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短新闻教案[版]

发布时间:2020-03-03 19:51: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学过的《新闻两则》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引出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新闻标题比较特殊,在快速阅览中可以迅速提取本篇新闻的中心内容。

导语也是概括新闻标题的主要内容,但较之标题更为细致,较之主体略显简洁。 导语与标题的区别在于,标题更倾向于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导语更倾向于提炼文章的中心内容。

二、整体对比

将《别了,不列颠尼亚号》与《香港回归》作一个对比。

《香》一文零度写作,完全客观描述事实。《别》则是用一个旁观者,亲身经历者的角度与感受去写。 具体表现在:

1.标题。标题表面上是查尔斯王子与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实际上是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2.暗示性线索。(时间为明线)其一,事件线索,三次降旗,第一次是港督旗帜降下,标志再也不会有港督来港。第二次是每一天的降旗,暗示香港回归祖国。第三次是子夜时分的降旗,标志英国的彻底撤离。以回家探亲的撤离为举例,体验其中的感情。

其二,地点线索。视角从港督府到“威尔士亲王”军营,再到英军添马舰营区。最后到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上,最后远至南海至消失。作用:作者作为一个“目击人”亲自一步步将英国殖民者送离香港,更加突出英国撤离的悲伤与国人的喜悦。以送爸妈上班为例体验。 3.讽刺意味的语句

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3),停泊在„„日落仪式的背景(5),“威尔士亲王”(6),“从海上来,从海上去”(最后一段)

三、观看港督离港的视频

四、思考一个问题:有这么一则新闻,标题是:苏格兰将脱离英国,英国面临分裂局面。事实是苏格兰享有投票权去决定是否留在英国,是合法的,这样的标题有什么作用?(留给下节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下午4时30分

告别仪式

第一次降旗

晚7时45分

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

子夜时分

交接仪式

降旗与升旗

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第二课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1.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3.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刚刚学完《别了,“不列颠尼亚”》,它在选材方面特别新颖,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当时的美国也引起极大轰动,还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

二、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兰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

三、课文讲解

1.看了视频和课文以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可怕、惨绝人寰、恐怖

2.作者又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如何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②“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③“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④“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⑤“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⑥“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4.文章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呢?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明确:“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5.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明确: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恐怖以及法西斯的暴行。

6.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告诉人们的?

明确:一开始,作者就通过震撼人心的议论写出了布热金卡这个地方充满恐怖、阴森、惨绝人寰。接下来,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资料,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后面的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这些地方多么阴森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来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7.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明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四、总结

历史不断发展,岁月可以冲淡一切,但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也是不能忘记的。虽然二战早已经过去,但“奥斯维辛”仍旧在默默地提醒着人们:忘却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

短新闻教案

短新闻教案

短新闻(教案)

短新闻教案2

13《短新闻》教案

短新闻

短新闻

现场短新闻

《短新闻》学案

高一语文短新闻教案3

短新闻教案[版]
《短新闻教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