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发布时间:2020-03-03 13:02: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汪清三中王志辉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可以说老师是导演,课堂是舞台.要使课堂教学这一大舞台充满吸引力, 语文教师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并以感染和熏陶学生为突破口,或用深刻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或将学生引向情感体验的高潮,或运用诗的语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上注意了如下几点:

一、做好情感导控,拨动学生心弦

所谓情感导控是用与作品一致的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状态。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也说明了学生情感的导控和唤起学生情感的重要性。导控情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持久的兴趣。如光未然《黄河颂》的导引:作者笔下的黄河气势是如此的雄伟,波澜是如此的壮阔,襟怀是如此的宽广,历史是如此的悠久。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文字呢?这和作者个人的经历有关系吗?联系实际学生就会发现古往今来,黄河已成为许多文人共同歌颂的对象,因为他是母亲的象征。作者光未然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歌唱黄河成为他爱国的一种必然的表现。他将这种情绪放置到作品当中,就构画了一幅幅壮美的图画,那一连串的启发,导控,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到对作品的赏析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将学生引向情感体验的高潮

为了把学生真正引向深入赏析文章的境界,使之受到作品思想和艺术的陶冶,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利用教学艺术技巧去导演,注意对学生的激发。有时可以通过一个个小高潮逐层铺垫;有时甚至可以筑起一道道堤坎来实施情感的蓄势积累,以造出情感波涛涌支翻腾的胜景。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时。大部分学生说他们不喜欢林黛玉,因为她太尖酸刻薄,心胸太狭隘。这就表明学生对林黛玉的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了。我选取了三个片断《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黛玉葬花》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才明白“心较比干多一窍”多才多艺的黛玉在初进贾府时的处处留意处处小心是她的情境所使。她寄人篱下,远没有宝钗有母兄可依仗的后盾。在听说了“金玉缘”之后,难免要自嗟 自叹终日以泪洗面。面对处处以真心相待的宝玉,出于自身的孤苦无依,她怎能不半嗔半酸?这恰是她内心深处最最惶惑的写照。到此,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林黛玉的“酸”。当欣赏到黛玉葬花片断时,林黛玉唱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霜刀剑严相逼”不少女生居然为之泣下,完全和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交融,不禁深深的同情起黛玉的遭遇来。她居候门,四面楚歌,贾母爱宝钗之婉娈,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这邪说,而思厌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已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自然要大进谗言。而宝玉虽爱黛玉,又不能将之言于最爱之祖母。至此,黛玉悲怆的葬花词便 深深叩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深深同情起她的遭遇来。与人物产生了共鸣。

三、用诗的语言创设情境

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诗,有人浪费粮食时我们会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人不努力时,我们会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人取得进步时我们会鼓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诗句。在讲《天上的街市》时,读到牛朗织女的故事时我们可联想到“盈盈的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乡愁》中,我们迁移的诗句比比皆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学习被贬谪的古人作品时领会作者旷达襟怀时我们可吟诵“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诗的语言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加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也许是学文的,我的教学语言也充满诗意,我可以毫不费力气的把许多妙曼的文字组合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讲诗的时候我能这么说“中国向来以诗国自豪,中国古典诗词融会贯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字艺术,以它的美丽,精致、动人、缠绵、清新、深邃、意蕴深深吸引着每一个爱好诗词的读者。 。我品悟那些作者的感时之作,同情他们的遭遇,钦佩他们襟怀的博大,更长久的陶醉在那些亘久流传的诗句当中。古典诗词撷取题材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举宇宙人生,羁旅宴游,国计民生、边塞风云、春花秋月、岭云塞草、相思情爱、童真稚趣、鸟兽虫鱼无一不可入诗。诗歌风格多采多姿。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雅、王维的冷峻、苏轼的豪放、李煜的哀婉、李清照的清新,举不胜举却都流淌着诗人的才情。”在讲四大名著时我又能这么说“”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吟诵‘床前明月光’在‘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放飞希望。我们爱唐诗宋词的典雅清新,更喜欢四大名著的气势磅礴《红楼梦》让我们钦佩作者的博大,为宝黛的爱情掬一抹同情之泪;《水浒》《西游记》留给我们的是对英雄的崇拜,对正义的向往;然而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忘不掉的是羽扇纶巾、谈笑风生、运筹帷幄的诸葛亮的形象,尽管长江之水滚滚东去,但流不去的是我们对超尘绝俗的智者的景仰。

四、利用一切契机,激发兴趣

1、拓展教学时空丰富语文学习生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语文能力的培养乃千日之功。但课堂教学毕竟有限,讲完课本内容之后,很难留出很多时间给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些同学还是抱怨没有写作素材,因为没时间观察,或者不会观察,不会积累。所以,语文教学还应该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沟通、联系起来,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外,最大限度的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使课内外结合,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课内举一,课外反三,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比如,春天将课堂放在教室外,让学生体会一下《论语·先进》中孔子所描绘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乐趣。总之,不要让学生眼睁睁地看着屋外阳光明媚,而感觉自己生活在阴影之中,正在受苦受难。

另外,我还通过诗词积累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自搞论文小创作,比如说学生总结的有关乡愁的诗句,有关爱情的诗句,有关月光的诗句,并能形成小有规模的文字论述,效果非常好。

2、作业设计也要充满趣味性

总的目标:少条条杠杠,多变换面貌;少老气横秋,多生机盎然;少标准答案,多自由发挥;少就事论事,多发散思维。 ⑴ 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台湾学者黄维樑先生就经常让学生“自问自答”,自己设计题目,师生共同解答。在这种自问自答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学习要点,了解自己学习上的问题,体会解答问题的快感,培养自学能力。 ⑵ 注重作业的人文气息

受到美国某公立中学作业的启发,让学生自行编制从高祖父母开始到自己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培养学生的“寻根”意识。由此,还可请学生搜集资料,编定校史、校友史等,爱祖国,从爱自己、爱家、爱学校、爱家乡、了解自己的家庭、学校、家乡开始。

3、在翻译中找乐趣

本学期学完了诗歌单元以后,为了让学生再体味一下诗歌语言,我便找了几首英文小诗请学生做翻译练习。选择的诗歌比较简单,没什么生词,但有些哲理,同时提醒学生不必过分在乎诗中的时态问题,只要求学生翻译比较正确、语言简练即可。学生的兴致颇高,翻的情况也不错,有些同学还在翻译中加入了个人感情色彩,表现了创新意识。今后,还设想经常请学生翻译一些谚语、警句、名言。在翻译的过程中,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中英文的异曲同工之妙。 4把练字与平时书写结合

汉字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更应该写好汉字。可是,许多学生虽然练过毛笔字,但钢笔字却写得比较难看;也有的同学练字本上的字写得不错,而作业本上的字却不太美观。我想,首先应加强汉字书法艺术教育和写法指导,其次应定时开展钢笔字的评比。这种评比不只看钢笔字书法,而是将钢笔字与作业本上的字迹结合起来,由学生自己参与点评,两项皆优者为胜。这样既能督促学生认真书写,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鉴赏钢笔书法的技能,在书法艺术教育中体会汉字的魅力。 以上是我多年以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想法和实践,希望能减轻学生对语文的漠视,正如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一文中说:“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如果教师讲究教学艺术,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因人而宜,因文而宜地调动学生潜在的兴趣,学生必会进入乐学、会学的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谈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

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