后,学生继续练习5.各种练习完成10次。 要求: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 练习方法:

1. 复习动作老师先提示要领,并请动作完成好的学生领做。

2. 学习动作老师

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跟着模仿。 3.完整连贯动作练习。 4. 边练习边纠正错误动作 教学内容:

2、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3、柔韧性练习

要求:

慢速中体会动作结构;快速中体会动作节奏。

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

二、集合整队,总结本次课

三、布置课后练习

四、宣布下课,行抱拳礼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发扬互助精神 队形:

××××××××××

××××××××××

需场地器材:田径场 秒表 课后小结 :

第八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人数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

1、全套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

2、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3、柔韧性练习

课的任务:

1、通过复习能够正确做出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二十四式动作。通过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和柔韧性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柔韧性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任务与要求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

三、专项身体活动

)腹背运动 )活动各关节 4 8 1。双臂交叉环绕

2。弓步压腿

3。仆步压腿

4。前俯腰压腿

5。左右正压腿

6。劈叉(左右纵叉和横叉)

7。下腰

8。左右后摆腿 9。下腰 组织教法: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

(2)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75--80分钟 教学内容:

1、全套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

(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侧卷 ) (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

(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 (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 、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一)队形:

×× × × × × × × × × × × × × × × × ×

组织:

讲解、动作示范时成两列横队 教法:

1.先示范后讲解与边讲解边示范相结合 2.按动作要求,教师带做,学生进行完整练习3.学生分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错 4.在口令下学生集体练习练习步骤:

1.教师领做,学生跟做

2.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练习,教师及时纠错 3.学生体会动作,自我练习

4.教师指出错误与不足后,学生继续练习5.各种练习完成10次。 要求: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

第13篇:太极拳解密

太极拳解密

太极拳解密之一:太极拳的本质 太极拳解密之二:松肩坠肘及其练法 太极拳解密之三:虚领顶劲 太极拳解密之四:意念 太极拳解密之五:双重 太极拳解密之六:劲道 太极拳解密之七:松腰松胯 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太极拳解密之九:传统杨氏太极拳。 太极拳解密之十:太极内功

太极拳解密之一:太极拳的本质

提问时间:2010-02-27 21:59

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咱们中国,练太极拳的人何止千万,可许多人练不出太极功夫,其实就是不知道太极拳的本质。

练太极拳有迷茫区,许多人都知道松,可很少有人知道松的结果或松的目的是什莫。

当然,有其他一些原因造成太极拳爱好者练不出太极功夫。

一是体操化,如简化太极拳,完全错误。

二是力气化,如有些人在散打中加入太极拳的招式,就认为是太极拳了。

三是书本的误导,一些书中尤其是现代人出的书中,对太极拳的解释极其错误。 四是视频误导,受理解错误的诱导,做出来的动作也是错误的。

那么,什么才是太极拳的本质呢?

沉:就是太极拳的本质。

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沉:是感觉,如,一抬手臂就要有沉感。

沉:是太极拳的根本,其他的气、腰挡劲、圈、园、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

失去了目标,就等于失去了练的方向,再加上太极操和力气化的忽悠,就会与应该走的方向越走越远。

除了脑袋以外,身体其他的肢体和肉体都要练出沉来:

简单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放松,手臂的沉重感就会通过肩部作用到脊椎,再加上脊椎的含胸拔背,造成背部的向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

没有手臂的沉,就不会有手臂的撑劲。

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跨上,下沉。

通过松垮,把跨以上的重量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挡劲,下沉。

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于跟,下沉。

小沉要服从大沉,小沉要辅助大沉:

这一点不太好理解,身体各个部位是有重量的,通过松,要体现出这种重量来,就自身的重量来说,手臂就属于小沉,身体就是大沉。

举例说,比如右转体抱球,右手臂是小沉,当身体右转体下沉时,就会把小沉的右手臂通过跨给翘起来,右手臂属于服从。 而左手臂,会随着身体下沉也向下向右下沉,完成辅助身体下沉的作用。

重量的区别:

假如你住楼房6层,要背着100斤重的女友上楼,你就不会觉得太费力气。

假如让你扛100的大米上楼,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下子就能扛上去,即使扛上去了,也累个半死。

同样的重量,为什么作用到人体的效果就不同呢,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活体,一个是死体,那么,为什么死体的物体扛起来就会觉得死沉死沉的,关键一点就是死体的物体完全放松,造成给扛着的人的下压力特别大。

结合太极拳,练拳时就要把身体练沉了,就如同死物与活物的结合体一样,从有力的不沉,练出无力的沉,蓄力时,全身沉造成身体的压缩,并作用到地面上,造成脚的下蹬力非常大,这种下蹬,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通过一开聚开,把下沉的身体给催荡出去。

其他地方沉还好理解,腿的沉就不太好理解了,下面我就说一下腿的沉:

有车的朋友都用千斤顶换过轮胎,假如先把车搬起来放到千斤顶上(是假如,假如千斤顶是人腿脚),这时千斤顶没有发力,只是承受汽车的重力(假如汽车是人的腿以上的部分),那么汽车的重量加上千斤顶的重量都作用到地面(千斤顶有自重),这个重力是两者的合力,这时慢慢的摇动千斤顶,使的千斤顶慢慢的升起来,那么,千斤顶即有往下的顶劲,又有往上的顶劲,物理学上有一个力往小的地方释放的特点,对于千斤顶来说,大地的力大,无法往大地走,就会往力小的地方走,也就是往上顶汽车,这就是太极拳力发于跟的原理。

假如地面是沙土地,千斤顶就会往地下陷,这时的千斤顶无法完全体现大地的反作用力,给汽车的顶力就小,那么就要换成大号的千斤顶,就象拳击,由于无法体现下蹬力所发出的力,就要不断的练身体的肌肉力,来弥补下蹬力的不足。

总之,沉,才是太极拳的根本,动作只不过是形,再有,太极拳许多动作来自于外家拳,那么,动作本身并不能说明就是太极拳,假如拳击散打中,用的都是太极拳的招式,并不能说明就是太极拳,因为没有练出沉来,就脱离了太极拳的根本,属于发力方式与太极拳有本质的不同。

那么在练拳中什么才能体现太极拳呢?上(手臂)始终要有沉的撑劲,中,腰跨有下沉的腰挡劲,下,要有发于跟的蹬劲,不管动作怎样,这些都要具备,就属于太极拳。

结论:练出身体的沉来就是太极拳,没练出沉来就是太极操。

结束语,最近没事看了一下现代人写的关于太极拳的所谓的大全,对太极拳的解释含糊其辞、模棱两可、错误百出,就有了想把太极拳到底是怎末回事给写清楚的想法,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太极拳,练出真正的太极功夫,造福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揭露太极界的江湖骗子,对太极界进行打假,希望大家给与支持和鼓励。

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和举例不当,希望大家谅解。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以后会逐渐的进行解密。

太极拳解密之二:松肩坠肘及其练法

2010-09-30 14:05 练出松肩坠肘的目的 一是手臂练出沉来。 二是练出手臂的撑劲

三是练出手臂的气来。(关于气,以后的文章再详细的说明) 就手臂而言,有三种地方产生力量。 一是肌肉 二是筋。

三是关节肌(关节之间的肉体组织,有人说叫环形肌)。

太极拳总要求松肩坠肘,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为的就是体现和增加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

有些人一想到用力,就会想到肌肉,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人体用力的组织。

由于筋和关节肌,在平时用力的情况下,被肌肉力隐藏起来,使人体会不到,那么通过松肩坠肘,就要把被隐藏起来的筋和关节肌的给扩大化,最终显现出来。

在练拳当中,只有不断地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才能显现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并且逐渐增大筋和关节肌的力量。

通过松,它们之间属于肌肉力慢慢的递减,而筋和关节肌的力慢慢的逐渐递增。

我一直强调,练出松肩坠肘,手臂就会觉得沉重,其实,这就是突显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而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这时就如同筋带动骨头在做动作,而肌肉就如同沙袋一样包裹在筋和骨头的外面,一旦练出筋和关节肌的力就能体会出这种沙袋的重量。

什么是撑劲呢

由于手臂放松练出沉来,手臂会下拉肩部,肩部放松会下拉脊椎,如同沉重的手臂通过肩挂在脊椎上。

由于腋下要求有空档,造成手臂尤其是肘部向外,那么沉重的向下的手臂,再加上肘部向外的力,二者的合力交汇混合,加上含胸拔背,形成向下向外的撑劲。

练出手臂的沉来,就会有肩关节开了的感觉,那么,肩关节开了就会感觉到是关节肌和筋在用力的引导手臂做动作。

下面说一下手臂的练法 用起式讲解,

钓过鱼的朋友都知道,把鱼竿放出去以后,在抬鱼竿时,用手只抬手握的这一节鱼竿,就能体会出钓的鱼的大小。

照此方法,做起式的双臂抬起动作,这时大脑只想着抬大臂,小臂和手都不用管,就如同抬鱼竿。

动作与起式相同,全身放松,只是用大脑去想抬大臂即可,不可用力,大概用4-5秒时间抬起手臂。

注意,全身放松,大脑只想大臂,不要管身体,反复的练习。 这是比较投机的方法,主要是能尽快体会出手臂的沉重感。

由于文化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到之处,多多包涵

爱问独发,算是节日里给太极爱好者的礼物吧 太极拳解密之三:虚领顶劲

说到虚领顶劲,先讲一个小故事吧。

前几年的时候,到公园练拳,看到一个老头在练太极拳,可是一看总觉得别扭,仔细观察才发现,这个老头打拳时总是梗着脖子练拳,就像一个大蚂蚱的脖子一样,脖子往上梗梗的,后来通过了解才知道,这个老头年轻时在三门峡工地干活,跟一个大学生学的太极拳,而这个大学生是照着书本学的拳,这才明白,原来是把太极拳的虚领顶劲的要领给理解错了,造成的梗脖子。

那莫什么是虚领顶劲呢?

这里说一种现象,就好容易理解了。

大家平时在火车站、工地等地方,看到一些人或者手提重物,或背着重物的时候,这些人在重物的下压下,造成脖子上伸,而且物体越重,脖子上伸的越厉害,并且感觉好像脑袋往上顶一样,这就是虚领顶劲的一种表现。

看了上面这种现象,就应该明白了,虚领顶劲,是在身体练出沉来以后,手臂的沉重感的下沉下拉(压)肩部并下压整个身体造成的,如同手臂提着重物造成下拉肩部和身体一样,所谓虚领顶劲,这个虚,就是好象的意思,是由手臂的沉重感下拉肩部,造成的一种脖子、脑袋往上伸的本能的现象,这个顶,也是感觉脑袋往上顶一样。

没有手臂和身体的往下的沉重的下压(拉)的作用力,也就没有脑袋往上的顶。

在练拳时,不要想着脑袋往上顶,只要求做到脑袋直、正即可,当练出沉来以后,由沉重感下压身体造成的虚领顶劲自然的就会出现。绝不能脑袋往上顶,更不能梗脖子。

前面说道的小故事,由此想到一个拳架,就是“书本架(照片架)”,练太极拳的都知道杨澄普的体用全书,书上有杨澄普的拳架照片,许多人都按照照片校正拳架,或按照照片练拳架,在现代当看到某个人练杨氏85太极拳,尤其是起势(抬起手臂的定式时能看到手掌心),左棚手(定式时面朝西南而不是正南,(假如面朝南练拳)),就可以断定此人是照着书本上的照片(图画)学的拳,所以,这里给定义为‘书本架’。

太极拳解密之四:意念 提问时间:2011-05-13 09:25

许多朋友把意念看得很神秘,其实意念是很简单的东西。

所谓意念,其实就是大脑的注意力灌注到肢体的想法,这里面包括大脑对肢体的指挥、指令、指示、指引、引导、注意力、关注点、想象等等。身体还要服从、做到大脑的这些想法。

比如,你走路端肩膀,朋友叫你把肩膀放下来,你就能够把肩膀放下来,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受大脑的指挥,肢体服从大脑的指挥,从而把肩膀放下来。

结合太极拳,比如松肩,从手掌一要动开始,大脑的注意力就要灌注到肩部,使得肩部按照大脑的要求放松,一直引导到手掌停住位置,期间大脑的松的意念不能停。

由于太极拳要求整体松,大脑一下子注意不过来,很可能产生注意这里,忘了那里,属于丢三落四,这时就要采取“逐渐加量法”。

比如长期的松肩,形成习惯后并保持住,这时就要加上坠肘的意念,那么一出掌就要做到大脑的注意力关注到肘部,只要手臂一动,大脑就要想象肘部下坠,时间长了,肘部就会有下坠感,结合松肩,肘部的坠感就会更加强烈。

练出一个地方的松后,必须保持住,才能逐渐加入其他地方的意念,这样才能循序渐进,不会丢三落四。等于是练出一项,保持住一项,然后再加入其他的意念项目,这样才能最终练出身体的整体松。

太极拳的松,不是自然的放松,而是有意的放松、刻意的放松、甚至是故意的放松,也就是肢体的放松必须经过大脑控制,才能达到太极拳要求的放松。

比如手臂自然下垂,是自然放松,但并不能体现肢体的沉重感来,必须加上大脑给手臂放松的想法,才能逐渐练出手臂的沉重感来,这才是太极功夫。

由于太极拳的松是逐渐练出来的,程序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哪个地方练出松来,那个地方就会逐渐练出沉来,把练出沉来的地方保持住,然后再练其他地方,只有这样,功夫才能逐渐长进,假如从松肩开始练,慢慢的手臂就会觉得沉重,在保持手臂沉重的情况下,再加入坠肘的想象力,将来手臂就会越来越沉,功力就会越来越高,其他地方也一样。 太极拳解密之五:双重

提问时间:2011-05-13 09:53

到现在为止,还有许多朋友认为盘架子时同时出掌就是双重,这是犯了太极拳的原则性错误。

双重是有条件的:

1,必须是推手:

推手一是练招式的运用,二是练对对方力量的感知,高手对于对方力量的感知非常敏感,功夫浅的人一旦用力,就是犯顶,功夫深的人就可以“见力发力”,把对方给发出去。

2,必须是功夫浅人双手(双臂等)用力顶死:

功夫浅的人在推手时,有一种本能的顶抗,对方哪里用力就顶抗哪里,单手顶抗就是单重,双手顶抗就是双重。

功夫浅的人,用力前推时,与功夫深的人的棚劲相顶抗,由于功夫浅的人用力最大时,力量是在上半身,而功夫深的人的力量是在全身。

功夫浅的人用力推,当推不动的瞬间,是被功夫深的人的棚劲接住的,这时功夫浅的人用力达到最大,导致无法转换、无法使用腰挡劲,使得力量上浮。而功夫深的人,用棚劲接住后,还可以继续使用腰挡劲,用力发于跟,催动腰挡劲,发出的刚劲非常大,功夫浅的人就会被发出去。

如果功夫浅的人双手用力前推,而功夫深的人没有采取见力发力,而是采取柔化的方式进行化解,那么功夫浅的人虽然是双手用力前推,但这时就不是双重。

3,对于功夫浅的人来说是双重。

对于功夫深的人来说就不是双重。

功夫浅的人双手用力前推,对方见力发力,这时功夫浅的人就是双重。

功夫深的人用棚劲接住对方双手的用力前推,这时采取见力发力,那么,功夫浅的人就是双重。

太极拳解密之六:劲道

提问时间:2011-09-20 00:22

太极拳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拳架(套路),二是劲道。 练拳架,不练劲道,只是一个空架子。 练拳架,同时练劲道,才能练出太极功夫。

一般人练拳架,只练套路,不练劲道,或练不出劲道,那莫这个拳架只是一个空壳子,就跟简化太极拳相似。

不管练什么拳架,只要没练出劲道,这时都可以认为是空架子。

什么是劲道?

