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发布时间:2020-03-03 03:25: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小学语文课结尾教学艺术

幸运的墨菊

课堂上,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够使学生产生渴求新知识的愿望,有些老师在备课时总是精心地准备导入语,而往往忽略了结尾。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篇文章的结尾一样,有着“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总结升华、诱发兴趣等等诸多功效。因此,掌握和运用课堂结尾的艺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优秀的教学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要十分重视语文课结尾艺术形式的探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作一些探讨。

一、发散式结尾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这样,学生的思维不致因教学思维的局限而陷入一个狭小的思维圈不能发散,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方法,变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例如,《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让学生看纪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总结式结尾

也就是在课堂结束前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进行总结;或结合板书的形式,系统地让学生记忆知识要点;或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炼的语言归纳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要求同学们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我在讲授这首诗时,我是这样结尾的: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明月、清风、鸟惊、蝉鸣、蛙噪、轻云、小雨,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恬静的美。同学们想不想把这美丽的画面永远记在脑子里呢?这样的结尾,不但是对古诗内容的一个总结,又很巧妙而自然的将学生引上了文章的重点——背诵古诗上来!

三、回味式结尾

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课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一位教师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听者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

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东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学生再次联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霎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

我教《月光曲》时结尾这样处理,同学们课文中贝多芬的心情从惊喜——感动——同情——激动,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但你仔细地看一下,其实这些心情的变化都是围绕着对人民的同情和爱来展开的。对,正是贝多芬对人民的同情和爱,给自己的音乐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

三、呼应式

戏剧的序幕重要,结尾更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使全剧主题突出鲜明。一堂课亦然,既要考虑导语的设计,更要设计好与导语相照应的结束语。因为,这样的结尾更有利于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前后浑然一体与自然延伸。

例如,教学《采薇》时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同学们,叶天蔚有篇很有韵味的随笔——《刺痛感觉的那一句》。她说,一次她读《采薇》,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种痛传自心底,忧伤填塞胸腔,禁不住潸然泪下,那是苦涩、孤独的滋味。《采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为了使全课前后保持一贯性,课堂上我又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这样的结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憔悴的戍卒冒着风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霏霏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和一声幽怨的叹息。课后,请同学们以‘风雪归途起笔’将《采薇》改写成散文。”

这样结尾实际上是对导语那一问的具体化:开始的一问激发学生的思考,课结束时又有了详尽的分析。此时,学生对戍边战士的心迹有了较为真切的把握,写出文章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五、拓展式结尾

课堂上的时间不多,容量有限,而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如果不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容易把学生引入一个十分狭小的认知天地,这和大语文教学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总之,好的课堂教学的结尾,既能显示人们理智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美,又能显示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想象,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艺术美。好的课堂教学结尾,如交响结尾的雄伟磅礴,如小夜曲的宁静幽美,如进行曲的催人奋进,如拨动心弦的袅袅余音„„

2010.6.23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推荐]

小学语文(结尾)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谈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结尾方法初探

艺术结尾,让数学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