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远程教育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20-03-03 05:49: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网络远程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的先行军

1997年底,当网络迅速进入中国的时候,“网络远程教育”也随之传遍了中国教育界,一场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悄然开始了。一年多后的现在,当我们在网络上利用搜索引擎搜索“远程教育”这一关键字的时候,查询到的资料已经颇为丰富了。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有关“远程教育”的尝试还必须不断深入地进行下去,这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契机,是信息社会的召唤。

教改的关键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施远程教育正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

记得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是老师教改的实验品了。应该说,这么多年来我国教学改革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学生就是最好的证据。以前当学生的时候眼皮总会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打起架来,现在的学生会坐在课室里而不知老师所云。对比起来,说得上变化可能就是现在的课堂上有时候会多了一些电脑课件。问题就在于,这些教学革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才是一个更为根本性的改革。

多年来,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教师,这些教师由站稳讲台到驾驭讲台,为社会培养了几代人。这几代人正是现在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可以说这是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教育拖了社会发展的后腿,因为在这几代人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模式抑制了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增加一个要素——教学媒体。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种教学过程形成了生理学上的“刺激——反应”系统,学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在这种行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部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每个人在参加工作之前一般都当了十多年学生,在十多年的“刺激——反应”训练中,很多人都埋没了自身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民族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也正在以令世界刮目的速度发展着。但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中学生可以年年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奖项,而却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能获取诺贝尔奖?为什么许多行业的带头人都是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学子,许多中国血统的科学家却只能冠上“华裔”二字?这

其中我们国家的教育又作出多少贡献呢。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唯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具备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提,唯有创造力强的人才可以为企业带来勃勃生机、为社会带来更多财富。

小学时候有件事至今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小学的自然课上老师讲到“人”时就问——“人是什么”,我立刻反应——“人是动物”,结果给老师“训”了一顿——“人怎么可以是动物呢,动物只能是指那些鸡呀、鱼呀„„”。老师说的总是对的呀,我就只能接受了,但还是嘀咕着“人为什么就不能是动物呢,人也跟那些鸡呀、鱼呀一样会动的嘛!”,而老师没有给我答案。这或许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中学我们就学到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但这却在我心灵上留下了不轻的一击,以后的日子里就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了,因为动脑筋的时候就是解题的时候,只要数学考个满分就是聪明的学生。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未来21世纪的需要,就如江泽民主席讲话中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被任意夸大并绝对化,学生没有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自然就会变得不敢去思考、不愿去思考。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让教师更多地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但这种要使人从观念上和行为上发生的深刻变化,说起来容易,做却往往令人不知从何下手。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依然是要用粉笔在黑板前耕耘45分钟,学生依然要坐成整齐的一排排看老师表演。这一模式——从先秦时期的学庠,到漫长封建时代中的官学与私塾,直到今天的大、中、小学——几乎从未改变过。有人甚至指出:苏格拉底如果现在在学校里给学生授课,让他接下来讲2400年前没有讲完的哲学课,那是绝对没有什么困难的。看来,不跳出这个框框很难有纵深的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为我们的突破提供了优良的改革环境。

网络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可以无限延伸的空间,这个空间隐去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理念。在这样的空间开展教育也就没有了“循规蹈矩”可言,一切从零开始,新型的教学模式有了滋长的土地。

在网络远程教学中,教师不再可能自始至终地“主宰”课堂了,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作出规划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达到学习目的;作为学生则不可能只是将老师所讲的转变为自己的知识了,而是要通过网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并从网络这个开放的资源库中获取相关的知识以论证和充实已掌握的知识,从自己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实践中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模式正是何克抗教授在《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中提到的“双主模式”,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理论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结合。

在网络远程教学中,学生必须学会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正如前不久举行的“网络生存72小时测试”一样,网络一端的学生并不是孤立、无助的,网络线的另一端有千千万万个随时可以提供帮助的朋友。这时,学生可以先向老师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帮助,在寻得帮助的过程中,他还要学会遵守网络上的道德,取得帮助者的信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上述的能力就得到了训练。在这么一个反复进行而又不是千篇1律的过程中,学生显然兴趣于其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我们一直说“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从狭义上讲是为人师表的必要条件,但从广义上讲它不再现实了,计算机网络打破了这一说法。应该说,我们当老师教给学生的是取水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桶里取,也可以去河里取,甚至还可以到海里取。网络就是知识的海洋,只要取之有道就应有尽有。网络远程教学也正是运用了这一点。网络上没有千篇1律,没有一承不变,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网络的超级链接诱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为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运用信息技术是21世纪对新一代的要求,

