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五讲)

发布时间:2020-03-01 19:24: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五讲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基础的奠定 教学目的与要求: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暴行,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

实事求是地评价国共两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927年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颁布《对华政策纲要》,表明日本侵华政策已基本形成,决定武力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并确立了把“满蒙”与“中国本土分离开来”的方针。

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日本帝国之存立上必要之事也。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松花江上》

词曲作者: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在一堂?!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

1932年5月5日,中日双方在上海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1933年5月31日,迫使国民党政府签署了限令中国军队撤退的《塘沽停战协定》。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通常称为“华北事变”。

《秦土协定》的内容: (1)驻于昌平和延庆一线的宋哲元部队,调至其西南地区;(2)解散排日机构;(3)处罚张北事件负责人;(4)制止山东移民通过察哈尔省;(5)从日本招聘军事及政治顾问;(6)创援助日本特务机关的活动及军事设备的建立等。

《秦土协定》的签定,使中国丧失了在察哈尔省的大部分主权,也丧失了察省疆土的70%-80%。

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 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 两市:北平、天津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县城,我第29军奋起反击,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受到上海人民和驻军的抵抗。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动战略进攻。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一大批城市。 日军焚烧汉口街市

1938年10月25日,日寇的铁蹄踏进武汉,从此,武汉人民开始了长达7年的屈辱生活。

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 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

(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日本的大举进攻,使中国大大片土地沦丧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这些地方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经济模式,使台湾成为日本的稻米供应地。

1932年3月9日,日本制造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极为深重的灾难。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美籍华人学者尹集钧:45万人; 中国学者:30万人;

东京审判判决书:20万人; 日本学者洞富雄:20万人;

日本右翼分子:不存在屠杀,“虚构论”,等。

日本731细菌部队是建立在“满洲国”的一个灭绝人性的细菌战实验场所。 日本731部队驻平房小镇(距哈尔滨东南20公里)5年时间内,因受致命细菌感染而死亡的东北民众至少有3000人。

从1939年哈桑湖事件到1942年之间,731部队生产炭疽等病菌达数十吨之多,主要投放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地区。其中,炭疽菌、鼠疫菌为干燥细菌,能污染空气,使感染者患上肺鼠疫和肺炭疽病;霍乱、伤寒被制作成菌液,通过飞机的“降雨器”进行散布,使感染者患上肠类疾病;而带鼠疫菌的跳蚤则直接用鼠疫弹进行投放。

日本战败后,731部队为了避免遭到世界各国的谴责,迅速毁坏了自己所有的设备和用品。他们还将不便携带的大部分炭疽菌等细菌散播在华中一带,造成大量无辜民众丧生。

总共战争死伤者达3500万人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

总方针: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日军在大连押送华工上船

日本曾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纲领、有计划地向中国东北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带有侵略性质的移民,最终目标是从1937年起利用10年时间,向东北实施移送100万户、500万人的庞大移民侵略计划。

日本曾计划对华移民500万,被列为七大国策之一。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实施奴化教育的目的就是泯灭中国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和抗日精神,从而彻底征服中国。

为了消磨和摧残中国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

东京审判(1946年5月—1948年11月)规模超过了纽伦堡审判,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日本法西斯的种种罪行在审判中一步步被揭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首先,以史为鉴,面向末来,是处理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其次,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最后,我们要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警惕。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十四年)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与当时国民党当局采取的不抵抗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发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宣言。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直接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1933年初,抗日游击队先后在东北各地崛起。 1934年6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 1936年2月,改建为东北抗日联军。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1、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于1931年8月16日向张学良发出了著名的“不抵抗铣电”: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张学良遵照“铣电训令”,避免冲突,暂作忍辱负重,以免事态扩大,不好收拾。 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蒋介石在国内正遭遇巨大的政治挑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蒋介石深为不安。 幻想通过国际联盟和大国抑制日本扩大侵华。 1931年11月14日,南京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虽通过《严令御侮守土案》,但实际上并未采取任何具体措施。蒋介石再次强调:“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

2、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被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怒了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各党派爱国人士、爱国民众团体的倡导和响应下,迅速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浪潮。

民族资产阶级发出呼吁,要求国民党当局“改弦更张”,停止内战,“以对外„镇静‟的功夫来对内”,“以对内„强硬‟的态度来对外”。

江桥抗战、锦州保卫战: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率领中国军队抗战。 淞沪抗战:中国第十九路军在上海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东北人民组织义勇军、救国军、自卫队等抗日武装(1936年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沉重的打击了日军。

