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六讲)

发布时间:2020-03-01 19:24: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六讲 两个中国命运的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抗战结束后国内不同的建国主张,认识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

2、认识民族资产阶级主张的“中间道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行不通;

3、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独裁内战政策及其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前途的必然性。

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一、抗战胜利后建国方案的选择与斗争

1、战后国内不同的建国主张

战后中国的中心问题: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 中国社会各阶级都必然以本阶级的意志去影响中国的前途。

“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蒋介石说要‘建国’,今后就是建什么国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

——毛泽东 国民党的建国方案

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维护国民党***,重建对全国的独裁统治。

民主党派及其建国方案

中国的民主党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民主党派主要成立于抗战胜利前后。

民主党派主张在中国建立一个英美式的自由独立的民主国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民主党派处于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三者地位,亦称“中间党派”,他们的主张和实践被称为“中间道路”,又称第三条道路。

发表相关文章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施复亮和张东荪。 宣传中间路线的文章主要有:

1945年12月15日施复亮在《国讯》上发表的《论中间派》;

1946年6月22日张东荪在《再生》第118期发表的《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

1946年7月14日施复亮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何谓中间派》; 1947年3月20日张东荪在《观察》2卷6期发表的《追述我们努力建立“联合政府”的用意》;

1947年4月9日施复亮在《时与文》1卷8期发表的《中间路线与挽救时局》等。

这些文章对中间路线的内容、地位、作用作了反复的论述。其要点: 第一,中间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国共两党的政策都不代表他们的利益。

第二,认为中国社会中有左中右的分野,左派要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右派要走的是殖民地资本主义道路(即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这都不是中国所应走和能走的,中间派要实行的政治路线是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

第三,对外主张“兼亲美苏”,做美苏合作的桥梁,不做美苏冲突的牺牲品。对内主张“调和国共”,“跟左翼党派合作,共同制止右翼党派的反动政策,但须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政治立场,不可无原则的附和左翼党派的主张”。

第四,中间派在思想上应当是自由主义的,反对任何思想上的统制和清一色。在行动上应当是和平的、改良的,不赞成暴力的革命的行动。

第五,旧政协路线在本质上是中间派的政治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方案

代表工人阶级和其它进步势力利益。主张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经过彻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并经过这个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现阶段力争通过和平途径对中国政治社会进行改造,废除国民党***,建立有广泛代表性的和民意基础的民主联合政府。

中国共产党提出 “和平、民主、团结”方针。

2、重庆谈判:争取和平建国的努力

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是战后全国上下的强烈愿望。

国民党集团一方面在军事上为武力统一中国做准备,一方面迫于民意和舆论的压力,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人到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国共双方达成协议,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与10月13日密令各战区剿共。国民党80万军队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解放区推进和进攻。

中国共产党在

9、10月间先后组织上党、邯郸、绥远、津浦等战役,歼敌9万余人,遏制国民党的进攻。

国统区人民掀起大规模反内战运动,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停止内战。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声明,主张中国和平统一,并于1945年12月20日派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冲突,12月27日国共重启谈判。

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形势和美国政策的调整,提出无条件停止内战的建议。 1946年1月5日,国共双方达成停止国内一切军事冲突的协定。 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同日,依照重庆谈判的决定,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3、政协协议:文本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及其夭折 政协会议召开的背景:

国内:国民党不履行协定,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人民解放军进行自卫战争;国统区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制造“一二²一惨案”。

国际:苏、美、英三国敦促中国停止内战。 政协会议召开及其协议:

1946年1月5日,国共双方达成停止国内一切军事冲突的协定。1月10日,国共两党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同日,依照重庆谈判的决定,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 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政协会议的结果为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供了现实选择。 中国共产党为达成协议做了让步。

国民党没有打算履行协定和协议。1946年3月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撕毁政协协议,6月26日国民党以22万正规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民主人士马叙伦:

“我们以为在共产党方面,战是他们根本不愿意的,因为战是他们的损失;可是应战是他们不能避免而且愿意的,因为不应战而坐待消灭,当然没有这样的道理。”“国民党想要消灭共产党,是世界都知道的”。

—— 转引自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活²读书²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2页。

二、围绕中国前途的大决战

1、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失败

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地超过中国共产党。它企图凭借军事优势速战速决,在3-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的全部武装力量。面对国民党的进攻,共产党处于自卫防御作战状态。

人民军队的作战方针: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即集中优势兵力,选择薄弱或孤立之敌,在运动中以各个歼灭。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原则的指导下,人民解放军打破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到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被歼灭71万人。

