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朗读——还原原汁原味的语文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7:00: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朗读”——还原了原汁原味的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朗读”是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精髓与理念。“朗读”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件有效“武器”。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以读破文、以声传情、以读促思”显得尤为重要。我试着从四个方面对阅读教学中“以读破文、以声传情、以读促思”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初步地探究: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四、注重学生朗读的评价。让“读”弥漫语文课堂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关键词】以读破文、以声传情;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朗读”是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精髓与理念。“朗读”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件有效“武器”。可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尤为重要。目前“以读破文、以声传情、以读促思””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放出了它的光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追捧。我就“以读破文、以声传情、以读促思””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初步地探究。

一、明确学生“读”的作用。

“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例如:我在这次语文阅读教学培训学习中,三里棚小学的语文教师余雯静再讲《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的时候,她的教学过程就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以读破文、以声传情、以读促思”的精髓与理念。北京清华附小的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讲的《圆明园的毁灭》更把“朗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与高度。《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

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让充当学生“学习的主角”。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正因为老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本篇课文的层次脉络?【在结构上:总起——分述——总结。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写的】“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水,一半是鱼’呢?”等等。正因为老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2.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似的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的朗读。

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3.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往往少不了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朗读启真,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理解、抽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以美启真”。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反复吟诵,而这样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高声朗诵、低声吟咏中,通过声音把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技巧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逐步领悟教材真谛。

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

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学生在朗读中悟出了语速、语气的变化,再反复朗读,声音伴随着表情,显得声情并茂。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教师要掌握“火候”,善于组织“高潮”。通过朗读欣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到高潮时,学生情绪高涨,进入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出色的朗读本身就是课文极好的演绎,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优美的意境,象征性的意境都能得以充分、酣畅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各个环节,对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注重学生朗读的评价。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爱学习的强烈愿望。不管哪个学生阅读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而且《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师“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所以,在学生朗读完后,不能马上提问“他刚才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等只找缺点的话。因为这样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感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所以在朗读评价过程中我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兴趣。

1.教师的评价要恰如其分,又要妙笔生花。

如一位学生在读《颐和园》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时,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颐和园的喜悦、自豪的心情,我说:“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美丽的颐和园。我真想去看看,你真棒!谁也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我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第二自然段里第四句话写小鹿在溪边“散步、喝水、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一位男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我听后说:“啊!读得这么响亮呀!不过,你

这么一读呀,小鹿都被你吓跑了。”学生们在老师幽默的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方法。

2.学生之间的评价既要公正,又要有质量。

朗读评价不能纯粹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要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老师还必须教会学生评价朗读的方法,提高他们评价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很多学生的评价都过于笼统,如:“他读得好”,“她读错了一个字”……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切实发现其他同学朗读中的优点与不足,如:哪一个词,一句话都出感情了,哪个地方“如果什么或如果怎样处理”就更好了等等。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让语文阅读教学“读”占鳌头,让“读’弥漫语文课堂之中,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充分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训练过程。以“读破文、以声传情、以读促思”,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打造一个健康合理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教育学理论》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2012年6月

朗读教学论文

朗读教学论文

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的题目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索论文

张瑞雪—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朗读的重要作用论文(推荐)

语文个性化朗读教学的探讨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课堂教学论文

朗读论文

语文教学与朗读

朗读——还原原汁原味的语文教学【论文】
《朗读——还原原汁原味的语文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