长城、察哈尔、绥远抗战。 福建事变 江桥抗战

1931年11月4日,在黑龙江省嫩江桥面,东北军爱国将领马占山率领中国军队,向发动进攻的日本侵略者奋起反击,打响了武装抗日斗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武装抗日的序幕。

淞沪抗战将领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开赴淞沪前线的抗日部队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坚守阵地的第19路军战士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指挥杨靖宇,1940 年2月23日, 被百余名日伪军层层包围,以双枪与敌激战近半小时,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一○九旅旅长赵登禹,参与长城抗战,后任一三二师师长。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鼎、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陈友仁和第三党领袖黄琪翔等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宣告成立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即福建人民政府),公开宣布反蒋抗日。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各地学生声援北平学生 一二·九运动的意义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

这幅“一二·九”运动的经典画面,被邹韬奋先生用作《大众生活》的封面。斯诺以《中国的贞德被捕了》为题在美国报纸独家报道了这一事件。

八一宣言:无论各党派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和利害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应该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瓦窑堡会议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会后,毛泽东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瓦窑堡会议批评了党内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观点,并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瓦窑堡会议是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期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克服了长征前一段时间内“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进行工作。

1936年5月5日红军为表示团结抗日的诚意,主动回师陕北并发表通电,提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主张。

《八一宣言》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不断调整对蒋介石集团政策,将“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及至“联蒋抗日”,从而促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6年5月3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中共参与西安事变谈判的代表:秦邦宪、叶剑英、周恩来。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1937-1945)

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937年2月,国民党中央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国民党左派宋庆龄何香凝等推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

五项国策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

四项保证是: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的方针;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就此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它的伟大意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

1937年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将八路军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

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正式成立,叶挺、项英分别担任正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分别建立了茅山根据地和皖南根据地。

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全国各界民众比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1938年6月,宋庆龄接受中共中央建议,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呼吁世界人民援助中国抗战。

中华儿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1936年度国防计划大纲,具体规划了1936年国防军事任务,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划分“抗战区”、“警备区”、“绥靖区”和“预备区”四种区域。此时国民政府已确定对日作战的总方针,即抵敌于内陆之外,依靠阵地阻击战迟滞敌人入侵。

1937年国防作战计划分甲乙案,分别拟定了保守的和积极的两种对日作战方案。

作战计划甲案以拒止日军在中国沿海登陆,阻止敌人越过天津——北平——张家口一线为主要任务。作战计划乙案中完全取消了反共作战的内容,规定“作战期间,负有绥靖地方之国军未列入战斗序列者,则编为预备军,待命集中。”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的阶段。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为粉碎日本法西斯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二十九军英勇抵抗,因寡不敌众,伤亡很大。7月29日阵亡将领。

1938年1月,决定成立新的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任委员长,何应钦、白崇禧为正副参谋长,陈诚任政治部部长,周恩来、黄琪翔任副部长,并重新划分战区。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英勇抵抗,在战略防御阶段组织了四大会战:忻口战役(1937年10月)、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台儿庄和徐州会战(1938年2月-4月)、武汉保卫战(1938年6月-10月)。

忻口战役(1937年10月)

郝梦龄是抗日战争中我军牺牲的第一位军长 武汉人民恭迎郝梦龄、刘家琪灵柩。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1月)

台儿庄和徐州会战(1938年2月-4月) 徐州会战中台儿庄守军与日军激战 武汉保卫战(1938年6月-10月)

“中国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压迫到最后限度,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决心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

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前夕,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直接指挥,并通过中央广播电台发表这极其悲壮的讲话。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造成日军10多万人伤亡,中国军民付出40万人伤亡的代价,但粉碎了日军一战解决“中国事变”的企图,换来了战略相持阶段。

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10月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毛泽东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略防御阶段到广州(1938.10.11)、武汉(1938.10.25)失守后就结束了。 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

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一是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

二是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随着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在继续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对其侵华方针作了重大调整。

国民党的抗战政策有所动摇,但仍在抗战,抗战初期的被动局面有所改善。 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的战役有:

南昌会战(1939年3月-5月) 随枣会战(1939年5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0月)

1939年冬季攻势(1939年11月-1940年3月) 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11月) 绥西作战(1939年12月-1940年4月) 枣宜会战(1940年5月-6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在美、英之后,正式对日、德、意宣战。中国人民结束了长期单独抗击日本侵略的局面,开始了与美、英等同盟国家共同抗击日、德、意法西斯的新时期。1942年1月3日,作为太平洋战场4个战区之一的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蒋介石任战区最高统帅。

1942年2月,日军进攻缅甸,并于3月18日攻陷仰光。英国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英军作战,中国组织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 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的战绩轰动全球。

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1937年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制定正式确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是:

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

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四、改革政治机构;