大体上说,就是通过松,练出沉来,当身体带着这种沉感做动作,时间长了就能练出一种沉劲,就是松沉劲。

根据动作的不同,又细分为棚劲,按劲等其他劲,这就是劲道,但本质都是松沉劲。

总体上太极拳的劲又分为上下两种劲。

一是力发于脊,当手臂练出沉来以后,手臂是非常沉重的,通过不断的松肩,就把手臂的沉重,传导给脊椎,等于是沉重的手臂挂在脊椎上,这时,手臂就会有一种沉重的,同时又向下、向外的撑劲。这种沉重感越练越沉,而且,最主要的是手臂的性质开始改变了,变得又沉又硬,就如同棉里裹铁一般。

当有了这种撑劲以后,脊椎到两手臂就成为一个开口的圈形,使得脊椎传到整个手臂有一个向外的膨胀感。

太极拳要求做动作非常的缓慢的练,慢练的原因就在于此,当缓慢的做动作时,一是为了练出这种沉感,再一个就是在做动作时保持这种沉感,也就是不丢劲,并且还要把这种沉劲越练越足。同时,为的是把肩关节练开,这样气就能练到手臂,直到手掌红等等。由于肩关节拉开,对于治疗肩周炎有很好的疗效。

一般人的打击对方时,就手臂而言,基本上都是用拳、肘、这两个点,而太极拳练出撑劲以后,除了拳、肘、掌、指以外,整个手臂,随意一个地方都能发力。而且,手臂既可以前后发力、也可以左右发力、也可以里外发力,还有上下都可以发力。

另一个就是力发于跟,当身体都练出松沉劲以后,这时由于身体是沉的,这种沉劲最终会练到并往下作用到脚底下,造成脚跟对大地的作用力加大,感觉脚往下的踩劲非常大,同时大地的反作用也会加大,当大腿由弯曲往伸直的状态运动时,脚下的踩劲进一步加大,大地的反作用也进一步加大,这种踩劲就会催动沉重的身体运动,同时加上力发于脊的撑劲,其威猛的刚劲非常巨大,而且,发出的力,非常的冷、脆、硬。

太极拳要求整,所以,力发于脊,和力发于跟是一体的。

许多人认为快速出拳就是刚猛,这是非常片面的,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没看到事物的本质。

太极拳练出松沉劲以后,既可以快速出拳发力,也可以慢速出拳发力,而且是不光是拳头,而是整个手臂的随意一个地方都可以。

松沉劲是太极拳的灵魂,虽然有人使用太极拳的招式,但用的却是肌肉力,也不能称为是太极拳,因为用力的本质与太极拳不同。

太极拳解密之七:松腰松胯 提问时间:2012-01-16 17:25 松腰:是方法,开跨:是目的。

先举一个例子,南方有一种轿子,叫滑竿,下面左边一个轿夫,右边一个轿夫,肩上抬着竹杠子,竹杠子上坐着一个人(这里说成站着,就如同脊椎一样),走起来,轿子就会一上一下的起伏悠荡。

先说“移跨”:

有几个现象

一是,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的位置近,轿子中心往下悠荡的幅度就会小,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点远一些的时候,轿子往下悠荡的幅度就会大。

结合太极拳,由于人的大腿肌肉非常的强壮,也最为有力,从感觉上说,大腿的支撑身体的位置在前后裤线内,就如同轿夫距中心点的位置近一样,造成裆部无法下沉。

而人的腿,是由骨头和肌肉组成的,构成了支撑体,从人体的结构上看,骨头是支撑胯骨的边部的,也就是支撑在胯骨的外侧的尖端位置,但由于肌肉力巨大,造成肌肉支撑在前后裤线的内侧,掩盖了骨头的支撑,造成无法沉裆,也就阻挡了开跨。

通过站桩,练拳等的练习,练的是大腿前部的肌肉,由于大腿前部练得肌肉力很强壮,就会慢慢造成大腿后部、胯部、屁股等的地方的大块肌肉慢慢放松,先是这些地方的肌肉放松了,大腿前部的肌肉力的面积加大了、也强壮了,这时,再慢慢放松大腿前部的肌肉的用力面积,这时就会造成前后裤线内的支撑点,慢慢的往大腿的骨头上转移,最终由骨头支撑住胯部,等于支撑的位置,由裤线的位置,转移到胯骨的外侧,而大腿前部用力的肌肉力,从而成为辅助的支撑。

由于支撑点转移到胯骨的位置了,支撑点远离中间,从而使得裆部能够下沉了,这就是沉裆。

结果就是,腿骨上顶着胯骨,胯骨下压在腿骨上。

那么,把大腿肌肉力的支撑,转移到大腿骨的支撑胯部的形成,我在这里,说成是移跨。

开跨:

滑竿,是由两个轿夫抬着的,当一个轿夫不抬了,放下了,就会造成滑竿的倾斜,倾斜到一定程度,又由于上面坐着的人的重量下压,滑竿就会在抬着的轿夫的肩膀上往下滑动。

结合太极拳,当身体后座时,一条腿承重,一条腿虚放着,由于腰以上也放松,越放松越沉重,脊椎带着整个上身就会下压在跨体的中间,由于腿骨上顶在跨的边部,脊椎与腿骨,形成下压与上顶位置的错位,在上下不是一条线的位置上,一个下压、一个上顶,时间长了,造成胯骨的倾斜变形,跨与腿骨之间,慢慢就如同裂开一样,在胯骨与腿骨之间的,微微的能够左右的移动。这是胯骨的左右移动开跨。

那么裆部就会随着胯骨的倾斜变形而往下走。

再说前后移动,从人体的侧面看,脊椎在胯骨的后面,由于不断地松腰,身体练出沉来,那么腰以上的重量,就会往下压在腰部,腰部放松,身体重量就会顺着腰,往下接着下压、沉坠,就会造成身体在胯部的后面往下压,时间长了,胯骨,就会随着身体的下压而变形,慢慢的,就会造成胯骨与腿骨,在前后的位置上移动,这就是胯骨前后的移动的开跨。

再说裆,由于脊椎下压在腰部,腰部放松,身体重量就会顺着腰,往下压着尾椎,由于尾椎是往内收的,那么,就会造成尾椎,往裆部的前卷,这就是铲裆。

总体上,胯骨前后、左右都能活动了,这就是开跨,在感觉上,胯骨突出的位置,有又酸又胀的感觉。

活跨圆跨:

胯骨,能够前后、左右活动了,还不算完,由于还有转换等动作,比如后座以后,再转换成转体等动作,等于是胯骨的前后的开,移动到极限后,再转换到左右的开,胯骨在腿骨上走了一个弧形,很有可能会造成咯咯愣愣的颠簸的感觉,也就是不润滑,这是因为,胯骨周围或附近,有许多肌肉、脆骨、大筋等等,这些东西虽然变得放松了,由于松是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松的程度小的,会阻碍胯骨的转换,那么,还要不断地练,把这些阻碍转换的东西给磨掉,使得胯骨转换时,变得非常润滑,将来,还要练到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动范围不断加大,胯骨能在腿骨上画圈,这时,就是活跨圆跨了。

由于开跨后,裆部沉下去了,由于肚子是软软的肉体,那么裆部的下沉,就会带动小腹的下沉,也会带动肚子下沉,就会往下落到沉下去的跨上,这时等于胯骨在托着肚子,又由于活跨,在做动作时,由于两跨之间的转换,肚子就会随着跨的转换而转动。

太极拳说,内动大于外动,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动范围的的加大,当四肢动作定型后,以后就会保持不变了,但胯骨,由于不断地练,开的程度越来越大,从感觉上觉得大于四肢的动作幅度。

从感觉上说说开跨的过程

断裂:

当跨刚开时,没开时感觉跨与腿是长在一起的,开了后,感觉是一块冰,突然断裂开了,上面的冰,慢慢的感觉能够在果冻一样的肉体里移动。(这一点因人而异,我本人也是左跨有这种感觉)

挖坑:

开跨后,

比如左腿后座,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左侧,在往右,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比如右腿后座,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右侧,在往左,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比如马步状态,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后侧,在往前,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这个坑,越挖越深,肚子,随着这个坑的深度而往下落。

当肚子落到这个坑里,做动作,肚子就会随着动作转。

练到这一步,就算把肚子的气练出来了,平时不太显,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

这里说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来说明一下肚子的气功:

有一次单位开会,开完会,大家一起下楼,我跟前面的一位同事闹着玩,一边下楼,一边拍了同事肩膀一下,由于同事比我矮一个台阶,他回身就照着我的肚子就是一拳,由于等于是前后左右都是人,也没地方躲,并且手还在同事身体的上方,也来不及用手去挡,主要是来得突然,余光看着同事的拳头就要打到肚子了,心里一急,嘴里不自觉的轻声啊了一声,在同事拳头挨到肚子的一刹那,就觉得肚子像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瞬间膨胀起来,同事的拳头打上肚子以后,自己感觉肚子就像一个膨胀的皮球,往外有弹劲,也不疼,后来同事见到我,就说我肚子硬。

以前并不知道,肚子的练出来气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件事,一下子就明白了,以后在故意的找这种感觉,却又无法找到了。

铲劲:

加上腿以后,感觉地下这个坑,如同一口大锅,被两根柱子给支起来了,而脊椎和这口锅,就如同一把铁锹似的铲子,脊椎就是铲子的木耙,两跨到裆,形成铁锹前部的铲子,竖在这口锅的里面后延处,当后坐到位时,由于前腿的不承重,这口锅被后腿的一根柱子支撑着,就会造成这口锅往前的倾斜,等于是后边高、前面低,当往前弓步时,感觉这个铲子,从后边的高出,往前边的低处在锅里铲,这就是铲劲。

总体上,胯部一直都有往外又酸又胀的的感觉。

爱问独发,仅供参考。

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提问时间:2012-03-15 10:01

有网友要我继续解密,今天是315打假日,特发表太极气功,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气功。

看到以一本书上说,气是生物电,连生物电都出来了,呵呵。

我赞成这样一句话:

气为血之师,血为气之母。气赖血养,血靠气行。

这句话,说出了气与血的关系,也说明了气是存在于血液当中的。

说到气之前,先说几个概念。

一是:沉降。

当人在拿大顶、站倒立的时候,一会就会把脸憋得通红、变紫,这说明血液在人体内,是向下沉降的。

二是:膨胀。

人在运动中,人体内部温度会增高,血液的温度也会增高,就会造成血液的膨胀,同时,血液就会造成压力的增高。

三是:压力往弱的地方释放。

当人在运动时,比如跑步,会变得脸色通红。

由于运动,造成血液温度、压力增高,又由于人的肌肉力很巨大,增高的血液的压力,无法往肌肉里释放,就会反而往上,就是脸部这个肌肉力小、压力小的地方释放,所以,才造成的脸红。

四是:通透性(通畅性)。

上学时都做过实验,就是在一个玻璃杯里,放进去许多黄土,然后在倒上水,就会发现,水往土里渗透的很慢。当改成沙土时,水渗透的很快,那么,把黄土与沙土的渗透能力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沙土的渗透能力很大,这里就叫通透性强。

下面就结合我自己在练拳当中,练出来的感觉和现象对太极气功进行分析和说明。

练太极拳,几乎练出什么东西,都是有感觉的,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感觉。

练太极拳,是由上而下练出沉来,同时气也随着沉慢慢练出来的。

先说手臂:

当手臂的肩关节松开了,手臂就慢慢地有沉感了,那么手臂就逐渐的感觉沉重、膨胀,越练感觉越强烈,练到一定程度,手掌就开始变红,手掌感觉有针从肉里往外扎,嗖嗖的非常疼,手掌由红、变紫、变青,后又回到红色。

这个过程说明,运动造成血液的压力增高,又由于肉体松,变得通透性增加,加上血液的沉降的作用,以及手掌的肌肉力比手臂的肌肉力弱,那么血液,就会往手掌的方向运动、释放,所以,手掌就变得通红(如同跑步脸红的原理一样),那么,手掌有针扎的感觉,是气在打通毛细血管,说明通透性增加,使得气遇到的阻力减小,使得气的传输容易,速度也快,那么,气才能顺利的达到手掌,才能有针扎的感觉。

练出手臂沉来以后,到一定程度,手腕做勾手时,会感觉小臂里有一个小球,随着脉搏冲撞手腕的脉搏处,非常难受,所以就改为直着手腕做勾手了,过了这一段时期,这种现象就慢慢消失了,身体其他地方没有这种感觉。

说明做勾手,给了气血的通畅一个阻力,所以,气血走到这里才形成冲撞。

再说身体:

手臂练出气来以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练出身体的气,说明身体的气很不好练。

练到身体时,开始觉得在胸部的中间,与心脏平的位置,往里有5公分的地方,感觉里面长了一个如同枣大小一般的瘤子,越练长的越大,最后如同一个小苹果一般大小,当时给吓坏了,赶紧问师傅,师傅说没事接着练,我虽然接着练,但心里很不踏实,而且越练,这个瘤子就慢慢地往下走,走到心口窝,也就是“人”字的地方,也就是胸骨与肚子的肉体结合处时,这个小苹果,如同一个灌满了水的气球,突然爆裂,把里面的水,给洒在下面的肉体上了,这时一下子感觉肚子的肉体很硬,因为上面感觉是水,由于有比较,所以感觉肚子的肉体像冰一样硬。

