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用农业标准化提升产业化水平讲解

发布时间:2020-03-02 18:08: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用农业标准化提升产业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编者按:5月30日至31日,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在运城召开。会上,我市作了题为《用农业标准化提升产业化水平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介绍。这一经验介绍,结合我市农业发展特色,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把农业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对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以简报转发,望引起重视,认真研读,深刻体会,指导实践。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实力长治、魅力长治、和谐长治的总体工作思路,牢牢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把农业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着力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收到了好的效果,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等领导视察时的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瞄准现代农业,全力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市 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市农业发展特色,我们在省农业部门和省技术监督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审定通过了33项长治地方农业标准和20项地方企业标准,向社会发布了721项农业标准,成功申报了2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占全省批准总数的70%,为全国地市级之首。这2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覆盖全市300万亩基地,200个龙头企业,45万个农户,分别占到全市耕地面积、龙头企业和农户总数的65%、70%和75%。由于工作扎实,2005年底,我市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并被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组织推广先进市”称号。以此为标志,我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全面建立并日趋完善,向现代农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具体工作中狠抓了三个环节。

一是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化。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实质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为提高质量和做大品牌,我们认真实行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的全程监控,在加强土壤监测和农药残留检验检测,强化源头监测的同时,在9个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17个大型超市设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制定出台了《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市政府还出台相应的鼓励

2 政策,投资1000多万元,把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和品牌质量认证作为带动农产品闯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市掀起了“注册一个商标、创出一个品牌、带动一片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热潮。目前,全市认证绿色农产品达到127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4个,认证有机农产品6个,注册农产品商标260件,其中认定农产品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29件,扩大了品牌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已有30多种绿色农产品打入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0多家超市,有11种产品进入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去年,全市绿色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2000多万元,销售收入达到20多亿元。

二是突出龙头带动,促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龙头企业既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也是带动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的主要力量。为此,我们提出了龙头企业特色县战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各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建设。先后从调产资金中拿出1000万元,组建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拿出1000万元扶持了云海外贸肉食有限公司的肉兔标准化养殖基地;拿出400多万元支农资金,设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基金;拿出300万元扶贫资金,实行了扶贫项目贷款贴息。采取贸工农联动强龙头,公司制农业拓市场,千园万场增效益等措

3 施,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小拳头”企业、“小巨人”企业、标志性企业和企业集团。有13家企业通过国际食品工业安全体系认证,有21家企业通过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58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使标准化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初步实现了农产品收购、筛选、加工、贮运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

三是狠抓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生产规程标准化。农业标准化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控制和可追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科技含量的迅速提高。我们坚持从普及科技着手,从规范生产程序着力,狠抓了农业标准化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在区域布局上,以2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着力点,做到了跨村为园,跨乡为带,跨县为区,发展了793个特色产品园区,培育了20条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了10个10万亩优势农产品标准化专营区。在配套标准和技术推广上,我们以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基本内容,采纳制定了56项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积极推介了83个优良农作物品种,大力推广了30种标准化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在农业投入品管理上,我们广泛开展了“打假护农”活动,对违禁农资严格实行了“三不准”。去年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抽检和复检,我市的绿色产品全部达标。

二、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载体,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阵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去年以来,我们坚持以项目建设推进“三化”建设(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不断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经营模式、联结机制、推进机制,初步形成龙头企业成群、中介组织成网、生产基地配套、联结关系紧密、推进机制完善、竞争能力提高、带动能力强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司制农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发展农户公司的决定》,鼓励干部群众自主创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构筑“龙头企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各类中介经济组织和农户公司+规范的农产品市场”的龙型经济发展模式,引导更多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使其不断壮大实力、膨胀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从而在长治大地形成了“既抓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又抓铺天盖地的农户公司”的轰轰烈烈的经济发展新局面,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

二是探索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根据不同产业及产品的特点,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农场(大户)”、“公司+合作社+饲养场”、“公司+合作社+饲养小区”等多种形式,直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建立紧密型、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从源头上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提升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联合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紧密化。2006年底,我市农业产业化规模龙头企业发展到280多个,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45个,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6个,销售收入超5千万元的10个,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0多万户,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今年,我们又新筛选出了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54个农业产业化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年底力争31个项目建成投产,完成投资15亿元,新增销售收入40亿元。

三是大力发展农户公司。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把在长治兴起的类似温州模式的农户小企业定名为农户公司。所谓农户公司,就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以独户

6 联户为组织形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市场行为主体,就近就地依法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去年我们在长子县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了发展农户公司的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户公司的决定》,通过创造环境、加强服务、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办法,扶持发展了一批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和旅游服务型等类型的农户公司。目前,全市农户公司已发展到2000多个,涌现出了酒村、西南呈、鲍店、西上坊等一大批发展农户公司的典型,力争在“十一五”末,全市各类农户公司发展到10000个,带动100万农民致富。

四是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发达的流通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我们制定《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着重建设了农产品流通、农村信息服务和农业生产资料供销三大网络体系,改造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镇农贸市场,发展市县两级配送中心和农村超市,全面推进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大力发展城乡集贸市场的基础上,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规范和建设了49个具有集散功能和带动功能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103个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农贸市场,9个具有电子商务、连锁配送、专供直销、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大型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形成了较好的信息服务网络和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三、夯实发展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们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把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作为着力点,有效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形成了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一是明确“八化目标",创新“八种模式”,打好“八个硬仗”。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长治实际,明确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八化目标”,即产业现代化、布局合理化、环境整洁化、服务社会化、家居舒适化、设施系列化、农民知识化、管理规范化。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发展上重点培育和发展“八种模式”,即以企带村模式、资源反哺模式、务工创业模式、生态富民模式、物流带动模式、旅游牵动模式、高效农业模式、特色经济模式;工作上合力打好“八个硬仗”,即打好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硬仗,打好示范村和整治村规划实施的硬仗,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仗,打好农村社会事业的硬仗,打好农民技术大培训的硬仗、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硬仗,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硬仗,打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硬仗。这样,使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有了个良好的开端,并扎实起步。

二是完善“四个机制”,做到“五个到位”,夯实“八大基础”。目标明确之后机制便成为实现目标的关键。为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把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集中人财物力,强化配套措施和落实机制,层层建立完善了工作协调机制、责任分解机制、督促检查机

8 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坚持做到了五个到位,即精力到位、投入到位、组织到位、服务到位、考核到位。强调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夯实“八大基础”,即改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植农业基础产业,培育农村经济基本力量,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从而使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去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4亿公斤,比2005年增产1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90元,同比增长8.9%;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3.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1万人;市财政拿出5000万元用于132个省试点村、268个市级整治村规划编制和农业产业化、农户公司、市场体系、农村沼气建设以及“四化四改”;新增通村水泥(油)路967.2公里,3454个行政村有3318个通了客车;农村沼气用户达到3.1万户,占全省的15%;239个村实现了村庄绿化,1413个村初步实现了环境净化,889个村实现了街道亮化;在全部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对2.2万名农村贫困寄宿生补助了生活费,为11万名贫困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由4个扩大到7个,惠及农村居民99.6万人,占到全市农业人口的41.5%,平均参合率达89%;对全市27157户59187人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了低保金。

我们在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发展农业产业化

9 和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兄弟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以农业标准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把我市的“三农”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用标准化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农业发展需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发展需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发展需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标准化及产业化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优化提升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强农业标准化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用农业标准化提升产业化水平讲解
《用农业标准化提升产业化水平讲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