五、抗日的外交政策;

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七、改良人民生活;

八、抗日的教育政策;

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十、抗日的民族团结。 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8年5~6月,毛泽东在总结抗战10个月之经验时,撰写并发表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重要著作。

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平型关大捷 敌后战场

晋察冀是八路军在华北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晋东北沦陷以后,八路军115师一部以五台山为中心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不到一个月,收复山西广灵、灵丘,以及察哈尔南部的蔚县等7座县城。后又向平汉线北端发展,开辟了以阜平为中心的冀西游击区,逐步形成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

晋察冀军区一分区青年抗日先锋队一千余人,举行拥军支前誓师大会。 晋西北是八路军依托吕梁山地区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晋东南根据地是刘伯承率129师开辟的。

129师又与115师联合派出支队,进入冀鲁边的乐陵、宁津地区,与当地抗日武装密切配合,开辟了冀鲁边根据地,逐渐形成了以太行山区为依托晋冀豫鲁根据地。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 1939年11月7日,晋察冀八路军组织的黄土岭战役,击毙号称“名将之花”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

百团大战

从1939年到1945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抵抗日军的62%—75%和几乎所有的伪军。

1940年9月下旬,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攻克河北涞源的日军重要据点东团堡,歼灭日军170人。

“百团大战” 整个战役前后持续3个半月,华北八路军共出动115个团的兵力,与日军交战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拔掉日伪据点2993个,夺回40多座县城,使根据地面积得到很大的恢复。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25日,左权在山西省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的游击战争处于辅助地位。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形成了对侵华日军的战略夹击,在相持阶段后,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1945年,敌后解放区战场不断扩大对日军攻势作战的规模。

经过1945年的春季、夏季大规模攻势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共收复县城70座,歼灭日伪军40余万人,基本上扫清了敌后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把日伪军压缩到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上。此时,侵华日军69%和伪军95%的兵力,仍为敌后解放区战场所抗击。

1945年春夏,根据地发展到19块,人口有9550万人,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发展到91万余人,民兵发展到220余万人,为最后战胜日本略者创造了坚实的条件。

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关系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在战争问题上,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条件说来,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国民党政策转向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发生了转变,在政治上加强了反共。

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军长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 《囚歌》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 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1937年到1945年八年的抗战,国民党制造了三次反共磨擦,中国共产党当时为了抗日的需要,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政治上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采取攻势,军事上采取守势,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共产党提出: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与顽固势力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2、经济建设

实行减租减息;厉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

减租减息是指二五减租(只交抗战租额的75%)年息一分。 基本原则是农民必须交租交息,地主必须减租减息。 精兵简政

中共中央于1941年12月采纳李鼎铭的提议,决定实行精兵简政。

要求裁并重叠机构,规定各抗日根据地的脱产人员不得超过人口总数的3%。 增强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 开展大生产运动

3、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吸引了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延安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实现理想的热土。

发展国民教育。

创办学校和短期培训班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文化界各抗敌协会相继成立,成为文化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标志。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

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这次会上,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

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场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讲演。 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华民族复兴基础的奠定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开庭到1948年11月宣判终结,共历时近两年零七个月。其间共开庭818次,法庭纪录4.8万余页,出庭作证的证人达419人,出示文件证据4000多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规模超过了纽伦堡审判,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也是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

(二)中华民族复兴基础的奠定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

——2005年8月27日,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驻京部队老战士座谈会的讲话

1、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 (1)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中国的抗日战争打乱了日德法西斯的战略部署。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斯大林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罗斯福

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丘吉尔

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

——抗战时期曾任苏联驻华最高军事顾问的崔可夫元帅

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对于二战胜利所发挥的作用,与法国“抵抗运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抗战对于二战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不容否认。

——法国军事学院专家肖布拉德

日本之所以未立即对苏联开战,是因为它的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

——苏联元帅扎哈罗夫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高昂代价,承担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500万人以上,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

2、抗日战争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大国地位

1942年1月1日作为领头四国之一签署26国《联合国家宣言》。 1943年中、美、苏签署《开罗宣言》协商处置战后事宜。

1944年夏美国“敦巴顿”橡胶园会议:中、美、英、苏协商组建联合国。 1945年6月25日中国作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签署《联合国宪章》。

3、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1)抗日战争不仅军事上打败了外敌的侵略,实现了民族解放,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追求的全面更新。

(2)中国民主进步力量得到了很大发展。

(3)中国共产党七大的召开,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指明了发展方向。

(4)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

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法定纪念,多少华夏儿女的眼泪与欢笑终于汇成了这一刻。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阅读书目: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8月25日) 胡锦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3日)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六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

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五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五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