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8:26: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

读后感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

读后感

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

工程管理

学号

2012311327

姓名

夏琴英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

读后感

目录

一、作者简介 ................................

二、本书章节 .................................

三、摘要 .....................................

四、主要内容 .................................

五、本书特色 .................................

六、解析革命主要人物——黎元洪、袁世凯、孙中山

七、共和制OR君主立宪制? ....................

八、革命爆发的原因 ...........................

九、细节描写 .................................

十、结语 .....................................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

读后感

一、作者简介

埃德温·丁格尔(1881~1972),英国心理学家,作家和哲学家。1909年3月4日来到中国,给自己起了中文名丁乐梅。武昌起义时,他作为上海英文《大陆报》的特派员,从事战地采访。他是第一个在辛亥革命爆发初期,到武昌采访到新任都督黎元洪的西方记者。

1917年返回英格兰,将他的在华经历整理成书出版。1921年丁乐梅定居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1927年创精神意念治疗法,1972年1月27日病逝。

丁乐梅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与了解,特别注意将中国的情况介绍给西文世界,写了不少文章,其中包括《徒步穿越中国》、《我在西藏的生活》、《辛亥革命目击记》等。

二、本书章节

第一章 黎元洪:创建新中华的雄心/1 第二章 冲突的开始/18 第三章 革命战争/31 第四章 刘家庙战役/42 第五章 汉口大火/60 第六章 武昌的政治活动/73 第七章 黎元洪的和平请求/82 第八章 外国人的危难处境/96 第九章 汉阳陷落/107

- 1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

读后感

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史以及正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人之意义和价值。

辛亥革命为何发生?如何如发生?它给历史留下那些遗憾和疑问?历史在不同的场面,不同层次的人物,不同思想的交锋中展开,在那个混沌变革的年代,杰出的人物,勇敢的精神,伟大的报复,不屈不挠的奋争,阴谋、权利、人性、际遇等在风云变幻年代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奇观,上演着前所未有的精彩故事。志士们一旦拥有了报负,奔走呼号,投身革命,流血捐躯。这一切都被一位驻汉口的英国记者——埃德温·J·丁格尔——记录了下来。

四、主要内容

本书从革命的领导人黎元洪开始写起,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黎元洪几乎是被枪指着坐上革命领导人的位置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革命所做的贡献。在作者对黎元洪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这次革命看法:首先他认为整个这次革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满人对汉人太不公平的待遇——没有其他原因了”导致的。“数年来,整个中国充满着愤慨的情绪,认为清政府绝不会给中国人带来公正”黎元洪的这种观点应该是这次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共和制的国家。这是黎元洪的主要主张,事实上,对于建立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在之后的和谈中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讨论。但我不得不说的是,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清政府几乎已经没有能力有条不紊的统治管辖中国如此庞大的疆域。中国人不仅仅受到西方势力的压迫,更多的是中国内部的矛盾。世界都在看着中国将会建立起一个怎样的政府,怎样实现和平?所以在当时,中国所需要的,革命的最终目的将不仅仅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更是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因此,黎元洪对于革命的看法是不全面的,但不得不说这次一种很有有力的武器,它激发了大多数革命者的爱国热情,让他们不顾生命危险投入到革命中去。

- 3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

读后感

变——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终于迈上了共和国的道路。之后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袁世凯最终得到了革命胜利的果实,当上了大总统。

在整个革命的过程在,外国人始终是观望的态度。即使在汉阳陷落,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外国政府也没有加派兵力保护本国人民的安全。他们认为这是中国自己的内战,不能像义和团运动时那样轻率地加入战局,以免陷入战争。

五、本书特色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是海外辛亥革命英文研究的首部著述。这本别具一格,它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埃德温·J·丁格尔是一名英国传教士,1884年到中国,在华生活多年,取了中国名字“丁乐梅”,他对中国有很深的了解,为上海的《大陆报》写过不少的专栏文章。此前已著有《步行穿越中国:其内部的生活与改革运动》在英国与美国出版。武昌起义爆发时,丁格尔就住在汉口。南北和谈在上海举行时,他又去了上海、南京,接触过袁世凯的幕僚。他利用独特的身份,穿梭于各派之间,探寻政治内幕,撰写了大量独家新闻。

其次,该书出版于辛亥革命爆发后不到一年的时候,记录了作者刚刚经历的历史事实,是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时局的实地观察,真实而又准确。书中有70余幅当时拍摄的照片,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革命军以及清军的状态,更增加了读者的现场感,让读者感同身受,充分感受那个年代的社会状态。

最后,该书的体例独特,书中既有作者对一些重要当事人的采访,如袁世凯、伍廷芳、黎元洪等;又有其对时局深刻透彻的观察。同时,作者也对辛亥革命产生的原因作了深层次的分析,更像是介于新闻报道与学术研究之间的那种“深度报道”。

- 5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

读后感

很多困难,首先,由于政府没有足够的钱将不得不举借外债而这恰恰是革命军抨击清廷的原因之一。最后,却是孙逸仙解决了这一矛盾。

八、革命爆发的原因

作者认为,关于此次革命爆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办的学堂和大学,而且,传教士的宣传活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它促使中国人产生一种愿望,那就是去掉头脑中的虚伪和不总。教育使得青年一代开阔视野,了解了世界,激发了他们改变现实世界的热情,所以他们积极投身于革命。

九、细节描写

除去宏观层面,本书所透露出的革命中出现的一些细节,这些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真实性自不待说,也让我印象深刻:

一场激烈的炮战持续到晚上,按理说,面对四面八方呼啸而来的炮弹,人们躲之唯恐不及,而很多外国人竟爬上房顶观看这一幕诱人的景色,“先是零星的几门炮发出细小的火焰簇成一小团,接下来就是重炮发出的更光亮的火焰”,一位躺在病床上的俄国海军军官期望尽快好起来,因为那样他就可以观看炮击了。

不要说外国人胆大,其实好多中国居民听到炮弹从头顶上疾驰而过,也会兴奋地大喊大叫,“并深信若冒雨直接跑到我们(英国人)所在的地方,一定能看到炮击。”而一位中国伙计更是对革命军射出的炮弹不屑一顾,不远处是隆隆的炮弹声,他却坐在甲板上读借来的书。

一场注定要为一个王朝画上句号的革命,一场满是杀戮与血腥的战斗,在老百姓眼里竟是如此,想来真令人哀伤。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这场埋葬旧王朝开启新时代的革命中,究竟谁是得道者,谁是失道者,在当时看来恐怕很难定论,老百姓永远是那个“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似的看客。若说老百姓都是看客,似乎有点言过其实。在一个小注释中,丁格尔引用一位作家的记述,讲述了一位善良妇女的故事:战争刚开始时,一位妇女救了四位受伤

- 7

《亲历历史》读后感

中国革命人物传记读后感

《亲历中国共产党90年》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3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读后感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