慢慢的,肚子的肉体的冰,慢慢的从上面融化,融化的冰,变成水,等于冰,在托着水,在慢慢地往下融化。

当融化到小腹时,我还想,这可能就是太极拳所说的气沉丹田吧。

练到这里,在做动作时,肚子就会随着动作的转动而转动。

练到小腹以后,我当时还想,小腹下面是双腿,不知道这个冰还能不能往下融化,即使往下融化,下面是两条腿,那么怎么进行分叉融化。

结果,跟本就不用管,冰化到小腹下,会自动进行分叉,接着往下融化,融化到大腿部的中间时,师傅说,你已经松到腿上了,我很奇怪,师傅能看出来,也是为了考验师傅一下,就问,您说我松到哪了,师傅在腿部一笔划,你松到这里了,我当时就说,您看出来了,我确实感觉松化到这里了。以后,会练到脚底下为止。

后来,回想起身体练出气来的过程,明白了,胸口里面感觉长瘤子,是由于这个地方距离心口最近,心脏给出的血液的压力最大,而且胸部中间里面开始最先松,使得气血能够往这个地方释放、膨胀、并且汇集到这里,由于瘤子涨到一定程度,沉降作用,又由于瘤子下面的松化,又使得这个瘤子慢慢的往下降。

通过这个练出气来的过程可以看出,肉体松,给血液膨胀的压力往肉体里的释放创造了条件,同时,血液的沉降作用,又使得膨胀后的气血下面僵硬的肉体慢慢的融化。

练到脚下以后,肉松以后,使得肉体的通畅性增加,使得气血能够在肉体里顺畅的通行,就是拳论所说的气遍全身了。那么,这个融化的过程,就会感觉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一般人谈论太极的气,就会拿出拳论,照本宣科,人与亦云,断章取义,凑出一篇大论,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太极拳的气是练出来的,必须经过练出来的过程,才能体验出太极的气。

太极拳是一种放松运动,该用力的地方就用力,但尽量用最小的力,不该用力的地方就放松,那么,不用力的地方的放松,就给气血通畅性创造条件,当气血没有阻力了,就能达到气遍全身。

说完气,我再说一下呼吸。

所谓腹式呼吸,是身体练出沉来以后,肚子会下沉,就给肺部的纵向扩张创造了条件,由于肺部的四周是胸腔,肺部被胸骨所包围,在放松情况下,无法横向扩张,那么,由于腹部下沉,就给肺部的往下的纵向扩张呼吸腾出了空间,所以,才是所说的腹式呼吸。

呼吸,是根据身体的需要,会自动进行配合的,而绝不能人为的进行控制。

以后,再有人说:动作要配合呼吸,或呼吸配合动作。你就哈哈一笑,换台、断网、走人。

太极拳解密之九:传统杨氏太极拳。

提问时间:2012-06-18 01:49

有位网友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说有一个人,通过网上播放的视频,找到一位所谓的杨氏大师学太极拳,一见面,就跟大师说:我一看您打拳的视频,就觉得您有真功夫,这位大师夸赞的说道:你很有眼光。

我在这里提醒初学者,你要是通过拳架的视频,就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太极功夫,你就不是初学者了,你至少达到宗师级的水准了。

现在许多人明白简化太极练不出东西来,开始学习传统太极,就杨式太极拳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杨澄浦传下来的传统杨式太极拳,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初学者,下面我就讲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杨澄浦传授下来的传统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俗称正路子,或称大架子(到南方以后的称呼就不说了)

传统杨式太极拳,虽然是一套拳,但表现形式又分为母体架和拳架两种。

一是,母体架:是核心架、原体架、基础架、或者说功力架。

这套拳架,是传统杨氏太极拳的核心,其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球、圈、园、弧等等,构成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母体架。

真正的杨澄浦的弟子,必须由杨澄浦手把手传授这套母体架,这样,才学到了杨式太极拳最核心的东西,非真正的弟子,根本就不教。

如果教的话,等于教两边,先教母体架,然后不断地校正,再教拳架,又不断地校正,很累很麻烦。

学杨式太极拳,必须先学这套拳架,这套拳架是母体,更规范,也更容易练出内在的东西,当练到一定程度,才能由师傅指引着练后期的拳架。

二是,拳架:是由母体架,演化出来的拳架,是母体架的扩展、放大,变化。

练到拳架,就偏重于发力了,必须把母体架练出一定的功力,才能学拳架,动作是由母体架演化到拳架的,但绝不能脱离母体架的范畴,也就是说,母体架的动作是原本的点,也就是出发点,从出发点出发的手脚动作等,才是正确的动作。

比如,搂膝傲步,搂膝是怎么来的,是由母体动作演化出来了,这样才是真正的搂膝。

母体架注重练出劲道,拳架注重发出劲道。

假如,没学母体架,而直接学后期的拳架,第一,不是真传,第二,动作变形的非常大,那么错误也就大。

由于先学母体架,这是本,那么以后即使学后期的拳架,由于不脱离本,即使练错了,也可以再回到母体架上来,这样就不会犯多大的错误,并且知道怎样改正。

假如不学母体架,直接学后期的拳架,由于脱离的本,一旦练错了,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没有母体架的束缚,就会随风飘荡,造成练成什么样的都有。由于学拳者会把后期的拳架,当成原本的架,等于脱离了母体架这一步,直接走到第二步,那么在后期的拳架上要是再接着练错了,就会错到第三步、第四步,造成变形非常大,练出内在东西的希望也就越来越远。

练杨式太极拳,有四个要求。

一是,不许乱动。二是,直接了当,一步到位。 三是,不许加入额外的动作。 四是,不许加入自己的想法。

下面用我学的拳架,在这里指出一些人常犯的错误吧。

1,起式,抬起手臂后,往回拉一下在下按。

这里多了一个回拉,这一个多余的回拉,立刻就把下按应该练出来的功效给拉没了。

陆续的有网友找到我,让我指点一下拳架,几乎都问到起式的下按是干什么用的,我就让网友伸出双臂,用下按,从上往下一拍网友的双臂,网友就如同皮球一样跳了起来,这就是下按的功效。当然,也有拍不起来的时候,前几天有一位网友找到我,我开门一看,好家伙,比我高半头,宽一半,又厚一半,就没拍起来,说明自己还有练得不够深的地方。 但是,练下按,必须直截了当的下按。

太极拳,练出什么东西,能达到什么功效,不用别人说,练到一定程度,自己自动就会知道的。

2,右抱球。

有的人先要往左甩一下双手,再往右甩双手,再往前甩,成为棚,身子还往右转。

既违反了直接了当,又增加了额外的动作。

本来动作严谨、规范、要求都非常高的动作,给练成甩手操了。

抱球,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抱球,一是手掌抱球,二是手臂和胸口,要圈着球,这两个同时达到要求,才是真正的抱球。

练出开跨沉裆以后,这个球,左右在两臂的内侧圈着,球的后面被胸口轻轻地推着,而下面,是在小腹。 (关于球,以后有时间再说吧)

太极拳分为外形的球,和内在的球,如果外形的球都不对,那么,能不能练出内在的球,就可想而知了。

3,左棚手

许多人左棚手,都是身子朝向西(背北朝南练)为什么要朝向西,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推手,也没有身子朝向西棚的,跟推手对不上,那么,肯定是不对的,有一天在书上看到杨澄浦的拳架照片,一下子明白了,毛病没有出在杨澄浦身上,而是出在摄影师身上,也就是说,杨澄浦的左棚是身子是朝向正南的,但这时,摄影师并不会太极拳,不知道定式在哪,这时没有按下快门,而是等杨澄浦开始转向左抱球的半途,给拍下来了,造成杨澄浦左棚手照片的定式,是身子朝向西的,那么,许多人按照照片进行学习,或进行校正,才造成左棚手斜着身子。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推测,由于我学的拳架,左棚手必须胸口朝向正南)

因为从内在来说,就是跟球有很大的关系,一旦身子朝向西,无法练出前弓步的开跨,不开跨,内在的球,根本就练不出来。

下面说说正确动作:

1,起式,抬起双臂,必须直接下落,腿停,手臂必须到位停住,即使不同时到位,也不许再调整一下。

(要是总调整,就影响了整,就太极拳来说,最不好练的,一是沉,二是整)

2,右转体抱球,身体、双手,直接往右走,重心一到停住,其他地方必须到位停住。

抱球,这里有接力、化力、蓄力,又有上护头、下护身的意思。

3,右抱球定式,手掌抱球,同时手臂和胸口同时圈住球,同时完成到位,到位,就是抱好了球停住以后,抬腿、迈左脚时,身体纹丝都不许晃动。

4,左棚手,胸口逐渐朝向正南,左手臂,从下、往前、往上,到达稍高于肩,膝盖停住,手臂必须停住。

从球的感觉来说,胸口慢慢推着胸前的球往前走(注意手臂与胸口的对应关系),而手臂,如同这个球的表面的下面、前面有尘土一样,用手臂的衣袖和手,从、下、前、上,在圈着、并擦这个球表面的尘土,而右手,走了一个近似于起式的下按。

本来不想写这篇文章,因为可能会引起争议,由于师承不同,教的也不同,造成学的也不同。

比如,就弟子来说,都是弟子,有入室弟子、入门弟子、挂名弟子、记名弟子、学习班弟子、大帮轰弟子,那么教起来,也分为手把手教、真心教、糊弄教,凑活教、随意教等等,都是教,学的东西不一样,结果肯定也就不一样,对太极拳的理解也不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造成现在说法很不一样。

假如您对我这篇文章有意见,我只是把我学的东西,和练出来的东西给说出来了,至于对不对,本人不争论。

太极拳解密之十:太极内功

提问时间:2012-07-05 12:00

太极拳的文章成千上万,但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回避一个问题,就是都不说太极内功练出来是什么样的,也就是都不说练出太极内功有什么感受。

就给一些滥竽充数的假大师创造了骗人的条件,使得初学者上当受骗,有些假大师甚至贼喊捉贼,其实是掩盖自己的骗人的真相而已。

注意:太极内功,练出什么来,都是有感受的,这些感受才代表了真正的太极内功。

沉,是太极内功的基础、平台,没有练出沉,绝对练不出太极内功。

有人可能会问了,有的人,尤其是某些所谓的大师,没练出沉来,也能发人。

我在这里郑重的提醒太极爱好者,练太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盘架子,必须正确的拳架,才能练出太极内功,也就是过程正确,结果才能正确,错误的过程(拳架),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内功)。

第二部分,就是推手,假如拳架不正确,或干脆不练拳架,能不能直接练推手,明确的说当然可以。那么能不能练出发人,明确的说也能练出一定的发人。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发人,只是太极拳最粗浅的,最皮毛的、最不干脆的发人,往好了说,只是太极发人的一些技巧而已,可以说,甚至都达不到太极的力发于脊。

一旦这样的人,穿上一身太极的行头,自封为大师,大作宣传,其欺骗性非常巨大,这一点初学者一定要注意。

有的网友说,某某某大师说了,不应该练出沉来,练出沉来就僵了。呵呵,这个大师,是真大师还是假大师,您自己琢磨吧。

以前回答网友的提问时,回答过内功的感受,今天从新整理出来,形成太极内功,进行单独发表。

原则上说,练太极拳的内功感受是随着练的程度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

就说松肩坠肘吧

当肩关节开始松开,就会慢慢的觉得手臂发沉,并且慢慢的膨胀,感觉如同手臂绑着沙袋,随着肩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沉重感就会越大,做动作时就会感觉沉重、很累。

在这里,尽量从上往下说,因为练出内功,也是从上往下练出来的。

注意:每一项感受,至少有3-4个月的强烈期,然后慢慢的消退,有些感受,是长期有。

1,感觉手臂开始有沉重感,并且越练沉重感越强烈。

2,感觉手臂的膨胀和手掌的膨胀。

3,某些动作,如抱球,感觉如同真的抱一个气球,两手臂之间有弹性。

4,手掌开始通红,严重时变成青、紫色,后回到红色。

5,手掌或手指,如同有针从肉里往外扎,同真的针扎感觉一样,嗖嗖的有疼感(至少要扎3-4个月)。

6,做勾手时,感觉有一个小玻璃球,随着脉搏,顺着手臂撞击手腕的脉门(也是3-4个月)

7,感觉手臂变成垒球棒子,小手臂粗重,大手臂细轻,通过环,吊在肩膀上。

8,某些动作,感觉手掌是一把沉重的铁铲子,手臂是铲子把。

9,做按时,感觉手臂里各有一个小绳,系在嗓子的左右扁桃腺上,手往前伸做按时,感觉这两根小绳在拉动扁桃腺。

由于手臂练出沉来以后,这种沉会拉动到脖子根部,就会把脖子拉长,就会拉动脖子内部的器官,那么,就会拉动扁桃腺。

10,做左輣手时,感觉手臂骨头上面的肉体,往下压在骨头上,骨头下面的肉体,会往下拉坠着骨头。

11,做左輣手时,感觉手臂在往前擦一个球的下、前的球面。

12,抱球时,感觉双臂在圈着一个球,球的后面靠在胸口上。

13,感觉穿着一个沉重的沙袋背心,脖子根部以下,往下沉、坠。

14,从肩到脊椎,之间的肉体,变成胶皮状,并且有酸累感。

可以说,有的感觉短一些,有的感觉长一些,此起彼伏,不断涌现。

身体在练出沉来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不同的感觉、感受。

1,感觉浑身绑满沙袋,感觉非常沉重,很累。

2,如同站在齐脖深的水里做动作,感觉有阻力。

3,如同浑身绑满皮筋,感觉做动作非常费力。

4,胸口中间,感觉里面长一个瘤子,越长越大,以后会慢慢的往下走。

5,如同身体像冰一样,感觉从上到下,慢慢的融化,化的部分感觉变成水,没化的部分感觉是冰,感觉冰在托着水,并逐渐的向下融化(气练出来了,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这一点可参看,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6,跨关节逐渐的练开了,逐渐的感觉胯部的滑动性增加了。

