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职业能力名词解释A[1]

发布时间:2020-03-02 16:17: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1【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 2【教师专业能力】是在教师职业准备阶段,在师范教育(教师教育)专业获得的能力。

3【智慧技能】是人运用语言、符号、规则、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4【职业威望】是一种职业与其它职业的相对地位。所有社会成员根据个人的职业给予他的敬意程度。

5【动作技能】是人通过某种特定动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如阅读、书写、演讲、绘图、舞蹈、唱歌、体育活动等,都有特定的动作要求,按照动作要求完成任务的能力就是动作技能。

6【关注论】描述的是一名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焦虑,但也可以体现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历程的某些特点。

7【角色认知论】描述的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角色自我认知的特点,也体现了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历程的某些特点。

8【心境论】描述的是一名老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境状态的特征,虽然这种描述对于每个人来说并非如此,但还有一定的普遍性,对理解教师职业能力的成长与发展历程也有启发。 9【典型行为论】描述的是一名老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典型行为,与心境论有异曲同工的意味,它对理解教师职业能力的成长与发展历程表直接的意义。

二、10【教学能力】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11【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对各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手段等的领会、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领会程标准能力、分析教材能力、了解学生能力。 12【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课前对各种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环境等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教学策略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

13【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方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课堂调控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 14【了解学生】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

15【了解学生个体】是指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爱好、道德行为等,以便区别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16【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要素所进行的和策划过程。

17【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

18【课堂调控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实施能力。 19【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力。 20【自我指向型的教学反思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21【任务指向型的教学反思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操作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22【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指教师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的一种教学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教学设计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能力、合作教学能力。)

三、23【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总称,法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内容也应放到德育中。 24【德育能力】也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25【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因素、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26【评价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整体素质做出客观评判能力。

27【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做出的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表现在第一印象、心理定势、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等)

28【第一印象】是指教师对学生最初的认识和感受,也称“最初印象”,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29【心理定势】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趋势。

30【晕轮效应】是指人对某事或某人好与不好的知觉印象会扩大到其它方面。

31【近因效应】是指学生近期行为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致使教师改变对学生的原有看法。 32【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一种方法。(语言文字说服、事实说服) 33【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一定的实践活动,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它的实践性、行动性,学生能在做中体会、做中学习、做中形成)

34【品德评价法】是教师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方法。(它有三种方式:奖励、惩罚、操行评定)

35【自我教育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其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

36【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高尚思想、优良品质、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37【情感陶冶法】是通过教师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及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性格逐渐完善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

38【现象——本质法】这种方法就是直接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透过现象本质,进而对学生有个较客观的评价。 39【效应——本体法】这种方法就是从分析事物间的互相联系开始,抓住事物变化后产生的效应,由认识事物变化后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事物本质。

40【自卑】就是个体同他人进行比较后,感到自我适应性差,某方面或某几方面不如他人,因而表现出无能、软弱、畏缩甚至灰心等心理不平衡状态。

41【嫉妒心理】是由于恐惧、担心他人优于自己或自己不如他人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42【虚荣心理】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 43【疏导】即:“疏通”和“引导”。

四、44【教师的管理能力】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管理、学生体育与卫生管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班集体管理以及依法从教等几方面能力的总称。 45【反馈辅导】是新课程讲授后,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面向全体学生所做的辅导。它需要教师有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找出问题症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6【单元辅导】是一个单元的课程结束后,面向全体学生所做的辅导。

47【考试辅导】是阶段性学习结束后,为迎接学期考试、期末考试、升学考试所作的复习性辅导。

48【自学辅导】是一种特殊的个别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或者专门的自学教材或软件,或者是教师选定某个章节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堂自学完成学习任务。

49【个别辅导】是课堂以外教师对特殊情况学生的辅导,这些学生可以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是进度比较超前的学生或对某类问题有深入理解兴趣的学生。

50【基本教育法】是国家教育的根本法律。●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是我国教育基本法

51【教育部门法】是根据教育基本法制定的关于某一部门教育的法律。●知识点:包括学前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师范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对义务教育的年限、方针、性质、阶段、往常年龄、使用语言、管理体质、法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师资资格要求、学校设置、法律责任等做出规定。

52【综合教育法】是根据教育基本法针对跨部门的横向问题制定的教育法律。●知识点:学校法、教师法、教材法、学位授予法、考试法、学校卫生法、学校体育法,都 是综合教育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对教师使命、教师地位、教师管理、教师节日、老师的权力与义务、教师的资格与聘用、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教师的考核及待遇奖励、教师的法律责任做出了规定。

53【单行教育法】是教育部门法中包括的单个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条文,如各种法规、条例、规程、章程、实施细则、实施方法等。

54【教育相关法】是指与教育工作有关、教师应该有所了解的法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儿童权利公约》等。

五、55【教师科研】教师用科学研究的态度、程序和方法解决自身工作中的问题,以期望提高教育质量并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活动。

56【课题】就是问题,或者是理论研究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57【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感知对象搜集资料的方法。

