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弟子规

发布时间:2020-03-03 13:17: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弟子规 》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注释】

冬天要提醒父母多穿衣服;夏天要给父母纳凉;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傍晚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小故事】

黄香温席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夏天天气热,每天晚上他都先给父亲扇枕席,以便父亲安歇;冬天天气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他上书朝廷申报,批准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在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了官,做了尚书令。成为以孝闻名、以孝施政的榜样。黄香的事迹被历代传颂,成为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

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夏天夜晚来临时,小朋友们是否想到早早地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地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当然用电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读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了本课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译文]

早上要早点起来,晚上要晚些上床;人的一生很短,转眼就老了,应该珍惜年轻时的光阴。

[小故事]

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后来人们又称他司马温公。温公小时候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学习十分勤奋。为了每天能早起读书,他让人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动就会滑下来,这样司马光就会惊醒,起来读书。后来,这个枕头被称为“警枕”。司马光如此勤奋好学,从而使得他学识渊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温公警枕”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读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了本课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译文]

读书的方法,讲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相;眼到,仔细地看;口到,专心地读,这三条都 是很重要的。

[小故事]

杨愔小时候,特别爱读书,而且学习十分专注。一天,杨愔坐在院里的李树下看书,熟透了的李子从树上掉下来,打中了他的背,他一动不动地读自己的书。孩子们纷纷来抢夺那从树上掉下来的李子,得到了的正津津有味地品尝李子的美味,没有得到的正懊丧不已,还要想办法弄几个吃吃,拿竹竿的拿竹竿,爬树的爬树,只有杨愔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看书,在书海里遨游是他最大的乐趣。 毛泽东闹市读书的故事

1911年---1918年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期间,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什么是闹市,也就是街上最热闹的地方,譬如说长沙成章街头的菜市场,他每天都坐在那看书,以培养自己看书的静心、恒心。后来毛泽东成为国家主席,仍不忘每天看书,并把它看书的地方称为“菊香书斋”。”

读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了本课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译文]

读书的房间要安静,墙壁要干净,书桌要整洁,文具要放端正,这才像个读书的样子。 [小故事]

霸蕃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年轻时独居一室,日夜攻读,欲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前来拜访,看见他的住处杂草丛生,纸屑满地,十分凌乱。他不解地问道:“孩子,屋子这么脏,你怎么不打扫打扫呢?这样宾客来了看了不是要好些吗?”陈蕃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的手是用来扫天下的。”薛勤反问道:“连一间屋子都不扫,怎么能够扫天下呢?”陈蕃一听,脸红了,马上打扫房屋,招待客人。

读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了本课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 同学们,我们也要想一下自己的书房、卧室是不是经常保持干净?你会自己整理房间、书桌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往往非常少,大概都是父母帮我们整理的。

我们这里讲到“房室清,墙壁净”,就是我们学习、休息的房间要整齐清洁,墙壁也要干净。有很多小朋友喜欢画画,甚至在墙壁上画了很多图案、文字,画完以后,自己还非常的高兴。对于这样的小朋友我们要教导他,除内心要清净之外,我们外界的环境也要保持干净。

“几案洁”,几案就是书桌。我们知道有很多人看书,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东一本,西一本,凌凌乱乱,从来不会整理自己的书桌。像古人朱熹,每一次在书房读完书之后,一定要把它收拾得干净,他才离开书房。所以我们要保持书桌的整齐与干净。

“笔砚正”,就是把我们所用的笔、橡皮等文具,要把它摆好,排得非常整齐。排列图书,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希望同学们能做到: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谢谢大家!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译文]

别人有短处,不要随便去揭露;别人有隐私,千万不要去宣扬。

[小故事] 刘宽是东汉时的一位丞相,以宽厚待人闻名于世,他从不对人发

脾气。 有一次,他的夫人想惹他发脾气,就在他穿好朝衣准备上朝时,特意让侍女端来一碗鸡汤给他喝,侍女在他面前故意失手,鸡汤洒在了他的朝服上。侍女赶紧揩擦,然后低头站在一边准备挨骂。刘宽不仅不生气,反而关心地问:“你的手烫伤没有?”侍女很感动,夫人对他的涵养也十分佩服。刘宽温和的性情,宽宏的气度,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小故事:有一个医生,他看到这个病人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可以说生命已经快到尽头了。所以,医生就跟这个病人说:“你可以回去了。”可这位老伯却把医生的意思错了,他认为医生的意思是说他的病好了,可以出院了。这位老伯就这样回去了。因为医生的这样一句话,给这位老伯产生很大的信心,他认为他以后都不用来看病了,不用再住院了,所以他非常的高兴。

