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语中的君子

发布时间:2020-03-02 07:18: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语中的君子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理想人格,君子观是中国儒家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也是整个传统中国伦理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早期儒家作品《论语》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君子观思想。本文试图对君子观思想作初步解读, 关键词:君子 ;小人; 仁; 信

一、君子必须有仁爱之心,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具仁德,有仁爱之心。《论语·里仁》曾载孔子之言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君子连吃顿饭的时间也不能离开仁德,即使是仓促匆忙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由此可见,仁德对于一名君子是多么的重要。关于“仁”的含义,孔子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多种阐释,但通而观之,“仁”的最主要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人要有友爱之心。而友爱之心的表现就是能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对此孔子多有议论,他说君子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严格反省,对他人则要宽厚忍让。他还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君子是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是严格要求别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即君子希望别人成就好事,而小人则是希望别人倒霉晦气。总之,君子是对人宽厚,对己严格,而小人则是对己宽厚,对人苛刻,二者形成鲜明对照。这方面的论述,孔子还有一些,比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人不知,而不慢”(《学而》),君子不能以怨报怨,而应“以直报怨”(《宪问》),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说明君子应具有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胸襟。

二、君子思想境界要高,视野要宽,处事应从大处着眼

君子既然是人之楷模,其思想境界、眼光视野、处事角度,自不能与一般人相混同。孔子在这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君子作了定位。他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可以“食不求饱,居不求安”(《学而》)。为了求道,君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述而》);为了求道,君子甘愿“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还说:“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即君子讲大信不讲小信;说“君子务本”(《学而》)。孔子还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卫灵公》)。总之,君子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境界高,视野宽,识大体,办大事,而小人则目光短浅,为小恩小惠、蝇头小利所役。上述对君子的要求,是孔子从君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高度而提出的。

三、君子应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是孔子对君子的人格要求。对此孔子多有论议。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不忧不惧”(《颜渊》)。为什么君子“坦荡荡”、“不忧不惧”呢?原因是君子心地无私天地宽。心地无私,不做愧心事,故能不忧不惧。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是“群而不党”《卫灵公》(),即不搞帮派体系,不搞小团伙,不搞山头主义,对此,孔子也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意为君子处理人际关系讲团结,而小人则是讲勾结。一字之异即将君子与小人判然分开。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还表现在君子的讲原则和坚持真理上,对此孔子亦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意为君子坚持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却不肯盲目附和,而小人则是一味附和,却不肯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和而不同”体现出君子的坦荡和磊落,而“同而不和”则反映出小人的奸刁与世故。君子的坦荡和磊落还表现在对待所犯错误的态度上。孔子曾云:“过,则勿惮改”(《学而》),君子恰有“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的胸襟和气度,而小人则是“过也必文”(《子张》),即对所犯错误讳莫如深,遮遮掩掩。“君子”、“小人”在对所犯错误态度上截然相反。总之,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是君子应具有的人格风范。

四、君子应讲信守诺,讷言敏行

“信”在孔子的道德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为政》)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根本不能与之言事,“信”好比车上的“倪”和“杌”,如果缺少了这些关键部件,那么车子如何能够行走呢?由此可见“信”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可以说“信”是立身之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正因为“信”如此重要,所以孔子将其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之一。那么“信”的含义是什么呢?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说话要算数,最简捷的概括就是要言行一致。“信”的含义决定了一个守信的君子必须一方面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语,即要“慎言”,另一方面又要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去工作。对此孔子论述颇多。比如子贡曾问孔子怎样才算得上是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意思是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又比如孔子还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这两句都是说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敏,要脚踏实地。总之,在孔子看来,君子要做到守信,途径只有一个,就是慎言敏事、讷言敏行,即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君子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很多,信在其中占着尤为突出的地位。一提到“君子”二字,守信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的“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反映出人们异常看重君子守信这一特点。君子的人格光辉在守信重诺这一点上尤为光彩夺目。