7,做动作时,感觉肢体一下子就滑动到位了。

8,感觉肚子会随着动作转。

9,脚下的踩劲特别大,感觉能把地下踩一坑。

10,腰胯漆脚没磨好的地方,感觉坐汽车里,走在一些警示线的地方,有一种咯咯愣愣的颠簸感。

11,练开跨时,感觉跨部向外又酸又胀(开跨必须有这种感受)。

12,感觉腿和跨,如同一个要散架的凳子,身体坐在凳子上忽悠忽悠的练拳(中正安舒)。

13,腰与跨,如同两跨之间是一口锅,腰裆感觉是一把铲子,往前去的时候,如同用铲子在铲锅里的菜(腰裆的铲劲)。

14,后座时,感觉坐在一个鸡蛋粗的木棍上,非常稳当(骨头的支撑)。

15,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感觉有球的存在,根据动作的不同,球的形态不同,位置也不同。

16,开跨后,感觉以跨尖为支点,能感受形成的杠杆力。

17,开跨后,腰、跨、裆的旋动,能感受形成的螺旋。

大致练出上面说的这些,说明太极内功练出来了,差一条,都说明练得不全面。

说明一下

有的人手臂练得好,有的人腰胯练得好,有的人棚劲练得好,有的人练得粗一些,有的人练得细一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差别的。从感觉上说,也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些东西必须练出来,比如说身体整体的沉重感、太极气功,太极球等等,只有练出这些才能代表太极内功。

第14篇:心得—太极拳

每个人开始学太极拳,老师一定教诲要放松,但是因自己思维方式不同,不能很好接受,甚至怀疑太极理论的真实性,往往产生不用力、劲等怎么能把人轻松的扔出去,所以在练拳时手臂用着僵硬的力,结果造成全身紧张,各关节转动不圆,每个动作为了好看而故意摆姿势,从练拳劲路上分析产生了断劲,和外家拳没有什么两样,与健身和技击不利。

首先,学拳开始,动作要规范,每一势要做到位,通过摆好姿势检查脚手是否和身体正中线方向(鼻尖)一致,看能不能产生的合力为原则,通过把脚手骨骼调节顺,便于保持攻防最佳间架。在此基础上注重以外形带动身体转动划圈,注意外三合的协调配合。

其次,当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外三合基本能协调配合后,意念开始以身体带动外形练拳,手臂等上肢意念上要慢于身体,身体通过节节贯穿保持气血传递,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有蠕动感,使身体的每一个局部都能够转动,手落下时自然松垂,如衣服架上挂了一件服装,袖子下摆自然,如无垠树上挂着三尺罗衣,随风荡漾。手臂上摆时,手指向上,手臂尽量和身体中垂线保持平行,身体以脊柱为轴保持左右对称,上下协调,能通过身体把圆圈转出来,一切动作都是为了转圈,并且通过身体传递,下至脚底甚至穿过地下循环再反传至头顶而完成身体大循环即大周天,有利于气血流畅,能很好的增强人的身体健康,对防身技击更有实效性。

最后人才能在一种自然态中练拳练功,一切功夫都体现在日常练拳当中,如拳论中云:“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如书法行书到草书的过渡,要的是一种气势,也体现了拳道的一种艺术,从拳道之小道而得大道。在实战中,一切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不和对方有一丝的抵抗,一有对抗就转动变化,而意识始终在先,始终在松空中控制对方,才能做到发放人随心所欲。

练武术练的是对自已身体的敏感程度。有二层意思:1,对自己身体内部的敏感,可以灵活支配自己的肢体,2,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当受到外界打击时,身体会自发的作出动作规避伤害。这就需要大量的练习。

人是一个重心支撑体。

前不久看了一个叫功夫天下的论坛和徐世煕网站。其中有很多关于功夫和太极拳和论述,看后感觉受益很多。

关于太极拳:很有争论,自己也知道练的是太极操。徐老师的这就是太极拳的视频一下子让人明白了。棚捋挤按,以前看都不看的东西,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也说明徐老师是有很多体会的。

基本功很重要,招式是下架子,必须要靠基本功才能发出来。这些基本功包括:力量,速度,稳定性。最起码的练习:站桩,俯撑之类。不管练什么,基本的东西都要有。

有了点进步,别显摆。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没功夫,别人会忽略你。别给自己找麻烦。

第15篇:太极拳论文

梁大亮

十年后,太极拳会怎样?

——对太极拳的一些反思

前段时间听某人说,他亲耳听到日本人说“十年后,太极拳在日本肯定比在中国发展的好。”虽然自己没有亲眼见过太极拳在日本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但作为一名已经毕业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来说,作为一名中国青年,听到这番话,心里不禁感到辛酸,虽然对方不是在示威,也没有任何敌意,只是在阐述一个他们眼中的“事实”,但不免为我们的太极拳打抱不平,可是我们不能只是无谓的哀叹,作为一名太极拳的教学和推广者我们要反思,我们的太极拳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将从两个方面谈谈我对太极拳发展推广的一些看法认识,即太极拳本身和受众这两方面。

首先,中国人看待任何问题都是从自身看起,这一点我也不例外,在感叹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为何在外国更吃香的同时,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好好审视一下太极拳应该是自身哪里出了问题或者说存在不足。印度的瑜伽,西方的普拉提,肚皮舞风靡全中国,全国各地的健身房开展的如火如荼,而同样具有健身效果还是土长土生的太极拳相比显得逊色多了,(这里的逊色是指在社会上的感染力)任何事情不可能凭空发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我们应该通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那么我认为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还在太极拳自己身上。

一是太极拳本身就很“复杂”,这个复杂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即肢体动作复杂,一些基本手法和步法就对习练者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更别说更复杂的套路练习了;还有就是太极拳包含的文化复杂,这里的复杂是真正的复杂,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奥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这些复杂性就造成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浮躁的人们不可能静下心来去学习太极拳,即使是都知道太极拳对健康很有利,人们也不甘于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这项不能迅速见效的运动上。人们浮躁的心态对什么都渴望急于求成,累了宁愿去KTV唱歌放松,胖了宁愿去跳健美操减肥,有点儿时间了宁愿去健身房练练器械或练练瑜伽,肚皮舞以完美自己的身材,提升自己的气质,这些当今社会的普遍心态对太极拳一点优势都没有,注定了讲究节奏缓慢的太极拳无法跟快节奏的社会保持一致;二是太极拳在推广中教授者太保守太传统了,这跟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有关,保留传统特色是很重要,但不能一直传统啊,到最后自己的传统是保留了,可外面的人都不知道,这种传统又有什么意义了。在所有的太极拳教授中老师都说气沉丹田,除了内行人之外,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知道丹田在哪里,老师也会说相吸相系,对拉拔长,这些专业的语言听起来是很专业,但在普通人眼里就会变成很悬乎的词汇,他们会觉得太极拳很神,很深,就会觉得自己一时半会儿肯定练不好,确实也是,太极拳一时半会儿是练不好,但这种心态就会打消练习者的积极性,对于一项看不到成果的事件,人们都不会太有动力去做了,这是现在人的普遍心态。那么我们为何不学学印度的瑜伽了,同样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瑜伽就能口语化的表述每个动作,把动作都程式化了,我们太极拳为何不能把专业词口语化了,例如气沉丹田改成把嘴闭上,把气吸进肚脐眼儿下方,用腹部进行呼吸(可能这种表述不准确,只是当时的个人想法)。同时也可以采用1-2-3-4的节拍把动作划分,可能有人会说太极拳的练习讲究气的运行,这样的节奏会把气给打断,那就不是太极拳了,但我们谁又能保证没有这样的节奏所有的太极拳练习者又能做到气的运用了。我认为这都得经历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的过程。

其次,在谈了太极拳本身存在的问题后,我要谈谈太极拳传播的对象—受众即太极拳习练者,毫无疑问,太极拳的传播对象是人,那么我们就质疑了,同样是人类,为什么日本人就敢说十年后太极拳在日本发展的比在中国好了,这个是要我们中国人去反思的,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

一是跟中国现在的大环境有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在不断的追求物质财富,以求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和健康追求在中国还没达到主流追求,可以说是还很少,相对而言,日本人的经济状况比中国人民要好,所以经济条件允许他们在这方面的投入,所以开展的范围较广,这也可以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了太极拳发展的好坏与否,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越来越好,那么太极拳是否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这就不得而知了。这又要从下面这个角度分析。

二是中国人民的思想有所局限性,由于受小农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自祖先到现在都有一个观念,就是所谓的“谦虚”,即总是认为自己的不是最好的,别人的才是最好的,从而导致了太极拳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得不到珍惜,而对外面传来的瑜伽,普拉提,健身操等一拥而上,视为珍宝。同时,日本人之所以能说出此话,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说明日本人非常的认真,他们在发现了中国太极拳的价值后,就认认真真的利用,这一点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综上所述,对于太极拳的发展推广,我从以上两个大方面做了思考,即太极拳本身和受众,但这两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那么这中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需求和被需求的关系,要想太极拳发展的更好,那么就要解决这个对立的关系,只有使这个对立达到了统一,才会促进其发展。那么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就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方法手段,那么这些方面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所以说我们作为一名民族传统体育学推广者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那么作为我自己,我会努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每一件事情。对于题目所疑问,十年,太极拳会怎样?我也无法做过多预测,我们只能脚踏实地的走好现在的每一步。但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第16篇:原始太极拳

原始太极拳

预备式

面向正南,如受场地所限,面向其他方向也可以。身体直立,两肩下垂,双手五指并拢,略靠身体,垂于两侧。掌心向内,头要正。两脚跟不要过分并拢,脚尖外展。眼平视(图1)。

要领:身要放松,表情要自然。意念要静。身体各部分要求简括为:头顶、颈竖、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提肛。

第一式

九转还阳功

1.托天抱目:双掌外旋,从身两侧直臂缓缓上抬,于头顶上方掌指相交,掌心斜相对。抬头上视劳宫穴。同时双脚跟提起,重心位于两腿中间(图2)。

双掌外翻,徐徐向身两侧下按,还原成预备式。如此反复上托下按九次。

要领:双掌上抬,观想托住蓝天向上,双手上合有如抱住明月。上托时自然吸气,使日月精气从劳宫穴灌入,顺手三阴经,沿任脉下行达丹田。按掌时呼气.并使日月精气内转,周流四肢百骸。

2.揉太极:右手搭在左手背上,轻轻按在腹部。先顺时针揉9圈.再逆时针揉9圈。眼平视(图3)。 要领:要意守丹田,自然呼吸,手上提时吸气,下落时呼气,动作要轻柔缓慢。

3.拍太极:右手搭左手不变,双臂撑圆,前伸上提与心平,然后下拍腹部,如此反复前提下拍9次(图4)。 要领:要用意不用力。

4.灵官护法:从预备式开始,双手臂上提前伸,与肩同高。掌心相对,掌指朝前,眼平视(图5)。 要领:伸掌时吸气,做到内静外动。

双臂伸直,水平向身两侧平展。掌心向前,掌指朝外(图6)。

要领:双掌平展,自然呼气。引气由丹田上升经手三阴三阳经贯充两掌,意念切忌过重。

双掌上翻,屈肘后抱。掌心轻堵耳门,以略听不见外音而准。掌指朝后,四指扣在风池穴上,双肘尖朝前。眼平视(图7)。

要领:两手动作要同时进行,肘朝前时,不要耸肩。尤其肩部要放松,心要静,意守丹田。 继上式不停,肘向身体两侧展开,再向身前并,还原成图7姿势。如此反复展收9次(图8)。 要领:外展要挺胸,自然吸气,双掌随展放开耳门,前并时含胸,自然呼气,贯于双肘尖部。

双掌由头部两侧直臂上托,掌心朝上,掌指向后。双脚跟随之提起,离地约1寸。抬头上视双掌(图9)。 要领:掌上托时吸气,观想日月精气顺劳宫穴沉于丹田。上托动作要缓慢。

双掌翻至掌心朝下,左手四指搭在右手指上,从体前下按至腹前。掌指相搭,掌心向下。随着按掌,两脚跟落实。眼平视(图10)。

要领:下按掌两手臂要撑圆,自然呼气,意守丹田。

双足原地不动,双手分掌。掌指向前,掌心相对,屈肘上提至腋下。继而双掌内旋,直臂向前水平推出。再逐渐过渡到立掌,两掌距离与肩同宽,掌心朝前,掌指向上。眼视双掌(图11)。 要领:提掌推掌动作要协调一致。提掌时自然吸气,推掌时呼气,意守劳宫穴。

两脚原地不动,上身挺腹后仰。手型不变,直臂缓缓相随。抬头后视(图12)。

后仰至极处时,即向前直身,双掌同时从头顶上方,向身两侧弧形下按,还原成预备式(图1)。 要领:后仰时,手臂与上身保持直线,同时自然吸气。下按时呼气,意守劳宫穴。

5.摘星换斗:从预备式开始,两脚原地不动,双手握拳收于腰际。左拳变仰掌,屈肘由胸前向身右侧平插,掌心朝上,掌指向左。眼平视左掌(图13)。

要领:右小臂屈肘贴胸.眼神随掌走,插掌时自然吸气。

左手原掌型不变,经胸前向身左侧平云,再屈肘收回左肩处。左掌再水平内旋,掌心朝上,掌指向右,缓缓上托至头上方。右眼上视左掌背。与此同时,右手变俯掌下按(图14)。 要领:平云、内旋、上托动作要连贯,上托时自然呼气。

两脚原地不动,上身向右屈,左掌随身尽力向右压,右掌也随之下按。眼向右平视(图15)。 要领:屈身前,先吸气,随压掌自然呼气。压掌的程度要尽力而行,按掌和侧压掌动作要协调一致。

上身先向右转,再向前俯身。左掌随之由身右侧下按至右脚前,掌心以略离地为适。右掌同时屈肘后伸.掌背贴后腰命门处。眼视左掌(图16)。

要领:向前俯身拱腰.双腿站直,开始练时要量力而行,不得勉强。左掌下按与右掌后伸要协调,下按时自然呼气。

原身形不变,左掌心向下,由左向右弧形转动至左脚前。再由左脚转至右脚前。眼随掌动(图16)。 如此反复做三次,还原成预备式。

要领:转掌时要拧腰转胯,以身助手。从右向左吸气.从左向右呼气。全部“摘星换斗”的动作要连贯、舒展。 6.摘星换斗右式

动作要领均同前述,唯方向相反(图

17、

18、19)。

第二式

倒拽九扭

从预备式开始,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屈膝提起向前蹬出,与腹同高。同时双手握拳收于腰侧,拳心朝上。眼平视(图20)。

要领:蹬腿时脚尖要上翘.腿伸直,上体正。

左脚落地成左弓步。双拳空握,左拳屈肘向前勾出.与口同高:右拳同时前伸,置于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向左。眼视左拳(图21)。