远程教育实践了信息技术的运用

21世纪对于我们来说具有极不寻常而且至关重要的意义。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类的资源不仅仅是物质和能量,信息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甚至是更为重要的资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水平决定了生产工具的制造水平,而生产工具的制造水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21世纪,随着智能计算机的诞生,人类社会将面临又一次巨大的飞跃,而这样的飞跃在迄今为止200多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上只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一万多年前——跃入农业社会,第二次发生在18世纪——跃入工业社会),现在将面临的是第三次——跃入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是生存的保证。所谓信息技术就是指如何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并加以利用。

既然信息和信息技术将导致人类社会的新飞跃,那么也可以说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将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信息技术确是正在以不可抵挡的趋势改变着世界经济,在《财富》最新发布的1999年度全球工商界500强中,IBM等40家IT(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企业榜上有名。IT正在为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财富。这其中,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利用。

透过《中国教育报》的有关教育教学改革专题新闻的网站(http://www.daodoc.com/zhigaodian/),我们清楚地读到了教育界权威人士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观点的论述——现代化教育技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知识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提炼、加工就可以成为知识。知识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智慧的高低,在这种信息和知识频繁更新换代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提炼、加工处理成知识加以吸收。这也正是现代化技术控制下的信息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学会生存”,是联合国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之一,是对作为21世纪新一代的起码要求。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必须掌握要求的知识外,还必须为了这些知识去搜集相关信息。例如在进行回溯算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提出了回溯算法的一般方法,

举出了典型的八皇后问题作为演示例子,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上的网上图书馆、信息学奥林匹克网站搜索回溯算法的相关问题,从中归纳出一般解题的规律。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则可通过E-mail或在网站上发布求助信息,老师或其他同学即可及时为其解难。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搜寻信息的能力,他对该知识点将只停留在老师所介绍的范围内;如果他缺乏整理信息的能力,他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将不具备系统化;如果他缺乏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他将不能分析什么样的题目可采用回溯算法解决或者对回溯算法的题目只能停留在理解上而不能给出具体的解题步骤。展开来讲,远程教学使教育信息化了、数字化了,在信息社会,“数字不再是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了我们的生存”(——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

以前学语文时我们总提倡读到好的例子、典故或句子就将它抄录下来,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作文素材。其实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以及日益膨胀的信息中,我们能抄录下的又有多少。自身的知识补充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不能发挥到最大限度,这也是人的局限性。现在我们提出一个课题,课题的相关资料涉及到什么,我们去图书馆查阅,很多时候都有会无获而归或只能查到图书馆里有限有资料。但假如我们到网络搜寻一番,几百、几千条相关条目会一齐跃现在眼前。这就是我们远程教育中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让学生学会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并加工成知识,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来达到目的。

校园网的建设是学校的必然趋势, 远程教育的研究为校园网的建设铺设道路

建立现代化的教育环境,搞好校园网建设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之所以被提到了这样一个高度,是因为校园网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实现资源共享,方便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甚至是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校园网的建设是学校的必然趋势。但是,校园网的建设如同建立一个学校一般复杂,不是说来就来的;其耗资是宠大的,规划不好巨大的投资将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在校园网投入建设之前,必须先做好软件方面的工作——应用系统和使用队伍的建设。

校园网的应用系统和使用队伍不可能凭空而生,需要一定的实验环境。网络远程教育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实验环境。在远程教育的试验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必须拥有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一套应用系统,于是对该需要进行了论证并根据论证结果制作出了相应的软件;在试验过程中,我们还认识教师在这种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必须灵活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于是向学校提出了必须对教师进行网络培训,并用网络中的超链接概念来优化教师课件的制作过程和内容。

这样当我们学校建成了校园网之后,因为有了上述的研究基础,校园网的应用将不是从零开始,整个校园网将能迅速投入运行,使学校教育在短期间内迅速向信息化、国际化、个人化发展,发挥校园网的真正作用。

网络远程教育当然无法代替现行的学校教育,但她从教学模式上向现行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她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对现行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她让人们从思想、观念上去接受现代化教育技术将给教育带来的变革。

农村小学远程教育教学改革规划

用好远程教育资源 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推进教学改革1

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

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教学改革
《远程教育教学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