国民党转入重点进攻阶段,从1947年3月起,以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为重点,实行重点进攻,在其余各战场则转为守势。然而重点进攻也在三个多月里失败。

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发展到190多万人。 国民党在军事上陷于被动境地。

2、国民党统治的全面危机 经济方面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各级军政官员在收复区内进行掠夺性的接收,贪污腐败盛行;

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逐渐控制整个社会的经济命脉。 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主要表项为:

财政金融危机,官方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物价狂涨;民族工商业大批倒闭,日常生活用品奇缺;农村经济严重衰败,土地荒芜,生产大幅度下降,饥馑载道。

国民党政府还加强了对各阶层人民的层层盘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抓兵拉夫,徭役沉重。

政治方面

愚弄民众,召开所谓“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给国民党的***、蒋介石的个人独裁披上合法外衣;加强特务活动,迫害镇压爱国民主力量,实行白色恐怖;与美国签订一系列有损中国主权的秘密条约和协定,容忍美军横行霸道,胡作非为。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以学生运动为先导,反对国民党统治。

“中国境内已经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4-1225页。

3、“中间道路”的幻灭和民主党派新的历史选择

内战爆发后,以民主同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继续为和平而努力。 中间道路的破产

在1947年10月27日,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发言人以“勾结共匪,参加叛乱”的罪名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

11月5日民盟在上海的一部分领导人被迫同意民盟解散,次日以张澜的名义发表了《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解散公告》,宣布自即日起民盟总部负责人辞职,总部解散,盟员一律停止政治活动。

民盟遭到镇压,宣告了中间道路的破产。 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和民主党派的遭遇深刻表明:

第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二,国民党彻底撕下和平民主的伪装,关闭和平的大门,完全暴露出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真面目;

第三,民主党派走“中间道路”,寄希望于蒋介石集团,只能是幻想。民主党派必须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做出选择;

第四,面对法西斯独裁统治,为了和平民主进行合法斗争难于成功,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

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严酷的现实教育了民主党派,使他们逐渐放弃中间道路的幻想,改变政治路线和斗争策略方式,继续与国民党抗争。

1947年11月12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公开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开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认定中共提出的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符合全国人民大众的要求”,恳切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和平、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

民主党派逐渐放弃“中间道路”的幻想,改变政治路线,同意和接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纲领的基本原则,以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为目标;改变斗争策略方式,转入地下活动,继续与国民党抗争。 中间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1)民主党派要在中国建立英美民主政治模式的主张严重脱离当时中国社会实际,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需要。

(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软弱的政治经济地位也是中间路线破产的重要原因。

(3)国共两党强烈反对的政治态度也是中间路线破产的重要原因。

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从1947年7月开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在战略进攻的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完成两大中心任务: (1)军事方面

1947年10月10日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把解放全中国的战略任务公开地提了出来。

到1948年秋,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总兵力从战争初期的430万下降到 365 万人左右,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作战,总兵力已由原来的127万人发展到 280 万人,武器装备也大为改善,积累了丰富的打大规模运动战经验和城市攻坚战的经验。

1948年12月中共召开十二月会议,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土改等方面的行动纲领。

1948年9月16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经过10天激战胜利结束,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从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1949年初国民党发动“和平”攻势 国民党:

玩弄和谈阴谋,企图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 共产党:

必须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向全国进军 (2)土地改革方面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经历了从减租减息到实现¡°耕者有其田¡±再到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过程。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

1947年7月至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由刘少奇主持,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

1948年4月: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5、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 第二,人民群众是解放战争凯歌行进的力量源泉。 第三,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加速了战争进程。

第四,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是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五,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和腐败没落促使革命高潮的早日到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中国共产党筹备建国的理论准备

1949年3月5日到13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讨论确定组建新中国的有关事项。

毛泽东于1949年6月30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开。 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正式决定将新政协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一系列重要决议;

(1)批准常委会的筹备工作报告;

(2)基本通过常委会所提出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并授权常委会提交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

(3)关于起草大会宣言和拟定国旗国徽国歌两项工作,因尚未完成,同意常委会报告中的两个提议;

(4)关于人民政协会议的开幕日期,授权常委会决定并召集之; (5)通过常委会所提出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及秘书长名单》。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及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个议案;

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并推举国家领导人。《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1、基本经验

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

——毛泽东

基本经验: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武装斗争,实行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和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真正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彻底结束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实现了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所蒙受的奇耻大辱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阅读书目:

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6月30日)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 (1948年1月19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 思考题: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溃败?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五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

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

中国经济史第六讲讲义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六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六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