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五册 课外古诗词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4:59: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五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团旺中学)

《观刈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感悟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

1、新课导入。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

2、多媒体出示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二、诗欣赏。

1、欣赏课文内容的动画演示。

2、请一名学生说说看过动画后的感受。

三、读诗句。

1、点名朗读诗歌《观刈麦》。注意一下字词的读音:

童稚

秉穗

邽 2、学生齐读、概括内容。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四、明诗意。

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理解诗文含义。

五、悟诗情。

1、诗文欣赏。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领悟诗情

①、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明确:农人挥汗如雨割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②、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

③、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④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⑤、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明确:一个字:苦;原因:输税尽。

⑥、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明确: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六、练习一下。 多媒体提示: 背诵《观刈麦》,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①、你了解白居易多少? ②、《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是:

。 ③、《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

。 ④、《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 ⑤、《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七、扩展延伸。

1、欣赏《大林寺桃花》。

2、体味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意向,领会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开元、天宝年间在世。他一生没有出仕做官,过隐居的生活。他的诗多咏物写景,尤以绝句见长。

二、读诗句。注意节奏、音准、韵律。

三、理解诗句 1.《月夜》:一作《夜月》。 2.更深:指夜深。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深当在三更子夜前后。 3.半人家:指地面上的景物,一半浸浴在月色里,一半沉睡在暗影中,若明若暗。 4.北斗阑干南斗斜:表示夜深的景象。

四、赏析诗句 走进诗歌

这首吟咏月夜景物的小诗,诗人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笔细腻,体物入微。 夜已深,一轮明月渐渐西沉,斜斜照 地面上的屋舍,景物或明或暗。这时,北斗星已横挂在天上,南斗星也斜在西方。今天晚上竟感到有些温暖,大概是春天临近了,这是万物复苏的讯息,绿窗纱外的虫鸣声不是也开始清晰的传进屋里来么。 诗的前两句通过星月移位这一静穆而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象来点题,而诗人留恋月色、夜深不寐之情亦由此可见。「更深」说明了时间;一个「半」字写出地面景物若明若暗,半实半虚。这种明暗、虚实的对比、映衬,突出了月夜的静谧。「阑干」、「斜」呼应上句的「半」字,月偏则星斜,使人感觉到整个宇宙都浸沉在一片寂静之中。

后两句写诗人春夜里的感受。春天刚刚来临时,气温些微的变化只有敏锐的人才能捕捉到。在这个深夜里,诗人不仅因气温变暖而感到春天的临近,那一阵阵虫鸣声更让他感受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机。诗人用一个「透」字来刻画虫声,仿佛这声音如春天一般向他走近,具有一种动态之美。虫声愈清晰,愈能反衬出夜的宁静。万籁俱寂,唯有虫鸣。

上半首诗因见月色而及星象,下半首诗因闻虫声而知春暖,都是互为因果的句法。这首抒写冬春之交物候变化的诗歌,塑造出一种静穆清幽的氛围,把静境写得优美动人。

2、拓展延伸

1)假若诗人明晚仍不能入睡,你建议他做些甚么好帮助他入睡?

2)夜深不能入睡时,你会做甚么?会不会欣赏月色?会不会细听周围的声音? 3)你觉得自己哪种触觉是最敏锐的?试用生活实例加以说明。

刘方平在唐代诗人中并不出名,留存的几首诗也少引人注目,但《月夜》这一首还是能带给我们不少启示的。

3、抓住技巧:“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到今天我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了,因为昆虫几声鸣叫向我传来了春的消息。你看,此诗就妙在这里。大家一般写春天来临的选材选什么?选的无非是春山、春水、春树、春草等,哪有什么人选虫呢?在写作上看,这就是“选材巧妙”。再说,听到虫声,是不是暗暗地传达出一种生命萌发涌动的景象。

更深夜半的时刻我爬了起来仰望天空,发现斗转星移了,啊!时光过得真快!没想到耳畔传来几声虫叫,哦,春天来了!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诗

2、唐诗的阅读就是去寻找一种感觉,从作者的词句里去发现一幅画面,一种心境,走进诗歌,用自己的话把作者所写的内容写出来!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领会作者羁旅思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感受景物描写的层次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半方法。

2 品味意象,理解作者是怎样状“目前之景”以见“言外之意”的。

三、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才思敏捷,下笔万言,为人放荡不羁,性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当时士大夫亦诋其“有才无行”。由兹屡举进士不第。后竟流落而终。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

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 ,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 ,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四、背景介绍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五、整体感知

1、

同学自由诵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征铎

槲叶

枳花

凫雁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六、文本研习1 、“早”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 、作者早行看到那些景?这些景构成怎样的画面?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发挥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语言描述。

七、名句品读(小组讨论)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如何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八、拓展提升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九、背诵并默写本文

陆游《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体会词中的寓意、作者的感情。

3、了解作者,背诵本词。

一、导入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你能背诵几首和梅花有关的诗词吗? 答:北宋王安石《梅花》: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二、鉴赏

1.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一下这首词吗?

