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交流会总结 唐晓君

发布时间:2020-03-02 09:21: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届江西高校大学生支农交流会总结

南昌大学三农协会唐晓君

此次交流会历时两天,涵盖了支工、支农、社团建设、社会文化反思等方面内容,参加者为江西区各社团成员和各高校老师以及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深圳劳工NGO等机构工作人员。

支农漫谈

乡建中心刘俊首先梳理了支农历史,黄圣仙代表老同志、蔡欢江老师、侯娇学姐以及井大的一位下过乡的新同学都发了言。支农史是历次交流会的必备内容,对大一而言,首先是一种学习。对大二而言,温故而知新。其一,这次讲支农史的范畴向前扩展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精神文化下乡,随后是梁漱溟、晏阳初的新乡村建设运动,以及后来的上山下乡运动,在当代,就是温铁军等人主导的大学生支农下乡。不知是有意为之或是历史的某种内在规律,这些事件串在一起无疑增加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当代支农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此为其二。其三,老中青少四位的介绍,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信息,比如对于对上山下乡的看法。闻蔡老师一席话,胜读十“日”之书。

农村经济文化的衰败与当代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功利化同时印证了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性,表现在支农社团上就是走到农村去,这句话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支农的意义所在:一是支援农村文化建设,高安下乡后,当地的邹大哥说我们给村庄带来了活力。大学生未必能带来可观的物质帮助,但可以改善农村的精神面貌。二是改造我们自己,“不要做精神上的贵族”。这或许正是现在乡建的新文化建设时期,也正是侯娇学姐所谓能阐明的地方吧。其四,就我个人看来,乡建的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此,不是我打造了多少合作社,而是我为农村建设、社会进步培养了怎样的人和塑造了怎样的精神和文化。

支工漫谈

从上个学期,我就跟着杨郑君混了,他和李齐上个学期来南昌来的比较多,这次所讲的内容有很多事重复的,我也实在嚼不出什么新味道了。但是从这一段时间来接触的一些文章和梁自存的两场讲座来看也形成了一些观点,在这里归纳一下:

一、我们的改革看似是去政治化的过程,但在实质上确实政治操纵的结果。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新自由主义学者在推动者中国的市场改革,他们用的是看不见的手砍掉中国政府无形的手——调控市场的手。

二、当今中国,权力和资本联手,将工人、农民、以及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小资产阶级压在了山下,而且使很多知识分子拍手叫好,为竞争产生活力、竞争是最大的公平拍手叫好。但是这些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当他爹是李刚时,你凭什么和他竞争。竞争的前提条件就是不公的,你的公平在哪里?当个人奋斗充斥着我们的社会,资本家又用榨取的血汗拿出可怜兮兮的一点引诱我们的工人和农民:“只要你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三、倘若我们以时间为轴,纵看这几十年的历程,农民工今天的处境确实是政策所致,要土地不要农民,要高楼不要农民工。潘毅老师将农民工的尴尬处境称之为: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我们在分析农民工的问题时虽然分列出了农村城市的对比,但我们必须明白是农村城市政策的结合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四、就支工活动来看,我们现阶段可做的是有很多,建筑工地的活动已经有了模版和经验,而城市其他工种的工作也在展开。但我们必须明确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一如其他活动。 就像支农一样,支工活动与其他公益活动不一样,一次支工,甚至坚持一年,我们也只是走了一小步。所以我个人觉得支工于今日意义在于推动工地制度规范化,文艺、电影、书籍报刊是我们的手段。长远来讲,我们要鼓励工友自己争取权益,着眼于工农的重新站立。

社团建设

我们的社团既是坚强的又是脆弱的,当面对困难时这些人是如此一心,一致对外。但在权力与非主流的双重压力下,我们往往在夹缝中生存。然而“反方向

跑的年轻人”仍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尽管存着问题。

首先是人的问题,大学社团如此不堪,人员流失依然为正常之事。与其他社团不同,三农社团人员流失情况相对好点,但也严峻。我们的人员流失的原因不少还是与主流相左而造成的,我们没必要向主流看齐,但是要注意工作方法,一者循序渐进,二者站在“三农”的立场不动摇。这个立场范围很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关注弱势群体等都可算进去。三者还要注意“统一战线”,利用三农社团的良好口碑,争取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一位新会员问我社团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我说是人员和资金,很多三农社团都面临着资金问题,资金不足也限制了我们做活动、搞学习。一些社团,利用老会员的资源,发动已经工作的会员为三农社团的发展贡献资金,既可缓解资金之渴,又可联络我们的老会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第三,社团文化的传承工作。刘俊介绍了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的经验,这也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地方。首先,在换届时,要让新一届理事会很好的继承传统,以上两个社团是采取集训的办法,即使是采取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工作方法,也要做好。其次,换届后老会员不要蒸发,尤其是换届比较早的社团,当大三的同学卸任后要做好思想理论工作,大二的忙于行政事务而理论思想的工作有限,但这又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最后,落到我们这些在任的社团负责人,不要忘记学习传承。而在我们卸任后,自己首先不要走,不要忘记昔日我们是怎样渴望老一届会员留下的。如果换届后都离开的一干二净,那这个社团就危险了。

