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由义和团运动浅析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2020-03-03 16:08: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越过历史河流,浅析爱国主义精神

--结合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谈近代爱国主义精神

当我们的生活条件日益优裕,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日渐贫乏,所谓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我们的嗤之以鼻的思想,人们可以为追随一个明星而疯狂,却对一些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一无所知。而今天,我们需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去认真的审视我们的思想品德,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正的爱着我们的祖国。如果时光倒流一百年,我们是否能够像我们的革命先辈一样,为了捍卫国家的利益而不畏艰难,奋斗到底?

事过境迁,思虑犹在

以现实的眼光来审视义和团运动,它的失败有其必然性。

纵观义和团运动,它的兴起就具有浓重的封建色彩,缺乏理性的组织。在19世纪末,洋教成了列强侵略中国的侦探和帮凶。传教士任意的欺压百姓,而官府却“袒教抑民”。而山东省就此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姑且不论义和团这个民间组织的阶级属性,单就义和团所打出的旗号“扶清灭洋”就可窥出其失败的迹象。诚然,“扶清灭洋”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由于放松了对官军的警惕,甚至对官军抱有幻想,这就为义和团的失败埋下了最大的祸根了。当义和团运动刚兴起时,清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血腥镇压”;当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对清政府构成威胁时,慈禧太后改“剿灭”为“安抚”,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企图控制利用。

尽管义和团运动曾发展到顶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是当时社会最根本的矛盾,义和团运动高举“灭洋”的旗号,让自己的目的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眼前。而且义和团所谓的“灭洋”在当时的一些言行也颇为偏激。当时,义和团毁掉列强在中国修建的铁路、工厂,桥梁。从心理学上讲,以毁灭仇恨对象为手段,来发泄自身愤恨,是一种可以理解的行为,也算是合理,但是,义和团的行为显然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而且,列强因义和团过激的行为而对清政府施加压力,甚至发展成为“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线。而列强联合侵华,也是促使清政府完全“铲除”义和团的主因。

综上所述,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但是,究其根源,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发动者的阶级属性才是运动失败的根源。义和团主要的是农民阶级,他们与地主阶级的根本对立性使两者无法真正的合作。但是在国家有难的关头,他们挺身而出,以强烈的爱国精神,证明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使帝国主义列强认识到“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下。这种精神是使义和团就算是失败也绽放着光辉。

宽容理解,严肃对待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并不能掩盖其所绽放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所谓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自从1840后,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了近一百年的磨难史。在这期间,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不同的阶层所代表的利益使他们在国难关头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们为了使

中国不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时继续沉沦,所作出的那些壮烈的行动。

在太平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可能老师口中所念叨,学生所摈弃的东西。而在那个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艰难时代,它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身上都在不同的诠释。

诚如上文所述,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发动者的阶级属性,而这样的原因我们并不陌生,曾经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话至此,我们就不禁怀疑:难道爱国主义精神还分阶级?

我们不能否认,农民阶级发动运动最初动力是爱国主义精神。但是,触使他们发动运动的最原始动力却是现实生活的逼迫,不少人作出很大胆的假设:如果农民都可以过上一个平和幸福的生活,他们是否还会为了国家的安危而去发动运动?尽管这个假设有点偏激,但是它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农民阶级发动运动是为了自己的生活的安稳,而不是基于现实生活。正如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在鸦片战争过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括人民。统治更加腐败,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的生活日益交迫,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更是火上浇油。于是一场震惊中外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但开始时他们还是把他们茅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由此可看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拯救国家,并不是由于什么所谓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是为了反抗对他们进行剥削的地主阶级。太平天国以建立另一个封建政权的方式与清政府对峙。当他们进行封王,他们在身份就已经从一个农民阶级一跃成为一个统治者的,所以他们后来的一系列争夺,保卫战争只是两个统治集团在争夺,更谈不上什么所谓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不妨大胆的设想:如果太平天国运动成功了。那我们中国也只是走进了另一个封建统治朝代,我们国家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纵观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这两个由农民阶级发动的大起义,它们的发起都是由于国家的衰落,生活的艰难。但是,我们也不禁发问:为什么农民阶级发动的起义从起初的爱国性为主导会转变到后来的功利性为主导?