答: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骤雨。

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你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2.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答: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3.梅花生长在险恶的环境中,在风雨中,在断桥边,梅花有什么心态呢?

解析:寂寞孤苦,不愿同流合污。自己保持冰清玉洁、忠贞不渝的品性。她独自开放、独自愁苦、独自坚贞、独自骄傲。

4.词的下片托梅寄志,陆游寄托的是什么呢?

解析:陆游的志是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孤独奋斗。

5.请你说说这个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形象。低沉孤傲,消沉无奈。

三、小结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四、比较阅读 (回顾背诵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1.本词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答: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两首咏梅词相同点在哪里? 答:(1)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3.两首词的不同点在哪里? 答:(1)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

(2)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低沉孤高。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此词的大意。

2、赏析此词的艺术特点。

3、背诵默写此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①导入语:以辛弃疾同题《破阵子》导入,认识到两种风格的不同。

②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死谥元献。江西临川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三朝元老,当时的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等多出其门下。其幼子晏几道亦是著名词人,并称“二晏”。其词风承袭五代,受冯延巳影响较深。作品闲雅清幽,语言婉丽,音韵和谐。但因没有多少生活基础,所作内容多单调贫乏,抒情状物不痛不痒。此词是他难得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2、预习

学生自由读一至二遍,尔后齐读,师生纠正读音、节奏。

3、内容理解

①此词写的是什么时节?从哪里可以看出?

仲春时节。从“新社”、“清时”可以看出。

②上片写了些什么?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上片主要写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柳絮等。一句一景,典型地刻画了仲春时节的景物,透露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上片以写景为主。

③下片写了些什么?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下片写人,生动地刻画了“东邻女伴”斗草游戏的欢乐场景,点缀着一派春光更加绚烂多彩,充满了活力。

下片以叙事为主。

4、艺术赏析

①上片写景,美在何处?

教师提示:诗词之美,美在画面、情感、语言、哲理等。

分析:此词上片美在画面和语言。

起句由写燕子、梨花捎带出春社、清明节日,莺飞燕舞,落英缤纷,展现出一派美妙春光,用笔显新巧。

三、四句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碧苔、黄鹂,充满了画面感,富有意境;运用似实实虚的数词“三四”、“一两”,恰如国画的“点染”技艺,使整个显得浓淡相宜,动静有致,充满意趣。

②下片写人,具有怎样的生动效果?

下片写人,生动地刻画了东邻少女的笑声。词中两处出现“笑”字,让我们感受到少女们的兴高采烈,一路有说有笑,清脆如银铃般的笑声撒在春野,更添春光的美好。特别是“笑从双脸生”一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少女美丽如花的笑靥,再联系昨夜“春梦”,更让我们体味到一种微妙而不可言说的少女情怀。

三、作业

背诵并默写此词。如时间有多,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此词。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古诗词,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过程】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⑴徐门:即徐州。⑵谢雨:雨后谢神。⑶簌簌:花落貌。⑷缫车:纺车。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⑹漫思茶:想随便去找点茶喝。漫,随意。

【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文章鉴赏】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当时,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中所写的景,不是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赏: “簌簌衣巾落枣花”,“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作者行经枣树下,或伫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村南村北响缫车”。村子里从南到北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

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作者简介】苏轼,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工于诗词,长于文赋,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写作背景: 宋徽宗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赏析词文: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 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重阳佳节,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总结:上片写秋凉,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 6.烘云托月的手法。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

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B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C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四、作业

1.背诵《醉花阴》

2.运用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醉花阴》的画面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3.理解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全首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二、细细品味

1.通篇3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词的开头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神州”,指中国,这里专指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金兵占领区。这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是长远的样子。作者以永流不息的滚滚江水来比拟千古兴亡的绵延不断。“不尽”句,出自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杜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

3.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4.“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年少”,是指三国时吴主孙权。“兜鍪”,原是头盔,这里指士兵。“万兜鍪”,是说他统率强大军队的意思。“坐断”,作占据讲。这两句是说,孙权统治吴国,充分显示出孙权的英勇和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孙权当作英雄人物来肯定,目的在于借古讽今,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5.“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孙权当时占据江东,开疆拓土,使吴国由小到大,与魏、蜀形成鼎足之势,天下英雄若曹操、刘备者,也无奈他何。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三国时代的孙权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历史上的孙权、曹操、刘备三人中,论智勇才略,孙权不一定能居首位,而作者这样歌颂他,只把曹操、刘备作为他的敌手,可见这里辛弃疾已把孙权作为杰出的英雄来歌颂了。所以最后又补上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有了这一句,孙权的形象就更为突出、鲜明了。这一句是借用曹操夸奖孙权的成语。

三、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四、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赞扬了哪位古代英雄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你怎样理解词中的借古讽今? 3.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课外古诗词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

课外古诗词

课外古诗词

第五册教学设计

秋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五年级课外古诗词

第五册  课外古诗词教学设计
《第五册 课外古诗词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