要领:左弓步与勾拳要同时完成,弓步后腿要蹬直,后脚不能拔起,上体中正。勾拳要沉肩坠肘,右拳眼一定要置左肘尖下。

随上动,上身尽力前俯,左手型不变,右拳从身右侧直向后撩,拳心向前,拳眼向左。眼下视左拳(图22)。 要领:前俯时步型不变,与后撩要同时进行。意念中用鼻吸地气,缓慢、柔和地沉于丹田。 两足原地不动,向上起身,右拳由后屈肘收于腰侧,左手型不变,眼视左拳(图23)。 要领:右拳回收成立拳,拳心贴于腰侧。自然呼气,将体内浊气全部呼净。

倒拽九扭右式:动作要领均同前述.唯方向相反(图21~27)。 第三式

三盘落地

从预备式起,双掌从身两侧直臂缓缓上捧,至头百会上方,向内屈腕,双掌心朝下,右手指搭左手指,眼上视掌心。然后,双掌型不变,随身下蹲,经体前下按掌,双掌距地面1寸许。眼下视掌背(图28)。

要领:上捧、下按动作连贯不停,按掌时两臂要撑圆。捧时自然吸气,按时呼气.观想五脏之浊气,顺劳宫穴排出入地。

第四式

旱地拔葱

两脚原地不动,双掌前分,外旋至两脚侧成半握拳,拳眼朝前,随起身而上提。眼前视(图29)。

要领:两膝略弯,两臂撑圆,上身不要前倾,呼吸任其自然。意念上观想,分掌就是拨土,心轻堵耳门,以略听不见外音而准。掌指朝后,四指扣在风池穴上,双肘尖朝前。眼平视。握拳是拔葱上提。

第五式

双手推山

双肘外分,肘尖朝外,两拳相对。两小臂同时震肋,两拳收于腰侧,拳心朝上。眼平视。 要领:肘外分时自然吸气,震肋时呼气。

双拳变掌直臂前推,与肩平,掌心朝前。两膝略弯,身下蹲成马步,眼平视。然后双掌变拳,收回腰间再变掌向前推。如此反复三次。

要领:推掌时,两掌与肩宽,高度与肩平。收拳时自然吸气,前推时自然呼气。 第六式

左右换掌

从预备式起,左手成立掌,屈肘上提至胸前,掌指向上,掌心朝右。右掌同时收于腹前,掌心贴在下丹田位置上。眼视左掌(图30)。

右掌先向左肘下插,再向右前翻出,左掌屈肘附于右肘旁,双掌心朝上。同时右膝上提向右前蹬出,与腹同高。眼视双掌(图31)。

右脚向前落地,双掌同时下翻,掌心朝下,向身左后双握手,重心后移左腿成左仆步。眼视双掌。右脚再向左撒步,右掌上提,左掌护腹(图32)。

要领:提掌、翻掌、踢腿、捋手动作要连贯协调,呼吸自然。 图

32、33为左式换掌,动作要领均同前述,唯方向不一致。第七式

铁扇关门

从预备式起,双手握拳收于腰际,拳心朝上,左膝上提向正前蹬脚。眼前视(图34)。 要领:重心落于右腿,上身要稳。踢腿时呼气,运气于左脚掌,随踢从涌泉穴放出。

左脚向前落地成左弓步。双拳变掌,上提至胸前齐向前插。掌心朝上,掌指向前。眼视双掌(图35)。 要领:上提时双手要屈腕、并紧。插掌与落步要同时进行。插掌时呼气,气贯十指。 双掌内旋,掌心朝前成立掌,再向身两侧平展,掌心向外。眼平视(图36)。 两掌再直臂前合。如此反复动作三次(图35)。 要领:平展要挺胸、拔背、塌腰,手臂与肩平,合时要含胸拔背。平展时自然吸气,合时呼气。

第八式

青龙探爪

从预备式起,左脚先向左开半步成马步式。双掌外旋,从身两侧经胸前向内划弧,下按至两膝上。双掌指斜相对。眼视前方(图37)。

要领:开步、按掌动作要协调连贯.呼吸自然。马步要低,上体要中正。

两脚原地不动,左掌内翻,掌心朝上,经胸前弧形上提,至左腋下时向左平插。掌指向左,掌心向上,高与肩平。身随左转,眼视左掌(图38)。

左掌屈肘经胸前向右推掌,高度与肩平。掌心向外,掌指向上成立掌。同时向右拧腰,身随之右转。眼视右掌(图39)。

要领:向右拧腰转身。下盘必须稳定不变。插掌时自然吸气,推掌时呼气.意念上想着气从劳宫穴放出。 两脚原地不动,左掌经右肩处向下按在右膝处,再屈臂向左斜挑肘,肘尖略高于肩。眼视左肘(图40)。 要领:按掌时自然吸气,挑肘时呼气,观想气从肘尖部放出。上身不要前俯,下盘要站稳。 左掌向上向左平翻出掌,高度与肩平,掌心朝上,掌指向左。眼视左掌(图41)。 要领:翻掌要先正身、坠肘,用抖劲翻出。

图42~45为左式青龙探爪,动作要领均同前述,唯方向不一致。

第九式

凤凰展翅

从预备式起,双手握拳收于腰际,左腿提膝,向前蹬腿,落地成左弓步。双掌变仰掌,掌指朝前,两掌并拢与心平,向身两侧平分,过渡成立掌,高与肩齐。向前俯身拱腰,右掌下按左脚里侧。左掌反臂上撩,掌指朝上,掌心向左。眼下视右掌(图46)。

要领:俯身时后脚跟不要拔起,蹬腿时身要稳,脚尖要上翘。蹬腿、俯身、按掌、撩掌动作要配合协调。按掌时自然吸气。

身形不变。左掌由上向下按掌至左脚外侧.掌指向前,掌心贴左脚;同时,右掌直臂反向上撩。眼视左掌(图47)。

要领:按掌、撩掌同时进行,与拧腰转身协调一致。左按掌时自然呼气。 图48为右式凤凰展翅,说明要领同前述,唯方向不一致。

第十式

左右削掌

从预备式起,先做图37的动作,再做图38的动作(说明参照前述),然后左掌经胸前随俯身向右下斜削至右脚外侧,掌心斜向外。眼视左掌(图49)。

要领:上述动作要连贯,俯身拱腰与削掌配合一致。重心略偏于右腿,削掌时自然呼气。

两脚原地不动,左掌向左肩上方平挑掌.与肩同高时向内逆缠,左肘前抬,高于肩部,经头后向上向前从体前下劈掌,落至腹部,掌指朝前,掌心向右,眼视左劈掌(图50)。

要领:挑掌转身时,应以腰为轴转动。劈掌时上身要正,下盘要稳。挑掌时自然吸气。劈掌呼气。 图51~52为右式削掌,动作要领均同前述,唯方向不一致。

第十一式

仙人作揖

从预备式起,双掌先外翻,从身两侧上抬至头顶上方,两掌指相搭,右掌指压左掌指,随向前俯身,经胸前下按到两足前。眼视双掌(图53)。

要领:双腿要并拢站直,上捧掌吸气,下按掌呼气,观想气由劳宫穴排入地下。 手型不变,随直身上提至头上方时,双掌同时上翻,上身与双掌尽力右倾。眼视双掌(图54)。 手型不变,身,掌回中后,再向左侧倾。如此反复3次(图55)。

要领:身体不可前俯后仰,整个动作要以腰带肩,以肩带掌。提掌时吸气,向右摆时呼气;再回中时吸气,左摆时呼气。动作要缓慢、均匀。

从身向右摆时即向右转腰,向身右下侧俯身拱腰,双掌型不变下按,至右脚外侧,双掌心略贴地。眼视双掌(图56)。

要领:按掌时腿要伸直,脚跟踏实,勿掀起。

两脚原地不动,双掌由右经双脚前弧形左转至左脚外侧(图57),再向右转。如此反复三次。 要领;转时吸气,返时呼气。

收式时要先起身,手型不变,两臂撑圆,经胸前向上至头顶处时,双掌于身两侧直臂下落,还原成预备式。 第十二式

抱头观天

从预备式起,双掌屈肘上提,左掌向前,右掌向后直臂平插。掌心朝下,眼视左掌(图58)。 要领:擂掌与拧腰转体要协调,预备式时吸气,插掌时呼气。

双掌屈肘抱于头顶,左掌心扣在百会穴上,右掌压在左掌背上。此手型不变,由身右侧俯身下蹲,再向下向左弧形拧腰转头,到右肘朝下,左肘朝上时止。眼由下向左上斜视(图59)。 要领:抱头时自然吸气,转身上观时呼气做右式时唯方向相反。 第十三式

童子拜慈航

由预备式起,双手后背,在身后合什。眼平视(图60、61)。

要领:图60是正视图,61是后视图。合什时双掌紧贴后背,自然吸气。全身要放松、要静,同时观想慈航道人,他是道教传说中的神掌、法术无边。

双掌下旋,掌背贴予腰两侧,再下插至胯处,随蹲身和向身两侧展开,掌心朝上,掌指斜向后。眼视前下方(图62)。 要领:身体要极力下蹲,但不要过于前俯,自然呼气。

向上起身,双掌由身后弧形向胸前上翻:双掌指相对,掌背朝外,两臂撑圆与肩平。眼平视前方(图63)。 要领:下蹲时起身动作要缓,呼吸自然,思想要静,无杂念。

双掌慢慢回拉,掌心距胸l寸距离,此时双掌由下外翻,掌心朝外向前推。眼平视(图64)。 前推回收,如此反复共做三次。

要领:前推回收不得耸肩,要沉肩坠肘。回收时吸气,推时呼气。

双掌由下向内翻腕,屈肘收回胸前,手背相贴,掌指朝上,成外合什。再经体前上举过头,双掌内翻,掌心相对成内合什。眼上视双掌(图65)。 经体两侧直臂下落,返回成预备式 。

要领:合什的双掌不要过于紧贴,内、外合什动作要连贯,不可中断。

第17篇: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论文

东洋哲学的重要概念即把太极思想引入的拳法,从而形成现今太极拳的雏形。例如:形意拳,八卦手掌并列为内家拳的代表性的武术而闻名中外。太极拳在中国国内爱好者居多,在保持健康、长寿的同时,用以格斗和护身术,替代作为健康锻炼的人也很多,大多数中国市民喜好聚集在清晨的公园里练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在岁月的进程里,逐渐形成了林立的拳种流派。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的近现代化的发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其的诸多思考,其间, 发展走向一直就是主线。虽然在对待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上一直没有定论,但毫无疑义,拳种作为武术母体的组成元素,它承载着武术文化实体的继承与发 展,是现代武术发展的根本所在。 武术传播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恒久的课题,一部武术发展史也是一部武术传播史。被称为第一大拳种的太极拳,在近现代的传播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 成功,但其中太极拳流派之间的传播状况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此我展开关于我的太极拳论文研究。

以武术·战斗术被继承的太极拳被称为传统拳。但是,近年来,以传统拳头为基础的制定太极拳也存在。以避免混淆,通常被称作“民间太极拳”。从启示开始,套路,推手,散手和前进一般为太极拳流动过程,虽然每个门派之中学到的太极拳技法不尽相同,但是总体可分为:轴衬,缓慢流动而悠闲的动作,在正确的姿势和身体的运用下,而掌握的战斗技术。但是实际战斗中不是缓慢动作,而是熟练敏捷强有力的。其次,套路中“新架”被称为快动作, “新架”的对比的悠闲动作即是“老架”。另外,推手的练习,注意套路的正确性并与对方保持适当的接触技术(稠连黏随)・让方感受能力(听劲)等武术・战斗术的深度。从启示开始与推手套路是一车两轮,缺一不可,假设推手都不做的话,真正意义上不能被认为是传统太极拳。

太极拳的兵器应用,也可细分为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春秋大刀、枪等武器术等,满足不同环境,时机和兴趣运用。然而一般地太极拳,并不是武术,而是健康体操的一种。太极拳作为武术锻炼是,第一要务是在各派流传的传统套路基础上,结合编辑委员的考察后看情况被整理为太极拳健康体操,或作为简易化太极拳等。

关于太极拳的历史,元代,张三丰去武当山少林寺武术修行,修行时道教的阴阳五行思想和吐納法被孕育和接纳。并且,张三丰在中国其他的传说也传言他是长生不老的神仙,但关于这个说法是传说中的领域,现实中没有出现。诸事为了明证学术的态度,去考证学之祖黄宗羲写下的王征南墓志铭,张三丰为内家拳法的首创人。拳法的细节,黄宗羲的儿子的黄百家“内家拳法”一书中均有记录。另外,武当山的内家拳被认为拳中代表。

其他的历史,明代河南省温县常阳村(现·陈家沟)强制迁移的陈一族家传武术,陈先生9世纪・陈王庭通过各种各样的武术要素组合,而构建。其后进入清代末期,陈先生14世·陳的徒弟的楊在北京普及太极拳理论。因此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重视。现今,陈家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为首的各种门派均存在。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健康效果很早就被人所熟知,但其学习并不是很容易,也不是每个人能掌握其精髓的。因此,中国政府、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传统拳头的健康效果上,计划编策学习新的太极拳。经过著名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的套路编写,1956年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太极拳)就制定了。这是一个制定太极拳的开始。制定太极拳这个名称本来就是“国家制定的轴衬”的意思。

关于太极拳的分类,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分为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创编有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现将五派太极拳按起源先后分类如下:

一、陈氏太极拳:主要为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二.杨氏太极拳: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三.武氏太极拳: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四.孙氏太极拳: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五.吴氏太极拳: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大架式: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二.中架式: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三.小架式: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我对太极拳的感悟:太极拳初衷是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其实,从表面上看起来,我国的太极拳运动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也的的确确被弘扬得热火朝天,轰轰烈烈。但是,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透过这种表面现象去仔细地看看其内在的本质,就会发现太极拳的这种现状是令人着急的,也是令人十分忧心的。首先,从学练太极拳的群体上来说,多为离退休的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中年人,青少年则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数青年学生也抱以随便学学态度,或者为完成学业任务来学习。上述中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毫无武术基础,所以他们练拳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随心所欲地练,根本就无法按照拳术本身的规格要求去做。这就使得我看到的好多太极拳习练者几乎都是近乎站着练拳,并且是一举动周身皆错,这些“满身皆错”的练习者,练习时间一长,便自然而然地又成为别人的“老师”与“教练”,如此以讹传讹,错上加错,形成太极拳错误传播中的恶性循环,只能是越传越错,越练越糟。并且有些人一听到年轻人练太极拳,就满脸疑惑:你也练太极拳啊?潜台词是说,你还没老到学太极拳的地步吧?而有些年轻人,即便是向往传统武术,一听到太极拳就摇头,太极拳有啥好练的?这些现象,无疑都是由太极拳定位不明确造成的。所以,走向国际,在未来的潜在学员心中,要为太极拳找到一个准确的、与众不同而又当仁不让的定位,就显得十分的紧迫而重要。试想,这是太极拳的最终完整发展吗?对于太极拳还有很长的道路要去追寻,在此我就略些皮毛的向大家阐述,希望引以为戒,有所提升,改善。

