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09:41: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记念刘和珍君》活动单 【学习目标】

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浸渍、菲薄、租赁、陨身不恤、长歌当哭”等关键词语意义。

2、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学法建议】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同学们抓住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时代,通过关键词句进一步剖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是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文学成就: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

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散文诗集 《野草》、

散文集 《朝花夕拾》 (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作品集简介: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入作家从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十五篇小说:《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2、背景知识

《记念刘和珍君》作者是鲁迅,选自《华盖集续编》。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

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3、名句分享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心事浩芒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一课时 课堂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活动一:自学评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追悼( )编辑( ) 寥落( )长歌当哭( )菲薄( ) ...... 洗涤( )踌躇( ) 诧异( )桀骜( )租赁( ) ....... 黯然( )不惮( ) 喋血( )虐杀( )屠戮( ) ..... 浸渍( )攒射( )殒身不恤( )( ) ....

2、成语积累 长歌当哭 痛定思痛 殒身不恤

活动

二、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提示: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写了些什么?

结合以上问题,将文章的七个小节进行分层,掌握文章脉络。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第三、

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关于烈士事迹。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教师总结: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爱

控诉反动政府 (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

1、2) 唤醒麻木庸人 恨 追述生平事迹 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主体 概括惨遭杀害 (时间顺序) (

3、

4、5)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6、7)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逻辑顺序) 活动三:人物分析 思考:刘和珍是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要求背诵的段落)

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

三、四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

福。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3、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4、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5、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

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

牲。很显然,鲁迅是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6、苟活着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见教师用书

一、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1.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 2.《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

3.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

4.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 )

5.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与杨德群等爱国青年在“三·一八”惨案中被国民党政府屠杀。( )

6.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所以鲁迅才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

7.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

8.“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

二、默写。

真的猛士, , 。 ? , , , 。 , ,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惨象, ;流言,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 呢? 。 , ! , 。

三、选出对斜体字句子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A.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B.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 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C.“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2.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

A.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划线句子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

B.这是一段心理剖白,划线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

C.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划线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

D.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划线句子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 2.“其”指代的是( )。

A.煤的形成 B.大量木材 C.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3.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 )。

A.赞成 B.不赞成 C.认为有可取之处 D.指出其消极的方面

五、《纪念刘和珍君》将记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为下列语段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A.叙述 B.议论 C.直接抒情 D.间接抒情

1.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 )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

4.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在伦敦的中等街道上常常有面容憔悴,蓬发粗手的工人来往徘徊,或是顺街疾走。②到处想找点小机会可以弄到这一天买面包的便士。③我遇到的不止一次了。④他们搭讪着同你说话,给你引路,末后要讨几个。⑤其实比起那些站在小饭馆门外手托火柴等着施舍的乞人尤为难过。⑥因为这些徘徊或疾走的失业者,有很好的体力,也有工作的经验与技能,他们还不肯作一个社会上的废人,向人

前乞求,也不同残废者只望着别人的同情,然而他们拿什么去吃饭呢?⑦他们有精力,有技能,有历练的头脑与两手,却不能凭空去拿面包。 1.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个自然段,较合理的分法应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对上文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者的悲惨境遇。

B.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受压迫、受剥削者的痛苦生活。 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欺压和盘剥。

D.通过对失业者悲惨遭遇的介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学(教)后反思: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答案 一B 二1.(√)2.(×)3.(√)4.(×)5.(×)6.(×)7.三1.D 2.B 四1.C 2.D 3.B 五1.A 2.A、D 3.B 4.B 六1.D 2.D 8.(√)(√)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