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语文教育

发布时间:2020-03-04 02:11: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被人从理论上予以否定。然而它的阴影,在语文教育领域却至今未能在实践上完全消除。尽管叶圣陶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②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到了80年代,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时代新观念的形成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人们开始从宏观的角度、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角度,来审视语言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一种被人们称之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构思和改革方案出现了。

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观支配下设计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一体两翼。张孝纯认为,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应由三部分组成:1语文课堂教学;

2第二语文教学渠道;

3语文学

提习环境。坚持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就是要:1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23

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所谓“一体”,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包括范文教学、参读教学、习作教学、语文考试考查等项,其中以范文教学为核心;所谓“两翼”,其一是以课外阅读为重心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其二是对学校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和社会语文环境的利用。张孝纯说:“一体两翼,不可或缺:无体则失去主导,无翼则不能奋起。”③

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及其设计的整体改革方案,在河北省邢台八中进行实验,结果证明是有成效的。从1983年到1993年,10年改革实践,张孝纯和他的主要助手张国生领导实验组的同志,构建了“大语文教育”从整体到局部的种种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同时还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影响不断扩大。 “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确认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契合。刘国正在1981年发表的《把语文基本训练搞活》一文中就提出了“生活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的观点。这样的观点,人们在理论上是完全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但要把这种理论观点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去,并设计出种种模式和方案来,却是需要睿智、需要魄力和毅力的。差不多与张孝纯提出“大语文教育”教改方案的同时,江苏省无锡一中的孙宏杰和兴化中学柳印生在南方也遥相呼应,提出了“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学习语文”的教改试验课题。孙宏杰主持的这项试验的基本做法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发掘语文学习的各种因素,把学生在生活中的许多不自觉地运用语文工具的机会,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语文能力训练;并千方百计为学生设置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作有心人,主动寻找语文学习的各种时机,积极地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实践;同时,语文教学主动地和其他各科的教学配合,使学生在其他各科的学习中更好地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又使其他各科的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种种实践的机会。”④孙宏杰把这种从各方面协调动作的语文教学活动形式,称为“全方位教学法”,或“立体教学法”,或“综合教学法”,或“生活教学法”。柳印生则把自己的试验,称为“孔雀开屏”式的辐射型教学。1990年,刘国正根据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提出了语文教改的三个“基本点”,其中再次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这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1991年,顾黄初在为北京吕桂申等人编辑的《语文教学方法论》一书提供的论文中也提出: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所谓“贴近生活”,包括的内容主要是:第一,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要懂得怎样“教”语文,就该先懂得生活中怎样“用”语文;第二,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摆脱语文教学的“封闭式”格局,创建语文教学的“开放式”格局,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课外的广阔天地里去;第三,从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努力使语文教学与现代社会发展步履相适应。⑤上海《语文学习》从1993年7月开始在它的精美的封面上引录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的一句名言作为编辑们的一种信条,这话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看来,这种紧密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并正在实践中催出越来越多的硕果。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与儿童个性培养

大语文教育内涵及提出背景

“大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

大使命教育

感受大语文

山东乐陵市实验小学大语文教育经验

语文教育

教育教学大讨论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