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20世纪的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学科

发布时间:2020-03-02 21:02: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学科概况

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55年,当时叫“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同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1981年在全国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被评为机械工业部首批重点学科,199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重点学科,1998年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本专业现有教师38人,工程技术人员10人,教师中有教授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有勤学敬业,作风严谨的优良传统。自建校以来共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6千余名,他们大部分成为中国机械工业领域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有的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完成本职教学工作基础上,师生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近年来承担科研课题百余项,总科研经费逾千万元;获国家奖1项,部省级奖13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为SCI、EI和ISTP收录的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9部。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创利税数千万元。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系统动力学及加工精度、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机械制造新工艺及智能精密制造、机械加工自动化技术、微小机械与测控技术。

本专业十分重视实验装备与技术的建设,目前建有1600平方米规模的实验室。拥有一批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为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和教师科研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

机械制造学科介绍

1955年国务院进行高校学科调整,由原华中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和山东工学院的部分学科合并成立了“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同时以上述三校相关教师和仪器设备等教学力量为基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年建立。同年面向全国招生,并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是全国少数招收研究生的院校之一。此后,一批抱着为祖国的机械工业发展、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培养人才的优秀专家、学者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汇集到位于松辽平原中部的这块黑土地。他们艰苦奋斗,辛勤工作,为了本专业的建立发展奉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一批批莘莘学子、有志青年,在这座新中国新成立的高等学府,孜孜以求,吮吸科学知识的精华,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数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师生兢兢业业,勤奋进取,努力向上。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九

五、十五211工程项目的建设,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建设,以及原机械工业部的支持项目建设,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学科,其各项综合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吉林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精神面貌奋发向上的教师队伍。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80%,已获得博士学位占40%,40岁以下年轻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30%的教师曾出国留学或出国进修。

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学科下设四个研究室:分别是先进制造技术研究

室、计算机数控装备研究室、精密工程研究室、机械工程研究室。一个实验室:机械制造实验室。在完成本职教学工作基础上,师生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一支主要由本专业教师构成的精干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围绕机械工程领域的科学、技术、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有有为机械系统动力学及加工精度、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机械制造新工艺及智能精密制造、机械加工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数控制造及其可靠性等。这些科研方向的代表人物和科研成就包括: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王立江教授。王立江教授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超精密与超光滑表面加工。他承担完成的一批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代表的科研项目:“多元变参数振动钻削新型材料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埃及超光滑表面无磨料低温抛光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在超精密加工研究领域进行了超前的探索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促进中国机械加工的精度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理论见解,其中超声波振动切削对不稳定区仍然有效的理论,推翻了国际权威专家的相关结论。王立江教授指导杨建东完成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机械制造学科学术带头人于骏一教授。于骏一教授长期从事机械加工系统动力学与加工精度的研究。主持完成的 “机械加工振动的诊断,识别与控制” 等一批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于骏一教授主持研制的变速切削铣床是国际上设计制造的第

一台变速切削机床,属国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完成的 “在线自寻优控制机床主轴转速的研究” 项目, 揭示了方差随主轴转速呈发散性周期变化的规律,该项目采用时变转速切削方法实时识别稳定切削转速,识别过程可在一秒钟时间内完成,与国内外现有方法相比,其识别速度是最快的。

机械制造学科博士生导师吴博达教授:吴博达教授主要从事机械系统动力学及压电驱动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所参与创立的压电驱动研究室,是中国在这一领域较早的研究机构,承担并完成了一批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为代表的科技项目。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创造了中国压电研究领域的许多第一,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例如他领导的课题组在压电马达的高性能化和微小型化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并研制出了多自由度压电马达,第一次提出并研制成超声波高速轴承„„

吉林大学副校长赵继教授:赵继教授主要从事智能精密制造方向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开辟了模具自由曲面智能精密研抛研究方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等压强自动研抛自由曲面的理论,开发了多种实用化的仿人高效精密研抛装备和系统,部分装备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效果良好。在模具自由曲面仿人自动研抛领域的研究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赵继教授正率领一个以中青年教学、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科研集体,在智能精密制造技术学科方向不断攀登科技高峰。

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龙山教授:王龙山教授主要从事智能磨削、图象处理和CAD/CAPP/CAM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王龙山

教授的研究工作,在磨削加工优化自动控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针对外圆纵向磨削加工过程,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智能决策与直觉决策相结合的智能控制系统。在CAD/CAPP/CAM应用技术方面,王龙山教授成功地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中。作为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负责人,正带领全院师生不断攀登科技高峰。

贾亚洲教授:贾亚洲教授长期从事数控机床可靠性方向的研究。 承担了以“八五”、“九五”和“十五”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以及863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代表的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形成了较完整的数控机床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增长的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数控机床可靠性研究的先河,为该领域的科研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数控机床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加亚洲教授的突出贡献,使中国的数控机床可靠性水平的主要指标得到显著提高,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从“八五”末期的200-250小时,提高到400-500小时,增长幅度达100%”,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该项研究被评为“九五”机械工业优秀科技成果,获得2001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贾亚洲教授本人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称号。

吉林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杨兆军教授:杨兆军教授长期从事制造过程计算机测控技术方向的研究工作。制造过程的计算机测控技术属于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交叉的学科领域,是新世纪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杨兆军教授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微机数控多元连续变参数振动钻削系统,在此基础上,突破了国内外振动钻削工艺在定参数范围内徘徊的局面,开展了三区段电参数振动钻削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求取钻入、钻中、钻出三区段振动钻削参数的数学模型和经验公式,其

中通过对钻入区段钻头连续结构动力模型的建立及求解,修正了日本学者提出的国际上振动切学研究领域流行的钻头刚性化理论的严重缺陷,揭示了微小钻头在低频轴向振动时的精密入钻机理。目前正致力于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切削加工在线实时监测技术的研究工作。

高印寒教授长期从事精密机械及仪器及虚拟设计与制造方向的研究。 “轨道机车车辆称重台”获2000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ZSL轮式装甲车动力装置测试分析仪”获2002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保证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与发展科学研究水平,十分重视实验装备与技术的建设,目前建有1600平方米规模的实验室,实验室现有教授一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1人,实验技术工人4人。并且拥有一批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例如超精密车床、柔性制造系统、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原子力显微镜、快速成型加工机、特种加工设备、机械制造先进测控系统等,为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和教师科研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物资条件。

机械制造学科成立以来,共培养毕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近7000名,他们大部分成为中国机械工业领域的科研和技术骨干与中坚力量,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国家高级干部、大学校长,有企业家,还有各行业的专家、教授、学者„ „机械制造专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本专业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好发展前景的国内外知名的学科。

吉林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吉林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考研复试资料

吉林大学学科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吉林大学研究生院

《吉林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试行)》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机械制造

机械制造

20世纪新文化运动

20世纪的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学科
《20世纪的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学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