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策略》

发布时间:2020-03-02 16:02: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策略》

大家知道,对语文教学来说,切入点,是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入手处。所谓“点”,即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一幅插图等。这些关键处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好的切入点,应是文章思想内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的聚散点,它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讲,切入点的选取和设计恰当与否至关重要。

首先,我请大家一同了解一下当前课堂教学切入点存在的问题:

1.四面出击,贪多求全。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纷乱,教学活动花样翻新,使语文课变成不伦不类的人生哲理课、心理辅导课或自然常识课。再说一篇课文可教、可学的内容很多,一篇课文只要有一得,对学生而言就是收获,面面俱到的结果势必是贪多嚼不烂。

2.不问文体,千篇1律。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往往多情感浸染式的文学语言,追求语言表达的形象含蓄。若不考虑文体,切入时一概而论,也就难免胶柱鼓瑟、南辕北辙。

3.忽视全体,主体失落。课堂成了教师和部分精英学生的“高层对话”,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设计教学切入时,不能考虑到一般学生的学力基础,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广度和频度得不到必要的保障。

那么,教学切入点的“点”如何发现,又如何切入?

接下来就和大家交流一下设计切入点应遵循的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从文本语言的角度入手,关注语文教学本体。语文学科不姓别的,就姓“语”。它与历史、政治等学科不同,语文学习是在“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循环往复中涵养语感,丰富情感。确切地讲,语言文字在这里绝不单单是一种了解内容的“工具”,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既是“形式”又是“内容”。因此厘清语文教学中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关系,不仅是教学切入的思考起点,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至于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结合文本的语言

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教师首先要培育自己的语感和眼光,特别要注意备课时的“裸眼阅读”和“文本细读”,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阅读经验,反观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及阅读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促发师生之间的深层对话。

第二,从文体的角度入手,重视学生内隐言语的建构图示。任何能力的提升都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任何知识又都必须有一个载体。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同样需要一个依托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不同文体的文章,只要是语言学习,就不能忽略文体的存在。而当前所提倡的“淡化文体”也不是说“不要文体”。文体的认知,不应是静止知识的灌输,而应是活性知识的积极渗透。比如小说可从环境、情节、人物切入,散文可将借景抒情、借物寓人、象征等表现手法作为切入点,戏剧可以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当然,上述切入点如在每课中循环使用,面面俱到,也会使学生麻木。所以也需要不断更新。

第三,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教学切入点要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现状和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最优化的教育策略,恰当切入,首先要以学生的需要为目标,以教材为依托,系统把握,面向所有学生。其次要寻找学生求知的兴奋点、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探究文本对话的摩擦处、矛盾处、困惑处。

另外,选择教学切入点还要注意两点:其一,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往往切点越小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其二,要透辟深刻,恰切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会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

(二)教学切入点的设计策略

好的切入点,不是主观臆断的。教师对教材见识的高下深浅,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分析把握,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控制,都尽显在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之中。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可以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师而异,看起来似乎无方法可以参照,然而却有原则与规律可循,那就是“以少胜多,以点带

面”,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以此指引思维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下面我向老师们简要介绍一下我在教学中用过的几种切入方式。

1.文眼切入的策略。文眼是文章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比如《两小儿辩日》,可以拎出题目中的“辩”字,分析“辩什么——辩的观点——辩的理由——人物在辩斗中的表现——辩带来的启示。这些内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链,使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2.关键词、句、段的切入策略。关键词或关键句指的是能够集中揭示中心、表达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文章风格的词语或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神经中枢或信息节点,具有发散和贯通文章的作用。常见的切入课文的“关键句”有起始句、主旨句、过渡句、矛盾句、总结句、蕴藉句等。关键段指表达文章中心、揭示作者情感、彰显文章艺术特点的精要语段,连接文章的过渡段以及文章的首尾段。教学切入时抓住这些关键词、重点段,就可以化繁为简,突破难点。

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以“狂”带动全文:“狂”——“老夫”狂——老夫“聊”发少年狂。引导学生理解“狂”的具体表现:装束狂、气势狂、举止狂,在此基础上深入解读“狂”的实质。从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把握作品主旨。

3.质疑切入的策略。学贵有疑,质疑是有效阅读的手段。进入阅读状态的学生,总会发现文章的疑点,这些疑点有的被学生消化了,有的却遗留在学生脑中,这些问题最适合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4.线索切入的策略。无论何种文体的文章,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及线索。线索可以是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线索提示行文方向,标示作者的思路,串连组成课文的丰富材料。从线索切入,可使散珠成串,纲举目张。

5.结构切入的策略。任何文章都有它独特的结构形式,从文章的结构切入,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路,了解段与段之间、段与篇之间的关系,理清叙述顺序,把握重点内容。

6.比较切入的策略。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不同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范进中举》,可以与《孔已己》进行比较。

这些具体的策略并不是僵化机械的,实际教学中完全可以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我教学鲁迅的小说《孔已己》的教学片断。

对于这篇小说的教学,我选取了“半”字作为切入点来设置问题,从生活现象到性格特征、思想根源,引领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孔已己的“半”字人生,从而带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既抓住孔已己的人生特点,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长文,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面面俱到。而作为教者只要抓住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围绕一两个主打问题分析,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揉一团而有层次,品一词而含妙味”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

可见,巧妙选取切入点是有效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一篇课文教学切入点和导语的选择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因为二者时或分行时或重叠。然而,无论切入还是导入,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我们既不能迷恋桃花林,也不能盲动而不得门径,更不可进入桃花源就走马观花。一名好的导游,应既对美景烂熟于心,对游览线路了如指掌,又对游客的需要清清楚楚。教师深厚的学养、高超的教艺和创新的思维在这里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以上是我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设计策略”这一问题的一点粗浅认识,借助于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这一平台与大家交流探讨,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启发同行对这一问题的更多思考。其中还有许多不成熟不全面的地方,肯请专家、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策略研究论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研究论文

活动策略:找准切入点

寻找课堂教学的理想切入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误区及应对策略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设计浅谈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策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