还有,传承什么?前不久北京搞了个北京精神的评选,江西紧随其后也跃跃欲试。“精神”是评选出来的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评选出来的?我们的社团文化产生于一届一届三农人不停地努力,我们可以总结梳理反思,但不可也不可能评选出来。而梳理社团历史,无疑是个好办法。

反思文化反思自我

当今的社会需要反思,社会文化需要反思,但需要反思的还有我们自己,否则我们的反思并无意义。因为青年首先是社会文化的直接接触与受影响者,不反

思无以明辨是非;同时青年又是未来社会文化的塑造者,不反思就无法成为合格的的塑造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置身事外的反思,那样无关痛痒。

在交流会的学习材料中有一篇文章叫《谁的文化?》虽然写的时间还早,但对于今天依然有异议,其中运用对各阶级文化的分析很值得我们思考。大学生是小资产阶级的一类,别不服气,我觉得还真是这么个理,对照其中对大学生的描述,发现自己还真是那样。也许与别的学生相比较,三农社团的人可能与众不同,但是依然无法完全脱离小资的习惯。也是思索到此,我终于觉得支农支工对自己的最大意义在于哪里了,所谓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并非对知识分子的侮辱,而恰恰是洗脱我们身上的阶级局限性。也许对于一个阶级局限性暂无法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也许你会问,用农民和工人改造了自己,不是对他们的不公。这么说的同学是认真思考的了,其中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平等的观念也不言而喻。但是接受改造后的我们在干什么?是天天睡大觉?天天打游戏?天天谈恋爱?一旦你和工人农民站在了一起,你创造的价值将为他们服务,这不是最大的回报吗?或者说,你已不是利己主义者,自然会利他。

黎建军老师指出小资产阶级如果不与工农结合,自己也难以生存,梁自存的演讲中也提到了80年代知识分子的天上地下的变化。有人认为这是利己与利他的悖论,我没有充足的理由进行辩驳,而对于短期长期的说法我也持保留意见。但今日看《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一文,觉得我们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似乎与传统的“推己及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空在思想上进行争论是没有意义的,不脱离实践才能有意义。我们看到了主流的不足,那么请从我们开始改变。

我们在生活中不可不更正坏的生活习惯,这个过程会有反复,在今天的大学中也着实不易。那么,就对自己苛刻一点,比起别人,你还有社团这个集体。我在寝室常常无力,而在社团却常常有精神。

我们在待人处事上多谢真诚,这个社会有太多的虚假,有太多的功利之心,有太多的伪善。我们就多些真诚、少些虚伪,多谢奉献、少些功利,多谢尊重、少些鄙夷,多些热心、少些冷漠。

我们在读书时多些情怀,身在人文学院,我深切感觉到这里的文科生已非当日的“五四”青年了,我曾在微博上感叹,学文学的风花雪月去了、学经济的赚

钱去了、学法学的钻空子去了、学管理的拉关系去了。因而读书时何妨多些家国情怀,不要“男生女生化、女生宠物化”。

我们在实践时多些务实,中国的大学生从来不缺能说会道的人,但缺少埋头苦干的人。钟良荣学长就下乡志愿者阴盛阳衰评价大学男生说到,让他们游行他们去,让他们做些小事却不愿意干。我们不要学了点东西就去套我们的现实,现实是多复杂?不务实自然觉得实践没意思,没意思就耍嘴皮子。务实的做些事情后,你会发现昔日书本上的好东西,而这些你发现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南昌大学三农协会唐晓君

2011年11月24日终稿

(作者为南昌大学三农协会副会长)

范晓君总结

苏晓君

念念不忘唐晓芙

念念不忘唐晓芙

雷晓君小班化学习心得

医生唐晓俞先进事迹

演讲稿南晓唐进

演讲稿南晓唐进

唐晓亚(观课心得体会)

杂志广告合同(唐晓夜)

交流会总结 唐晓君
《交流会总结 唐晓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