论文总结:太极拳是一种个人、生活和成长艺术实践,在不同的“风格”中有明显的发展。陈、杨、孙、的打拳风格目前被接受为标准,正统的形式,也有一些在这些风格的变化,革新。太极拳的历史和现代的推广发展,对各种风格的演变,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我认为太极是一种活的艺术,不可能是有限几代人可以理解。太极拳深受人们的喜爱,西联的人数也占很大一部分,因为它不仅集竞技,技击,健身于一体,还在技术技法中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太极拳术的博大精深的精髓。

当人们能生活在和平与安宁的时期,也就在这些时代,人们创造了太极拳,并寻求生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方式。在此我祝福每一个练拳人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从拳理、拳艺上得到最佳的收获。为了能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太极拳是一个强身健体的优秀运动,希望广大青年人都能加入太极拳的健身行列,提高我们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太极拳继承和发扬下去。

第18篇:太极拳理论

武术理论课

林新利

1.武术概述 1.1什么是武术

武术是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1.2武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武术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一招一式,都有着深刻的文化的底蕴。武术的产生是在原始的劳动和获取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狩猎是原始人群的主要生产活动。在狩猎中,人们不仅依靠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动作,而且还利用武器做出劈、砍、刺的动作。这些动作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攻防格斗技术,这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卫活动。这些在世界上的其他的国家都曾经出现过,如:击剑、泰国拳。但是从原始的格斗发展成为搏击、舞蹈成为一体的,只有中国的武术。这是在中国的传统的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

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就是把武术编成舞蹈来训练士兵。当时的五行说、八封说,为以后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后来的形意掌、八封掌就附会了前两者的学说。。

秦汉以来武术逐渐由单纯军事技术向竞技方面发展。出现了“角抵”、“手搏”等形式的武术竞技比赛,武术体育性质明显。汉代是武艺大发展时期,已出现了“武艺”名称,并形成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象形拳术开始在汉代出现,已发现有模拟动物或吸取动物动作特点并结合攻防方法的拳种。这对后来象形拳、形意拳等拳种都有深远的影响。

隋唐武术总体上看有以下三个特点:1科举制促进了练武活动,武艺出众者如“猛殿之士”、“矫捷之士”、“疾足之士”大量出现,并出现了职业教习武艺的人。民间武术蓬勃兴起。2.在武器上“废长兴短”、“以铁代铜”,是武器发展的大转折时期。步骑兵大发展,战场上的戈朝逐渐被淘汰,剑作为军事技术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演练仍发展着。高超的剑术套路技术在唐代很受欢迎,舞剑还有音乐伴奏。这对后世套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枪术的发展也较快。3.武术的体育性质更加明显。相扑、角抵、手博有了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武术源远流长,宋代是形成的重要时期。唐代以前的武术和武艺混相,到了宋代就开始明显地分枝,标志着武术的形成。具体表现在:1武术作为社会的娱乐活动,已独立地存在。2.社会上已有了以表演武艺为生的专业艺人。3.武艺有实用的“教法格”图像,武术有固定的表演旁路。

元代由于戏曲发展的需要,武术被搬上舞台。“十八般武艺”名称开始出现。元初在《敬德不服老》中写道:“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蹈书看得来滑热。”武术的套路被舞台艺术化,但在手到、眼到、手眼相随的配合上,身法以及套路演练技巧都有所发展提高。

明代出现了许多有关武术的著作。武术专著有程宗配的《耕余剩技》、戚继光的《拳经》和《纪效新书》、高颖的《射学正宗》等不胜枚举。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过去历代所未有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在技术、技击与健身方面的发展。拳术在明代始有内、外家之分。

清朝,有人根据练功特点,把武术简单地分为内家、外家;也有人把佛门所谓“在家出家是也”而分内家、外家(《少林拳术秘诀》)。此外,还有南派、北派之说,即把长江一带

架式小而势紧的拳术称南派.把鲁、豫一带架式大而势宏敞的拳术称北派。也有按山川进行分类的,如武当派、少林派、蛾眉派;按流域分类的有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拳派等。以上分类尽管混乱,却反映厂清代武术流派的繁多。清代较大的拳系有几十个,一般流行的套路多达几百种,流派特多。其中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封掌等。

清代开始形成整体观的武术理论。不少拳术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来研究人体运动的内在联系及运动规律的,长期以来指导和推动着武术的发展和提高。如长拳中的“八法”,讲内外结合,“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太极拳讲“意、气、力”三者合一,形意拳讲“内三合”、“外三合”。

清代的武术名家层出不穷,如陈王廷、甘风池、杨福魁、孙禄堂等,他们有高深武功并对武术事业有杰出贡献。

陈王廷是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原是明末的一名武将,明朝灭亡后,他回到老家河南温县陈家沟,潜心研究武艺,并以教授子孙习武为乐。 在研究武艺的过程中,他以戚继光的《拳经》为研究对象,经过不断地汲取,他创编了十三势、炮捶、长拳等,后来与王宗岳的《大极拳论》的理论相结合,演化成今日的大极拳。以后又从戚继光的三十二势中吸取了二十九势,刨编成太极拳套路十三势五路、炮捶拳一路。陈王廷编的太极拳结合了导引、吐纳术,并运用了经络、阴阳学说,成为独树一帜的拳种。自陈王廷创编了太极拳后,陈家沟陈氏世代练习太极拳至今;现在,太极拳运动已在国内外得到普及,被众多的群众所喜爱,它的保健医疗作用,逐渐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太极拳的创编和演练,丰富了武术的内容。

甘风池是清代雍正年间的一个武术名家,他善长内外家拳法和剑法。他的力气很大,能把石头握成粉末。有一次,甘凤池外出,看见两头公牛在路中央顶撞,过路的人都被拦在一面过不去,但是人们谁也不敢去拉开那两头牛。甘风池见状,大步向前.只见他左右开弓,用力—推,两头牛都被推到路边的水稻田中,因为陷的太深,两头牛都不能动了。牛的主人又央求甘风池帮他把牛拉出水田。甘风他二话没说,手抓牛犄角竞一把把它从水田里拽了出来。还有一次,甘风池到山东济宁游玩,当地一位武林高手,听说甘风池武艺高强,便设盛宴招待。见面时,他乘甘风池弯腰施礼致敬时,用腿从甘风他的头卜飞快一扫,而甘风池好象一点都不知道。等到酒席散后,那人便得意洋洋地讥笑甘风池。正在这时,甘风池派人给他送来一个小包,他打开一看,里面是两小块青白绸科。他很奇怪,不知是什么用意.经人提醒,发现这两块布料和身上穿的夹裤的两种绸料是一样的。急忙察看,发现自己的裤挡上有一个洞。到这时,他才明白,原来甘风池在他抬腿时,已迅速地抓下了他裤挡上的两块布而自己竞全然未知,反而讥笑甘风池,方知甘风池的功夫是何等高深。这时,他心服口服地

拜甘风池为师。

杨福魁又名杨露禅,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他自幼酷爱武术,因仰慕陈式太极拳盛名,十岁那年就投奔到陈家沟——太极拳的发明地,想和陈王廷第十四世孙陈长兴学习太极拳。但因当时武林中守秘成风,自家拳术均不传外人。杨露禅在陈家学武数年,都学不到其精粹之处。一夜,他心情郁闷到院中散步.听到隔壁传来习武之声,他便梢悄队墙隙中愉看,原来是陈长兴在月光下为陈家侄辈教授太极拳的攻防之术,杨露禅大喜。从此后,他每天深夜都偷学太极拳技术,然后自己再仔细揣摩动作,独自刻苦学习,数年之后,武艺大有长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杨露掸竟然把陈氏予侄一一击败.陈长兴见状大惊,同时更为杨露掸的聪颖和毅力所感动,于是将自已的全部技艺都悉心地传投给他。杨露掸更是如免得水.太极技艺日进千里。杨露掸在陈家学习艺成之后,仍不满足,开始游历名山大川,寻访高于,切磋技艺。由于他武艺高强,好战必胜,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来到北京,担任了京师旗营的武术教官,由于他武德高尚,技艺高超,许多王公贵族的公子也纷纷前来求教。杨露掸不仅熟练擎提了陈式太极拳的技术要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苦心研究.根据一般群众练武的特点,删改了陈式太极拳中的发劲、腾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创编了一套架式舒展,结构严谨,动作简洁,速度均匀,似行云流水,柔中寓刚,富有独特风格的杨式太极拳。

孙禄堂是一位形意拳大师,同时又是孙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孙禄堂自幼喜武练武,跟随师父(形意拳名师郭云深)习武甚为刻苦,每回都是师父纵马驰骋,他在后面手揽马尾紧随奔跑,一日百余里,练就了惊人的速度。后又投师八封掌名家程廷华门下学习,不久又尽得八封掌奥秘。

孙禄堂集三种拳派精华于一体,练就了一身惊人的绝技。1939年,年已古稀的孙禄堂,受聘到江苏省国术馆任馆长。在开学典礼上,学员幻请他表演一下,孙老一得长露说到:“好,就在这大厅里,你们一起来促我,摸到我衣服的,算他胜。”只见一百多名学员立即向他身边涌去。孙老身穿长衫,在学生的人隙中飘来飘去,好久,众人都累得气喘吁吁,始终没有摸到他的衣服,这一下,一百多名学员佩服得五体投地。孙禄堂虽然武艺甚强,但十分讲究礼仪,一生崇尚武德,他常说,要以德服人,不要以力服人,练武术必须讲武德。孙禄堂不仅武德高尚,更有很高的民族气节。

1923年,一位日本武士道大力士板垣,来中国与孙禄堂比武,扳垣说,他不信中国的太极拳能以柔克刚,而且要用硬功撅断孙禄堂的胳臂,气势非常盟张。比武一开始,板垣象只恶虎一样扑向孙禄堂,但连孙禄堂的衣服都碰不到,更别提伤到孙禄堂了,这时板垣气得哇哇大叫,恼羞成怒,竞象野兽般以头撞向孙禄堂的胸部,孙禄堂稍一闲身,扳垣一头按向书架,书架应声而倒,他半藏身子埋在书堆里,只得服输。他们高超技艺,大长了中国人的志

气,他的武功也因此逾震海内外。

清朝的著名武术家,还有单刀李存义,义侠大刀王五等,都是一代武林大侠,这里不再一一详述了。

民国初年,习武开禁,拳技之风蓬勃一时。当时以技击名展天下的是秘踪拳创始人霍元甲,该时期,民间出现许多拳术社、武士会、武术会,其中以上海的“精武体育会”员为庞大。它在许多省设分会,并传播到香港、东南亚一带。

国民党统治时期,l927年“中央国术馆”(1926年,改武术为国术)在南京成立,后来相继在24个省市建立了国术馆,中央国术馆曾于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过两届国术比赛,进行了拳术、长兵、短兵、散手等比赛。还组织过一些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活动,如1929年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1936年中国武术旅行团访问东南亚等。同时,该时期还举办过各种形式的短期训练班,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出版了不少书籍。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武术走向了世界。198

7、1989年先后两次分别在日本、香港举办了亚洲武术锦标赛,并多次派出武术专家出国交流和传授技艺。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1年10月,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表演和比赛。中华武术己开始走向世界,名扬天下。 1.3武术分类

按照运动的形式武术可以分为三大类:

1.3.1搏击运动。它是两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练习形式。目前包括的有:散手、推手等。我们比较熟悉的散手的平时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打沙包,打树桩,打手靶、脚靶和摔打布人。

在比赛的过程,散手运动员共分几个级别:散手运动员按体重分为9个级别:48公斤级(48公斤以下,含48公斤),52公斤级(48公斤——52公斤),

56、60、6

5、70、7

5、80、85公斤级。散手实战中主要的战术形式有几种:散手实战中的战术形式主要有直攻、强攻、佯攻、迂回制长、制短、多点、重创、突袭、反击、下台、边角、体力、心理战术等。

推手:是两个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挤、靠、按等方法,寻机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以此来决定胜负的项目。

1.3.2套路运动。套路运动是指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缓慢、刚柔、虚实等矛盾的运动的变化的规律编成的整套的练习的形式。套路与搏击的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主要的目的是在于练习,为搏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的相克相生的哲学观。套路主要包括的有: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

1.3.2.1拳术。这里和前面的散手不一样,散手是由两个人来进行的,而拳术只是由一个人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拳术有很多种类,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等。不仅可以用来强身健体,而且这些是搏击的基础的动作的构成。

1.3.2.2器械。指手持武术兵器进行练习的套路运动。目前最常用的器械是刀、剑、枪、棍。作用是

1.3.2.3集体表演。练习时可以变换对形,也可以采用音乐伴奏。要求队伍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1.3.3功法运动。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例如,长时间站马步桩以增强腿力等。 2.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2.1武术的特点

2.1.1寓技击于技术之中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将技术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套路运动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型动作有所变化,但在动作方法上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 2.1.2内外和

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讲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法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2.1.3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分别适应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的需要,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也较低。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 2.2武术的作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祖国之瑰宝。历史发展到近代,随着火器的兴起,武术和冷兵器退出了战场,武术逐渐演变成体育项目,武术作为体育项目的作用还是很突出的,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重视。1.改善和增强体质 武术运动具有强体健身的作用,近年的研究证明,武术运动对人体外部形态和各内部器官都有良好感响。它不仅是形体上的锻炼,而且可使人的身心得强更全面的锻炼.经常练习武术的人有助于人体身高和各部围度、宽度、厚度,以及体重的均衡发展,获得健美的体格。同时还能提高人体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改善骨骼的结构,提高弹跳、耐力、速度、力量、柔韧和灵敏等各项素质。练习武术还能够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内脏器官系统的机能状态,起到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的作用。尤其是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息,改善

