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在德国研究会第13届年会上发言提纲

发布时间:2020-03-01 23:52: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在德国研究会第13届年会上发言提纲

中 德 关 系 回 顾 与 展 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顾俊礼

一、德国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

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当代中国同世

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该报告公开宣告我国外交策政的宗旨:“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2003年10月, 中国政府出台了第一份,《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确定了对欧盟

政策的三大目标:①互尊互信,求同存异,促进政治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②互利互惠,平等协商,深入经贸合作,推动共同发展;③互鉴互荣,取长补短,扩大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和谐与交流。

德国是政治上正在崛起的大国,在中国对外战略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国外交

部政策司2004和2005年出版的《中国外交》明确提出,要“与在欧盟国家发展对华关系方面一直起着领头羊”作用的德国构筑稳固关系。

1、德国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巩固国际战略平衡、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

股上升势力。

2、德国是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国际政治民主化、主

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联合国权威的战略伙伴。

3、德国是中国构建与欧盟稳定关系的“领头羊”。

4、德国拥有雄厚的资本、成熟的管理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德经济互补性很

强。德国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借用的重要力量。

总之,中国在实施自己的外交战略中,可以在上述几个领域与德国合作或借重德国。中德两国保持和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二、中德关系发展的特点

- 1 -

1、经贸关系是中德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支柱。

中德关系不同于中法关系,后者偏重于政治。

(1)中德建交背景: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后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2月2日对中国的成功访问,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微妙变化。毛泽东对及时发展中国与日本、联邦德国关系作出重要指示。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公报只有一句话,没有所谓的“台湾条款”。日本、美国与台湾关系的特殊性。

(2)中德双边贸易是欧盟成员国中最多的。

1972年中德建交时双边贸易只有2.75亿美元。2009年双边贸易:亿美元,是1972年的倍,相当于与英、法、意三国贸易的总和,等于欧洲2F国对华贸易的1/4;年均增长20%左右。

(3)德国是欧洲各国中对华技术转让最多的国家。

(4)德国是欧洲各国中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

(5)到2008年底,德国是欧洲各国对华提供发展援助最多的国家。

另外,还有科技合作、教育(400对高校)、留学生:中国3万多,德近3千。14所孔子学院。省州和友好城市:52对。

2、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增强,关系定位提升。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除邓小平外历届中央常委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访问过德国,长期保持部长级以上人士年均互访30多人次。建立起高层领导人之间私人友情(施密特、科尔、施罗德)。2004年5月《中德联合声明》对双边关系定位: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

3、德媒体对中德关系的塑造和发展发生巨大影响。

2005年以来,德国媒体对中德关系的影响总体看极为负面,在欧洲各国中异常突出。本质:(1)对中国崛起心态失衡,把中国崛起看成是德国或者欧洲的衰落或威胁与挑战,而不是机遇(德国版“中国威胁论”)。(2)意识形态划线,如对中国《反国家分裂法》、西藏、新疆等问题的反应。

三、中德关系的主要分歧和三次重大摩擦

1、关于人权问题

第一次重大摩擦是围绕1989年春天北京发生的政治**中的所谓“人权问题”展开

的。1989年6月5日,德对华全面制裁,1992年12月10日,德联邦议院通过同中国关系正常化决议。此外,德还经常在重大政治谈判前后搞所谓“静默外交”(递黑名单);公布死刑人数和溺女婴、堕胎,等等。

2、关于西藏问题。

第二次重大摩擦是围绕德联邦议院所谓“改善西藏人权状况决议”(1996.6.20)以及诺曼基金会举办的所谓“援助西藏独立”国际讨论会(1996.6.14)展开的。中国政府于同年6月23日决定取消德外长金克尔原计划6月24日的访华。同年9月24日 , 中国钱其琛外长与德国外长金克尔在纽约会谈。金克尔外长表示:德国奉一个中国政策,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西藏事务是中国内政。同年10月21日,金克尔访华与中国外交部领导会谈时郑重表示:德国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1996年11月18日德国总统赫尔佐格成功访华。

第三次摩擦是围绕默克尔总理会见*(2007.9.27)展开的。中国政府取消全部与德方高层的接触。经过中德两国外交部长的秘密接触,德国外交部以外交信函的形式庄严承诺(2008.1.22):承认台湾和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坚决反对台湾“入联公投”;不支持、不鼓励谋求西藏独立的任何努力。德国政府的上述承诺成为新时期巩固和发展中德友好合作关系的政治准则。自此,中德双边关系原则上已经正常化。但是默克尔总理的思想没有真正转过来,加之诺曼基金会又插手了2008年3月12日发生的西藏*,这时中德关系仍然不冷不热,直到汶川抗震救灾以及北京奥运会期间,德方对华作出了友好姿态之后,双边关系才开始回暖,中国温家宝总理2009年1月29日对德进行不到24小时的访问。访问中,双方签署了《中德关于共同努力稳定世界经济形势的联合声明》以及多项合作协议,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温总理访德使双边关系全面升温。

3、台湾问题

二战后初期,台湾当局与西德当局基本没有往来,蒋介石亲信朱家骅致信阿登纳总理(1949.10.28),企图为双方建立官方关系拉线搭桥,但未成功。处于分裂状态的德国,当时希望中国支持其统一,因此处理对台关系比较谨慎。德国统一后,德对台问题心态复杂。德在台有巨大经济利益:德是日、美之后的第三供货国,德是日、美、港、日之后的台湾第四销售市场。陈水扁当权时,德议会中的台湾小组,十分活跃,双方勾结紧密,但未成气候。

4、关于“东突问题”

慕尼黑聚集了一批流亡“东突份子”并建立了“东突总部”。巴洲政府、慕市政府对“东突”态度微妙。德媒体对“东突”的态度。

5、其它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贸易平衡问题,等等。

四、中德关系未来四年的发展趋势

1、德国的三大不适应,使未来中德关系中竞争性大幅上升。

(1)德国不适应近年来世界格局的变化。(2)德国自身对全球化很不适应。(3)德国对近年来自身国际地位下降不适应,心态失衡。

2、妥善处理好中德关系中的两个变数

(1)自由民主党参与执政并执掌德国外交大权对中德关系的影响。

正面因素:自民党人当外长近26年,对华友好;自民党重视发展经济、重视改善民生,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某些理念和主张与我国近似或相同;新一届政府工作重点是发展经济,默克尔总理强调外交服务于国内经济、强调国家利益超越政党利益。

负面因素:诺曼基金会是2008.3.14西藏*的幕后策划者与资助者(1996年所谓声援西藏国际会议);对新疆“东突份子”暗中支持;1996年诺曼基金会在京办公室被关事件,等。

(2)灵活处理所谓“价值外交”问题。

新执政联盟协议中外交政策部分三处提到价值观问题:(1)、执行与价值相联系的、利益相伴随的外交政策;(2)、坚持西方理念;(3)、与大西洋彼岸建立“西方价值共同体。”对这些说词不必大惊小怪,是欧美大国对华外交的常态。基本对策是:沉着、灵活,有利、有节,坚持打经济牌。

中德互有需要。德方有求于中方的两大利益:(1)市场利益。(2)全球治理中的合作利益。未来四年中,这两大利益不会改变。

总之,德对华政策在保持连续性的时,竞争会更激烈,自民党会搞些小动作。总体趋势: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合作与竞争都会发展与加深。

在民主生活会上发言提纲

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

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

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

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

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

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

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

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

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

在德国研究会第13届年会上发言提纲
《在德国研究会第13届年会上发言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