58【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搜集资料的方法。

59【实验法】是通过特定的操作设计检验某种设想的实践效果的方法。

60【历史法】是指对教育的历史文献、历史遗存所做的发现、整理、考订、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发展的状态及趋势所做的阐述方法。

61【行动研究】是泛指以实践中的实践者为主体,以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并为了实践所做的研究工作。

六、62【信息】就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63【信息能力】期权就是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运用的能力。

64【信息获取能力】是教师在信息资源中及时、快速、准确收集到有用信息。

65【信息检索】是指从众多的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全过程。

66【信息检索系统】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存储,以供用户检索的系统。(分手工检索系统、计算机检索系统)

67【手工检索】简称手检,是以手工的方式,利用印刷型检索工具来检索信息资料的一种检索手段。

68【计算机检索】简称机检,是利用计算机检索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里的大量数据中检索出所需要信息的一种手段。(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互联网信息检索)

69【检索性文摘】是把一定范围内的文献进行浓缩,简明扼要地摘述其主要内容,著录文献的标题、箸者、出处,并按一定的方向编排的检索工具。

70【信息传递能力】是教师应具有的一种重要的信息能力。

七、71【教学口语】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用语。(一般包括: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和总结语)

72【教育口语】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谈话,它是教师的日常工作用语。(分为导语、激励语、表扬语和批评语。

73【板书设计】是指教师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以简练的文字、符号、线条和图形等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认知过程,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增强记忆,辅之以课堂口语的表达,保留传输信息,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行为。好的板书能提炼出一堂课的精华所在,可以配合教学重点,印象,增强效果。

74【体态语】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明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姿势。

75【手势语言】是指教师用手做各种姿势来表达意思。主要有情感手势、指示手势和形象手势通过运用这些手势语言可以使教师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使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

76【书面语言】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它借助书写工具和文字、记录人类的思想成果。 77身体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手势、姿态和表情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语言形式。

78【教师的沉默】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以不发表看法应对之。

79【暗示】是影响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表情、手势、动作、环境)手段达到,是接受暗示者对暗示内容的知觉和接纳。 八80【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他人在思想、行动上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反思能力) 81【认知能力】指教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认知,并能使自己在行为上较快地融入人际环境的能力。这里的认知包括对社会情境、人际关系、个体的人格特征等的认识。

82【表达能力】指教师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恰当地表达信息、传播信息、增进沟通的能力。

83【协调能力】指教师根据交往情境和交往对象的变化,能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交往策略的能力。

84【反思能力】指教师通过分析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表现,找出自己行为方式中的缺点和不足,借以提高自我的能力。 85【教师的正式群体】是指经过上级批准成立或社会认可成为社会或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单位、科研单位。

九、86【教育机智】是指教师面对特定的学生行为或特定的事件,通过敏锐地观察,准确地把握行为和事件的实质,果断、迅速地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能力。(包括:观察、理解、决策和实施)

87【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基于长期对学生情绪和行为变化的密切观察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心理能力,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技术。

88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灵活、有效地处理交往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89【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90【课堂偶发事件】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的不良行为。(包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恶作剧、学生之间的恶作剧以及互相吵闹,打架,摔文具,出怪模样等。

91【非主体突发事件】是指那些一时无法确定事件行为主体的突发事件,如房屋倒塌,山洪暴发,流氓闹校,食物中毒等,这些事件危害更大,紧迫性更重,要求老师要积极、果断、准确采取相应措施,权衡利弊、顾全大局。

十、92【教师角色】就是社会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行为所赋予的期望或规范要求,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责任的期待。

93【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意识水平上对其所应表现的行为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表现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94【教师角色冲突】由于教师承担的角色多了,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师角色之间将不免地发生冲突,这种因不相容期望导致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就是角色冲突。

十一、95【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心理功能状态。

96【心理调适能力】是指能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的心理适应能力。 97【情绪】是自然性的,原始动物也具有的一种心理过程。如喜怒哀乐甲种原始情绪,人与动物都有且与生俱来、不学就会。 98【情感】是社会 为人类所独有的高级心理过程。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99【压力】是指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紧张、焦虑感,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生理一心理反应叫【应激】。

100【负性情绪与情感】包含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指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情绪、情感体验。第二指行动起抑制或阻碍作用的情绪、情感。

101【中等学校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自我心理状态调节能力,包括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排除心理障碍,控制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心态、与人和睦相处等。 十

二、102【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现行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能力和举措。

103【教师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视距是对教育活动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

104【教师的学习能力】是指教师为适应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不断吸取有关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105【教师自我提高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思想、业务、人格等方面不断趋于发展和完善的能力,是老师实现自身潜能和自身价值的基础能力。

106【合作能力】是指通过人际间的交往而形成的一种与人共事的能力。

名词解释目录

一、1【教师职业能力】1 2【教师专业能力】3 3【智慧技能】11 4【职业威望】7 5【动作技能】12 6【关注论】14 7【角色认知论】14 8【心境论】15 9【典型行为论】16