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也即是他们对治国安邦之术并没有深入的理解,起义是发动了,可是他们不知该领导人民走向何种生活,他们走不出封建国家的圈子。

二是时代的局限性。中国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人民思想落后,而作为农民,他们是最受压迫的一个阶层,他们革命性最强,也有一腔爱国热情,可是他们的思想觉悟不高。最后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不利的方式去表达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情绪。由此可知,爱国主义精神不分阶级,但是不同阶级拥有不同的思想觉悟,当思想付诸于行动,就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说农民阶级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他们思想觉悟不高,而表达错误,那么地主阶级呢,作为封建国家的统治阶级,他们的思想觉悟应该是有一定的高度的。况且,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最直接的受害者应是地主阶级。毕竟,帝国主义是来分他们的一杯羹。而他们在这争夺战中,又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去诠释爱国主义精神呢?

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地主阶级先后出现了两个派别,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为了保卫祖国而作出不同的努力。他们分别是主战派、洋务派。

以林则徐为主的主战派,包括龚自珍、魏源在内的封建士大夫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开始面对现实,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一方面力主对外国侵略者进行坚决的反抗,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设立译馆,组织人编译出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等为抗英斗争服务的书籍。还积极的仿制西方战船,提出了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林则徐在在国家主权受破坏的关头以英勇的气节向世人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这个名词,他为维护国家完整而作出的一切努力使他不愧于中华民族英雄的称号。

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洋务派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派别。洋务派在与外国侵略者交涉的过程中,认识到列强般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他们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了海军舰队,还派遣了留学生。姑且不论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从他们所做出的改变措施,在后来与列强的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派遣的留学生在中国革命中的作为,就该给予较高的评价。如果他们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唯利是图,只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像统治阶层中的顽固派一样,仇视一切洋务,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让整个国家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地主阶级作为国家的统治阶级,他们保卫祖国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正因为他们没有能使国家强盛,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完成他们使命,以致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显得那么的不正义。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能否认地主阶级的爱国热情。这就正如一个人办不好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就此认为他没有认真做事的精神一样。

当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他们宣传维新思想,提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在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之后,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了救亡的团体以及创办了《时务报》等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而戊戌变法则是维新思想在理论上走向实践的运动。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作出了改变,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国难当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显现出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强盛有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献出了大部分的财力,只为了国家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不再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精神使他们的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但是,在20世纪初这个多事之秋,什么事情又在悄悄的发生着。就是维新派的变法进行的同是,这个社会在酝酿这另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而导演者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因为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认识到此时的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不想沦为亡国奴。他们建立了革命团体,宣传革命精神。在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发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他们顽强的力量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们用自己完美的行为为世人演绎了一出荡气回肠的戏,而这戏的主题就是:让爱国不再是理论。

尽管资产阶级的各个派别在中国的历史上无法成为的主角,但他们凭着对国家的热爱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角色并不多。当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后,先后上来了很多不同的角色,他们有的只是配角,但是有一些在这个大舞台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了这场戏的主角,在舞台上演绎了自我风采。而无产阶级从中国大门刚被打开就已经在不断的积蓄自已的力量,中国的无产阶级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所以革命性最强。而且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生产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致了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且在运动的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

一部分,中国人民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

信心倍增真心期待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思想境界,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并差别。不管是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还是地主阶级的戊戌变法,抑或是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和无产阶级的五四爱国运动,都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诠释。不管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还是辛亥革命的成功,都只是爱国主义精神在现实生活实践的情况的异同而已。

当我们都到达一个思想高度时,爱国主义精神将不再是口中挂着的闲话,而成为我们品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义和团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由义和团运动浅析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现代史
《由义和团运动浅析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现代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