机能,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是十分有益的。 2.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 火器早已替代了冷兵器,武术从整体上退出军事技术体系,形成一项体育运动后,武术的攻防技术发展成了体育化的武术对抗运动,以及人们自卫抗暴的防身术。通过习武,不仅可以掌握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持之以恒地练功,还能增长进攻劲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若系统地训练,还可掌握防身制敌的本领。3.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 武术的学艺和练功,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还需要常年不懈,坚持有恒。这不仅能培养坚韧不拨、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良好手段。历史上岳飞抗金兵、戚继光抗侵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十三棍僧救唐王,以及近代霍元甲拳打东洋人等感人至深的故事,都充分表现了武侠们高尚的爱国主义和匡扶正义、扶危济困、除景安良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运用武术救国卫民,抵擒外侵的美德,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学练武术的时候,应该用这些英雄事迹,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武术在长期的传习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要求习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培养武憾是武林界的传统。武德教育作为培养共产主义精神道箔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练武习信可以培养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武术运动能使人获得美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享受。这种审美价值,产生于技击美和技艺美融合的武术美。武术的技击美、以人们对武术攻防功利的认识为基础,通过实战搏斗动作的攻防实效和套路演练动作的攻防含义表现出来。人们在观赏武术格斗运动时,从双方表现出的勇敢、力量、合理的攻防招法以及健壮的体魄中获得美感,直至为胜利者欢呼,为其体能和技能倾倒。古籍中记载有很多上至帝王,下及庶民喜好观赏武术格斗运动的事迹。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武术格斗运动的观赏兴趣,表明武术的技击美,自古就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武术的技艺美,是充分发挥人体运动能力,表现出的武术姿势规格美和运动规律美。动作符合规格标准和运动规律的程度越高,技艺美的程度也就越高。在武术套路运动中,还通过传神、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加强武术姿势规格美和运动规律美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武术技艺美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人们对武术美认识的深化,对武术审美价值的利用,促进了习武者和民间武艺人对武术美的追求。加快了武术脱离军事技术,形成一个运动项目的步伐。完成了体育化进程的武术运动,审美价值进一步提高。武术自身合有的那些能激起观赏美感的审美因素被逐步固定下来,武术的技击美相技艺美融合一体。人们观赏武术,能从形神兼备、以形传神的武术演练中,感受到武术的神韵美;从立身中正、三尖相照、六合相应的姿势中,感受到武术的和谐美;从动静相间,刚柔相济等“反向相求”

的技法中,感受到对比美;认在运动中求平衡、在平衡时求运动的运动中,感受到动态平衡美;还能从武术搏斗中,感受到健力美、自强美;从以巧打拙、以轻克重的技巧中,感受到武术的技巧美;从“告己从人”、“非遇甚困则不发”、“点到为止”等要求中,感受到习武者的深邃涵养。人们对武术美的感受,使其审美需求获得了某种满足,从而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对武术美的感受,还能诱发和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积极求胜的斗志,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此外,武术中包含了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哲学、宗教、教育、中医。因而青少年练习武术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还有,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可以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式。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指,武术将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学习内容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4.学习武术的方法

4.1学习并求握一定的武术知识。通过学习,了解一些武术基本理论知识,例如:什么是武术;武术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武术的特点和作用,练武术的意义,所学的拳术或器械的特点和运动规律等,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对武术具体技术的习练大有益处。当对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时,可以认识到武术这一中华民族瑰宝的伟大性,从而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有利于我们很好地树立学习目的,当对武术的特点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时,可以便我们了解到武术区别于其它项运动的独到之处及锻炼价值,从而坚定刻苦练武的信念。

4.2、一定要掌握握看图学武术的能力。对于自学武术的青少年朋友,书就是不说话的老师。武术的技术动作在书上都是用图解来具体说明的。所以说青少年朋友要想自学武术,首先学会省武术图解,这样,才能很好地展开自学。

4.3、全面锻炼,善抓重点。初学者,必须注意全面锻炼,但要善于抓住重点。一般说,身体每—部位的练习,都有简单省时、锻炼效果好的方法。这些内容,按顺序进行练习,无疑是一种既简单、效果又好的手段。但随着功夫不断长进、练习内容愈来愈多,就可以在其中选择较为突出的交叉绕环为肩臂练习的重.这祥即符合素质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保证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新的内容。

4.4、多动脑,勤思考,认识运动规律。自学武术,切忌一味蛮干和急躁冒进,每一动作都要边学习边用心思考,直至弄通它的要领和含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动作。同时还要注意摸索运动规律。如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左右交替进行的,而我们往往习惯一边的

动作。认识到这些,我们就应适当多练些不习惯的另一边动作,这样既促进了身体的均衡发展,也符合运动的规律。

再如,我们做腾空飞脚时,自己党得动作更绩和技术要求都做到了,弹跳能力也不算差,可就是完不成空中造型,究竟是什么原因呢7其实道理很简单,熟练程度不够,机体能力发挥得不充分。前者需耍的是练习数量,要通过“量变”而达到”质变”,从掌握动作要领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后者需要的是完成动作的方法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在起跳腾空的瞬间.把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力量以及动作的速度、协调、内在的精神意识都集中体现出来。这些显然不是几日之功所能做到的,但我们决不可怀疑自己是否具备这个能力,拳谚中有“拳打千遍,身法自然”的说法,追求打拳时的身体自然尚需干遍演练,那么,耍追求动作在空中的优美造型,表现出高水平、高质量来,又何尝不能打上“千遍”呢? 此外,还应注意有同伴一起练习时要多进行交流,遇到有习武经验的人要虚心请教。 4.5、制定练习计划。这对自学者来说,很有必要,可防止盲目性并能督促自己练习。制定计划时,要符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在练习基本功和基本动作阶段,主要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时间。对于青少年朋友来说,一般是早、晚和课余时间为宜,时间长短可根据个人体质、课程安排、生活环境等具体情况来合理安排。每次练习最好能保证在1—2小时之间。其它时间,如节、假日,课间,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在做整体计划时,都应有所考虑,并在不影响工作、学习的情况下,安排适宜的练习内容。(2)内容和进度。根据安排好的时间,确定练习内容,开始时,可试验一个阶段,检查一下自己的接受能力和运动时的身体反应。本着前面讲到的原则、要求,在学习内容、练习组数、进展速度、运动量等方面,力求做到切合实际,以取得更好的练习效果。(3)采取的方法及要求。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是比较多的,比如,可以边学边练,可以早上以学为主,晚上以练为主;也可以划分学习阶段和训练阶段。在手段上可以学会一动作,精练一动作;也可采用“循环练习法”。总之要求准确掌握动作,不断巩固提高。随着练习的不断深入,计划也应有阶段性,练习内容、数量、方法和要求也要根据情况变化而更新。开始时,练习内容少,要保证一定的运动量就需要靠增加密度来提高运动的强度。增加了新的内容之后,运动且也需随之加大,这样各方面的要求就提高了一步,内容;数量、方法及要求就应在计划中进行合理调整。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组合动作和基本套路之后,就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套路学习了。

4.6自学武术的步骤 第一步,从基本功入手。基本功是拳术的基础,“打拳先练功”,要练好拳术,必须先从基本功入手。一般基本功以柔功为主,增强力量的功法为期。通过有针对性的选练.获取必要的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以保证学练动作时肢体屈伸能到位,不感到吃力费劲。学练兵械还应以拳术为基础练习。专门基本功是所学拳械自身的基本功。通过练习能

了解该拳械最基本的运动特征,具备学练该拳械员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力。例如,学练长拳,先应学练“长拳四功”(桩功、腿功、腰功、臂功);学练形意拳,先应学练“形意三桩五拳功”;学练八势摹,先应学练“八卦转旋功”;学练太极拳,先应学习“太极桩功”等等。学练兵械,同样要先学该兵械的基本功(包括握待方法和基本器械方法)。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射箭高手,他们百步穿杨的高超射术,是与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射艺的基本功训练分不开的。“纪昌学射”的故事,大家或许听说过,相传纪昌决心学射,想成为一名射箭高于,就拜在飞卫的手下为徒。师傅飞卫说:你在学射之前,首先要练习眼力,等眼力练习好丁我再教你射技。纪昌回到家中,想来想去,想到一个好办法。就是当他的妻子织布时,他就躺在织布机下,用眼使劲盯住来回穿梭不停的机梭,每天坚持练习,二年之后,能达到锥至眼前而眼不眨。纪昌很高兴.马上拜见师傅,告诉师傅,然后要求跟师傅学射,飞卫这时又对纪昌说,这还不行,你现在还需要你把小的东西看得很大。做到这一点后,你再来找我,纪昌遵照师命,用牦牛的毛将虱子系住悬在窗记上,每天用眼看,历经三年后,在纪昌的眼里虱子相车轮一样大,看其他的东西都象山丘一样,这时纪昌张弓搭箭,一筋射出,正贯虱心,而绳子不断,飞卫得知后,高兴地说;“你得到了射箭的真谛啦。”同学们,你们看当时的人们是多么重视基本功训练,而现在有些同学在习武时,不能持之以恒,殊不知,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台为将来高难度动作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基本功练好了,再学习套路自然就容易,而且扎实,否则,充其量也只是徒有外表的花花动作。

第二步,学练基本动作和典型动作,选练武术功法。在第一步学练的基本功内容中,往往已包含了一些基本动作和典型动作。此时要扩大学习面,将欲学拳械(或套路)中带有技法规律性的动作、反复出现的动作、运动特点突出的动作抽出来,先行学练,为全面学习铺平道路。如学练目的以掌握得斗技能为主,应结合技法需要选练相应的功法。例如学练擒拿者,应练卷棒劝、上罐功等,学练散打者,应练靠臂功、拍靠功、吊袋功等,以增强击打能力和抗御能力。

第三步:进行套路的整学零练,了解动作的攻防含义。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可以较快地学会拳械套路,转入难点动作练习、组合动作练习、分段练习,逐步向整套练习过渡。同时,通过“拆手”、“喂手”等方法,了解动作的攻防含义,体会动作的攻防用法。

第四步:进行武术套路训练或格斗训练。学练武术必须按步骤循序渐进,不能越过某步骤去体会自己知识技能水平还不及的技法,也不能越过某步骤去学练自己技能、体能还不胜任的动作。急于求成,会使动作走样,甚至引起运动损伤。此外,在学习时要注重学会武术共性的技法规律和系统知识.此时的练是为学会。在练习时,耍注意集中训练内容,突出个性特长,形成擅长门类相绝招,此时的学习,是为了纠及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学习时,运动

负荷要适量,以能保持良好的神经兴奋状态为佳。训练时,运动负荷应大些,要不断增加运动负荷,锻炼提高技能和体能能力。

5.练习武术须注意几个问题:一些同学,开始自学武术的积极性很高,可是,学了二招三招,却又觉得学武术太难,却步不前。这是由子他们不了解学武术的根本途径所致。根据历来学武术的经验,青年练武须注意以下问题:

5.1目的要端正。学武术是为了强健身体、决不应将武术作为打仗斗殴的资本。5.2、如果有条件,要找老师指点。武术千百年来由老师口传言授,代代相传,因此,要想得到武术的诀窍奥秘,最好要请有直功又有武德的老师指点。大家在自学武术时,肯定会遭到许多疑难问题,无法从书上得到答案,尤其是初学阶段练基本功时,有了老师指点,就能很快掌握动作要领,并能防止偏差,可以事半功倍。当然,在老师的指点下,看些武术图解等指导书就更好丁,更何况“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另外。在自学了—段时间后,应当诸有经验的教师对所学的动作和套路加以纠正。

5.3、要下苦功夫。“拳不离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说学习武术贵在下苦功夫并天天坚持。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日曝十日寒”的锻炼,无论是对增强体质还是对提高技术,作用都不大。 :

5.4、要循序渐进。一般的学习步骤:先练基本功,再练单个动作,进而练组合动作,最后才练完整的套路。先练简单的套路,再练复杂的套鲍。先练拳术,后练兵器;。先练短兵器,后练长兵器。先练单器械,后练双器械。先单练,后对练。

5.5、要遵守武德。我国传统的武德,强调尊师重道、敬长爱友、济危扶因;反对恃强凌弱、争勇斗狠。学习武术,不仅要发扬这种高尚的武德,更要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遵守社会主义法纪。

5.6、防止伤病。出现伤病,不仅打乱了自学计划;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同学们在武术练习时,要做好准备活动,不能蛮干硬拼,安排好运动量和强度,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6.武术图解知识与方法

6.1武术图解知识 武术图解包括文字说明和插图两部分。文字说明是讲解动作过程和要领的,插图是描绘动作姿势和身体各部位运动路线的。它具有以下规律。

1、运动方向 图解中的运动方向是以因中人的身体(躯干)为准,来定位的。图中人的身前为前,身后为后,右侧为右,左侧为左。此外还有左前、左后、右前、右后之分。同时运动方向也随动作(躯干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有转体时,以转体后身体的位置再定前、后、左、有。有些书籍也用东、南、西、北的写法表示方向。这和看地图的方向一致,即左西有东,上北下南。用这种

方法定位,就有变换方向的问题,但首先要定好起式时的方向,一般是面向南。总之,武术动作很多,也很复杂,身体变化也大,但始终以躯干姿势来确定方向,不受头部和视线的影响,这样方向就不会搞错。

2、动作路线 图中一般用虚线(„>)或实线(—)表示该部位肢体或器械下面的行进路线。箭尾为起点,箭头为止点。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左、右或者上、下,一般左虚右实。也有动作都用虚线或实线表示的或者上虚下实,但其作用相同。各种虚线或实线所表达的意思如下:(1)直线,表示肢体或器械直线运行。(2)弧线,表示肢体或器械弧线运行。(3)平圆线,表示肢体或器械与地面平行绕圈。(4)立圆线,表示肢体或器械与地面垂直绕圈(5)环转线,表示肢体或器械过程中有圆转轨迹。(6)曲转线,表示肢体或器械曲转绕行。(7)交叉线,表示动作肢体或器械交叉运行。(8)螺旋线,表示连续统环的动作如绞剑、绕枪等。(9)旋转线,表示身体统垂直轴旋转,一般在人体腰部或头领、头顶标画。(10)连续线,表示连续运转、起落、有转折的动作,如垫步、击步等。

3、往返路线 武术套路由若干段(趟)组成,每段的行进方向一般是一致的,单数段向左(以起式时定位),双数段则转回来向原来的右。有转身动作,在转身后仍向原来的方向前进.较为复杂的套路每段的前进方向经常变化,但总方向是一致的。

4、写法顺序 文字说明中,一般先写下肢动作,再写明运动方向,再写上肢动作,最后再写目视方向或部位。特殊情况下,则以身体各部位运动的先后顺序来写。文字说明中,写明“同时”时,不论先写后写的身体各部位都要一齐运动,不分先后。一些动作不写“同时”,也要适当考虑。因为武术讲上下相随,一动无不动,停无不停。另外说明中的“左(右)”写法,是指左右互换,或左右均可的意思。