二、10【教学能力】22 11【教学认知能力】23 12【教学设计能力】23 13【教学实施能力】24 14【了解学生】28 15【了解学生个体】28 16【教学设计】29 17【教学策略】34 18【课堂调控能力】37 19【教学反思能力】40 20【自我指向型的教学反思能力】40 21【任务指向型的教学反思能力】40 22【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24

三、23【德育】49 24【德育能力】50 25【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51 26【评价学生的能力】53 27【认知偏差】54 28【第一印象】54 29【心理定势】54 30【晕轮效应】55 31【近因效应】55 32【说服教育法】60 33【实际锻炼法】63 34【品德评价法】64 35【自我教育法】65 36【榜样示范法】61 37【情感陶冶法】62 38【现象——本质法】57 39【效应——本体法】57 40【自卑】68 41【嫉妒心理】69 42【虚荣心理】69 43【疏导】70

四、44【教师的管理能力】97 45【反馈辅导】78 46【单元辅导】78 47【考试辅导】79 48【自学辅导】79 49【个别辅导】79 50【基本教育法】95 51【教育部门法】95 52【综合教育法】95 53【单行教育法】96 54【教育相关法】96

五、55【教师科研】103 56【课题】107 57【观察法】118 58【调查法】119 59【实验法】120 60【历史法】122 61【行动研究】124

六、62【信息】129 63【信息能力】131 64【信息获取能力】132 65【信息检索】134 66【信息检索系统】134 67【手工检索】134 68计算机检索】136 69【检索性文摘】136 70【信息传递能力】145

七、71【教学口语】145 72【教育口语】145 73【板书设计】146 74【体态语】167 75手势语言】166 76【书面语言】158 77【身体语言】164 78【教师的沉默】170 79【暗示】171

八、80【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176 81【认知能力】176 82【表达能力】176 83【协调能力】176 84【反思能力】177 85【教师的正式群体】184

九、86【教育机智】201 87【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206 88【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211 89【道德】209 90【课堂偶发事件】207 91【非主体突发事件】208

十、92【教师角色】220 93【教师角色认知能力】221 94【教师角色冲突】229 十

一、95【心理健康】240 96【心理调适能力】241 97【情绪】245 98【情感】245 99【压力】【应激】。241 100【负性情绪与情感】245 101【中等学校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241 十

二、102【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279 103【教师研究能力】。274 104【教师的学习能力】271 105【教师自我提高能力】271 106【合作能力】282

名词解释目录

一、1【教师职业能力】1 2【教师专业能力】3 3【智慧技能】11 4【职业威望】7 5【动作技能】12 6【关注论】14

7【角色认知论】14 8【心境论】15

9【典型行为论】16

二、10【教学能力】22 11【教学认知能力】23 12【教学设计能力】23 13【教学实施能力】24 14【了解学生】28 15【了解学生个体】28 16【教学设计】29 17【教学策略】34 18【课堂调控能力】37 19【教学反思能力】40

20【自我指向型的教学反思能力】40

21【任务指向型的教学反思能力】40

22【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24

三、23【德育】49 24【德育能力】50

25【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51 26【评价学生的能力】53 27【认知偏差】54 28【第一印象】54 29【心理定势】54 30【晕轮效应】55 31【近因效应】55 32【说服教育法】60 33【实际锻炼法】63 34【品德评价法】64 35【自我教育法】65 36【榜样示范法】61 37【情感陶冶法】62 38【现象——本质法】57 39【效应——本体法】57 40【自卑】68

41【嫉妒心理】69 42【虚荣心理】69 43【疏导】70

四、44【教师的管理能力】97 45【反馈辅导】78 46【单元辅导】78 47【考试辅导】79 48【自学辅导】79 49【个别辅导】79 50【基本教育法】95 51【教育部门法】95 52【综合教育法】95 53【单行教育法】96 54【教育相关法】96

五、55【教师科研】103 56【课题】107 57【观察法】118 58【调查法】119 59【实验法】120 60【历史法】122 61【行动研究】124

六、62【信息】129 63【信息能力】131 64【信息获取能力】132 65【信息检索】134 66【信息检索系统】134 67【手工检索】134 68计算机检索】136 69【检索性文摘】136 70【信息传递能力】145

七、71【教学口语】145 72【教育口语】145 73【板书设计】146 74【体态语】167 75手势语言】166 76【书面语言】158 77【身体语言】164 78【教师的沉默】170 79【暗示】171

八、80【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176

81【认知能力】176 82【表达能力】176 83【协调能力】176 84【反思能力】177

85【教师的正式群体】184

九、86【教育机智】201 87【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206 88【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211

89【道德】209

90【课堂偶发事件】207 91【非主体突发事件】208

十、92【教师角色】220 93【教师角色认知能力】221 94【教师角色冲突】229 十

一、95【心理健康】240 96【心理调适能力】241 97【情绪】245 98【情感】245 99【压力】【应激】。241 100【负性情绪与情感】245 101【中等学校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241

十二、102【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279

103【教师研究能力】。274 104【教师的学习能力】271 105【教师自我提高能力】271 106【合作能力】282

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附答案)

教师职业能力复习题

教师职业能力简答

教师职业能力名词解释A[1]
《教师职业能力名词解释A[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