五、君子应见利思义,取之有道

对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孔子并不全盘否定,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但同时他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这说明孔子在承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的同时,也看到了如果不对取利的方式加以限制就会出现副面作用的事实。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对君子求利的方式作了限定,这就是对“富与贵”要“以其道得之”(《里仁》),要做到“见利思义”(《宪问》)、“见得思义”(《季氏》)、“义然后取”(《宪问》),而对“不义而富且贵”,“视之如浮云”(《述而》)。孔子还认为“君子”与“小人”在对待个人物质利益上的区别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意思是君子在义利关系上重义轻利,而小人则是不择手段,一味逐利。与义利问题相关,孔子还提出了“谋道”与“谋食”、“忧道”与“忧贫”的问题,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总之,见利思义、见得思义,重义轻利、重道轻食是君子应遵循的规范。

六、君子临事不墨守成规,要讲变通,富于灵活性

君子如何处理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具体问题?孔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处理问题不要墨守成规,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由此可见,讲变通、富灵活性、实事求是,是孔子处理问题的原则。孔子在处理问题上就很讲变通,很富灵活性。比如在事父母上,他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又比如在待朋友上,孔子曾向其弟子传授方法,他说:“(对待朋友)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此外在求仕、事君等方面孔子的讲变通、重灵活也很明显。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说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的话,这或可视为孔子变通性、灵活性主张的注脚。

七、君子应博学多能

孔子曾言“君子不器”(《为政》),意为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反过来讲,就是要求君子必须博学多能。这是孔子对君子在文化修养和工作技能方面的要求。考《论语》等书可知,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博学多能的人,在当时就有“博学”之誉。比如他对治国之道深有研究,对古代礼乐制度了如指掌,正因如此,他在鲁国处于“备顾问”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关于显贵人物向他“问礼”、“问政”的记载,甚至连孔子很不喜欢的季氏也经常到他那里去讨教。孔子还非常“博物”,有些为一般人不能识解的事物,孔子都能娓娓道来。孔子的具体技能也很全面,他干会计能把账目算得一清二楚,他管畜牧则牛羊茁壮成长。孔子对具体的礼仪也了如指掌,并能亲自演习,为此他常“摄相事”。孔子对古代文献也非常熟悉,按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古籍文献学家。在孔子看来,博学多能是君子得以成就事业的基础,如果没有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即使德行再好也将一事无成。要博学多能就必须刻苦学习,所以孔子对君子的学习十分重视。他要求“君子博学于文”(《雍也》),即要从古代文献那里汲取营养。他还要求君子从实践中学习,为此他很重视实践活动。总之博学多能作为一名君子是不可或缺的。

结语:

孔子的君子论对君子应具备的各方面的素养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对孔子君子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几乎是一个“完人”、“成人”的形象,集所有世间美好的东西于一身,是做人的楷模和典范。孔子君子论中那些具有永恒性质的美好品质,如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舍生取义、不比不党,讲节操、重名节等等,不知影响了多少华夏儿女。孔子的君子论不仅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是在今天看来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也还焕发着无穷的生命活力。它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都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正南.“君子”考源〔J〕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5):29—33.〔2〕池水涌,赵宗来.孔子之前的“君子”内涵〔J〕 .延边大学学报,1999,(1):125—129.〔3〕项菊.《论语》中的“君子” 〔J〕 .探索与争鸣,2003,(6):98.〔4〕林贵长.孔子与“君子”观念的转变〔J〕 .天府新论,2008,(2):35—39.〔5〕 〔向熹.诗经词典〔Z〕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41,241.〔6〕杨伯峻.论语译注〔M〕 .中华书局,2000.241.〔7〕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三卷)〔Z〕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245.〔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 .中华书局,1980.206,13,667.〔9〕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6.〔1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_论语_中君子人格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论语读后感——贫富论君子

论语读后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浅谈《论语》中“仁”、“孝”、“君子”三要素的内涵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论语中君子 论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