事隔一两年之后,这位老伯觉得自己已经完全好了,他想再回来复诊看看。医生看到这位老伯,就非常惊讶地问:“老伯,您怎么又来了?”老伯笑着对他说:“我来看你呀,因为你以前说我已经好了,可以回家了。回家之后,我就非常的高兴,对自己很有信心,就这样慢慢的调养,现在我已经完全好啦!”这个医生后来就把这个故事告诉他所有医学系的同学,告诉他们医生的一句话,往往可以让病人燃起生命的希望。因为他没有把真相告知这个病人,所以病人也不晓得自己的病这么严重。所以当别人有隐私,不应该让当事人知道的时候,我们也要替他保密。

读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了本课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 民谚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注释】

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不要为了面子,更不要让虚荣心作主,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 【小故事】

王安石的衣着

王安石是宋朝最有名的宰相之一,不过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讲究衣着卫生。他不爱洗澡,不爱洗换衣服,总是脏兮兮的。有一次,皇帝召见王安石和几位大臣一起商议国家大事,谈话的时候,一只虱子从王安石的衣服领子里跳出来,跳到了他的脸上,皇帝看到后,偷偷地笑了,可王安石一点也不知道,后来这件事成为人们的笑谈。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但是他的仪表真是糟糕,我们千万不要学他的样子。 (待续) 小故事:

据说,有一个人非常喜欢衣服,本来家庭并不非常富裕,他却总是把钱花在衣服上也不去工作,直到他把钱都花光了。自己穿着一身非常漂亮的衣服去做了乞丐。一天,刚下完雨,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有很多污水,那个人已经认定自己是个乞丐了。这个乞丐刚走到一滩污水的旁边,一辆汽车飞驰过来,污水都溅了一身。乞丐没有顾及,第一时间跑向家里,他不想别人看到自己如此脏的衣服。其实很早以前他就把大房子卖了,租了间小房间,屋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大衣橱。当他打开家门,里面已经空了,只剩下一张小偷留下来的字条,上面写着:兄弟,原本以为你家里什么都没有,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漂亮的衣服,谢了!乞丐手里的字条缓缓的掉了下去,他知道他什么都没有了。

读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了本课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争美〈庄子〉

我们把美归结为质朴无华,实实在在,恰到好处(爱默生)

好看不过素打扮,好吃不过粗茶饭.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译文]

说话最要紧的是要诚实讲信用;说谎话,说胡话,都是不可以的。

[小故事]

鞅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辅佐秦孝公进行了变法。变法之初,为了取信于民,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天,商鞅在国都的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当众宣布,谁能把它扛到北门,赏赐黄金十两。可是到了下午,还没有人去做,这时商鞅又下令把赏金增加为五十两,这时有一个人把木杆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把五十两黄金奖赏给了那人。人们见商鞅说到做到,以后推行什么政策都积极响应,商鞅变法于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情景小故事:小池有一本很好看的图画书,小夕想借来看。“小池,能把图画书借给我看看吗?”“当然可以,明天我就给你带来。”小池又遇到小竹。“能把你的图画书借给我看看吗?我后天就还给你。”小竹说。“当然可以,明天我就给你带来。”第二天,小夕、小竹都高兴地跑过来找小池要书。小池低下头对小夕说:“对不起,小夕,虽然你是第一个找我借书的人,但是小竹看书快,等他看完再借给你行吗?”小夕生气地说:“你不是答应今天把书借给我吗?怎么说话不算数呢?”小竹也气愤地说:“我以后再也不相信你了。”小池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急忙道歉:“对不起,我不该把一本书同时答应借给两个人。我以后不会这样做了。”看到小池诚恳的样子,小夕、小竹决定原谅他。三个人拉起手笑了。

读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了本课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译文]

借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拖延时间人家以后就不相信你了。别人向你借东西时,如果自己有,不可以吝啬不借。

[小故事]

明朝有一个叫宋濂的人,他很爱读书,但家里太穷,根本买不起书,他常常只有借书读。但是许多富有的人家虽然藏书很多,却不愿意借给他。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户借书看,这家人不愿意借给他,所以借的时候讲明十天之内要还回来,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到了第十天早晨了,天下着大雪,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是宋濂却冒着雪把书送了回来。主人很感动,他告诉宋濂,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借书时间了。

小故事:

有一天,小明忘带雨伞了,雨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就在小明犯愁的时候,同学楼苏杭大方地说:“我有两把,借你一把吧,你明天还给我就行了。”说完,他就爽快地递了一把雨伞给我。顿时,小明觉得心里暖暖的。第二天,小明一到学校,就把雨伞还给了他,他觉得我很守信用。从此,他们的关系比以前更好了,课后经常一起玩,学习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读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了本课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