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5.1法不可违(教师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03:10: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8学年上学期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日期:_____

5.1法不可违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2、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2、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漫画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自学过程 课前预习并完成

1、法律的规范作用。

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 或 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 合法有效 的准绳。

2、什么是违法行为?

法律是 最刚性 的社会规则, 不违法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一个人如果缺乏 规则 意识, 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法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 社会 的行为。

3、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1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分清 是非 ,增强 守法 观念;在生活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 民事活动 ,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从而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合作学习分小组问题探究:

1.阅读46页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2.小组一起讨论:47页三个情景中主人公的行为违反了什

么法律?行为人自己最后得到了什么结果? 3.违法行为的种类有哪些?

4.比较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异同? 5.身边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三)检测练习:

1.网民新编《中国人民过马路战歌》:“雄赳赳,气昂昂,冲到马路中央;有中年,有儿郎,大爷老大娘;迎着红灯亮,不改变方向;凑够一撮,随波逐流向前闯……”这种无视红灯的“中国式过马路”行为是( A ) ①一般违法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 ③民事违法行为 ④刑事违法行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2017年6月1日,8名省部级干部一审宣判.其中宁波市原市长卢子跃、国家统计局原局长王保安、洛阳市委原书记陈雪枫、广东省原副省长刘志庚、均被判无期徒刑。另有辽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阳被判有期徒刑16年6个月……材料表明( B )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官员违法要受到最严厉的制裁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④我国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3.马某被人雇佣从事驾驶挖掘机的工作,因迟迟没有拿到工钱,于是向挖掘机的发动机机箱和柴油箱内倒了两袋红糖,导致该挖掘机受损,被法院判决赔偿被害人损失6万元。这一案例说明

①任何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D ) ②生活在法治社会,应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③与老板协商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 ,是拿到工资的最后屏障 ④合法权益受不法侵害时,正确的方法是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散播限制新车牌照谣言的某汽车销售员,被拘留十天;因质量问题遭顾客起诉的某装修 2 公司,被责令赔偿损失。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D ) A. 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B.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C. 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D. 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5.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 A. 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B. 违法行为若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C. 凡是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D. 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6.2017年11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除了经营者对自己产品的虚假宣传,帮助他人进行刷单、炒信、删除差评、虚构交易等行为,也将受到严厉查处。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D ) ①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 ②法律县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立法权国 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出台,可以杜绝网上虚假行为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7.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D ) A. 规定了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B. 明确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C. 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 D. 法律是比道德更重要的社会规则,没必要遵守道德 8.面对下面漫画,小王有下列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D )

①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缺乏规则意识,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社会公德缺失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③要大力宣传社会公德,加强道德规范教育

④要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管理,对违法行为依法制裁

3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初中生何某不顾学校规定在教学大楼过道内踢球,打碎了教学楼的落地玻璃。第二天,他又故意损坏街头磁卡电话。下列对何某的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B ) ①何某前后两种行为均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 ②何某在教学大楼过道内踢球违反了学校纪律,应受到批评

③何某故意损坏磁卡电话属于违法行为,应受《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 ④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就难免会做出违法的事情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安徽省砀山县刘某因虐待女童被判有期徒刑两年。对案件理解正确的是( A ) ①刘某的行为属于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 ②有期徒刑属于主刑

③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④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四)能力提升:

11.某初级中学学生丁某,读初一时经常旷课,逃学,在家玩电脑,屡教不改。上初二后,他更沉迷于网吧,花完零用钱就偷家里的钱,再发展到偷别人的手机和学校的电脑零件去卖,结果被行政拘留。初三上学期他在网上结交了一些网友,一起在社会上滋事生非。一天,为了网友的“哥们义气”他参与打群架,在斗殴中将对手刺成重伤,最后受到了刑罚处罚。 (1)丁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哪些行为属于犯罪?

偷别人的手机和学校的电脑零件去卖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参与打架,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手刺成重伤属于犯罪。

(2)请你说一说,青少年应该如何应对犯罪?

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②我们未成年人,由于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犯罪。因此在违法犯罪面前,我们不仅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才能最有效地打击犯罪。

③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教学反思 :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 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法不可违教案

七2法不可违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法不可违》说课稿

5.1法不可违(教师版
《5.1法不可违(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