5、动作要领 在一些图解中,动作的后面附有动作要领、要点之类说明。它是提示该动作的要领或中心问题或应该注意之处,是完成动作和提高动作质量的关键,应仔细阅读,认真掌握。

6、插图 图是每个动作的开始姿势、结束姿势以及动作过程中的分解姿势的动作外形的描绘。它包括根据固定拍摄角度的正面、背面、侧面图。附图是起补充作用的,可以使读者从不同角度更清楚地看明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和运动路线。

7、名词术语 为了使文字解释简单精练,图解中运用许多名词术语来说明该动作。”武术动作名称多以下肢的主要动作结合上肢的主要动作而命名。如“马步冲拳”、“弹踢冲拳”等等。还有一些根据动作形象命名,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等等。动作术语是约定俗成的叫法,如马步、弓步、穿掌、弹踢等等。了解一些武术的名词术语的含义,再看图学习,就容易多了。

6.2看书学武术的方法 看图学武术时,一般通过准备、学习、充实、提高四个步骤:

1、准备阶段:书本上图解的武术技术动作,是按照武术图解方法描述的,文字解说中使用术语较多。因此,欲照书本图解学武者,需先要学习武术图解的基本知识,学些基本武术术语。然后‘翻阅选学书籍的目录,看其中有无关于图解说明的内容,如有亦须先看懂。经过这番准

备;再开始依书上的图解摹习动作,就容易了。2摹习阶段:摹习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摹会一式,再摹下一式,不能贪多图快。摹习时,先看前一图和紧挨着的下一图。前一图是动作开始时的形象,下一图是动作终了时的形象。然后看标在前一图上的动态线,这些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由前一图形象过渡到下一图形象的肢体位移情况。看“动态线”时要看清是左手还是右手,是左脚还是右脚发生位移,看清位移的方向和路线。把图象和动态线看清楚后,再看文字解说,注意看清肢体位移的动作路线和行进方位,行进过程中肢体自身有无转旋,动作有无方向变化。有变向者;要记准变向的方位。此后,再按照图解顺序摹习动作,如果动作过于复杂,可以先摹习上肢或下肢动作;也可先摹习左侧肢体或右侧肢体动作。等各部动作单独摹习会了,再串联为完整动作。如果是与同伴一起习练武术,可以在看清图象和动态线后,由同伴读文字解说,自己按照图摹习。如无同伴帮助,也可将文字解说制成录音,替代同伴口读的作用。摹习时,还应注意由前一图至下一图是否是一个完整动作。凡一个完整动作披分解为几图者,逐一摹习会后,要连贯一气地完成,中间不能有停顿。

3、充实阶段:摹习只学得了动作的外形,还需自学有关拳理,以理论指导带动实践,使动作做法符合所学拳术的技法原理,体现该拳术的攻防持点、劲力特点、节奏持点和风格特点。一般方法是阅读有关专著,集阅同类文献,逐步积累知识,加深认识。

4、提高阶段:自学者应该创造条件多观摩他人练习同类拳术(或观摩影视)。通过观摩,对照检查自己是否学对了。观摩时.首先看动作规格和神态;然后看动作衔接的转换方式,再看全套动作的行进路线和布局,还要看清拳术的节奏处理方法和总体运动待点,以观摩借鉴,纠正自己自学中的误解和不正确的动作。如果有条件和机会,可以请有关专家、教练等.当面加以指导,这对技术的提高大有益处。

6.3看书学武术的注意事项

1、通过图解学武术动作和套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反复练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才能逐步掌握武术图解知识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2、遇到复杂动作时可先学下肢动作、再学上肢动作,然后将上下协调配合起来。

3、初学时一定要固定方向,不要经常变换练习方向。因为动作不熟练,变换方向会打乱方向感,不易回忆初记忆。

4、学习时、可以有二人或三人一组合练。由一人看图解,一个做动作.一人检查,然后相互传授,或者大家边看、边练、边议。这样能相互纠正错误,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和速度。

5、动作要点“要领”是提高动作质量的关键,要认真领会加以掌握,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6、如遇一个动作有多个图或写明(上动)不停时。要完整练习,不要停顿。

7、图中人运动方向与看图人运动方向一般是相反的,学习时要加以校正,可以用将图中人背对自己的方法校正,这时两者运动方向就一致了。

8、武术中对眼法的要求很多,而图解中,通常只写定势时的眼法要求,很少写运动时的眼法变化。这要在学会动作之后的练习中

特别注意,做到眼随手动(运动时)、目随势注(定势时)。

9、有些书上的插图并没有将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路线全部标明。因此,要详细阅读说明,以免漏做或错做动作。

10、整套学会后反复巩固,并按照要领提高动作质量,体会套路的特点、风格、韵味。不要停足不前。

第19篇:太极拳理论

长拳简介

长拳即传统北派武术中一部分拳术。查拳、华拳、炮捶、红拳均属长拳之列。古代也有专称长拳的拳种。现代新编国标武术长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拳种,在武术运动中影响较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国标武术长拳吸取了查、花、炮、红诸拳种之长,把长拳类型的手法、手型、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动作规格化,按照长拳运动方法编成各种拳械套路。它的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是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之一。长拳适合于青少年练习。从编排上看,它既有适合于基础训练的一面,又有适合于竞赛、提高的一面。它的内容包括拳、掌、钩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还有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伸屈、直摆、扫转、击响等不同组别的腿法及平衡、跳跃、跌仆、滚翻动作。

主要内容

长拳内容包括基本功、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分为两种:

技术要领

长拳在技术上有八点要求:①姿势。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直腰,敛臀,上肢舒展、挺拔,下肢稳定、匀称。②动作。在做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时,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③身法。要把躯干活动和吞、吐、闪、展、冲、撞、挤、靠等攻防变化紧密结合起来。④眼法。要做到手眼相随,手到眼到,通过眼神把一招一式的内在意识充分表达出来。⑤精神。要全神贯注,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的气概。⑥劲力。要有刚有柔,要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发劲时有爆发力;要以意识支配动作发力,并以气息配合,做到内外合一。⑦呼吸。讲究提、托、聚、沉四法。跳跃时用提法,静止性动作用托法,刚劲性动作用聚法,由高到低的动作用沉法。⑧节奏性。在演练中,快与慢、动与静、刚与柔、起与伏等多种矛盾的对比越鲜明,越突出,节奏性越强。长拳动作舒展,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都有较高要求。同时,由于长拳动作大多是用大肌肉群来进行活动的,要求肌肉活动量大而且迅速,需氧量较大,因此对提高心肺功能也有良好作用。

特点

长拳的特点是在出手或出腿时以放长击远为主,其动作撑长舒展、筋顺骨直,有时在出拳时还配合拧腰顺肩来加长击打点,以发挥“长一寸强一寸”的优势。套路动作数量和趟数一般较多,长拳中也间或使用短拳,但整套动作是以长击动作为主。长拳的基本技法规律包括:顶头竖脊,舒肢紧指(趾);形合力顺,动迅静定;以眼传神,以气助势;阴阳相依,相辅相衬。另外,古时太极拳的别称。

发展简史

太极拳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道家理论等都在太极拳中有体现。太极拳的定名、成型、传播靠的是杨露禅。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创,而是前人不断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也有人称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目前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为人所知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了,而这个陈式太极拳和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是否一致,以及陈长兴后陈家沟武术传承则是一件悬案了。

主要流派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基本动作

太极拳以“?、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八种劲法中,?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劲交叉向外?出,则称为挤劲。?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含胸、转腰、坐胯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扌郑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含胸、拔背、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1----起势

要点:头颈正直,下颚微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2----左右野马分鬃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3----白鹤亮翅

要点: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4----左右搂膝拗步

要点: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时与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

5----手挥琵琶

要点: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

6----左右倒卷肱

要点:前推的手臂不要伸直,后侧手臂也不可直向回抽,随转体走弧线。

7----左揽雀尾

要点:向前按实,两手须走曲线,手腕部高与肩平,两肘微屈。

8----右揽雀尾

与“左揽雀尾”同,左右相反。

9----单鞭

要点:上体保持正直,松腰。定势时,左肘略下垂。繁掌时不宜太快或突然翻掌。

10----云手

11----单鞭

同上

12----高探马

要点:向前穿推之掌高不过眼,后掌收在小腹前。

13----右蹬脚

要点:支撑腿微屈,以保持重心稳定,上体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腕与肩齐,右臂右肩上下相对。

14----双峰贯耳

要点:两拳经两侧向前上方横打,高不过头,低不过口,相距约一头宽,拳眼斜向下,两臂如钳状。两肩要沉,两肘不可扬起。

15----转身左蹬脚

要点:支撑腿微屈,以保持重心稳定,上体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腕与肩齐,左臂左肩上下相对。

16----左下势独立

要点:右腿全蹲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左腿伸直,左脚尖向内扣,左脚尖与右脚跟踏在同一直线上。

17----右下势独立

要点:左腿全蹲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右腿伸直,右脚尖向内扣,右脚尖与左脚跟踏在同一直线上。

18----金鸡独立

要点:无论挑掌或撑掌,都要成弧形;支撑腿稍屈站稳,另一腿大腿提平。

18----左右穿梭

要点:1) 落脚转身撇脚2)抱手收脚3)上步错手4)弓步架推掌 5)转身撇脚6)抱手收脚7)上步错手8)弓步架推掌

19----海底针

要点:1)向前跟步2)坐腿抽手3)虚步下插掌

20----闪通臂

要点:1)起身提手收脚2)上步翻掌3)弓步推掌

21----转身搬拦捶

要点:1)后坐转身扣脚握拳2)摆脚搬拳3)收脚摆手 4)上步拦掌5)弓步打拳

22----如封似闭

要点:

1、)插手翻掌2)坐腿收手3)弓步前按

23----十字手

要点:1)坐腿转身分手2)回身两手下落扣右脚 3)收右脚、两脚成开立步4)两手举抱

24----收势

要点:1)翻掌分手 2)垂臂落手 3)并步还原

太极拳概述、技术分析及其训练

太极拳的定义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而命名的传统拳术。也称十三式。

它是武术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拳种。太极拳的起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太极拳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她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礼物。我们相信,太极拳将会成为二十一世纪全世界重要的健身时尚项目。

太极拳的健身机理

(1)螺旋式的缠绕动,动作呈弧形,极符合经 络学说的原则。

(2)结合了导引、吐纳术,在练拳时配合呼吸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从而增强了内脏锻炼。 (3)练拳时,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进行,达到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对人体和谐与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

基本姿势:

胸、背---含胸拔背 腰、臀---松腰敛臀 裆、胯―圆裆松胯 膝---伸屈自然柔和 脊---要求尾闾中正

身法:

头顶---躯干----会阴(始终一条垂线),脊椎自然弯曲形成中正,其目的是以腰为轴,保持平和正。

将躯干、四肢划分为上、中、下节

步法:

进退------虚实分明

虚实变换------平稳,而不是突变

进退原则-------进跟、退尖 迈步------弧形、如猫行

手法:

臂运行------弧形或圆形

动势------以手领肘-----以肘领肩 停势前------以肩催肘------以肘催手

手法------欲往前先往后,欲往后先往前

眼法:

1、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一起俱到、一起俱动,形神合一。

2、意念:全部过程,用意念(想象)引导动作。入静----排除干扰

3、呼吸:要求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自然呼吸-----拳式呼吸,两则结合。

劲力:

要求“用意不用力”,避免使用僵劲、拙力。内劲 :意识引导下,动作和顺产生的一种轻灵而又沉着的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力量。柔中寓刚,棉里缠针

太极拳技术训练:(三步走)

技术要领:

1、基本功:太极桩、开合桩、升降桩、

虚步桩、行功

2、基本动作:倒卷肱、搂膝拗步、野马分鬃、云手、金鸡独立、蹬腿、揽雀尾、十字手

3、套路技术训练:重点组合、分段、整套训练。

训练阶段:

第一阶段:规格(端正、稳定、舒松、轻柔)

第二阶段:规律、特点(连贯、协调、圆活)

第三阶段:练意、气、劲 (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劲力完整、意念集中、以意导动、呼吸自然、配合动作)

太极拳易犯错误:

1、动作规格差。

2、劲力僵硬、断劲、松软飘浮。

3、上下肢不协调、脱节、未以腰为轴、没能手到脚到。

4、连接不顺达、转接生硬、动作忽块忽慢。

5、意识不集中,呆板、故作姿态。

对策:

1、在规格上下功夫:身型、功架、手法

2、先松-----顺------形似------神似

3、配合练习,掌握规律

4、心静状态下培养节奏感-----行云流水。

教学目的:

太极拳的定义、起源、健身机理等理论学习和掌握,介绍太极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特点,技术要领、技术要求、基本技法、运动规律,以及太极拳技术训练三部曲、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思考题:

1.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2.太极拳与推手的内在联系。

第20篇:太极拳心得

老 年 大 学 是 我 家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青年是多梦的季节,老年是圆梦的岁月,我出生于五零后,刚退休,就开始在老年大学开办的太极班里,学习自己喜欢的太极拳,在太极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学到了一定太极知识,使我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和充实了生活。

老年大学太极班真好,在这里有管理负责的班委,有教我们打拳的太极老师;有教我们唱歌的老师,在这里我交了很多朋友,处处感受着老师对学员的关心,学员对学员之间的友谊,我今年正好是花甲之年,但我觉得自己还不是很老,因为我们相聚在”求知、交友、健康、快乐”的大家庭里,好像已失去的青春又回到了身边。

在几年的退休时间里,我深深的爱上了太极拳,它是个可以让人探索一生都不会厌烦的功夫,也是一种既神秘又普通的拳术,在老师一招一式的演示、讲解下,自己认真观摩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和观看太极拳的有关光碟,再一遍一遍按照老师教的每一个动作练习、感悟太极的精髓。太极班用健康、快乐的生活成为我们老年生活的主流,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受益匪浅。我要真诚的说一声:感谢您----我的太极老师!

在这里,我们的信息不再闭塞,我们的思想不再陈旧,老年大学用文明滋润着我们的思想和心田,使我们接收和提高了与时俱进的理念,让文明、健康、和谐的风气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拥有了平和的心境,使我们的夕阳之路越走越宽。让我再一次深情地说一声:感谢您----老年大学!

太极班学员--------冯其姝

二0一四年九月八日

太极拳策划书
《太极拳策划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