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望洞庭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8:33: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组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3、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检查预习。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这首古诗。(板书)

3、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作者简介。刘禹锡被誉为诗豪,诗豪的作品,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

4、质疑:别看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哦,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问题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前两句的学习

1、诗中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写了哪些景色?

2、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景物。

汇报交流:

1、同学们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2、哪个小组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湖水、明月、青山

出示图片。(湖光秋月图)(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两相和”这里的“两”指的谁与谁?(湖光与秋月)相:相互;和:和谐。 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景?用四字词语说一说。(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生:湖光山色、山青水秀、月明星稀、风清月朗、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3、齐读词语。

4、我们再来近距离看一下风平浪静的湖面。(出示平静的湖面图片。)这样的湖面就像一个什么呢?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理解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的迷蒙的样子)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这湖面辽阔,波光粼粼,像一面硕大的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谁来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尽量用上刚才积累的四字词语。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指名读,评价。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后两句学习

1、诗人遥望的是什么?山水色中的“山”“水”分别指什么?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汇报:

诗人遥望的是洞庭湖的美景?相机理解“遥望”。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是远看,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

3、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4、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现在你弄懂这句诗中,诗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句诗,齐读: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5、这么美的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看哪个小组最快把它背下来。

三、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1、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2、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波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传说,作者才把君山比作青螺。

3、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四、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教材分析】

望洞庭 湖光 秋月 潭面 洞庭

意境之和美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 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 教学设计
《望洞庭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